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茶中的茶黄素

!"#"$%&’(#&)’ )* +,"(*-(.&’/ &’ 0-(12 +"( 34 5&6, 7"$*)$%(’1" 8&9:&; <,$)%(#)6$(=,4
9(%: ;<0=" ,->? @A"0BA<C ,D?(%: E/C0FC0 ,:8%: G<HA<0
( "#$%$ &$’($))!($’ * +),-$./.’0 1)$2)! 3.! 4%2#!%/ 5!.6#,27 ,8)0 9%:.!%2.!0 .3 +)% ;,()$,) .3 <($(72!0 .3 &6#,%2(.$ ,"#$%$ =’!(,#/2#!%/ >$(?)!7(20 ,1-%$’7-% !"#"$% ,1-($% )
。 DT-’ 法
[# , C]
相对较完善, 但所
分析的主要茶黄素未达到理想的基线分离。 & & 本研究采用 (+* ( (: ! ) 的醋酸 水 溶 液; *: 乙腈
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 王坤波, 男, 主要从事天然健康产品研制开发和植物功能成分的研究, .-/&01 : 2&34563789 !* (3: (8/: 基金项目: 国家计委 “ 十五”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 ;<;=-"!*"+ -"$ ) :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茶黄素是红茶色素中研 究 比较深入 的色素 ,茶黄素 主要 由茶 黄 素单 没 食 子 酸 酯 『 括 茶 黄 素 一 一单 没食 子 酸酯 包 3 (F 3 G 、 黄素 一 一单没 食 子酸 酯 F 3 一 ) 茶 黄素 r 一 一 )茶 3 一 G】 ,
类物质经过 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 物质 ; 作
为纯天然的有机 色素 , 红茶 色素具有 清除 自由基 , 氧化 、 突 抗 抗
变、 抗茵抗病毒等 生物活性 , 文综述 了红茶 色素与红茶品质 关 本
系及 生物 学活性的研 究进展 。
关键词 : 红茶 色素
品质
茶黄素
茶红素
生物 学活性
15 8 6年 , 英国学 者 w..ekn 发 明了第一种合成有机色 HP ris 素苯胺 紫(av)随后 , m ne, 合成 色素就 以其成 本低廉 、 色泽鲜艳 及稳定性好等特点 广泛应用 于食 品工业 中。但 随着科研水平 的发展 , 合成色素 的危害性逐渐呈现 出来 , 多国家都严令禁 许 止部分合成色素的使 用。因此 , 开发和利用天然色素将成 为一 种必然趋势 。自 15 9 7年 R br EAH发现茶叶 中的茶黄 素以 o e .. t 来【 作 为一种天然有机 色素的茶色 素 , 1 ] , 以其 具有合成 色素成 本低廉 、 色泽鲜艳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以外 , 还具 有无毒无副作 用及 良好 的保健功能 , 逐渐引起了人们 的注意 。目前 研究较 为 深入 的是红茶色素。本 文将 就红茶色 素与红茶 品质关系及其 生物学活性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1红茶色素与红茶 品质关系 红茶色素是指从 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 的一类酚性色素物 质 ,是茶叶中多酚类在酶促 氧化或非 酶性 氧化作用下氧化 聚 合 的缩合产物 ,主要成 分为茶黄 素和茶红 素及 部分茶褐素圆 。 其 中茶黄素和茶红 素与红茶品质呈正相关 ,而茶褐素则对红 茶品质有 负面影响。
高级茶艺师模拟考试100题及答案-精品

高级茶艺师模拟考试100题及答案1、(判断题)新加坡的“肉骨茶”是采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与茶一起煮饮。
答案:正确2、(判断题)茶艺师在服务顾客时,应将产品的属相如实相告,诚实服务。
答案:正确3、(判断题)茶艺人员在接待时,拿递物品时,应该轻拿轻放,可以由顾客自己拿放。
答案:错误4、(判断题)加拿大喜欢百合花,在茶席插花时可以任意搭配花种。
答案:错误5、(判断题)茶艺馆提供的茶点和茶品,无需考虑季节,可以以自己有的产品来推介。
答案:错误6、(判断题)根据交往途径的不同,可将交往分为直接交往和问接交往。
间接交往是指利用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面对面的交往。
答案:错误7、(判断题)武夷岩当中最著名的茶是大红袍茶。
8、(判断题)高山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结,色泽乌油润,香气高,滋味浓,但不耐冲泡。
答案:错误9、(判断题)红茶中,当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高且比例适当时,茶汤滋味浓而鲜爽且富刺激性,是红茶品质好的表现。
答案:正确10、(判断题)北疆的维吾尔族多用铝锅烹煮奶茶,用大茶碗喝奶茶。
答案:正确11、(判断题)制作冰茶常用的茶叶有袋泡茶、砖茶等。
答案:错误12、(判断题)茶艺馆提供的茶点和茶品,须根据各个季节的四季节特点而有所改变。
答案:正确13、(判断题)最适合用四川长嘴壶冲泡的茶是绿茶、红茶。
答案:错误14、(判断题)肯尼亚是非洲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上第四大产茶国和输出国。
答案:正确15、(判断题)埃及人喜欢喝浓厚醇洌的红茶,喜欢在茶汤中加蔗糖。
16、(判断题)摩洛哥所谓的三道茶,是敬三杯奶茶。
答案:错误17、(判断题)日本煎茶道点茶法程序大致分为:准备、点茶。
答案:错误18、(判断题)通常用“六绝”来形容庐山云雾茶,即“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答案:正确19、(判断题)品饮红茶,重在看茶汤颜色是否红艳明亮。
答案:错误20、(判断题)对从业人员来说,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茶黄素和茶红素

茶黄素和茶红素
茶黄素和茶红素是一类的天然色素,它们都存在于植物体中,主
要存在于茶叶、葡萄等植物中。
茶黄素也叫茶素,化学名称叫做米诺酮,分子式C16H14N2O6。
它是一种双环胺酮,是一种深黄色的无色或
淡黄色液体,有一种气味。
茶红素又名茶素,化学名称叫做3-3′-二
甘酸黄酮,分子式C28H26N4O7 。
它是一种单环,深红色,有明显的苦
涩气味。
茶黄素和茶红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活性氧的
产生,通过抑制活性氧的产生,促进保护细胞而不被损害。
此外,茶
黄素也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品,有助于促进消化,增强肠道蠕动,
改善便秘。
茶红素可以参与调节血压,血糖,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诸多生理过程。
此外,茶黄素和茶红素在食品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改
变食品的颜色,增强口感和改善外观。
它们还可以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防止食品的氧化而变质。
此外,它们还可以用作调味料和香料,
以增加食物的风味。
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

