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
历史背景
分工特点
萌芽阶段 (16-18世纪 中叶)
形成阶段 (18世纪60 年代-19世纪 60年代)
地理大发现,资本主 宗主国:手工业品 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殖民地: 原料 殖民政策。
爆发了第一次工业 革命,大机器代替了 手工业, 英国最先完 成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开始 确立。英放弃重商 主义政策,实行自 由贸易政策。 以英国为 中心,其工 业品销往世 界各地,殖 民地成为其 原料供应地。
谷物法终于在1846年被废除。
该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上的: 1. 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 两国间流动,而且两国国内充分就业;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 形式; 4. 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无运输 成本和保险费用,不存在技术进步; 5.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6. 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 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应。他认为,英 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大量进 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占的优势比在 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所以英国应专门发展 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 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为此,李嘉图在废除“谷物法”的论战 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 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 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 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利益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 当一国生产某 种商品的成本比别的国家低, 该商品具有绝对 利益的优势, 就可以生产、出口; 反之, 就不 要生产, 而要进口。在这个原则基础上, 各国 进行专业化生产, 然后交换产品, 对贸易各方 都有利。
深化阶段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①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 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这种部门内部 的分工形式,有以下三种: Ⅰ、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拖拉机 美:大功率轮;英: 中型轮式; 德:小型轮式。 Ⅱ、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波音747飞机10多个国家,1500个大企 业, 15000个中小企业。 Ⅲ、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分 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 高新类的复杂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 业的分工; b)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 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c)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 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
③从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 平型分工过渡: a) 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初级 产品与加工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 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分工。 b) 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 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 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往往是这种形式。 c) 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 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在西方经 济学界占支配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到了20世 纪30年代,才受到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的挑战, 即赫克歇尔(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 (Ohlin,1899-1979,1977年获诺奖)。俄林 的代表著作是《域际和国际贸易》(1933)。 他继承和发展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 较为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因此,也叫要素禀 赋学说、赫-俄学说。它开创了现代国际贸 易理论的新阶段。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 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之提供国际分工 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 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所以,在生产力水 平和自然条件之间,前者居主导地位。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果。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结果,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分工和 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 2.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 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广度、深 度起着决定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 内容。
要素禀赋说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解 释与比较利益说不同:
所谓比较优势,即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 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利益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 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在经济方 面,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实行贸易保护的 “谷物法”的废存上。
谷物法(1815颁布)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 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才允许从国外进口。 而该法又不断提高这个程度。
④ 从商品形式上, 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 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 相互渗透的趋势 如:发达国家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 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以建筑工程承 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与服务 业国际分工
第二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的内容
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
(按历史顺序)重要的国际分工理论如下:
亚当·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里昂惕夫反论 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
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
一、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比较利益学说的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模型 分工前 国别 A国 B国 X 产品
天数 产量
Y 产品
天数 产量
1 6
1 1
2 3
1 1
A国:
成本
优势
5 6 (0.83倍)
(0.33倍)
X 产品
Y产品
1 6 2
3
B国: 成本 X 产品 6 1 Y产品 3 2
1 3 劣势 6倍 1.5倍
分工前
国别
X 产品
五、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 成和发展
现实社会
“南南贸易”的发展
被称为“南南贸易”的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1990-2001年间,发展 中国家间的贸易增长率达到10%,是世界平均 增长率的2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从1990 年的2190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6390亿美元, 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也从6.5%提高到10.7%, 其中2/3是由亚洲国家创造的。制成品贸易是发 展中国家间贸易中最活跃的部分,90年代的年 均增长率达到12%,21世纪初,制成品贸易已 占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总额的近2/3。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贸易发展推动了其国内经济的增长。
阶段
历史背景
分工特点
发展阶段 爆发第二次产业 亚非拉国家 + (19世纪中叶 革命,促进资本 经济单一、 到二次大战) 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畸形化;分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工中心由英 资本输出成为主要 国转为一组 的经济特征之一 。 国家。它们 (新产业、通讯、交通、航道等) 之间也互为 市场。
背景 深化阶段(二战后至今)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发达国家通过“工厂外迁”调整和优 化经济结构; 殖民地向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合作; 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主流; 多边贸易组织建立与加强。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时成 本都比其他国家高,生产率都低,这个 国家还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吗?对 贸易双方都有利吗? 绝对利益学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请看大卫· 李嘉图创立的“比较利益理论” 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比较利益理论 (Comparative 也叫比较优势理论
Advantage)
大卫·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1823),英国人,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时期的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其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 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利益 理论,提出从绝对有利或不利中选择产品进 行生产和交换的原则,即按比较优势进行国 际分工的理论。它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国际贸 易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3)亚当· 斯密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对 外贸易的干预。他认为,国家为了保护某一 产业的生产,限制某种外国商品的进口。这 就说明该产业没有国际竞争能力,生产效率 较低。这种保护表面看保护了本国的产业, 但是实质上是使本国的资源从效率高的部门 转移至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形成资源的不合 理的配置和使用。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1.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 划分与独立化。 2.国际分工的含义: 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 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 界市场的基础。
二、 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3.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4.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大战以后)
1.该理论体现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提高利润 的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市场方向和价 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
2. 李嘉图提出的“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 的理论是指导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 则。
对比较利益理论的简评
3.比较成本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 展的主要原因。 4.这个理论把世界看做是永恒的、不变的,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5.这个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天数 产量
Y 产品
天数 产量
A国 B国
分工后 A国 B国
1 6
X 产品
天数
1 1
2 3
Y 产品
天数
1 1
产量
产量
3 0
3 0
0 9
0 3
在国际市场上,两国是按怎样的比率交换 的呢?
国内交换率 A 国 2X : 1Y
B 国 1X : 2Y
各自国内的交换率就是它们进入国际市场 进行交换的上、下限。
对比较利益理论的简评
三、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着国 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 种需要。 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以及他们 在国际分配比例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 关系。它是国内生产关系的延伸。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 国际分工的性质具有两重性:资源合理利 用;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影响公平的分工
也叫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 者。他生活在英国从手工业开始向大机器 工业过度时期,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 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 (《国富论》) 中, 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并以此 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和保护贸 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李嘉图论证到:即便贸易的一方在两种商品生
产上均对另一方占绝对优势,但只要这种优势有 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 劣 势,但只要这种劣势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则双 方仍有互利贸易的可能性。占绝对优势的一方选 择生产其中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的一方则 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交换产品,双方均可 获得节约劳动,增加商品产量的贸易利益。
由于英国人口不断增加——对谷物需 求上升——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 地主贵族有利,却严重损害了工业资产阶 级的利益(工业人口增加,吃粮支出增长, 工厂主被迫给工人增加工资,利润减少, 削弱了工业品竞争力;昂贵的谷物导致减 少对工业品的消费,该法还招致外国以高 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出于 发展资本,提高利润率的需要,工业资产 阶级迫切要求废除“谷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