禅宗体会
禅悟生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禅宗”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宗讲究“禅悟”,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禅宗文化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心灵宁静、感悟生活的途径。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禅悟生活的感悟心得。
一、禅悟生活的内涵禅悟生活,即以禅宗的思想为指导,将禅宗的修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
禅悟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自然:禅宗强调“自然”二字,认为万物皆有禅意,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2. 顿悟人生:禅宗讲究“顿悟”,即瞬间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
3. 修心养性:禅宗认为,修行不仅仅是修身体,更是修心灵。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 知足常乐:禅宗讲究“知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度,人应学会知足,珍惜眼前人、事、物。
5. 勇于担当:禅宗强调“担当”,认为人生在世,应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二、禅悟生活的实践1. 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内心的烦恼,顺应自然。
比如,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们可以放下手机,静心欣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禅坐、冥想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内心的宁静。
2. 顿悟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倾听、理解他人,从中领悟人生的智慧。
同时,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让生活充满阳光。
3. 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禅悟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修心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有节等。
(2)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3)宽容待人,理解他人的不足。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4. 知足常乐,珍惜眼前人、事、物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知足,珍惜眼前人、事、物。
师傅说禅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寻求心灵慰藉和智慧启迪的人们。
我有幸跟随一位禅宗师傅修行,在这段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禅宗的魅力,以下是我对师傅说禅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智慧1. 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通过修行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性,从而达到解脱烦恼、觉悟成佛的境界。
师傅在教导我们时,经常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不依赖文字和教条,而是直接从内心去领悟禅宗的智慧。
2. 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坐禅、参禅、行禅等。
师傅教导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去体验禅宗的智慧,如“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即在吃饭时专注于吃饭,睡觉时专注于睡觉,从而做到“无念、无相、无住”。
3. 禅宗的生活态度禅宗倡导“平常心是道”,即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师傅教导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以宽容、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师傅的教诲1. 修行的心态师傅常说:“修行先修心,心若不动,万物皆空。
”他教导我们要放下心中的烦恼和执着,以清净、空灵的心态去面对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
2. 修行的过程师傅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不断克服自己习气、完善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
3. 修行的目的师傅强调,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解脱和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将禅宗的智慧融入到生活中,为这个世界带来正能量。
三、感悟心得1. 禅宗让我学会了放下通过跟随师傅修行,我逐渐学会了放下内心的烦恼和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再为琐事发愁,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
这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2. 禅宗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禅宗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即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禅修心得体会5篇

禅修心得体会5篇第一篇:禅修心得体会禅修心得体会——xyz123321cx 7月份参加,由卡玛兰迪禅师主持的,为期两周四念处禅修营。
初次参加禅修活动,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我能参加此次禅修很幸运!通过密集的坐禅、行禅、站禅,亲身的实践,对于四念处禅修,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身体健康和心性,都有很大的益处。
禅师非常严格而和蔼,对于所提的问题都详细解答,言语中充满智慧。
禅师似有无穷体力,每天小参,晚上还有很长的开示,始终精力充沛。
禅师是真正的智者,为法忘躯,对待我们都是那样亲切。
感恩禅师和殊胜的禅修!在第二天禅师开示后,我就用四念处法里的术语,来重新理解我及周围环境。
比方说;很多疾病的称呼,很多人一听到,不管身体状态如何,仅仅这些疾病的名称,就会给人很大的压力,心里会联想到,某种病的后果。
如果把担心的心思,用在如实觉察,身体的四大失调上,岂不更好?所有身体问题,只是四大失调造成的。
这样思维,心里会轻松很多。
我学会用地、水、火、风失调,来代替那些,千奇百怪的病名。
通过禅修,来调整身体四大,没想到,会有很好的效果。
禅修使我对苦、无常、无我的,认知更深刻。
我们有很多妄念,平时用很多方法,都难对治。
更不要说,还有意识无法觉知的。
我们被迫去妄想,所以是苦;每个念头刹那生灭,因此无常;身体由四大构成,分解后,没有“我”的存在,所以是无我。
当我思维这些时,心就会很轻松。