实验五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一、测定意义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红茶茶汤“浓、强、鲜”等特征的物质基础,对茶汤品质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含量,可作为品质感观审评的一种有用的补充,也是品质鉴定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测定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在制品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动态,对探明红茶品质形成规律及改进工艺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二、方法原理利用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能溶于不同有机溶剂或溶液来实现三者的分离,该三类物质在波长380nm处有吸收。
茶黄素和茶红素均能溶于热水,用乙酸乙酯可以从茶汤中提取茶黄素和部分茶红素(SⅠ型),一部分茶红素(SⅡ型)留在水相中,用NaHCO处理前后的吸光度下降值是由茶红素的除去造成的,据此可推算酯相3中茶红素的含量,水相中的茶红素通过草酸化,使其成为游离酸加以测定。
三、试剂及主要设备1.乙酸乙酯(AR):为除去其中游离酸和其它水溶物质,使用前用等量蒸馏水洗涤2-3次;2.95%乙醇(AR);溶于100毫升水中,须现配现用;3.2.5%碳酸氢钠(AR):2.5克NaHCO34.饱和草酸溶液:20℃时100ml水中溶解10.2g。
5.分光光度计;6.水浴锅、分液漏斗(125ml、60ml)、容量瓶及吸量仪器。
四、测定步骤:1、供试样制备:称取3.00克茶样,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沸水125毫升,在沸水浴上提取10min,浸提中搅拌2~3次,浸提完毕,趁热抽滤于干燥三角瓶中,冷却至室温。
2、吸取上述供试液25ml于100ml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25毫升,振摇5min,静置待分层后,将乙酸乙酯层(上层)和水层(下层)分别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将瓶塞塞好备用。
3、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2ml,放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定容得a液(TFs+TR)。
SⅠ4、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15ml,加入2.5% NaHCO溶液15ml ,在50ml分液漏斗中迅3速强烈振荡30s,静置分层后,弃去NaHCO3水层。
红茶中茶黄素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其定量测定

〔 〕Aatr b r o a d e k . nalP yo hm. 2 ),8318) 9 ls i R et n D r S Be d l htc e ,2( a o s n e . (93.
( 收稿 日期:18 年1 月2 日) 94 1 6
色谱法进行测定,但样品需经过复杂的预处理和衍生化处理H elr ogn首先将 of 和C go e
高效 色谱用 黄素的分离〔〕 但定量工 液相 于茶 7, 作未见 报道。 本文在 工作〔 9 的 前人 7 〕 基础上研究了 梯度条 - 非 件下, 采用国产 WQ H固定 Y -C
相,丙酮 -水-醋酸 (16: )为流动相,在 5 钟内定量测定了茶叶中的 3:8 1 2分 游离茶 黄素 ( F ,茶 T ) 黄素单没 食子酸酯 ( F )和茶 TG 黄素双没食子 酸酯 ( F G) T D 。本方 法样品预处理简单,线性关系良 好, 灵敏度较高。T 、 F T D F T G、 F G的最小检出限
柱温 对R 的 影响 s 表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本实验确定采用下述色谱条件:柱:φ. × 5厘米不锈钢柱, 6 10 固定相Y -CH, 0 ( WG 1μ 天津试剂二厂);流动相:丙酮-水-醋酸溶液 (16: ); 蹋 3 :8 1 检测波长λ 30 m,柱温3℃ = 1n 0 妫;测得标准样品的色谱图见图3 。 4.茶叶样品的预处理: 准确称取2克红茶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入 20 0 毫升沸腾的蒸馏水,置沸水浴中 搅 拌1分钟,滤去茶叶残渣,取出 10 0 0 毫升浸取液,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 5 分钟,静 置分层后,弃去水相,有机相用00MT i .5 rs C缓冲液 (H80 洗3秒,然后在旋 -H 1 p .) 0 转蒸发器上于4℃减压蒸去乙酸乙酯。准确加入1毫升流动相溶液,待残渣充分溶解后, 0 0
8种工夫红茶的色素含量、茶汤色差值与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探讨

8种工夫红茶的色素含量、茶汤色差值与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探讨陈星;赵雯俊【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istinguishing of black tea quality according to chromatism parameters of tea soup, we determined the pigment contents , tea soup chromatism parameters and sensory quality of eight kinds of congou black tea samples, and studie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ed a quadratic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gment contents and sensory quality score of black tea (y=-0.7123x2 +115.16x-4635.1).The score of sensory quality evalua-tion of black tea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rightness L -value of tea soup (P<0.01), and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d -green chroma a-value, yellow-blue chroma b-value, chroma Cab-value, color saturation Sab-value, and chromatism ΔE-value (P<0.01 or P<0.05).L-value and hue angle Hab -value of tea soup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igments TR and TF of black tea ,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B .The values of a , b, Cab andΔ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R and TB , whil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F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ab and TB ,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ab and TR ,TF.Pigment TB ha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L -value, an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value, Sab-value.Thus, it is feasibl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black tea by using the chromatism pa-rameters L, a, b, Cab, Sab and ΔE of teasoup.%通过测定8种工夫红茶样品的色素含量、茶汤色差参数值,并与感官审评评分相结合,研究不同色素含量的红茶与茶汤色差参数值的差异性,及其与感官审评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探索以茶汤色差对红茶品质进行有效判别的方法。
茶叶多物质含量测定实验步骤

