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e634054f7ec4afe04a1dfc5.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新人。
因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而得名,有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一男二女)和其它骨骼,分属于8个男女个体,还有动物化石及其它文化遗物。
经科学测定,是晚期智人的代表,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的重要文化遗存。
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
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
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3.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期的代表性遗址。
1953年发现于西安东郊半坡村。
1954-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
发掘出比较完整的房基四十多座,各类墓葬二百多处,陶窑六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
对于研究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
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已发现五百余处遗址,分布甚广。
有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晋北龙山文化之分。
5.国人暴动:周厉王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厉王垄断山林川泽,又任用卫巫“监谤”,引起平民,即“国人”的不满。
公元前841年,人们不堪忍受压制而发起暴动驱逐厉王,厉王逃到彘。
当时参加者除国人之外,还有中小领主贵族和其它劳动人民。
这就是所谓的国人暴动。
6.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宗周一片混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政事。
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召公、周公二相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曰“共和”,所以称为“共和行政”。
7.人殉、人牲:贵族死后,把奴隶作为祭祀的物品,用活的奴隶去祭祀,去陪葬叫做人殉。
人殉是把人作为“人”奉献于死者,“杀人以卫死者曰殉”,殉人既为用,则必“使亲近,避仇敌”,所以被殉之人主要是近幸,包括与死者关系密切的妻妾、宠臣,近侍和奴婢等,也有地位较低的随从仆役、奴婢。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ffa8a22bcd126fff7050b70.png)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0eb9f23bcd126fff7050b60.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dd859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4.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6930683c77da26925c5b094.png)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8672be1a37f111f1855bf4.png)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1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fe87904763231126edb1137.png)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25314fa417866fb84a8e47.png)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18801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9.png)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古代史涉及非常广泛的名词,以下解释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
1. 旧石器时代 (Paleolithic Age): 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从人类进化出现到约公元前10000年之间的时期。
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经历了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
2. 金字塔 (Pyramid): 古埃及的建筑物,通常用于埋葬法老。
金字塔具有大型、四面直立的三角形石块构成的外壳,内部包含室内空间。
3. 法老 (Pharaoh): 古埃及的君主,有神圣的地位,被视为上帝的化身。
法老在政治、宗教和军事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力和影响力。
4. 学派 (School of Thought): 这里指古代哲学的不同流派或学派,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等。
5. 帝国 (Empire): 一个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统治多个不同领土或民族的领土实体。
例如:古罗马帝国、古波斯帝国等。
6. 奴隶制度 (Slavery): 一种基于人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制度,奴隶被视为财产,可以被买卖和剥削。
在古代世界的许多文明中都存在奴隶制度。
7. 城邦 (City-state): 古希腊的政治单位,包括城市和周围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组织。
城邦通常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
8. 神庙 (Temple): 古代宗教仪式和崇拜所用的建筑物,尤其盛行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
9. 亚述帝国 (Assyrian Empire): 古代近东的一个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025年左右,最早由阿卡德人统治,后来被亚述人继承。
亚述帝国在公元前9至7世纪达到鼎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组织而闻名。
10. 希腊城邦 (Greek City-states): 古希腊时期,城邦是希腊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基本单位。
著名的希腊城邦包括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
以上是对世界古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这些名词代表了古代各个文明的特征和重要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世界古代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a459a0779563c1ec4da710e.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明远播。
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该长安为常安。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
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不满。
由于他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
2、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3、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
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
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
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
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
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239e14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6.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efb2c3b9d528ea81c779ee.png)
1. 葵丘之盟: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
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 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 弭兵之会: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 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周襄王为此还曾派特使祝贺,此后秦在西方取得“霸西戎”的地位。
6. 吴越争霸: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进行的争霸战争。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dc090ed3186bceb19e8bb45.png)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
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⑤,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另外各郡每年九月必须定期的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谓之“上计”。
2、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
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里的头人为里正。
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3、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7879f5dc850ad02de80413b.png)
一、史前时代《名词解释》P2: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皇、五帝、绝地天通、禅让制远古时代:一般指文献记载不清楚或没有记载,而后人知道不多或者无法了解的遥远历史时期。
中国的远古时代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
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之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新时期时期时,一些边缘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的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景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古代史名词解释
![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8adc2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a.png)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4盘庚迁殷:建立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13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14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15 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着,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16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17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18 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上一次重要事件,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 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20 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21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22 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23 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24 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25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26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27 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28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29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30 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的、驻福建的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31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32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4盘庚迁殷:建立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13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14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15 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着,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16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17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18 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上一次重要事件,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 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20 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21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22 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23 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24 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25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26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27 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28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29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30 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的、驻福建的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31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32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60ce0ac281e53a5802ff4c.png)
