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校地处方城县广阳镇佟庄村,有在校生500多人,有教师22人。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当地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题的提出和论证。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
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注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
2、注重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养成。
3、注重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
4、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从我做起,树立自信心”的活动。
5、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6、机会留给每个孩子。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近期目标
(1)通过课题探讨实验,掌握小学生在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行为习惯的现状,确立学生个体和整体提高的发展目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在校内外探索培养小学生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刻苦学习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养成积极、主动、向上的良好习惯。
2、远期目标
(1)构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为能力和素养,为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继续探索提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之路,使各班级得以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调查了解分析: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中深入家庭、班级,进行座谈,掌握了解各班实施情况。
2、分段指导:根据低、中、高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各段实施方案,结合各段学生实际,进行研究实施。
3、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品德行为、个体差异情况,分三个等次指导,逐步达到整体提高。
4、加强强化训练,以培养学习兴趣,良好行为习惯为重,对个别差生进行强化训练。
5、耐心引导:针对少数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卑心理强,在实施过程中,要耐心引导,以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讥讽为着眼点,增强他们克服心理自卑的能力。
6、相互探讨交流: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各科教师要认真总结探讨经验,形成书面论文,相互交流,用典型对学生进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养成教育。
7、开展竞赛活动:根据各段实际,分段开展诗歌朗诵、演讲、作文和各类主题队会、文体活动,增进交流,增强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意识。
8、搞好阶段总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方法。
9、抓好培训:抓住典型经验,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从典型经验着手,在教师中相互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10、抓教师业务提高:加强教师业务技能的提高,要求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积极倡导主动、自觉、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不断增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意识。
11、家长联系制:在研究中,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采取家访、家长会、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习惯情况,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搞好课题研究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
1、确立研究课题,制定方案,撰写报告。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向教师通报研究课题意图、方案及报告。
4、确立课题研究对象。
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组织学习有关经验、理论,深入班级开展调研。
2、分段深入讨论,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研究途径,形成有效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08年10月)
1、全面进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
2、指导、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实践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四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1、总结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培养途径,形成书面课题研究实验获得成果、经验。
2、撰写研究及成果报告,收集整理、汇编、经验文章。
3、申请结题。
七、课题实施策略
我校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构筑网络,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1、学校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成员由党支部、学校行政、工会、大队部等成员组成。三年来,共召开了各类专题研讨会10余次,同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