禅修中最大的体会是;别被大脑的工作方式,所欺骗。
大脑的功能就是,教人学习,如何在社幷会中生存。
大脑就如同电脑,把对自身,利与害的事物分门别类。
比如说:“树”这个字,对于大脑来说,只是名词概念而已。
很小就知道“树”这个词,大脑使我们,逐渐忘记,树这个词,所代表“事物”的本来面目。
用大脑来思维,千姿百态的树,不过是大脑中的抽象名词概念而已。
停止大脑思维,用我们的正念,省察这些事物,就会觉察,这些用“树”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独一无二,有生命的,我们人也是一样。
不被思维情绪迷惑,不误以思维情绪,就是我们自己。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关键字】功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当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寺旻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
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
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
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
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
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篇一:禅宗智慧感悟我的学习杂感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
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
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
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
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
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
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纵情潇洒而风流。
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
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
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充满自信。
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的洒脱、自然。
禅宗在这一千多年里,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
工作中的禅学心得体会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渴望找到一种平衡与宁静。
而禅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我、调整心态、提升工作效率的途径。
以下是我对工作中禅学心得的体会。
一、禅学思想在工作中的应用1.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反对文字和理论的束缚。
在工作中,我们应学会放下书本知识,用心去感受、去实践。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 禅宗“无我”的思想“无我”是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意味着超越自我,关注整体。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放下个人的得失,关注团队和公司的利益,以集体荣誉为重。
3. 禅宗“当下”的思想禅宗倡导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瞬间。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把握现在,不拘泥于过去,也不担忧未来。
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
二、禅学实践在工作中的应用1. 专注力训练禅宗认为,专注是修行的关键。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具体方法如下:(1)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或躺下。
(2)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身体。
(3)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息进出鼻孔、腹部起伏。
(4)当注意力开始游离时,轻轻将其拉回呼吸上。
2. 放下执念禅宗认为,执着是痛苦的根源。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放下对成绩、地位、利益的执念,以平常心面对一切。
具体方法如下:(1)认识到执着是无益的,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2)学会接受现实,珍惜当下。
(3)关注工作本身,而非外在评价。
3. 善待他人禅宗强调慈悲为怀。
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同事,以和谐相处。
具体方法如下:(1)主动倾听他人意见,虚心接受批评。
(2)关心同事的生活,给予帮助。
(3)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增进彼此了解。
三、禅学心得体会1. 禅学使我更加珍惜当下通过禅修,我学会了活在当下,不再为过去的事情懊悔,也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
在工作中,我更加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禅宗九祖颂》读后感

《禅宗九祖颂》读后感《禅宗九祖颂》是一部描绘禅宗九祖生平和教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九位禅宗祖师的传记和教义的介绍,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禅宗的精神内涵和修行方法。
在阅读这部书籍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禅宗的智慧和力量,也对自己的修行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书中对每位禅宗九祖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生动而详细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亲眼目睹了这些伟大禅师的修行历程和成就。
他们在修行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种种障碍,最终实现了无上的觉悟,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不畏艰难,坚定地走自己的修行之路。
其次,书中对禅宗九祖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对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们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理念,让我明白修行的根本在于觉悟自性,超越种种执著和妄念,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禅宗九祖的教诲给了我一盏明灯,指引我在修行之路上不迷失方向。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禅宗九祖的禅宗法脉传承,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禅宗的传统和延续。
