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学说

合集下载

从荀子的正名思想看先秦诸子学说的衰落

从荀子的正名思想看先秦诸子学说的衰落

论文关键词:荀子正名三惑功用主义专制主义论文摘要:荀子的正名理论以名为核心,主要考察了3个基本问题:名的作用,名同异的原因,制名的原则。

荀子又以此为标准,将当时的诸子学说归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以名以乱实”3种谬误,并对之进行了严厉批判。

荀子的正名思想里面所包含的狭隘的功用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加速了诸子学说的衰落。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他是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

荀子的正名思想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特别是墨家的逻辑思想的基础上,用儒家的立场对先秦的逻辑思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正名理论,从而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荀子的正名理论也包含了一定的消极因素,这为其学生韩非、李斯创立法制思想,限制和迫害其他学派埋下了伏笔。

1 荀子正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数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在巴勒斯坦、伊利亚等先知纷纷涌现,希腊更是贤哲如云,如荷马、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等等。

这一时期古代文明彻底衰微在文明的废墟上,“人类全部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

他探询根本性问题。

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

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

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里感受绝对。

”[1] 8 春秋以降,原有的奴隶社会的一切都逐渐崩溃:天子权威衰落,礼乐文明瓦解,夷狄文化冲击。

社会巨变和文化的动荡,一方面使人们陷入茫然无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重新确立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确定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关系,创立某种作为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文化。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1、“礼治”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自的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阳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休,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第(销)、智(知)、忠、礼、勇、恕、廉、温、、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梯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二、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近,字尼,鲁国邑(今山东省阜市) 人,祖籍宋国更邑(今河南省夏国县),中国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先秦诸子学说比较

先秦诸子学说比较

先秦诸子学说比较先秦诸子是指在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想体系和学派,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诸子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这些学说的理解。

一、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以儒家学派为主体,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言论构成。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为本”,认为仁是一种爱人之心,并且应该在政治、教育、礼仪、社会秩序等方面得到体现。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且应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崇“仁政”。

荀子则强调“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通过教育和制度可以控制人。

二、道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主,由老子和庄子等人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和世界万物的本源,人应该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超越、坦然的境界。

庄子则认为世界是“无为而治”的,主张顺其自然,推崇自由、无为、乐观的态度。

三、墨家学说墨家学说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尽可以关爱他人,而“兼爱”即“相互关爱”,并反对战争和使人苦恼的敌对行为。

同时,墨子也强调的是技术发展,即人应该通过技术和工具来改善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

四、法家学说法家学说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并且人民需要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也提出了“法不责百官,长不制百姓”的政治原则,强调政治权力的重要性。

五、阴阳家学说阴阳家学说以易经为核心,主张以阴阳相生相克的法则来观察和控制自然和人类行为。

阴阳家也讲述了契合天地神理和宇宙伦理的道德、政治、军事行动、社会活动和医疗卫生应用的规律。

六、名家学说名家学说以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前期的荀况、韩非、杨朱等人为代表。

名家强调个人价值和人性观念。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学习和改造使之程度上放射光芒。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六大学派各有其核心思想和特点。

儒家、道家、墨家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而法家、阴阳家和名家则注重政治组织和社会秩序的构建。

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和墨家并称显学。

[3]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先秦诸子学

先秦诸子学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韩非子墨子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天人关系思想哲学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荀子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先秦诸子学
墨 法 道 儒 家 家 家 家
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 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 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 应运而生。
智儒 、家 信思 、想 恕的 、核 忠心 、: 孝仁 、、 悌义 、 礼 、
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 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仁”和 政 “礼 ” 治 (前551-前479) 思 思 想 想 学 说 教 有教无类、 育 因材施教、 思 全面发展、 想 文化 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道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先秦诸子要表现或提倡的一种精神就是四个 字:求同存异。每个人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有自己的态度,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 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 别家,别人,他有别人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 子可以各取所需,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进行阐释, 但不要或者说不必厚此薄彼,不必非得争个输赢, 非得争个高低。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把 它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幸福, 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先秦 诸子他们的愿望。

