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

合集下载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20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多变的时期,它见证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大的文学派别和运动出现,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角度来评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来看,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打破文学的传统结构和形式,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意识流引入到作品中。

他们追求“艺术的自由”,超越了现实和表面现象,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和真实性。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内心独白体的写作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内向性也引发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判。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与现代主义的自我追寻和实验性创作相对立,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

他们将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性探索上,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上的冲突和人类的困境。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都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新现实主义的观念和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呈现出来,以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和破碎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混乱和不确定性。

他们通过文本的自我反思和互文性的构建,打破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真实性的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要性》和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语言
发展
批评
西方
分析
西方
文学理论
文学 普通
读者
二十世纪
认为
结构主义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梳理方式暴力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伊格尔顿于1983年为英国普通读者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旨在系统 介绍和评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伊格尔顿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革命梳理为三 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 精神分析理论。 在讨论文学的定义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 有组织的暴力”。然而,这种以“偏离”或“暴力”来定义文学的方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界 定什么是“普通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书中,伊格尔顿不仅梳理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他提倡一种融会贯通的批评模式,认为这种批评的对象最终落脚在更宏观的“话语”而非 所谓“文学”之上。他还解构了那些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理论神话,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分析
现象学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文本的主观理解,而诠释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理解和解 释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从接受美学到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一脉络的是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对读者的 影响。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以及文本对读者的塑造,而精神分析则更深入地探讨 了文学作品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揭示出人性的潜意识层面。 伊格尔顿不仅对这三个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 分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一本极好 的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伊格尔顿的 清晰、生动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篇: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_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一、发展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俄国形式主义把批评的重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试图从科学角度准确描述作品叙述技巧的特征和功能,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用雅各布逊的话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1、胡塞尔涉及美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有 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意向性理论。 intentionality
• •

意向性概念涵盖了现象学的全部问题和 最核心的关键词,它不仅是指人的意识, 而且涉及行为问题,准确地说就是意识行 为与其所意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意向性 的基本结构由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构成, 意向行为决定意向对象的存在,没有前者 就没有后者,一定的意向行为必然伴随着 相应对象的呈现,同时意向对象的存在总 有意向行为,两者相互关联。
二、基本观点
• 第一、文学的总体性

第二、审美反映论

第三、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 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 政治性。
三、原典阅读
• Georg Lukács,Realism in the balance • 卢卡契《现实主义辨》
F:/%E4%BA%8C%E5%8D%81%E4%B8%96% E7%BA%AA%E8%A5%BF%E6%96%B9%E6 %96%87%E8%AE%BA20100901/%E6%9C%A C%E9%9B%85%E6%98%8E.ppt (2 February 1882 – 13 January 1941) was an Irish writer and poet,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Marcel Proust, Virginia Woolf, and others, Joyce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st novel.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landmark novel Ulysses (1922). Other major works are the short-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1914), and the novel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重点要点整理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方法论的转向 2.1 尼采 作为诗人的哲学家、文体论破坏者、学术边 界拆墙者、精神失常的正常人、自封的艺术之神 2.2 弗洛伊德 定义精神世界、定义智能与意识、抽离物质 与社会 2.3 索绪尔 正视语言问题、系统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现代主义各形态 4.1 新批评与原型批评 文学本体论、内部研究;文学人类学、神话学。 4.2 现象学批评 悬置、抽离、平面、滑动 4.3 西马理论集 文学文化化、文学政治化、文学社会学化;反过来也成立。 4.4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 做为武器、掩体、战场、文本的文学 4.5 结构与解构 元语言与结构的生成 vs.反系统与反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前沿成果 4.1 符号学 关于意义生成与语义的问题 4.2 多元文化共和 残留的历史批评方法论、西马不死的灵魂 4.3 跨文明、跨范式的比较文学 统一理论的宏大远景与思维多元的碰撞 4.4 文学人类学 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与社会 4.5 艺术哲学 爱与杀戮——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形式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的本体问题 3.1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从人文到社科 3.2 陌生化 依赖认知与阅读的语言特性化 3.3 雅各布森 科学地定义文学性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紀西方文論】0 導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概觀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當代西方文論的發展概況及其規律。

二〃課程內容0.1兩大主潮: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

0.2兩次轉移:從作家到作品和從作品到讀者接受。

0.3兩個轉向:“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

三〃考核知識點0.1 當代西方文論的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主潮。

0.2 當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和“語言論轉向”。

四〃考核要求0.1識記:人本主義文論的主要理論派別和科學主義文論的主要理論派別。

0.2領會:“非理性轉向”的含義和“語言論轉向”的含義。

1 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論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象徵主義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論著,掌握其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課程內容1.1瓦萊裏以音樂化爲核心的象徵主義詩論。

