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 4 古生物与古环境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环境演变分析在追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时,古生物学与古生态学是两大关键学科。

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通过对化石的分类和解剖学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起源和演化途径。

而古生态学则研究古代生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环境对生物演化和分布的影响。

古生物学最早是通过对化石的发现和分类进行研究而兴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拓宽了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化石是生命进化的记录,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和地区的化石进行系统分类和对比,可以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和海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例如,三叠纪至侏罗纪时期,恐龙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以鱼类和海生爬行动物为主。

这种演化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地球环境在演化中的巨大变化,从而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生态学主要关注生物间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中的线索,如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的比值,以及生物化石中保存的生长环境和生物群落特征,可以重建过去的环境演变过程。

比如,通过对海洋沉积岩中古代有孔虫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古代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时,古生态学还可以通过对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测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植被类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演化历程,也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通过对过去的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演化的解析,可以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生存能力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制定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策略提供了启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尽管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都是基于化石记录的学科,但随着科学方法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和认识。

例如,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对DNA残留在化石中的研究,推断出古代生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这为古生物学的进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古生物学与技术利用地球化学分析还原古代气候变化

古生物学与技术利用地球化学分析还原古代气候变化

古生物学与技术利用地球化学分析还原古代气候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地球上古代气候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古生物学以及技术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成为了研究古代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化石和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气候变化的过程与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在研究古代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一、古生物学与古气候指标古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年代的化石记录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响应。

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群落的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气候的变化趋势。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地质时期的植物化石组合,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和温暖程度。

同样地,通过研究不同地层的动物化石,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海洋温度和海洋环境状况。

通过古生物学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对古代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初步的推测。

二、地球化学分析与古代气候变化地球化学分析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表层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的科学。

通过对地质样品中不同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气候变化的一些重要指标。

例如,通过分析岩石中的氧同位素,我们可以得知古代海洋中的氧同位素组成,从而推断出古代气候变化的模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氮同位素来了解古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硅同位素分析来推测古代植被的演替过程等。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手段,我们可以获取到更加精确和全面的古代气候变化信息。

三、技术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在古气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核磁共振成像(NMR)技术可以对古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从而提供关于古代气候以及古环境的信息。

另外,同位素质谱、电子自旋共振(EPR)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古代气候变化的细节信息。

四、古生物学与地球化学分析在研究古气候变化中的应用案例历史上发生在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事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1.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

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

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

如足迹、粪便、潜穴等7.模铸化石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

常见的有: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古生物学是对生命发展与演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古生物形态、生物地理,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而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能够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地层学可以为古生物学提供一个时间框架,即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之间的时代顺序和相对年代。

因为地球的地壳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构成也不同,这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一个用于序列生命进化历程时间轴的手段。

通过地层对生物化石的掌握,可以大约确定具有代表特定生物阶段的地质时期名称,并预测出某一地点未被发掘出来的生物化石种类和形态等。

同时,地层学也是对地球历史的一种重要解析方式,地层中不同的岩石层和岩石中出现的不同化石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变化。

比如,当一个地层中发现沉积岩、泥岩、砂岩和煤等岩石时,可以推测出这个地层在不断的地理变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例如湖泊、海洋、沼泽、潮间带、沙漠等自然环境。

而在古生物学中,古环境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化石的地层分布,可以初步推断出该地区古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揭示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

比如,在研究化石记录中,如果发现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多样性下降,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当时的环境受到了某些不良的程度的影响,例如冰川距离、海平面变化、气候变暖或干旱等。

这些因素对古代生物体系的影响,也可以拓展出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研究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另外,通过古环境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特征,这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石器的形态、颜色、大小和自然纹理等特征,可以推断出当时人类的手艺水平和生产方式,研究不同地区人类的文化差异,以及贸易和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能够为研究古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提供重要支持和证据,其研究成果也对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及其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

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及其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

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及其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及其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意义引言地球的历史长河中,生物的演化与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

古生物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了解过去生命多样性和环境的宝贵证据。

在浙江东部地区的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壳斗科化石,这对于研究古生物地理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的特征以及其对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一、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的特征壳斗科是一类古生物,属于软体动物门,生活在中新世时期的海洋中。