总结评价先秦诸子思想

总结评价先秦诸子思想

总结评价先秦诸子思想
先秦时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他们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说,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伦理观念。

孔子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他提出了“仁政”、“天命”等概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德来治国。

其次,墨子思想着重反对战争和武力,主张兼爱和以利为本。

他强调道德平等和以德治国,提出了“非攻”和“兼爱”等观念。

墨子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再次,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思想。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于道中,人类应当追求道的宽容和自然之道。

他认为,国家应该少治理、少干涉,让事情自然发展,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

最后,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思想家,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关注人性的本真。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他通过许多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人文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诸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人伦伦理,墨子的兼爱和非攻,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自由与宁静,都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些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中可见一斑,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12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32020/3/274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伋《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52020/3/276 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文化思想概述及核心内容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三代礼乐及周公,乃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后由孔子秉持克己复礼,力图恢复周公制度,以“仁”为核心始创,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定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礼孔子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儒家把“智”看成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儒家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
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
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的缺点:
缺点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更卑鄙的“三纲”理论还在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
且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

缺点二:“为人臣不孝,当死去;言而不当,亦Villefagnan;”最后甚至发展沦为“君必须臣死去,臣不得不死去。


这是一个老套,而又古板的政治理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君王不管多么荒唐,作
为臣民只有忠心的份,绝对不能够进行任何形式的评估,更别说是批判了。

其中一句“故
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这不但抹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还把全国的臣民变为了
君王的奴才,只是作为一个受气包而已。

缺点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说,不合乎礼仪的,不合法条的就是无法回去看看、回去听到、回去骂人、回去行动的。

在民主社会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所指明的条款,人们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看他们想看得东西、说他们想说的话。

如果人们做的某些事情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那么
新的法律条款就必须因应而生。

在新的法规出台之前,人们的行动应该不受制裁。

所以文
明国家里的法律是对人们行动的具体制约,而不是指明人们如何行动的行为准则。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家篇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家篇

道家诸子百家学说的奠基石,诸子学说都是从道家思想里延伸出来的,是一个解释万物本源,宇宙本质的哲学。

对于我个人来讲,最理想的就是象道家一样的生活着,道家思想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融入自然,感悟生命。

人有两面性,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出现两面性的心理对话。

所以人都具有道家那种心态,只是每一个人的这种感觉,多或少算了。

道家思想遵从的是彻完全底的“自然之美”,它抛开人类的社会属性,把人放至一个宇宙中存在的物体来看待。

万物本源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的一个循环,生与灭都是一种规律。

其实道家也分两类人的,一类人是事不关己的隐士,这种人就是完完全全的以自己的生存为中心,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社会是不是动荡。

这种人因为他们不发表任何言论,所以历史也没记载他们。

而他们运用的是一种最纯最真的道家思想——自然!还有一类则是咱们所熟悉的老子、列子、杨朱、庄子等心系天下,又用着道家思想治国的人。

而我适才所说的就是有着心系天下的杨朱的道家治国思想。

下面我想谈一下道家治世思想,是如何去关注这个人类社会的?我这里会谈到三个代表人物,杨朱、庄子、老子。

道家并非是只有这三人,只是这三人的论点相对要出名很多。

首先谈一下杨朱的思想,因为他的思想是最浅显易懂,而每一个人又能深切领会的。

杨朱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事后世史书记载很少,其原因也是因为他的“一毛不拔”思想触动了统治者利益,所以必需加以抹杀。

战国时期,孟子曾说:“现今天下,非墨即杨”为何会有这样的言论?其实这正好表现了每一个老百姓的两种心态,这两种心态是并存的,切左右摇摆的。

这两种心态是什么?“自保”与“抗争”!墨家的心态已经说过了,就是抗争,不断的与权贵较量。

而杨朱的思想恰恰相反,他就提倡不争。

杨朱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他主张人守着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丝一亳不准人侵犯。

我也不侵犯人一丝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自然太平。

说白了,杨朱也是在教人民抗争,墨家是以刚克刚,而杨朱是以柔克刚,类似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先秦诸子论说闪烁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语文文言文

