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该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02
01
03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 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
课程大纲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褒禅山概貌
课程大纲
分析文章对褒禅山的描述,探讨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后洞探险
文章的艺术特色
语言优美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 等,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游记体的结构,按照时间、地点的顺序 进行叙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情感真挚
作者在描绘山水景色和游历感受时,情感真挚、深 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 思考。
文章的影响和价值
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主题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和 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 理的探讨。
结构
文章采用了游记的写作方式,按照游览的时间和地点顺序展 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作者先介绍了褒禅山的地理位置 和背景,再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人文景观,最后总结了自己 的感悟和思考。
结合文章内容,讲解后洞探险的经过和作者的感悟。
课程大纲
01
02
03
04
第四章:人生启示
探讨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启发 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第五章:总结与作业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 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02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和背景
王安石的简介
总结词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词类活用
非常
于是
至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余有叹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议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议力
议物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0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0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02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01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 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之意. 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 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背景知识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 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 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演讲完毕,感谢聆听
WATCHING
THANKS FOR
演讲人姓名
背景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的
《游褒禅山记》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时,因见山中景色秀美,洞穴幽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游记。
本文采用散文形式,笔触细腻,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游山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毅果敢、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游山过程中,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改革实践中。
01
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和启示
章节五
文中景物描写技巧及作用
CHAPTER ONE
景物描写手法举例说明
对比烘托 文中通过对比不同景点的景象,烘托出褒禅山的独特之处,如将前洞与后洞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后洞的幽深和神秘。 细腻描绘 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洞深处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化手法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洞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尽兴游览的遗憾之情。
章节六
课后思考与拓展延伸
CHAPTER ONE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领悟其艺术魅力。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 【答案解析】 文章结构梳理: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未游之前的所见所闻,再写游历经过和感受,最后写游后的感慨和启示。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连词
副词 助词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调节音节;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其字的用法
1 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 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 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知识归纳 ——语句翻译
4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 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5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的事就越困难;可是那见到 的景象就越奇特
6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也 还足够继续照明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乐少
悔:不得 极游之乐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Biblioteka 整体感知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然 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 连词;但;但是
此余之所得也 动词;得到 古人…往往有得名词;心得;收获 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动词;能够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正确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褒禅山历史文化背景
褒禅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建有寺庙。
山中留有古塔、碑刻等历史遗迹,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 内涵。
宋代王安石曾游历此山,并写下了著名的《游褒禅山记 》。
褒禅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使其成为旅游 胜地。
04
游褒禅山的旅游攻略
旅游路线规划
经典路线
游客可以选择从后山进入,沿着 山路攀登至山顶,欣赏美丽的风
01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 县,距离合肥市约100公里。
02
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丘陵地带, 地势起伏,景色优美。
褒禅山风景特点
褒禅山以其山水之美和历史文化底蕴 而著名。
山下有水库,山间有溪流,山水相映 成趣。
山上的花盛开,秋季红叶满山,四季 景色各有特色。
历史文化的传承
褒禅山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和文化传承。王安石在游记中通过描述自己的游历经历, 传递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禅宗文化的体现
褒禅山与禅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安石在游记中多次 提到禅宗的寺庙和僧侣,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影响和特 点。
《游褒禅山记》中的人生哲理
01
研读《游褒禅山记》原文,了 解王安石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
色。
分析《游褒禅山记》中所引用 的典故、成语和历史事件,探 究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寓意。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 游褒禅山记》与其他古代游记
散文的异同之处。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探讨《游褒禅山记》对现代人
的启示和意义。
02
游褒禅山记原文欣赏
保持安全
在攀登过程中,游客应该注意 脚下的路况,避免摔倒或迷路

注意天气
如果天气不佳,如暴雨、雷电 等,游客应该推迟行程,确保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课件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名作动, 筑屋定居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和尚
当初
死后葬在那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命 个)缘故 名, 称
……者……也, 判断句
那禅院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指慧褒的弟子 在慧褒墓旁盖 的房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南面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至: 到达;于: 介词,引进处所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 幽深昏暗, 叫人迷惑的

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那里 在
嘲笑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疑畏卒不敢取
终究
卒然边境有急
同猝, 突然
五万兵难卒合
同猝, 仓促
重点字词
• 舍: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 东: 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之意。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
温故知新:由“记”谈起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 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 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我们接触过的与 “记”有关的文章
游 褒 禅 王山 安记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家”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1089), 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 1070年任宰相, 推行新法, 后因遭 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 于1074年 罢相, 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 去相位, 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 又 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 废尽新法, 王 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 故又称 “王文公”。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件52页PPT【图文版】

背景知识
初读课文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 )然 5、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 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思考:
想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
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
想一想?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 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 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 褒禅山记》,想一想:它在写法 上有何不同?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 旧习”,风格豪放.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 怀古》颇有名。 著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公元1051——1054年, 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 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 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 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 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 此文。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 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解析课文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後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 可识曰“花山”。 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第2页/共30页
←褒禅寺
第3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4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5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6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7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8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9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0页/共30页
华阳洞
第11页/共30页
写作手法
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第29页/共30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0页/共30页
很多深刻的启示,你
能总结出几个?并谈
谈自己的见解.
第26页/共30页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 比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
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第27页/共30页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 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28页/共30页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 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 治学都要“__尽__吾_志___”和“_深_思__慎__取 ” 的道理。
1.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不胜枚举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名) 名——识其本名(动)
第21页/共30页
小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 (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42张

《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42张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 慎取”
山名(本名、别名) 仆碑、音谬
洞名(前洞、后洞) 游后洞
记游
. 音谬
议论
怠而出
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
窈然 (yǎo)

(jiù)
无物以相之 (xiàng)
王回深父 (fǔ)
今言“华” (huá) 如“华实”之“华(”huá)者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
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研读课文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第四段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
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 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 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的道理。
• 因事见写理,作叙议特结点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 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 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 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 见闻 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传统游记的写法:抓住山川风物的 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 者感情,一般以记叙为主,感受为 辅。
《游褒禅山记》与传统游 记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问题探究:
1.第二段为记游的主干部分,作者游了那些地方?感受怎样 (用一个字概括)?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结构

古人求思
余之 所得
无不在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力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文章脉络:
褒禅山命
记叙
名的由来
游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山 记 议论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记叙的深化
借仆碑抒发感慨


者尽 不 ,吾 可
可志 不
以而 深
无不 悔能 矣至
思 而 慎取之来自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