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系列课程(2.1.26)--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文学类型及体裁课件
“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 不管好还是坏,我们不想装饰 它”,现实主义文学的“显著特
而是生活本身,像它原来的那样。
点在于毫无假借的直率,将生活
别林斯基 (1811—1848,俄罗 斯)文学评论家,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的奠基者。
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
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
美一起揭发出来,好像用解剖刀
切开一样。”
(2)逼真性—现实型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基本特点 逼真: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 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再现性与逼真性的区别
再现性 ——内容和态度 ——写什么 逼真性 ——创作手法 ——怎么写
逼真的再现出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环境和
现实型文学 1.含义 一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侧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 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鲁迅谈自己的文学创作: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 “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 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 “为艺术而艺术”,看做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 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 批评传统》
知识链接:《镜与灯——浪漫主 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美国康奈 尔大学艾布拉姆斯教授于1953年 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现 代文学理论的扛(gāng )鼎之作。
西风颂 雪莱 (节选(4、5节)—查良铮译) 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 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 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 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 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 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我就不致像如今 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文艺学系列课程(2.2.5)--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①通过对各种文学表现形态的分类研究,了解文学的一般属性在各种文学类型中的特殊表现,在第一章对文学本体的解释、第二章对文体种类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文学的认识。
②掌握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内涵,理解两者对文学类型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③把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三种文学类型的风格特征及其与特定文学观念的关系是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关键。
第1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文学的形态类型是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①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②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重点、难点提示】①文学的形态类型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文学的形态类型和文学观念有关,区分形态类型的根据要从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中去寻找。
②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③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区别主要在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流派的特点。
【教学思路】①本节的重点是文学表现形态的内涵,要讲清文学的形态类型如何逐渐形成,了解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首先掌握文学思潮的特点;其次从文学外部和文学内部两个方面分析文学思潮的形成原因,讲清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文本和文体种类》课件
• ③做笔记。 • ④积极参与网上讨论。
• http://202.114.45.60/browse/index.asp
第二章:文学文本和文体种类
• 讲两个问题: • 1、什么是文学文本
(第一节) • 2、文学文本的文体种类。
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说:
•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 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 出意义。……在许多艺术品中,当 然也包括散文作品在内,声音的层 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构成了作品 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 ②文学文本的现象层
•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是指用语言符 号创造的形象化的艺术世界所构 成的层次,现象层又称形象层。
• 文本独立性的根据在于文本的符 号特点 。
• 文本的“符号性”是指,构成文 学文本的各种因素,如语言、形 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另有 所指。它们似乎成了传达言外之 意的符号。
罗兰·巴特说:
• “文本只能在一种活动中,一个 生成过程中被感知”,所以人们“不 再把作品看成仅仅是‘信息’,甚至 也不看作‘语句’(也就是完成了的 作品,它们的命运在被表达出来的那 一瞬间便已注定),而看成永无休止 的生成过程和陈述,主体则在其中挣 扎不已。”
文学文本:
• 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含 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 符号系统。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 2、文学文本的结构 文学文本具有多层次的结构。 根据英伽登的文本理论和中国
古代文论对言、象、意关系的分 析,文本结构可分为:语言层、 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 把文学文本分为内容和形式作法 往往会掩盖文学的特点,甚至造 成混乱。
文艺学教程PPT课件
审美
1 2 3