测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1、试剂准备:2.5%碳酸氢钠:2.5gNaHCO3蒸馏水溶解定容于100ml饱和草酸溶液:气温20℃时,100ml水里可溶解10.2g草酸。
根据温度不同配制饱和溶液。
2、母液制备2g磨碎干茶叶(精确至0.01g)150ml锥形瓶中加100ml沸水并立即沸水溶45min,趁热过滤(滤渣不需冲洗),冷却至室温。
3、分离提取1.1 25ml茶汤+25ml乙酸乙酯较重摇100次静置分层收集水层1和酯层1于小烧杯中弃去乳浊层1.2 12.5ml茶汤+12.5ml正丁醇轻摇60次静置分层收集水层2 弃去正丁醇酯层1.3 12.5ml酯层1+12.5ml2.5%NaHCO3轻摇至颜色变绿,约25次静置分层,弃去水层,收集酯层2A:酯层1取2ml+95%乙醇定容至25mlB:水层2取2ml+2ml草酸+6ml蒸馏水+95%乙醇定容至25mlC:酯层2取4ml+95%乙醇定容至25mlD:水层1取2ml+2ml草酸+6ml蒸馏水+95%乙醇定容至25ml4、比色测定:选择380nm,1cm石英比色皿,95%乙醇调0,分别测A、B、C、D 光密度E在420nm下,95%乙醇调0,测C光密度如下经验公式计算含量茶黄素%=(Ec*2.25)*1.2/样品干物率茶红素%=(2Ea+2Ed-2Eb-Ec)*7.06*1.2/样品干物率茶褐素%=(2Eb*7.06)*1.2/样品干物率氨基酸的测定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11.95g十二水磷酸氢二钠,加水溶解至500ml。
磷酸氢二钾溶液:于110℃烘2h的磷酸氢二钾固体粉末,称取0.908g 加水溶解,定容至100ml。
PH7.5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氢二钠溶液85/425ml和磷酸氢二钾溶液15/75ml混合均匀。
PH8.0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氢二钠溶液95/57ml和磷酸氢二钾溶液5/3ml混合均匀。
2%茚三酮溶液:称取水合茚三酮(纯度不低于99%)1g,加25ml 水和40mg氯化亚锡搅拌均匀,分次加入少量水溶解,放在暗处,静置一昼夜,过滤后加水定容至100ml。
茶叶中茶黄素测定的提取方法探讨_周卫龙

A、Roberts 水提取法: 称 取茶样 9g (精 确 到 0.0001g), 置 于 500mL 锥 形 瓶 中 , 加 沸 水 375mL, 于沸水浴上 提取 10min(每 5min 摇 瓶 一 次), 用 脱 脂棉过滤, 冷却, 过 0.45!m 膜, 待测。
C、ISO14502-2 有机溶剂提取法: 称取 0.2g(精 确到 0.0001g)均匀磨碎的试样于 10mL 离心管中, 加入在 70℃中预热过的 70%甲醇溶液5mL, 用玻
璃棒充分搅拌均匀湿润, 立即移入 70℃水浴中, 浸提 10 分钟(隔 5 分钟搅拌一次), 浸提后冷却至 室 温 , 转 入 离 心 机 在 3500r /min 转 速 下 离 心 10min, 将上清液转移至 10mL 容量瓶。残渣再用 5mL 的 70%甲醇溶液提取一次, 重复以上操作。 合并提取液定容至 10mL, 摇匀(该提取液在 4℃下 可至多保存 24 小时)。用移液管移取上述提取液 2mL 至 10mL 容 量 瓶 中 , 用 稳 定 溶 液(2.7)定 容 至 刻度, 摇匀, 过 0.45!m 膜, 待测。 1.4 测定方法
流 动 相 B: 分 别 将 800mL 乙 腈(2.1), 20mL 乙 酸(2.3), 2mLEDTA(2.5)加入 1000mL 容量瓶 中, 用 水定容至刻度, 摇匀。溶液需过 0.45!m 膜。 1.2.10 茶 黄 素 标 准 工 作 溶 液 : TF 10!g /mL  ̄ 150!g /mL、TF-3-G 25  ̄!g /mL ̄300!g /mL、TF-3'- G 10g /!g /mL ~150/mL、TFDG10!g/mL ~200!g / mL。 1.3 提取方法
红茶中茶红素生物学活性研究_沈丽萍

76 北京农业 2015 年 2 月中旬刊
[3] [1]
2 茶红素的生物学活性
茶叶具有防癌、抗癌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茶多酚、儿茶 素单体和茶色素[1]。现代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红茶有益于身体 健康,经常饮用更是对“三高”人群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研 究表明,红茶与绿茶有着十分类似的保健养生的功效。这些良 好作用多半来自于儿茶素及茶黄素,而茶黄素和儿茶素是茶红 素的先前物质,茶红素大多是儿茶素和茶黄素的高度聚合产物
段,并没有进行一些产品的开发。这也说明,研究茶红素的提 取和制备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虎,胡英,周睿,等 . 茶黄素的抗氧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 茶叶科学, 2005,25(4):237-241. [2] [3] [4] 程启坤. 红茶制造化学研究进展 . 国外农学-茶叶,1984(2):1-10. (上接第76页) Osima Y.S. Bull. Agric Sci. Chem. Soc Japan. 1940(16):l06. Bradrield A.E. , Penney 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ea-the Ap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A Black Tea Liquor and It ’ s Relation to Qua1ity. Chem and Land, 1944(22):306-310. [5] 钟萝. 茶叶品质理化分析.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1-93. [6] 熊昌云,彭远菊.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西 南农业学报,2006,19(z1):518-520. [7] 李大祥,王华,白蕊,等 . 茶红素化学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茶叶科 学,2013,33(4):327-335. [8] 熊昌云,彭远菊.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茶 业通报,2006,28(4):155-157. [9] 杨晓萍,郭大勇,袁芳亭 . 茶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茶叶机械杂志, 2002(4):1-3. [10] 吕虎,华萍,余继红,等. 茶色素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理作用研究 进展,2005,9(24):745.
实验2茶叶茶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将茶叶样品进行粉碎、研磨,使茶叶充分破碎,以便 提取多酚。
称量样品
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茶叶样品,以供后 续实验使用。
实验设备与试剂准备
实验设备
天平、烘箱、研磨机、离心机、分光 光度计等。
试剂准备
无水乙醇、碳酸钠、硫酸等。确保试 剂纯度符合实验要求,并按照实验要 求配制所需的浓度。
建议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茶叶品种的多酚含量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茶 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贡 献,为茶叶的保健功能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探索茶叶中其他有 益成分的测定方法和技术,以全面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结果分析示例
示例2:不同产地茶叶多酚含量的比较
不同产地茶叶的多酚含量存在差异, 但差异不显著。
我们对来自不同产地的茶叶样品进行了 测定,发现不同产地茶叶的多酚含量有 一定的波动范围。通过方差分析,我们 发现不同产地茶叶的多酚含量之间的差 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05 实验结论
不同茶叶中多酚含量的比较
02 实验原理
多酚的种类和特性
茶多酚
茶叶中含量最高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 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类黄酮
一种常见的植物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的特 性。
酚酸
结构简单的一类多酚,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多酚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
分光光度法
利用多酚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计算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过色谱柱分离多酚,再结合检测器进行定 量分析。
实验结论总结
发酵机发酵与自然发酵红茶品质差异分析

