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变成泥炭后组成的变化
表2—6 植物与泥炭化学组成的比较 元素组成,% 植物与泥炭 C 47.20 H N O+S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有机组成,% 木质 素 蛋白 质 沥青 腐植 酸
莎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61
1.61
39.37
50.00
20~30
5~10
5~10
0
木本植物
50.15
6.20
1.05
42.10
50.60
变质作用的因素:
促成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低 (<50~60℃),褐煤的变质就不明显了,如莫斯科 煤田早石炭世煤至今已有3亿年以上,但仍处于褐煤 阶段。通常认为,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 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因为变质 作用的实质是煤分子的化学变化,温度高促进了化学 反应速度的提高。
3、腐泥煤的生成
腐泥化作用:在停滞缺氧的滞水盆地中,浮 游生物和菌藻类等低等植物死亡后,在缺氧的环境 中,由厌氧细菌的作用,低等植物中的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脂肪受到分解,再经聚合和缩合作用, 形成一种含水很多的棉絮状胶体物质。这种物质再 经过脱水、致密,密度增大,逐渐形成腐泥。 腐泥经煤化作用而成腐泥煤。随煤化程度的 增加,腐泥煤发生的变化与腐植煤相似。
0 0 10 20~30 20~30 20~30 20~30 20 10 0 0
50~80 40~50 15~20 10~15 5~10 1~7 1 8 2 5 70
5~20 10~20 8~10 3~5 5~10 1~3 2~3 5~8 25~30 90 10
1.5 煤炭的成因类型
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主 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 (1)腐植煤: 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 变化作用生成。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煤化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 (2) 腐泥煤: 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 残植煤: 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 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残植煤在自然界 中的储量很少,常呈薄层或透镜体夹在腐植煤中。 (4)腐植腐泥煤: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
高等植物——松树
1.3
植物演化史和主要聚煤期
植物演化史:见教材。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 生 代 新近纪-古近纪(约0.24~0.65亿年)
中 生 代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44亿年)
早、中侏罗世(约2.03亿年) 晚三叠世(约2.5亿年)
晚古生代
晚二叠世(约3亿年)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3.54亿年)
第2节
煤的生成
1、 成煤的条件和环境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的相 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 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氧化--适合的堆积场所(沼泽、 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 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2、 成煤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 般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整个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 阶段:即泥炭化作用过程和煤化作用。图示如下: 煤化作用
植物 泥炭化 泥炭 成岩作用 褐煤 变质作用 烟煤、无烟煤
煤化程度的概念: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中 ,由于地
质条件和成煤年代的差异,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煤的这种 转化阶段称为煤化程度,有时称为变质程度,或煤级(Rank)。按 煤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褐煤、烟煤(长焰煤、气煤、肥煤、 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早石炭世(约3.54亿年)
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约5.45亿年)
1.4 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 ) (2)木质素 (3)蛋白质 (4)脂类化合物
1.4.1 碳水化合物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分子式 是(C6H10O5)n,具长链状结构,其分子量约为100万~200 万。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水 解。在活的植物中,纤维素对于微生物的作用很稳定,但 当植物死亡后,在氧化性条件下,易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 成CO2、CH4和水。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 以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成煤作用过程小结
成煤作用的阶段
泥炭化作用 或 腐泥化作用
原始植物及变化产物
植物
高等植物
泥炭
低等植物
腐泥 腐泥煤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成
煤
成岩作用
褐煤
作
用
煤 化 作 用
变质作用
烟煤
无烟煤
什么是沼泽?