这些化石主要由贝壳遗骸组成,通常呈圆柱形或圆锥形。

壳斗科化石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外形特征壳斗科化石的外形多样,包括成正圆柱形、扁圆形和近圆锥形等。

这种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属和种的壳斗科化石。

2. 贝壳结构壳斗科化石的贝壳结构为螺旋状,有明显的螺线纹路。

这种结构是壳斗科化石被认定为软体动物的重要证据。

3. 分布范围浙东地区的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壳斗科化石种类丰富,分布广泛。

这些化石多见于浙江沿海地区,显示出一定的生物地理分布特点。

二、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1. 生物地理学区系壳斗科化石的分布范围可以反映古海洋环境的变化,进而揭示古生物的迁移和演化规律。

浙东中新世地层中壳斗科化石的种类繁多,这些化石的分布特点可用于划分生物地理学区系,并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生物交流。

2. 古生态系统壳斗科化石的特征可以提供关于古生态系统的重要信息。

通过研究壳斗科化石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可以了解当时古海洋中的生态环境、食物链结构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古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功能。

3. 演化研究壳斗科化石的种类和形态变化可以提供关于物种演化的线索。

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壳斗科化石的出现和消失,可以推测物种的起源和灭绝时间,揭示物种的演化历史和进化模式。

三、浙东中新世壳斗科化石的古环境意义1. 古海洋环境壳斗科化石作为古海洋生物的化石,具有重要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

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

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

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摘要: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和古环境条件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演化和环境变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地球过去和预测未来的重要性。

1. 引言在地球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研究主要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和古环境条件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上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过程。

研究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演化过程,并对未来的生物和环境变化持续进行预测。

2. 古生物学记录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古生物学记录主要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采集、分类、鉴定和分析,可以了解各个时期地球上生物种类、数量和演化关系。

基于古生物学记录的研究可以提供地球生物演化的重要线索。

例如,在考古学领域,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史、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古动物学研究则通过对古动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期地球上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如何演化和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古生物学记录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和采集、化石分类和鉴定、古生态学分析、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

这些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和演化过程。

3. 古环境演变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古环境演变研究主要通过对古环境条件的研究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过程。

古环境学家通过对古气候、古水文、古地理和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以及各个时期环境条件的变化。

古环境演变的研究方法包括: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等。

研究者通过对古土壤、古植被和古动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古生物学中的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

古生物学中的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

古生物学中的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生物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和分类,揭示出生物演化的历史和生态系统的变迁。

生物演化是由多种环境因素所驱动的,这些因素包括气候、地质环境和生物关系等。

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的影响十分复杂,其中包括生物的进化、灭绝、各种生态事件、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演变等。

生物演化是基于遗传变异的过程,分为两个主要因素: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偶然的遗传事件,如基因突变、随机杂交和基因流等,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自然选择是指对不同表现型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导致更适应环境的表现型在竞争中优胜的过程。

然而,环境因素对生命的进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影响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速度和方向。

气候是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的适应性和演化方向。

在三叠纪晚期,由于海洋水温大幅度波动,引起了大规模的海洋物种灭绝,这种灭绝事件导致许多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和演化方向的改变。

在白垩纪末期,一场大规模的气候变化袭击地球,导致恐龙的群体绝灭。

孢粉记录表明,在这个时期,气候变化引起了植物物种的大规模死亡,严重影响到食物链的稳定性。

地理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粘土颗粒运动和海平面变化方面。

在白垩纪末期,巨坑牙龙的栖息地一度由海棚变为浅水湖泊,在这个时期,它们的形态迅速演变,身体迅速变得更加巨大,这可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海洋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生物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变迁。

而生物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各种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捕食和竞争关系等,都对生物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过去的大型食肉恐龙家族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成员,然而,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环境变化过程中,它们逐渐灭绝,导致了新物种对生态系统的重新布局。

总的来说,古生物学中的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

通过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的生态系统、生命的进化历史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于古生物的ppt

