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50%至90%。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提供支持性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
下面就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诊断2.隔离与防止传播一旦确诊患有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需要立即隔离。
由于埃博拉病毒高度传染,且存在飞沫传播,医疗机构需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患者与其他人员不接触。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确保病毒传播的风险最小化。
3.支持性治疗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埃博拉出血热,因此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的方式,包括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体温、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等。
补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失水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并监测水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4.控制症状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常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会导致体重丢失、营养不良。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症状控制,例如给予退热药物控制发热,给予抗恶心呕吐药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还要注意护理患者的口腔卫生,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5.防止并发症埃博拉出血热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休克、急性肾衰竭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对于出血的患者,要小心处理,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
对于休克患者,要及时补液,维持循环稳定。
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肾脏支持治疗,如补液、利尿等。
6.康复阶段对于幸存者来说,康复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监测是否存在后遗症及潜在传染性。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方案主要是通过隔离患者、支持性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来进行。
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降低病死率。
同时,加强埃博拉病毒的监测、预防与控制,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应急预案一、引言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可导致高发热、出血、器官衰竭等严重病症,并在一些情况下导致死亡。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高传染性及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各个医院都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暴发情况。
本文将针对埃博拉出血热医院应急预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预案制定的目的埃博拉出血热医院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为医院提供在疫情爆发时的应急处置方案,以控制疫情的传播,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给社区和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预案内容1. 疫情监测及报告机制- 设立专门的疫情监测团队,负责收集、分析和报告相关数据。
- 建立快速而高效的信息传输渠道,确保即时报告疫情变化。
2. 疫情防控措施- 加强传染病防护知识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意识。
- 建立埃博拉病毒的快速检测和诊断机制,确保疫情的迅速排查和确认。
- 加强传染病隔离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病人与其他人员的有效隔离。
- 严格执行医源性感染控制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 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以防止病毒的蔓延。
3. 紧急响应机制- 设立紧急响应小组,负责疫情应急处置的协调和指挥。
- 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包括急救、隔离、病例追踪等措施。
- 规范医院内疫情报告、留观和转运的程序和要求,确保操作规范,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 制定疫情应急物资储备方案,确保有足够的防护用品和药品供应。
4. 卫生教育和宣传- 提供埃博拉病毒的防控知识培训,包括接触病毒的途径、防护措施等。
- 加强对患者和社区的健康宣传,帮助他们了解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发布真实准确的疫情信息,避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困扰。
5. 戒备状态和演练- 在非疫情期间保持戒备状态,随时调整应急预案,确保能够迅速响应疫情暴发。
- 定期组织埃博拉出血热模拟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四、预案实施的关键问题1. 协调一致的团队合作- 指挥部成员必须完全理解预案内容,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行动起来。
2024版埃博拉出血热简介及防控ppt课件[1]
![2024版埃博拉出血热简介及防控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2bf88d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0.png)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31
定义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 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 传染病。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是一 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它主要通过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和排泄物等传播。
4
历史与地理分布
历史
自1976年首次在刚果(金)的埃博拉 河地区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已在 非洲多次爆发。
科研进展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 更加快速、准确的埃博 拉病毒检测方法和治疗 手段。
29
对个人和社会影响及意义
2024/1/28
个人健康保护 了解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知识,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减少 病毒传播风险,保护个人健康。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积极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 发展,减少疫情对当地商业、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冲击。
2024/1/28
抗病毒药物研究
针对埃博拉病毒开展抗病毒药物研究,如瑞德西韦等,已取得一 定疗效。
免疫疗法探索
利用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等免疫疗法,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抑制 病毒复制。
基因疗法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为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尚处 于研究阶段。
21
中医中药在防治中的应用
1 2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个体差异,采用辨证论治 的方法,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埃博拉出血热简介及防控 ppt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

个核 苷 酸 , 因组 3 端无 P l( , ’ 无 C 基 ’ oy A) 5 端 AP结
构 。转 录 起 始 位 点 为 3 ’端 3’ UNC UNU— 。 C N
AAUU一 ’ 转 录终 止 位 点 为 5 端 3 一 5, ’ ’UAAUUC U—
