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与词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与本字本义

作为表意文字体系的汉字在造字之初是据义绘形的,许慎将形义统一的原则贯穿始终,这是抓住了汉字的根本。为了实现这个原则,他使用了“本字”和“本义”两根杠杆。

所谓本字就是专为记录某个词并根据这个词的原始意义而造的字。如:

《说文•口部》:“和,相譍也。”(57页)《龠部》①:“龢,调也。”(85左上)《皿部》:“盉,调味也。”(212下)参考段注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唱和”的“和”本字应作“和”,“调和”的“和”本字应作“盉”,“和乐”、“和声”的“和”应该作“龢”。因为按照形义统一原则,它们分别是从“口”从“皿”从“龠”而造的字。到后来上面的三个词都用“和”这个字来表示,这是一字多词。《說文·乙部》:“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 》:“ 治也。幺子

①龠:《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相乱, 之也①。读若亂同。一曰理也。”亂、 为异部重文,记录的是一个词。

能够解释汉字字形并在实际语言中被使用的词的某一义项叫“本义”。在造字初期,本字显示本义,本义解释本字,本字本义可以互相证明。如“烦乱”一词,《说文•癶部》①:“樊,鸷不前也。从癶从棥,棥亦声。”(104页左下)“棥”即“樊篱”的“樊”的本字。《说文•癶部》:“奱,樊也。从癶羉(luán)声。”(104)《页部》:“烦,热头痛也。”《乙部》:“亂,烦也。”根据《说文》所提供的本义,“樊奱”是连绵词“烦乱”的本字。

汉语的单音词往往是多义的,但直接与字形相契合的只有一个,这个能够解释字形结构的就是本义。需要说明的是,《说文》的字义训释,并不都是记录词的本义,有的解说反映的是汉字的“造意”。《说文•叙》所说的“厥意可得而说”中的“意”就是造

①癶[bō]《说文·癶部》:“癶,足刺癶也。”徐锴繫传:“兩足相不順,故刺癶也。”

意。《说文》中有“某与某同意”的条列,其中的“意“就是指造意。如《誩》:“譱,吉也。从誩(jìnɡ)从羊。此与義美同意。”(102页上)

除此之外,《说文》在全书对造意的说解有四种情况:

一、在释义中说解造意。包括几种情况:

1、只说解造意,不解释实际意义。如《犬部》:“臭,禽走兽而知其迹者犬也。”(476上)《说文》说解是在说明“臭”之所以从“犬从自”的造意。但段注仍然将其当作本义来看待。而他所说的“引申义”恰恰是“臭”在文献中使用的本义。《巿部》:“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273下)这也是解说造意。

2、造意也就是本义。一是根据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如《珏部》:“珏,二玉相合为一珏。”《部》:“ jiāo),到首也。”(423左下)这是造意与本义合二而一。二是释义切合字形。这个意义在早期文献中使用过。如《力部》:“加,语相譄加也。”(700左下)“语相譄加”用“语”“譄”二字都是

为了说明“加”字从口的造意。《言部》:“譄,加也。”“诬,加也。”这个意义在文献中使用过,如《左传•庄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杜预注:“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此处的“加”就是“虚报、谎报”,正是“语相譄加”。至于从“力”的造意,我们也能从文献中体察到:《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马融:“加,陵也。”《左传》:“欲加之罪,岂无词乎?”都是用力强加。

3、通过说解造意间接显示本义。《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317下)实际上造字时期“齐”的意义已经比较概括,不仅仅限于禾麦吐穗,但造字时采用禾麦吐穗这个具体的物象来显示“齐”的意义。另外如:英,草荣而不实者。

苍,草色。

苛,小草也。

每,草盛上出也

裕,衣物饶也。

尽,器中空也。

牧,养牛人也。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对此我们将《说文》和《尔雅》作比较来说明。《释诂上》:“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些字在《说文》的解释是:

初,始也,裁衣之始也。

始,女之初也。

才,草木之初也。

基,墙始也。

肇,始开也.

祖,始庙也。

胎,妇孕三月也。

《说文》和《尔雅》对同一个词的解释不尽相同,原因也在于此。

《说文》《尔雅》

尨,石大也。大也

祖,始庙也。始也。

罄,器中空也。空也。

戢,藏兵也。聚也。

永,水长也。长也。

渝,变污也。变也。

漮,水虚也。虚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言中有一些词的意义比较抽象,造字时往往要把抽象的词义赋予某种具体的物象,通过具体的物象来显示抽象的词义。

二、在释形中说解造意。《说文》的释形可分为两部分:用六书分析字形结构和说解造意。一般来说分析了字形结构以后造意已经明确,就不再说解造意。如果分析以后造意还不明确,便要进一步申述造意。如《屮部》:“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屈曲之也。一,地也。”(21下)对形声字而言,形旁造意易明,声旁造意难明,许慎常说解声旁造意。《宀部》:“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

三、引经说结解造意。《茻部》:“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易》曰:古者葬,厚衣之以薪。”(48左上)四、引通人说说解造意。《页部》:“頫,低头也。从页,逃省。太史卜书頫仰字如此。扬雄曰:人面頫。”(419下)段玉裁注“此盖摘取扬所作《训纂篇》中三字,以证从页之意。”

五、一曰说解造意。《说文》说解一般只有一条,有时用“一曰”兼存引申义或他人说。《壬部》:“壬,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387右下)这是一说会意,一说象形。《人部》:“弔,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殴禽也。弓盖往复吊问之义。”(383上)段玉裁注:“小徐有此八字,盖别一说也,当有一曰字。《左传》有相问以弓者,故云然。”

造意是汉字字形与字义的中介,一方面制约着汉字字形结构,另一方面又直接或者间接地显示本义,从而决定了该字所记录的词的引申方向。

《说文》所收录的篆字并不是最早的汉字,其笔意已经演变为笔势。所谓笔意就是能够看出原始汉字造字意图的字形。汉字形体不断简化,趋于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体,变得不能按形索义了,这种字形就是笔势。小篆相对于以前的古文字形体,有些已经成了笔势,许慎在说解中出现的失误就是将笔势误认为笔意导致的。如《韦部》:“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