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日期:2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
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报告

大白电行业毛利率变化情况
科龙毛利率, 2大利科0白02率龙11电,.,毛012行070利%业.08率15毛,%,2大利科0白01率龙29电,.,毛722行010利%业.00率20毛,%,2大利0白01率38电,.,622行870%业.0330毛,%2大科0利0白龙14率67,电毛.,2702行1利00.%6业0率245毛%,,
4000 3800 3600 3400 3200 3000 2800
台销)售35,量18(919台销千8),售31(8,量9电平129元(93均8冰9台/销,千价台93箱),售5格3)18(行8,量9平1,229元(0业6均90台/销,千价台0价3),售8格3)2格2(7,量0平3,260元走(04均00台/销,千势价台13),售8格3)22(6,量0平6,250元(04均10台/销,千价台23),售7格3)26(2,量0平4,270元平(04均20均/,千价台333334价,6格)46805格00004,0000
✓ “于二○○一年度,本公司代容声集团向本公司之联营公司三洋科龙支付一笔容声集团所欠三洋 科龙的货款共计人民币 101,370,000 元。
✓ 于二○○一年度,本公司之子公司科龙空调为容声集团向中国农业银行所借之贷款提供了最高 额度为人民币 230,000,000 元的贷款担保。于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本公司已替科龙 空调承担担保责任,向银行归还容声集团之欠款计人民币 211,226,000 元。
2003 0.00 0.00 662.69 1,012.52 -979.79
2004 8.29
单位:百万元
2005 0.00
0.00
0.00
0.00
0.00
564.68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
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
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
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
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
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
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科龙是一家知名的家电创造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2022年,科龙卷入了一起财务报表造假的丑闻。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科龙的声誉和市值造成为了严重的影响。
二、案例描述1. 财务报表造假手法科龙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财务报表的造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销售收入虚增:科龙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将实际未发生的销售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好。
- 费用减少:科龙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减少或者转移至其他账户,以减少财务报表中的费用支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
- 资产减值准备减少:科龙通过低估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使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
2. 造假手法暴露科龙财务报表造假的手法最终被市场和监管机构所发现。
一方面,投资者和分析师对科龙的财务数据产生了怀疑,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和不合理之处。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对科龙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找到了相关证据。
最终,科龙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案例分析1. 造假动机科龙财务报表造假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掩盖公司实际业绩的不佳。
科龙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公司的形象和吸引投资者,选择了通过虚增销售收入和减少费用等手段来美化财务数据。
2. 造假影响科龙财务报表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科龙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其次,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市值缩水。
此外,造假行为还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整个行业造成为了不良影响。
3. 监管机构的作用监管机构在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证监会对科龙进行了立案调查,并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维护了市场的公平和投资者的权益。
监管机构的介入和严肃处理对于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四、教训与启示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训和启示:1. 诚信经营:企业应坚守诚信原则,遵守财务报告准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甄别--试析KL并购舞弊案例内容提要: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科龙并购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手法和成因,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堪称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科龙并购是足以影响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重大并购。
案例要求运用管理层财务舞弊理论进行剖析,洞悉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机会、压力、条件、需求、惯用策略和手段,认识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新趋势,捕捉管理层舞弊的预警信息,旨在掌握如何甄别管理层舞弊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舞弊。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层舞弊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的甄别--从KL危机透视管理层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手段一、引言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所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似乎是昨天的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接踵而至, 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本文以广东科龙危机为例,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
作为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的科龙电器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
第一次易主是2002 年 4 月由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以3.46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第二次易主被称为是“蛇吞象”的收购,2006年4月24日海信集团以6.8亿元的最终收购价,完成对格林柯尔所持有的全部科龙股份的收购。
