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精品教学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掌握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生态环境的定义;(2)生态环境的特点;(3)生态环境的分类。
2.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3.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5)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2. 教学难点:(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运用PPT展示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进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3.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1)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生物与环境
课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3.能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教学准备:
1.教材:《生物与环境》
2.教学工具:电子设备、PPT
3.教学资源: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讲解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
2.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介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
三、示范(15分钟)
教师展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环保行动,例如减少用塑料袋、垃圾分类等。
四、总结(10分钟)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或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个人见解或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还掌握
了一些实际的环保措施。
同时,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
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案例或实践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生物与环境一、考纲要求: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因素的概念。
3.非生物因素中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
4.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实例。
6.适应的相对性。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9.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10.生态系统的概念。
11.生态系统的类型。
12.生态系统的成分。
1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7.生态平衡的概念。
18.生态平衡的原理。
19.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20.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2.草原的利用和保护。
2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24.自然保护区。
二、知识结构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通过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习时注意既要弄清楚每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又要注意各种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善于分析在特定的环境中,起决定、主导作用的因素。
2.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在注重概念实质、例证的基础上,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生和寄生竞争和捕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3.在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上的区别后,通过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如:企鹅背面的黑色与深色海水一致——保护色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警戒色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的形态——拟态4.通过种间关系坐标图、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图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图、能量流动过程图解、物质循环过程图解等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如:分析图A和图B中,甲、乙两种生物间的正确关系。
图A中,甲、乙开始的图像相似,说明生活环境相似。
后来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甲生物竞争不过乙生物而数量剧减,甚至全部死亡,乙生物仍然生长正常。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生态环境的价值3.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价值、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第2周:生态环境的价值3. 第3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第4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第5周: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高中生物与环境复习学案教案
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导学案)【考纲要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注意生物圈的内涵以及理解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的典型关系练习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A.温度B.湿度C.阳光D.水分练习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B.南橘北枳C.雨露滋润禾苗壮D.草盛豆苗稀2、生物会表现出对环境的,还能影响环境。
练习3:下图中的两种狐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物环境3、链接:生物适应性的产生——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练习4: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解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他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反馈]1、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
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海拔高度2、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
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做准备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3、下面三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 )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 )变化的不同情况,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捕食、竞争B.竞争、捕食、共生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考点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促进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2.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辅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讨,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展示,讲解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讲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不同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策略。
五、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生物与环境
人教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生物与环境》教师寄语: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课前回顾区】1. 查看课本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核心词构建概念图2. 绘出能量流经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例题1】美丽的加拉帕格斯群岛,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岛陆龟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陆龟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使结果偏小B .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 .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 .可用样方法调查岛上蒲公英的丰(富)度【例题2】为探究岛上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 、B 、C 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 、b 、c ,见右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 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 .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 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 .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 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2)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为 kJ /m 2.a ,呼吸量为_ __ kJ /m 2.a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______________kJ /m 2.a 。
植食动物的净同化量为 kJ /m 2.a ,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者获得的能量的主要去向是_ _____ ____ ___,在这场地震中______________(填营养级)受到的影响最大。
(4)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____同化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为600 kJ ,三者粪便中的能量为500 kJ ,则该食物网中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图三曲线所示种群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种群数量下降的时间段是_________年。
考生物二轮专题《生物与环境》教学案
生物与环境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1.(2010·浙江,3、2012·重庆,4和2012·广东,27改编)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
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图2中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8)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11BD)(×)(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大纲全国Ⅱ,5D)(√)(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5)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6)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7)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8)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1)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2009·广东,14改编)(√)(2)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012·安徽,30Ⅱ改编)(√)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阳能2.45×1011 1.05×1097.50×108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Ⅳ为分解者,E1、E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广东理基,51改编)(×)(4)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5)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Ⅰ,5改编)(×)(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21B)(×)(7)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与生长因素。
