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答案_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_孔文清

合集下载

心理大学堂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管理资料

心理大学堂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管理资料

心理大学堂: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管理资料12岁时的一件事对弗洛姆以后一生从事精神分析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心理大学堂: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那时候,弗洛姆家有一位朋友。

这位朋友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既有女性特有的高贵气质,而且还是个画家,才貌双全。

这位女子曾经订过婚,可不久就解除了婚约。

她几乎一直陪伴着她那其貌不扬,毫无魅力且令人厌恶的父亲。

可能也正是她想一直留在她父亲身边陪伴他才立志不嫁。

这位女子的这些可谓是大胆而引人注目的行为当时却并没有引起他人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有谁会产生兴趣去进行分析。

然而不久以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

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与恋母情结性质相同的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固恋。

然而,他急切地想知道发生的这一切的原因。

多年以后他仍激动地回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快乐呢?”一个12岁的孩子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

但这些神秘莫测的人类行为的奥秘却呼唤着他向精神分析走去。

解释这些人类行为的动机的冲动在他的头脑中越加清晰。

他在与精神分析从互不知道彼此的相反地方出发,终于在10年后,也即在他22岁时相遇。

当他开始接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他马上找到了困扰了他10年的有关那个问题的答案。

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对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让他激动不已。

而精神分析对人类行为的表象背后的动机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成功治疗更让他对精神分析具有了无穷的信心。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与精神分析具有了一种缘分。

也许他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姆(Erick Fromm, 1890-1980)是生于德国的犹太人。

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二、弗洛姆的性格论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 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 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 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 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 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
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 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 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 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 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 要。
2、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 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 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 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 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 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 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对人类处境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与个体关系的研究深入浅出,颇具启发性。

在其众多著作中,《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均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处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探讨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处境学说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处境的本质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处境”是指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源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处境不仅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的处境既包括了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包括了社会制度和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处境往往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

人的内在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了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困难,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处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状况时,必须考虑到处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逃避与面对弗洛姆认为,人在面对处境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面对。

逃避包括了对处境的回避、逃避和投降等不良方式,而面对则指的是积极应对处境、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逃避与面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逃避是人类心理状态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研究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研究

学校代码:***** 分类号:A8 学号:*********硕士学位论文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研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生姓名:向佳莉****:***完成日期:2018年5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弗洛姆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他的毕生研究视角主要是对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的思考,尤其是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人类生存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的追问,力求寻找人类实现幸福和精神自由的钥匙。

在弗洛姆所汲取的各种思想学说中,最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他站在西方人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并力图将两者融合,创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人性理论,提出了人性异化思想。

弗洛姆从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出发,从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探讨人的本性和人的生存矛盾,并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等心理分析理论;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他对异化的人和病态社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拯救人类和建立健全社会的心理革命理论和社会改革措施。