UUUUU一 ’ 5 。整 个基 因组 共编 码 7个结 构 蛋 白和 1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9 R7 文 献标 识 码 : A
埃 博 拉 出 血 热 ( b l h mo ra i {vr E oa e rh gc e e ,
排列 的刺 突_ 。病毒感 染 细胞后 , 包浆 中装 配 , 2 ] 在 形
EHF 1 7 年 首 次发 生 于 刚 果 民主 共 和 国 ( 扎 伊 )9 6 前 尔) 埃博 拉河 流域 , 因其 引起 感 染 者 全 身 出血 症 状 ,
成包 含体 。病毒 装 配 完 成后 , 过宿 主细 胞 膜 以芽 通
8 05 nm 。
生 的形 式 释放 。感染 能 力 较强 的病 毒一 般 长 6 5 ] 6
—
12 病 毒基 因组 和 蛋 白结 构 E O 基 因组 是 线 . B V
性 的 、 股负链 非 节段 的 RNA, 长为 1 9 91 9 1 单 全 8 5 —8 6
故命 名 为埃 博 拉 出血 热 。E HF的病 原是 埃博 拉 病 毒 ( b l vr s E OV) 属于 丝状 病毒科 ( i vr E oa i , B u , Fl i— o i d e 丝 状病 毒属 ( i vr s 成员 , 非 节 段 的单 股 a) F l iu ) o 是
各 方 面最新 进展 作 以下综 述 。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与感染者的体液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因此,制订和严格执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对于减少疫情传播和管理疫情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的一些建议:1.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社区宣传以及医疗机构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和急救措施等。
2.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并完善疫情监测系统,包括早期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疫情数据。
3.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提高他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确保医疗机构具备足够的防护装备、隔离设施和处理工具,并制订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4.提高个人保护措施:向医务人员和疫情高风险人群宣传个人保护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定期洗手,不触摸面部和开放性伤口,避免与有病症的人密切接触。
5.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隔离设施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隔离条件,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进行接触。
6.加强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处理和储存患者体液和样品。
建立高效的废物处理系统,确保所有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废弃物得到适当的处理。
7.旅行健康建议:向旅行者提供有关埃博拉疫情的信息和建议,尤其是前往疫情暴发地区的人群。
建议旅行者避免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病例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
8.国际合作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支持,包括分享疫情信息、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制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国际社会应提供支持和援助,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的建设。
总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埃博拉出血热试题及答案

埃博拉出血热试题及答案1. 埃博拉病毒属于哪个病毒家族?A. 冠状病毒B. 腺病毒C. 丝状病毒D. 流感病毒2. 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哪些?A. 头痛、发热、肌肉痛B. 呼吸困难、咳嗽C. 恶心、呕吐、腹泻D. 所有上述症状3. 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A. 空气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传播D. 蚊虫叮咬4. 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通常为多久?A. 1-3天B. 2-21天C. 1个月D. 1年5. 以下哪个不是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措施?A.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B. 保持个人卫生C. 接种疫苗D. 避免与疑似病例接触6. 埃博拉出血热的致死率通常是多少?A. 20%-50%B. 50%-70%C. 70%-90%D. 接近100%7. 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方式是什么?A. 抗生素治疗B. 抗病毒治疗C. 支持性治疗D. 手术8. 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研究进展如何?A. 已有疫苗上市B. 正在临床试验阶段C. 尚未开始研发D. 研究已停止答案1. 正确答案:C. 丝状病毒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家族,这是一种单链RNA病毒。
2. 正确答案:D. 所有上述症状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肌肉痛、恶心、呕吐和腹泻。
3. 正确答案:B. 接触传播埃博拉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被污染的物体。
4. 正确答案:B. 2-21天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21天,平均为8至10天。
5. 正确答案:C. 接种疫苗目前,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尚未普及,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保持个人卫生和避免与疑似病例接触。
6. 正确答案:C. 70%-90%埃博拉出血热的致死率通常非常高,介于70%至90%之间。
7. 正确答案:C. 支持性治疗目前,埃博拉出血热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治疗主要依赖于支持性治疗,包括补液、电解质平衡和症状管理。
8. 正确答案:B. 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研究正在进行中,已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未上市。
埃博拉出血热

序
言
•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 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 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 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 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 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 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 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 等非洲国家流行。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 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
• 早期: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
、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临床表现
极期: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
流行病学特征
•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 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 方式尚不清楚。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但多数暴发 无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 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
易感人群
• • • • •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1)医务人员; (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 病例管理