2. 掌握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物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实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生长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3. 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生长的过程与因素、植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理解植物如何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1. 结合实例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分组讨论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因素。
3. 讲解植物与光的关系:介绍光合作用及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讲解植物与水的关系:讨论水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以及植物调节水分的能力。
5. 讲解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不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性。
6. 讲解植物与空气、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7. 分组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展示讨论结果。
8.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讨论实验结果。
9. 总结:梳理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深度。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植物生长及环境因素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身边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阅读相关文章,扩展对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了解。
备注:教案内容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高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课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课方案江西师大附中解耀国教课目的:1、有兴趣参加讲堂研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体验研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要素作出假定,试试模拟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比较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仔细察看和记录。
3、形成爱惜实验动物的感情。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计的非生物要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要点和难点:要点:研究的一般过程,模拟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比较实验。
难点:模拟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比较实验。
教材剖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生命的神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括了本书的第一个研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四周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有的鼠妇为话题,指引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要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要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剖析:省会城市的孩子极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类生物认识不多。
因为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研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又极少经历,所以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对研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虑都拥有很大的任意性,拥有相当多的不确立要素,需要教师踊跃加以指引。
(高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率领组长在室外察看鼠妇,四人一组,捕获鼠一、创建情指出鼠妇即“西瓜虫” 、“潮虫”。
妇(课前);境,对学生讲话进行评论,对学讲话说明如何捕到学生发问。
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鼠妇,提出问题。
研究意义的问题。
踊跃指引学生思虑;思虑回答遗留下的叙述非生物要素和生物因问题,作出各自的假定;素;在议论讲话中设计指引发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出实验方案;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四人一组实验操二、逐渐深保实验的科学谨慎性;作,察看现象,记录数入,体验研究纠正错误做法,夸奖表现好据,分组报告结果;的过程的实验小组;议论数据的办理方评论结果;法;启迪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办理数据;鼓舞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虑原报告办理结果;因;得出结论。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 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预习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学案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二.知识结构考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理解种群概念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范围是“一定区域”,数量是“全部个体”, 种类是“同种生物” 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考点2 种群的数量增长1.J 型增长和S 型增长的比较:“S ”型曲线 “J ”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种群增长 率曲线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K 值有K 值,K2时增长速率最大无K 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曲线形成原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条件增长率 增长速率 成因K 值 J 型曲线 理想环境不变渐增无生存斗争,不受种群密度制约无S 型曲线有限环境渐小先增后减随种群密度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有2.应用分析①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是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可以因超载、破坏而下降、也可以随环境整体改善而有所增大。
②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形成突跃下降曲线(如图),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
③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从根本上讲要减少其生活资源,保护天敌等,从而降低K值。
保护珍稀动物要保护其生存环境。
④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应遵循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例渔业捕捞,应在大于K/2时捕捞,使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
考点3 群落的结构1.种间关系:重点区别捕食和竟争两种关系,以及竟争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结果。
类型概念[来源:Z。
xx。
]数量坐标图特点举例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
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此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
高三生物总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教案精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合用学科生物合用年级高三合用地域人教版课不时长(分钟)120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达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固性人口增添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教课目标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源理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品网分析教课要点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计算及与物质循环的关系3.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保护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计算及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教课难点2.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保护教课过程一、课堂导入复习时,一要侧重基础知识的贮备,二要侧重食品网、碳循环表示图等的分析技巧。
所以,较为有效的备考措施就是多联合一些食物网或碳循环表示图进行分析,提升自己的图文变换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将种群密度的特色及检查方法、种间关系的判断等相关知识与本专题联系起来。
关于环境保护,则从课本基础知识下手,知道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由及采纳何种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弄清造成不一样种类污染的原由及治理措施。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分解者②花费者③食品网④信息传达⑤物质循环⑥全世界性、循环性⑦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⑧抵抗力稳固性⑨恢复力稳固性⑩负反响调理人口增添自我调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三、知识讲解考点 1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结构1.生态系统成分图解分析(1) 先据双向箭头确立“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依据二者中指入箭头(该图为“ 3 ”个)最多的确定 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节余 D 为“生产者”;其余成分中,箭头指入多且联系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 B 为分解者;最后依据D→ A,确立A 为花费者。
(2)生产者必定是自养型,但不必定是植物,如蓝藻、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花费者必定是异养型,但不必定是动物,如菟丝子及微生物等。
分解者必定是异养型,但不必定是微生物,如蚯蚓、蜣螂等。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模式图分析(1) 数食品链规则:图示共有 6 条食品链。
黄冈二轮复习生物学科《生物与环境》专题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专题说课教案生物与环境专题包括《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两个部分,是最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它和《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一起成为了生物学科高考的三大重点。
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近几年高考中,该部分的分值逐年增加,去年有简答题考查该部分知识,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高考要求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
命题趋向1.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考察对种间关系的判断,综合考察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2.以生态农业为背景,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3.以环保方面的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察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生物圈的稳态。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前面的多次考试及对学生的实际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点零乱、存在遗漏和遗忘一轮复习耗时较长,因此,一轮复习结束后,许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仍是支离破碎,存在较大的遗忘和遗漏,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系统。
2.综合运用能力欠缺不能将相关知识建立有效的联系和综合,一旦考题将多个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学生往往表现为只能回答部分问题。
3.答题不规范,答题的速度和质量不高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学生解答试题往往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答题的速度和质量不能满足理综考试的需要。