这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不仅是禅宗祖师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修行者的精神支柱和指南。
通过学习禅宗九祖的教诲和传承,我更加坚定了修行的信念,愿意继续努力修行,追求内心的净化和觉悟的境界。
总的来说,《禅宗九祖颂》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启迪心灵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禅宗九祖的生平和教诲的了解,我感受到了禅宗的深邃智慧和博大胸怀,也对自己的修行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希望在未来的修行之路上,能够继续受到禅宗九祖的启示和指引,不断前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愿我们都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平静。
一修禅师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的一修禅师关于佛教文化的讲座,深受启发。
一修禅师以其深邃的佛学素养、丰富的禅宗经验和博大的慈悲情怀,为我们揭示了佛教的智慧与真谛。
以下是我对一修禅师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内涵与意义一修禅师在讲座中详细阐述了禅宗的内涵与意义。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张直接从心灵深处体悟佛性。
禅宗的宗旨是“见性成佛”,即通过修行,使自己的心灵达到清净、觉悟的境界。
在禅宗看来,佛性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一修禅师说:“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无明所蔽,不能显现出来。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去除无明,恢复本心,从而成佛。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运用。
二、修行的方法与途径一修禅师在讲座中介绍了禅宗的修行方法与途径。
他认为,修行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坚定对佛法的信念。
他说:“信仰是修行的基石,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在修行中不断前进。
”接下来,一修禅师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修行的方法:1. 修心:修心是禅宗修行的核心。
一修禅师强调,修心就是要去除烦恼、净化心灵。
他说:“修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要回归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修戒:戒律是修行的重要保障。
一修禅师指出,遵守戒律可以让我们远离恶行,积累善缘。
他说:“戒律是修行的规矩,只有遵守戒律,才能在修行中不断进步。
”3. 修慧:修慧是修行的目标。
一修禅师认为,修慧就是要开悟,体悟佛性。
他说:“慧是修行的果实,只有开悟,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
”三、慈悲与利他的精神一修禅师在讲座中强调了慈悲与利他的精神。
他认为,佛教的核心是慈悲,修行者要心怀慈悲,关爱众生。
一修禅师说:“慈悲是佛法的灵魂,只有心怀慈悲,才能在修行中不断成长。
”他还指出,利他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修行者要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于帮助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修禅师的慈悲与利他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禅宗概要书的读后感

禅宗概要书的读后感禅宗啊,以前我觉得它就像那种云雾缭绕的仙山,看起来很美但摸不着头脑。
可这本书就像给我架了一座桥,让我能慢慢走上去探个究竟。
书里说禅宗强调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就好比是一场心灵的寻宝之旅,宝藏就在我们自己心里,可我们却老是在外面的花花世界里乱转,找那些闪闪发光的石头,以为那就是宝贝。
禅宗就像那个站在旁边偷笑的智者,轻轻敲一下我们的脑袋说:“傻孩子,宝藏在你心里呢!”比如说,我们平常总是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大房子、好车子、高职位,觉得得到这些就会幸福。
可禅宗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就像我自己,以前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觉得自己要是有那些东西就好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一直在舍本逐末呢?禅宗还有那些充满智慧的公案,就像一个个脑筋急转弯,但是又比脑筋急转弯有深度多了。
像那个“风动幡动”的公案,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呢?慧能大师说“仁者心动”的时候,我当时就愣住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老是怪外界的因素,怪环境不好,怪别人对我们不好。
但禅宗却提醒我们,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是晃动的,那看到的东西当然也是乱晃的。
这让我意识到,以后再遇到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得先审视自己的内心。
而且禅宗的修行方式也很独特。
它不像有些宗教要做很多复杂的仪式,而是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这就好像是说,生活就是我们的修行场,每一件小事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
比如我们和家人闹别扭了,这时候如果能按照禅宗的理念,不发脾气,而是从内心去理解和包容对方,那就是一次小小的修行成功。
以前我觉得修行是那种很神圣、离我很远的事情,要到深山古寺里,穿着僧袍,每天念经打坐才行。
现在才明白,原来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时候,在办公室和同事闹矛盾的时候,都可以修行。
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小的困惑。
禅宗的一些理念确实很玄乎,感觉就像在云雾里飘着的风筝,我能看到它,但想要完全抓住却有点难。
景德禅寺实践心得体会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时常感到心灵的疲惫。
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我决定走进景德禅寺,进行一段短暂的禅修实践。
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景德禅寺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初入禅门,感受禅意清晨,我怀着虔诚的心情踏入景德禅寺。
古朴的建筑、青砖绿瓦,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在法师的带领下,我开始了禅修之旅。
首先,法师带领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打坐。
刚开始,我很难保持专注,思绪纷飞,身体也显得十分僵硬。
但在法师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呼吸、放松身心。
