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颗印
彝族风俗
彝族风俗习惯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婚俗: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云南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
刘致平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1996(014)003
【总页数】7页(P76-82)
【作者】刘致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
【相关文献】
1.浅析传统民居中的建筑风水文化——以云南"一颗印"为例 [J], 黄容;杨毅
2.大青树下的“一颗印”——解析云南大理诺邓村“一颗印”民居平面形式及建构特点 [J], 郭峥;翟辉;
3.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的现状研究和发展思考——以滇中地区\"一颗印\"古民居为例[J], 罗洁如;吕胜凯;曾蕾;李思佳
4.云南\"一颗印\"民居建筑形态空间研究\r——以昆明乌龙浦村民居为例 [J], 毛海芳;王冬
5.云南华宁县海镜村古建筑修缮方案研究——以“一颗印”云南传统民居为例 [J], 王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中国传统民居姓名:周村学号:201204640班级:城规11202院系:城市建设学院中国传统民居—云南“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民居云南一颗印三间四耳倒八尺金包银一.“一颗印”的环境位置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故房屋厚重。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形式如四合院的房屋,住宅外围是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正正,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一颗印”。
二.“一颗印”简介1.何为“一颗印”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屋,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房屋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也借鉴了“一颗印”的住房形式。
2.“一颗印”的构造每栋一颗印民居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获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
跨过高高的门槛,里面是天井。
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小楼,堂屋门前挂有很多木匾,屋内地面一律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三合泥”。
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厅堂、居室的门雕,隔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一样,但都有福禄寿喜、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
云南一颗印 PPT
4、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 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 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 墙高耸,宛如城堡。
5、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 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 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 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 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 环节。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 四合院住宅。这种民居是由汉、彝先民 共同创造,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建 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 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民 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 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 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 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 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 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 房,倒座多数为平房, 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 矮。正房较高,耳房矮 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 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一颗印建筑模型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 区流行起来,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 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 耳房,耳房就矮一些,中间为一小天井,这样就组成四合院。
主要特点
1.平面布局:正 方、耳房毗连, 正房多为三开间, 两边的耳房,有 左右各一间的, 称“三间两耳”; 有左右各两间的, 称“三间四耳”。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 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 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 沟,下石脚,立屋架, 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 并请客的),然后砌墙 或打夯土墙,上瓦,最 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 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 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 将内墙粉平。
屋内装饰
屋内没什么特别的装饰,好的人家地 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 土打实。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 很响。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 壁也以木板做成。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 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 户,可以晾晒东西 。
云南少数民特色族建筑
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
竹楼内部
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 合五天井 格式。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 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 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 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 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 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 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 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 力 。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之小结
