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中国区域历史文化
Page 4
陕西省
重庆市、四川省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朴、稳健 的文化特质,恢弘的帝都文化
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整体性
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 春秋时期尚武, 区 明清时期崇文,文人辈出 广东、广西省 开放性和兼容性,重商性
楚文化
三、特色区文化
(一)齐鲁文化 该地是周代齐、鲁两国的封地,是以方国命名的区域文化。 齐鲁之地是孔孟儒学的诞生地。 自古以来就有“圣贤之邦”的美誉。相传伏羲、神农氏、太昊、少昊、颛 顼、黄帝、尧、舜等上古圣人都在这里兴起。 当地土著的史前文化东夷文化也为齐鲁文化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东 夷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创始者。 齐鲁文化的正式定型在周代。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最集中的场所和缩影 。
2、帝都文化
李老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重点。 3、变革进取、自强不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
Page 8
(四)关中文化 1、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蓝田人早在80万年以前就在此生活,还有旧石器时代的大荔人和新石器时 代的典型代表先半坡和临潼姜寨等遗址。 2、古朴、文件的文化特质 周王朝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并制作礼乐,以 此来教化和约束国人的行为。 繁荣保守、泥古迂缓、诚挚信笃和有章可循的特点是周文化的特色,也是 关中文化的基本特征。 3、恢弘的帝都文化
“逐鹿中原” 3、淳朴民风
Page 7
(三)燕赵文化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房山县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燕赵文化是平原农耕经济文化与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的结合点,自古以来战 争不断,形成了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燕赵风骨。 主要特点: 1、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国的区域文化

中国的区域文化

中国的区域‎文化,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大致可以分‎为7种。

分别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

据课上所说‎和资料显示‎,这些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3.三秦文化,在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4.三晋文化,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

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齐鲁吴越巴蜀三秦楚文化

2021/3/11
9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 特点。
2021/3/11
1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 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 西的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 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 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 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 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 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 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 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 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2021/3/11
5
燕赵文化
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 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 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 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 牧文化关系密切。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 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 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 统。
2021/3/11
3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 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 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由 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 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 为特征。
2021/3/11
4
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的东南部。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 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 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 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

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

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

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

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

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

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

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

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

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

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

即:从上起距今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中间经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时期的过渡,后至至夏及商代早期的岳石文化,前后跨越4000余年而延绵不断。

巴蜀文化与吴越文化对比

巴蜀文化与吴越文化对比

巴蜀文化区与吴越文化区形成的地理因素及其对比摘要: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

我国的区域文化包括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

在此以巴蜀文化为例解析它形成的地理因素,并与吴越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说明为何此地会形成这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气候地形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差异中国是个土地广袤,历史悠久的大国,从时间和空间看,中国早期的文化,不仅渊源古老,而且分布广泛。

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根据政治需要可以划分出各个省;根据地形轮廓可以划分出各大地形区;而文化相似的区域可以划出相应的文化区域。

区域文化的划分与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巴蜀文化区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包括贵州西北一部。

巴蜀文化主要以巴蜀盆地中重庆的巴和四川成都的蜀所代表的文化。

巴蜀文化植根于长江上游。

它们兴起于夏商时代,强盛于春秋战国,延续到两汉之际。

巴文化与蜀文化原本是两支文化,由于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到春秋战国之际已是可分而不可分,造就了悠久而深厚的共同地域传统。

巴蜀盆地周围被众多高山与高原包围,西部是与青藏高原相邻的川西高原,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

北部是秦巴山地,其中以秦岭与大巴山为代表,秦岭,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

一般海拔1500~3000米。

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

南部为云贵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2000米。

在此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的封闭,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描述,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所以形成了巴蜀地区人民安逸的性格,甚至有时候发展为一种惰性。

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地域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基础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定时期。

诸子百家的争鸣,士阶层的活跃,让古老的华夏大地的思想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时期。

由于过去的周文化、商文化和周边的各民族产生了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三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