本文通过对上述弗洛姆的人性异化思想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将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比较探究,找出其理论的成就与不足,最后并对弗洛姆的人性异化思想作出了辩证的价值评析,寻找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性异化;逃避自由;异化劳动;精神分析IAbstract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Fromm is a famous psychoanalyst, philosopher and sociologist. He is also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His lifelong study is mainly about the various social systems and cultural system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especially the various realistic problems, contradictions and crises of human existence in western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And he was striving for the key to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freedom in his lifetime. Among all the theories of mind that Fromm has learned, the most important are Freud's psychoanalysis and Marx'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humanism and bourgeois democratic standpoint, he combined both of them to create their own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human nature, and he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 of human alie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ving circumstances of modern people, Fromm discusses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human existence in the sense of biology and psychology, and he puts forward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ory of social character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Freud's psychoanalysis. In the face of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people, he has carried out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lienated people and the sick society, and he puts forward the salvation of the people. Clas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volution theory and social reform measure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Fromm's human alien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compares his theory with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and Freud and Carl Jung's psychoanalysis theory, find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heory, and finally makes a dialectical value evaluation on Fromm's dissimilarity of human nature and seeks for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al meaning.Key words: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evasion of freedom; alienated labor; psychoanalysis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绪论 (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7)四、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8)第一章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10)第一节 弗洛姆的成长背景 (10)一、孤独的犹太家族生活 (10)二、独特的成长和教育经历 (10)第二节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1)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法西斯的产生 (11)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12)第三节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12)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12)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4)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15)四、犹太伦理、禅宗和母权制以及存在主义思想 (15)第二章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的深度解读 (17)第一节 弗洛姆关于异化理论的人本主义转向——人性异化 (17)一、人性异化的本质内涵 (17)二、人性异化在社会各领域中的表现 (19)第二节 弗洛姆对导致人性异化病态现状的三维度诊断 (28)一、人性异化的客观维度: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两歧” (28)二、人性异化的主观维度:人的心理和性格选择机制 (29)三、人性异化的现实维度:“历史的两歧”和资本主义发展 (32)第三节 解放之路——心理革命与社会变革 (33)一、塑造积极健康的人 (33)二、构建健全的社会 (35)第三章 弗洛姆与马克思、弗洛伊德和荣格之理论比较 (39)第一节 弗洛姆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39)一、异化理论的共同宗旨:人类自由解放的命运关怀 (39)二、异化诠释的不同视角:劳动异化与人性异化 (39)Ⅲ目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Ⅳ三、异化产生的不同依据:私有制与人自身的根源 (40)四、克服异化的不同路径:社会革命与心理革命及社会改革 (40)第二节 弗洛姆与弗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之比较 (41)一、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三个超越 (41)二、弗洛姆与荣格关于潜意识理论关系 (44)三、弗洛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47)第四章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价值评析 (49)第一节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的成就与不足 (49)一、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的成就 (49)二、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的不足 (51)第二节 弗洛姆人性异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52)一、深化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52)二、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53)三、倡导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理念 (54)结语 (55)参考文献 (56)致谢 (5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弗洛姆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著书颇丰,涉及内容广泛,对学术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 、 自由的 人 性
— —
继续学 习精神分析 ,随之 于 1 3 9 0年成为一名职业精 神分 析学 家。 与此同时 , 他加入法 兰克福 大学社会研究所 , 以心 理学 的专 长加 入法兰克福学派 的跨学 科研 究 , 成为法兰 并
克 福 学 派 的重 要 成 员 。 13 9 3年 德 国纳 粹 掌 权 后 不 到 两 个
释。作 为一个拥 有终极关怀 的社会人 文学 者 , 他毕 生关 注 当代世界各种社会 制度和文化体系 , 尤其关注西方社会文 化生活中 的各种 现实问题 、 盾 、 矛 危机 , 图为当今 肉欲 、 意 物欲横 流的西方社会 找到病根 , 希冀 能为病态多多 的资本 主义社会开 出一 张有效处方 。 如果 找到了资本 主义社会 的 病 根 ,当然也就 找到 了能够消 除现代人 的缺陷 的治疗办 法 。这样作为社会活 动主体 的人 , 因而也 就 自然而然成为 弗 氏关注 的主要对象之一 。 关注人 的本质 、 人的本性 , 进而
研究工作 。而 弗洛姆则于 13 9 4年移居美 国,入籍美 国国 籍 ,先后就教 于哥 伦比亚大学 ( 3 — 9 1,贝林顿学 院 1 4 1 4) 9 (9 1, 14 ) 密歇根州立 大学 ( 5 — 9 1, 1 7 16 )纽约大学(9 2, 9 16 )以及
墨西 哥国立大学( 9 9 9 5 , 14 —16 )并创 立 了几个精神分析学
阐发 了 自己 的人 性 观 , 自然 也 就 成 为 弗 氏 的 主 要 问 题 。虽
无法枚举 , 此说也 就显示其模糊性 。 事实上 , 对于何谓人性 之界定 , 古今 中外 、 派各 门 , 是众说 纷纭 的 , 有获得 各 也 没