–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有条件应收治在负 压病房),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流行。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埃博拉出血热(Ebolahaemorrhaicfever,EBO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人类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一。
人类一旦感染EBOV,病死率高达50%~90%。
EBOHF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草原已流行了好几个世纪,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976年EBOHF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相继暴发流行,引起广泛重视,此病毒在苏丹和扎伊尔之间的埃博拉河流域流行故而命名为EBOV。
人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肌肉疼痛、腹泻、呕吐、出血和肝、肾损害等。
由于体内器官坏死、分解,患者不断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多因广泛性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BO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试验操作要求必须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EBOHF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至今至少发生过8次大流行。
每次人类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6年EBOHF在非洲中部苏丹暴发流行,发病人数284人,病死率达88%;同年在扎伊尔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发病人数318人,病死率高达88%。
这两个国家又分别于1979年和1995年再次暴发流行。
2000年乌干达暴发EBOHF,发病人数达405例,病死率达40%。
全世界感染EBOV的人达1600多例,死于EBOV的人超过1100人,病死率平均高达70%。
EBOV对人类危害极大,《国际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将其列为潜在的致死性生物试剂,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EBOHF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本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患者输入的可能性。
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EBOV。
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一、病原学EBOV是一种无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纤丝病毒科纤丝病毒属。
埃博拉出血热试题及答案

埃博拉出血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是:A. 埃博拉病毒B. 流感病毒C. 冠状病毒D. 黄热病毒答案:A2. 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接触传播D. 虫媒传播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症状?A. 发热B. 头痛C. 腹泻D. 皮肤瘙痒答案:D4. 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通常为:A. 1-3天B. 2-21天C. 3-7天D. 1-2周答案:B5. 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措施不包括:A. 避免接触疑似病例B.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C. 接种疫苗D. 频繁外出旅行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包括:A. 直接接触B. 空气传播C. 食物传播D. 性接触答案:A、D2. 下列哪些是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症状?A. 呕吐B. 出血C. 呼吸困难D. 皮肤瘙痒答案:A、B、C3. 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包括:A.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B. 接种疫苗C.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D. 避免前往疫区答案:A、C、D4.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依据包括:A. 流行病学史B. 临床表现C. 实验室检测D. 影像学检查答案:A、B、C5. 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措施包括:A. 对症支持治疗B. 使用抗病毒药物C. 隔离治疗D. 免疫治疗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
(对)2. 埃博拉出血热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错)3. 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21天。
(对)4. 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腹泻。
(对)5. 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疑似病例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对)6. 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已经广泛使用。
(错)7.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测。
(对)8. 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对)9. 埃博拉出血热的死亡率非常高。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吴凤琴(一)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1、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纤丝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又叫依波拉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已造成10次具有规模的暴发流行。
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肌痛,出血,皮疹和肝肾功能损害。
2、易感和高危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二)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常见症状发烧肌痛出血皮疹关节痛头痛一、潜伏期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
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
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
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体内器官在病毒侵蚀下糜烂成半液态的块状,患者可在 24小时内死亡。
二、分期症状起病急是其临床的主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伴随着肌肉关节酸痛、发热、剧烈头痛,而且有时可能会有腹痛。
本病在发病之后有不同时期表现不同:1.发病2~3天出现呕吐、恶心、腹泻黏液便或血便,而且可能有持续几天的腹泻。
2.病程4~5天此时已经进入极期,在极期出血是常见的,一般有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鼻出血、咯血等,特别注意的是,孕妇会出现流产和产后大出血;除此之外,还会持续发热,意识也会出现变化;可能并发有心肌炎、肺炎等。
3.病程6~7天可能会出现,以肩部、手心、脚掌为主的麻疹样斑丘疹,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被扩散到,并且在几天后脱屑。
4.病程8~9天部分重症患者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在这期间死亡,原因主要是出现肝、肾衰竭。
埃博拉出血热资料

“埃博拉出血热”资料一、简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
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也叫埃博拉病毒病,主要流行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
二、病原体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
博拉病毒可分为四种不同亚型: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科特迪瓦埃博拉和瑞斯顿埃博拉。
前3种亚型可使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的致死率为88.8%;苏丹埃博拉则为53.2%。
而瑞斯顿埃博拉只会使灵长类动物发病,但人类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亚型从而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在西太平洋就有这种病例出现。