一,宗法观念相对淡薄的秦晋文化秦晋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一带。

关中原本是宗周文化的发源地,但是由于戎狄的入侵而遭到了破坏。

在地理环境上,秦晋地区的条件较为恶劣,只有渭河平原、汾河平原等狭窄地区适合农业生产。

在这些河谷周边就是沟壑纵横的高原山地。

在民族分布上,河谷地区主要是秦人、晋人,而周边则是北狄、西戎等游牧民族。

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宗周文化。

秦国地处宗周故地,这里原本是周文化的起源地,秦人虽然并非周人,但是长期居住周原,无疑会受到宗周文化的影响。

晋国是周朝的姬姓封国,长期也是山西高原周文化的传播者。

不过,两国的宗法观念却是相对淡薄的。

秦人本是东夷人,迁居关中后又长期和戎狄杂居,并未形成周人那样严格的宗法体制。

晋国是因为内部长期发生了公族的内斗,最终导致“晋无公族”。

没有了宗法贵族的牵制,秦晋地区能够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更早,更彻底。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改革的都最早发生在秦晋。

如废除封邑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废除公社土地制度,推行了土地私有制;颁布成文法等。

到了战国时代,改革的目的进一步发展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魏国有李悝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

改革的推行,进一步瓦解了宗法贵族势力,力图改革的法家思想也兴起。

春秋战国法家代表李悝、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子都是三晋人士。

两国所处的民族环境也是其变革更加激烈的原因。

秦晋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区,北方生活着北狄、中山、娄烦等少数民族,秦国周边也是西戎和义渠等游牧民族。

两国在历史上长期和这些游牧民族交战,因而民风彪悍,尚武好斗,少有浪漫主义情怀。

齐鲁文化的研究

齐鲁文化的研究

齐鲁文化的研究(电信学院)一.齐鲁文化简述齐鲁文化,又称海岱文化,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山东省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江苏省北部、辽东半岛,基本上与胶辽官话区以及山东省内的冀鲁官话区相符,向西以大运河与中原文化为界,向南与江淮官话区的江淮文化相邻。

齐鲁文化可细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

齐鲁文化准确的来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即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融。

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齐国和鲁国基本以泰山为界限,齐国在泰山以北,鲁国在泰山以南。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文化和鲁文化说到齐鲁,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山东,的确,齐鲁是山东的别称。

但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齐,鲁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

姬姓,侯爵。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鲁两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起了无可比肩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1.齐文化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小国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赵、卫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

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功臣们派发到各地去做诸侯。

姜太公即吕尚,得到了封地齐国,这标志着齐国的产生。

齐国的存在时间非常长,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前221年。

齐国在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齐桓公时,齐国的霸业达到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的时期,不仅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向莫待制的转变,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支流。

齐鲁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是齐鲁地区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齐鲁地区位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心,是中原、华北地区和东海之间的过渡地带。

同时,齐鲁地区还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这使得齐鲁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外界相对独立。

齐鲁文化是勤劳、务实、善良、朴实的典型代表。

这种文化传统最早见于孔子,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礼仪等。

孔子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潮,形成了齐鲁文化在文化、教育、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二、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楚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

楚国地处江南,南北交通便利,位于南北两种文化的交界处,因此楚文化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产物。

楚文化凸显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自足自信,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

楚国国君重视民生和农业生产,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这使得楚国文化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富强的特点。

此外,楚文化还重视威武和豪迈,有着“俊才逐鹿的精神”。

三、魏晋文化魏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战火洗礼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魏晋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魏晋文化以洒脱、超脱、消极和浪漫等为基本特征,在文学、艺术、思想、哲学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特色。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取道于乱世中的日夜忧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它的艺术、哲学和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四个文化区划分1、三秦文化区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

所谓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

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包括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四个王朝。

2、齐鲁文化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3、中州文化区的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4、荆楚文化区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5、燕赵文化区是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大汉各有特色的文化,可分为齐鲁、荆楚等五种,你家是哪种文化

大汉各有特色的文化,可分为齐鲁、荆楚等五种,你家是哪种文化

大汉各有特色的文化,可分为齐鲁、荆楚等五种,你家是哪种文化汉朝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芜湖可细分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西汉1、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2、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汉代十三州3、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

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4、关中文化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关中5、北方文化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

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

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

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

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

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

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

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

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

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

”实在是豪迈之举;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

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

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和特点
1,燕赵文化――“混血”的文化,融合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河北
2,三秦文化――自古帝王都,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陕西
3,三晋文化――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