先秦诸子论说闪烁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语文文言文

【概述】先秦诸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在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结合两则材料,对先秦诸子的论说进行探讨,展现其智慧光辉。

【正文】1. 谈论孔子的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因仁笃实,智者乐水,因智必定”。

他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人格的完美。

他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引为经典。

2. 论墨家的主张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70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提出“兼爱”和“非攻”两大主张。

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消除战争与冲突。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指出:“兼爱则攻害不至,非攻则乱害不生”。

墨家的主张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 探讨老子的思想老子,名李聃,生于公元前5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提出“道”的思想,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古代我国文化与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4. 论述庄子的哲学观庄子,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其《逍遥游》一书中提出了“逍遥”和“自由”思想。

他认为,人们要追求真理,实现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哲学观对于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5. 总结思想精髓先秦诸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思想在民间和学术界广为流传。

对于先秦诸子的论说,人们应该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认真探讨和研究。

只有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理性分析,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内涵,实现个人精神世界的提升。

先秦诸子学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

先秦诸子学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

先秦诸子学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先秦诸子学说就像一杯凉茶,清爽又解渴。

儒家嘛,讲的就是“仁爱”和“礼治”,这简直就是咱们社会
的道德指南。

你想啊,现在人都忙着赚钱,有时候就忘了啥是真心
实意。

儒家就告诉你,要关爱别人,尊重别人,这样大家才能和谐
共处,像一家人一样。

道家呢,他们说“无为而治”,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玄乎?其
实就是说,有时候别太着急,别老想着用蛮力去解决问题。

顺着自
然规律来,该咋样就咋样,这样事情反而能更顺利地解决。

这道理,用在生活里也是一样的,别老想着控制一切,有时候放手反而更好。

墨家这帮人,他们主张“兼爱”和“非攻”,听起来就挺有爱
心的。

在全球化这个大熔炉里,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难免会有摩擦。

但墨家告诉你,咱们得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别老想着用武力
去解决问题。

这样大家才能和平共处,一起发展。

还有法家,他们那一套严谨的法律制度,简直就是咱们现代社
会的支柱。

法律嘛,就是得公正、公平,谁都不能违反。

有了法律,大家才能知道啥事能做,啥事不能做,这样社会才能有序、稳定。

总之啊,先秦诸子学说这些老智慧,真的挺有用的。

虽然时代变了,但人性没变,这些道理还是一样适用。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

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先秦诸子百家各大思想及主张(排名不分先后)1.儒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XXX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XXX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心。

2.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墨家:墨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4.法家: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法家提出的思想,其范围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5.阴阳家:阴阳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于XXX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许的"六经"。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看法,提出了宇宙演化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开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6.纵横家: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所谓合纵连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

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战国斗争的局势。

先秦诸子学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

先秦诸子学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

先秦诸子学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
先秦诸子学说与咱们现代生活。

一。

说起先秦诸子学说,你可能会觉得那是几千年前的老古董了,
跟咱们现在有啥关系?嘿,别急,其实这些古老的智慧,跟咱们现
在的生活可是息息相关。

比如儒家,他们讲究仁爱、和谐,这不就
是咱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友善待人嘛!
二。

再来说说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听起来有点玄乎,是不是?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别瞎折腾。

就像现在,大家都追求
快节奏,但有时候放慢脚步,跟大自然亲近亲近,你会发现生活原
来可以这么美好。

三。

然后还有法家。

法家主张严明律法,讲究秩序。

你可能会觉得
这是不是给咱们现代社会打了个响指?是啊,咱们现在的社会也得有规矩,法律得公正无私,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四。

你看,先秦诸子学说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它其实就在咱们身边,指导着咱们的生活。

有时候,咱们遇到难题了,不妨回想一下这些古老的智慧,说不定就能找到答案呢!所以,别小看这些老古董,它们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哦!。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学派代表人物着作学说思想主张名言警句儒家孔丘《论语》礼乐仁义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轲《孟子》德治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道家荀况《荀子》性恶劝善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