审美的定义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通过感知、想象、 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要素来评价和体验事物的美丑 和好坏。
审美的标准
审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美的事物应 该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等特征,能够引 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审美的价值
审美具有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提高人们的 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人们的精神成长和文 化发展。
社会学研究法
社会学研究法
将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现象,探究文学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学如何 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总结
社会学研究法能够揭示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理解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进程 和人类思想。
05
文艺学的应用领域
文学创作
要点一
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 创作
文艺学提供理论指导,帮助作家理解作品的结构、风格和 意义,从而创作出更有深度和艺术性的作品。
媒体产业与文化政策研究
文艺学关注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文化政策 的影响,为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政
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06
文艺学的未来发展
技术与文艺学的融合
数字技术
01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展示和传播,如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
人工智能
02
人工智能在文艺学领域的应用,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文化研究
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
文艺学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帮助学者分 析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传统、文化交流 和文化政策等。
文化批评与反思
文艺学提供批评视角和理论工具,帮助公众 反思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促 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艺学系列课程(2.1.9)--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案例2文学文本的意蕴)
文学文本的意蕴层【知识点】第二章第一节在论及“文学文本的意蕴层”时指出:“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
对文学文本来说,虽然形象的创造即现象层的存在至关重要,以致成为人们区别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但是从根本上讲,现象层的创造并不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意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着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参见《文学理论导引》第58页【知识点讲解】相对于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和现象层,意蕴层是比较抽象的,它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应当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对于文学形象的创造。
文学形象的创造并不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意蕴才是文学文本的灵魂。
文学文本的意蕴并不独立存在,它以前两个层面为基础;与非文学文本相比,文学文本的意蕴不是单一的,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范例:文本意蕴的理解我们常常会把文学分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区分的标准是什么?武侠小说、《故事会》里的故事与纯文学杂志登载的作品、经典的文学名著的差别在哪里?如果仅从文学文本的现象层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虚构文学形象来进行叙事,似乎没有差别。
但是,我们却总倾向于认为它们有某种本质的差别。
那么差别在哪里呢?以虚构的叙事作品为例,通俗小说往往比较注重对故事情节本身的关注,读者关注的焦点是故事情节是否能吸引人;纯文学小说则更注重对故事意蕴的挖掘,读者试图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得到某种形而上的感悟。
如果用我们关于文学文本的结构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说明问题。
所有的文学文本都会有现象层,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根据之一,但不是区分文学优劣的标准;而意蕴层的深浅则是区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标准之一,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诺贝尔文学奖大概不会授予言情小说家琼瑶,尽管她的作品曾经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许多严肃作家。
文学理论教程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体裁在不同的层次体现,我们也在不同层次上使 用体裁这个概念。因此,体裁在不同层次上获得 具体的名称。如诗——格律诗或自由诗——抒情 诗、叙事诗——话别、思乡、友情等;又如小 说——长篇、短篇——武侠、言情、批判——现 实、浪漫——现代、后现代等。 不同因素的组合构成一个文本的独特结构,每一 独特结构隐含某种独特的规则和“语法”。 作者和读者对体裁的规范,或遵从或反叛或挑战 或破坏,总离不开体裁的规范。体裁的规范作用 须辩证看待。
(三)诗歌是抒情性作品的代表形式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略有区别。抒情是文学 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方式,作品中存在抒 情性(具有抒情成分)不等于就是抒情性 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作品以表现作者个 人情感为主,即使叙事也是为了抒情,如 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科林伍德的艺术定义讲的就是抒情性作品:“通过 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 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艺术原 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56)
(一)确定文本体裁的意义
1.体裁观念的中介作用 “体裁”这个概念在文本与文学总体中起 中介作用。它表示某些形式结构相同或相 近作品(文本)的集合,它是接近文本并 进一步思考文本的基础。 某种文本体裁观念的形成意味着在文学活 动中确立了某种规范形式,对文本的接受 与研究则在规范形式的基础上展开。
如:苏珊· 朗格的艺术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 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与形式》,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一、诗歌与抒情