关于古生物的ppt
古生物基础知识
(2-1)
重庆科技学院 黄新武
2010年9月29日
第一节 古生物总论
• 一、相关概念 • 古生物是地史时期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
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古、今生物一般以 全新世开始为界。 • 绝大部分古生物现已绝灭,人们只能借助 化石来研究古生物。 • 化石即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它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各门类古生物简介
• 一、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简介 • 1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 :是一类最低等
的微体动物,属于真核单细胞动物,多为水生。 原生动物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本门常见化 石有放射虫、有孔虫等。
• (1)放射虫目( Radiolaria ) :寒武纪延续至 今,是一类海生浮游原生动物。其形态多样,一 般为球形、帽形等。个体直径 0.1 一 2.5mm 。 大多数放射虫的骨骼绕中心紧密连成网状,骨骼 成分多为硅质,其沉落海底不易溶解,可大量富 集成放射虫软泥。
• 古生物与成岩和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煤、石油、油页岩的 形成也与生物密切相关。
• (六)为月、地系统演变研究提供资料
• 很多生物的骨骼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日、月、年等生长周 期。如珊瑚生长纹代表一天的周期,现生珊瑚一年约有 360 圈生长纹,而石炭纪的珊瑚 1 年有 385 — 390 圈生 长纹,说明石炭纪一年的天数要比现代多。
遗体最终也保存于水域或陆地中)。 • 生活于水域中的生物统称水生生物。水生生物除少数生活
于大陆水域外,主要是生活于海洋中的海生生物。 • 生活在大陆上的生物统称陆生生物,陆生生物包括生活于
大陆水域中的水生生物及陆地上的生物。 • 陆地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因陆地多处于剥蚀区,所
以其化石保存较少。 • 陆生生物化石主要是生活于河、湖、沼泽等水域中的水生

昆虫在古生物学发现和古环境重建中的重要性

昆虫在古生物学发现和古环境重建中的重要性

昆虫在古生物学发现和古环境重建中的重要性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领域,通过对化石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历史以及过去的生态环境。

而昆虫作为生物界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群体之一,在古生物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昆虫在古生物学发现和古环境重建中的重要性。

一、昆虫化石的特点和意义昆虫化石是指保存下来的古代昆虫遗体或痕迹,它们通常以石化的形式存在于地层中。

与其他生物化石相比,昆虫化石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昆虫化石通常较为完整,尤其是硬壳类昆虫,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其外骨骼能够较好地保护内部结构,因此被保存下来的概率较高。

其次,昆虫化石对年代和环境的指示作用非常强。

昆虫的种类和数量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昆虫的食性、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都与其所处的生境息息相关。

因此,通过对昆虫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测出古环境的特点,如古气候、植被类型等。

再者,昆虫化石还能够提供有关古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信息。

昆虫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分布能够反映当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昆虫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变化。

二、昆虫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1. 古气候重建昆虫化石中保存有关昆虫的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推测古气候条件。

例如,一些特定种类的昆虫对温度和湿度的敏感性较高,它们的存在或分布可以指示当时的气候条件。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代昆虫化石的研究,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古气候重建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

2. 古植被重建昆虫对植被的偏好有很强的选择性,不同的昆虫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有着特定的依赖关系。

通过分析昆虫化石中存在的植食性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可以重建出当时的植被类型和分布。

例如,某地区存在大量饲食某种植物的昆虫化石,那么可以推测该地区当时存在大量该植物,从而得出古植被的信息。

3. 生态系统演化研究通过分析昆虫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可以了解古代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变化。

古生物学的研究与演化分析

古生物学的研究与演化分析

古生物学的研究与演化分析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上曾经存在的已灭绝生物的学科,通过对化石和化石记录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

古生物学为我们了解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并且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演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生物演化的关键因素。

一、古生物学研究方法1. 化石的分类与分析:通过对不同种类化石的分类和分析,可以推断出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例如,化石植物的形态特征可以提供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信息,而化石动物的骨骼结构可以揭示出生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2. 放射性测年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来测定化石的年龄。

例如,利用碳-14同位素的半衰期推断出距今数万年的动物化石的年代。

3. 遗传分析:通过比较现生生物的DNA和古代生物的DNA,可以推断出物种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遗传分析还可以揭示出古代生物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

二、古生物的演化分析1. 生物进化的驱动因素:古生物学通过分析化石记录,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驱动因素。

