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屈服条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π 平面) 。 直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 应力球张量(物体内受均匀的正应力作用) 。
σ 1 + σ 2 + σ 3 = 0 ( π 平面上的应力取值) ⇒ 应力偏张量(受纯剪应力作用,偏张量限制在 π 平面上) 。
将屈服应力向量 OP = σ 1i + σ 2 j + σ 3 k 向直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及 π 平面上投影分解(见图 2.6) :
x=
⎫ ⎪ ⎪ ⎬ 2 2 2 2 1 2 o o y = σ 3 − σ 1 sin 30 − σ 2 sin 30 = σ 3 − ⋅ (σ 1 + σ 2 ) ⎪ ⎪ 3 3 3 3 2 3 ⎭ 2 2 2 σ 1 cos 30o − σ 2 cos 30o = (σ 1 − σ 2 ) 3 3 2
OP = (σ m i + σ m j + σ m k ) + ( S1 i + S 2 j + S3 k ) = ON + OQ
即在主应力坐标下: 任一屈服应力向量=应力球向量+ (屈服) 应力偏向量
(2.6)
ON = σ m i + σ m j + σ m k 为应力球张量,OQ = S1 i + S 2 j + S3 k 为 (屈服) 应力偏张量,
(2.15)
(2.16)
(2.17)
1 1 A = σ iε i = (σ 1ε1 + σ 2ε 2 + σ 3ε 3 ) 2 2 1 = ⎡ ( s1 + σ m )( e1 + ε m ) + ( s2 + σ m )( e2 + ε m ) + ( s3 + σ m )( e3 + ε m ) ⎤ ⎦ 2⎣ ⎤ 1⎡ ⎢ 3 ( ) == σ mε m + s1e1 + s2e2 + s3e3 ⎥ 2 ⎢ 球张量 ⎥ 偏张量 ⎣ ⎦ 3 1 = σ mε m + si ei = Av + Ad 2 2 体积应变能 畸变能
(2.7)
( 金 属 ) 材 料 的 屈 服 只 与 ( 屈 服 ) 应 力 偏 向 量 有 关 , 即 与 OQ 有 关 , 当屈 服 应力向 量
OP = σ 1i + σ 2 j + σ 3 k 发生改变时,对应的应力偏向量 OQ 在 π 平面上扫出一条曲线—屈服
曲线。 由于 σ 1 = σ 2 = σ 3 = σ m ( ON 模的大小)的增加或减少, 并不影响材料的屈服状态 (条件) , 所以屈服面是一个以 σ 1 = σ 2 = σ 3 = σ m 为轴线的柱面 但 OP 在 π 平面上的投影 OQ 保持不变, (即:屈服曲线沿着其垂线方向移动扫出的一个柱面) 。要研究这个柱面的性质,只需要研究 屈服曲线的性质即可。 屈服曲线的性质(以下在 π 平面上讨论) : (1) 一条封闭曲线,原点被包围在内。 (2) 初始屈服只有一次(单值性) ,曲线外凸。 (3) 对称性 ① I1′ = (σ 1 − σ m ) + (σ 2 − σ m ) + (σ 3 − σ m ) = 0
(− S1 , − S2 ,-S3) 在屈服曲线,则点 ( S1 , S 2 ,S3) 也一定在屈服曲线上,即有: f (− S1 , − S2 ,-S3)=f ( S1 , S2 ,S3)
偏应力张量符号改变时, 屈服条件不变, 即屈服曲线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同时又关于 σ 1 ,
σ 2 ,σ 3
三轴对称, 见图 2.7: 与三轴线 σ 1 ,σ 2 ,σ 3 垂直的轴分别为1-1,2-2,
轴 oσ 1 ,oσ 2 ,oσ 3 与 π 平面的夹角正弦为 sin θ = 标在 π 平面上的投影值分别为
1 2 cos θ = 所以 ,于是 σ 1、σ 2、σ 3 坐 3 3,
2 2 2 σ1 , σ 2 , σ 3 , 将投影值在 π 平面 (oxy) 坐标上分解得到: 3 3 3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
4) ′、I 3 ′)=0 f ( I1′、I 2 ′、I 3 ′)=0 ⇒ f (I2
(2.4)
