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e2069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8.png)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攻击,设计和实施一个可靠的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讨论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设计模型。
一、网络安全框架设计原则1. 综合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当综合考虑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物理安全等多个方面,确保全面对抗各种潜在威胁。
2. 灵活性:安全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需求。
3. 完整性:安全框架应包含完整的安全措施和机制,从预防、检测、响应到恢复全方位保护网络。
4. 可持续性:安全框架应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体系,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技术变革和安全需求的变化。
5. 节约性:安全框架设计应该经济合理,避免过度依赖高昂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应尽可能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要点1. 安全策略与政策: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必须制定适当的安全策略与政策,以规范各项安全措施的实施和运行。
2. 预防措施: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核心是预防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手段,以保护网络免受非法入侵和威胁。
3. 检测与监控:除了预防,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应该包含有效的漏洞探测和实时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威胁。
4. 响应与应对:当网络遭受攻击或发生安全事件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应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快速隔离、恢复网络系统。
5. 安全教育与培训: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需包含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提高员工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三、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基于以上原则和要点,我们提出一种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边界划分: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首先需要划定安全边界,将网络系统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内外网络之间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以确保内部网络相对独立和安全。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19eef5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d.png)
04
安全体系结构的重要性
满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攻击和破坏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05
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06
保障业务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降低安全风险和损失
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
完整性: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1
机密性:保护系统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性
2
可用性:确保系统在需要时能够正常使用
演讲人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目录
01
安全体系结构的概念
02
安全模型的分类
03
安全模型的设计方法
04
安全模型的应用案例
安全体系结构的概念
安全体系结构的定义
安全体系结构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安全设计方法
01
旨在保护信息系统免受各种威胁和攻击
02
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方面
03
安全体系结构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安全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
应用安全:保护应用程序和系统免受恶意软件和漏洞的威胁
云安全:保护云计算环境和数据免受攻击和泄露
物联网安全: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系统免受攻击和破坏
移动安全:保护移动设备和应用程序免受攻击和泄露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护工业控制系统和设备免受攻击和破坏
安全合规:确保组织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降低法律风险
安全审计:评估和改进组织的安全状况,降低安全风险
设计安全策略: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
实施安全措施:按照安全策略实施相应的安全措施
测试和评估:对安全模型进行测试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维护和更新:定期对安全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368eca102768e9950e73832.png)
8.公证机制
• 公证机制就是在网络中设立一个公证机构,来中转各方交换的 信息,并从中提取相关证据,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纠纷作出仲裁。
1.3 网络安全的策略
• 一般来说,安全策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总体 的策略和具体的规则。
• 总体的策略用于阐明安全政策的总体思想 • 具体的规则用于说明什么活动是被允许的,什么活
3.访问控制机制
• 访问控制机制可以控制哪些用户可以访问哪些资源,对这些资 源可以访问到什么程度。
4.数据完整性机制
• 数据完整性机制保护网络系统中存储和传输的软件(程序)和 数据不被非法改变,例如被添加、删除和修改等。
5.鉴别交换机制
• 鉴别交换机制主要是通过相互交换信息来确定彼此的身份,在 计算机网络中,鉴别主要有站点鉴别、报文鉴别、用户和进程 的认证等,通常采用口令、密码技术、实体的特征或所有权等 手段进行鉴别。
网络安全与管理
1.1 网络安全模型
• 最常见的网络安全模型就是 PDRR模型。PDRR模型是 protection(防护)、 detection(检测)、 response(响应)、recovery (恢复)的首字母组合。这 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动态的 信息安全周期,如图1-3所示。
防护(P)
恢复(R)
• 在PDRR模型中,防护和检测具有互补关系。如果防护系统过硬,绝大部 分入侵事件被阻止,那么检测系统的任务就会减少。
3.响应
• PDRR模型中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响应。响应就是已知一个 攻击(入侵)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处理。在一个大规模 的网络中,响应这个工作都是由一个特殊部门负责,那 就是计算机响应小组。
6.信息流填充机制
• 攻击者对传输信息的长度、频率等特征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信 息流量分析,即可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模型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2ea2ad2fa8114431b90dd8e6.png)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归根结底 ❖ 目标是要通过国家意志和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采取
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等多种管理手段。
!KJ+T"I
信 息 安
4U5FT"I,
> ) >
8WE( >#
P AO
&YF.B
*XH9C
:S <
=
1 2 ? %
! 1 2
三
4 /
维
图
-/. 57 @
4
( D)
E
86
/
0
57*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 在保障体系中,公共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些资源包括基础设施、 重要应用系统。
• PKI、网络信任体系、数据获取系统、基础资源库、安全事件处置系 统等,可以为应用系统提供基本的支持;安全监管、专网控管、技侦 平台、应急平台等安全应用设施关系到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与信息安 全的主要问题的处置。
& "
$
OSI &"
,
OSI
"
'*
.+! '*
&"
'
()'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
& " '
% #
& "
$
OSI &"
OSI
OSI安全体系结构
3 +5 .