个统一的说法。 儒家有道德人性论 , 道家有人性 自然论 。

2021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与思考范文3

2021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与思考范文3

2021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与思考范文 一、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对于人性的理解。

建立统一的伦理规范与目标是其伦理方向。

将人的本性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前提。

因此,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应首先回答人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这也是弗洛姆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那么人性是什么? 弗洛姆在人性探究中,是在充分肯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上进行的,将人的生存的矛盾总结为(1)生与死的矛盾。

(2)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之间的“两歧”. (3)人的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人渴望获得特殊性,得到个性化的认可与发展,人在寻求自身个性化实现的同时又不断陷入无尽的孤独感之中。

人们为了克服这些重重矛盾,不断寻求出路,在这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欲望,这些欲求主要体现为“超越”和“关联”.不断克服生存的矛盾,这是其找到的人的真正的自我。

(二)人不同的性格结构。

在弗洛姆把人的性格结构主要分为“非创发性”与“创发性”,将前者分为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市场型四种类型,而对于“创发性”性格结构的人,弗洛姆认为其是最理想的性格结构,也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目标。

1.非“创发性”性格结构类型的主要内容。

接受型:这种性格结构的人,把一切需求的满足视为是来自外部,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屈从外部权威。

这种性格结构的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超越”和真实的“关联”.剥削型:把自己需求的满足建立在强迫和诈骗别人的基础上,这种人也不可能做到真实的“超越”,也不可能建立起真实的“关联”.囤积型:对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持保守态度,只想一味地保存自己现有的一切,这一客观事实,不能单纯依靠保持现有的状态而维持。

市场型:性格结构的人把自己视为可供销售的商品。

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交换方面。

弗洛姆认为以上四种人,都异化了人的本质,属于伦理学中恶的类型的人。

在弗洛姆看来,这四种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应从改变社会环境入手,在批判社会环境过程中,使社会环境与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潜能和谐地统一联系起来。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摘要: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标签:弗洛姆;社会批判;人性;异化;健全社会社会批判就是从社会良知出发,并运用理性知识,反思实践过程中各种无可非议的信念、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实践者常识性的理解,进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碍社会实践进程,而一般人没有考虑过的一些前提性条件,最后提出实践过程的价值目标。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对着西方人所面临的普遍的历史与文化困境,以及人的异化被动的存在方式,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旗帜,致力于以人性论为起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所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人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

这个价值尺度不是由现存社会决定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所共有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中。

如果我们站在现存社会的价值立场上,我们就无法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也很难找出现存社会的弊病所在。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我们才能依据人性所固有的法则以及人性发展所固有的目标去评判现实存在,最终找到一种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

因此,确立一种规范的人本主义价值尺度,是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弗洛姆指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弗洛姆的这段话正好向我们展示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社会对人的作用——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异化——扬弃异化。

从这种内在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

浅论弗洛姆的人性思想摘要:本文所要着重论述的是弗洛姆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性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生成背景。

特别详细介绍了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的综合。

文章着重对弗洛姆人性思想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与探究,包括其人性思想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其含义,以及弗洛姆对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做了进一步的定义,在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伦理学部分,对自私、自爱、自身利益、良心等问题作了更深一步的探讨。

文章最后对弗洛姆的人性思想进行评价。

关键词:弗洛姆;人性;人道主义伦理学;性格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受到其成长经历及其所接触到的思想的影响。

弗洛姆作为颇具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伦理思想的生成也有其特定的背景。

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母亲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

父母的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使弗洛姆性格孤僻、有一种天生的孤独感,也正因此,弗洛姆“对奇特而又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兴趣”。