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 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 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 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 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 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原本的生活状态、生态系 统必然会改变,如何做到两全其美是值得我们认真 研究的 。
云南少数民主特色建筑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 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 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 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 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 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 天井”、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
• 四合五天井
• 即由正房、下房、左 右厢房组成一个封闭 的四合院,除中间一 个大天井外,四角还 有四个小天井,或 “漏角”
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
彝族的“一颗印”,最常见的 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 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 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 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 的空气,促成阴凉,采用了小 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 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由于住 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故称 “一颗印”。
合院式民居中的半开敞空间及装饰艺术研究——以云南彝族民居“一颗印”为例
合院式民居中的半开敞空间及装饰艺术研究——以云南彝族民居“一颗印”为例贾鑫铭;王尽遥【摘要】从传统民居到现代住宅的演变,虽然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空间构成的丰富性、装饰构件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某些传统民居的艺术精华被忽略遗忘,虽然比如说像因人口剧增、用地高度紧张导致的合院式民居的消失实属逼不得已,但其中值得挖掘和提炼的艺术价值却不可忽视.本文基于装饰艺术的角度研究云南彝族民居中空间与装饰构件中内在规律和审美艺术内涵,希望为我国民族艺术要素在现代装饰中的继承应用提供借鉴.【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5(028)001【总页数】6页(P122-127)【关键词】云南合院式民居;彝族一颗印;半开敞空间;装饰【作者】贾鑫铭;王尽遥【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401331;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5.1半开敞空间,是在封闭空间基础上,选择景观、通风良好和不受或少受环境干扰的一两个方位,将该方位界面完全取消,使室内空间完全向该方位的环境敞开。
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灰空间”和“中介空间”。
纳尔逊·古德曼的“多元艺术本体论”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布局是从不同角度阐述艺术的本元性。
建筑形式的审美从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主导与附属等方面进行审美艺术构建,从彝族一颗印的形式上来看,房屋主次有别,功能多样,整体上呈现紧凑、简朴、敦厚的感觉,其布置不仅保持了建筑物的平衡,并且因地制宜的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与繁琐,使得整体简约集中又不缺乏视觉美感。
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中,长、宽、高三个变量组成了空间,同时也构筑了建筑的形与色。
“形”可以说是人们对艺术品产生审美趣味的最初起点。
在此基础上,欣赏者对艺术品有了感知进而再开始对其理解、想象、共鸣以致再创造,从中获得精神满足与情感愉悦。
建筑艺术属于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的艺术性表现在轮廓、色彩、光影、装饰等要素对艺术家或建筑师审美意境所体现的程度。
9第九讲--一颗印、白族民居、傣族竹楼
一颗印布局
•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 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 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 ,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 原型气候特点。
– 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 、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 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装饰四
•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 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 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种 花爱花是白 族的传统美德。
三坊一照壁
• 三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分别构成主房和两边厢房,一照 壁即影壁,中间是大开井。 • 大门在厢房楼下,一般在东北角,门里是出厦走廊。 • 大门为“有厦式门楼”,门楼檐边起翘,檐下做斗拱装饰, 木装饰,或石灰泥朔。门楼有三叠水等形式。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 四合即由四坊围合成四合院,中间是大天井,四座坊的拐 角处又围成四个小天井,构成四合五天井。四个小天井称 为“漏角天井”。 • 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 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 、南。 • 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有一个用于大门入口,里面与漏角 天井相通,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白族民居形式
•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 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 走马转角楼"等。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 最常见的型式。 •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 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在云之南的那些建筑(三)彝族的“一颗印”
在云之南的那些建筑(三)彝族的“一颗印”在云之南的那些建筑(三) | 彝族的“一颗印”建筑彝族来碗建筑· 2015-09-03 17:06文字照片| 章名路修改排版| 蒋思成”一颗印“(由于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位于滇中高原地区,与当地四季如春,无严寒酷暑,风大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多采用厚土墙及筒瓦铺屋顶。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指的是道法,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对于“一颗印”我们也可从这两部分来慢慢深入。
1、主体要素——正房“一颗印”民居的正房是全宅中最高、建筑空间尺度最大、出厦最长、朝向最好的建筑,一般面阔 3 间,有宽敞的前廊,居于“一颗印”民居建筑的中轴线上,前为天井,正对倒座。
2、支撑要素——耳房、倒座耳房:分列于正方两侧且与正房垂直布置,其地位仅次于正房且面阔、进深的尺寸和总高度均小于正房,是服务于正房的配套建筑。
3、核心要素——天井“一颗印”民居的天井一般较为狭小,多为横向长方形,由正房、两侧的耳房及倒座围合而成,深远的出檐进一步缩小了天井的开口,使其形成了紧凑、内敛、亲切的空间特点。
4、复合要素——檐廊“一颗印“中正房前半开放的檐廊空间是连接建筑内部的重要通道,也是介于室内和室外的一个过渡空间。
“一颗印”中的檐廊又被称作“游春”,能满足遮阳、避雨、采光、自然通风需求,是极为舒适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
5、连接要素——楼梯间楼梯间:通常情况下“一颗印”民居中只设两把楼梯,分别位于正房檐廊的两端。
基本的结构为“三间四耳倒八尺”,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则称倒八尺。
