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_祁庆富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减少、被忽视、甚至失传的困境。
因此,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
对于破坏、盗窃、非法交易和非法挖掘文化遗产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其次,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重点保护对象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保护对象的保养、修复和监测工作,确保其能够长久保存和展示。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通过展览、演出、研究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经费支持,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和专家。
同时,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重要的是,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认识到这一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继承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
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
本报告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1.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
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2.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尽管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但其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民族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侵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仪式的中断。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1.文化教育的加强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保护和维护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同时,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手工艺等。
3.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等,以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增加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中的影响力。
4.文化交流的促进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展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四、倡议与建议1.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等。
2.加强学术研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于完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 融合性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广泛,民族的构成复杂,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
在各民族文化间进行交流、吸收和融合,既滋养了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2. 历史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其历史发展过程。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这些层层叠加,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3. 地方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地域性和文化差异性。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以下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1. 文化自信不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遭到忽视,传承人减少。
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即使有学习的意愿也缺乏传承人的引导和教育,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状况亟待加强。
2. 文化保护缺乏完善机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保障,传统文化缺乏法律保护。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未能充分被发掘、保存和利用,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方式亟待完善。
3.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足传统文化缺乏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的策略,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
各门类传统文化体现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落后,传统文化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改良和革新也亟待推动。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并补充新的内容,使之更接地气。
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_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在这里,耶律楚材向元朝当局指出,国家最需要的人才 并不是统治者一味倚重的武夫, 而是可以 “ 任帷幄, 靖内忧, 御外侮 ” 的儒士。但选择儒士一定要慎重, 要识人才, 切不可 选择那些 “ 谬托儒术以为名高者 ”的人,那样做的话只能是 “ 致乱之数 ” 。因为选择人才是一件关乎 “ 世运人心 ” 的大事, 一定要深思熟虑看到要害 “ 盍深思而观其要矣! ” 耶律楚材的建议得到窝阔台的重视。公元 !)"# 年 - 月, “ 耶律楚材向窝阔台上奏通过科举选用儒士。他说: 制器者必 用良工, 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 非积数十年, 殆未易
%, &
准他启用汉人儒士的请求,耶律楚材深感欣慰,他作诗感叹
% !$ & “ “ 弃物且存光海 道: 英雄已入吾皇彀, 从此无人更问津。 ”
量, 散才获用荷天私。 ”% !! & 这些诗句表达了耶律楚材为这些 “ 治天下匠 ” 们终能为国家所用时的畅快心情。十路课税使名 单详见下表: 二 公元 !)"" 年, 蒙古大军兵分两路南征, 对奄奄一息的金 朝进行最后的打击。窝阔台亲率大军渡黄河,最后包围了汴 京。在汴京被攻破前, 大将速不台奏报, 汴京城抗拒日久, 军 “ 中死伤甚多。蒙古旧制规定: 凡攻城邑, 敌以矢相加者, 即为 “ . % !) & 元军南下之时, 拒命, 即克, 必杀之。 凡破九十余郡, 所过 窝阔台奏准了大将速不台要求屠城的请求。 无不残灭。 % !" & ” “ ( 耶律楚材坚决反对这样做。他认为: 汴京 ) 凡弓矢用仗
耶律楚材 ( , 字晋卿, 号湛然居士, 出生名 !!’$ ( !)** ) 门, 是辽朝皇室后裔。他 “ 三岁而孤 ” , 在家中接受教育 “ 母杨 “ 氏教之学 ” 。耶律楚材天资聪颖, 博及群书 ” 又爱好广泛 “ 旁 下笔 通天文、 地理、 律历、 术数及释老、 医卜之说 ” 所以他 “
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
天工|2022年第9期[摘 要]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作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聚着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具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芙蓉镇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湘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基于口述史采集整理,并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探究旅游景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创新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芙蓉镇景区内聚集的部分竹编手艺人进行口述史收集,收集到200分钟谈话录音,相关文字材料两万余字,从口述史文本入手,对竹编手艺人生产方式、身份认同、传承现状等进行研究分析,为旅游景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湘西竹编;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研究[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9-001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尹鹏华,匡睿颖.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J].天工,2022(9):14-16.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尹鹏华 匡睿颖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一、湘西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调研通过对芙蓉镇景区内的走访调查,芙蓉镇景区内以湘西竹编为主营业务的店铺总共5家、全职竹编手艺人7~10人,因调研周期、调研对象意愿及时间冲突等多方面原因,只有4位竹编手艺人接受了调研,故而笔者无法得到全职竹编手艺人的具体数字。