茶汤色欠红亮、滋味青涩味重、香气显青气、叶底花 杂。为改善红茶发酵条件,保证发酵质量,近年来 我国红茶发酵设备应运而生,如红茶发酵塔[8]、控湿 控 氧 式 红 茶 发 酵 机 [9]、恒 温 恒 湿 红 茶 发 酵 机 [10] 等 。 为满足红茶生产的需要,浙江绿峰机械有限公司联 合华中农业大学创新发酵技术,提出“二路风原理 和三仓换风循环原理”,研制出系列红茶专用发酵 机:6CHFZ-400 智能式发酵室、6CFT-300 红茶发酵 塔、6CFZDX-420 红茶全自动旋转式发酵机,这些 发酵机已在湖北、河南、贵州、湖南、浙江、四川等茶 区广泛应用。为了分析发酵机发酵的红茶品质情 况,本文以 6CHFZ-400 智能式发酵室为对象,比较 了发酵机发酵与自然发酵的红茶品质差异,以便更 好地为生产服务。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013 年 7 月 1—3 日于红安县老君眉பைடு நூலகம்厂采摘 相同嫩度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662015PY136)。*通讯作者,E-mail:nidj@。 · 52 ·
·试验研究
CHINATEA 2018.01
2. 试验方法 采摘鲜叶于萎凋槽萎凋 10h,温度为 35℃,先吹 冷风 2h 再吹热风,下料前吹冷风 0.5h,中途翻叶 3 次,萎凋叶回潮后揉捻。使用 6CR-55 型揉捻机揉 捻 1h,解块,发酵。不同发酵方式:发酵机发酵,使 用 6CHFZ-400 型发酵机,温度 30~32℃,湿度 90% 以上,时间 5h;室内自然发酵,温度 30~32℃,湿度 85%以上,时间 5h。发酵叶于 6CH-20 型烘干机干 燥:初干温度 135℃,茶叶含水量 15%~20%;足干 温度 120℃,茶叶含水量约 5%。干燥后摊凉 1h 进 行提香,温度 140~150℃,至甜香显露。试验重复 3 次。 3. 品质分析 (1)感官品质分析 茶叶感官审评法 。 [11] 按外形 20 %、香气 30 %、 汤色 10 %、滋味 30 %和叶底 10 %权重计分。 (2)理化成分分析 茶多酚含量:福林酚试剂法 。 [12] 游离氨基酸总 量:茚三酮比色法 。 [13] 可溶性糖总量的测定:蒽酮 比色法 。 [13] 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间接法 。茶 [13] 黄 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系统分析法[13]。干茶粉末 样色泽的测定:WSC-S 色差计法[14]。 4. 数据处理 试验重复 3 次,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采 用 16.0 SPSS 软件中独立样本 T 检验法进行差异显 著性检验,P<0.05。
初级茶艺师练习题库含答案

初级茶艺师练习题库含答案1、白族三道茶中的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
这杯甜、酸、苦、( ),回味无穷。
A、涩B、甘C、辣D、鲜答案:C2、在茶艺接待时,要注意各国的礼仪,如德国人忌吃葡萄,忌讳玫瑰花,所以不要向德国宾客推荐玫瑰、针螺类的花茶,特别是准备茶点时不要摆( )。
A、葡萄B、苹果C、香蕉D、荔枝答案:A3、在茶艺服务中要注意茶具色彩的选择,( )是马来西亚人禁忌的颜色。
A、黄色B、白色C、黑色D、红色答案:A4、所谓( )是指茶艺从业人员在茶艺服务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正常进行茶艺服务活动和履行职业守则的保证。
A、职业纪律B、职业道德C、职业守则D、职业规范答案:A5、劳资关系发生纠纷其协调与仲裁,叙述错误的是( )。
A、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B、调解不成,当事一方不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C、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D、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答案:B6、熟普洱茶的汤色一般以( )为佳。
A、金黄、明亮B、红浓、明亮C、橙黄、明亮D、深黄、明亮答案:B7、安溪铁观音内质的品质特点是( )。
A、茶汤青绿明亮,滋味鲜醇回甘。
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四泡幽香犹存B、香气浓郁,具“玫瑰香”,汤色红艳鲜亮具“金圈”,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C、汤色金黄,滋味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D、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甜,具有独特的清香。
茶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作用答案:C8、关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以下( )的含量不能超过0.2mg/kg。
A、DDTB、敌敌畏C、甲胺磷D、草甘磷答案:A9、( )不属于武夷岩茶应有的茶汤色泽。
A、橙黄B、橙红C、黄绿D、金黄答案:C10、台湾茶艺泡茶用的器具是紫砂壶和( )。
A、玻璃壶B、茶碗C、茶盅D、玻璃杯答案:C11、窨制花茶的第一步程序是( )。
A、茶坯与鲜花处理B、窨花拌和C、通花D、起花答案:A12、水之美的五项指标中,( )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茶叶中人工合成色素检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茶叶中人工合成色素检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李智;周刚【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8(000)030【总页数】1页(P71)【作者】李智;周刚【作者单位】邢台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邢台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正文语种】中文案例背景及问题描述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茶叶中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制作出“色泽鲜亮”的茶叶蒙骗消费者,其中2005年爆出的碧螺春添加铅铬绿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
茶叶中的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添加色素在2016年又被检测出,它们会被用在金骏眉等红茶中,以次充好、以陈充新(即翻新茶),茶叶色泽看起来十分艳丽,价钱普遍较低,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
食用色素的定义及分类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用于改善物品外观的可食用染料。
国家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色素的定义是: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
食用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两类。
天然色素主要从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源于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通过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大多数用煤焦油或以苯、甲苯、萘等芳香烃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成本低廉等特点,从而在食品行业中大量应用。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在食品中使用合成色素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许多研究报告表明,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本身毫无营养价值,有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据报道,1968—1970年前苏联曾对苋菜红进行过长期动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致癌率高达22%。
英、美等国的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后也发现,不仅仅苋菜红对人有害,许多其他的合成色素对人体也有危害,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更有甚者会致畸致癌致突变等。
茶叶中色素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合成色素在各类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做了规定,明确禁止合成色素在茶叶中使用。
了解茶色素-茶红素(一)