) $ *1 - 20 (' 4/ "#
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课后完整答案
![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课后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39ecc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2.png)
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课后完整答案加油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一章:1、什么是OSI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安全服务2、被动和主动安全威胁之间有什么不同?被动攻击的本质是窃听或监视数据传输;主动攻击包含数据流的改写和错误数据流的添加3列出并简要定义被动和主动安全攻击的分类?被动攻击:小树内容泄漏和流量分析;主动攻击:假冒,重放,改写消息,拒绝服务4、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服务的分类?认证,访问控制,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成性,不可抵赖性5、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机制的分类?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可信功能,安全标签,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公证,安全恢复。
第二章:1、对称密码的基本因素是什么?明文,加密算法,秘密密钥,密文,解密算法2、加密算法使用的两个基本功能是什么?替换和转换3、两个人通过对称密码通信需要多少个密钥?1个4、分组密码和流密码的区别是什么?流密码是一个比特一个比特的加密,分组密码是若干比特(定长)同时加密。
比如des是64比特的明文一次性加密成密文。
密码分析方面有很多不同。
比如流密码中,比特流的很多统计特性影响到算法的安全性。
密码实现方面有很多不同。
比如流密码通常是在特定硬件设备上实现。
分组密码既可以在硬件实现,也方便在计算机上软件实现。
5、攻击密码的两个通用方法是什么?密钥搜索和夯举方法6、什么是三重加密?在这种方式里,使用三个不同的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三次加密,三重DES 的强度大约和112-bit的密钥强度相当。
三重DES有四种模型。
(a)使用三个不同密钥,顺序进行三次加密变换(b)使用三个不同密钥,依次进行加密-解密-加密变换(c)其中密钥K1=K3,顺序进行三次加密变换(d)其中密钥K1=K3,依次进行加密-解密-加密变换7、为什么3DES的中间部分是解密而不是加密?3DES加密过程中的第二步使用的解密没有密码方面的意义。
它的唯一好处是让3DES的使用者能够解密原来单重DES使用者加密的数据8、链路层加密和端到端加密的区别是什么?对于链路层加密,每条易受攻击的通信链路都在其两端装备加密设备。
《操作系统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安全》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2c1c0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f.png)
《操作系统安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安全课程编码131530019 课程类型(学院内)跨专业课程适用范围信息安全学分数 3 先修课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学时数48 其中实验学时其中实践学时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执笔者审核者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 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操作系统安全》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信息安全的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信息安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为全面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安全设计、操作系统评测和安全应用提供一些入门方法, 使学生对操作系统安全有一个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具有操作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具备对操作系统安全进行分析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能力。
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有关概念及相关问题, 包括Windows、UNIX等流行操作系统的存在的安全问题, 了解高安全级别操作系统的有关安全机制, 了解操作系统安全评测、安全操作系统的应用和国外在安全操作系统领域的新进展。
理解: 操作系统安全模型、安全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安全形式化规范与验证以及安全操作系统设计一般过程。