本文将采用假托之名进行表述,用L、F、Y、S 分别代表被访的4位竹编手艺人。
现基于口述史调查文本,从传承人身份认同、传承人手艺生计、芙蓉镇景区发展三个角度阐述。
(一)传承人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身份认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固定的身份认同、后现代身份认同、折中身份认同。
传统固定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固有的传统默认形式,强调的是“我们认定的是什么人”的问题;后现代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交融与互动的身份认同模式,强调的是“谁来认定我们”的问题;折中认同是一种批判性的相对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模式,强调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说实话,少数民族的文化真是五彩斑斓,跟过年时的烟花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忙忙碌碌,走得快得很,有时候就把这些传统的文化给忘了,真是让人心疼呀。
你看,很多地方的民族歌谣、舞蹈,年轻一代根本就不怎么知道,真是可惜。
文化的根要是断了,整个树也就没法长得茁壮,没法给后代遮风挡雨。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会说,哎呀,现代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在追求新鲜的东西,谁还管那些老古董呢?可不,我觉得文化传承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门,带我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里面藏着祖先的智慧,生活的哲理。
就像是吃饭,光吃大鱼大肉是不够的,有时候还得来点青菜,才能保证身体的营养均衡。
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那碗青菜,缺了可不行。
再说说发展这块,咱们的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也面临不少挑战。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旅游业,想通过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来吸引游客,这一点倒是很不错。
但是,有时候为了赚钱,反而把文化变得商业化,甚至有些表演都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就像是把珍珠项链用塑料珠替代了,虽然好看,但终究不是真货。
我们要好好保护那些真正的文化瑰宝,而不是随便拿出来糊弄一下。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不参与文化活动,慢慢地,他们就跟这些传统脱节了。
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有些年轻人觉得学习民族乐器麻烦,还是玩游戏来得痛快。
可是,当他们真正去体验一下民族文化,才发现那种音乐的魅力,根本不是一首流行歌能比的。
就像是喝茶,泡一杯好茶,心里那种宁静跟喝可乐的瞬间刺激是完全不同的。
要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很酷,甚至可以引领潮流。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咱们得想点对策。
学校教育上应该多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
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参与实践,真正去感受那些文化的魅力。
比如,组织民族舞蹈比赛,或者请一些老艺人来学校讲故事,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到那种热情。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以罗城仫佬族音乐为例
76蒋 晨: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仫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及周边的区县。
仫佬族的音乐活动源远流长,是仫佬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研究仫佬族的音乐、文化、历史,生产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仫佬族音乐的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也不断立法和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这些珍宝。
以仫佬族主要聚居地广西罗城县为例,早在2006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收录了仫佬族依饭节,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仫佬族婚俗、走坡节等六个项目,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于全县的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等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其中为代表的仫佬族音乐作为重要的载体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罗城县有十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在一些重要的民俗节日“依饭节”“走坡”“三月三”时推广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拉近了“非遗”和普通大众的距离。
二、仫佬族音乐面临的挑战(一)仫佬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仫佬族音乐产生的基础是仫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很多原本的仫佬族传统节日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以“依饭节”为例,原本是仫佬族人民在立冬之后择日向祖先还愿祈福,保佑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的宗教活动,由梅山道教的“师公”主持各项活动的流程和时间安排。
现在这个节日宗教意义逐渐淡化,很多细则也与过去不同。
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也存在科学的进步,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的影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仫佬族年轻人走出山村,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不感兴趣,也不愿费时费力的准备这项节日。
这些节日的载体,仫佬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网络的发展和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原本用于年轻人交友,互相交流的歌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走坡”这种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时候解决青年男女婚恋问题的节日也逐渐失去了意义。
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希望大家喜欢!新春来临,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最近在北京举行,专家们座谈研讨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些主要东西比如对自然和宇宙规律的尊重,非常重要,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天地,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现在西方也在探讨人到底怎样的存在才合理。
对于人自身来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重亲情、讲伦理,崇尚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人自身要有一种和谐,并且是天人合一的和谐。
这些观念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这对加强我们新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研究员强调要保护非遗本真,防止异化倾向。
刘魁立说,他过节时对压岁钱、逛庙会、手机短信、春节联欢晚会等思考很深,这些事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变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对人进行控制、进行奴役。
压岁钱现在已失掉原来的祈福去灾本意,不断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对孩子来说,可能在精神上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对全社会来说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刘魁立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都自得其乐,都享受了它给我们的恩惠,但是想想,是不是我们也被绑架了呢?人们在手机短信的群发时可以同时发给许多人,但给每一个人的情感平均有多少?而且,好些年后不会仅仅是短信,还会发视频,直接跟对方讲话。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等于我们在天天听唱片、看光盘,而不到剧场听音乐、看戏,等于我们不会和自己的父母团聚而是视频。