两次被ST分别是:2001年第一次被戴上ST的帽子,于2003年摘去ST帽子;2006再次被戴上S*ST的帽子,希望在2009年能再次摘去ST帽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
• 6. 公司治理问题 • 股东利益受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股
权结构不合理,目前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权 仍由政府持有,许多上市公司仍由政府绝 对控股,而且第二大股东的持股量与第一 大股东相差悬殊,造成“一股独大”。大 股东往往会通过牺牲或剥削中小股东获取 自身利益,中小股东很难对董事会的管理 层形成股东方面的压力。
2020/3/1
根治对策
• (三)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 在证券市场中,外部审计师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增 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方面起 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 度较重,事务所的聘任、续聘、解聘一般是由经理人员决 定,使得外部审计师缺乏独立性。
❖ 对科龙电器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收益, 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其利润获取现金能力, 关联交易进行调查。
❖ 9月科龙公布重大事项公告,科龙前董事 长顾雏军、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 理人员姜源等被执行逮捕,科龙就此面临 重组或破产选择。
❖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 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 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20/3/1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1、虚构交易事项 ❖ 虚构交易事项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造假方式,包
括虚构交易事实和制造经济业务两种类型。 ❖ 虚构交易事实通常涉及到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
(完整版)科龙公司案例分析

科龙公司案例分析科龙电器股份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
科龙品牌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济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科龙公司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在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0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
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
并且顾雏军入住科龙后出具3份公司年报都存在财务造假,将不曾实现的销售确认为当期收入。
科龙公司同时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
科龙财务造假的根源仍然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2001年,科龙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格林柯尔”实现了民营化重组,其初衷是希望民营资本的介入能够打开产权之结,改善公司治理。
现在看来,在顾雏军的把持下,科龙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不但没有改善,反倒被强化了。
从表面上看,科龙已经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但实质上公司治理仍存在严重缺陷。
顾雏军利用其对公司的超强控制力,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为格林柯尔谋利,导致科龙陷入新的危机。
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名存实亡。
公司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还包括外部治理。
法制的完善和监管的有效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有法不依,任何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都可能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保障。
虽然市场主体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会与制度博弈,而法律法规就是为了约束和防范这种试图突破制度的行为而设置的。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教材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 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 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19/4/21
2019/4/21
2019/4/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3、利用关联交易 ⑴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 ⑵托管经营 ⑶转嫁费用负担 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⑸股权投资与股权转让
2019/4/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4、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非经常性收益主要包括:处置资产收益、 股权转让收益、债务重组收益、诉讼胜 诉、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 财政返还和补贴收入、新股申购资金利 息收入等。
科龙电器财务 造假案例分析
红领巾小组
背景介绍 出现问题
目录
案例结局 经验教训
科龙电器简介
• 顾雏军,江苏泰州 人,毕业于中国天 津大学,获工程硕 士学位,格林柯尔 制冷剂的发明者和 专利拥有人,格林 柯尔集团的创办人
2019/4/21
1、基本情况 科龙电器(000921)即广东科龙电器股 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注册成立, 1996年7月23日公司45958万境外公众股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1998获准 发行11亿A股,1999年7月13日公司在深 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经营范围 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 外销售,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等。
2019/4/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
• 1.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 • 1)股票发行定价制度 • 2)配股政策 • 3)摘牌制度 • 2.外部审计不完备 • 1)注册会计师法规不健全 • 2)缺乏独立性。
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元掉到了1元多。
据有关资料指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亿元的损失。
顾雏军本人遭遇四面楚歌,于同年7月底被捕。
(二)顾雏军创造的格林柯尔“神话”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17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64%)的总代价减至3.48亿元人民币。