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无止境。

流言止于智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李耳《老子》(《道德经》)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治大国,若烹小鲜。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先秦诸子学说

先秦诸子学说

先秦诸子学说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这些学说的代表
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

他们对于人性、社会治理、伦理道德等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实
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要从每个人开始,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

孟子则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
有通过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观念。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自然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
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施加压力,而是要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
人的平衡与和谐。

荀子则强调了人性的恶与良的对立。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
过教育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使人摆脱恶的本性,追求善的境界。

墨子的思想强调了兼爱和以德为基础的社会好处。

他主张“兼爱”人,不论亲疏远近,都应该给予同等的关爱和重视。

韩非子则强调了法治和权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密而
合理的法律制度以及灵活而有效的政治手段,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
秩序。

总体而言,先秦诸子学说围绕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而
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 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 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 也。”
仁学和德政。
▪ 1、民贵君轻的“仁政”论
▪ ①仁政:仁德的政治,以德治国,“王道”政治是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 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 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 保四体”
▪ ②“仁政”的具体内容就是“正经界”和“民有恒 产”,即实行井田制,发展小农经济。“民之为道,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也”(《腾文公上》),因此必须让老 百姓“仰足以事父母,府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
孟子学说
▪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贡献大的有子思和孟子, 后世称思孟学派。子思(前483—前402),孔
子之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 邹县)人。从师于子思的门人。学成后象孔子 一样周游列国以求一展宏图,因得不到重用, 退而著书立说,述仲尼之学说。
▪ 4、“解蔽”、“征知”的认识 论
▪ 他把认识分为“天官”和“天君”两部分。天官是耳、 目、鼻、口、形五官,天君是“心”即思维器官大脑, 五官受“心”的支配。认识事物开始于五官感觉,叫 “缘天官”。不同的感官对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感 觉,叫“天官之当簿其类”和“天官之意物”。
▪ 但“缘天官”不一定正确,会产生各种“冥蔽”,这 就需要“解蔽”,即需要“天君”来“征知”。因此, 要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清其天君,正其天 官”,正确发挥感官和思维的作用。
▪ 3、“化性起伪”(化恶为善) 的性恶论
▪ 在大部分观点上,荀子和孟子都不一样,孟子主张 “法先王”和人性本善,荀子主张“法后王”和人性 本恶,同样,性恶论也是荀子礼法兼治政治观的哲学 基础。
▪ 从自然观上的“天人相分”推演到人性问题上,就是 “性伪之分”,性是先天的、恶的,伪是后天教化的 结果,为善,即“虚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名》),
▪ 仁非不爱人,特有亲疏等差,故说“孝弟为仁之本”,人 决无不能爱其父母而能爱别人者
▪ 仁指人类内心的自然的倾向与自然的要求,墨家提倡兼爱, 反乎人心,所以墨家要说“天志”(你的父母和我的父母, 在你我看来不一样,在天的看来,却是一样的)
▪ “天志”是墨家全部社会、政治、伦理学说的基础。
▪ 借助天志的吓人的权威而提出尚贤、尚同(要求平等地 位);节用、节葬、非乐(向往温饱生活、反对穷奢极 欲);兼爱、非攻(谴责强暴掠夺)等社会政治主张,反 映出下层群众的意愿,后世农民革命的纲领、口号总是与 墨家的思想息息相通
▪ 但是儒、墨两派有他们共同的精神,他们全是站在全人类 的立场(即天下的、人类社会的立场)来批评和反对当 时的贵族生活。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 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
▪ 以下战国学派,全逃不出儒、墨两家之范围。极端的右派, 则为后起的法家。极端的左派,则为后起的道家。法家、 阴阳家、纵横家,皆属右。道家、农家、名家,皆属左。 右派皆积极而向前,比较温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 比较激烈.
▪ 建立一种学说的依据,或者说判断这一学说的标准,一要 本之于前人的间接经验,二要原察于今人的直接经验,三 更要看这一学说在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对国家、百姓有 利。
▪ 肯定感性经验的作用,又把它绝对化了。如他断定鬼神的 存在
▪ 实证精神还体现在古代自然科学思想和工艺应用知识 ▪ 墨家本该与政治绝缘,然而墨家亦依然走上接近政治的路。 ▪ 墨子常常保送其弟子到各国政府去。当时各国君主贵族,
▪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劝学》)。
▪ “隆礼重法,则过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 道》),
▪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 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 矣。”(《天命》)