4.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在语言表达方面准确性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概念清晰,相关知识的切入点清楚,通过训练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训练时间与训练计划:(1)时间:二轮复习最后一专题为本专题,时间四课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4篇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爱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四、《教法》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五、《学法》试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试验用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答复。
2、展现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展现试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试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规划,让学生画试验记录表(4)学生分组试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试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试验:1、本试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试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试验行吗?为什么?)(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试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试验结论(7)表达沟通:这个试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答复。
5、展现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现主要内容,并进展感情升华(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建议书(六)稳固练习:分组竞赛练习(七)评比表演优秀小组,鼓舞其他小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教案人教版一、考纲要求: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因素的概念。
3.非生物因素中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
4.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实例。
6.适应的相对性。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9.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10.生态系统的概念。
11.生态系统的类型。
12.生态系统的成分。
1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7.生态平衡的概念。
18.生态平衡的原理。
19.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20.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2.草原的利用和保护。
2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24.自然保护区。
二、知识结构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通过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学习时注意既要弄清楚每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又要注意各种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善于分析在特定的环境中,起决定、主导作用的因素。
2.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在注重概念实质、例证的基础上,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如: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生和寄生竞争和捕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3.在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上的区别后,通过新情景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如:企鹅背面的黑色与深色海水一致——保护色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警戒色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的形态——拟态4.通过种间关系坐标图、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图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图、能量流动过程图解、物质循环过程图解等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如:分析图A和图B中,甲、乙两种生物间的正确关系。
图A中,甲、乙开始的图像相似,说明生活环境相似。
后来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甲生物竞争不过乙生物而数量剧减,甚至全部死亡,乙生物仍然生长正常。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本讲内容本讲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具体内容有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一高考预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本专题在高考试题中,从内容上看主要考察两点:一是联系生态农业,解决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问题,二是联系实际,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沙尘暴、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在今后的高考中,本讲内容仍将是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可以从本讲的任意知识点中出题,而简答题则可能从生态系统的方面出题。
能力考查最有可能的出题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般为简答题,分值大,涉及知识点多,与其他专题内容联系密切。
二考点归纳突破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间关系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共栖:强调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若彼此分开后双方都独立生活。
如犀牛和犀牛背上的小鸟,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分析】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
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
【知识综合】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2.种群的增长曲线“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后下降保持稳定有无K值有K值无K值,持续增加3.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曲线图例图示说明箭头实例举例捕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表现为“同步升降”。
羊和草竞争捕食者A种群的数量和被捕食者B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牛和草寄生两个种群具有相同的生存资源和食物资源,在竞争中有时会出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的现象。
寄生在牛肠道内的寄生虫和牛。
互利共生随着寄生者A个体数量的增多,被寄生者B数量可能减少。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群落演替内容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生物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群体水平宏观生物学(生态学)同种总称环境最大分子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元素无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生物体种群密度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年龄组成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未来变化方向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典例导航】1. 【2012、全国新课标、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解析】A、B、C、D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2.【2012、海南、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
3.【2012、北京卷、3】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事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答案】C【解析】金合欢蚁以金合欢的花蜜等为食,A对;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B正确;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长期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相互选择,所以共同进化,D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所以C错误。
4.【2012、新课标、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
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
由直方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已成熟(没有未成熟个体)。
6月以后可能没有出生的个体,否则12月就可能有未成熟个体。
由此得出,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5.【2012、福建卷、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
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于物种的丰富度。
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6、【2012、新课标、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解析】(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因此,草原上同一种鹿的雌性群体或雄性个体都不是全部个体,不能算一个种群。
只有草原上同一种鹿的雌雄性所有个体才能算是一个种群。
(2)草原上的草属于生产者,鹿、兔、狼、狐等属于消费者,土壤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都属于不同的种群。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根据“鹿角效应”的假说认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由此,在模拟实验中,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易被捕食;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符合假说,猎物不易被捕食;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说,猎物容易被捕食。
所以,甲、乙、丙三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
遵循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猎物的相同还是不同。
而无关变量“距离长短”必须控制,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
项圈或棍棒在该模拟实验中,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28.7.【2012、海南、28】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
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___只。
【答案】(8分) (1)4 五(每空2分,共4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2)竞争和捕食(2分) (3)1000(2分) 【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标记1数量1 =标记2数量2 ,若假设乙种群有x 个个体,则得100x =10100 ,则x =1000。
【专题训练】1.不属于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措施的是: ( )A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B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有害昆虫C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D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 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 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田鼠种群密度,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5、表中各项能用右图表示的有()项目横轴代表意义纵轴代表意义①P为杂合子时,子代自交的代数各代杂合子所占比例②增长型种群中,个体的年龄个体数目③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能量④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抵抗力稳定性⑤血糖浓度胰岛素含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6、图1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对应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可能影响该种群密度的因素有 ( )A. 空间B.营养C.年龄组成D.季节变化(2)在图1的点,种群达到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