同时他又是在浓厚的中世纪古老传统氛围中长大的,犹太教法典,《圣经》,先知的故事都让弗洛姆“对世界的认识就不是一个现代人的”。

这为其学术之路培养了理论兴趣。

1919年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到1929年弗洛姆接受了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教育。

从1930年起弗洛姆成为一名开业的精神科医生,四十多年的精神病治疗工作为其观察人的行为、研究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从而使弗洛姆的人性思想具有客观现实基础、深刻和令人信服。

1933年赴美讲学。

1934年他加入美国籍,1939年,弗洛姆离开了法兰克福研究所。

随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贝宁顿大学、耶鲁大学执教。

1951年弗洛姆进入墨西哥国立大学学院任精神分析学教授。

1980年3月18日,弗洛姆在瑞士辞世。

概括地说,弗洛姆的家庭出身和其学术经历为他人性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弗洛姆所处的时代特征是:“伟大的革命,巨大的战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机械化执着的趋向”。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逃避自由》和《人的心灵》等影响了一代人。

其中,他的处境学说(Existentialism)为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所谓处境学说,基本上指的是人类所处的现实环境,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一环境中寻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弗洛姆认为,人的处境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存在是无意义的弗洛姆认为,人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并不是说人是毫无意义的,而是指人的生命没有其它任何目的。

人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果没有意义的前提,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2. 人需要自由与责任人的自由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最丰富的体验之一。

所以人的自由是无法避免的权利,同时伴随着自由的是责任。

自由也会产生一种孤独和无助感,人们往往在这种生活的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3. 生死是不可避免的在弗洛姆看来,生命的一部分就是死亡。

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我们无法逃避这个事实。

这也是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挑战生命中所有的困难,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存在品质和生命质量。

4. 生命是矛盾的弗洛姆认为,我们处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矛盾。

人们所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看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需要付出努力,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处境是需要积极地应对的,并且需要充满希望。

人虽然存在矛盾,但这些矛盾本身就是对我们存在的证明。

通过努力,人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

浅析弗洛姆的人性理论
关键词:人性;异化;自由;健全的社会
I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Erich Fromm has been always concerned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ose people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also his main research subject. He has also found that many people are living in an isolated environment that has been alienated by the modern economy and also oppressed by the overwhelming power institution and ideology, leading to a distorted human nature and mental breakdown. The essence of Fromm’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o illustrate the living dilemma facing many people as well as find a path leading to the redemption. What is more, Fromm has also criticized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middle of capitalism so as to make them aware of their loneliness, fear and desperation as well as the loss of the self in such a living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Sigmund Freud with theessenti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Marxism, Fromm has also managed to propose his own idea and even sought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reforms so as to correct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establish a complete society and achieve the status of natural self free from mental illness.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这是弗洛姆晚期的一部代表作,是其人性理论的集中阐述。

书中从人的善恶问题引出对人性深处的思考,但并不陷于道德教义和空疏的理论。

弗洛姆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于自然和社会中的,处于自然和社会矛盾中的人。

弗洛姆从人的自然史来探讨人性的根源,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于人与自然的疏离,人走出了自然,也就脱离了自然原本所具有的和谐,而属于人的新的和谐还远没有被建立起来。

此时,人就有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这就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破坏性的根源,同时也是创造性的根源。

正如他所言:“人是唯一一种尚未完成的物种。

”按弗洛姆的话来说,对这种疏离和孤独的抗争有两条路,一是创造的、向前的、爱生的路;另一条则是破坏的、回归的、转向死亡的路。

这两条路都把人从尴尬的境地中解救了出来,但无疑,回归的路只是把人引向动物的和谐,引向人尚未脱离自然时的那种原始的和谐,对于个体来说,是引向回归子宫的原始欲望,即放弃生活。