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
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
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
后来突然曝出亏损令国内外舆论哗然,连科龙的大股东格林柯尔及顾雏军本人都被置于难堪的焦点。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
科龙造假案分析

科龙造假案目录一、前言 (2)二、科龙公司简介 (2)三、科龙造假案始末 (3)四、各执一词 (4)五、三方印证与独立性 (5)(一)德勤审计失败缘由 (5)(二)CFO独立性 (6)六、总结 (7)科龙造假案分析一、前言审计这门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是备受瞩目的,当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财富积累使得很大一部分人钱多的无处可使,但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没有办法让人们很清醒地认识财富的实际意义,敛财依旧是人们一大清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
后来的结果就成了这样,资本的回报率高于预期,似乎金钱也有物以类聚一样,钱越来越多,但是钱的主人却已经不能驾驭如此众多的钱了,于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剥离开了,这肯定是资本家不能忍受的,最后,为了有效防止职业经理人可能的私利行为,审计就应运而生了。
审计刚产生的时候,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他们的职能是监督检查,这是没有什么复杂的经济活动,似乎一切从简,信息量也没有今日这样泛滥,也就只有几百KB的样子吧,查错防弊成为审计的目标,审计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能。
后来,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千篇一律,简单的经营发誓已经不能为资本家谋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所有的交易活动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动不动就诉诸于公堂之上,有关经济活动的法律条文也日益显得连篇累牍,到了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被定位为“看门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与信息量,审计师们不可能“事无巨细,悉究本末”,于是,审计是在实务中对财务报表实施在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通过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来确定审计资源仅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不对查找帐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由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仅仅是因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当局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大量出现,就让投资者遭受了重大损失,于是乎,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渴望有一个神一般的东西能够拯救这在物质积累过程中慢慢异化的人,于是乎,这样的如诺曼底登陆般重大意义的事情就又落到了我们审计师头上,这回,他们不仅要查错防弊还要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
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
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
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
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
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年该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负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3年里增长了3300倍。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件背景ST科龙是一家知名的电器制造商,总部位于中国。
该公司涉及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等各类电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
然而,在2011年,ST科龙因涉嫌财务舞弊而成为舆论焦点。
本文将对ST科龙财务舞弊案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导致财务舞弊的原因和其对公司及股东的影响。
二、案件描述ST科龙财务舞弊案是一起涉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严重违法行为。
据调查,该公司高层为了虚增公司利润,采取了一系列非法手段。
首先,他们通过虚假交易和虚构销售数据,夸大了公司的收入。
其次,他们隐瞒了公司的负债信息和商誉减值,虚增了公司的资产。
最后,他们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方式,将一部分费用转变为资本支出,以降低公司的费用率,增加利润。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也误导了投资者和股东,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最终,该案件被揭发,并对ST科龙形象和股价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案件原因分析ST科龙财务舞弊案的发生和多个因素紧密相关。
以下是导致该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 经济压力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ST科龙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保证公司的业绩达到市场预期,不惜采取了违法手段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2. 计划经济思维ST科龙的管理层多年来一直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系下,过度强调目标指标的完成,导致管理层更加注重虚增收入和利润,而忽视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3. 隐瞒信息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中故意隐瞒了公司的负债信息和商誉减值,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这种隐瞒行为违反了会计准则和道德规范。
4. 缺乏内部控制ST科龙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意操纵财务数据,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案件影响分析ST科龙财务舞弊案对公司和股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品牌形象受损财务舞弊案的曝光直接影响了ST科龙的品牌形象。
公司在公众和投资者心目中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很难再恢复到曝光之前的水平。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队员:刘轶凡15620082201994陈少君15620082201924付平15620082201941彭梦莹156200822020072011年7 月目录一、预警信号识别 (3)行业情况 (3)财务指标分析 (3)从审计报告角度透视 (4)二、报表粉饰动机 (5)三、报表粉饰手法 (6)◆现金流问题 (6)◆主营业务成本问题 (8)◆存货抽样盘点问题 (10)◆销售收入确认问题 (12)◆关联交易问题 (13)四、总结 (17)一、预警信号识别◆行业情况——行业整体不景气,科龙却实现了大额盈亏扭转科龙电器(000921),全称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空调、冷柜等电器产品及相应配件业务,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