(一)情感是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
诗歌是表现思想和情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体。 中国古代对此已有过较多论述。如《尚 书· 尧典》,陆机的《文赋》,孔颖达的 《〈诗〉大序正义》等。
文艺学系列课程(2.1.8)--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案例1文学文本的开放性)
文学文本的开放性【知识点】第二章第一节在论及“文本”这一重要概念时指出:“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使文本与其所表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
说文本是一个符号或符号系统,就是说文本是按照一定的代码规则组成的一个自足的有机机构,这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体现在文本的组织结构与它所指对象的组织结构的转换关系之中。
因此,若要理解文本的意义,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语言结构分析。
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家单方面的赋予,人们更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
”参见《文学理论导引》第52页【知识点讲解】20世纪的文学批评用“文本”这一概念,替代了原来的“作品”,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观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作品”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产物,作家对于作品的解释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就是去构建和研究作品和作家的关系。
“文本”则强调文学作品的自足性和相对独立性,即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由语言符号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文学研究的中心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转向文学作品本身。
正因为文学文本具有“符号性”,所以它具有开放性。
这意味着作者给文本所赋予的蕴意,和读者对文本蕴意的理解,有可能不一样。
■范例:文本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在20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批评中,作家是作品的“上帝”,批评家们要通过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情感生活以及他的创作意图等个人因素,来理解他的作品。
这意味着作家个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被当成作品蕴意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来源。
这种观念在20世纪发生了逆转,尼采说“上帝死了”,罗兰·巴特则说“作家死了”。
批评家们提出了“文本”这一概念,取代了原有的“作品”概念。
这不是简单地术语替换,而是文学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的体现。
20世纪以来的文学研究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认为作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们把这种独立性称为“自足性”。
文艺学系列课程(1.1.4)--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概述(文学文本解读与文学观念的拓展)
文学文本解读与文学观念的拓展文学文本解读,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文艺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完整,是指三者涵盖了文艺学的学科内涵,即:从解析文本,到掌握文学基本原理,再到将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批评实践中去。
所谓有序,是指三门课程从知识体系的设置到教学重点的安排,循次渐进而又紧密衔接。
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与一般高校开设的文学欣赏类课程有着某种共性;但是,两者面对的对象不同,其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有很大差异。
后者面向的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以通识或素质教育为主。
文本解读课程面向中文专业学生,目的是为文学批评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其重点并不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是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解析文本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眼光”和“专业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以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来辨析、体悟文本中那些细小而独特的元素。
这是因为,一方面,如前所述,文本解读课是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课作引导和铺垫作用;更重要的是,这门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需要针对学生文学阅读和文学知识的实际状况,帮助他们尽快完成由普通读者到专业读者的身份与角色的转换。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生虽然也接受了文学教育,有文学鉴赏方面的初步知识,但总体上不尽如人意,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学观念的陈旧、落后。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观念更新很快,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基本停留在或局限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人们对文学的见解和认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整个现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思想,包括由此产生的各种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二是思想的僵化和思维方式的模式化。
应试教育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未能完整地接受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熏染,更严重的是造成学生思想的禁锢,以及凡事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化答案”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对话交流的现代性思想和思维方法,难以进入学生的头脑,遑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实践中去。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1.文本解读(文学欣赏)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概说(共5课时5讲,第一讲—第五讲)一、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1.文学欣赏释义2.文本解读与文学教学二、文学阅读主体:读者三、文学阅读主体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艺术感受力2.艺术推想力(1)再建性想象能力(2)情境性推究能力3.生活阅历和相应的知识、文化储备四、文学阅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释义与辨味(1)释义(2)辨味2.意象与结构(1)意象(2)结构3.“有我”与“无我”4.理解与阐释(1)理解(2)阐释5.高雅与通俗第二部分中国古典诗词1:郑风中的情诗与《诗经》(共3课时3讲,第六讲—第八讲)一、千般风情,无以细说1.对象、语气与情感的特定性2.层层递进的矛盾心理二、一腔炽热,付与戏谑1.怨怼之中的情之切2.戏谑之中的情之困三、赋兴之中,情景互生四、小结1.呼告手法凸显鲜明的“独白”或“自白”色彩,情感强烈动人。