掌握: 操作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操作系统设计主要的安全模型和安全体系结构、Unix系统安全策略及安全机制、隐蔽通道分析和处理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老师讲授、结合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口授结合电脑演示。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涉及到信息安全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等知识, 因而在开设本课程之前需要为学生开设预备课程: 数据结构、密码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 卿斯汉等著, 操作系统安全(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教学参考书:1.卿斯汉等著, 操作系统安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3d8eccaaedd3382c4d351.png)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第3章 网络安全管理概述
![第3章 网络安全管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e2aaf05de80d4d8d15a4f84.png)
3.3 网络安全评估准则和测评
2.欧洲ITSEC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标准ITSEC,俗称欧洲的白皮书, 将保密作为安全增强功能,仅限于阐述技术安全要求,并 未将保密措施直接与计算机功能相结合。 ITSEC是欧洲的 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四国在借鉴橙皮书的基础上联 合提出的。橙皮书将保密作为安全重点,而ITSEC则将首 次提出的完整性、可用性与保密性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 并将可信计算机的概念提高到可信信息技术的高度。
第3.2 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3. 与“入世”有关的网络法律 在1996年12月联合国第51次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 贸易法委员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对于网络市场 中的数据电文、网上合同成立及生效的条件,传输等 专项领域的电子商务等,子商务”规范成为一个主 要议题。 4. 其他相关立法 5. 民间管理、行业自律及道德规范
“七分管理,三分技术, 运作贯穿始终”,管理是关键, 技术是保障,其中的管理应包 括管理技术。 图3-4网络安全保障因素 与美国ISS公司提出的动态网络安全体系 的代表模型的雏形P2DR相似。该模型包含4个 主要部分: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 护)、Detection(检测)和 Response(响应)。如 图3-5所示
第3.2 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课堂讨论 1. 为什么说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 和基石? 2. 国外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对我们有何启示? 3.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哪三个层面? 网络安全标准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产品和系 统, 在设计、建设、生产、实施、使用、测评和管 理维护过程中, 解决产品和系统的一致性、可靠性 、可控性、先进性和符合性的技术规范、技术依据.
3.1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3.1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2)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ba33546fa5e9856a56126051.png)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概述(45页)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概述(45页)](https://img.taocdn.com/s3/m/57a4fd874028915f804dc2e1.png)
Windows NT 文件访问控制
13
3 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
针对信息泄漏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可分为
连接保密性 无连接保密性 选择域保密性 流量保密性
14
4 数据完整性安全服务
防止非法纂改信息,如修改、复制、插 入和删除等。它有五种形式: 可恢复功能连接完整性、无恢复连接完 整性、选择字段连接完整性、无连接完 整性和选择字段无连接完整性
35
P2DR模型
Policy Protection Detection Response
36
ISS公司的P2DR模型
Protection Response Policy
Detection
37
安全策略--Policy
根据安全风险分析产生的安全策略描述 了系统中哪些资源要得到保护,以及如 何实现对它们的保护等。安全策略是 P2DR安全模型的核心,所有的防护、检 测、响应都是依据安全策略实施的,企 业安全策略为安全管理提供管理方向和 支持手段
法攻击到系统启动处理措施的时间 系统暴露时间Et: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时间,
可定义为Et = Dt + Rt - Pt
42
PPDRR模型
Policy Protection Detection Response Recovery
43
讨论 & 作业