了解茶色素-茶红素(一)茶红素(thearubigin,TR)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不均一的酚性化合物的总称,主要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等氧化缩聚而形成的高聚物。
通过对不同厂家制备的27个普洱茶标准实物样和128个市售普洱茶的茶红素含量分析,结果最低含量为0.15%,最高含量为4.55%,平均含量为2.37±1.12%。
不同厂家生产制备的普洱茶标准样在茶红素含量方面差异较大,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区的普洱茶熟茶中,茶红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与红茶的含量(占红茶干重的15%~20%)相比也比较低。
茶红素类的结构Robert(1957,1958)等指出:茶红素是红茶发酵中由茶黄素氧化而形成的,这种变化发生在苯骈卓酚酮核的破坏,从而导致羧基形成,酸性增加。
Vuataz(1961)等对茶红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用氯化铵于120℃下封管水解12小时后,用纸层析鉴定出丙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14种氨基酸。
Wickremasinghe等研究表明茶红素中含有葡萄糖没食子鞣苷、鞣料云食精以及诃子素酸。
萧伟祥用0.2mol/L的氯化铵在沸水浴上水解1小时,用微晶纤维素薄层分析,其结果也证实了茶红素组分中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
由于茶红素的结构和组成非常复杂,对茶红素的分离纯化和组分结构等研究一直进展缓慢。
目前研究仅证实茶红素是一类架构复杂、分子差异极大的异源性色素物质,由性质不同的多成分说组成,是结构中酸性物质占优势的酚型化合物。
它包括儿茶素及其聚合物与蛋白质、氨基酸、原花色素和糖类等非酶促氧化产物。
茶红素类的功能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新色素的总称,可能因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物学活性等性质尚不明确、对茶红素具体的功能研究极少,而对混合的茶色素研究较多。
王华等以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为对象,探讨了祁门红茶中不同极性的茶红素部分对其清除能力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茶中的5_种人工合成色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茶中的5种人工合成色素曹莹莹(池州市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池州 247000)摘 要: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 5009.35—2016)的基础上,改进样品前处理提取方式,使用固相萃取柱净化提取液,洗脱液蒸干定容后经流动相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190~800 nm全波长扫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茶中的5种人工合成色素,利用日落黄的特征光谱图和最大吸收波长483 nm有效排除假阳性干扰峰。
结果表明,在2.0~80.0 µg·mL-1各标准物质的浓度与峰面积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检出限为0.02~0.09 mg·kg-1,样品空白加标回收率为89.0%~99.6%,相对标准偏差为0.8%~3.2%(n=6)。
该方法新颖简便,回收率高、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红茶;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合成色素Determination of Synthetic Pigment in Black Te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AO Yingying(Chizhou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zhou 247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GB/T 5009.35—2016, the extraction method of sample pretreatment was improv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was used to purify the extract, eluent was dried at constant volume and eluted by mobile phase gradient, diode array detector was used to scan the full wavelength of 190~800 nm, and five artificial pigments in black tea were deter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false positive interference peaks wer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 spectrogram of sunset yellow and the 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 of 483 n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ve synthetic pigments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peak area in the range of 2.0~80.0 µg·mL-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ll greater than 0.999 0, the detection limits were 0.02~0.09 mg·kg-1, the recoveries were 89.0%~99.6%,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0.8%~3.2%(n=6). The method is novel, simple, high recovery, low detection limit, high precision, and has certain practical value.Keywords: black tea; solid-phase extract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synthetic pigments红茶是一种发酵茶,因茶汤和叶底呈现红色而得名。
红茶Brix茶多酚测定法检测红茶原料含糖量实验

引言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是红茶的发祥地。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
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
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
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及东江楚云仙红茶等。
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
美国心脏学会曾经得出红茶是“富含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的饮料之一,能够使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降低”的结论。
中医认为,茶也分寒热,例如绿茶属苦寒,适合夏天喝,用于消暑;红茶、普洱茶偏温,较适合冬天饮用。
近年来,随着红茶的热销,为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提高红茶的售价,现有部分红茶原料存在加糖现象。
对红茶原料开展含糖量测试有利于红茶原料采购筛查。
研究背景资料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主题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Brix(白利糖度,符号°Bx),是测量糖度的单位,代表在20°C情况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数。
红茶中的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比率在各等级中变化不大,加糖后会使两者的关系发生改变。
前期试验结果如下:3g茶叶冲入150mL沸水,浸泡5min,冷却后测Brix值。
海堤红Brix值在0.5~0.6之间,普通功夫红茶Brix值在0.4~0.55之间,加糖红茶Brix值一般超过0.7。
宜昌兴山不同茶树品种的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

宜昌兴山不同茶树品种的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陈文君1,王芹2,龚成云2,王春光2,黄友谊1,赵云青2(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430070 2.湖北省兴山县农业农村局,443700)[摘 要]本研究以白叶1号、金观音、黄金茶、福鼎大白、巴渝特早、浙农117、本地群体品种和乌牛早8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兴山夏季红茶的品种适制性。
结果表明,利用金观音品种制作的兴山红茶内含物质丰富,带有特殊的兰花香味,综合品质最佳;其次是黄金茶,各内含成分适中,带有独特的桔子香味,综合品质次之。
[关键词]茶树品种 红茶 适制性 品质兴山县地处宜昌市西部,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
自古便有高山云雾出好茶[1],兴山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也造就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兴山茶叶。
兴山地区一直属于我国三峡库区优质绿茶板块基地之一[2],近年来为优化茶类生产结构,除继续发展绿茶外,还进一步加大了对红茶的开发。
目前,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持续增长[3, 4],促进了各地生产红茶的积极性。
但因所用不同的茶树品种的鲜叶,导致所加工的红茶品质参差不齐。
为此,我们选择了当地主栽的茶树品种,进行了夏季红茶适制性研究,筛选出适宜当地加工夏季红茶的品种,促进当地红茶产业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以宜昌市兴山县茶区的白叶1号、金观音、黄金茶、福鼎大白、巴渝特早、浙农117、本地群体品种、乌牛早8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鲜叶规格为一芽二叶,采摘时间为2018年6月5日,具体来源见表1。
NaCl、NaOH、水合茚三酮、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硫酸、氯化亚锡、95%乙醇、85%磷酸、乙酸乙酯、饱和草酸溶液、2.5%碳酸氢钠溶液、正丁醇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表1鲜叶种类与来源茶树品种 来源白叶1号 水月寺马粮坪金观音 黄粮金家坝黄金茶 水月寺马粮坪福鼎大白 水月寺晒谷坪巴渝特早 峡口普安浙农117 水月寺马粮坪本地群体品种 峡口琚坪乌牛早 水月寺马粮坪1.2 实验方法1.2.1 茶样制备将采摘的各茶树品种鲜叶置于萎凋槽摊开,室内自然萎凋6-8小时,待萎凋适度时,萎凋叶采用25型茶叶揉捻机进行揉捻,加轻压揉捻30 min;揉捻叶解块后,在红茶发酵机中,以30 ℃、空气湿度90%进行发酵,约3h发酵适度。
超声波辅助浸提对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浸出率的影响

