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模仿的神韵――唐代女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以模仿的神韵――唐代女俑

无论是把俑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对象或作为今日艺术创作的借鉴参考,都需要对唐俑有正确的认识,唐俑象征的身份是什么,放在什么人的墓葬中,为什么要放置,数量组合如何,制造年代,艺术风格等等,不仅是探讨社会意义的依据,也是唐俑真伪鉴定的基础。

唐人在说到俑时强调“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对当时的工匠和艺术家来说,因为表现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事物,即便信手拈来,也能再现当时的人物风貌。不过必须清楚,俑是“明器”(或称“冥器”),是专门为死者准备的随葬品,主要表达的是丧葬礼仪。如唐朝规

定随葬俑的内容主要有四神十二时、音声队和童仆,也就是目前常说的避邪压胜俑、仪仗俑和家内俑。不同身份的人随葬俑的数量、尺寸也各有程准。俑是丧葬用品,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而且数量很大,因此不大可能用贵金属类制作。目前出土的主要是用陶土制造,泥、竹、木、石、纸俑发现较少。晚唐时由于丧葬观念的变化,出现铁猪铁牛,不过每座只有两件。

仪仗俑和家内俑中都有女俑。一些错误的论断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如“以胖为美”被认为是唐代女俑的特点,这至少是一种偏见。事实上以清瘦为特点的女俑很普遍,尤其是唐初,修长类型几乎是全部陶俑的特色。至于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赞赏,因此影响了唐人对美的追求的说法更无根据,因为早在杨贵妃尚未出世前,不少丰腴的女俑已经充斥了女性塑像中。这些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习惯于用一些所

谓“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的作品来概括某一时代的美术特色。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出现后,在年代排序、类型归纳、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已经找到了不同时期唐俑的特征。唐初的女俑身材修长,比例适当,面部清秀、消瘦。头部发髻挽起,多平矮。服装窄狭,似贴在身上显出身材。七世纪中叶以后发髻逐渐高耸,样式多变。八世纪初时女俑逐渐变胖,身材丰颐,服饰宽大,可用雍容丰满来形容,流行向前、左、右抛的发髻,唐玄宗天宝时略显臃肿。大量出土资料表明唐初没有以肥胖为特征的女俑,不同时期的特征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件俑的身上。

唐代妇女服装的搭配,上身主要是衫和帔。衫又叫襦,是紧身、半袖、领口宽、袒露的短上衣。帔也叫披帛,是紧身衫外披围帛巾,可绕臂垂曳,行走时

随风飘动。下身是裙,为束胸、曳地宽幅长摆。唐初人们喜爱窄狭的服装突出苗条优雅的身材,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六朝艺术中称之为“丰肌秀骨”的传统得

到了继承,另一个是胡服对妇女服装的冲击,女装以衣裙窄小为时髦。盛唐后流行比较肥大的衣服并非褒衣博带的重演,白居易诗云“风流薄梳洗,时世宽装束”,说明是社会时尚的变化。唐俑的体态、服饰传达出不同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而这种风格、神韵,由于直接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难以被后人伪造出来。

唐代女俑可分为贵妇、乐伎、侍从、奴婢等,但并不注重身份的认定,即便是表现劳役、侍奉的俑,也常常面带笑容,轻松活泼,很容易使人忘记她们奴婢的身份。干练、俊俏、健康的外形,庄重、雍容的神态和充满活力之美,在造型艺术上无论不同时期发

生什么改变,都是唐代女俑制造时的总体追求。这种柔美多情式的表现,都以当时的背景为依托。俑作为一类特殊的文物来说,其风格带有浓重的时代特征,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不同时期社会一个侧面的缩影。这是很难重复,也很难模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