1、正方一层的中明间称为堂屋,常做客厅,是家庭内主要公共活动空间与接待宾客之处左右两间为卧室,一般为长辈的居所。
云南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的木雕艺术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7期44“一颗印”式住宅,属于典型的汉族传统的三合院式布局,由正房及厢房组成,瓦房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正如印,故称“一颗印”,或称“印子房”。
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木雕一般分为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种,大木雕刻主要指梁、枋等构件上的雕刻,小木雕刻主要是指门窗和家具的雕刻。
由于各木构件位置、功能形状的差异,导致雕刻手法与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部位的形制和功能,都有较为常见的雕刻内容和方法。
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按照雕刻技术的不同,把木雕分为五种:混雕、线雕、隐雕、剔雕和透雕。
混雕即圆雕,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题材多取人物、动物等。
线雕即线刻技术,接近于白描,一般少见。
隐雕与剔雕相似,都属于浮雕,强调起伏感和层次感。
透雕也称镂空雕,是将纹饰图案以外的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
昆明地区“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木雕的题材和纹饰包罗万象,但大都以吉祥图案、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来借用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寄托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辟邪、祈福的愿望。
表达了先人对美的认知和感悟,和人们的思想观。
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状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图案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题材反映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借以弘扬人伦道德,儒家之礼。
功名利禄、延年益寿、多子多福、财源广进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农耕、渔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山水纹、几何纹、博古纹、花鸟动物纹、花草树木、福禄寿喜等纹饰,每一种形象都有固定的造型与搭配形式。
通过观看其木雕艺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时的生态环境,人文精神,文化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及中华艺术。
门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为出入口,有防卫作用,同时也起界定空间的作用。
门被称作“门面”或“门脸”,说明人们对门的关注和看重。
通常安放在“一颗印”式民居建筑中的槅扇门一般为六抹,其两边立有边挺,边挺之间横安抹头,抹头将整个槅扇分为上中下三段。
云南华宁县海镜村古建筑修缮方案研究——以“一颗印”云南传统民居为例
98 第30卷 第2期中国建材科技2021年4月 云南华宁县海镜村古建筑修缮方案研究——以“一颗印”云南传统民居为例Study on renovation schem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Haijing village, Huaning, Yunnan —— A case study of “Yikeyin”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Yunnan王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WANG Huan(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y College, Kunming 650224)摘要:“一颗印”传统古建筑作为海镜村的主要民居,是云南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典型代表。
通过对“一颗印”古建筑进行问题分析,结合云南华宁县海镜村古建筑保护实际,提出具体的修缮方案。
关键词:海镜村;“一颗印”民居;修缮方案Abstract: As the main residence type in Haijing village, the “Yikeyin” traditional ancient building is a common form and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sidence in Yunn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Yikeyin” ancient building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Haijing villa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repair scheme.Keywords: Haijing village; “Yikeyin” dwelling house; repair plan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965(2021)02-098-04云南华宁县海镜村的民居以“一颗印”传统古建筑为主。
云南一颗印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 上。
北京四合院布局形态:以一进院落为例,有正房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 间耳房(厢房),成为三正二耳共五间。三间正房两侧各半间耳房,正房对 面是南房(倒座房)。
一颗印布局型态:方整封闭,中轴对称,半敞开厅堂连接狭窄天井,多 为二层楼设置
空间关系: 北京四合院:以上房为中心,厢房躲开正房,闪在两
旁,正房是正房的陪称,平面退足尺寸,将空间给正房及游 廊,厅正房尺寸更小,让开游廊。
气”的优质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
一颗印:天井可调节小气候,便于采光、通风、又可汇集雨水, 以备防火,同时对于南方湿热气候天井可减少日晒。
聚落特征 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街坊胡同式,按轴线组合 一颗印:多沿溪线状组合,聚落密集,街巷狭窄,青石板
路。
结语
“一颗印”无论是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 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 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 来越少……
地理环境介绍
云南省,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 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 而得名。
云南省时我国多民族聚居地,主要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 族等。
气候
云南省气候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 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 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云南一颗印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 上。
北京四合院布局形态:以一进院落为例,有正房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 间耳房(厢房),成为三正二耳共五间。三间正房两侧各半间耳房,正房对 面是南房(倒座房)。
一颗印布局型态:方整封闭,中轴对称,半敞开厅堂连接狭窄天井,多 为二层楼设置
空间关系: 北京四合院:以上房为中心,厢房躲开正房,闪在两
旁,正房是正房的陪称,平面退足尺寸,将空间给正房及游 廊,厅正房尺寸更小,让开游廊。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 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 颗印”。“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 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 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云南昆明市海子村毕氏一颗印平立剖
云南昆明市海子村毕氏 一颗印平立剖
“三间四耳”,即正房
正 房三间,耳房(厢房)东
西各两间,均做成两层 楼房。
耳房
耳房
较大的住宅,入大门常带有倒 座。首层入大门为天井,天井 后为堂(大厅)。
主要特点
多三开间