1.2葉芝的理性與感性相統一的象徵理論。

1.3龐德、休姆的意象主義詩論。

三〃考核知識點1.1 象徵主義文論的代表作家瓦萊裏、葉芝及其主要論著。

1.2 瓦萊裏的詩歌“音樂化”論。

1.3 瓦萊裏強調抽象思維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葉芝對隱喻與象徵的區分。

1.5 葉芝論感情的象徵和理性的象徵。

1.6 龐德的“意象”定義。

1.7 休姆論“幻想”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1.1識記:瓦萊裏、葉芝及其論著。

1.2領會:瓦萊裏“音樂化”論的要點:(1)和諧的整體感覺效果;(2)詩情世界與夢幻世界的內在聯繫;(3)語言的音樂化。

1.3領會:瓦萊裏論抽象思維的重要性。

1.4識記:葉芝對隱喻與象徵的區分。

1.5領會:葉芝對象徵的要求:包含著感情象徵的理性象徵。

1.6識記:龐德的“意象”定義:“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複合體。

”1.7領會;休姆論“幻想”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

2 表現主義一〃學習目的和要求瞭解表現主義文論的發展概況和主要觀點。

二〃課程內容2.1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即表現論。

2.2科林伍德的表現理論。

三〃考核知識點2.1 表現主義文論的代表作家克羅齊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論著。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基本特征
• 1、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 (1)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2)中世纪文论:神学文论 • (3)近代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

• 2、20世纪文论的基本特征 • (1)两大主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2)两次转移:作品中心与读者中心 • (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 a.意识形态:定义复杂多样,伊格尔顿 在《意识形态》一书中列举了16种定义。
• 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 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 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 利结构和权利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The largely concealed structure of values which informs and underlies our factual statements is part of what is meant by ‘ideology’, by ‘ideology’ I mean,roughly, the ways in which what we say and believe connects with the power-structure and power-relations of society we live in.p13)
There's wailing of wind in the chimney nook, And I vow that my life lies dead.
For the sun may shine on the meadow lands, And the dog-rose bloom in the lanes,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西方文论(全)

西方文论(全)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
一、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是20世 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
1.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 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 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 《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 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 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新华社伦敦2月14日电(记者王艳红) 书馆培育出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 动物绵羊多利的苏格兰罗斯林研究 所14日晚间向记者证实,多利已经 死亡。
罗斯林研究所稍后发表的新闻 公报说,由于兽医检查发现多利患 有进行性肺病,研究人员对它实施 了“安乐死”。医学专家介绍,进 行性疾病指症状不断加重、患者状 况不断恶化的疾病。多利于1996年 7月5日出生,于1997年2月23日被 介绍给公众,它是罗斯林研究所与 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的。罗 斯林研究所所长哈里·格里芬说, 绵羊通常能活11到12年。多利的尸 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 家博物馆。
• 世纪初的神话学研 究
• 新时期的文学批评
《在乡村与都市的对峙中构筑神 话:苏童小说米的故事析解》 《原型与变形—余华小说的苦难 变迁》
Fromm,Erich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
精神分析学家,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
《逃避自由》、
《精神分析与宗
教》、《论健全 的社会》、《人
法兰克福学派:
类破坏性的分析》 等。
雅斯贝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拉康·雅克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七)从语言到话语
静态和动态 物态和人文 知识和权力

南京大学周宪教授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1、在作者、作品、读者与社会文化的总体 构架中研究文艺; 2、在文艺的本体方面,既重视内容,又看 重形式而偏向于形式研究;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3、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艺理论; 4、表述上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文论大师们 都力图形成极具个性的概念和范畴体系。
(六)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
钱中文:中西文论的两次错位及走向 以80年代为分界。80年代以前,西方文论 的主导研究是内在研究,中国的文论则把 外在研究发展到极致,结果是两者都走入 绝境,难以为继;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 化语境的逐渐形成,西方文论主导倾向由 内在研究转向外在研究,而中国文论则由 外在研究走向内在研究。
(二)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 叙事学、符号学、语义学等属于知识文化 范畴; 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论具有意识形态 的性质。

(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
1、文学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哲学文论、文 学理论批评、作家创作谈。 2、诗学文化,就是从艺术性出发,在语言、 结构、形式中研究文学的文化意义。(象征 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 主义等文论隐含着文化意蕴)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5.后现代系统: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等。
参 考 教 材
参 考 教 材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总体走向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论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在文学、美学和文化领域产生和发展。