在打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禅宗的“静”与“空”,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二、禅茶一味,品味人生在景德禅寺,我还有幸品尝了禅茶。
法师告诉我们,禅茶一味,茶道与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泡茶的过程中,法师详细地讲解了茶艺的每一个步骤,让我深刻体会到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四字。
在法师的带领下,我亲手泡制了一杯茶。
当茶水缓缓倒入茶杯时,我仿佛看到了禅意。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茶水的清香,仿佛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法师说:“茶水如人生,初时苦涩,后渐入佳境,犹如人生之路,历经坎坷,终成硕果。
”三、禅武合一,修身养性在景德禅寺,我还体验了禅武合一的修炼方式。
法师告诉我们,禅武合一强调身心合一,通过武术修炼,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法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禅武动作。
虽然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准确、流畅,却需要反复练习。
在修炼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禅武合一的魅力,它不仅锻炼了身体,更让我明白了“心不动,万物皆不动”的道理。
四、禅宗思想,启迪人生在景德禅寺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
禅宗强调“见性成佛”,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净土,只要找到它,就能获得解脱。
在法师的讲解下,我了解了禅宗的“顿悟”与“渐修”两种修行方式。
顿悟是指瞬间领悟真理,而渐修则是指通过不断努力,逐渐达到觉悟。
法师说:“人生如禅,既要顿悟,也要渐修,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禅师开示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禅师的讲座,深受启发。
在禅师的智慧引导下,我仿佛穿越了喧嚣的尘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之地。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智慧禅宗是我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修行方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修行者。
在讲座中,禅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禅宗的智慧,让我对禅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修行者应放下执着,顺应自然。
禅师在讲座中提到,修行者要学会“放下”,放下名利、放下执着、放下烦恼,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
他还强调,修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是要关注内心的成长。
2. 禅宗的处世哲学禅宗强调“随缘”,即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求。
在讲座中,禅师教导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要学会“随缘”,不要过于执着于结果,而是要关注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3. 禅宗的人生观禅宗认为,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在讲座中,禅师教导我们要认识到人生的无常,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清净。
同时,他还强调,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成长。
二、禅师的教诲在讲座中,禅师不仅传授了禅宗的智慧,还结合实际生活,对我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诲。
1. 勇于面对困境禅师告诉我们,人生难免会遇到困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
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勇敢地迎接挑战。
2. 学会感恩禅师强调,要学会感恩。
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3. 关注内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禅师提醒我们,要学会关注内心,给自己留一片宁静的空间。
三、心得体会通过聆听禅师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禅宗的智慧。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学会放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名利、执着、烦恼所困扰。
通过禅师的教诲,我明白了学会放下的重要性。
放下意味着不再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悔,不再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而是专注于当下,活在当下。
心得体会-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心得体会-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禅宗故事是我近年来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集合了禅宗的智慧和教诲,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让我领悟到了做人的深层道理。
首先,禅宗故事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对待生活的起伏。
在这些故事中,有人得到了意外的财富,有人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还有人面对着挫折和困境。
然而,这些人却能以平静和淡然的心态接受一切。
他们明白,财富和物质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因此,无论是得还是失,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不为外物所扰。
其次,禅宗故事告诉我要学会拥有一颗平等的心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会被爱憎,得失所困扰,而禅宗故事提醒我们要超越这些情感的波澜。
故事中的禅师们常常以超然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贵人还是贱人,都能给予同样的关怀和善心。
这让我明白,无论别人对待我如何,我都要保持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都能一视同仁。
另外,禅宗故事也教会了我要珍惜当下。
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往往会过于纠结于过去的遗憾,或者迷恋于未来的希望。
然而,禅宗故事告诉我,现在才是真正存在的时刻,它们提醒我要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的经历和感受。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和品味。
