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试题调研1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语文高考调研卷及答案
2021语文高考调研卷及答案2021语文高考调研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 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 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孝文化的雏形。
孝**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 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治化了。
孝文化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 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道德,但传统的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 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履行职责。
2019-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论述文汇编及命题评析
2019-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论述文汇编及命题评析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2022年高考语文的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的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
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
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
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
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
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
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
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
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
以钉铰为业。
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
”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
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
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
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1)①全面认识文化史;② 知晓打油诗的文化价值。
(2)①用语巧妙,富有情趣;② 注重细节,诙谐幽默;③ 口语入诗,通俗易懂。
( 3)①野乘杂钞里有逸事和传说;② 肯定写过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③ 虽不做官,但也是钉铰行业的祖师爷。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练习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第1题[对点训练]比对下面选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并做出判断。
(一)原文: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
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
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
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
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选项: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比对判断:选项曲解文意。
西汉纸“帘纹很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帘纹不明显”。
(二)原文:毋庸置疑,人类的智能水平从整体上正如许多科幻电影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远远超越于其他生物智能,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推论,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指令,反而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
那么,人工智能会从整体上超越人类智能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问题。
虽然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但这正体现了人类对智能认识的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对智能全面深理解的必经过程,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智能的全面理解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的全面认识与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
选项:人类要想对智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学界对智能及其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一观点的认识并不一致。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
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
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
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
“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
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
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高考“论述文本阅读”专练(共6篇,有答案解析)
高考“论述文本阅专练读”(共 6 篇,有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 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
传播于周边区城, 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 (包括西方文化)之间, 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 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 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
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 即古希腊 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 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 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 引入到中国。
与此同时, 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
17 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 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 “实践哲学方面 ”,欧洲人不如中 国人, 而且, “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 ”。
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 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 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
伏尔泰指出: “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
毫无迷信,毫 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 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 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 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 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 也将主要的 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
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 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 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 问津。
王夫之认为: “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
”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 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 从徐光启到王夫之, 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 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 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
专题01论述类阅读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Word版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碰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重申,“文学艺术创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第一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停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广泛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踊跃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要命题,才会获取艺术创作的蓬勃活力。
但是,在创作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疑惑于现实是这样弘大丰富,以致于完好高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出色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方。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异月新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察看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龙活现地描述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概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构造,理解隐蔽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必定会对耸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豪纪念碑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能背得出上边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豪们永世长存!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豪们永世长存!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仇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豪们永世长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日,再次朗读这段话,我们就会心识到,这改天换地的雄伟现实是人民创立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豪,是历史的创立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觉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边深藏的不停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掌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立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感情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认识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不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仍是上世纪80年月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今世作家,他们心里其实都有一方感情依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成立了特别深切的感情关系。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含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完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
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逻辑指向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这当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当代书法文化内涵缺失有所担忧的论调。
学者们在文章中不同程度地对当代书家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当代书作文化价值的弱化、当代书法展览中的文化失语症等现象提出了批评。
若具体分析,当代书法“文化缺失”论的指向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作者的文化身份;二是作品的文字内容。
首先,学者对当代书法缺乏文化内涵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书写者文化身份的不认同。
我们知道,传统书法家的构成是以文人为主体的,而时至今日,书法家的构成是比较多元的,既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书法工作者,也有在政界、学界、商界从事各类工作的书法创作者,他们与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相比较,对古文字的学习与使用,对古文经典的记忆与理解,对古典文学的创作与欣赏,都是令人远逊古人之处。
正因如此,众多学者提出书家要多读书,增加古文与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这自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但也应明确,读书多是不可能直接带来书法境界提高的,否则,当代最有成就的书家应该是著作等身的文史哲专家了。
“文化缺失”批评对当代书法的文化价值提出质疑的另一个方向集中于书写的文字内容方面。
当代书法文字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展览书法中的文字硬伤与内容抄录现象。
有专家指出,包括“国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提名和获奖作品都难逃作品硬伤和扣分的厄运,在57位获奖提名的作者中有41位因作品有硬伤被扣分。
而在文化考试中找枪手作诗,或作诗平仄押韵不能合律的又不在少数。
文字硬伤包括错别字的出现、繁简体的混乱、多音多义字的误用等方面,无论历史原因如何,在书法展览中出现都是不应被容忍的。
而关于书法抄写古诗词还是自作诗词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当代书坛。
早期的被我们现代人当作书法作品的书迹则基本是用以记录、传播文字内容的实用书写。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
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
“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
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
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
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
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⑤“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难的。
现实生活的话语方式、言说姿态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变化,再一味搬弄那一套“老古董”,纯属无效劳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偃旗息鼓、败下阵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专业的敏感,而走走过场,无异于隔靴搔痒,难有真收获、大收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word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邵阳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1)
邵阳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 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 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 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 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 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 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 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 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 的诸多矛盾。
5
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 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 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 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 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 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 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径济 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 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 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六.张冠李戴 1.重庆4A 2.安徽3A 3.安徽3D
七.以偏概全 1.新一2B 2.安徽1D 3.安徽2B
八.太过绝对 新一3D
十.概括文意 北京3
九.对原 文意思的 理解 1.重庆5 2.北京6
3
新一
①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 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 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 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信用形式有······多种形式”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文中无信息表明“借贷、质、典、赊买赊卖”都是在宋代 产生的
7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 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 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 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 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 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 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大家好
1
察状语 1.安徽1A 2.湖南13C 3.湖北6A 4.湖北8B 5.北京4
三.复句关系 1.新二1C 2.安徽3B 3.湖北8A
四.无中生有 1.新一1A 2.新二3B 3.湖南14B 4.湖北6B 5.湖北6D 6.湖北7A 7.湖北8C
五.曲解原意 1.新二1A 2.北京1B 3.北京2C 4.安徽1B 5.湖南14A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 行的”与原文不符,原文是“通过民间.....信用工具”, 其发行目的为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 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 的特性”
8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 价,且不必支付利息。 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 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 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 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 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4
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 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 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 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 利贷构成了冲击。
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 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 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 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 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 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 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 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 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 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 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 有利
②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 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 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 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 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 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 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 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 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 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 不必
说法过于绝对,不能说“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都有积极作用,借贷中的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对生 产流通扩大和发展有阻碍作用。
9
新二
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 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