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
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5dbcc7bb84ae45c3b358ce5.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三监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
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西六师、殷八师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
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
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大宗小宗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关系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
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畿服制「畿」,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
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相接,北不过淇县,东在商丘以东,南界在江汉地区。
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
畿内封国、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极为重要。
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或先王先臣之后。
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
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王,史称「畿服」。
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灭商后,又把它迁到了洛邑;东周时,秦、楚觊觎周王权,曾先后兴师到周都询问九鼎大小。
嫡庶之制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立嫡以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诸子为庶子。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b7d18315a8102d276a22f1b.png)
10、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中興的時代。少康是夏代第六個王,其祖父太康屍位逸樂,被東方有窮氏所取代,史稱“太康失國”。少康憑藉方30裏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鬥爭,最終消滅了寒促,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11、盤庚遷殷
商朝自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上王位紛爭,前後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代之亂”。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盤根繼位以後政局混亂,姐姐麽安頓尖銳,他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于殷。但貴族品名都反對遷都,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東河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地。遷殷後,”行湯之政“,證據才穩定下來,這回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從此知道商亡再未遷都。
25、相地衰征
齊國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剝削方式已經不能維持,為擺脫這種困境,齊桓公任用管仲於西元前 686年開始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惡分等差徵收實物稅(租)井田制雖未完全遭到破壞,但廢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這一改革是剝削方式的大變化,導致了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出現。這個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31、胡服騎射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強大起來。滅掉了中山國,解除了林胡、樓煩對趙國北部的侵擾。趙國因此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爭雄的國家
32、長平之戰
西元前260 年發生的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雖然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但由於趙國的陣前換將,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再加上趙括的錯誤指揮,最後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孫臏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孫臏用減灶的方法迷惑了龐涓。龐涓一見大喜,認為,兵士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結果中了齊軍的埋伏。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历时两千年左右,分布在黄河中游甘肃省到河南省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锄耕农业,制陶业发达(白陶,红陶),西安半坡遗址。
2.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前。
3.少康中兴:夏王朝复兴事件。
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
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40年的斗争,才重新夺回政权。
4.武丁中兴: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昌盛局面。
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武丁时期(前1250~1192年)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武丁在位
期间,主要是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期征伐,最终平服了上诉地区。
他在位的50余年,是商王朝最强盛的时期。
此时疆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
5.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6.五德终始说:齐国人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
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秦朝是水德。
神学,神秘的历史循环论。
7.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
二是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
赵武灵王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一措施,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
从此,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
8.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
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地区。
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
从此,汉朝同西域的往来频繁,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农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相继传入内地。
内地的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
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9.均输平准:所谓均输,即由国家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汉武帝时,由大农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应该运输到长安的货物,运输到异地出售,再在异地购买货物,于他地出售。
通过均输法的实施,汉政府财政收入得到了增长,同时也打击了大商人的垄断行为。
所谓平准,即由国家平抑物价。
汉武帝时,大农令在中央设平准官,按照长安的物价,将各地运输到长安的物品,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从而稳定了长安的物价。
同时也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的行为。
10.算缗、告缗。
汉武帝时期根据手工业者、商人和高利贷者的财产,征收财产税。
如有隐瞒不报或具报不实者,即罚没财产,并处以戍边一年,是为算缗。
与算缗相关的是告缗,即举报财产隐瞒不报或具报不实的行为,一经查实,被举报者即被罚没财产而举报者可以获得被举报者财产的一半。
11.五均六莞:五均,即在洛阳、成都、临淄、邯郸、宛五座大城市,设立均官,负责征收工商税,控制市场物价,赊贷
即允许贫苦农民可以在祭祀、婚丧时向国家贷款,从事工商业者也可以向国家贷款,利率十分之一。
五均、赊贷和政府垄断盐铁、酒、铸币,收取山泽税,称为六筦。
12.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
安帝永初元年撤除。
13.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14.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15.高平陵事变:魏景初三年(239)明帝曹睿去世,司马懿受遗诏和曹爽共同辅政。
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魏帝曹芳到高平陵(今河南洛阳东南)祭扫明帝曹睿陵墓,曹爽与其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驾前往。
司马懿乘此都城空虚的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迫使皇太后颁令,关闭洛阳各城门,占据武库,屯兵于洛水浮桥,切断洛阳与高平陵的交通;同时派司徒高柔、太仆王观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务,并派人游说曹爽兄弟停止反抗回城。
曹爽等见大势已去,接受条件回洛阳城,被司马懿软禁。
正月初十日,司马懿以阴谋反叛罪,将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下狱,以大逆不道罪斩首,并夷灭三族。
从此之后,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16.王与马共天下:316年,西晋灭亡。
317年,南渡的侨姓大族和江南吴姓大族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皇帝,建立了东晋政权。
以“王、桓、庾、谢”为首的世家大族相继执掌
东晋朝政形成了门阀世族,君权反而弱小。
尤其是王导执政时,王导在内主持朝政,王敦在外领兵,权倾一时,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17.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期,氐族政权前秦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前秦皇帝苻坚欲率军一举统一中国。
381年,苻坚组织九十万人马南下攻打东晋。
然而,苻坚刚刚统一北方民族尚未融合,人心不稳,所率九十万军队也多是临时拼凑。
战斗力并不强。
东晋得知秦军南下的消息后,派谢玄、谢石率八万北府兵北上迎击秦军。
秦晋两军在淝水遭遇。
谢玄接纳朱序的意见乘秦军尚未完成部队结集,先发制人,大破秦军。
苻坚仅率十万人逃走。
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18.河阴之变: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而得名。
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臸了北魏朝政。
二、简答题
1.分析西周衰亡的原因。
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历史影响。
3.先秦儒家、法家、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4.如何评价秦始皇。
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两汉的监察制度。
7.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8.评价曹操、诸葛亮。
9.评价九品中正制。
10.西周的分封制。
11.秦汉的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