而人已不是原始的人,这种回归也不可能是沿着自然的途径,而只能以破坏的方式实现。

在弗洛姆看来,这就是人性恶的根源,纳粹正是各种恋死和回归的集大成,希特勒被弗洛姆称之为典型的衰败综合症人格倾向。

与之相反的另一条路,则是创造的、建设的,即不是以回归到原始状态来解决人固有的矛盾,而是以人的创造性来建设属于人的新的和谐,这在各种艺术里有着大量的表现。

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概念,如“自恋”。

适度的自恋是人生存之必需,但过度的,或者更准确说非良性的自恋是人类的痼疾。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斯宾诺莎的影子,世界是一个整体,自恋往往是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有独立的人格,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出选择,而当个体缺乏独立性和必要的力量时,自恋会发生投射,对象可以是国家、民族、种族或者主义。

这就形成了“集体自恋”,很多群体性的狂热都可以用这个概念来说明。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一、引言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异化理论深刻探讨了现代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因高度机械化和技术化的社会生产模式而导致的心理和人际关系的疏离现象。

而《已知的世界》作为一部反映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间的异化现象。

本文旨在运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弗洛姆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内心距离正在日益增大。

人们的经历被分离为破碎的片段,成为外部技术的俘虏和现代文化的奴隶。

他们彼此间的交流,甚至是情感的共鸣变得愈发困难,最终导致个体的异化。

在《已知的世界》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分析1. 主人公的异化体验《已知的世界》的主人公通常背负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和异化体验。

这种异化并非源于外在环境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无力感和自我认知的混乱。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成为了一个个孤独的个体。

2. 人物间的关系异化在作品中,人物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异化的状态。

由于社会压力、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这种交往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成为了彼此陌生甚至敌视的个体。

四、弗洛姆异化理论下的深入分析1. 社会结构对人物异化的影响根据弗洛姆的理论,社会结构是导致个体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已知的世界》中,社会的高压竞争和机械化生产模式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反而成为了工作的奴隶。

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人们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疏离感,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2. 人物心理层面的异化分析除了社会结构的影响外,人物自身的心理状态也是导致异化的重要原因。

在《已知的世界》中,许多人物都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在人性问题上,人性善与人性恶,同本体论一样,都是无法实证或者说无法得到完全确证的理论假设。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

从历史上看,主性善论者,往往从中引出道德学说;主性恶论者,往往从中引出法治学说。

儒家在人性论上居主流的观点是性善论。

人性本善,故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

人性何以为为善?其根源如何?这是性善论者必须给予论证的问题。

性善之人何以有恶?以人性为本善,还必须解释和说明"恶"的根源。

"恶"是道德必要性之根据。

这些问题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深入的论证。

朱子和象山分别从道学和心学的立场,将儒家性善论作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一、天地之性与本心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

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

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

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

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

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

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

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

这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与进步。

由于儒家主要从道德上来说明和规定人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称作道德人性论,并以此分析朱陆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

《弗洛姆异化理论下《已知的世界》中的人物异化研究》一、引言《已知的世界》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现象下人们内心世界的异化。

本文将运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对作品中的人物异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主要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疏离感、孤独感以及自我与社会的矛盾,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及行为特征。

二、弗洛姆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在研究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人类状态时,提出了异化理论。

该理论指出,现代社会使人的心灵变得异化,与他人和社会逐渐疏远。

具体表现在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意义,以及自我认同的丧失。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个体的孤独和疏离感,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三、《已知的世界》中人物异化的表现1. 角色的孤独与疏离感:在《已知的世界》中,人物往往在繁复的生活琐事中感受到深深的孤独。

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情感状态呈现出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感,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似乎逐渐变得淡漠。

例如,某角色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而牺牲自我价值追求,失去了真正的内心认同和方向。

2. 物质与精神分裂的冲突: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之间产生冲突。

他们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牺牲了精神上的需求,导致内心世界的分裂和异化。

这种异化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忽视,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3. 角色之间的疏远与对立:作品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疏远和对立关系。

这种疏远与对立主要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沟通障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心理距离和敌意。