公司产品“容声”牌冰箱在连续七年的评比中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所处行业的现况:当前中国的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中国家电品牌在进一步集中和消亡。
2002年,在顾雏军和其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后,尽管外界对顾雏军和其格林柯尔充满着疑惑,但科龙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在上半年冰箱、空调全行业不景气的逆境下,科龙电器半年中报不仅成功摆脱2001年巨亏15.6亿元的阴影,而且交出盈利高达1.13亿元的成绩单,着实令人吃惊。
2001年10月29日,容声集团与顺德市(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份转让合同,顺德格林柯尔受让容声集团所持有科龙电器204,775,755股(占科龙电器总股本的20.6%)法人股,转让价格为人民币每股2.74元,合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5.6亿元。
2002年3月5日,双方又签订了《关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合同书的补充合同》,根据该合同的规定,转让价格改为每股人民币1.70元,合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3.48亿元。
2002年,科龙调整年报,2.01亿元利润额24小时内迅速下调达50%以上,负责审计的不仅对调整前的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而且对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也同样出具了保留意见。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
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
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科龙电器案例是在上市公司的“费用”上做了文章一一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报出利好财务报表和进一步的资本运作留出空间。
只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来年份的大块费用负担,轻装上阵,出来一份干干净净报表,“赢利”就变得容易多了,顾雏军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舞弊,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2、虚增收入和收益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其实质是控股股东通过行使其控制权,借助各种隧道挖掘行为,掠夺上市公司财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启示:首先,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加强控制权转移行为的过程监管乃当务之急。
首先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变更情况的监管和审核,明确收购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其出具收购后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组方案,说明收购人在该行业已经具有的竞争实力。
其次,重点关注收购资金来源的合理合法性,防止其从控股的上市公司套取资金用以收购其他上市公司,并对来源于信贷的资金要求其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限制通过“过桥贷款”进行所谓“产业整合”的收购行为,以此作为判断其是否具备实际履约能力的重要标准。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中介鉴证机构应该本着勤勉、诚信、中立的原则,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并对其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以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然而,从近几年的银广夏、三九医药、德隆系、托普系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例来看,注册会计师要么是审计失败,未能查出财务报表的问题,要么是与公司协同造假,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共同欺骗广大投资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 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
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 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 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 理了。
• 2。以科龙为起点,顾雏军建造格林柯尔 系
科龙电器(000921)
二.案例分析
操纵手法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操纵手法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020年12月上 午1时42分20.12.2501:42December 25, 2020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年12月25日星 期五1时 42分57秒01:42:5725 Dec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1时42分 57秒上 午1时42分01:42:5720.12.25
4.38 -8.52 3.05 1.58
-6.78 0.2 -15.56 1.01 2.01 -0.64
-8.77 16.57
1 -2.66
计提坏账准备时:
转回时:
借: 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贷: 坏账准备
借: 坏账准备 贷: 资产减值损失
利润表
编制单位:
项目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

科龙电器造假案一、案例描述1.背景从2001年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格林柯尔突然演义了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入主科龙电器集团。
随后,又陆续发生了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扩张——先后收购了美菱、亚星、襄轴等上市公司,开始打造世界级冰箱帝国的白色梦想;顾雏军入选“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2004年的郎顾之争;2005年,科龙帝国轰然倒地,顾雏军被拘押,这一从天堂到地狱的商业传奇。
科龙的故事,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难忘的教训。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
10天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8月1日,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等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06年4月,海信6.8亿入主科龙。
一时间,这个曾占据中国白电产业半壁江山的企业就这样结束了辉煌。
谈到科龙,就要从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开始。
1997年顾雏军创办格林柯尔公司,随后几年公司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公司宣传资料语)”;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纯利在2001年中期已达1.5亿港币。