三、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均可为本病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四、传播途径一般来讲,埃博拉出血热有4个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体液传播;2.通过直接接触病人尸体传播;3.处理发病或病死的猩猩、猕猴等动物引起传播;4.医务人员在护理病人时未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也会引起传播。
五、临床症状潜伏期2-21天。
其疾病特征为突然发热、极度虚弱、肌痛、头痛以及咽痛,继而呕吐、腹泻、皮疹、肝功能和肾功能受损。
部分病例还可出现内脏和体表大量出血。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
疾病早期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
患者一旦发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六、检测方法埃博拉病毒是高度危险的病原体,必须在专门的实验设施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在非洲疫区主要通过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以及检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进行诊断。
七、治疗1.抗病毒药物对其无效,包括利巴韦林和干扰素。
尽管实验显示,凝固干扰素似乎可以起一些作用,在本来感染埃博拉病毒100%必死的猴群中存活下约33%,但凝固干扰素在人体的效果如何尚未确定。
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 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 对固定。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应 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定点医院可设置 视频探视装置。
四、医务人员防护
(二)高风险暴露防护措施。
直接接触患者或可能接触患者或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 境表面的医务人员,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增加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防喷溅等措施。
在诊疗过程中,应当戴双层乳胶手套(推荐外层手套为长袖)、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 眼罩、防护面屏或头罩、工作鞋、长筒胶靴、一次性防水靴套。接 触患者、患者的污染物及其污染物品和环境表面的医务人员和清洁 消毒人员,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搬运有症状患者和尸体、 进行环境清洁消毒或医疗废物处理时,加戴长袖加厚橡胶手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 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 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 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 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 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5.穿脱防护用品时应当在经过严格训练的监督人员的监视及指导下正确完成,监督人员需 在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过程中给予监督、指导及帮助。监督人员应充分知晓穿脱防护 用品的所有程序,并知晓发生暴露后的处置流程。穿脱区域应配备穿衣镜。
2024年度埃博拉出血热疫防控精选

2024/2/2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
预测趋势
根据历史疫情数据和流行病学分析, 未来埃博拉出血热仍可能在非洲地区 持续流行,并存在向其他地区扩散的 风险。
挑战与困难
疫情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医疗资源不足、 社会经济不稳定等因素可能影响疫情 防控效果。
2024/2/2
25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实施隔离治疗
01
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及时隔离,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降低病死
率。
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02
对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管理,实施医学观察,
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传染源。
开展社区防控工作
03
加强社区防控工作,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自
我防护意识。
9
加强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宿主导向的药物
通过调节宿主细胞代谢或免疫系统来抑制病毒复 制,如细胞凋亡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目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中药及天然药物
3
一些中药及天然药物具有抗病毒或免疫调节作用 ,可能对埃博拉出血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 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2024/2/2
17
疫苗研发成果及挑战
疫苗研发成果
病毒分离培养
将患者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 观察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情况。此方 法可用于病毒的鉴定和分型。
12
诊断技术应用及评价
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方 法均可用于埃博拉出血热 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控制疫情。
2024/2/2
鉴别诊断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疟 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避免误诊和漏诊。
推动疫苗研发与生产
传染病知识100问

第一部分埃博拉出血热防制知识1. 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又称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性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50-90%。
该病主要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如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
2. 埃博拉出血热是新发传染病吗?埃博拉出血热是在1976年两起同时出现的疫情中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一起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靠近埃博拉河的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南部一个边远地区。
3.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哪几型?埃博拉病毒可分为五个型别: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
4.哪一型埃博拉病毒致病力最强?五个型别的埃博拉病毒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塔伊森林型对人的致病力较弱,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
5.如何杀灭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1小时、100℃5分钟大部分病毒被灭活,紫外线、γ射线及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都可以杀灭病毒。
6.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
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7. 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性传播吗?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8. 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吗?埃博拉病毒既不是食源性也不是水源性传染病,因此不会通过日常的食物和饮水传播。
9.埃博拉出血热可以人传人吗?埃博拉出血热可以人传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可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10.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潜伏期有传染性吗?目前研究表明患者在潜伏期不具备传染性,只有在出现临床表现后才可以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埃博拉出血热及疫情简介

47
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对象: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调查目的:
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 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
来自疫区人员+21天内疫区旅行史人员 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 方案》 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45
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密接者:接触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者(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 员)。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 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 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 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灵长类和蝙蝠野生动物的检疫
对前往疫区的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
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
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
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高度关注流行地区的疫情情况
临床表现(略) 实验室检测(略)
38
留观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发热(体温>37.3℃)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 •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不明原因猝死
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 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 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 “哥德巴赫猜想”。 ——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
游戏中幻想的埃博拉患者活死人状态
《极度恐慌》1995 (以非洲真实的埃博拉 病毒传播情况为背景拍 摄的科幻动作惊悚片)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 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 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 环方式尚不清楚。 ——已知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 病例的传染源,但多数暴发无 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首发 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 源而造成流行。
预防控制措施-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 死亡病例
–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 –尸体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 规定处理 –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
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医院感染控制
• 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以及在没有防 护的情况下与可能受到感染的环境发生直接接触。 –当与埃博拉病毒病人密切接触(一米之内)时,应佩戴 面部保护用品(面罩或者医用口罩和防护眼镜)、干净 但非无菌的长袖罩衣以及手套(有些操作程序需要无菌 手套)。 –除非已经恰当消毒,否则个人防护装备不应重复使用。 –应在诊疗护理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
病原学
EBV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丝状体,可呈杆
状、丝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
• 分为扎伊尔型(EBOV)、苏丹型(SUDV)、本迪布焦型 (BDBV)、塔伊森林型(TAFV)和莱斯顿型(RESTV)。莱斯 顿型对人不致病。扎伊尔型致病性最强。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 力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解读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解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其致病率极高,使得公众和医务人员对其高度关注。
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十分关键。
本文就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方案展开解读。
诊断临床表现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为2-21天,一般在8-10天左右出现症状。
症状包括:•发热•投向全身的疼痛和乏力•鼻塞、咳嗽、喉咙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在病程后期,部分病例还会出现皮疹、黏膜出血、内出血等。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管理方案》的规定,诊断标准主要有:1.发热(38℃以上)2.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3.有出血症状或内脏出血的表现4.凤头蝠等野生动物吃过或接触过来自疫区的果蔬或动物需要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才能诊断为确诊病例。
实验室检测PCR检测是目前检测埃博拉病毒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测等方式进行检测。
治疗对症治疗出血热主要是通过支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来缓解症状。
建议做好以下工作:•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立即开始静脉输液,以恢复血容量和代谢功能•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增强患者体质。
抗病毒治疗理论上,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究具有潜在优势。
通常,病毒抑制药物和免疫治疗是基于病毒复制程度、致病机理和免疫相应设计的。
一些发现表明,已有一定药效的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如瑞德西韦、朱达韦等药物。
外科手术和转化换血浆如果出现严重出血,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还可以通过转化换血浆来帮助恢复血容量和减轻出血症状。
预防分类管理卫生部《关于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分类管理意见》提出,在疫情严重地区,应实行三类人员分类管理:•一类人员是高危人员,如医务人员、家属和照顾者、参与宰杀和销售野生动物的人员等•二类人员是中等风险人员,如与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等•三类人员是低危人员,如仅受到环境污染或轻微接触的人员等个人保护对于各类人员,在疫情严重地区需要做好以下个人防护措施:1.常洗手、勤换衣服,保持公共场所的通风2.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被污染的物品3.对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就医并避免与人密切接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上,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并细致的落实。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头痛、呕吐、腹泻、出血等。
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被感染的动物,尤其是猴子和果蝇等。
由于埃博拉出血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对于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一份完善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对于应对潜在的疫情爆发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目的和原则1.目的制定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感染和死亡,并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
2.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已有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和流程。
