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概论课件(第二: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ppt课件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b5988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b.png)
成分
二氧 化碳
水汽
变化
城区>农村 冬季>夏季 夜间>白天 阴天>晴天
相关因素
与排放量和植 物光合作用有 关
夏季>冬季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与蒸发量有关
固体 杂质
陆>海 城>乡 冬>夏
与排放量和空气 稳定与否有关 BACK
三、填充题:按因果关系完成填空
A、递减
B、水汽和固体杂质
C、平流层
D、对流显著
B 水汽
干 洁
固体杂质
空 气
C
A
O2
其它
N2 78%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三大组成成分
干氧
洁氮
空 气
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
作用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 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气温垂直分布及原因
大气运动特征
1、大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 2、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平
1、气温随高度增加
1、水平运动为主
流 层
对流层顶到 50~55km
而迅速增加
2、水气、杂质少,
2、主要靠O3吸收太阳紫外 能见度好,利于高
线增温
空飞行。
①对流运动显著
对
高纬___8_~_9_k_m__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o、co2等
O、过氧酰基硝酸脂(PAN)等
o
②大气质量的3/4几乎
流 中纬___1_0_~_1_2_k_m_
(-0.6 C/100m)
《地球的大气》课件
![《地球的大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8713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6.png)
季风环流
总结词
季风环流是指由于季节变化导致的大气运动,主要出现在亚洲地区。
详细描述
季风环流是由于亚洲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差异显著,导致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不同 方向的气流,形成季风。夏季时,南亚地区受印度低压影响,气流上升,形成低 压中心;冬季时,受蒙古高压影响,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
局地环流
总结词
局地环流是指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大气运动。
详细描述
局地环流的形成与当地地形、气候等密切相关。例如,山谷风是由于山谷地形引起的白天和夜晚不同 方向的气流;海陆风则是由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温差引起的气流。此外,局地环流还会受到人类活动的 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如亚洲季风气候区的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季 节变化等。
05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总结词
三圈环流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大气运动,包括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详细描述
低纬度环流主要由赤道附近地区的上升气流和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组成,形成东风带和西风带;中纬度环流则 是由副热带高压向极地高压流动的气流,形成西风带;高纬度环流则是由极地高压向副热带高压流动的气流,形 成东风带。
化。
04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进而形成水平气压差异 ,推动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热力环流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如气团的形成和移动、降水区域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等。
风
风的分类:根据形成原因,可分 为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根 据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性质,可分
大气科学概论第一章1-4
![大气科学概论第一章1-4](https://img.taocdn.com/s3/m/35db286627d3240c8447efb7.png)
度哪个最大?
§4 空气状态方程
V1 P0、 P1、T1 T0 V0 F
理想气体 状态方程
PV
m M
R *T nR*T
大气科学概论
§4 空气状态方程
一、干空气状态方程 P=ρ RdT
二、水汽状态方程
e= ρ wRwT 三、湿空气状态方程与虚温
大气科学概论
§4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的目的和意义:引入虚温的目的是将 大气中所含水汽对比气体常数的影响包含到温
§3.1 大气与生存环境
2、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城市空气污染
温室效应示意图
大气科学概论
CO2, CH4, N2O, H2O…
地表吸收
增温效应
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5℃ 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
大气科学概论
360
340
CO2 浓 320 度 (ppmv)
大气科学概论
§3.2 天气与气候
问题:以下何为天气,何为气候?
