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新教材】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07课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母亲品格,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
2.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2.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课件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师: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朱德同志怀着真挚的感情,为我们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回忆我的母亲)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母亲品格,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写法。
2.品味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2.了解背景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逝世。
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性文章。
本文原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1983年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为《回忆我的母亲》。
3.识别文体4.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溺.死(nì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ǎi )迁徙.(xǐ )佃.农(diàn )管束.(shù )祖籍.(jí )慰勉..(wèi miǎn )韶.关(sháo )衙.门(yá )外甥.(shēnɡ )周济.(jì )不辍.(chuò )妯娌..(zhóu li )为富不仁.(rén)(2)理解词义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2016-2017年度(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初中集体备课卡(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师xx老师备课要求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根据教研室要求,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为了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使集体备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特提出以下要求:1、集体备课卡包括:备课要有学期(全册)备课----学科教学计划表、单元备课---单元集体备课卡、课时备课------课时集体备课。
2、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好教学设计文稿,严禁照搬照套,所有教案均需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二次修改(个性展示)。
3、撰写字体要求:课题用小四楷体,居中;正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设置为0。
页面设置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为2厘米。
4、单元备课具体要求: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
5、课时备课具体要求:每课备课要求备的是堂课。
即要求分课时备,不能有二个或者三个课时连在一起备,每课时要有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过程。
(1)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题目。
(2)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3)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学会和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集合。
(4)教学难点:是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5)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其中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重点体现“高效课堂六环节”流程和“课堂教学五步流程”。
(6)作业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开放性。
(7)板书设计:新授课必须要有完整的板书设计。
(8)每课一反思,要言之有物,有一定的深度,不泛泛而谈。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单元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016-201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全集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闻两则●教学目标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中国石拱桥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拱桥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型制作或绘图活动,演示石拱桥的基本原理。
3.分析讨论:分析文章中对中国石拱桥的描绘和赞美,探讨石拱桥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智慧。
4.实践应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桥梁,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进行描述。
5.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增强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石拱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桥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石拱桥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拱桥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石拱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中国石拱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中国石拱桥”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
师:没错,就是白杨树!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白杨礼赞茅盾)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等。
2.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深受鼓舞,到重庆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17部编版)一着惊海天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标题《一着惊海天》的含义,领悟文章主题。文章通过描述飞行员生死攸关时刻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英勇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一着”所指的具体事件,以及“惊海天”所蕴含的意义。
举例:文章中“一着”指的是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成功降落的一瞬间,而“惊海天”则形容了这一壮丽场景震惊了整个海空。
(2)掌握生字词,并学会运用。教师需强调本节课的生字词,如“瞥、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等,并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造句或结合文章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如“他只是瞥了一眼,便已胸有成竹”。
(3)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写作方法。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引子、发展、高潮、结局等结构,以及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高潮部分时仍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尽量用更生动、具体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围绕主题进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文章标题《一着惊海天》的含义,这是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英勇精神的赞颂。这篇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腻描写,展现了飞行员在极端情况下的冷静与勇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文章内容,分析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成功降落的关键时刻,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递紧张气氛和飞行员的英雄气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2)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适时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解释课文中涉及的古代地名、官职、礼仪等,如“侍中”、“太子洗马”等官职的含义。
(3)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对友情的表达,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通过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对话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4)文言文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如何将这些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是一个挑战。教师应通过写作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举例: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作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与朱元思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课堂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时存在困难,例如“吴会”、“驰骋”等词汇以及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真挚的友谊观。
本节课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课文《与朱元思书》,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三峡