沼泽是在一定的气候、地貌和水文条件下,常年积水 或极其潮湿的地段,内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 沼泽的分类 (1)按水分补给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低位沼泽: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较高的沼泽; 高位沼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泥炭沼泽; 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兼有低位沼泽和高位沼泽的特点, 其水源部分由地下水补给,部分又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2)根据沼泽距离海岸的远近,分为近海泥炭沼泽与内陆 泥炭沼泽。 (3)根据水介质的含盐度,沼泽又可分为淡水的、半咸水 的和咸水的。
1.4.4 蛋白质
蛋白质:由若干个氨基酸结合而形成的结构复杂的高 分子。由于含羧基和羟基,蛋白质具有酸性和碱性官能 团,强烈亲水性胶体。 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 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 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 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 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第一章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主要内容:
(1)成煤种类及植物 (2)煤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节
成煤种类及植物
1、煤是由植物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 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1.1 植物的演化及种类
按进化论的观点,植物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 化的,植物界传统划分为四大类:藻菌植物、苔藓 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或将第一种称为低等 植物,后三种称为高等植物。前三种又称为孢子植 物,就是植物用孢子繁殖。而种子植物则能产生种 子,用种子繁殖。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组成差别 较大,且对成煤的性质有较大影响。
1.2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
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是由单细胞和多
细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
等器官的分化。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 植物。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 而来,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
低等植物——地衣
低等植物——蘑菇
高等植物——华南毛蕨
1.4.5 不同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性
植 物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细 绿 苔 蕨 草
木 本 植 物 的 不 同 部 分
菌 藻 藓 类 类 木质部 叶 木 栓 孢粉质 原生质
松柏及阔叶树
12~28 30~40 30~50 50~60 50~70 60~70 60~75 65 60 5 20
(1)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 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 膏状体--泥炭; (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纤维素 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物中不存在的 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 到40%以上。
泥炭沼泽中植物与泥炭层的形成
泥炭
4、瓦斯和煤层气的生成
瓦斯突出和瓦斯爆炸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 危害形式,但瓦斯又是宝贵的资源。煤中的瓦斯主要是 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分子 上的侧链和官能团不断分解和脱落,生成低分子气体, 即煤层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70%~96%)。在自然 条件下,生成1吨褐煤可产生68 m3甲烷,生成1吨肥煤、 瘦煤、无烟煤分别可产生甲烷230 m3、330 m3和400m3。 如果煤层周围的围岩不透气,在煤化作用过程中产 生的气体或被吸附在煤的孔隙中,或逐渐聚积形成煤层 气田。
半纤维素: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 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果胶:糖的衍生物,呈果冻状。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 成一系列单糖和糖醛酸。
1.4.2 木质素
木质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常分布在植物根、茎 部的细胞壁中。 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甲氧 基、羟基等官能团。 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 维素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在泥炭沼泽中,在 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 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所以木质素是 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
1.4.3 脂类化合物
脂类化合物是指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 剂的有机化合物。在植物中脂类化合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低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 或碱性溶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用。 蜡质: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碳原子的高级 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细菌分解。 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 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 低等植物不含树脂。树脂不溶于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 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角质和木栓质、孢粉质: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溶于有机 酸,微生物也难以作用,在成煤过程中能保存下来。
20.30
1~7
1~3
0
桦川草本 泥炭 合浦木本 泥炭
55.87
6.35
2.90
34.97
19.69
0.75
0
3.50
43.58
65.46
6.53
1.20
26.75
o.89
0.39
0
0
42.88
2.2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1 成岩作用 泥炭在沼泽中层层堆积,越积越厚,当地壳下降速度 较大时,泥炭将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在上覆沉积物的压 力作用下,泥炭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固结等一 系列变化,微生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 物理化学作用。这样,泥炭逐渐变成了较为致密的岩石状 的褐煤。
2.1 泥炭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的概念: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 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水解为分 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 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 等。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2.3 变质作用
当褐煤层继续沉降到地壳较深处时,上覆岩层压力 不断增大,地温不断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学作用速度 加快,煤的分子结构和组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碳含量明显增加,氧含量迅速减少,腐植酸也迅速 减少并很快消失,褐煤逐渐转化成为烟煤。
随着煤层沉降深度的加大,压力和温度提高,煤的 分子结构继续变化,煤的性质也发生不断的变化,最终 变成无烟煤。
湖沼演化中泥炭和淤泥形成示意图
大地构造(地壳运动):
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均衡补偿)和成 煤坳陷。地壳的剧烈或过缓沉降运动都不利于厚层泥 炭层的形成,植物的堆积和地壳的沉降的平衡,决定 泥炭层形成厚度。
影响煤性质因素:
堆积方式(原地生成的、异地生成的);形成泥炭的植物 群落;沉积环境(浅沼的,湖沼的,微咸水-咸水, 富含钙质的);养分供给(富养分的,贫养分的); pH值,细菌活动性,硫的供给;氧化还原电位(需 氧的,厌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