今天白天到夜间,成都地区睛,气温为25—30℃, 预计明天白天睛间多云,气温为22—25℃; 气候变暖; 厄尔尼诺、拉尼娜。
大气科学概论
第一章 大气概述
§4 空气状态方程
大气科学概论
习题:
1、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湿空气状态方程。 2、说明虚温的目的和意义。 3、在同样的温压条件下,湿空气密度与干空气密
§3.2 天气与气候
b.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 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 的总和。不仅包括该地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 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大气科学概论
§3.2 天气与气候
大气的ppt课件
![大气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91ed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a.png)
目录
•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 大气与气候 • 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 • 大气科学的应用 • 大气科学研究方法
0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结构
01
地球大气层由多个层次 组成,包括对流层、平 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
02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低 的层次,包含人类生活 的大部分天气现象。
03
气候变化研究与预测
气候变化研究
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原因和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预测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帮助社会适应气候变化。
农业与生态系统的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服务
提供农业种植区划、作物生长监测、 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气象服务,提高 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系统气象服务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良 性循环,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 和发展环境。
04
大气科学的应用
气象预报与灾害预警
天气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雷达和地面观测数据 ,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为公众提供 出行建议和农业生产指导。
灾害预警
通过监测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台 风、暴风雪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减少灾害损失。
03
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的来源与影响
来源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 、生活污染
影响
空气质量恶化、人类健康问题、 生物多样性受损、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01
02
03
04
政策法规
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执 法力度
技术革新
推广清洁能源,改进生产工艺
公众参与
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行为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ppt课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242ca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9.png)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④
__________ 长波辐射
辐射方向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地面
作用
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在一定 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到了 _____保__温___作用
[易混易错·理一理]
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 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的、直接的来源。 2.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 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3.大气逆辐射白天比晚上强 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 即午后2时(14时)左右。
分子散射(有选择性)
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___吸__收_____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 汽和二氧化碳等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 氧
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
收___红__外__线___
的增加而上升;地面生
臭氧主要吸收
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
_____紫__外__线_(有选择性) 害
2.大气的受热过程
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核心精讲]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训练突破] 角度 大气的垂直分层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 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 限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平稳着陆。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千米/ 时,翼装飞行的滑翔比约3∶1,即在每下降1米的同时前进约3米。据此完成1~2题。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8张ppt)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de115f0975f46527d3e1fa.png)
B.②
C.③
D.④
课堂小结
干洁空气
大
大气的组成
水汽
气
的
杂质
组
对流层
成
和
垂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
直
分
层
高层大气
逆温
当堂检测
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读图,完成1~2:
C 1.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 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 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同一季节,下列城市上空对流层高度从高到低正确的是
①新加坡 ②北京 ③漠河 ④摩尔曼斯克
高度/Km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深度思考
人造卫星 高 层 大 气
流星
50 气温垂直分布
平 流 层 12
对 流 层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温度/℃
1.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 易形成对流,大气平稳,以平流运 动为主,且该层大气在水汽和杂质 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 合飞机飞行。
01 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大气
干洁 空气
水汽
杂质
如今的大气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物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需的的物质
N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o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2 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
o 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物
流星
50
平
大气科学概论PPT课件
![大气科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b04b925901020206409c26.png)
16.09.2020
18
三 大气科学的学科分支
❖ 大气探测、 ❖ 气候学、 ❖ 天气学、 ❖ 动力气象学、 ❖ 大气物理学、 ❖ 大气化学、 ❖ 人工影响天气、 ❖ 应用气象学等。
大气科学概论
16.09.2020
1
❖ 绪论 ❖第一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第二章 大气的分层和结构 ❖第三章 大气静力学 ❖第四章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第五章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第六章 空气的水平运动 ❖第七章 大气边界层 ❖第八章 空气污染气象
16.09.2020
2
绪论
❖一 现代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二 大气科学的研究特点 ❖三 大气科学的学科分支 ❖四 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 大气科学发展概略
7
1934
16.09.2020
8
16.09.2020
1930
9
16.09.2020
1936
10
16.09.2020
1955
11
1993
16.09.2020
12
16.09.2020
13
2、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
1)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 气圈。
2)由于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大气圈与水圈、冰雪圈、 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重要 性,要了解大气变化过程就不能不深入到其他圈 层变化过程的研究。因此,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越来越广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 越深入。
16.09.2020
16
大气的组成(精)PPT课件
