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图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2直方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概念.

2.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组距进行分组,会列频数分布表.

3.会画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或频数折线图,并利用它获取相关信息,用以估计总体相关情况,即所有数据的分布情况.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引入,通过问题的解决了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频数分布直方图.

【情感态度】

增强对统计的兴趣,养成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数据中所起的作用,反映数据中蕴涵的规律,感受和体会统计结果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回顾知识点: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条形统计图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具体数目(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的数据描述的方法和优缺点,进一步感知不同数据描述方法的适用性。)

知识点一:频数分布表

示例一: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 )如下:

思考 选择那个范围内的身高学生参加比赛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提示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尝试提出可行的办法)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2.决定 组距和组数 (没有固定的标准)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如果取组距为3,则: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常分成5-12组. 所以要将数据分成 7+1=8 组.

3.列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最大值-最小值

组距

1721493-273

4.整理可得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

数最多,一共有41人.

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 cm(不含164 cm)的学生中选队员.

(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待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后,组织学生小

组交流讨论,解决思考问题。)

要求:以上定的组距为3,频数分布表。

如果组距为2呢?4呢?5呢?6呢?7呢?又会是怎么样的?请各组参选一

个组距并画出频数分布表。

思考:该频数分布表身高的取值范围有何依据?为什么?在最后一组取值中

为什么取值是小于173?而身高表中最高的为172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下列数据是截止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 39 35 33 39 28 33 35 31

31 37 32 38 36 31 39 32 38

37 34 29 34 38 32 35 36 33

29 32 35 36 37 39 38 40 38

37 39 38 34 33 40 36 36

取组距为3,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问题中,最大值是

____,最小值是____,取组距为3,可分成的组数为____组.

当频数分布表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已画出一部分,请补全)

四、课堂小结

组数和组距

频数分布表

频数: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频数分布直方图

五、师生互动

1.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1)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列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2.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直方图的各长方形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长方形的宽表示各组距,高表示频数,它反映的是数据的分布情况;条形图一般不连续排列,中间一般有间隙,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表示数据的一种类别.

3.频数折线图的各点的位置:

起点是向前多取一个组距,在横轴上取这个组距的中点即可,中间各点取各小长方形顶部宽的中点(组中值),末点是向后多取一个组距,在横轴上取这一个组距的中点即可.

六、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七、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多元化,密切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课程理念。着重知识点中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加深理解把握步骤,从而掌握每一步的解决方法增强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