超声波辅助浸提对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浸出率的影响陈智雄1ꎬ2㊀徐礼羿2㊀张钰玉1㊀谢文钢1ꎬ2㊀谭礼强2(1.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㊀550005ꎻ2.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㊀611130)摘要:通过设定超声波功率㊁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3个试验因素及相应水平进行正交试验ꎬ对红茶中茶黄素(TF)㊁茶红素(TR)的浸出率进行测定ꎬ以研究超声波辅助浸提对红茶中TF㊁TR浸出率的影响ꎬ并提出最优的浸提条件组合ꎮ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对TF㊁TR浸出率的影响显著ꎬ当功率在120~180W时能提高TF㊁TR的浸出率ꎬ而超过180W后TF的浸出率迅速降低ꎬ其中180W㊁10min㊁40ħ为红茶TF的最优提取方案ꎬ240W㊁20min㊁70ħ为红茶TR的最优提取方案ꎮ关键词:茶黄素ꎻ茶红素ꎻ超声波ꎻ浸提㊀㊀茶黄素(TheaflavinsꎬTF)是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一类能溶于乙酸乙酯㊁具有苯并卓酚酮结构化合物的总称ꎻ茶红素(ThearubiginsꎬTR)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类化合物ꎬ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ꎬ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ꎬ甚至更大些[1]ꎮTF㊁TR具有抗癌㊁抗氧化㊁降血脂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㊁抗炎杀菌㊁抗病毒的作用ꎮ茶叶中的品质成分主要通过浸提获得ꎬ目前存在的多种浸提方法中ꎬ以高温和超声波浸提为主ꎮ一般认为高温浸提可提高茶叶中品质成分的浸出率[2]ꎻ而超声波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机械粉碎作用ꎬ以及在通过液体时可形成空化效应ꎬ当其用于浸提时ꎬ可以增大物料分子的运动频率和速度ꎬ提高物料分子的浸出速度和浸出数量[3]ꎮ因此ꎬ将超声波应用于茶叶的浸提过程有助于提高浸提效率和品质成分的浸出率ꎮ肖文军[4]㊁朱德文[5]等研究发现ꎬ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能够缩短绿茶的浸提时间ꎬ具有省时㊁节能㊁品质成分得率高的优点ꎮ安凤平等[6]研究认为ꎬ白茶经粉碎至40目后ꎬ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ꎬ其有效成分茶多酚㊁氨基酸㊁咖啡碱的提取速率不变ꎬ但随超声波功率增加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提高ꎮ王晓勤等[7]研究认为ꎬ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乌龙茶茶多糖ꎬ以茶多糖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ꎬ各因素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温度>超声功率>料液比>时间ꎮ巩发永等[8]研究认为ꎬ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边茶茶多糖ꎬ各因素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茶水比>浸提时间>超声波功率>浸提温度ꎮ由此可见ꎬ超声波辅助提取对茶叶各内含成分的浸出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ꎬ关于其浸提条件的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ꎮ而对于超声波辅助以提高红茶中茶黄素㊁茶红素浸出率方面的研究较少ꎮ因此ꎬ本实验通过设定超声波频率㊁浸提时间㊁浸提温度3个试验因素及其相应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ꎬ对影响红茶TF㊁TR浸出率的因素进行探讨ꎬ并用数学方法对浸提条件进行优化筛选ꎬ为提高TF㊁TR提取率及提取效率提供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川红工夫(中小叶种工夫红茶)ꎬ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ꎮ1.2 实验试剂乙酸乙酯(AR)㊁饱和的草酸溶液㊁2.5%碳酸氢钠溶液㊁95%乙醇(AR)㊁正丁醇(AR)ꎮ1.3 实验仪器超声波清洗机KQ300-GDV(40KHz)㊁分光光度计㊁电子天平㊁恒温水浴锅ꎬ各种规格的玻璃器皿ꎬ分液漏斗等ꎮ1.4 实验方法1.4.1㊀单因素实验㊀㊀取茶叶样品5gꎬ按茶水比1:40加入蒸馏水ꎬ设资助项目: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18680275)ꎮ 72㊀2020年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蚕桑茶叶通讯置0W㊁120W㊁180W㊁240W㊁300W的超声波功率梯度ꎬ在50ħ的水浴中浸提10minꎬ浸提时不断搅拌ꎬ抽滤后测定浸提液中TF㊁TR的含量ꎮ1.4.2㊀超声波浸提正交试验设计取茶叶样品5gꎬ按茶水比1:40加入蒸馏水ꎬ按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ꎬ浸提时不断搅拌ꎬ抽滤后测定浸提液中TF㊁TR的含量ꎮTF㊁TR的提取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如表1)ꎮ表1㊀TF、TR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水平超声波功率A(W)浸提时间B(min)浸提温度C(ħ)112010402180155032402060430025701.4.3㊀茶黄素与茶红素的提取分离方法茶黄素类是一类苯并卓酚酮的衍生物ꎬ包括茶黄素㊁茶黄素单没食子酸脂㊁茶黄素双没食子酸脂等ꎮ茶黄素具有易溶于水㊁乙醇和乙酸乙酯的特性ꎬ在380nm和4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9]ꎮ茶红素类是一类具有异质酚性色素物质ꎬ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ꎬ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ꎬ只能将其层析或溶剂萃取分成若干部分来进行研究[10]ꎮOzawaT(1982)用一种新型凝胶ToyopearlHW-40F柱层析分离红茶茶汤中的酚型组分得到可溶于乙酸乙酯茶红素㊁可溶于正丁醇茶红素㊁不溶于正丁醇可透析性茶红素和非透析性褐色高聚合物ꎮ根据上述说明的茶黄素与茶红素的特性ꎬ因而本实验采用乙酸乙酯㊁正丁醇做萃取剂ꎬ从而将茶汤中茶黄素㊁茶红素SⅠ型㊁茶红素SⅡ型㊁茶褐素分离出来ꎬ进一步用分光光度计在380nm的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11]ꎮ具体实验步骤如图1ꎮ1.4.4㊀茶黄素㊁茶红素的测定茶黄素㊁茶红素含量测定采用380nm分光光度法[12]ꎬ用分光光度计在380nm下分别测定溶液A㊁B㊁C㊁D的吸光度ꎮ用公式统计出TF㊁TR的含量ꎮ1.5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DPS㊁Excel等软件统计正交试验结果ꎬ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ꎮ2㊀结果与分析2.1 