OSI安全体系包括哪些安全机制和安全服 务?它们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40
响应--Response
紧急响应在安全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解决安全潜在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问题就是要解决 紧急响应和异常处理问题。
41
响应的时间
攻击时间Pt:从入侵开始到侵入系统的时间 检测时间Dt:检测新的安全脆弱性或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bc4857ba1c7aa00b42acb75.png)
安全服务:可用的安全功能。 安全机制:安全机制的实现方法。 OSI安全管理方式。
2.2.1 安全服务
安全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认证服务。 访问控制服务。 数据保密服务。 数据完整性服务。 抗抵赖性服务。
3.传输层(TCP/IP)安全协议
TCP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UDP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4.应用层安全协议
由于它是基于底下各层基础之上的,下层的安全缺
陷就会导致应用层的安全崩溃。此外,各应用层协议层自
身也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如Telnet、FTP、SMTP等应用 协议缺乏认证和保密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需求、风险、代价平衡分析的原则。
综合性、整体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易操作性原则。 适应性、灵活性原则。 多重保护原则。
2.2 OSI/ISO7498-2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图2-2 ISO7498-2安全架构三维图
网络安全对于保障网络的正常使用和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网络安全的研究还不成熟,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并不 统一。到目前为止,只有ISO提出了一个抽象的体系结构,它 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在的许多网络 安全模型都是参照此来开发和研制的。
第2章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2.1 安全体系结构 2.2 OSI/ISO7498-2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2.3 基于TCP/IP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2.4 IPDRRR安全模型 2.5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防范建议
2.1 安全体系结构
安全策略
用户责任 病毒 防治 计算机网络安全
信息 服务
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安全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a6308e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4c.png)
OSI安全体系结构⽬录OSI安全体系结构建⽴七层模型主要是为解决异种⽹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
它的最⼤优点是将服务、接⼝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
也使⽹络的不同功能模块分担起不同的职责。
也就是说初衷在于解决兼容性,但当⽹络发展到⼀定规模的时候,安全性问题就变得突出起来。
所以就必须有⼀套体系结构来解决安全问题,于是 OSI 安全体系结构就应运⽽⽣。
OSI安全体系结构是根据OSI七层协议模型建⽴的。
也就是说OSI安全体系结构与OSI七层是相对应的。
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不同的安全技术。
OSI安全体系结构如下图所⽰:数据链路层:PPTP和L2TPPPTP和L2TP都是⼆层隧道协议。
PPTP(Point To Point Tunneling Protocol)点到点通道协议,是微软推出的⼀种⽀持多协议虚拟专⽤⽹的新型技术,它可以使远程⽤户通过Internet安全的访问企业⽹。
也就是平时所⽤的VPN技术。
使⽤此协议,远程⽤户可以通过任意⼀款⽹络操作系统以拨号⽅式连接到Internet,再通过公⽹连接到他们企业⽹络。
即PPTP在所⽤的通道上做了⼀个简单的加密隧道。
L2TP(Layer 2 Tunnel Protocol)第⼆层通道协议,是Cisco的L2F与PPTP相结合的⼀个协议,是IETF标准协议。
L2TP有⼀部分采⽤的是PPTP协议,⽐如同样可以对⽹络数据流进⾏加密。
不过也有不同之处,⽐如PPTP要求⽹络为IP⽹络,L2TP要求⾯向数据包的点对点连接。
PPTP使⽤单⼀隧道,L2TP使⽤多隧道。
L2TP提供包头压缩、隧道验证,⽽PPTP不⽀持。
两者的区别:L2TP是IETF标准协议,意味着各种设备⼚商的设备之间⽤L2TP⼀般不会有问题;⽽PPTP是微软出的,有些⾮微软的设备不⼀定⽀持。
L2TP使⽤AES或者3DES加密(256位密钥),⽤IPSec协商加密⽅式,并且有电脑/⽤户双重认证机制,⽽PPTP只⽀持MPPE(最多128位密钥),只⽤PPP协商加密⽅式,并只有⽤户⼀层认证机制,相对来说L2TP更安全。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24c750aaea998fcd220e6f.png)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安全模型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安全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878c11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3.png)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层次 7 6 5 4