进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和突变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物种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并演化为新的形态。

2. 物种形态的演化:古生物学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化石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追踪物种形态的演化过程。

例如,化石记录显示了马的演化过程,从古代的小型四趾马逐渐演化成现代马的单蹄形态。

3. 生态系统的演化:古生物学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组合来重建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三、古生物学的重要意义1. 揭示生物进化历史:古生物学通过对化石记录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

了解生物进化历史对于理解物种的起源、演化和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2. 了解古代环境:古生物学还可以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的气候、环境偏好和生态位等特征,重建古代环境的变化。

古生物学总论复习

古生物学总论复习

第一章绪论古生物学Paleontology定义: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对象:化石——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及其活动痕迹。

(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第二章化石及古生物分类系统一、化石的定义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的保存类型四、化石的研究方法五、化石的分类与命名一、化石的定义化石fossil: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假化石pseudofossil二、化石的形成条件古生物→死亡→埋藏→石化→发掘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生物软体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沥青湖、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4、时间条件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石化作用时间: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6、石化作用petrifaction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充填作用可发生在生物硬体结构中,如贝壳的微孔、脊椎动物的骨髓;也可以发生在生物硬体结构之间,如有孔虫的房室、珊瑚的隔壁之间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如果溶解速度等于充填速度,原生物体的微细结构可以保存下来如果溶解速度大于充填速度,则原来的微细结构难以再现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通常是几丁质的生物体发生此石化作用,其几丁质成分(C15H26N2O10)为主的植物叶化石、笔石枝等经碳化作用,H,N,O挥发,留下碳质薄膜化石2)置换作用——硅化作用:硅化木3)碳化作用——碳质薄膜:笔石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现生生物:已记录170多万种,估计有500-1000多万种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三、化石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可分为4类: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3遗迹化石4 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根据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分成4类:(1)印痕化石(2)印模化石(3)核化石(4)铸型化石(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2)统计分析
利用啮齿动物计 算温度和降雨量
T= 2.73Sp+20.09(T 为古温度,单位为C;Sp 为 ping 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T= 1.15Sp+9.15(T 为古温度,单位为C;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P=84.4Sp+3(P 为古降雨量,单位为 mm;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常年流水:好 暂时性流水:差 注意分选性在剖面上的垂向变化。
(5)粒序层理:
正粒序 反粒序
2、成因类型
(1)干旱:黄土、风成砂、洪积 物、盐类沉积。
(2)湿润:湖泊、河流、石钟乳 沉积。
(3)湿热:红粘土。 (4)干冷:黄土、岩石碎屑、洞
穴角砾、冰碛物。
(5)湿冷:黑色土、沼泽土。
黄土
钙板层
角砾石层 钙板层
水牛(Bubalus)、野猪(Sus scrofa)、麂(Muntiacus)等。
荒漠型
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小沙鼠(Gerbillus)、沙鼠(Meriones)、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ca)、骆驼(Camelus)等
喜干型
田鼠(Microtus)、鼢鼠(Myospalax)、毛足鼠(Lasiopodomys)、鼠兔(Ochotona) 、
北京平 原区一 钻孔的 第四纪 地层划

五、地球化学方法
用于生态环境分析的有:Fe3+、 Fe2+、Al2O3、SiO2、MnO2、CaCO3、 TiO2等。
1、风化强度指数
Harnois的化学风化指数
CIW= Al2O3x100(Al2O3+CaO+Na2O)
总的趋势:风化指数越小,气候 越干冷;反之,气候就越温暖。

古生物专业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呢

古生物专业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呢

古生物专业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呢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群落和古生物演化的学科,涵盖了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于古生物学的需求的增加,古生物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专业的发展前景,从产业需求、科研创新和教育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古生物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广泛的产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度提高,古生物学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因此需要古生物学专业的人才来参与相关的研究和工作。

比如,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化石和地质信息,为考古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解释和支持,帮助揭示古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此外,古生物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宝贵的资源。

例如,一些具有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地方可以通过建设古生物博物馆和主题公园来吸引游客,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古生物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科研创新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古生物学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

比如,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提取化石中的古DNA,进行DNA测序和比较,进一步揭示古生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