′、I 3 ′ 有关,其中 I1′ = 0 。 与应力偏张量 sij 的应力不变量 I1′、I 2
2.2.2 主应力空间下的屈服条件(屈服曲面)
图 2.6 主应力空间下(矩阵 ⇒ 向量) ,任一屈服应力向量 (σ 1 , σ 2 , σ 3 ) 可以表示为:
图 2.9 根据上节可知,外接圆的半径为 R =
2 3
k ,于是 π 平面上的圆方程可以写为:
2 3
x2 + y 2 = (
将(2.11)式代入(2.13)式,得:
k )2
(2.13)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1 − σ 3 ) 2 = k 2
(2.14)
⎧σ 1 − σ 2 = k ⎨ ⎩σ 1 + σ 2 + σ 3 = 0
(2.10)
以上方程是在主应力坐标 (oσ 1σ 2σ 3 ) 下讨论的,现将坐标转到 π 平面上,在 π 平面上建立如图
2.8(b)的坐标 (oxy ) ,现要将 (oσ 1σ 2σ 3 ) 坐标投影到 π 平面上,根据线与面的夹角公式,坐标
但全量式 σ
Δσ =E 不变。 Δε
= Eε
不成立。
Bauschinger 效 应 : 材 料 在 一 个 方 向 上 的 硬 化 引 起 相 反 方 向 的 软 化 。
σ s +′ > σ s −′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图 2.2 软钢:有明显屈服极限 σ s
图 2.3 硬钢:无明显屈服极限 σ s ,取残余应变 0.2%对 应的应力 σ s
(形状改变)
(2.18)
式中畸变能为:
Ad =
(1 + v ) ⎡(σ − σ )2 + (σ − σ )2 + (σ − σ )3 ⎤ 2 2 3 3 1 ⎦ ⎣ 1
6E
3E
(2.19)
Mises 屈服条件的畸变能解释为: 当畸变能 Ad 达到某一数值时 ( Ad = Mises 屈服条件其他表述为:
3-3,由于上述的双对称性,屈服曲线 C 必然关于1-1,2-2,3-3轴对称。 屈服曲线 C 共有6个对称轴,曲线等份为 12( 30° 角)部分,只需由试验确定一个等份 的曲线即可知绕整个曲线 C,进而可以知晓整个屈服面。
图 2.7
2.2.3 常用屈服条件 (1)Tresca 屈服条件 (最大剪应力条件) 只适用于金属材料,对于脆性材料(石、砼)不适用。当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材 料就发生屈服:
σ
E
+ f p (σ )
(非线性)
卸载 (σ d σ < 0) : ε = 理想化的本构关系:
σ
E
(线弹性)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理想弹性体
理想弹塑性 (无绞化)
理想刚塑性 (忽略硬化和弹性变形)
线性硬化弹塑性(砼) 图 2.4 2.2 (初始)屈服函数、屈服面 单向拉压时:
线性硬化刚塑性 (忽略弹性变形)
(1 + v ) k 2 ) , 材料开始屈服。
1) 八面体上的剪应力达到某一值时: τ oct =
2 k ,材料开始屈服; 3
′= 2) 偏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达到某一数值时: I 2
′= I2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3 ⎤ ⎦ 6⎣
(2.11)
将(2.10)式代入(2.11)式得到 (oxy ) 坐标下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x= 2 ⎫ k ⎪ 2 ⎪ ⎬ 3 y = σ3 ⎪ 2 ⎪ ⎭
(2.12)
(2.12)中 k 为常数, σ 3 可为任意的参数,以上参数方程表示图 2.8(b)中的直线 BC;当 k 为负数时,表示直线 FG。 π 平面上的其他曲线依此类推。 (2)Mises 屈服条件 中间应力没有考虑进去, Mises Tresca 屈服条件只考虑了主应力中最大及最小应力的影响, 考虑在 π 平面上,用正六边形的外接圆作为屈服条件: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第二章 屈服条件
2.1 简单拉伸时的塑性现象
图 2.1
A :σ p
, B :σe (比例极限)
(弹性极限) , C :σs
(屈服极限) , C → D加工硬化过程
E :σb