2.质朴无华语言包含深婉曲折的情感与心理悸动,又达到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中国古典诗词2:《苏小小墓》与李贺(共2课时2讲,第九讲—第十讲)一、本事:苏小小其人其事二、解读:幽怨的鬼魂,动人的情愫1. 幽兰露,如啼眼2.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3.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4.油壁车,夕相待。
5.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三、评说:在荒诞诡异中寻觅虚妄的美丽第四部分中国古典诗词3:《八声甘州》与柳永(共3课时3讲,第十一讲—第十三讲)一、柳永其人其词概说二、羁旅行役之苦与人生无常之叹三、作者的创作个性与诗歌传统第五部分现代小说1:《变形记》与卡夫卡(共4课时4讲,第十四讲—第十七讲)一、人物:孤独与陌生的存在1.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2.在人群中感受陌生与拒斥二、笔法:奇异的想象与冷静的写实1.以细节支撑想象的空间2.以想象的细节对应生活的感受三、文体:寓言故事与预言功能第六部分现代小说2:《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共3课时3讲,第十八讲—第二十讲)一、“限制型”叙事视角及其运用二、“冰山理论”及其艺术效果1.以经验的省略调动读者参与文本的再创造2.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三、现代社会发展与小说观念的演变第七部分现代诗歌1:《远和近》与顾城(共3课时3讲,第二十一讲—第二十三讲)一、“细读”法与现代诗歌解读示例1.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情感2.两种距离的背反3.灵与肉的永恒冲突二、“细读”的延伸和拓展:文本之外的人与事1.关于诗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2.关于本诗:童话世界与人类的天真时代第八部分现代诗歌2:《重建家园》与海子(共2课时2讲,第二十四讲—第二十五讲)一、“重建家园”与返璞归真1.作为词根的“家园”2.放弃与直面3.呈现与承担4.诚实的大地与幽暗的本性5.心与悟二、“大诗”理想与“夹缝”状态2.文学理论教学大纲教学的目的《文学理论导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文艺学系列课程(2.1.32)--《文学理论》参考读物4
读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出版于1997年,翌年就有了中译本,即使对中国读者来讲也是将近二十年前的旧作了。
此书在研究文学理论问题的著述中有着比较高的引用率,也是讨论各种文学研究“转向”话题——如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从“文学理论”到“理论”的转向——往往都会涉及的一本书;许多文艺学的研究生更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书列入学位论文的参考书目中……凡此种种,都表明这本书在圈内已经相当熟识,今天再拿来作为谈资,又有多少可说的东西能让人不至落入过时的老生常谈。
其实,一本理论书能给人带来多少新意,有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该书本身,和出版时间的长短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倒是读者自身的知识状况和阅读取向会起更大的作用;当书中涉及的思想来自域外文化,又与别样的知识系统相关联时,尤其如此。
就像萨义德说的,旅行中的理论若要找到归宿,“接受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1]。
回顾几次翻阅《文学理论入门》留下的不同印象,不由想起清人孙宝瑄曾经言及的读书心得,他说:“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书也;以旧眼读新书,新书亦旧书也。
”[2] 细细想来,此书给予我的感受所以会有前后不同的变化,应该说都和读书的眼界有点关系。
一、注重不同文论“共识”的梳理第一次阅读《文学理论入门》是在中译本刚刚面世的1998年[3]。
虽然用“思想淡出,学术凸显”来描述九十年代中国学界的说法未必确切,因为关注思想和研究学术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两件事,有时候转向学问其实是深究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和选择;不过专注于消化八十年代接受的各种域外知识,在追求学问的层面上反思和梳理当年匆匆读过的文字,倒真是许多学人在进入九十年之后都有的选择。
在这样的状态中接触卡勒的新作,关注点自然会落在他以解构思想对文学理论的重新阐释上。
书中围绕“理论”反复阐发的那些观点,如“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评‘常识’”;“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对那些前提和假设提出挑战来推翻你认为自己早就明白了的东西”,“激励你重新思考你用以研究文学的那些范畴”;以及“理论”对“文学理论”的解构“已经使文学研究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4]等等,都让阅读一直游走在“新知”与“旧说”尖锐冲突的语境中,不断激起你企图弄懂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欲望。
文艺学系列课程(2.1.33)--《文学理论》参考读物5
爱丽丝•门罗:在她自己的文字里采访者:斯蒂劳•阿斯伯格翻译:记者吴永熹 江楠 柏琳2013年12月10日,诺贝尔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
82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因身体健康原因缺席颁奖,其女儿简妮替母亲领取了该奖。
按照诺贝尔奖颁奖惯例,颁奖之前整个瑞典将会举行“诺贝尔周”,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在正式颁奖前做一个主旨演讲。
瑞典当地时间12月7日傍晚,门罗以视频形式完成了诺贝尔文学奖主旨演讲,在题为《爱丽丝•门罗:在她自己的文字里》讲演中,门罗讲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
门罗:我很早就开始对阅读感兴趣,是因为有人给我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小美人鱼》。
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小美人鱼》的故事,它极其悲伤。
小美人鱼爱上了王子,但她不能和他结婚,因为她是一条美人鱼。
这个故事如此悲伤,我都无法和你谈起那些细节,因为我可能会哭。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故事一读完我就跑到屋子外面去,在我们住的房子外面走了一圈又一圈。
我编造了一个有快乐结尾的故事,因为我觉得这是小美人鱼应得的,我没有想到过这个不同的故事仅仅是为我自己编的,它不会被全世界的人看到,但我觉得我应该尽了力,从此那个小美人鱼会和王子结婚并且幸福地生活下去,但这当然是她应得的。
因为她为了赢得王子的欢心做了可怕的事情。
她必须去换来四肢。
她必须去换来平常人的四肢才能走路,但她每走一步都是剧烈的痛苦!这是她为了得到王子愿意承受的事。
所以我想,她应该得到比在水中死去更好的结局。
当时,除我之外可能没有人知道。
这个新故事这一点并不困扰我,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想出这个故事了,它就已经发表了。
所以,这就是了。
我想,这就是写作的开端,很早的开端。