此外,有机体化学、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的进步也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这些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古生物学的发展,使其成为更加准确、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领域。

另外,古生物学的发展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古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的结合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化石数字化项目,提高化石的分析和管理效率;与地质学的结合可以精确地确定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环境,更好地理解古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

这些交叉学科的合作将拓展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科发展和创新。

古生物学的发展还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随着古生物学的发展,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需要具备古生物学背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培养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第三章古生物学的应用-精品文档

第三章古生物学的应用-精品文档

布广泛、生活习性多样的庞大类群。
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总结:
元古代(2500-590Ma):原始菌、藻类时代
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藻类时代 晚古生代(410-250Ma):蕨类(孢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250-65Ma):裸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65Ma-现在):被子植物时代
2.4. 动物界的演化(变)
最早动物出现在元古代晚期,为无脊椎动物。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海螺、田螺、贝壳、昆虫
等都是无脊椎动物。
• 古生代(590-250Ma) (1)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出现,以寒武纪初 期生命大爆发为起点,其中最为繁盛的是三叶虫、笔石、头 足类、腕足类及珊瑚等。
古生物学的应用
������ ������ 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 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 ������ 3 古生物学与环境分析 ������ ������ 4 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 ������ ������ 5 古生物学与矿产资源 ������ ������ 6 古生物学与人类文明
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1 化石的野外采集 • ������ 不同门类的化石,其沉积围岩有所不同,化石的数 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岩性、环境、时代
• ������ 化石采集方法:观察、照相、工具、方向、保护
• ������ 化石采集的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异 1.2 化石的修理与分离
1.3 化石鉴定与记述:照相、鉴定、描述、图示
注:三叶虫、笔石在志留纪末时大多已绝灭,由于其数量多、演化迅速, 因此可作为早古生代重要标准化石之一。
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T=(H 古-H 现)×5.5℃/100 T 为古年均温;H 古为古暗针叶林生长的海拔高度(m) ;H 现为研究区现今暗针叶林生长的 海拔高度(m) 。
(3)植物大化石的应用
A、叶缘:
全缘叶 浅裂型叶 锯齿型叶 升 高
• 全缘叶
Lobed浅裂
serrated锯齿型
叶缘形态与气候的关系
• • • • 热带雨林 副热带雨林 亚热带雨林 温热带雨林 全缘叶 比例 75% 57-75% 40-50% 0-35%
气候干冷:伊利石、蒙脱石含量高 气候温湿:高岭石含量高
表 10-2 常见碎屑矿物稳定性分类 稳定类型 稳定矿物 比较稳定矿物 不稳定矿物 非常不稳定矿物 碎 屑 矿 物 石英、金、白云母、金刚石、刚玉、锆石、金红石、锡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等 长石、磁铁矿、赤铁矿、磷灰石、钛铁矿等 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黄铁矿、红柱石、黄铜矿等 方解石、石盐、石膏等
过去200年贺兰山树轮-纤维素的 δ13C序列和树轮宽度对比(据马利民 等,2003)
采样要求:
(1)一个采样点至少要采集20棵相同树种的样本;
(2)悬崖优于石壁,迎风坡优于背风坡,陡坡优于缓 坡,山脊优于山谷;
(3)宜选择树龄较长、年轮纹印清晰、敏感度高、伪 轮和样品断裂较少的针叶树种; (4)树芯样本的采集使用生长锥在距离地面130cm左 右钻取树木横截面上的树芯; (5)圆盘样本的采集使用长柄龙锯或油锯在距离地面 30~40cm高度截取树木横截面圆盘样本。
表 11-5 一些特殊地貌的气候指标 地貌类型 冰斗 古冰楔 冻融皱褶 形 成 条 件 形成于雪线附近 形成于多年冻土区,气候寒冷 形成于多年冻土区,气候寒冷 指示年均气温(上限) 可与现今雪线气温比较 低于-5C~-9C 低于 0C

古生物学与古环境演变

古生物学与古环境演变

古生物学与古环境演变古生物学与古环境演变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

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等问题,而古环境演变研究的是古代地球环境的变化过程。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历史上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命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亿年间,地球经历了多次重大的环境变化。