最后,禅宗故事教会了我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灵。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容易迷失自己,被欲望和杂念所驱使。
然而,禅宗故事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让自己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
只有心灵清净了,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通过阅读和思考禅宗故事,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帮助我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道理,我们将能以更加积极、健康和平静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禅宗本心感悟2

花叶不相见: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
相反,你喜欢深爱的事物,常给你制造痛苦带来烦恼,它们是你的影子,让你老也抓不住。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
一切佛法总不用学。
唯学无求无著。
无求即心不生。
无著即心不灭。
不生不灭即是佛。
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
秖是教化接引门。
本无一切法。
离即是法。
知离者是佛。
但离一切烦恼。
是无法可得。
自己不要贪嗔痴慢疑。
自己不学、也不不学;自己不肯定、也不否定;自己不坚持,也不放弃;自己不聪明,也不愚蠢;自己不明白,也不糊涂;自己不动,也不静。
因为一切都是空,都是梦幻,自己的心不属于任何,也不属于不属于。
自己不对立不执着,对立和执着都不是本心,自己也不刻意消除对立消除执着,因为消除对立、消除执着也不是本心。
本心就是无所执着无所刻意的。
自己没有赢也没有输,没有得失对立。
一切利益、好的、得都是空,自己不去执着于得到,自己对于利益无心,要是利益通过执着而得到,最后也是空。
自己不要被欺负、侮辱、批评时而仇恨,因为本来没有受辱、欺负、批评,一切本来都是过客、都是幻相,无色声香味触法,最后都是无。
非空非有,非有非空。
自己不为善也不为恶,自己执着于为善就是在为恶,因为自己执着于善就会与恶而争执,是非纷争,最后造成更大的恶。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自己不肯定也不否定,对的东西自己不肯定不否定,错的东西自己也不肯定不否定,因为一切都是梦幻过客,最后都是无。
一切都是过客,自己何必为难过客。
自己既不听话,也不不听话,听话自己就会着相执着于是非,不听话自己也会执著计较于是非。
自己既不乖也不叛逆,乖就会执着于幻相,叛逆也会执着于幻相。
自己学习既不用功,也不不用功。
用功自己会计较于功名,不用功就会执着于懒散。
自己既不勤劳也不懒惰,自己既不节约也不浪费,勤劳和懒惰都是在计较于外物是非,节约和浪费也是计较于事物和是非。
《禅宗》读后感_《禅宗》读书心得范文

《禅宗》读后感_《禅宗》读书心得范文禅宗(又名:佛心宗),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差异性而言,禅宗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有差异,这里是从总体上论述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有: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
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
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
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
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重视结合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
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
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
如上所说,禅宗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实现心理、观念、精神的超越。
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过道家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对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的简要评析,我们似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1.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禅论精髓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我偶然间接触到禅论精髓课程,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禅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的起源与内涵禅,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教,是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
它主张通过内心的宁静和清净,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禅的内涵丰富,既包括佛教的教义,也包括禅宗的修行方法。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主张直接从内心体验中领悟佛法。
二、禅论精髓课程的学习在禅论精髓课程中,我学习了禅宗的历史、禅宗的教义、禅宗的修行方法以及禅宗的审美观。
以下是我对课程内容的几点心得体会。
1. 禅宗的历史禅宗起源于东晋,经过唐宋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禅宗的历史悠久,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通过学习禅宗的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禅宗的博大精深。
2. 禅宗的教义禅宗的教义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直接从内心体验中领悟佛法。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禅宗的教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只要去掉烦恼和执着,就能达到解脱。
(2)禅宗强调“无念为宗”,主张通过禅修,使内心达到无念无执的境界。
(3)禅宗认为,修行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德,而是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3. 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参禅。
参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通过参禅,可以启发内心的智慧,领悟佛法的真谛。
(2)打坐。
打坐是禅宗修行的基础,通过打坐,可以使内心平静,达到清净的境界。
(3)参访。
参访是禅宗修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参访高僧大德,可以增长见识,提高修为。
4. 禅宗的审美观禅宗的审美观主张“自然、朴素、平淡”,强调“以自然为美”。