刘魁立说,要认真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要保护它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性质,保护它最重要的功能,不要让它的性质和功能产生非常严重的改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很好的延续下去。
侗族和谐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现实体现
侗族和谐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现实体现发布时间:2023-01-10T06:01:31.34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1期作者:吴玉兵[导读] 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追求群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凭借“款约”和自身形成的人伦道德规范,使户户相连的侗寨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正能量。
吴玉兵原广西来宾市公安局 546100摘要: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追求群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凭借“款约”和自身形成的人伦道德规范,使户户相连的侗寨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正能量。
侗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的越族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在历经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追求群体和谐的价值取向。
侗族人民举寨而居少有单独居住,凭借“款约”和自身形成的人伦道德规范,使户户相连的侗寨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并把破坏稳定视为最可耻的行为。
族人把被赶出寨子和隔离在寨外居住,视为莫大的耻辱,因此,人系关系的和谐就成了侗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
侗族人民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与各民族友好相处,在自耕不能自足的情况下,族群自俭自节,从不搞武装扩张。
与邻近各民族的团结就象人的肌体一样,一件都不能少,且虚心向兄弟民族学习好的一面。
例如《族原款》“汉人像肠子肚里有墨有文化,乖巧聪明;苗族像骨头,强悍坚硬,能吃苦耐劳;壮族瑶族水族……”。
在民族利益与朝廷官府利益相矛盾时,归顺朝廷,维护统一,从不闹民族独立,求的就是一个“和”字。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潜质。
“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定律。
“和睦”既是一个基本层面,又是最高境界。
侗族从“言”(侗语家庭)、“卜腊”(宗族)、“斗”(村寨)、“盛”(一个区域)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的“对内严明管理,对外求和”的自我社会管理方式,维护了整个族群的平安和谐。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了民族复兴、历史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投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整理并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同时组织展览、演出、研讨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
学者、专家、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志愿者等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写作论文、举办讲座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此外,媒体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可以通过报道、纪录片、电视节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知识,还要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最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注重文化创新和融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停留在过去,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表演形式、运用新技术手段、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学校以及传统文化承载者共同努力。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
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第一章:引言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中国境内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藏族的唐卡、彝族的花灯、哈尼族的婚俗等等,都是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环境的限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阻碍。
例如,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源,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技艺和知识正在逐渐消逝,甚至有些已经失传。
第三章:现代转型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在经历着一场现代转型。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着融合和转化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和云南的彝族,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许多少数民族也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例如,在文艺方面,众多优秀的民族歌曲、舞蹈和戏剧作品备受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
第四章:政策环境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促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政策环境和行政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200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力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政府也加强了对于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保护、传承发展 的成效、问题和建议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保护、传承发展的成效、问题和建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这些特色节日代表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从成效、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成效1. 保护民族文化:特色节日的保护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景观,增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促进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和谐。
3. 激发经济活力:特色节日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
二、问题1. 民族文化受到侵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的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出现了商业化、表演化、浮夸等问题,导致传统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
2. 保护力度不够: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进行特色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导致一些特色节日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 缺乏对特色节日的宣传和推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节日知名度不高,缺乏对外宣传和推广,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参与者。
三、建议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特色节日的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特色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的传统内涵不被破坏。