![大气的组成(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25025b25c52cc58bd6be8e.png)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 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反射太阳光。反射无 选择性。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如晴朗的白天气温比 阴天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光形成散 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致使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º):热力环流
中纬环流(南北纬30 º—南北纬60 º):动力环流
高纬环流(南北纬60 º—南北纬90 º):热力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特性和分布(P37 图2.1)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原因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
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
主要分布地区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 我国东部地区 夏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降水分布规律
降水分布
气压带或风带位置
降水特点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空气对流强盛,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大陆中西部受高压下沉气流影响, 但东部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亚洲季风的特点和分布
季风 东亚的亚热带、温带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节
冬季
风向
偏北风 (西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气候 寒冷干燥
夏季 偏南风 (东南风) 太平洋 高温多雨
南亚、东南亚的热带季风
大气科学概论PPT概要
![大气科学概论PPT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43218343312b3169a551a411.png)
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
第二节
对流层: 特点:
大气的铅直结构
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 气温下降0.65℃。) 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大气成分与结构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铅直结构 大气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地球大气由三个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水汽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表2-1 干洁大气的成分(高度25km以下) 气体成分 氮 氧 氩 二氧化碳 臭氧 干洁大气 所占体积(%) 78.08 20.95 0.93 0.032 0.00006 100 临界温度(℃) -147.2 -118.9 -122.0 31.0 -5.0 -140.7 临界压强(大气压) 33.5 40.7 48.0 73.0 92.3 37.2
大气成分
二、水汽
作用:
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 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三、大气中的杂质
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
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粒子: 作用:
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
二、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和昼长
太阳高度角 (h) 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
赤道地区一年中春分和 秋分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冬至和夏至时,太阳高 度角最小。
水平面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 h的计算公式
地球上的大气层课件
![地球上的大气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bff03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3.png)
地球上的大气层课件地球大气层是指由地球表面向外延伸的气体包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五个部分。
大气层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课件将为您介绍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一、地球大气层的组成地球大气层的组成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气、氖气、氦气、甲烷、氧化亚氮、臭氧等多种气体,其中氮气和氧气占据了大气层的主要成分。
此外,大气层还包括微小颗粒物质,如尘埃、烟雾、花粉等,以及大气中的离子和分子。
二、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五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和平流层的高度较低,是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臭氧层是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伤害的重要层;中间层和热层则是大气层的高层部分,包括电离层和磁层等。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最低的一层,高度大约为0至12公里,其中海平面的高度为0公里。
在对流层中,空气通过对流作用形成了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差异,从而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等现象。
对流层中的水蒸气是影响大气层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2. 平流层平流层是对流层之上的一层,高度大约在12至50公里之间。
平流层中的空气不再通过对流作用进行混合,而是以水平流动的方式运动。
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这是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紫外线辐射,产生了热量。
3. 臭氧层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层,高度大约在20至50公里之间。
臭氧层中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这些分子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不受紫外线伤害。
然而,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导致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使得地球面临着更多的紫外线辐射。
4. 中间层中间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层,高度大约在50至80公里之间。
中间层中的空气密度非常低,但仍存在着一些气体分子和离子。
中间层中的气体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发生电离,形成了电离层。
5. 热层热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高的一层,高度大约在80至1000公里之间。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ppt课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5dd9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3.png)
在对流层内,由于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密度变化较 为显著。
温度对大气密度影响
温度升高,大气密度降低
温度升高会导致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分 子间距离增大,从而使大气密度降低。
温度降低,大气密度升高
温度降低会使气体分子运动减缓,分子 间距离减小,大气密度升高。
密度变化对天气影响
高密度区易形成高压系统
监测和评估全球环境变化
大气成分监测
定期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 体浓度,以及臭氧、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含量。
气候变化评估
分析全球气温、降水、海平面等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 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估
研究大气污染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环境的影响,提 出相应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06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及意义
全球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国际合作
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共享 研究成果和数据,推动全球 大气科学的发展。
跨学科合作
大气科学、地球科学、环境 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共同研 究大气现象和变化。
高新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 高新技术手段,对大气进行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和 研究。
平流层特性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适合飞行。
主要功能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 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和生 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对人类影响
平流层是大气层中适合飞 行的一层,对人类航空事 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间层结构与变化
中间层结构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稀 薄,水汽含量极少。
生态影响