超声波处理对TF和TR浸出率的影响超声波功率对TF㊁TR浸出率的影响如图2㊁图3所示ꎮ在0~300W的超声波功率梯度范围内ꎬTF的浸出率随超声波功率的提高呈先增加(0~180W)后降低(180~300W)的趋势(图2)ꎻ而TR的浸出率则随超声波功率的提高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ꎬ其中0~120W范围内浸出率的增速较缓ꎬ120~300W范围内浸出率的增速较快(图3)ꎮ图1㊀提取流程图82 蚕桑茶叶通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208期图2㊀TF变化曲线图图3㊀TR变化曲线图2.2 超声波辅助浸提条件优化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ꎬ以TF㊁TR的浸出率为目标ꎬ采用L16(43)正交试验进一步研究超声波功率㊁时间㊁温度三因素对TF㊁TR浸出率的影响ꎬ并优化浸提工艺参数ꎮ2.2.1㊀正交试验结果正交试验方案的结果见表2ꎬ从表2可以看出ꎬA4B2C3组合的TF值最小ꎬA2B4C1组合的TF值最大ꎻA1B1C1组合的TR值最小ꎬA4B4C1组合的TR值最大ꎮ由表2中极差大小可知ꎬ影响TF浸出率的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超声波功率>浸提时间>浸提温度ꎻ而影响TR浸出率的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超声波功率ꎮ表2㊀正交试验方案结果处理因素结果超声波功率(W)浸提时间(min)浸提温度(ħ)TF(%)TR(%)11110.1430.69921220.1251.87131330.1352.10441440.1733.23352120.1681.23662230.1431.82172340.1683.23382410.2281.75893130.0902.111103240.1282.775113310.0701.765123420.1002.640134140.0582.711144230.0451.758154320.0582.859164410.1053.445R10.1110.0440.019TFR20.711.081.19TR 92㊀2020年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蚕桑茶叶通讯2.2.2㊀方差分析TF和TR浸出率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对TF浸出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超声波功率和浸提时间ꎬ且超声波功率对TF浸出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ꎬ而浸提温度对TF浸出率无显著影响ꎻ对TR浸出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超声波功率㊁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ꎬ其中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TR浸出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ꎮ2.2.3㊀多重比较TF提取超声功率和时间两因素不同水平均值的多重比较(SSR)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ꎬ当超声波功率达到180W之后ꎬ继续提高功率会导致TF浸出率的迅速降低ꎻ而浸提时间为25min和10min的两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ꎮ加之浸提温度对TF的浸出率无显著影响ꎬ故从节能高效的角度出发可以判断出TF的最优提取组合为A2B1C1ꎮTR提取超声功率㊁时间和温度各因素不同水平均值的多重比较(SSR)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ꎬ当超声波功率达到240Wꎬ时间达到20min后ꎬ继续提高超声波功率或延长浸提时间均对TR的浸出率无显著影响ꎻ加之升高温度可显著提高TR的浸出率ꎬ故可以判断出提取TR的最优组合为A3B3C4ꎮ3㊀结论与讨论3.1 超声波单因素试验分析在一定的浸提温度和时间条件下ꎬ低功率的超声波对于提高TF㊁TR的浸出率无显著影响ꎻ而随着超声波功率的提高ꎬ当超声波功率大于120W时ꎬ可显著提高TF㊁TR的浸出率ꎻ但当超声波功率大于180W之后ꎬ过高的超声波功率可能会增加溶液内分子的运动速度ꎬ进而加速茶黄素氧化成茶红素ꎬ导致TF浸出率降低和TR浸出率的增加ꎮ表3㊀TF㊁TR浸出率的方差分析成分因素SSdfMSFF0.05F0.01TFA0.02930.009729∗∗4.769.78B0.00630.00206∗C0.00130.00031误差0.00260.0003总平方和0.03815TRA1.3330.449.16∗4.769.78B2.7230.9118.66∗∗C4.5631.5231.30∗∗误差0.2960.049总平方和8.8915表4㊀TF提取各因素水平多重比较(SSR)因素水平平均数x-0.067x-0.097x-0.1440.050.01超声功率20.1770.11∗∗0.08∗∗0.033∗aA10.1440.077∗0.047∗bAB30.0970.03cB40.067cB因素水平平均数x-0.108x-0.110x-0.1150.050.01时间40.1520.044∗0.042∗0.037aA10.1150.0070.005abA20.1100.002bA30.108bA03 蚕桑茶叶通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208期表5㊀TR提取各因素水平多重比较(SSR)因素水平平均数x-1.98x-2.01x-2.320.050.01超声功率42.690.71∗0.68∗0.37aA32.320.340.31abA22.010.03bA11.98bA因素水平平均数x-1.69x-2.06x-2.490.050.01时间42.771.08∗∗0.71∗0.28aA32.490.80∗0.43abAB22.060.37bcAB11.69cB因素水平平均数x-1.50x-2.15x-2.370.050.01温度42.991.49∗∗0.84∗0.62∗aA32.370.87∗0.22bAB22.150.65∗bAB11.50cB3.2 各因素对TF、TR浸提效果分析超声波功率对TF浸出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ꎬ浸提时间对TF浸出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ꎬ浸提温度对TF浸出率的影响不显著ꎬ影响作用主次为超声波功率>浸提时间>浸提温度ꎻ超声波功率对TR浸出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ꎬ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TR浸出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ꎬ影响作用主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超声波功率ꎮ曹雁平[13]等研究认为ꎬ在单频超声波提取中ꎬ温度对茶多酚㊁咖啡因这些分子量大的物质影响较大ꎮ由此我们推测ꎬ造成超声波功率与温度对TF㊁TR的浸出率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ꎬ可能在于TR的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TFꎮ3.3 TF、TR浸提的优化方案综合考虑产物得率㊁提取效率㊁能耗各方面影响ꎬ得出优化的浸提方案:A2B1C1即180W㊁10min㊁40ħ为提取红茶茶黄素的最优方案ꎻA3B3C4即240W㊁20min㊁70ħ为提取红茶茶红素的最优方案ꎮ参考文献[1]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ꎬ2003:116.