2. 引导商业开发:政府应引导商业部门在特色节日开发中保持适度,避免商业化过度,保持特色节日的原汁原味,确保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 增强对特色节日的宣传和推广: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特色节日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包括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组织特色节日的展示和演出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尤其对于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就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概述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到非遗的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研究(一)认定政策我国建立了非遗名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保护。
这一政策通过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确保了非遗的认定质量和公信力。
(二)保护政策政府对认定的非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同时,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
(三)传承政策政府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传承人进行非遗的传承工作。
同时,还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的普及和传播。
(四)发展政策政府鼓励将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还支持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鼓励传承人对传统技艺进行改良和创新。
五、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贯彻《非遗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祁庆富
作者机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研究
页码: 19-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民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传承;文化遗产
摘要: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我国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时隔29年,又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不能不令人鼓舞,为之欢欣。
早在《文物法》出台之前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之2006年国各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溃产名录.早了45年.。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祁庆富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27)1
【摘要】一个民族所共同接受并遵多的价值观,集中地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价值体系。
本文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外在化的价值观,民族传承物-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以及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合体系等四方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总页数】10页(P20-29)
【作者】祁庆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及其传承与发扬
2.试论地域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价值——以甘肃本土传统文化为例
3.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的历史价值
4.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初探
5.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别把非遗当成“金钱乐园”
别把非遗当成“金钱乐园”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0(0)3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在9月17日《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如果想把“精神家园”打造成“GDP家园”,发展成“金钱乐园”,成天忽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是既不懂得什么是经济的无稽之谈,也是不明白非遗保护真谛的无知之论。
……
【总页数】1页(P191-191)
【关键词】乐园;金钱;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家园”;《人民日报》;大学教授;GDP;产业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当“非遗”遇上“非遗”——以《白蛇惊变》舞台音乐剧为例谈非遗手工艺跨界当代舞美设计的价值 [J], 金丹;
2."云"上畅谈非遗抗疫中纺联非遗办召开"抗击疫情与非遗情怀"云论坛(上) [J], 徐长杰
3.传承美好非遗创造幸福生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非遗研培着力培育非遗品牌[J],
4.纺织非遗"活"起来不是梦
——中国纺联非遗办携手名企名师助力纺织非遗新生 [J], 辛文
5.纺织非遗"活"起来不是梦中国纺联非遗办携手名企名师助力非遗新生 [J], 综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4-07-28作者简介 祁庆富(1945-),男,吉林汪清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族文化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祁庆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北京 100081)摘 要: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有形态,不能重新创造。
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重构;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867X (2004)06-0031-04中国少数民族正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
如何看待正在进行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如何适应这一变迁?这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传统文化转型与重构是现代化进程中 的必然之路 传统与现代,不仅仅是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日起,中国就出现文化反思热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成为热门话题。
讨论 传统 ,又离不开 现代 。
早在1986年,文化学者庞朴就指出: 学术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比较关心文化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我们现在要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文明古国中要实现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1](P108)今天我们特别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解决的也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部分。
文化学者张岱年说: 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
每一代人都会在继承前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这是文化的积累性;同时,文化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发生变化和更新,这是它的变革性。
当我们考察历史上文化的积累和变革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相对稳定、长期延续的内在因素,它们在文化积累中一再被肯定,在文化变革中也仍然保留,我们把这样的东西称为 传统 。
由于传统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和特点。
[2](P3)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价值体系,在新的文化体系中既可以继承,也可以变异。
传统既是割不断的,又是不可能 一成不变 、 全盘保留 的。
传统文化不是每个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是各民族中有历史流传下来的那部分文化,即人们所说的 固有文化 。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兴趣等方面表现尤为鲜明。
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
这种传统文化,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这部分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所谓现实性,是指这部分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仍具有生命力,是一种 活 文化。