3
2 1
名称 应用层
表示层
主要功能 做什么
对方看起来像什么
功能概述
提供(OSI)用户服务,如文件传输、电 子邮件、网络管理等
实现不同格式和编码之间的交换
应用样例
Telnet、HTTP
ASCII、JPEG、EBCDIC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 层 物理层
• 安全系统的开发
– 可行性评估。评估在当前环境下系统开发必须具备的 资源和条件。
– 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其计划、组织、人员 及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和配置,对项目实施状态进行监 视和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反馈。
– 代码审查。主要任务是发现程序的实现与设计文档不 一致的地方和程序中的逻辑错误。开发小组的各个成 员要互相进行代码审查,保证代码的正确是开发小组 程序员的共同责任。
第二章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与OSI参考模型的 体系结构对比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
OSI/RM网络体系
Internet网络体系
• 图2.3 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与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对比
• 检测
– 不断检测和监控网络的状态,发现新的威胁网 络安全的异常行为,然后通过反馈并及时做出 有效的响应。
• 响应
– 在检测系统出现了攻击或攻击企图之后,及时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阻断可能的破坏活动, 避免危害进一步扩大,把系统调整到安全状态, 或使系统提供正常的服务。
第二章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196519b25c52cc58ad6bedb.png)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是网络安全最高层的抽象描述 ,它从系统化的角度去理解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对 研究、实现和管理网络安全的工作有全局指导的作用 ,对于网络安全的理解、设计、实现和管理有着重要 的意义。
1.3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OSI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始于1982年,其成果标志 是ISO发布了ISO 7498-2标准,作为OSI参考模型 的新补充。
2.客户的分类 (1)按客户的性质划分,主要有个体型客户和组织型客户。 ①个体型客户,就是出于个人或家庭的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对象。这类客户就是通
常 所讲的最终消费者,它主要由个人和家庭购买者构成。 ②组织型客户,就是有一定的正式组织结构,以组织的名义,因组织运作需要而购买商
品 或服务的对象。这类客户包括工商企业用户、各类中间商、机构团体、政府等。 (2)按客户重要性划分,可以把客户分成贵宾型客户、重要型客户和普通型客户三种,分 别用A、B、C表示。其客户数量比例和创造利润比例可参考表1.1。
⒈客服的概念 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简单而言就是从事客户服务工作的人,主要接受客户的咨询,帮助客户解决疑
惑。客服也是一个工作岗位,泛指承担客户服务工作的机构、人员或软件。
⒉客服的分类 按自动化程度划分,客服可分为人工客服和电子客服。 按交流媒体划分,客服又可分为文字客服、视频客服和语音客服三类。 按商业流程划分,客服在商业实践中一般分为三类,即售前客服、售中客服和售后客服
b. 数据起源认证是在通信的某个环节中,确认 某个数据是由某个发送者发送的。
项目一 走进网络客服
项目任务
任务一:认识网络客服的含义与类型 任务二:关注网络客服的素质要求 任务三:认知网络客服岗位
目的及要求
OSI安全体系结构的五类安全服务以及八类安全机制
![OSI安全体系结构的五类安全服务以及八类安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58c9fd1aa00b52acfc7ca5f.png)
OSI安全体系结构的五类安全服务以及八类安全机制来源:信管网2014-6-28 10:17:10 【信管网:项目管理师专业网站】所有评论五类安全服务包括认证(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和抗否认性服务。
认证(鉴别)服务:在网络交互过程中,对收发双方的身份及数据来源进行验证。
访问控制服务:防止未授权用户非法访问资源,包括用户身份认证和用户权限确认。
数据保密性服务: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破解、泄露。
数据完整性服务: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
抗否认性服务:也称为抗抵赖服务或确认服务。
防止发送方与接收方双方在执行各自操作后,否认各自所做的操作。
从上述对安全服务的详细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OSI参考模型安全服务紧扣安全技术目标。