我永远都在编故事问:能否告诉我们你怎么学会讲述一个故事,写一个故事?门罗:我永远都在编故事,我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在路上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在编故事。
长大一点的时候,故事越来越多地是关于我自己的,我会是这一种或另一种情境中的女主角,这些故事不会立刻被发表、被世界看到,这一点也并不困扰我,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当时是否想过其他人会否知道、会否阅读它们这件事。
文艺学系列课程(3.1.1)--绪论
文学批评借鉴了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 相关学科的知识,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命题。
2、提高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
高校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பைடு நூலகம், 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相对忽略了 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3 )强烈的形式感
语言:文字、节奏、韵律 结构:时间、详略等
简言之: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是理 性思维和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的融合 和沟通。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 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 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四、开设“文学批评”的必要性 及课程简况
(一)开设文学批评课程的必要性
1 、改善和更新理论知识结构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可视为文学创作的延 伸。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其思维方式又不同于通过想象和情感诉 诸于具体形式的文学创作,它主要借助 概念来运作,具有超感性的一面。
批评也是创造。
综上所述,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 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 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 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艾略特 :“ 我说的批评 ,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 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 评论和解释”。
本课程的“文学批评”不同于
上述两种理解,它既包含批评理论 ,又包含批评实践。
批评理论 文学观念 批评方法
批评实践 指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 评论。
文学观念即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即文学
是什么的问题。
批评方法
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方法 不完全等同于逻辑学意义上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指批评的具体方法 ,即批评者运用什么样的批评理论或者 说从什么角度研究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的内外关系。
文艺学系列课程(2.3.2)--文学创作
第四章 文学创作·教案设计【教学目标】①文学创作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它构成了文学理论研究格局中的“创作论”部分。
本章通过文学创作与作家、创作心理以及形式与风格等问题,主要掌握两个方面的知识。
其一是关于文学创作的一般特点,其二是通过文学创作进一步理解文学活动的特质。
②集中讨论与创作实践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文学的主体性、创作活动中的对象化、文学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以及形式、风格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等。
第1节文学创作与作家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
作家的人生经验、心理特征和创作个性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作家置身于其中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业已存在的文学传统和各种惯例,则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他的创作活动。
文学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理解成作家为表现他对人生的感悟而力求超越种种既定文学规范的过程。
【知识点】①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②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③母题与原型;④创作个性。
【重点、难点提示】①作家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遇合。
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往往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②创作是主体与生活的结合、融合,体现了创作的“对象化”特点。
对象化是指作家以体验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感觉经验的对象。
③创作受传统和惯例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后人的创作,成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的法则或标准。
④母题与原型体现了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母题以它的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原型整合现实经验,也是接受心理的需要。
⑤创作个性即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创作个性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艺术成就。
【教学思路】①讲清文学创作与创作主体——作家的人生经验、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强调作为主体的作家在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精品课程:文艺学系列课程
“文学理论”课程以系统传授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为基本内容。鉴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与讲授具体作品和作家的文学史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学习的渐进性,把教材中列为首章的关于文学本质的内容方在后面,先讲文学体裁等章节。这样处理,既注意到了与“文本解读”课的衔接,又便于从具体进入抽象,有利于学生逐步适应理论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为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专题式的讲授方式,以某个理论观点或思潮、命题为专题,与文学创作实践结合,介绍不同理论学派的观点及其发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将抽象的理论置于其发生的文学史、文化史中,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概念有生动、具体的感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尤其注意与当前文学实践的结合,注意用文学理论解决学生自己在文学阅读和艺术欣赏中提出的问题。这些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