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 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详细描述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 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 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 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 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云南民居建筑—“一颗印”的材料与环境探究
云南民居建筑—“一颗印”的材料与环境探究摘要:在云南,民居建筑类型众多,其中的“一颗印”民居,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有着良好适应性的体现,也是当地居民的文化体现,都通过“一颗印”民居得到充分的表达,是民居建筑中的宝贵财富。
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云南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一颗印”民居越来越少见,希望在未来可以加以保护。
关键词:一颗印;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构造与材料一、云南“一颗印”民居的室内结构“一颗印”民居的室内结构上,由四种房屋的类型所构成,分别是正房、厢房、耳房和倒座,以及院落中的天井,其中2间是厢房,二至四间耳房。
不难看出,“一颗印”民居的室内结构上展现出了中国经典的的四合院形式,四合院中央是主要的功能片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正房,在正房迎面是“倒座”,侧面地两间屋子是厢房,在厢房中间的交界处,分布着耳房。
通常情况下,院落布局为四方的形状,这种房屋的构造,也能充分体现出这家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二、“一颗印”民居模式和周边的联系刘致平,他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研究者,也是很早之前便对云南“一颗印”民居就进行探求的人。
在刘致平研究者的后面,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关注到了传统民居—“一颗印”,他是云南传统民居中的代表,深入当地很多的建筑形式当中,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所以诞生了这种建筑的形式。
在中国传统的民居当中,每一个地方当地居民设计的居住房屋,无处不体现了居民模式和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互适应的形态。
并且一代一代相互传承,形成了一整套不同地区,产生不同民居形式的特点,无一不体现了与环境对融合。
本章节就先从“一颗印”民居模式和周边的联系说起。
(一)“三间四耳”“一颗印”民居的首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的居住的场所,所以无论是他的内部空间划分,还是建筑结构构成,都是以居住者的生活起居来建造的,“一颗印”民居的经典内部构成就是“三间四耳”,“三间四耳”这个词非常完美的描述了“一颗印”民居的建造主体。
临安的古民居
临安的古民居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物质表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临安迄今仍保留着许多以姓氏命名的传统村落,显示了村落的形成是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文化肌理。
聚族而居的村落、院落构成团块式的空间结构,团块往往以房派的宗祠为核心,两侧以序成居,形成血缘聚落。
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空间结构对外成为划分氏族的地理和心理界线,对内则以血缘亲疏关系将族人固定在社会组织的网络之中,突出并强化“家齐而国治”的宗法伦理精神,体现人们对家族凝聚、团结、和睦的追求。
临安的古民居在建筑选址和布局上,注重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受古代“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在择址环境、建筑朝向、形制结构、布局体量以及相邻建筑关系的应对上尤为讲究。
既讲究均衡对称,更注重效法自然,以地理环境的形势决定取舍和设计。
大到一个聚落、小到一幢建筑,大多以依山傍水、左右围护的这样一种山水聚合、藏风得气之地作为理想家园的选择模式。
临安的古民居在建筑形制和格局上,彰显了人文追崇和期许。
农耕社会,人们受程朱理学的熏陶,四门之业,唯士为上,务农次之,读书入仕的愿望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
读书可以知诗书,明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这种“耕可致富”、“读可荣生”理念根深蒂固、绵延承袭,成为农家子弟人生追求的目标。
而这些价值取向、精神寄托又直接体现于民居营造的形制、结构和装饰之中。
硬山顶、马头墙围合成一幢幢相对独立的三合院、四合院式空间结构,平面布局依中轴线渐次展开,从台门题额到窗棂隔扇,从梁枋屋柱到牛腿雀替都以精雕细刻吉祥图案和诗文典故附丽其上,石榴、佛手、仙桃、鹿、天官赐福、五子登科、喜鹊登梅、凤采牡丹、渔樵耕读、十年寒窗等等寓意美好、志趣鲜明的构图,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庄重朴实而不失率真灵秀,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理念向往。
传统民居真实地反映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状况和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人们深深的精神烙印。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正房多为三开间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一颗印
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
故住房墙厚重。
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
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一颗印”详细描述:
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
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
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
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
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
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
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
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
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
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
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
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
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
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建筑特点
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
左右两侧为一楼
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
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
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
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
每适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人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
“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
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
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
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这样堂屋便
和游春浑然一体了。
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一颗印”无论是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
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