2001年底,格林柯尔击败通用电器、松下以及惠而浦等公司,以3.48亿元购得科龙20.6%的股权实现入主控制。
2002年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营化重组改造,使公司迅速摆脱困境,当年扭亏为盈。
2003年,科龙冰箱销量重回国内第一,空调销量稳居三甲,年出口量翻番增长。
此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又收购丁美菱电器等一系列的白电制造商,拥有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思、美菱),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己近百亿元。
2.处理结果2006年7月,中国证监会对科龙进行处罚,认定科龙从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认定科龙从2002年至2004年,编造虚假财务报告、虚增利润等,科龙公司财务造假,3年虚增利润3.87亿元,欺骗股民,给股民的正常投资造成了巨大损失。
科龙会计舞弊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和权限 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会计舞弊行为
加强外部监管及审计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的职责,提高审计质量。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鼓励社会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
利益驱动:科龙公司为 了追求短期利益,采取 会计舞弊手段来美化财 务报表,吸引投资者和 债权人。
道德风险:科龙公司管 理层存在道德风险,缺 乏诚信和道德约束,导 致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01
科龙会计舞弊案例警示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止会计舞弊的发生 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舞弊行为 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履职能力,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监督
XX
科龙会计舞弊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科龙会计舞弊事件概述
02
科龙会计舞弊原因分析
03
科龙会计舞弊案例警示
04
防范会计舞弊的措施建议
05
科龙会计舞弊案例结论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科龙会计舞弊事件概述
事件背景
2000年,顾雏军通过收购 科龙电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并担任董事长。
理
建立会计行业 自律组织,加 强行业监管和
自律管理
01
防范会计舞弊的措施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
制定严格的会计法规和制度,明确会计舞弊的定义和惩罚措施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企业会计行为,防止舞弊发生 强化外部监管,加强对企业的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舞弊行为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科龙案件承担法律责任(3篇)

第1篇一、引言科龙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企业合规与法律责任案件之一。
该案件涉及公司内部控制、财务造假、高管违法等多方面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深入剖析科龙案件中的法律责任,并对企业合规进行反思。
二、科龙案件背景及主要问题1. 案件背景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以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2008年,科龙被美的集团收购。
然而,在2008年至2010年间,科龙爆发了一系列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失效等违法违规行为。
2. 主要问题(1)财务造假:科龙在2008年至2010年间,通过虚构收入、虚增资产、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
据统计,科龙虚增利润金额高达20亿元。
(2)内部控制失效:科龙在财务造假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失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3)高管违法:科龙部分高管在财务造假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严重损害了公司利益。
三、科龙案件中的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1)证监会处罚:证监会依法对科龙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包括罚款、市场禁入等措施。
(2)审计机构处罚:审计机构因未发现科龙财务造假行为,被证监会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2. 刑事责任(1)涉嫌犯罪的高管被追究刑事责任,如被判刑、罚款等。
(2)审计机构及相关人员因涉嫌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3. 民事责任(1)投资者诉讼:部分投资者因科龙财务造假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科龙赔偿损失。
(2)科龙股东诉讼:部分股东因科龙财务造假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科龙赔偿损失。
四、科龙案件对企业合规的反思1.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科龙案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监督,确保企业合规经营。
2. 高管合规意识企业高管应具备强烈的合规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合规形象。
3. 诚信经营企业应诚信经营,遵守商业道德,切实维护消费者、投资者等各方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证监会处罚
2005年4月底,科龙电器被曝亏6416万,引发5月11日 证监会对科龙电器立案调查。
对科龙电器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收益,毛利率,存货周转 率,其利润获取现金能力,关联交易进行调查。 9月科龙公布重大事项公告,科龙前董事长顾雏军、 执行董事严友松、张宏及原管理人员姜源等被执行逮 捕,科龙就此面临重组或破产选择。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 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企业会计制度 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 由企业自行估计,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
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未违反会计制度。 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 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少 计坏账准备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 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 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 账准备金,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 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
借: 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贷: 坏账准备 借: 坏账准备 贷: 资产减值损失
利润表