从原始地球的湿润热带气候到极冷的冰期,从古代大陆的形成到现代大陆的重塑,这些环境变化塑造了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和生物演化。

古生物学家通过在化石记录中寻找线索,试图还原过去的生物世界,了解古代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证据。

化石记录了生物演化的过程,包括生命的起源、分化和灭绝。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可以推断出古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化趋势。

例如,在白垩纪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统治者,但随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哺乳动物开始崭露头角,并成为今天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古环境演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学、古地磁学和古生物学。

地层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沉积物、岩石和矿物,推断出古代地球环境的变化。

古地磁学是通过分析古代岩石中的磁性矿物,确定古地磁场的磁极位置,进而推断出古代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古生物学则通过研究化石记录和古代生物遗迹,揭示古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演化。

古环境演变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灾害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冰川时期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的策略。

古环境演变还可以提供有关古代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信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古生物学和古环境演变还可以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指导。

在当代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古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可以发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干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保护和恢复策略,改善当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古生物学与古环境演变是相互关联的学科,通过对化石、地层和古代生态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演变。

古生物:植物的形态结构认识

古生物:植物的形态结构认识
煤等,各种藻类亦可以形成礁、藻煤、硅藻土等
2
古植物学
• 低等植物 – 单细胞或多细胞 – 无根、茎、叶的分化,为简单的丝状体或片 状体 – 生活于水中或阴湿环境中
• 叠层石 – 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 – 层状、深-浅色(有机与无机)层相间 – 由蓝绿藻和绿藻与沉积物组成互层
3

叠 层 石
代 低 等 植
8
茎的木质部 髓 树脂道
茎的组成
10

• 功能:营养器官: 光合作用制造养 料
• 组成:叶柄、叶 片、托叶
11

• 完全叶和不完全叶 • 单叶和复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单身复叶)
12
13
叶序
• 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 – 互生、对生、轮生、螺旋生
14
叶的形状
18
叶脉类型
– 单脉、扇状脉、放射脉、平行脉、弧形脉、 羽状脉、简单网脉、复杂网脉
19
20

• 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支持、固着 植物体
• 形态:与环境密切相关: – 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 – 潮湿区:根系较浅、水平伸展
21
主 根
根 的 变 态
气生根
肉质根
须 根
块根
22
生殖器官
• 原始类群:为孢子囊,载孢子囊的叶称 为孢子叶。同孢和异孢。
• 整体轮廓:通常 以叶的长、宽之 比及最宽处的部 位为标准而划分 为基本的几何形 态
15
叶的形状
• 叶的顶端:急尖、 渐尖、钝圆、凹 缺、小尖头、截 形
• 叶的基部:楔形、 心形、偏斜、截 形、下延、圆形
• 叶的边缘:全缘、 波状、锯齿状、 深裂
16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捕食关系


是指一种生物以捕食另一类生物为生,但它本身又成为其它 生物的食物。这种关系组成了捕食者食物链。这种关系在现 代生物环境中较为普遍,但在化石记录中保存的证据很少。 因为真正成功的捕食现象无法保存为化石;而那些不成功的捕 食,由于留下被吃后残留的痕遗,或被捕捉又逃去的幸存者留 下的伤痕,才能保存为化石.

第五节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 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 演化过程。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包括5个步骤(自学)

4.沉积学方法

沉积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层中保留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物的颜色、 结构、沉积构造,岩矿标志如沉积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组分、自 生矿物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等的分析与研究来恢复生态环境。
(2)个体大小的分选性:原地者,个体大小极不一致,从中可观 察到幼年~老年期个体大小变化;异地者,分选好。 (3)两壳保存的分散性:原地者,一般是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 离,但其数量比例大致是1:1;异地者则比例不一致。
(4)生物的生长位置:原地者往往保持其原来生活时的位置和方 向或稍有变动,异地者则与原来生活时差别较大。
重点掌握
1 2 3 4
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古生态学有关术语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作业 读一篇有关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并作读 书笔记(交作业)
3 底栖生物:生活在水层底部,脱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1)表生底栖:居住在海底表面生活,可分为固着底栖和游移 底栖。
(2)内生底栖:居住在海底沉积物内部,营掘穴或钻孔生活。
第二节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自学)
1、底质 2、温度
3、水深
4、光线
5、盐度
6、气体
7、海拔
8、生物因素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共 生 关 系 ( sym biosis)
寄 生 关 系 ( p ar a sitic) 共 栖 关 系 ( com m en salism ) 互 惠 共 生 关 系 ( m utu alism )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1、抗生关系(相克关系)