本文将分析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

接下来是结构主义,这是在20世纪中期引入的一种文论方法,它将
重点放在文本的结构、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社
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诸如神秘主义、语言分析和符号学等概念。

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在文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后现代主
义质疑传统的理论框架和观念,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历史的相对性和权
力的关系。

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包括让-弗朗索瓦·吕斯塔尔、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
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视野。

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后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观念
的流动性,认为语言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和重构的。

后结构主义理
论家如朱利娅·克里斯蒂娜、乔姆·斯科特和特里格维·拉克劳凡提供了
对结构主义的新的批判和发展。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
后结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和演变。

这些理论揭示了文本、
语言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对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后期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兴起和发展。 目录中详细介绍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主张、代表人物及其对于文学理 论和创作的影响。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文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目录中 列出了文化研究和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主张、代表人物及其对于文学理论和创作的 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书中还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等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理 论强调对于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和理解,认为文学作品的解释是无限的;而后殖 民主义理论则殖民地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塑造。这些流派 的理论观点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这本书的精彩摘录展示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多样性 和丰富性。通过阅读这些摘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内 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这些摘录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文学问题的 新思路和新角度,激发我们对于文学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阅读感受
在阅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张隆溪的洞察 力和深度所吸引。这本书,作为1986年7月三联书店的图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 全面的阐述,为读者揭示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趋势的精准把握。 张隆溪指出,这个世纪的西方文论明显地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了以作品本身和 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这一转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批评家的点从作者的社会背 景、身世缩小到作品,再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最后缩小到作品来自 阅读,甚至研究阅读而抛开作品,
内容摘要
这些理论流派进一步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它们文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性别、种族和其 他身份认同问题。 这本书还对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理论家进行了评述,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者、捷克结构主义者、法 国存在主义者、美国新批评家、英国女性主义者等。这些理论家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是一本全面、深入的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 学理论发展演变的视角。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学理论流派、方法和观点, 以及它们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影响。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走向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Age of Theory)。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则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本质。

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则非常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或意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20世纪西方文论

20世纪西方文论

英国现代主义艺术(意识流)语义学批评(20年代-,瑞恰兹)
新批评(燕卜逊)
女性主义(1929-,弗吉尼亚·伍尔芙)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1964-2002,霍加特,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麦克卢比)、雷蒙·威廉斯
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
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莫菲)
美国亨利·詹姆斯文学激进派(门肯、范·威克·布
鲁克斯)
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保尔·摩
尔)读者反应批评(诺曼·霍兰德,费什)
解构主义(“耶鲁四人帮”,70年代-,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洛德·布鲁姆和杰夫里·哈特曼)、乔纳森·卡勒
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8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
后殖民主义(80年代以后,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
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
女性主义(凯特·米勒特、艾伦·莫尔斯、桑德拉·吉尔伯特、伊莱恩·肖瓦尔特)
新批评(1941-,兰色姆、克林斯·布鲁克斯、
韦勒克等)
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
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环境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照男权文化的定义,男性是伟岸、坚强、充满阳刚美的大丈夫,是柔弱女性的庇护神,而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私有物。

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延续中,这种性别角色分配将女性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下,并在人们心中形成集体无意识,成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 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

在此试举几例: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等等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塑造的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便是女主人公斯佳丽。

她在坚强,勇敢,反叛与传统,敢于走出家庭,为争取女性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奋斗方面凸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

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

1936年的小说《飘》应运而生,恰到好处地顺应了这一潮流。

小说以斯佳丽的成长和转变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变迁,使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

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

从整体上来说,斯佳丽是一个处于时代大变革中敢于冲破“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跟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

以下我们来做具体分析:一、坚强与勇敢作为一位女性,斯佳丽以她的坚强、勇敢令人佩服。

阿希礼说过“:斯佳丽,你不懂得害怕的含义,……你具有狮子般的勇气。

”(第三十一章)媚兰也说过“:你一向什么都不怕。

”(第二十章)的确,斯佳丽是勇敢的。

一旦出现困难,斯佳丽就会敢于面对和斗争。

斯佳丽的坚毅一直是《飘》的一大亮点,赋予其黑色,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如斯佳丽对生活始终持有坚定的信仰。

斯佳丽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

但她的魅力却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

她坚强,自信,对生活充满激情。

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陶乐园的人不再挨饿。

她在陶乐园红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坚毅,如她父亲杰拉尔德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