在课程中,我学习了禅宗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深刻体会到了禅宗审美的独特魅力。
三、禅论精髓课程的收获通过学习禅论精髓课程,我收获颇丰。
1. 增强了内心的宁静在课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禅修,使内心达到宁静的境界。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追求内心宁静和人生智慧的人们。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禅宗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六祖坛经》等禅宗经典,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认为,人生在世,烦恼无尽,而禅宗的修行便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禅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即直接指向人的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发现和回归自己的本性。
2.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认为,佛性本自具足,文字、语言只是辅助人们悟道的工具,过分依赖文字和语言反而会束缚人的本性。
3. 顿悟法门。
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修行者通过直接领悟,瞬间达到开悟的境界,而非循序渐进。
4. 修行在行。
禅宗强调修行不仅在禅堂,更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将禅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读禅悟人生的感悟1. 发现内心的宁静在阅读禅宗经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
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学会放下,内心的宁静便会油然而生。
2. 洞察人生的真谛禅宗认为,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皆是过客。
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不要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也不要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把握住每一个瞬间,便是人生的意义。
3. 学会包容与接纳禅宗强调“无我”,即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执着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通过禅宗的修行,我学会了包容与接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不足,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勇于面对困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境。
禅宗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困境,将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
达摩祖师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达摩祖师作为佛教禅宗的初祖,他的思想和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佛教史上,达摩祖师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为我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阅读了达摩祖师的教诲后,我深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达摩祖师感悟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思想的精髓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摩祖师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
他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认识自己的本性,就能达到成佛的境界。
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繁琐仪式和教条束缚,使佛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2. 无念无住,不立文字达摩祖师主张“无念无住,不立文字”的修行方法。
他认为,修行者应该放下执着,不被文字和教条所束缚,直接体悟佛性。
这种修行方法强调内心体验,摒弃了形式主义的束缚,使修行更加纯粹。
3. 静坐冥想,感悟人生达摩祖师认为,静坐冥想是修行的重要方法。
通过静坐,修行者可以排除杂念,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可以感悟人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
二、达摩祖师感悟心得1. 洞悉人生的真谛通过学习达摩祖师的教诲,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皆无常。
我们应该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珍惜当下,才能活出真实的人生。
2. 培养内心的平静达摩祖师的教诲使我明白了内心的平静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杂念所困扰。
通过静坐冥想,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3. 关注自我成长达摩祖师的教诲让我意识到,关注自我成长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 传承禅宗文化作为达摩祖师的信徒,我们有责任传承禅宗文化。
我们应该将禅宗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禅宗的教诲。
三、结语达摩祖师的教诲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达摩祖师的禅宗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为实现人生的真谛而努力。
达摩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达摩,原名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达摩的人生哲学中,他强调“禅宗在心”,主张“见性成佛”。
本文将从达摩的人生感悟出发,探讨其哲学思想,并结合自身心得体会,阐述达摩人生哲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二、达摩人生感悟1. 禅宗在心达摩认为,禅宗的本质在于人心,他说:“禅者,心也。
”这意味着,禅宗的修行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内心的觉悟。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达摩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2. 见性成佛达摩强调“见性成佛”,即通过修行,发现自己本具的佛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无明所遮蔽。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揭开无明的面纱,发现内心的佛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名利所困,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