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扭曲和人的情感体验的扭曲。

四、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案例本部分将以作品中的人物为例,详细分析他们的异化表现。

以人物A为例,其生活在一个功利社会中,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导致他忽视了真实的情感和自我认同,成为了权力机制的奴隶。

在《已知的世界》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它们通过细节和情节展示了个体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疏离与冲突。

五、探讨《已知的世界》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启示通过对《已知的世界》中人物异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问题和答案——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

问题和答案——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

问题和答案——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
孔文清
【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弗洛姆认为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是人生存的原初状态所提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人性在具体社会中的现实化,问题和答案构成了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也提供了他批判现实和分析现实的两个维度.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孔文清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
【相关文献】
1.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J], 陈国威
2.世硕与王充的人性论思想研究——兼论《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两"或曰"的人性论问题 [J], 丁四新
3."是"与"应该":先秦儒家人性论的两个维度 [J], 王军
4.问题非问题答案非答案 [J], 无
5.弗洛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弗洛姆《爱的艺术》述评 [J], 解保军;李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

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

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
孔文清
【期刊名称】《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建立在对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善、恶以及道德规范,主要是对人性以及蕴含在人性中的可能性的认识.由于人是有生命的,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因此,对人的认识必须打破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认识主体打破与对象之间的鸿沟,实现融合合一,以整个的内在体验对象,从而获得如对象本来所是的样子去认识对象.弗洛姆的体验性知识在强调人的主观情感投入到认识中的同时,认为认识对象是外在实在的,知识是普遍性有效的,因而是一种客观的认识.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与认识论的实践转向的暗相契合.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孔文清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9
【相关文献】
1.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差异比较 [J], 李文颖;苏百义;陈阁
2.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从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的维度 [J], 刘博识;隋立双
3.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对比研究 [J], 刘博识;隋立双
4.弗洛姆人性异化理论的理论囿域与当代价值 [J], 岑艳媚;曾楠
5.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弗洛姆异化理论之比较 [J], 刘晓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07年第6期(总第151期)No.6,2007(SerialNo.151)人性论往往是伦理思想的基础,人性论如何大多决定了以之为基础的整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倾向。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规范伦理学也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并且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弗洛姆的人性论与其他的人性论相比,极具特色。

本文拟对弗洛姆的人性论进行探讨。

一、问题:人生存的原初状态是否存在人的本质或人性?这一问题在自古希腊以降的西方社会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认为存在着人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定义。

但近100多年来,否认存在着人的本质或人性的趋势出现了。

对人性进行历史的考察,发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有着巨大的差异,以至难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可以被称为人性的东西。

而那些将人性看作是这样或那样的固定不变的人性的概念往往又被滥用,成了种族主义施行种族压迫和灭绝的借口。

由于这两个原因,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人是一张白纸,任由历史在上面书写。

在考察了这一倾向的由来后,弗洛姆认为并不能由此得出不存在人类共同的人性的结论。

设若如此,我们也就无法从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对人进行界定,无法找到合法的价值和规范,将人类团结为一个整体。

为讨论这一问题,弗洛姆对人性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弗洛姆混用humannature和essenceofman,人性和人的本质在他那里是同义的。

而人性与人的本质属性则是不同的。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共有的某些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属性(manquaman)”但依然有别于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可能包含所有这些本质的属性或者更多,并且可以被界定为各种属性由之生发的某物。

”[1](P102)弗洛姆在人性和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区分,与犹太教的一个传统不无关系。

犹太教不谈论上帝的本质,但可以谈论上帝的属性,上帝的属性不等于就是上帝的本质。

诸如理性、生产能力、制造符号的能力等通常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的,在弗洛姆看来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通常被看作是人性的特征为何不能被看作是人性呢?除了它们是从人性中生发出来的以外,还因为,在对人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后,仍然无法回答以下问题,人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是善还是恶?是由贪婪所驱动还是由理想所驱使?是否有规范他自然天性的规则?这样,在界定了诸如理性、生产能力、制造符号的能力等属性后,仍然留下了一个问题:除了这些属性以外,是否存在能够被称之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东西。