渐进性的教学方式指文艺学系列课程在教学上注意到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和学生理论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培养文学感受力开始,通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来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实践性的教学效果指文艺学系列课程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视,把理论课程学习的质量的检验落实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这样做既保证了文艺学的学习质量,又为学生学好其他文学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之欧阳语创编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3、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4、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
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5、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
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6、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7、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第二章·术语解释1.文本(text)“文本”(text)又译为“本文”。
文学文本是指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
现代批评理论有时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用文本泛指一切有待于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2.文学体裁文学体裁即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
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是指,特定的体裁不仅在语言形式、结构方式和表现技法上有一定的规定性,而且在生活素材的选择、创作情感的体验和艺术构思的方式上也都有自身的规定性。
体裁就是根据这些规定性,从文体上对文学所作的一种划分。
主要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3.意蕴: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4.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体。
抒情性和讲究语言的韵律是诗歌的主要特点。
5.意象(诗歌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
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6.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7.小说(novel)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叙事性的虚构文体。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8.叙事角度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件事情,会构成不同的故事。
所以英国作家路伯克把叙事角度解释为“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
一般来说,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
9.全聚焦叙事又称为全知叙事,是迄今为此发展得最成熟、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叙事角度,这种叙述的主要特点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不仅知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任何事情,他的过去和未来,而且还知道他们的内心活动,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叙述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任何一个人认同。
”10.内聚焦叙事又称“人物视点叙事”,叙事者只叙述从这个角度能看到的事情,其视野之外的一切就不能叙述了,所以内聚焦叙述也是一种限制叙事。
至于叙述者所选择的视点,可能有两种。
其一是作品中某个人物的视点;其二,叙述者也可以不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但他始终附着在某个人物的内心深处。
11.外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也是一种限制叙述,叙事者所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他只能以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
与内聚焦叙事不同的地方是,内聚焦叙事所受的限制是局部限制(只能采取一个人物的视点),而外聚焦叙事所受的限制却贯穿于所有的地方和故事的始终,一直处于故事的“外部”。
12.散文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散文泛指韵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包括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
文学理论所讨论的则是狭义的散文,即具有文学性的散文,这是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13.“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是对散文特点的一种描述,指散文在抒发感受上的集中性(神不散),和散文在表现、寄托、引发这种感受时,在材料使用以及结构形式上的灵活与自由(形散)。
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形成了散文的特点,也是能否写好散文的关键。
14.剧本剧本是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文学脚本,属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
从戏剧表现的角度上说,剧本只是一种半成品,需要通过舞台演出才能最后完成。
作为文学体裁,剧本的特征均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15.戏剧冲突(conflict of dramaturgy)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16.戏剧情境(situation of play)戏剧情境是孕育戏剧冲突的各种条件、因素之和,如造成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促成戏剧冲突并引发其发展变化的契机。
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17“三一律”“三一律”又称“三个整一律”,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结构原则,体现了戏剧结构强调集中性的特征。
“三一律”规定戏剧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