指一种生物受到另一种生物的危害,而施加危害的生物本身 毫无影响,这种关系在化石中不易表现出来。 但在生物界却确实存在,典型例子如“红潮”现象。有些藻 类如硅藻等过快的繁殖而产生有害物质,使成千上万的鱼群 及底栖动物由于水体底部的污染,或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共栖现象表明,底栖固着型生物有选择的粘附并生长在另一 种生物壳或硬体之上, 可以获得丰富的水流和食物. 例如喇叭珊瑚、苔藓动物等多定居在壳的前部或菱褶之间的 舌状突起内,或流水进去壳内的部位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6、互惠共生关系

又称双利关系,共生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关系密切, 两种生物彼此都有好处可得,相互间协作得很好. 互惠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昆虫传播花粉,昆虫到植 物处觅食,植物把花粉沾到昆虫身上,昆虫带着花 粉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不知不觉的完成授粉 任务。 礁体中造礁珊瑚同虫黄藻的互惠共生关系表明,二 者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共生组合。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5、共栖关系
一种生物从共生的另一种生物得到好处,而对
后者并无显著的影响.
这是一种偏利的共生关系,往往是生物的一方
供另一方作定居地点,因此又称为宿生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腕足类化石石燕贝等壳 上,据采集发现有喇叭珊 瑚固着生长,喇叭珊瑚多 生长在双壳的边缘,特别 是背壳前部,形成沿边缘 分布的链状排列。


第四节 群落与生态系
一、生物群落及生物埋藏
1 生物群落及有关概念 (1)群落(Community):居住在一个特定生态区域内的所有 生物总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特征种、优势种 (2)居群(Population):指某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3)生态系(Ecosystem):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构成 的一个综合生态系统,可大到整个海洋,小到一个湖泊、池 塘,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群落组成。 (4)化石组合(Fossil assemblage):生物死亡后经过搬运形 成异地埋藏的化石群。
(5)化石群落( Fossil Community):生物群落死亡后原地埋 藏被保存为化石的一部分。目前所划分的化石群落实际上包括 了多个生物群落。 (6)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利用古群落来划分和对 比地层的学科称为生态地层学。
2 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区别
(1)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原地埋藏者,骨骼保存完整,关节或铰 合部位未脱落,异地者则相反,个体多破碎或磨损。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3、竞争关系

是生物之间由于对食物、光线、和空间位置的需要 而不断地竞争,彼此之间低水平的互相影响,互相 制约,但有时也会造成两败俱伤。
4、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一种生物从另 一种生物直接获得营养,并对另一种生物具有危害 性。

例如海百合茎上和珊瑚体上有蠕虫的寄生现象。
地史时期的生物之间关系可以概况为2大类: 对抗和共生关系,各大类又可以分为3小类。
抗 生 关 系 ( an tibiosis) 捕 食 关 系 ( pr ed a tion ) 竞 争 关 系 ( com p e ctition )
生 物 间 关 系
对 抗 关 系 (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a g on ism )
第五节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 1.指相化石法 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如造礁珊瑚只分布在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中,所 以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造礁珊瑚,就可以用来推断这种 特殊的环境条件。再如舌形贝(Lingula)一般生活在浅海潮间 带环境。 2.形态功能分析法 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 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如生活在浅水动荡环境中的生物,其壳体一般较厚,因为厚壳 有利于保护自己,而壳薄、纤细的生物(如笔石等)则多适应于 相对静水的环境中。
第四章
古生物与古环境
第四章 古生物与古环境
1 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
2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自学)
3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4 群落与生态系 5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
一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 可分为三种类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
1 浮游生物:无真正的浮游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在水中。 该类生物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 量轻。可分为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如:抱球虫、放射虫、 硅藻和颗石藻等。 2 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多呈流线型,两侧对 称,其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均较发达。如鱼类、鲸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