弗洛姆认为能够对人性进行界定,并且这一界定可以克服两个极端的立场:固定或者不变的人性观和人不具有共同的本质的观点。

他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是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原初状态所提出的问题。

人异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人作为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但人与动物相比,没有足够的本能指导他的行为,他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是人有自我意识。

正因为有自我意识,人才从自然中脱颖而出。

自我意识不仅使人区分了自我和自然,而且还将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自然和他人都成为“我”的对象。

人不再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存在者,而是既是于自然之中,又超越于自然。

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被人的自我意识打破了,成为一个偶然地被抛到偶然地点的问题和答案———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孔文清摘要:弗洛姆认为存在着共同的人性。

人性是人生存的原初状态所提出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人性在具体社会中的现实化,问题和答案构成了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也提供了他批判现实和分析现实的两个维度。

关键词:问题;答案;人性;现实化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86(2007)06-0038-04作者简介:孔文清(1970-),男,湖北浠水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博士生(上海200062)。

38孤独的存在者。

原始和谐的被打破,使得人必须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以重新获得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人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人的原初状态所提出的问题,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得面临这一问题,并试图对它做出解答。

人生存的原初状态问题蕴涵着人必须面对的矛盾,弗洛姆把它们称为人生存的两歧:生与死、潜能的实现和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就其是人生存的原初状态所具有的,可以被称为生存的两歧。

自我意识不仅造成了人的原初状态,而且由之产生了一系列的人的需要。

与自然和他人的分离,使得克服孤独的状态成为必然,由此产生了关联的需要,根性的需要。

为了回答生存的问题,他必然产生定向的需要,以找到一个方式与他人相联结。

意识到自我是自身力量的主人,而不是一个物,由此产生了克服被动这一物具有的特征,运用自己的力量以改变身边的状态的需要,即生效的需要。

这些由人的本质中生发出来的需要,是人必须加以满足的、强制性的需要。

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原初状态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

人生存的问题本身蕴涵了人解答这一问题的两个方向:一是正视这一问题,发展自身的各种潜能,成为充分实现自我的人,从而在更高的层次,而不是在一个被动的、自然的存在物的层面上重新找到与自然、他人以及自我的和谐。

另一个方向是试图克服自我意识,试图重新以一个自然存在物的方式重新和自然、他人和谐一致。

前一种解答以人的特性被发挥为特征,后一种解答以放弃人的特殊性,把自己变成“物”为特征。

二、答案:人性的现实化弗洛姆对人性的界定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动力学特征。

人性是矛盾,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产生运动。

这一人性内在蕴涵着的矛盾推动人性不断发展变化,从根本上摒弃了人性是固定不变的弊端。

人性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人性展开的过程,即人在生理特性的基础上,在外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实现他的潜能的过程。

就此意义上讲,人是生成的,是一个不断诞生的过程。

这一过程所依赖的条件,不仅是生理特性,更主要的是他的社会性。

人作为一个有着共同本质规定性的存在,人性的展开过程,也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实现其潜能的过程。

人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由之生发的本质需要也都是社会性的需要。

因此,可以说社会性是弗洛姆人性论中内在蕴涵的属性。

弗洛姆的人性,超越了弗洛伊德从本能的角度定义人的局限性,他对弗洛伊德的超越,是从理论的根本,从它的逻辑起点开始的。

人性的展开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亦即社会中展开的,这一展开的过程也就是人性的现实化的过程。

通过在社会中展开,人性获得了它的现实形态,成为社会的、具体的人性。

人性的展开不是纯粹的概念的推演,而是每个人具体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他现实的生活中的任务。

要解答这一问题,他必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依据当时的社会条件,通过每一个现实的选择、每一个现实的行动来予以回答。