大气成分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 产生影响,如臭氧层破坏导致 紫外线辐射增强,对生物造成 伤害。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ppt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cb78be80eb6294dc886c43.png)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高层大气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大
气 的 垂 平流层
气流以平流为主,上部热、下部冷 ,大气稳定
直
臭氧层(22—27千米)
分 布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
对流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 么几乎全部的水气、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2、为什么说平流层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大气主要组成成分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干 主 N2
洁要 空成
O2
气分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维持生命活动 的必要物质
次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吸收
要
红外线)
成 分
O3
吸收紫外线,使生物避免杀伤
水汽
成云致雨的条件;保温(吸收红外 线)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散射太阳 辐射
干洁空 气
氧气 : 维持生命活动 二氧化碳: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要
成
臭氧 :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分
及
作 杂质和水汽: 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用
大气主要组成成分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干 主 N2
洁要 空成
O2
气分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维持生命活动 的必要物质
次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吸收
要
红外线)
成 分
第二单元 大气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大气圈的整体。 大气环境则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那一部分大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 达,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 间接的与人类活动存在着关系。所 以,我们所讲的大气环境就是指整 个大气。
大气PPT课件
![大气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6d4a4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d.png)
1.2 大气圈的物理结构
❖ 大气的垂直分布
1. 对流层:紧贴地面的一层,在中纬度平均厚度12公里,集中约75%的大气和 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下部热、上部冷(每上升100米约下降0.6℃), 空气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中。
2. 平流层:处在对流层顶至离地面约50公里的范围。平流层的最下部是等温层, 30公里以上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很快。因为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中,吸收太 阳紫外线而升温。 平流层大气非常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无对流运动,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2.3 悬浮颗粒物污染
❖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不易沉降的所有的颗粒物,包括各种固 体微粒,液体微粒等,直径通常在0.1-100微米之间.它主要来源 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 尘、风沙扬尘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物理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成的相 应的盐类颗粒。在我国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河南、 吉林、青海、宁夏、内蒙古、山东、四川、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总 悬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
❖ 2.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 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 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 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 南极臭氧空洞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 从高纬流向低纬, 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2从高纬流向低纬, 部分CO 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部分CO2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 CO2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DNA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缺损症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少量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是人类生存 的保护伞。 的保护伞。
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 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全球 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 大气中的CO 含量在逐年增加。 大气中的CO2含量在逐年增加。 2.1为过去一千年来 为过去一千年来CO 图2.1为过去一千年来CO2的含量变化曲线
3、作用: 、作用: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地球大气是迄今为止以发现的天体 大气中惟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 惟一以氮 大气中惟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 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 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 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 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 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 地球在 亿年前形成,它形成时是没有大气 亿年前形成 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 的。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次生大气 现代大气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
1995.9.16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把每年的9.16 9.16作为 1995.9.16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把每年的9.16作为 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的作用: 一、臭氧的作用: 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 1、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辐射到达地面, 保护了地面上的生命。 保护了地面上的生命。
2.1.2.1 按浓度分类: 按浓度分类: 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 N2 、 O2、 Ar、CO2 、 微量成分: 微量成分: CH4等(1--20ppmv) 痕量成分: 痕量成分: O3 、 H2 、氮氧化合物 、
硫化物及氟氯化烃(<1ppmv)
(>300ppmv)
2.1.2.2 按平均停留时间分类: 按平均停留时间分类: 不变成分: (>1000年) 不变成分: 年
甲烷) 二、 CH4:(甲烷)
甲烷分子式CH 最简单的有机有机物。 甲烷分子式CH4,最简单的有机有机物。 甲烷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 甲烷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甲烷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 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及煤气 的主要成分之一。 的主要成分之一。 主要是由湖泊、 CH4主要是由湖泊、沼泽里的生物体腐败后被细菌 分解而成。大气中CH 80%来自地表生物源 来自地表生物源, 分解而成。大气中CH4的80%来自地表生物源,是在严 格无氧环境中产生的。 格无氧环境中产生的。
其中氟里昂-11(CFC3)、氟里昂-12(CF2C2), 氟里昂-12( 其中氟里昂-11( 氟里昂 由于性质非常稳定无毒,被人们作为制冷剂、 由于性质非常稳定无毒,被人们作为制冷剂、喷雾发 射剂和发泡剂、电子元件清洗剂长期使用,在对流层 射剂和发泡剂、电子元件清洗剂长期使用, 中浓度逐年积累,能做长距离输送并向上进入平流层。 中浓度逐年积累,能做长距离输送并向上进入平流层。
下面介绍对气象影响较大的干洁大气
2.2.1 碳的化合物(CO 、CH 以及氟氯烃化合物) 以及氟氯烃化合物 氟氯烃化合物)
2 4
一、CO2: 1、来源: 、来源:
人工源:地面燃烧、工业活动, 人工源:地面燃烧、工业活动,生物体的呼吸和 生物尸体腐化都排出CO 生物尸体腐化都排出CO2。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CH2O]n+nO2=nCO2+nH2O
不仅是温室气体, CH4不仅是温室气体,又是一种化学活性 气体, 气体,在大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产生一系列氢 氧化物和碳氢氧化合物。 氧化物和碳氢氧化合物。
的浓度近一两百年来有明显的增加 增加, CH4的浓度近一两百年来有明显的增加, 值得重视。 值得重视。
三、氟氯化碳化合物 氟氯化碳化合物由氯、 氟氯化碳化合物由氯、氟、碳原子组成, 碳原子组成, 表示。 以CFCS表示。
地球上的生命是何时才有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何时才有的?