(2)快速性原则: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响应,采取应对措施。
(3)统一性原则: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机构的协作与配合,形成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防治体系。
(4)灵活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应对措施的效果。
三、应急预案的组织架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应急预案应设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负责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决策和领导,由政府的相关领导组成。
2.专家组:负责提供科学的咨询和建议,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专家。
3.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包括卫生部门、交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
4.特殊物资组:负责调配和分发防护物资、医疗设备等特殊物资,确保物资的及时、准确到位。
5.宣传教育组:负责向公众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6.监测与预警组:负责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得到疫情的相关信息。
四、应急预案的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与预警(1)建立疫情监测网,对疫情的发展进行跟踪监测,确保第一时间获取疫情信息。
(2)建立疫情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及时预警,提前做好准备。
2.及时报告和信息发布(1)疫情发生后,各相关机构应立即报告给指挥部,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信息。
2024年度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培训

2024/2/2
5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2024/2/2
临床表现
包括突发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呕吐、腹泻、出血 等。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确 诊需依赖病毒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
6
疫情危害及社会影响
疫情危害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可导致大量病例和死亡,对当地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造 成巨大冲击。
2024/2/2
15
消毒剂选择及使用注意事项
消毒剂种类
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或醇类消毒剂等,确保有效杀灭病毒。
使用注意事项
按照消毒剂说明书正确使用,注意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避免对人 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2024/2/2
16
废弃物处理和环境消毒操作指南
2024/2/2
废弃物处理
Chapter
2024/2/2
23
现场处置流程梳理和优化建议
1
梳理现有现场处置流程
对疫情报告、病例发现、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 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
2
优化现场处置流程
针对梳理出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如加强疫情 监测预警、提高病例发现和报告质量、强化隔离 治疗措施等。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实验室消毒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处 理,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1
实验室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实验人员培训。
应急处理
发生实验室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扩大,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024/2/2
22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bola病毒在热带雨林中的可能传播方式
流行病学特征
疫区:利比里亚、几内亚、塞 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 特定人群(有与病人或其接触 者的接触史) ,包括保健人员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最多受 感染 呈暴发或散发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已知猿猴(包括黑猩猩)可作为首例病人传染源,但多数 暴发无法查出此病人从何处感染 自然宿主 非洲大陆和西太区雨林灵长类动物(大猩猩、黑猩猩、猴 、羚羊、豪猪) 非灵长类动物有感染,但非传染源,其感染可能来自自然 宿主或传播链 蝙蝠:可实验室感染,接接触 患者皮肤、粘膜、体液(血液、唾 液、呕吐物、尿、便等) 气溶胶传播? 人感染后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病人血、尿、体 液、呕吐物、排泄物及 分泌物中均带病毒,各脏 器均能查出病毒
传播形式
家庭内感染
护理 葬礼
院内感染
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有五个亚型 扎伊尔亚型(EBO-Z): 对人致病性最强,暴发 苏丹亚型(EBO-S):对人致病性其次,暴发 Bundibugyo亚型:对人致病性更次,暴发 科特迪瓦亚型(EBO-IC):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莱斯顿亚型(EBO-R):尚未见人感染有发病者(在西太区发 现可感染人,无症状感染者,无死亡) 不同年份分离的同一亚型差异小于1.6%,不同亚型差异达 40%
小结
埃博拉病毒能引起人间出血热暴发。 埃博拉出血热是最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90%。 埃博拉出血热暴发发生在非洲中西部的赤道附近。 病毒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然后发生人-人传播。 果蝠、猪被认为是病毒的自然宿主。 没有人和动物使用的疫苗和特效药物。
埃博拉出血热应对
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风险评估 物质、技术储备(各种技术方案) 有效防止埃博拉出血热的输入及在发生埃博拉 出血热输入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 限度地减轻埃博拉疫情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健 康,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
2.判定原则:(1)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 人的人员;(2)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 、同事、朋友等);(3)在机上与病人同 排左右邻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 后座位各一人;(4)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 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 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通报、共享和 责任机制。各地卫生计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 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医学观察。 卫生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 行调查询问,登记其目的地居住信息和通讯联系方式,告 知注意事项后放行,并将上述信息通报口岸所在地同级卫 生计生部门,由其参照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相关规定,通 报至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
埃博拉出血热应对
密接者 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尸体的人员; 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共同居住的人员; 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同一工作场所(如办公室、车间、班组等)的人员; 护送病人或疑似病人去医疗机构就诊或者探视过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未采 取有效保护措施的亲属、朋友、同事或司机; 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接触过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护人员; 其他已知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曾在室内直接为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发病期间提供过服务的餐饮、娱乐等行 业的服务员; 由现场流调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如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接触期间,病人有高热、呕吐、腹泻等剧烈症状,不论时 间长短,均应作为密切接触者 隔离观察21天