她干脆坚决,办事果断,雷厉风行,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人。

二、反叛于传统从小时候起,斯佳丽就表现的与众不同,斯佳丽内心充满了叛逆和反抗。

她敢于突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幸福。

她不顾一切,我行我素。

她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的道德规范之外,摆脱上层社会的压力和束缚,成为一个背离传统的自由人。

读者可以通过斯佳丽这一形象窥见到早期女性主义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

《飘》表现了人物世界多变的自我,寻求人物的解放和自由,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女性主义的进步思想。

斯佳丽是一名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

在关系到自己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上,斯佳丽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

我们不得不被斯佳丽某些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斯佳丽具有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意识、顽强的意志、不甘沉沦的生活态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斯佳丽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坚强、勇敢却又任性、固执,有着叛逆性格的女性。

有着与当时社会相背逆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飘》中不自觉地构筑了女性主义的视觉,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作者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女性精神。

三、独立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以后,斯佳丽对现实的认识更具有了实在的意义。

她可以为了赚钱,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

一个女人经商,而且也像男人一样赚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

饿过、痛过,受过屈辱和伤害,可斯佳丽还是坚持下来了。

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自己也事必亲躬,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

为了挣更多的钱,她毫不顾忌那种以为女人应该是无知无识,不能有自己意见的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而是冒险混进了男人女性话语权的先决条件——经济的独立。

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

结语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

要求男女平等,鼓励女性从婚姻家庭中解放出来,争取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

斯佳丽的光辉形象成为一盏指路的明灯,为一代又一代女性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互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飘》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由、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女性始终依靠自己是最有保障的,这与女性主义的理论和策略不谋而合。

[1]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04. [3]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伍尔夫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方新旧妇女运动的转型期,她既继承了第一次妇女运动(法国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又开启了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新立场,着重于从思想文化层面来反拨父权制的文化霸权。

具体到文学创作中来说,伍尔夫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寻求和营建与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相吻合的文学话语方式作为一个具有明确的女性意识追求的现代作家,伍尔夫对在西方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文学的男性性别存在给女性作家所造成的戕害与约束是极为敏感的,她认为传统小说中的语言是男性的语言,小说的传统形式也是由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指定的,并不适合女性的使用,正是这种与传统小说中语言和意识上的男性沙文主义相抗争的决心,使得伍尔夫在自己的创作中总是有意识地寻求并营建一种新的文学标准,以求能更准确有效、更生动自由地表达文学中本应包含着的女性身份特色,而这也使得伍尔夫的现代叙述艺术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种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

她也一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重建并延续女性的创作方式。

她的一系列作品,如《夜与昼》、《邱园记事》、《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奥兰多》等富有女性特色的作品。

她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和她开创的独特的女性话语方式和结构方式。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所揭示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反叛精神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简·爱追求男女平等、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的人物形象,全文洋溢着激情、叛逆、女性独立的人性主题。

在有关《简爱》的政治评论性文章里,常常用“激进”和“保守”来衡量它。

桑德拉·M·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喜欢用“反抗的女性主义”评述夏洛蒂·勃朗特的文本。

简·爱是英国19 世纪个人奋斗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英国1833 年宣布解放黑人奴隶后,许多先进人士马上意识到成千上万的男女工人和童工事实上仍是奴隶,他们为改善“机器的奴隶”的处境呼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种处于奴隶地位的人,这就是无钱无权的平民知识分子(主要是女家庭教师) ,即使是经历了三次高潮的宪章运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劳动人民参加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也没能提出男女平等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夏洛蒂通过一个孤女一生的故事,反映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也反映了妇女要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在作品中,主人公简·爱奋力维护平民尊严。

如小说的开篇“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们是平等的。

”简·爱这番独立宣言就是那火山爆发般激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纲领,透过表面上规范化的故事程式。

《简·爱》全书激荡着妇女对男性压迫者的抗议和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

一、宁折不弯、傲视权贵———童年的反抗简·爱的童年是在孤苦悲惨的环境中度过的,孤儿简·爱寄人篱下,经常无缘无故受到舅妈和表兄的虐待、欺凌。

简·爱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伤害。

细小的心灵蒙受着耻辱。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所造成的”,正是这没有家庭温暖没有亲人爱护,冰冷凄凉的社会环境才使简·爱从小形成孤独高傲反抗的性格。

简·爱在盖兹海德府一反下等人“服从”、“忍耐”等传统“美德”,勇敢和里德少爷“对打”,对里德太太的刻薄和伪善大胆的揭露,并且直呈自己对她的憎恨。

但这些严酷的外在条件,并没有改变简·爱的个性,使她驯服,她仍是那样的桀傲,仍是不畏压迫,勇敢反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