☺原始和次生大气均没有O2。30亿年前O2很少,或只有 原始和次生大气均没有O 30亿年前 很少, 亿年前O 原始和次生大气均没有 由水汽光解作用产生极少量的氧气。 由水汽光解作用产生极少量的氧气。在无氧的条件下产 生的原始生命,既要躲避太阳辐射,又需光合作用, 生的原始生命,既要躲避太阳辐射,又需光合作用,因此 最初的生命是在10米下的海洋表面,一些厌氧生物产生O2。 最初的生命是在10米下的海洋表面,一些厌氧生物产生O 10米下的海洋表面 ☺6亿年前,大气O2浓度达到现在的1%,(生物史上第一 亿年前,大气O 浓度达到现在的1%,(生物史上第一 关键浓度),高空臭氧层增加,削弱了紫外线,生命到达水面。 ),高空臭氧层增加 关键浓度),高空臭氧层增加,削弱了紫外线,生命到达水面。 亿年前,大气浓度达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植物茂盛生长, 4亿年前,大气浓度达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植物茂盛生长,生 命由海洋到陆地, 更多。 命由海洋到陆地, O2更多。 ☺同时动植物的呼吸和死亡又会消耗O2产生CO2 ,这个演变过程 同时动植物的呼吸和死亡又会消耗O 产生CO 同时动植物的呼吸和死亡又会消耗 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 亿年前的3000ppm下降到280ppm 3000ppm下降到280ppm, 逐渐达到了一种平衡。CO2从3亿年前的3000ppm下降到280ppm, 生物也从海洋到陆地,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繁衍下去。 生物也从海洋到陆地,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繁衍下去。
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一般也是寿命短的成分,它们至少有两个特点: 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一般也是寿命短的成分,它们至少有两个特点: 有化学活性,多为温室气体。 有化学活性,多为温室气体。
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 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 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 运动、湍流运动和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 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 同地区的空气得以进行交换和混合,因而从地面 开始向上直到90km处 空气主要成分( 90km 开始向上直到90km处,空气主要成分(除水汽臭 氧和若干污染气体外)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 氧和若干污染气体外)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
(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但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使CO2还原) 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但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使CO 还原)
自然源: 分压大于大气CO 分压的海水 海水。 自然源:CO2分压大于大气CO2分压的海水。
(如热带和低纬地区的海洋是大气的源,放出CO2) 如热带和低纬地区的海洋是大气的源,放出CO
人工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 人工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CO2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nCO2+nH2O=[CH2O]n+nO2 自然汇: 分压的海水 海水。 自然汇:CO2分压小于大气 CO2分压的海水。
2、 CO2的含量变化: 、 的含量变化: 大气中主要原因是由燃烧煤、石油、 大气中主要原因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 主要原因是由燃烧煤 化学燃料等燃料引起; 气,化学燃料等燃料引起; 次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及碳酸盐矿物 是火山爆发及碳酸盐矿物、 次要原因是火山爆发及碳酸盐矿物、浅地层里 释放CO 原子武器试验把放射性碳带进大气等。 释放CO2 ,原子武器试验把放射性碳带进大气等。
原始大气: 46亿年前 亿年前) 原始大气:(46亿年前) 由于太阳风和地球升温的作用, 由于太阳风和地球升温的作用,原始大 气是一些轻物质: 气是一些轻物质:H2,He、CO… 、 次生大气: 45—20亿年前) 20亿年前 次生大气:(45 20亿年前) 由于地球逐渐冷却,造山运动、 由于地球逐渐冷却,造山运动、火山喷发和 从地幔中释放出地壳内原来吸附的气体形成次 从地幔中释放出地壳内原来吸附的气体形成次 生大气( 生大气(CO2,CH4,NH3,H2O)… ) 现代大气: 亿年前) 现代大气:(6亿年前) 以N2、O2为主
2.1大气成分的组成和分类 大气成分的组成和分类
2.1.1 大气成分的组成: 大气成分的组成: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 混合气体 包括N Ar、 包括N2、O2、Ar、 CO2、CH4、O3、H2… 水汽、大气气溶胶。 水汽、大气气溶胶。
2.1.2 大气成分的组成和分类
在平流层能光化学分解成Cl Cl, CFCS在平流层能光化学分解成Cl,起到破 坏臭氧层的作用,同时还是温室气体, 坏臭氧层的作用,同时还是温室气体,在地气 系统辐射收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系统辐射收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其中,氟氯烃化合物减少臭氧的反应: 其中,氟氯烃化合物减少臭氧的反应: 当CFCS在平流层被光化学分解成Cl, 在平流层被光化学分解成Cl, Cl Cl+O3→ ClO+O2 ClO+O→ Cl+O2 O3+O→2O2 ClO和 Cl未减少 只起催化作用。 未减少, ClO和 Cl未减少,只起催化作用。
N2 、 O 2 、 Ar 、 Ne、He 、 Kr 、 Xe等 、
可变成分: 十几年) 可变成分: (几—十几年 十几年
CO2 、H 2、CH4、N2O 、 CO 、 O3、NH3、NO2、 、 、 、 、 、 SO2、H2S…水汽、大气气溶胶 、 水汽
快变成分: 年 快变成分:(<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