达摩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佛性,从而获得解脱。
3. 无分别心达摩提倡“无分别心”,即不对事物进行好坏、善恶的分别。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偏见和歧视所困扰,达摩的人生感悟提醒我们,要消除分别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
4. 无住于心达摩强调“无住于心”,即不对事物产生执着。
他认为,执着会导致痛苦,只有放下执着,才能获得自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名利、情感所困,达摩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要学会放下,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三、心得体会1. 关注内心达摩的人生感悟让我深刻认识到,关注内心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通过学习达摩的哲学思想,我明白了要关注内心,寻找内心的平静。
2. 消除分别心达摩提倡“无分别心”,让我意识到,消除分别心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偏见和歧视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学习达摩的人生感悟,让我明白了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消除分别心。
3. 学会放下达摩强调“无住于心”,让我认识到,学会放下的重要性。
《禅宗》读后感《禅宗》读书心得范文

《禅宗》读后感《禅宗》读书心得范文禅宗(又名:佛心宗),中国汉传佛教主导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下面是WTT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禅宗》大学生读后感一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是相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差异性而言,禅宗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也有差异,这里是从总体上论述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有: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
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
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2.成就理想,不离现实。
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
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3.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重视结合中土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
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
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
如上所说,禅宗主张在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实现心理、观念、精神的超越。
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过道家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对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和特点的简要评析,我们似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1.什么是中国禅宗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禅宗的杂感
正文:佛教,全名佛陀教育。
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教学的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佛法非哲学。
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
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通过中国禅宗智慧课程中:生活型禅宗,文化型禅宗,历史禅宗等的学习,我明白了禅宗是很深奥的,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容万象,尤其是: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
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只要留意,我们就会体会到。
但我们已经习惯地用自己现有的妄心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有时我们太过于执着,也太过于坚持某些不该坚持,放弃某些不该放弃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得由自己的妄心去发现自己的真心,真心即: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参禅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真心,但有些人如中国的某些参禅者和泰国的小乘一样,只注重自己的身体的磨练,只是苦修折磨自己在世上的皮囊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苦练。
正如小隐于深山大隐于市一样,他们还是无法摆脱小乘佛法的至酷。
就像真心只有一个一样,悟也只有一种,但误却有千万种。
心正则崎岖即为坦途;心不正则大道为邪路。
真理若是明月,指向明月的手指是什么?这就是禅宗的特性,为什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又有一些典籍流传,又会有那根手指呢?我们是通过那根手指参的禅,但是这不是参禅的唯一法门,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开悟,众生本无相,无实相,无法相,一切虚幻,有如梦幻泡影,只为找到那妙明本心。
同是明月一轮,不是都可以照见;同是请风拂面,有悟更有不悟,梅花有香,谁能闻见,谁又不见?鱼往往在等到失去海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海,人也是往往也是失去什么的时候,才觉得宝贵,什么是幸福和成就感,当你正在为自己的鞋不是名牌的是候,你是否体会得到还有人正在打赤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是否能够没脚的残疾人,一生的愿望就是穿上鞋,那怕是走一步也好啊。
当我们正在为自己的无边欲望充斥的时候,我们又是否能够理解,有很多的人正在为着两餐,为了生存下去而艰难的抗争着。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很无奈,但也很真实,所以当你得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我们“比上不足”,当我们落魄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已经很幸运了。
凡是的讲究一个平常心。
我们虽没有达摩老祖的(般若)智慧,但我们也可以做到豁达,少受虚妄之心的干扰。