(强度极限) , E → F 颈缩现象,应变软化(下降段)
σ s′ − 后继屈服应力
O′D 后继弹性阶段:增量式 Δσ =E ⋅ Δε 满足 Hook 定理,斜率 tan α =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定义应力强度: σ i
=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1 − σ 3 ) 2 。 2
则 Mises 屈服条件为:当
σi = k
时材料进入屈服状态。 Mises 屈服条件比 Tresca 屈服条件更接近于实验数据。 (3)Mises 屈服条件的畸变能解释 根据弹性力学,物体内的弹性比能为: 1 A = σ ijε ij 2 或: 1 A = (σ xε x + σ yε y + σ zε z + τ xyγ xy + τ xzγ xz + τ yzγ yz ) 2 在主应力空间下:
σ 2、 σ 3 具有可交换性,即交换 σ 1、 σ 2、 σ 3 的位置,不改变 I′2、I′3 ,即 ′ σ、 I′ 2、I 3 对 1 σ 2、 σ 3 是对称的(见图 2.7) 。 不改变屈服曲线方程。曲线关于 σ 1、
② 假定首次屈服时无 Bauschinger 效应,即应力的正与负是对称的,在 π 平面上,若点
= σ 0.2 为协定屈服极限
塑性变形的本构关系的特点: (1) 屈服条件
σ =σs σ = σ s′
(2)
初始屈服条件 后继屈服条件 非线性关系
σ −ε
(3)多值关系,与加载和卸载路径有关。 弹性阶段: 弹塑性阶段: 加载 (σ d σ
ε =σ / E
σ < σs 时
σ ≥ σs 时
e p > 0) : ε = ε + ε =
′= I2
1 ⎡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1 − σ 3 ) 2 ⎤ ⎣ ⎦ 6
′ = (σ 1 − σ m )(σ 2 − σ m )(σ 3 − σ m ) I3
π 平面上的屈服曲线方程为:
′、I 3 ′)=0 f (I2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OP = σ 1i + σ 2 j + σ 3 k
(2.5)
在 主 应 力 空 间 下 , 作 直 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 过 原 点 ( 0,0,0 ) 作 垂 直 于 直 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的平面, 根据平面的点发式方程, 可以得到这个平面方程为 σ 1 + σ 2 + σ 3 = 0
σ = σs
时屈服。有明显的屈服点,弹塑性界限分明。
图 2.5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复杂应力状态: 弹塑性界限不分明,屈服条件与应力状态有关。 即屈服条件可表示为应力的函数。 2.2.1 屈服函数(屈服条件)的几种表示方法:
1)
f (σ ij ) = 0
(2.1)
⇓ (坐标转轴时,张量方程的不变性)
2) f (σ 1、σ 2、σ 3 ) = 0
(2.2) 主应力空间表示,应力得到了简化,应力由二阶张量(矩阵)变为一阶张量(向量) 。
⇓
3) f ( sij ) = 0
(2.3) (应力偏张量 sij 表示) 实验证实:对于塑性材料(如:金属) ,屈服只与应力偏张量 sij (剪应力)有关(脆性材 料不成立) ,应力球张量对屈服几乎没有影响。
σ 1 -σ 2 = k
σ1 − σ 2 = ±k
⎧六个平面围成一个垂直于π 平面 ⎩正六边形柱面
(2.9)
σ 2 -σ 3 = k ⇒ σ 2 − σ 3 = ± k ⇒ ⎨ σ 1 -σ 3 = k σ1 − σ 3 = ±k
(a) 图 2.8
(b)
π 平面上屈服线的确定:
以空间平面 σ 1 − σ 2 = k 与 π 平面的交线为例进行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可由下列两个平 面方程确定:
τ max = k
若已知应力状态: σ 1 即: σ 1
1 2
(k为与材料有关的常数)
(2.8)
≥ σ 2 ≥ σ 3 ,则: τ max =
σ1 − σ 3
2
−σ3 = k