丝状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最严重的出血热 潜伏期: 2–21 d,平均5-12 d, 潜伏期未发现传染性 突然发作
发热、寒战、不适和肌肉疼痛
出血和DIC 7–11天死亡
埃博拉出血热
在病人血液和组织中均发现高滴 度的病毒存在,血清中病毒滴度可以 7 达到10 感染单位/ml。
埃搏拉出血热
主要危险因素是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医护人员感染占病人总数25%。 早期诊断对及时发现病人、控制流行 有着重要意义。
18
埃博拉出血热应对
患者
就地隔离治疗 负压转运
医院
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分泌物、体液的消毒 标本采集
埃博拉出血热应对
传染病诊断试剂储备
核酸检测
RT-PCR Real-time PCR
IgM、IgG抗体检测
应对与处理
疑似病例隔离 追踪和随访接触者 严格的治疗、护理防护 静脉输液 标本接触(血液、分泌物) 医用导管:导尿管 消毒:污染物、床上用品 葬礼
(三)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密切接触者出 现急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关节或 肌肉痛、呕吐、腹泻、出血症状等,则立 即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 部门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院治疗,采 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同时 对与其发病后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判定 和医学观察。
(四)医学观察的解除。 1.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其 接触的可疑或疑似病例排除埃博拉出血热 诊断,该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 观察。 2.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未出现上述症 状,解除医学观察。
二、病例定义 (一)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的发热(体 温>37.3℃)患者。 (二)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 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 吐、腹泻、腹痛; 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不明原因猝死。
(三)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 情形之一者: 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 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 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 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 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 4倍及以上升高; 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三、病例管理 (一)留观病例。 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 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采集标本,在医疗 机构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 进行非病原学检测;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 学检测。 除留观条件: 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 性; 3.仍发热但不足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 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二)疑似病例。 1.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 应诊疗;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 测,阴性者排除诊断; 3.若发热不足72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 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 者排除诊断。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 适时出院。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 路径
一、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 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 热者; 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二)临床表现。 1.早期: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 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 2.极期:多在病程3-4天后出现。持续 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出 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 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 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 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应当通知有 关省份追查,对查找到的密切接触者就地 进行医学观察。对涉及实施或解除医学观 察的外籍密切接触者,有关省份卫生计生 部门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当地省级外事 办公室和检验检疫部门进行通报。
三、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鉴于此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病 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在潜伏期内没有传 染性,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不需 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 与管理方案
一、判定原则 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 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 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
(一)医疗机构内的密切接触包括 如下情形:
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按要求穿戴个人 防护用品)时,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 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 泄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或 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 头。密切接触者可以是医生、护士、检验 人员、护工、同一医疗机构病人、陪护的 亲友等。
埃博拉出血热
病原体:丝状病毒
丝状病毒是不分节段的单股 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为长微 丝状,直径约100nm。其长度从 300~1500nm,平均970nm。具 有多形性病毒颗粒可以为长丝 状、卷曲状、“ U”型、“ 6” 型等。毒粒呈直线,轻度弯曲。 表面有刷子样排列的突起,长 约10nm。 病毒基因组由19Kb核苷酸组 成,编码7种不同蛋白。毒粒表 面突起由糖蛋白(GP)三聚体组 成。
埃博拉出血热应对
加强监测 对从非洲已知EBHF疫区来的旅游者、经商 者、外交人员及其他回国人员(留学生),以 及供实验用的猿猴等动物,均应严格检疫 发现可疑发热病人,立即隔离、监督治疗, 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尽早确定其诊断 对从非洲疫区及菲律宾进口的猿猴等动物, 应在入境处检疫14天以上,并应检测
18
(一)实施医学观察时,应当书面或口头 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 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要告知负 责医学观察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人和联系 方式,并要求其在医学观察期间,不得离开 居住地所在县级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