(3)课文意境与情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对于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创设、实物展示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鉴赏文言文中的自然景观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魅力、分析描绘手法并解决问题。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词汇解析、朗读与赏析,让学生熟练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主动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三源自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赏析:通过正确朗读课文,学生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并欣赏课文描绘三峡自然风光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行或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三峡》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文细节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加强词汇、短语及句式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藤野先生的品质和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4.掌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和表达手法,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5.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并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3.改进提问技巧,多设置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通过分析课文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理解其为人正直、敬业爱生的品质。
-体会作者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式。
-重点词汇:如“落英、凄凉、拘束”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人教版八年级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5课《藤野先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章作者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式解析,课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以及课后习题。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了解鲁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课文背景。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短语,如:落英、凄凉、拘束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诗词五首》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这个活动将锻炼大家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诗词的格律、韵律、修辞等基本知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
举例:《关雎》中的对偶、比兴手法,《蒹葭》中的重章叠句,以及《观沧海》中的豪放风格。
(2)诗词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举例:《十五从军征》中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同情,《饮酒》中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诗词五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诗词五首》章节,主要包括以下五首古典诗词:《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观沧海》和《饮酒》。教学内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关雎》: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诗经》中的婚恋诗风格,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五首》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的基本知识和修辞手法,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更多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诗词背景、插图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设计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设置,激情导入课件播放视频:《纪念人民英雄》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跟随周定舫记者去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吧!(板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定舫)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巍峨..(wēi é)矗.立(chù)瞻.仰(zhān)奠.基(diàn)镏.金(liú)上溯.(sù)重幔..(chónɡ màn)庑.殿(wǔ)天堑.(qiàn)镶嵌..(xiānɡ qiàn )挑衅.(xìn)逾.越(yú)梭镖..(kānɡ kǎi)..(suō biāo)序幕.(mù)搀.扶(chān)慷慨旌.旗(jīnɡ)髻.子(jì)五卅.运动(sà)(2)理解词义矗立:高耸地立着。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2017部编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
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教师补充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则富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消息 《我三 十万大军南渡长江》。(板书课题)
过这种形式,能身临其境,感受新闻消息报道的特点。 ) 学生认真地倾听,用心品味新闻消息的特点。 2. 师:请同学们跟着配乐,模仿着播报新闻,好吗?
同学们自由尝试当播音员播报新闻。 教师提出播报要求: ① 语气一定要高昂,有气势;②语速要慢。 学生活动:推选朗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展示 教师评价,鼓励。 (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消息。初中学生对文体概念不容易 领悟,不感兴趣,所以在教授新闻知识之前,希望通过当播音员的活动,亲 身体验新闻消息的特点。寓教于乐,学生更容易明白接受。 ) 三、【我来分析消息】 ----- 阅读消息 1. 师:刚才通过“我来当播音员”这个活动,已经对新闻消息有了了解,你读 完这则消息,对消息的知识了解多少呢?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内容见本册第五单元“表达 . 交流”综合实践)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
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பைடு நூலகம்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
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生活动: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设计意图: 同学们对每天的中央电台早晨报纸摘要的广播节目非常熟悉, 通
《钱塘湖春行》 13、《背 影》 14、白杨礼赞 15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16、《昆明的雨》 17、中国石拱桥 18、《苏 州 园 林》 19、《蝉》 20 《梦回繁华》 21、《孟子》两章 22、《愚公移山》 23、《周亚夫军细柳》 24、《诗词五首》 《饮酒 ( 其五 ) 》 《春望》 《赤壁》 《雁门太守行》 《渔家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创作诗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提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离别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情感表达的方式、分析其效果并尝试改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离别情感和豪迈的气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景,希望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未来,我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或许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历史背景。
5.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中,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晓得世界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那第9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研究目标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观点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白杨树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结构,创作一篇简短的散文。
其次,在重点词汇学习方面,学生们对词汇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些词汇,我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听得较为认真,但在案例分析时,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文章结构:学生需要分析课文的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篇章布局。
-语言表达:学生应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汇描述事物,抒发情感。
举例解释:
-重点词汇“傲然”在文中的运用,表达了白杨树不畏艰难、自信挺立的精神状态,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学生需理解这一核心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基本概念。本文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精神的散文,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敬仰。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课文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展示了其在恶劣环境中坚韧、挺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第111213 周第四单元阅读13背影14白杨礼赞15散文二篇16昆明的雨写作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222222第151617 周第五单元阅读17中国的石拱桥18苏州园林19蝉20梦回繁华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名著导读222222第18 19周第六单元阅读21孟子二章22愚公移山23周亚夫军细柳24诗词五首写作综合性学习222222第20周期末复习期末复习及考试91 消息二则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英勇善战(标题)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 衔接紧密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 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叙(详) 结构严谨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可取之处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
而第1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明确: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