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21课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运用史料组织学生讨论。

【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授课过程】【导入新课】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一、多媒体展示并布置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展示三维目标。

二、多媒体展示【知识概览】,并布置学生填写病例便签医治苏联的方案病人姓名:主治医师:治疗方案:【合作学习】一、找病情(改革背景):材料一: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同步解读1.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核心素养聚焦1.通过背景材料解读信息,认识苏联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的艰难曲折。

2.运用比较法,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异同,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4.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5.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6.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1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

2.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2、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合作探究】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留给人们什么教训?答案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

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工业方面: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4、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改革的结果: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改革的内容:A、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

B、政治改革: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宪法删去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C)苏共“二十八大”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____________的提高。

(2)____________领导地位巩固后,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对农产品取消____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____________。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___________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__下放给____________。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思考1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____________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____。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____________。

(4)注重发展苏联的__________,特别是与________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____________与美国匹敌。

(2)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时期。

思考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____________下降的局面。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
特点
重点在农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经济
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③垦荒、种玉米等
2、改革工业管体制,放权让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
运用经济手段,扩大企业自主权
(1)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模式。
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后经济停滞。
经济滑坡。
失败原因
1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2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缺乏宏观决策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思维拓展】
世界三大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所济共同发展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工业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农场
集体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c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目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苏联改革的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阻碍生产力发展
(1)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停滞不前;
(2)农业、轻工业落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2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授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活动2【讲授】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学生从改革措施、成效、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各自认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 7.2《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7.2《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评价历史;B: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导课: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红旗缓缓降落,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走过了69年的春秋,其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那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哪些地方给我们以警示和借鉴呢?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具体表现: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②粮食短缺;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如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

(参见教材“历史纵横”)【备课资料】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①个人迷信。

②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

③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

④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

⑤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

⑥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

⑦实行个人独裁。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启示思考小结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考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思考回答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思考历史问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农业梦
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农业问题
改革重点:农业—开地、种玉米
积极:创新性、一定效果
失败原因:规律、盲目、性格、斯大林体制
展示导学案『答案』,学生更正导学案,评价小组预习情况。
了解导学案填写情况
反馈学生预习结果。
图说历史
运用图片和材料回顾斯大林体制存在的弊端。
结合材引出改革的背景。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整理。教师点拨记忆方法,运用关键词记忆法。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题名称
苏联的经济改革
设计者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时间
章节名称
课程标准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苏俄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从赫鲁晓夫揭开改革序幕,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终失败。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苏联在二战后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可借鉴经验。
结合预习内容,快速整理改革内容,逐步领会历史记忆方法。
巩固预习效果,基础知识自主学习,渗透历史记忆方法。
材料分析
运用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失败的原因。
分析材料概括
结合已学内容和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人物评说
结合赫鲁晓夫的生平事迹对其进行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苏联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然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板书设计】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教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教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oc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让学生明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教学重难点】1.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三、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四、全面认识赫鲁晓夫改革1.失败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六、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3)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重点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2.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讲授新课】【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措施及影响。
2.强调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地位,指出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苏联经济改革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地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加深对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2.设计一份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表,要求列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成效及影响,并进行简要评价。
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认识,以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字数不少于500字。
这一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4.指定阅读一篇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专业论文或书籍章节,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兴趣。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设计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________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_______;提倡种植______。

(2)工业:废弃____________;给______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____________的物质利益。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________突破这一模式。

答案:1.(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2)斯大林2.(1)收购制自主权玉米(2)部门管理体制企业企业和个人3.斯大林模式根本上(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______有关的工业部门。

(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

(3)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1)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__________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答案:1.(1)军事(2)集中领导(3)经营自主权经济手段2.(2)军备竞赛(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1)经济领域:用___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______________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__________;实行________或承包制。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史料,激发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目标。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使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四、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一学习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3)能力目标:
A: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评价历史;
B: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深入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正确分析改革中的各项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并因此分析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这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补充材料,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难点来处理。

二:板书框架: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⑴改革的背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斯大林模式下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约明显:①②③
⑵目的: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⑶措施:农业:①②③④工业:①②③
⑷评价:积极意义+消极影响
⑸失败的原因:
二)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
三)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四)正确认识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红旗缓缓降落,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走过了69年的春秋,其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那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哪些地方给我们以警示和借鉴呢?
(新授课):
(1)改革的背景
出示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苏联当时存在的经济上的问题,指出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程序)赫鲁晓夫改革--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先以板书表格要点(如背景、目的、评价、失败原因)的形式,要求学生
结合(提示)看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尝试性归纳概括出其中的要点。

(3)"比较分析"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三次改革的异同,并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表格框架及其中内容。

(4)“学习探索”部分
教材难点“从苏联的经济改革失败我们应当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A.做情境假设:假设你生活在当时的苏联,你会向政府部门提出怎样的改革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讨论。

B.展示材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①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发的国内政局动荡而导致苏联解体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由邓小平的谈话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③由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敢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④由“玉米运动”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注重本国国情。

⑤由赫鲁晓夫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务实,而不可好高骛远;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知识拓展”部分
出示材料:图片“1961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引出苏联解体前的世界属于两极化格局,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引导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

( 6)"习题精练"部分:出示题目: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进行调整和变革.请例举古今中外的改革范例;归纳改革的成败标准并综合分析改革成败的关键。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的实质,从古今中外的历次改革中分析并归纳改革成败的标准,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7)“小结部分”(情感教育):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
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