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使用《语言的演变》的教学案例的评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常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陆游曾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龚自珍也赞叹常州为“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当匹俦。”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媒介,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来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的情怀,实现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为此,我利用高职第二册语文课本中《语言的演变》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将常州方言融入其中,希望以此进行一个新的探索。

一、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语言的演变以及古今汉语的差别;了解现代常州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培养对常州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常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有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从常州方言中看到古代汉语的痕迹。

探究目标:通过文本阅读,拓展视野,热爱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

教学方法:阅读法、勾画法。

教学模式:阅读、勾画、讨论

教学步骤:

一、由于篇幅较长,我直接由课文正文涉及到的一部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复习的方式导入,因为这篇古文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习过,有比较深的印象,学生也不会感到很突兀。设计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哪些字可以运用我们平时所说的“组词法”?哪些字无法组词而需要个别翻译?哪些句式与我们现代汉语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语言的演变》第一部分,看作者如何对语言演变现象进行归类。

二、语言的变化三个方面之一:语汇。

教师提示:第一句是中心句,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与这个有关的关键词、关键句要进行勾画。交待任务: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三者中的哪一个的变化?有哪些变化?注意举了哪些例子?学生朗读,读完一段,勾画一段。

1、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文中举例外,自己试着举例。)

2、有些字跟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文中举例外,自己试着举例。)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文中举例外,自己试着举例。)

提问:字眼的意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勾画并读出来。

1、意义完全改变;

2、名称不变,实质已变;

3、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

4、事物改变了名称。

三、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学生朗读,“语法”方面略过,因为学习文言文强调“特殊句式”,在此就不详细讲解。

语音这一段,要求学生朗读。

教师补充资料:诗的平仄来说,阴平、阳平(一、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

四声)还有入声是仄声。这是由于古人的发音器官不及今人发达,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总的发音数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这四个字在上古都属于“耕”部,的确是押韵的。我们今天读古诗不能误认为现代不押韵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韵。

用常州方言读诗的话,别有一番情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出示投影)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参照以上投影提示,我们会发现,在普通话里的平声,在常州方言中读出来是仄声,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首词读起来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四、拓展

1、教师举例。本文中,吕叔湘先生提到了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的变化,举了许多例子,其实在常州方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汉语的影子。板书“圩塘”,同学们读读这个地名。(“于”“围”两个音之争)

2、学生举例。请同学再举出几个例子,看看常州话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1、全文的条理性。

2、举例说明,浅显易懂。

3、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语言——常州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实录

三、案例评析

(一)案例收获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当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尤其讲到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有些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时,学生马上就说出常州话里的“脸”就是“面孔”,而且还激动地说:“书上讲的就是常州话呢!”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这节课,通过把教材内容与地方文化结合作为一个切入点,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篇近5000字,又涉及语法、语汇、语音等比较专业的内容,然后学生们却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看到书上的例子,总不忘联想一下是否常州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2、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理解了课文内容。《语言的演变》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古今语言的差别及汉语是如何演变的。把大家非常熟悉的常州方言纳入课堂教学中,很贴近生活,也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

3、通过教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学生们平时听常州话、讲常州话,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常州话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把常州话放在作者提出的几种演变当中去,对常州话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我在课后还布置了作业,不少学生都上网查阅资料,也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增加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在前文中讲到唐代“尉迟恭”的语音之后,我又举了一例:“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学生知道常州方言居然与西汉时期的《史记》有关系,比唐代还要早,又惊讶又欣喜,有的学生又说起常州淹城是春秋时期的遗址,历史非常久远,古代汉语在现代常州方言中还有痕迹,是很正常的,但言语之中流露着深深的自豪。我认为,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这堂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案例反思

1、预习不到位。备课,已经不仅仅是对教师自己在一节课上的流程、时间分配的“教案”,还要备“学案”,在这堂课上,我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学生对常州话的掌握,在新授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时,我举了一个“圩塘”读音的例子,意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常州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但是我没有备好学案,让学生去提前准备,导致学生在拓展环节中,思考问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举了不少例子,却不能反映语言的演变。如果我能够提前两天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带着资料进入课堂,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