[2]于敏ꎬ段先志.茶饮料浸提工艺参数的研究[J].食品工业ꎬ1997(6):32~34.[3]郭孝武.超声波提取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方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ꎬ1999(3):37~40.[4]肖文军ꎬ龚志华ꎬ肖力争ꎬ等.超声波技术在绿茶浸提中的应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ꎬ2006ꎬ18(1):130~133.[5]朱德文ꎬ岳鹏翔ꎬ王继先ꎬ等.茶叶微波超声波耦合动态逆流浸提工艺[J].农业机械学报ꎬ2010ꎬ41(7):136~140.[6]安凤平ꎬ刘燕ꎬ宋洪波.超声波低温浸提白茶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ꎬ2010ꎬ10(6):29~35.[7]王晓勤ꎬ余岚岚.超声波技术提取乌龙茶多糖工艺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ꎬ2010ꎬ26(20):102~105.[8]巩发永ꎬ齐桂年ꎬ李静ꎬ等.超声波辅助提取边茶中茶多糖工艺条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ꎬ2006(5):139~141.[9]肖伟祥ꎬ李立祥ꎬ萧慧ꎬ等.茶色素制取的生物化学[J].茶叶通讯ꎬ2003(1):5~7.[10]杨贤强ꎬ王岳飞ꎬ陈留记ꎬ等.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ꎬ2003.[11]何春雷.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M].雅安:四川农业大学ꎬ2011.[12]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ꎬ1999.[13]曹雁平ꎬ刘佐才ꎬ徐小丽ꎬ等.红茶氨基酸㊁茶多酚㊁咖啡因的低强度多频超声浸取特性[J].精细化工ꎬ2006ꎬ23(11):1075~1081.13 ㊀2020年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蚕桑茶叶通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
一、测定意义
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红茶茶汤“浓、强、鲜”等特征的物质基础,对茶汤品质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含量,可作为品质感观审评的一种有用的补充,也是品质鉴定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测定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在制品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动态,对探明红茶品质形成规律及改进工艺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二、方法原理
利用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能溶于不同有机溶剂或溶液来实现三者的分离,该三类物质在波长380nm处有吸收。
茶黄素和茶红素均能溶于热水,用乙酸乙酯可以从茶汤中提取茶黄素和部分茶红素(SⅠ型),一部分茶红素(SⅡ型)留在水相中,用NaHCO
处理前后的吸光度下降值是由茶红素的除去造成的,据此可推算酯相
3
中茶红素的含量,水相中的茶红素通过草酸化,使其成为游离酸加以测定。
三、试剂及主要设备
1.乙酸乙酯(AR):为除去其中游离酸和其它水溶物质,使用前用等量蒸馏水洗涤
2-3次;
2.95%乙醇(AR);
溶于100毫升水中,须现配现用;
3.2.5%碳酸氢钠(AR):2.5克NaHCO
3
4.饱和草酸溶液:20℃时100ml水中溶解10.2g。
5.分光光度计;
6.水浴锅、分液漏斗(125ml、60ml)、容量瓶及吸量仪器。
四、测定步骤:
1、供试样制备:称取3.00克茶样,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沸水125毫升,在沸水浴上提取10min,浸提中搅拌2~3次,浸提完毕,趁热抽滤于干燥三角瓶中,冷却至室温。
2、吸取上述供试液25ml于100ml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25毫升,振摇5min,静置待分层后,将乙酸乙酯层(上层)和水层(下层)分别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将瓶塞塞好备用。
3、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2ml,放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定容得a液(TFs+TR
)。
SⅠ
4、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15ml,加入2.5% NaHCO
溶液15ml ,在50ml分液漏斗中迅
3
速强烈振荡30s,静置分层后,弃去NaHCO
3
水层。
吸取乙酸乙酯上层液4ml,放入25ml
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c液(TFs).
5、吸取第一次水层待用液2ml,放入25ml容量瓶中,加入2ml饱和草酸溶液和6ml
水,并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d液(TR
SⅡ
+TBs)。
6、分别吸取25ml供试液和25ml正丁醇放入100ml分液漏斗中,摇振3min,待分层后将水层(下层)放于50ml三角瓶中,取水层液2ml于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2ml 饱和草酸溶液和6ml蒸馏水,再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b溶液(TBs)。
7、用1cm比色皿,以95%乙醇作空白参比,在380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A。
4结果计算:
茶黄素(%)=Ac×2.25/(m×w) ×100%
茶红素(%)=(2Aa+2Ad-Ac-2Ab)×7.06/(m×w) ×100%
茶褐素(%)=7.06×2Ab/(m×w) ×100%
式中,m—试样质量(g);
W—试样干物质含量(%)
Aa—溶液a的吸光度;
Ab—溶液b的吸光度;
Ac—溶液c的吸光度;
Ad—溶液d的吸光度。
2.25和7.06—均为在同等操作条件下的换算系数。
一般的红茶TF含量范围在0.3-1.5%左右,TR含量范围在8-20%左右,TB含量一般为红茶干物质总量的4-9%。
成品红茶中,TF与TR比例以1:10-12为好,若TR含量太高,茶汤显得深暗。
注意事项:
1、除去酯相中的茶红素时,使用的NaHCO
3,纯度要求较高,若其中含有Na
2
C0
3
则使
pH值增高,使茶黄素损失,故宜用优级纯。
NaHCO
3
溶液应现配现用。
2、为减少测定过程中因碱性引起茶黄素自动氧化,振荡时间以30s为宜,时间过短
TR
SⅠ
去除不完全,茶黄素测定结果偏高,而振荡过久茶黄素可能因自动氧化导致测定值偏低。
另外,在此碱洗过程中,两相分层后,水层应立即弃去。
3、溶液配制后即时比色,否则会影响结果,尤其是c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