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6课 第1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苏教版
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第六课第1框友谊的真谛
活动一:生活观察
答案:(示例)(1)与朋友 相处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志趣 相投、平等。朋友之间要相互 信任,没有信任,不可能成为 朋友,还要志趣相投,志趣不 同,玩不到一起,不能成为朋 友。朋友之间一定要平等相待, 不能干涉朋友的私事。 (2)信任、志趣相投、平等、 友善。
体悟友谊的真谛
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从陌生到越来越熟悉和 了解,逐渐建立了友谊。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 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在友谊的长河里,我们积累着不 同的体验,分享着各自的感受,体悟着友谊的真谛。
板书设计
友 谊
体悟友谊的真谛
的 真 谛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友谊的真谛 (2)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3)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谢谢!
活动三:阅读感悟
点拨:本阅读感悟让我们 从两位伟人的伟大革命友 谊的故事中感受友谊的真 谛,也给我们在交友方面 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典范。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答案:(1)“我”在小鸣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 助之手,而在“我”特别需要小鸣帮助的时候,他却 拒绝了“我”,这让“我”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是 不对等的,感到很不平衡。 (2)帮助朋友,并不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第六课 友谊之树常青
第1框 友谊的真谛
学习目标
1.体悟友谊的真谛。 2.掌握友谊的真谛。
导入新课
诗词是中国古人诉说情感追求的载体,品味古诗中传递的情感。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哪种情谊的珍视?关于 友谊的诗词,你还能说出哪些?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
答案:“我们在一起无话 不谈,他新买了文具都要与 我分享”是朋友之间分享快 乐;“上课老师提问,我回 答不出来,他悄悄提醒我” 是怕我太尴尬,帮我回答问 题;“她常常‘损’我,但 是不允许别人说我不好”是 朋友指出我的不足,维护我 的利益;“我做了错事,他 一边批评我一边帮我”是朋 友主动帮助我、关心我。真 正的友谊是朋友之间相互帮 助、志趣相投,是一种平等 的、双向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友谊的真谛》教案
6.1《友谊的真谛》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友谊的真谛》关于友谊的话题,学生非常熟悉,因为友谊就在学生身边,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中学生非常看重的精神领地。
这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懂得友谊的真谛。
在此过程,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感受、体验和领悟友谊的真谛。
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看视频影像、探究分享、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
本节课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身心发展迅速,渴望友谊,对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在此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交经验不足,对友谊的理解还不够成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处理友谊问题的方式方法欠缺,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提升对友谊的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素质。
1.道德素养:通过学习友谊的特质,培养学生对良好人际关系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培养真诚、善良、宽容等良好品德,提高道德修养。
2.法制观念:不违反友谊原则,坚守道德及法律底线。
3.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在友谊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积极乐观、自信勇敢的健全人格。
4.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在友谊中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责任意识。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友谊的真谛友谊的真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观看视频《全红婵陈芋汐双向奔赴的友情》陈芋汐和全红婵的友情,是体育界的一股清流,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向往的美好。
她们之间的姐妹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奥运冠军的友情。
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对友谊的感受和思考,引出本课课情,比金牌还要闪耀!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友谊的真谛。
题。
任务一:体悟友谊【活动一】观看视频——三小只的初识问题:1.提到朋友,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的是谁?2.你们是如何认识的?幼年时,街坊邻居自幼相识?开学时,校门口的相遇?聚会时,聊不完的话题?游戏时,一起开黑3.分享与朋友间的故事,聊一聊你的友情体验感。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政治上册 6.1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导学案
A.不能去欺骗他人;
B.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C.与他人相处时不能考虑自身的利益;
D.为他人多做事;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实质是()
①关心他人②尊重他人③理解他人④考验他人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其实质是()
自学提纲: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自学展示: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活动一:生活实例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爱,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
大人都喜欢逛 商店,特别是 妈妈。但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 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 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目标:
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 善相处。
3.同学相处,要 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过程
即时补充
新课导入: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 理想。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政治七年级上苏教版2.6.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案2(精)
4、你不想被人欺骗,你就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
我
困
惑
简明扼要描述自学中发现的问题:
行
我
践
行
课
堂
教
学
效
果
检
测
基
础
磨
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
2、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能
力
提
升
拓展提高:
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境你会怎么办?