时屈服发生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般情况下,无法判断 σ 1、σ 2、σ 3 大小的次序,所以 Tresca 条件一般可写成:
σ 1 + σ 2 + σ 3 = 0 ( π 平面上的应力取值) ⇒ 应力偏张量(受纯剪应力作用,偏张量限制在 π 平面上) 。
将屈服应力向量 OP = σ 1i + σ 2 j + σ 3 k 向直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及 π 平面上投影分解(见图 2.6) :
x=
⎫ ⎪ ⎪ ⎬ 2 2 2 2 1 2 o o y = σ 3 − σ 1 sin 30 − σ 2 sin 30 = σ 3 − ⋅ (σ 1 + σ 2 ) ⎪ ⎪ 3 3 3 3 2 3 ⎭ 2 2 2 σ 1 cos 30o − σ 2 cos 30o = (σ 1 − σ 2 ) 3 3 2
OP = (σ m i + σ m j + σ m k ) + ( S1 i + S 2 j + S3 k ) = ON + OQ
即在主应力坐标下: 任一屈服应力向量=应力球向量+ (屈服) 应力偏向量
(2.6)
ON = σ m i + σ m j + σ m k 为应力球张量,OQ = S1 i + S 2 j + S3 k 为 (屈服) 应力偏张量,
(2.15)
(2.16)
(2.17)
1 1 A = σ iε i = (σ 1ε1 + σ 2ε 2 + σ 3ε 3 ) 2 2 1 = ⎡ ( s1 + σ m )( e1 + ε m ) + ( s2 + σ m )( e2 + ε m ) + ( s3 + σ m )( e3 + ε m ) ⎤ ⎦ 2⎣ ⎤ 1⎡ ⎢ 3 ( ) == σ mε m + s1e1 + s2e2 + s3e3 ⎥ 2 ⎢ 球张量 ⎥ 偏张量 ⎣ ⎦ 3 1 = σ mε m + si ei = Av + Ad 2 2 体积应变能 畸变能
(2.7)
( 金 属 ) 材 料 的 屈 服 只 与 ( 屈 服 ) 应 力 偏 向 量 有 关 , 即 与 OQ 有 关 , 当屈 服 应力向 量
OP = σ 1i + σ 2 j + σ 3 k 发生改变时,对应的应力偏向量 OQ 在 π 平面上扫出一条曲线—屈服
曲线。 由于 σ 1 = σ 2 = σ 3 = σ m ( ON 模的大小)的增加或减少, 并不影响材料的屈服状态 (条件) , 所以屈服面是一个以 σ 1 = σ 2 = σ 3 = σ m 为轴线的柱面 但 OP 在 π 平面上的投影 OQ 保持不变, (即:屈服曲线沿着其垂线方向移动扫出的一个柱面) 。要研究这个柱面的性质,只需要研究 屈服曲线的性质即可。 屈服曲线的性质(以下在 π 平面上讨论) : (1) 一条封闭曲线,原点被包围在内。 (2) 初始屈服只有一次(单值性) ,曲线外凸。 (3) 对称性 ① I1′ = (σ 1 − σ m ) + (σ 2 − σ m ) + (σ 3 − σ m ) = 0
(− S1 , − S2 ,-S3) 在屈服曲线,则点 ( S1 , S 2 ,S3) 也一定在屈服曲线上,即有: f (− S1 , − S2 ,-S3)=f ( S1 , S2 ,S3)
偏应力张量符号改变时, 屈服条件不变, 即屈服曲线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同时又关于 σ 1 ,
σ 2 ,σ 3
三轴对称, 见图 2.7: 与三轴线 σ 1 ,σ 2 ,σ 3 垂直的轴分别为1-1,2-2,
轴 oσ 1 ,oσ 2 ,oσ 3 与 π 平面的夹角正弦为 sin θ = 标在 π 平面上的投影值分别为
1 2 cos θ = 所以 ,于是 σ 1、σ 2、σ 3 坐 3 3,
2 2 2 σ1 , σ 2 , σ 3 , 将投影值在 π 平面 (oxy) 坐标上分解得到: 3 3 3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
4) ′、I 3 ′)=0 f ( I1′、I 2 ′、I 3 ′)=0 ⇒ f (I2
(2.4)
′、I 3 ′ 有关,其中 I1′ = 0 。 与应力偏张量 sij 的应力不变量 I1′、I 2
2.2.2 主应力空间下的屈服条件(屈服曲面)
图 2.6 主应力空间下(矩阵 ⇒ 向量) ,任一屈服应力向量 (σ 1 , σ 2 , σ 3 ) 可以表示为:
图 2.9 根据上节可知,外接圆的半径为 R =
2 3
k ,于是 π 平面上的圆方程可以写为:
2 3
x2 + y 2 = (
将(2.11)式代入(2.13)式,得:
k )2
(2.13)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1 − σ 3 ) 2 = k 2
(2.14)
⎧σ 1 − σ 2 = k ⎨ ⎩σ 1 + σ 2 + σ 3 = 0
(2.10)
以上方程是在主应力坐标 (oσ 1σ 2σ 3 ) 下讨论的,现将坐标转到 π 平面上,在 π 平面上建立如图
2.8(b)的坐标 (oxy ) ,现要将 (oσ 1σ 2σ 3 ) 坐标投影到 π 平面上,根据线与面的夹角公式,坐标
但全量式 σ
Δσ =E 不变。 Δε
= Eε
不成立。
Bauschinger 效 应 : 材 料 在 一 个 方 向 上 的 硬 化 引 起 相 反 方 向 的 软 化 。
σ s +′ > σ s −′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图 2.2 软钢:有明显屈服极限 σ s
图 2.3 硬钢:无明显屈服极限 σ s ,取残余应变 0.2%对 应的应力 σ s
(形状改变)
(2.18)
式中畸变能为:
Ad =
(1 + v ) ⎡(σ − σ )2 + (σ − σ )2 + (σ − σ )3 ⎤ 2 2 3 3 1 ⎦ ⎣ 1
6E
3E
(2.19)
Mises 屈服条件的畸变能解释为: 当畸变能 Ad 达到某一数值时 ( Ad = Mises 屈服条件其他表述为:
3-3,由于上述的双对称性,屈服曲线 C 必然关于1-1,2-2,3-3轴对称。 屈服曲线 C 共有6个对称轴,曲线等份为 12( 30° 角)部分,只需由试验确定一个等份 的曲线即可知绕整个曲线 C,进而可以知晓整个屈服面。
图 2.7
2.2.3 常用屈服条件 (1)Tresca 屈服条件 (最大剪应力条件) 只适用于金属材料,对于脆性材料(石、砼)不适用。当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材 料就发生屈服:
σ
E
+ f p (σ )
(非线性)
卸载 (σ d σ < 0) : ε = 理想化的本构关系:
σ
E
(线弹性)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理想弹性体
理想弹塑性 (无绞化)
理想刚塑性 (忽略硬化和弹性变形)
线性硬化弹塑性(砼) 图 2.4 2.2 (初始)屈服函数、屈服面 单向拉压时:
线性硬化刚塑性 (忽略弹性变形)
(1 + v ) k 2 ) , 材料开始屈服。
1) 八面体上的剪应力达到某一值时: τ oct =
2 k ,材料开始屈服; 3
′= 2) 偏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达到某一数值时: I 2
′= I2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3 ⎤ ⎦ 6⎣
(2.11)
将(2.10)式代入(2.11)式得到 (oxy ) 坐标下的直线(参数)方程为:
x= 2 ⎫ k ⎪ 2 ⎪ ⎬ 3 y = σ3 ⎪ 2 ⎪ ⎭
(2.12)
(2.12)中 k 为常数, σ 3 可为任意的参数,以上参数方程表示图 2.8(b)中的直线 BC;当 k 为负数时,表示直线 FG。 π 平面上的其他曲线依此类推。 (2)Mises 屈服条件 中间应力没有考虑进去, Mises Tresca 屈服条件只考虑了主应力中最大及最小应力的影响, 考虑在 π 平面上,用正六边形的外接圆作为屈服条件: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第二章 屈服条件
2.1 简单拉伸时的塑性现象
图 2.1
A :σ p
, B :σe (比例极限)
(弹性极限) , C :σs
(屈服极限) , C → D加工硬化过程
E :σb
(强度极限) , E → F 颈缩现象,应变软化(下降段)
σ s′ − 后继屈服应力
O′D 后继弹性阶段:增量式 Δσ =E ⋅ Δε 满足 Hook 定理,斜率 tan α =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定义应力强度: σ i