▪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王制》)。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时列国争霸, 用的都是商鞅、吴起等法家人物,孟子之学 “述唐虞三代之德”,不合时宜。但孟子周游 列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说
明经过孟子的努力,儒学已成为显学。孟子也 象孔子一样积极参政,宣称“如欲治平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
▪ 不过,他直到唐代韩愈复兴儒学时才被重视, 始为“亚圣”,颜渊亦尊为“复圣”。著有 《孟子》11篇,今存7篇。主要发展了孔子的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 丑上》)
▪ 从今天的科学角度来看,善端并非先天拥有,人生下来时 心灵是一块白板,各种观念和思想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所 以孟子的性善论依然是伦理型学说,从这里出发,孟子导 出了他的“良知论”。
▪ 糅合儒法。不过在政治制度上主张“法后王”。
▪ 法先王 是先秦以儒家为代表的“法古”的一种政治观。 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言必称尧﹑舜 ﹑文﹑武。孟子主张仁政与“王道”,其心目中的楷 模就是古代圣王。
▪ 法后王 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 不泥古。荀子所谓“后王”,是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 想化描述,在“后王”身上,凝聚了新时代发展的一 切要求,成为礼法、王霸、义利的综合体现。
▪ 有名弟子为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荀子学 说兼纳儒、道、法诸家,以儒家为主。
▪ 1、“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 的天道自然观
▪ 这是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把 “天”完全解释为自然现象。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 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 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 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 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 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5、利义兼顾的利义观
▪ 在利益观这个问题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杀身成仁、舍
生取义、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荀子继承了他们的观点而 又有所发展。荀子主张利义兼顾,只有在两者发生冲突时 才倡导“以义制利”。
▪ 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 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 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 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 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 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 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 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篓者有所窜其手。”
▪ 2“隆礼重法”、王霸并用、“平 政爱民”的政治观
▪ 这是荀子推崇礼学、调和儒法的思想,而且对孔子礼学进 行了历史性的改造,作出了新的解释。
▪ 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测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 所起也。”(《礼论》)
▪ 墨为家派之称,非墨子之姓氏。古非贵族,往往无姓 氏可考
▪ 孔子有教无类,墨子在孔门受过教育 ▪ 对贵族的一切生活都彻底反对,因此有“非礼”、
“非乐”的主张,“非儒”
▪ 在诸子百家里,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孔子是 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 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 传教士”—冯友兰
▪ 敬天法祖“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 为神则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 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 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 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 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皆出自《天论》)。糅合儒道。
未必真能欣赏墨子的理论,然墨家善守御(墨主非攻,乃 变为替人守御;这与天志、兼爱之理论相去已远),因此 为各国掌权者所乐用(巨子——孟胜)。墨家正因此换取 自身在社会上之地位 ▪ “大体儒家近乎贵族的清客,墨家却成了贵族的镖师”— —钱穆
荀子学说
▪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荀子居其一。荀子 也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推崇孔 子,严厉批评思孟一派,对其他各派学说 都有所继承和评论。荀子学说实际上是对 先秦诸子学说的批判、总结和发展。
▪ ③要求统治者:“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离娄下》)
▪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万章 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点 出了“仁政”的核心内容。
▪ 同期的《左传》则反映了重民轻神思想。儒家民贵君 轻与重民轻神思想的流布,使得中国始终没有陷入绝 对的天神宗教。孟子的仁政理论影响深远。
▪ 2、性善论“四端”说的伦理观
▪ 人的自然本性是善的,后天的不善是社会造成的。他认为 人性善的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每个人都具有这四 种基本道德观念的胚子,叫“善端”,即“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