山西
4,齐鲁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齐鲁文化、圣人之乡。

山东
5,吴越文化――尚文的部落。

江苏、浙江
6,荆楚文化――能文能武的部落。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将” 湖南、湖北
7,巴蜀文化――兼容、开放的文化。

四川、重庆
8,滇云文化――回合各民族特色的文化。

云南
9,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化;兼具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

广州、香港
10,闽南文化――中原文化为主体,移民文化为实质。

福建
11,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文化。

西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潘斌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一节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2.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3.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本时期重要文化事件: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b)世界上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

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

《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周文王作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卦象顺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春秋战国杰出人物:1.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2.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3.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4.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5.外交家苏秦、张仪6.医学家扁鹊7.水利家李冰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特色和命题)2.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第二节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儒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今文经”: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古文经”:《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周官》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和湖湘文化等。

湖南即湖湘文化的发祥承载地。

湖南古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就敢于与周文化叫板。

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实在是个人才荟萃之地。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南人周敦颐的思想学说,经南宋时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传习、发展,从而创立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湖湘学派,而后,历经世代的封建演绎,历经三湘四水的洗炼,历经土著湘人和中原移民的不断融合和探索,终于形成了勇于开拓、富于气节、善于包容、敢于国事的湖湘文化特质。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时的民族精神和应世策略。

它的多重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中原文化通过移民南下,湖南因而从"蛮夷区"成为儒家正统区;二是唐宋以前的土著人创造的本土文化,即荆楚文化。

中原移民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和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彼此长期相触相融相斥,便形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经世致用、兼容并包、刚毅倔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

湖湘文化既有一批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理论著述,如曾国藩的家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毛泽东选集》,但湖湘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湖湘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显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品性,以及以人为本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之中。

具体说来,湖湘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心忧天下”。

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

近代以来,湖南人民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

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爱国人士既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地理视野】三晋、三秦、三齐、三楚、三吴和三湘分别指的是哪里

【地理视野】三晋、三秦、三齐、三楚、三吴和三湘分别指的是哪里

在众多数字中,古人是特别钟情于“三”的。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事不过三”、“三打白骨精”等等,“三”的影子几乎无所不在。

“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是为何呢?在《周易》中,数字“三”为卦爻三画,分别代表天、地、人等三个维度,如此便概括了天地的始终和世间的一切;在《道德经》中,有“三生万物”的说法,万物即万事万物。

正是有了全部的意思,人们言毕称“三”。

与礼数结合,便有了拜三拜的礼节;与生活结合,便有了“酒过三巡”的说法;当然,如果与特定意义的地名结合,则会衍生出许多有意思的地理名词。

1、三晋三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被认为是战国的开端。

从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三晋二是指山西省。

春秋时期,晋国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三晋逐渐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

2、三秦公元前206年,项羽后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分封天下为十八王国。

刘邦被封为汉王,辖今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了牵制刘邦,项羽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三秦因此后世称陕西为“三秦”,只不过三秦变成了陕南,陕北,关中。

三秦3、三齐三齐的由来同样由于项羽的分封,项羽将齐国故地一分为三:以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以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三齐后来成立山东的别称。

三齐4、三楚三楚最初是对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称呼,七国中楚国版图最大,被分为南楚、东楚、西楚。

南楚:是楚国最初的领土,大约在今天的两湖、河南南部、安徽西南、江西等地区。

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之南,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辐射到陕 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 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由 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 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 为特征。
三秦文化
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 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 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 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 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 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 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 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历史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 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 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 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 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 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 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 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 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 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 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 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 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 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吴越文化
吴安徽东部和江 西的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 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经过长 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 从北方转移到这里。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 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 来,城市极为繁荣。以“吴侬软语”为特征 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 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 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燕赵文化
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 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 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 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 牧文化关系密切。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 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 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 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 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 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 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其他区域文化
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 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性文化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 一地区的移民文化)。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 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 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 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 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 化交融的特征。
楚文化
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安徽、 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 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 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在上古的三苗文化 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 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由于这里以 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 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 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 等。
三晋文化
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 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 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地处 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 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商业的 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 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 特点。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 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 显。
齐鲁文化
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 为地理标志。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 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 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 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 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 冶炼等也颇发达。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 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 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 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