=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1 − σ 3 ) 2 。 2
则 Mises 屈服条件为:当
σi = k
时材料进入屈服状态。 Mises 屈服条件比 Tresca 屈服条件更接近于实验数据。 (3)Mises 屈服条件的畸变能解释 根据弹性力学,物体内的弹性比能为: 1 A = σ ijε ij 2 或: 1 A = (σ xε x + σ yε y + σ zε z + τ xyγ xy + τ xzγ xz + τ yzγ yz ) 2 在主应力空间下:
σ 2、 σ 3 具有可交换性,即交换 σ 1、 σ 2、 σ 3 的位置,不改变 I′2、I′3 ,即 ′ σ、 I′ 2、I 3 对 1 σ 2、 σ 3 是对称的(见图 2.7) 。 不改变屈服曲线方程。曲线关于 σ 1、
② 假定首次屈服时无 Bauschinger 效应,即应力的正与负是对称的,在 π 平面上,若点
= σ 0.2 为协定屈服极限
塑性变形的本构关系的特点: (1) 屈服条件
σ =σs σ = σ s′
(2)
初始屈服条件 后继屈服条件 非线性关系
σ −ε
(3)多值关系,与加载和卸载路径有关。 弹性阶段: 弹塑性阶段: 加载 (σ d σ
ε =σ / E
σ < σs 时
σ ≥ σs 时
e p > 0) : ε = ε + ε =
′= I2
1 ⎡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1 − σ 3 ) 2 ⎤ ⎣ ⎦ 6
′ = (σ 1 − σ m )(σ 2 − σ m )(σ 3 − σ m ) I3
π 平面上的屈服曲线方程为:
′、I 3 ′)=0 f (I2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OP = σ 1i + σ 2 j + σ 3 k
(2.5)
在 主 应 力 空 间 下 , 作 直 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 过 原 点 ( 0,0,0 ) 作 垂 直 于 直 线
σ 1 = σ 2 = σ 3 = σ m 的平面, 根据平面的点发式方程, 可以得到这个平面方程为 σ 1 + σ 2 + σ 3 = 0
σ = σs
时屈服。有明显的屈服点,弹塑性界限分明。
图 2.5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复杂应力状态: 弹塑性界限不分明,屈服条件与应力状态有关。 即屈服条件可表示为应力的函数。 2.2.1 屈服函数(屈服条件)的几种表示方法:
1)
f (σ ij ) = 0
(2.1)
⇓ (坐标转轴时,张量方程的不变性)
2) f (σ 1、σ 2、σ 3 ) = 0
(2.2) 主应力空间表示,应力得到了简化,应力由二阶张量(矩阵)变为一阶张量(向量) 。
⇓
3) f ( sij ) = 0
(2.3) (应力偏张量 sij 表示) 实验证实:对于塑性材料(如:金属) ,屈服只与应力偏张量 sij (剪应力)有关(脆性材 料不成立) ,应力球张量对屈服几乎没有影响。
σ 1 -σ 2 = k
σ1 − σ 2 = ±k
⎧六个平面围成一个垂直于π 平面 ⎩正六边形柱面
(2.9)
σ 2 -σ 3 = k ⇒ σ 2 − σ 3 = ± k ⇒ ⎨ σ 1 -σ 3 = k σ1 − σ 3 = ±k
(a) 图 2.8
(b)
π 平面上屈服线的确定:
以空间平面 σ 1 − σ 2 = k 与 π 平面的交线为例进行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可由下列两个平 面方程确定:
τ max = k
若已知应力状态: σ 1 即: σ 1
1 2
(k为与材料有关的常数)
(2.8)
≥ σ 2 ≥ σ 3 ,则: τ max =
σ1 − σ 3
2
−σ3 = k
时屈服发生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 李遇春编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般情况下,无法判断 σ 1、σ 2、σ 3 大小的次序,所以 Tresca 条件一般可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