众生皆苦,苦难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而人会有痛苦是因为没有悟通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达摩老祖就是因为悟通了:生我之前我是谁,生我之后谁时我(Who am I before I was born?)而开悟的。
人是很自私的,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于是就有了比较,于是就有了痛苦!众生的本质是真如,如来藏,六道众生,形形色色只是外在的表现,这种表现短暂无常,颠倒轻重,为外在和形式产生七情六欲,不是明智之举。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按照已有的观念来看待问题,人为地用自己的逻辑去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待问题,就像那个《杯茶道理》一样,心中有了自己的成见,就听不到了别人的真言,两个人交谈,我们常常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讲解,并且想急于让对方信服你,所以我们虽然明知道对方是正确的,却还要在那争吵,其实我们可以适当的时候做一个倾听者,先挺对方陈述完他的观点,婉委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再陈述自己的见解。
总之认识与固有观念,先入为主,改变他人的观念是艰难的。
悟道的结果是:无所得,无生无死,无来无往,无苦无乐,一切生死,来去苦乐,均是现象。
善恶在一念之间,天堂与地狱由现在的一念来决定,一念无明就是“烦恼障”烦恼由念头,欲望来铸就和决定,“无明”则是现实的无知。
心中没有善恶二无的境地才是接近禅,诚实与真话的魅力,妄心与真心得差别。
打破别人的成见,劝说别人的方法得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死守一种方法,也不要一根筋,须知众生皆有佛性,佛并无实体,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真心,人人皆佛,南无啊弥托佛。
生死徭役,无为休息,“死”就像一个游子回家一样,人人能享尽天年,这就是福,这就是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总能有无限的悲与哀,(虽然我觉得药家鑫必须得判死刑,但是从禅的思想来看,夺人命乃是逆天而行,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行为给这已经有点扭曲的世界带来可怕的影响的话,我想我们应顺从天命,哎,死者亦已,这会给他的父母带来多大的心理创伤啊,也许这一生都不会好了。
)人生百年=3万6千5百天。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年=25550天,二十岁=7300天,离七十岁还有18250天。
所以每当我听到某某男(女)为了情而杀人或自杀的时候,我感到无法理解,这可能仅仅是因为精虫上脑或者是因为雌性荷尔蒙分泌太多了而阻碍了大脑的正常思考的能力吧?!其实此事过后,你就会觉得当初的生离死别是那么的幼稚可笑。
爱情是唯一的,但是爱人却是可以无限,如果可以的话。
物我对立,不要把自我放到所接触的事物中去,也不要把事物和自我对立,故无所谓主观,也无所谓客观,无我无相而法相宛然,才是般若的领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所顾忌的太多,需要我们顾及的也很多,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就像某人曾说过: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掌握心情;我不能改变容颜,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别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样样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尽力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上帝的延迟并非上帝的拒绝!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做哪些事情来改善它!对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责!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决不成功!成功者愿意做失败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他成功!我一定要,马上行动,决不放弃!面对迎面而来的每一个困难,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退缩吗?不,我们需要的是拼搏。
拼搏,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在坎坷路上往前走。
拼搏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是空喊号子,拼搏是长期的,需要用坚韧的毅力来维持,需要让坚定的信心来导航。
我们今天的学习,便是人生一个漫长的考验,对于我们来说,长期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拼搏精神也必不可少,它使我们在成绩的肩头上迈向另一个目标,它使我们的追求无止无境。
能所双亡,无我,无相(除我执,法执,——人无我,法无我)是实相,也
是般若境界,花开有花开的好,花谢有花谢的美,能体会到周边各种情况的美好,于是你就进入了禅的大门了。
禅宗是无门可入的,但是,无门即为法门,就像禅宗所说的: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宗的
博大,我等小辈所知之甚少,但这难道就能会使我不再思考禅了吗?只要我
们好好利用自己的妄心,执着的追寻着,朝着正路努力的探索着,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真心。
知与行应合而为一,讲学而不身体力行,正如不懂佛理而只会念经的口头禅,一般人都活在“二元世界”里,于是就要得失“我——对象——景色美——我愉快,景色不美——我不愉快。
人们往往是活在预期的美好的生活中的,而不是活在当前的美好生活中,其实我们可以不思过去,不思未来,体会珍惜即刻,随缘即使福。
只要以一种绝对直接的方式去反映某个情景,你就会变成那个情景,而那个情景就会变成你。
释迦牟尼——啊难~~~~~~~~~~~~菩提达摩(28代,中国禅宗初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禅宗智慧博大精深,不过,等我没事了,就去参禅。
问题:
[1]人会有痛苦是因为什么?
[2]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生我之前谁时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3]禅宗中的戒,定,慧是什么?
[4]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境界是什么?
[5]禅定是修行的唯一法门吗?为何有很多修行者要到虚云老和尚修行过得狮子岩修行?
[6]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是什么意思?(详解)
[7]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既然禅宗是无法门的,但又为何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8]一直以来都无法理解到底他们开悟的人是自己说自己开悟得道了,我倒不这么认为,他们有理由能说服我们吗?
[9]于无声处听雷,于无门处入,既然无雷何以听,既然无门何以入?
[1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何虚云老和尚是独子而非要出家,这个怎么理解?
[11]禅为何物,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心?
[12]佛教的分类有多少种?为何会有邪教骗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