会企 02表 编制单位: 项目 一、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加:营业外收入 减:营业外支出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减:所得税费用 四、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五、每股收益: (一)基本每股收益 (二)稀释每股收益 年 行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年金额 单位: 元 上年金额
•
科龙的黄金时代
•
•
科龙集团以良好的企业管理,优异的经营 业绩和对股东权益的高度重视及财务上的 高透明度,在1997—1999年连续三年获 国际著名的商业期刊《亚洲货币》杂志 “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 者关系公司”殊荣。1999年被美国《福 布斯》杂志评为20家最优秀的中小型企 业之一。 所产容声牌冰箱占据国内冰箱市场份额逾 20%,是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账款属于下列 两种情况时应确认为坏账:
(1)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无 法收回时。从法律角度讲,债务关系已不复存在了。 (2)债务人逾期履行其偿债义务,且有明显迹象表明无法 收回。此时,从法律角度讲,债务关系尚存在,但从经济 实质上讲,债款已不能收回,会计上出于谨慎考虑,确认 坏账损失。
•
顾雏军接管科龙电器
•
1。政府资本变现退出, 科龙易手格林柯尔
面对科龙巨额亏损的颓势,为了 拯救科龙,作为科龙电器最大的 股东,容桂镇政府做出了政府资 本退出科龙电器的决定。
•
•
2。以科龙为起点,顾雏 军建造格林柯尔系
二.案例分析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 器及其责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 害程度, 依据原证券法、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 月10日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 禁入处罚。
对于科龙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已做出处罚 决定,但其引发的相关问题令人深思。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信用较为普及的今天, 企业拥有大量赊销业务,发生坏账损失成为不可避 免的事实。正确确认企业当期的坏账损失,有利于 客观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量,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作出更切合实际 的判断与决策。 当前,企业存在应收款项数量较大、变现能力较 差、周转速度较慢等问题,隐含着大量的坏账损 失,影响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导致企业虚盈实 亏;更有甚者利用坏账损失确认标准不足乘机粉 饰财务报表、操纵股价,损害投资者利益。
主营业务收入 较上年差异 管理费用 较上年差异 净利润 较上年差异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 准备6.35亿元。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利润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中期 年报 主营业务收入 44.12 27.9 47.2 48.78 61.68 1.27 较上年差异 3.96 1.58 12.9 -60.41 管理费用 4.74 9.12 0.6 3.65 5.23 较上年差异 4.38 -8.52 3.05 1.58 净利润 -6.78 0.2 -15.56 1.01 2.01 -0.64 较上年差异 -8.77 16.57 1 -2.66 计提坏账准备时: 转回时:
延伸资料:
1.国际金融报:科龙案全揭秘:昔日舞资本长袖 今朝领终身红牌 2.21世纪经济报道:科龙案查处始末 3.新浪财经专栏:德勤“科龙劫” 4.德勤在科龙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
科龙动荡时期
1999年4月,潘宁65岁时选择了离开一手创立的 科龙,功成身退,全家移民加拿大,正式开始了 退休生活。 • 王国端从潘宁手中接过科龙帅印。同年,科龙电 器(000921)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上市, 再次保住了冰箱全国销量第一的地位,并创造了 连续9次全国销量第一的佳绩。 • 然而,自从上市开始,科龙便开始出现大额亏损, 2000年首次出现了高达6.78亿元的亏损。 • 2001年净亏损15.56亿元。科龙的巅峰时代从此 结束。带上了ST的帽子
内容回顾
1
背景介绍 案例分析 处罚处理 总结评论
2
3
4
利润操控手段总结
净利润 主营收入
主营成本
三项费用 各类税金
虚增收入 4.03亿元
虚转销售成本 2.97亿元
虚转安装维修费 用0.17亿元
少计提存货跌价准 备0.31亿元
虚增利润 1.2亿元
案例学习体会
特定时代背景 外部审计失职 监管部门缺位 违规成本低廉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 案例分析
杨晓彤 许丽娜 张龙杰 张 珊 尹安琪 张瑞婷 闫应蕾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处罚情况 四、经验教训
科龙的黄金时代
•
•
1、潘宁时代的科龙
84年,时任顺德市容桂镇工交办副主任、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已年过50的潘宁, 花了24元买回几本制冷书,借来9.8万元试 制费用,带领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 在木头搭建的生产线上,经过昼夜奋战, 用手工锤敲出国内第一台双门冰箱,开始 了科龙电器发展的历程。 1996年7月,科龙电器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 功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操 纵 手 法
科龙公司利润操纵手法
调节坏账准备 调节存货跌价准备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期间费用 关联交易
操 纵 手 法
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科龙利润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中期 年报 44.12 27.9 47.2 48.78 61.68 1.27 3.96 1.58 12.9 -60.41 4.74 9.12 0.6 3.65 5.23 4.38 -8.52 3.05 1.58 -6.78 0.2 -15.56 1.01 2.01 -0.64 -8.77 16.57 1 -2.66
违规成本分析
1.对科龙电器处罚仅60万元,对公司及高管累计处罚仅135万元; 2.根据2004年报披露,公司执行董事等高管薪酬均为百万以上; 3.处罚仅为公司数亿元净利润的百分之一。
参考资料
主要资料:
1.深交所网站:科龙电器2001-2004年报 2.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科龙电器及顾雏军、刘从梦等相关人员)证监罚字[2006]16号 3.郎咸平:《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
资产减值 损失影响 利润表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 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 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中,有0.5亿的坏账准备转回
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 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
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 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 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 理了。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科 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那么,我们怎样确认这是一笔坏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