所有人的人性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展开、发展,使得潜能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该社会条件所允许的实现,这一实现即每个人的现实的人性,每一社会的现实的人性。

人性的现实化也就是对人的原初生存状态所蕴涵的问题的解答,现实化了的人性就是问题的答案。

具体的社会,既为人性的现实化提供条件,也给人性的现实化带来局限,因此,人对生存问题的解答都是暂时的。

每一解答所带来的矛盾的解决,都只是暂时克服了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分离,获得短暂的平衡。

每一平衡获得后,在这一基础上,新的分离和问题产生,促使人性向前往更高的层次运动,寻找一个新的答案。

这一不断向前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历史。

人性的展开与人的自我实现是历史的主题,人性的展开表现为人类历史。

一个社会决定人性现实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赞成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生产方式是决定人性现实化的主要因素。

“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乃是人所诞生的社会的结构和价值”。

[2](P187)资本主义社会是弗洛姆关注的重点。

在这一人性现实化的具体历史阶段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产生了创造了人性现实化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性现实化的局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封建的血缘联结纽带,第一次使人以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面貌出现。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个人处于各种原始的纽带连接之中。

个人虽然与自然分离了,但他依然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他人的关联方式是原始的关联。

处于原始关联中的个人,如同婴儿一样,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只是部族、家族、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克服,使人得以摆脱原始的关联,成为具体的个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人性的现实化提供了新的社会条件,使得个人能够在超越于与自然、他人的原始联结的基础上发展他的潜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和谐。

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样给人性的现实化带来了局限。

资本主义社会建构在对利润的最大化的追求之上,它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人与自然、他人的和谐不是它的目的。

因而,在这一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许多与实现人的潜能不相一致的结构与价值,它们阻碍着人的自我实现。

这样,人生问题的解答产生了与这一社会形态密切相连的历史矛盾。

弗洛姆把这一由具体的历史社会所产生的生存的矛盾称为“历史的两歧”,以区别于39由人生存的原初状态蕴涵的“生存的两歧”。

生存的两歧是人类自始至终都得面临的问题。

历史的两歧是某一历史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产生的,这一矛盾因为是历史的,所以是可以解决的。

由于具体的社会既为人性的现实化提供条件,又为它的实现设置了障碍。

因此人性的现实化的结果也是历史的、社会的,这也就意味着具体历史社会中的人性的现实化必然带有该社会的印记,表现为生存问题的不完满解答。

社会提供的有利条件肯定了人的潜能的实现。

而社会的局限则阻碍、限制了人的潜能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呈现为停滞,甚至是倒退。

因此具体历史社会中的人性都表现为了实现与停滞甚至倒退相混合的形态。

具体的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的先天条件、社会条件以及他的选择。

他既不是完全被决定的,因为他有自我意识、自我意志。

他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他既受制于先天条件,又只能在现实的环境中做出选择。

弗洛姆使用性格、社会性格的概念来描述具体社会中的人性,性格是生存问题的具体的、历史的答案,社会性格则更集中体现了这一答案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三、批判与道路从人生存的原初状态来定义人性,是从人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的角度来给人性下定义,其着眼点是人的类本质。

这一类本质具有将人类联结为一体的作用,所要解决的是作为一个类的人所具有的本质规定性的问题。

同时这一定义也反对了将人性看作固定不变的实体的观点。

人性是矛盾而非实体,人性的现实化与实现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从根本上摒弃了将人性看作是这样那样的实体的弊病。

弗洛姆对人性的定义,不仅仅是对人生存的原初状态的描述,而且隐含了他的价值取向。

由于自我意识,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分离,解答生存问题的两种方式,从事实的层面来说,二者具有同等的意义,不能说前一种解答方式是首要的,具有对后一种解答的优先性,因为它们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与外在条件密切相关,条件适合哪种解答方式,哪种解答方式就会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