有的传统文化事项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有的事项虽然不再完整保留,但残存影响依然较深。
至于在现实中已完全不存在的,只是历史文化,或者31 2004年11月第21卷第6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Vol 21,No 6Nov 2004说是历史上的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
西部大开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已成为少数民族的共识。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经济上高速发展,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担忧以至恐惧传统文化很快消失。
这个问题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尤为突出。
人口较少民族,又被称为 小民族 ,指人口数量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按1990年人口统计,共有22个,分别是: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吉克、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保安、裕固、撒拉、门巴、珞巴、德昂、布朗、阿昌、怒、独龙、基诺、普米、京、毛南、高山等族。
1990年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不足60万(2000年,以上22个民族人口为625715人),但分布在全国各地,多在边疆地区。
这些民族大多社会形态发育落后,经济上处于贫穷状态,相当一部分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传统生计方式受自然资源制约已难以维持下去。
因而,国家对这些民族采取特殊扶持政策。
同时,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如鄂温克族的 驯鹿文化 ,鄂伦春族的 狩猎文化 ,赫哲族的 鱼文化 以及基诺族的 木鼓 ,怒、独龙族的 溜索 ,保安刀,阿昌刀等等。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下,一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面貌发生急剧变化。
基诺族在20世纪50年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到了90年代中期,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跃居少数民族的先进行列,成为热带山区科技脱贫致富的一个成功范例。
[3]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告别森林,实行 生态移民 ,搬迁至根河市郊区,其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根本改变。
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与此同时产生的新问题:就是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存亡危机。
有学者估计,基诺族的语言、传统建筑、服饰以及仪式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消失。
鄂温克人的 驯鹿文化 随着搬迁,已经失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
这种危机不能不引起关注少数民族前途的学者们的忧虑。
早在1990年,云南学者杜玉亭先生就担心 反映基诺族特点的传统文化将有可能在今后50年内完全消失 。
[4](P35)其后,他又提出急剧的文化变迁可能会带来 族籍迷失 说。
[5](P273-275)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能不能保留?怎样保留?这个 传统 与 现代 碰撞出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民族文化,还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1996年,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举办的学术研讨班上针对文化 消失论 的担忧提出民族生存发展的出路在于勇敢地适应文化变迁, 从文化转型上寻找生路 ,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看法。
[6](P46)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行为和观念不断在改变。
正如没有哪一个人长生不老一样,也没有哪一种文化模式永远不变。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的主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变迁乃至某些传统文化消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例如,随着森林生态的日益恶化,狩猎生计必须停止。
内蒙古草原上年轻一代用摩托车取代骑马放牧,这是更适应环境的新工具的胜利,人为力量不可阻挡。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永远停滞在 传统 中不变而能发展进步。
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只有通过转型、创新,才会重构出继承优秀传统的新文化。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不丧失传统,才会使传统新生。
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县长赵德光博士是彝族撒尼支系的一员,生在石林,长在石林,工作在石林。
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剧烈的冲击。
如何保护、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加快现代化步伐,重构民族新文化?他选择了这一个现实中最受人关注的热点课题,积多年之努力,完成 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赵德光所在石林彝族撒尼人与基诺、鄂伦春的具体状况并不一样,但面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却是相同的。
石林有撒尼人独具特色、引以为荣的的传统文化。
对本民族的这份财富非常珍惜,无比热爱。
他的这篇论文的上篇 积淀论 ,论述的就是石林的民族传统文化,概括为 石林阿诗玛文化 。
为了保存、保护、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他主编出版了 阿诗玛文化丛书 ,由此可见,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
然而,他的目光没有定格在传统上,更没有停滞在 保护 圈里原地踏步。
他以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切实的石林为例,去探索少数民族现代化之路。
可以说,他的着眼点不在 传统 ,而在 现代化 ;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在下篇 重构论 中,赵德光博士通过石林文化变迁的历史和现实论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生存、发展之路就是文化转型的32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1卷重构 ,并提出了本土文化、汉文化、西方文化融合、转型的 三重变奏论 。
他指出:笔者认同于向前看的 重构论 ,并强调在重构中必须创造和构建起能够以未来为导向,以传统为基础,以文化的不断再生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动力和平台。
变化本就是这个生命世界的绝对真理。
采取静止的观点处置现代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其结果是文化的停滞和死亡;采用转换、融和、重构进行三重变奏而发展创造的新型的、复兴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一点则是绝对不变的,那就是它在这一世界、在阳光下永远生存着的生命。
[7](P2-3)赵德光坚持变化论,坚信发展是硬道理,但他对传统文化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弘扬、转型、重构。
对于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保护,但仅仅停留在保护上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
只有不断地吸收、创新,一种文化才有新生活力。
重构就是创新之路。
二、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如何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消失后,不可再生。
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文明精神的完整性。
由于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剧烈冲击,以及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因素,世界许多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多元文化视野出发,继承和保护世界各地的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的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基本目标。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 公约 的形式,经过一定的程序确认的全球性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包括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自然遗产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