18.潜台词潜台词即含有言外之意,能够引起戏剧动作的戏剧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富于“潜台词”是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有些话戏剧人物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观众却可以根据剧情,意会到其话中有话,另有所指,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没有直说。
19.主题主题是文本蕴含的核心意蕴或主要意蕴。
文学理论所说的“主题”不同于一般论说文的主题;论说文所谓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作者基本观点的概括,并以概念化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
而文学文本的主题即形象层的核心意蕴,一般来说并不独立存在,不以抽象的、概念化语言加以表述,而是隐含在现象层或形象之中。
20.主题的多义性主题的多义性是指对一个文学文本的主题可以做出多种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文学文本主题多义性的形成原因,其一是因为文学文本的主题只能存在于形象之中,而形象呈现的意义则具有模糊性、含蓄性的特点;其二是存在于形象之中的意义有待于接受者的感受、理解和阐释,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文学文本主题理解的多义性。
21.多主题文学文本的多主题是指,由于文学文本现象层的复杂、丰富,使其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意蕴。
多主题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篇幅较大、内容丰富、情节线索较多的文本之中。
22.意象叠加意象叠加又称意象并置,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并置或叠加所构成的复合型意象。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水文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句,正如俞平伯所说,“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
”23.边缘文学体裁指那种既有文学因素,也含有某些非文学因素的文体或体裁。
人们有时将这种体裁归之于文学有时候又归之于非文学,故称之为边缘文学体裁。
边缘文学体裁往往能以它的混合形态与综合性质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理论概念阐释文学作品的双层结构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也曾论及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他说:“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
”(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第132页)文本在文学理论中,文本一般都是指一种语言实体。
而符号学的文本概念却宽泛得多了,符号学将文本视为一种符码,所以文本不仅仅是指一种语言实体、一种书写下来的东西,一部电影、一首乐曲、一幅绘画,甚至一切具有符号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饮食、仪式乃至历史事件,在符号学看来都可以称为文本。
如此宽泛地界定文本,目的在于强调上述的一切都有待于分析和解释,强调它们都含有某种社会的、历史的或文化的意义。
主题主题这个概念不仅仅文学理论在用,一般的写作学也在用,但是二者的含义并不一样。
对于非文学性的文章来说,主题即主题思想,即作者试图表达的核心意思。
所以,在一般文章里,特别是在论述文中,这个主题思想是可以而且也必须用明确的概念语言来表达,此刻,主题直接以逻辑语言的形态出现于文章之中。
假如一篇论述性的文字不能明确地表达它的核心论点,主题不明确,显然不符合这类文字的基本要求。
但是对文学文本来说,主题即核心意蕴实际上是隐含在形象中的,其不仅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而且,还有相当的模糊性。
这是文学文本的主题与非文学文本的主题的根本区别。
文学文本主题与非文学文本主题的又一个重要区别是,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主题就是作者试图表达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主题是作者赋予的,主题源于作者也只能源于作者。
而文学文本的主题构成却相当复杂,作者试图表达的意思仅是构成主题的一种成分,形象本身蕴含的意义和读者感受形象之后所概括的意义,也是主题构成的重要成分。
或者说,文学文本的主题主要源于形象,而形象可能含有的意义,有时候连作者也未必意识到。
当然,为了讨论、研究或评价文学作品,人们常常需要对作品的主题做出某种描述或概括。
但是,这里必须明确,当人们用逻辑语言来概括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时,这个主题实际上仅仅只是你个人的一种理解,它可能接近文本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但决不等于形象本身的客观蕴意。
结构主义叙事学“叙事学”一词是法国文学批评家托多洛夫于1969年,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开始提出的。
虽然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起源很早,甚至可以说这种研究几乎和叙事本身一样古老,但是人们依然认为,现代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思潮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产物。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文本是一个不受任何外部规定性制约的、独立自足的封闭体系,所以主张从叙事文本内部去发掘关于叙事自身的规律,杜绝任何影响作者心理、作品产生和阅读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介入。
叙事学研究关心的不是叙事文本与外界因素的关系,而是其自身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
也就是说,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客体,以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的各种成分,对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
于是,叙事者、所叙述的故事、叙述行为等等小说的构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就往往成为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这个术语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无论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是否自觉地控制它,意识活动都在进行着。
意识流实际上强调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
作为文学术语,意识流指的是一种“内心独白”,即人物潜意识的流露。
为了表现这种不断流动的潜意识,人们用了一系列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序的混乱、没有标点、甚至出现自造的语汇等等,这使意识流又有了语言技巧的涵义。
所谓的意识流小说,就是使用这些手法多到一定程度的小说。
所以意识流小说的叙述多为内心活动、特别是无意识活动的表现。
“卡塔西斯”(Catharsis)文艺具有感化启迪心智的作用,很早就引起理论家们的注意。
亚里斯多德在论述悲剧的审美功能时,曾提出著名的“卡塔西斯”说。
Catharsis起初大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即将人体内多余的成分疏导出去。
由于当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医学,医学和宗教的分界尚不分明,所以Catharsis也可用于指宗教意义上的对灵魂的“净涤”。
亚里斯多德认为,不加限制的怜悯和恐惧是一些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的感情,对人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