1、父母生病时:
2、同学遇到难题请教你时
3、邻居吵架时
4、陌生人求助时:
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苏人版)1-6-1学案
学校学习人
课
前
预
习
交
流
知
我
知
道
预习先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课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换位思考能力不强,因此,本框题的学习对于形成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材
本框题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受人尊重的奥秘以及如何尊重他人,这为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学好这节课也为下节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学会换位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理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 1。
苏教版七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ord教案
B.自己不喜爱的情况强迫别人去做
C.自己不喜爱的、不情愿的事让他人去承担
D.自己不喜爱的东西送给他人
4.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键是( )
A.别人在对待我们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优越的生活环境
C.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能否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老人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明白,谁也可不能在乎的!男孩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
设身处地:假如你确实是一条被抛到沙滩上,被太阳炙烤着的小鱼,当时你会想些什么?当小男孩将你捡起放回海中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点评:在谋求自己生存与进展的同时也要关心别人一辈子存与进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确实是关怀他人、尊重他人、明白得他人。只要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摸索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将心比心确实是不损害别人,确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你放飞思绪的翅膀,回忆一则你曾经“己所不欲,施与人”的经历,让我们共同反思,并就此说说你今后打算如何样做才能为人世间的温馨与和谐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制造爱的世界!
我曾经的故事:
我今后的打算:
歌曲观赏:《爱的奉献》
小组交流:爱是什么?
交流展现:爱是责任、是奉献、是关心;
爱是明白得、是尊重、是宽容;
爱是关怀、是牵挂、是叮嘱;
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一想:古今中外有哪些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列举1-2例)
议一议:结合自身实际体会,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明白得。
D.成年人,因为成年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
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二、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三、知识目标: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这一特点,以直观教学为主,以图片、视频、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的学学习积极性3重点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故事:大禹治水与白圭谈治水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
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疏导洪水。
经过13年的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9条大河,终于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战国时,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河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
那不是省事得多吗?”说一说:比较大禹治水与白圭谈治水两则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过渡:大禹这种由自己所不喜欢而想到可能别人也不喜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
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第四章第二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能力目标:1、生活中学会表现宽容,做到与人为善,;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代的许多圣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它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么对待他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学生思考:生:它其实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
生:我认为前贤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小结。
)教师讲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
”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教师提问:1、你能想象出当时孙叔敖见到两头蛇时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心情?2、你觉得孙叔敖妈妈的话有道理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3、如果你是孙叔敖你会怎么做?为什么?4、孙叔敖的这种举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5、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孙叔敖见到两头蛇心情很不好,但他能尽量坦然面对,并且还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他自己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希望别人也遇到,在自己遇见麻烦后常替别人着想。
苏教版初一上册政治6.0第6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PPT课件(4)
•本堂课我的收获:
• 1、爱心的表现形式 • 2、爱心的内涵及形成 • 3、理解“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当堂检测:
•同步练习p43-45 页。
劝说,伏剑而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 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 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 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 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 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
心就是“爱人”。
思考: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 不是就是“事 不关已,高高
挂起”?
思考: “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关键是什么?为 什么(?将心比心,推己
及人)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别人。 你不想受人轻视,就不要轻视别人。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你不想遭到战乱,就不要侵略别人。
……
原因: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 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 不爱做的事情。
•本堂课我的收获:
•1、“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含义及意义
力。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 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 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 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 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 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 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 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 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关键及原因
当堂检测:
•同步练习p41-43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第1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
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