八类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机制、业务流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公证机制。
加密机制:加密机制对应数据保密性服务。
加密是提高数据安全性的最简便方法。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有效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能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
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如DES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算法)。
数字签名机制:数字签名机制对应认证(鉴别)服务。
数字签名是有效的鉴别方法,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实施用户身份认证和消息认证,它具有解决收发双方纠纷的能力,是认证(鉴别)服务最核心的技术。
在数字签名技术的基础上,为了鉴别软件的有效性,又产生了代码签名技术。
常用的签名算法有RSA算法和DSA算法等。
访问控制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对应访问控制服务。
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对用户所访问的数据进行限制。
通常,首先是通过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其次是通过用户角色、用户组等规则进行验证,最后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限制资源。
一般的应用常使用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方式,如RBAC(Role Basic Access Control,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
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ed952a227916888486d76d.png)
务
状入 态侵 检监 测控
机岗人 制培法 构位事 度训律
2.3 信息安全体系框架
技术体系
1)物理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的建筑物、机房条件及硬 件设备条件满足信息系统的机械防护安全;通过对电力供应 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组件的抗电磁干扰和电磁泄露性能的选择 性措施达到相应的安全目的。物理安全技术运用于物理保障 环境(含系统组件的物理环境)。
信息资源
2.2 开放系统互连安全体系结构ISO 7498-2
OSI 参考模型
7 6 5 4 3 2 1
鉴别服务 访问控制 数据完整性 数据保密性 不可抵赖性
安全服务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安全机制
加数访数鉴业路公 密字问据别务由证
签控完交流控 名制整换填制
性充
2.2 开放系统互连安全体系结构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信息安全的五重保护机制 ➢掌握OSI安全模型的结构 ➢了解安全体系框架三维图 ➢掌握信息安全的常用技术 ➢了解信息相关产品 ➢了解信息安全的等级划分及认证方法
风险和安全策略
掌握信息安全风险状态和分布情况的变化规律, 提出安全需求,建立起具有自适应能力的信息安全模 型,从而驾驭风险,使信息安全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 的最小限度内,并渐近于零风险。
信息保密 产品
用户授权 认证产品
高
密密 码钥 加管 密理 产产 品品
性 能 加 密 芯 片 产
数 字 签 名 产 品
品
数 字 证 书 管 理 系 统
用 户 安 全 认 证 卡
智 能
IC 卡
鉴 别 与 授 权 服 务 器
安全 平台/系统
安 全 操 作 系 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应时间Rt: 响应时间 :从检测到系统漏洞或监控到非 法攻击到系统能够做出响应的时间. 法攻击到系统能够做出响应的时间. 系统暴露时间Et=Dt+Rt-Pt.如果Et小于等于 .如果 小于等于 系统暴露时间 0,那么基于 模型, ,那么基于PPDR模型,认为系统是安全的.安 模型 认为系统是安全的. 全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增大保护时间, 全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增大保护时间,尽量 减少检测时间和响应时间. 减少检测时间和响应时间.
1)防火墙的主要目的在于判断来源IP,将危险或未经授权的 )防火墙的主要目的在于判断来源 , IP数据拒之于系统之外. 数据拒之于系统之外. 数据拒之于系统之外 2)VPN主要解决的是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其目的在于保证 主要解决的是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 ) 主要解决的是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 公司内部的敏感关键数据能够安全地借助公共网络进行频 繁地交换. 繁地交换.
返回首页
1. 安全服务 在对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在对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规定了五种标 准的安全服务: 准的安全服务: (1)鉴别 ) 用于鉴别实体的身份和对身份的证实, 用于鉴别实体的身份和对身份的证实,包括对 等实体鉴别和数据原发鉴别两种. 等实体鉴别和数据原发鉴别两种. (2)访问控制 ) 提供对越权使用资源的防御措施. 提供对越权使用资源的防御措施.
3.3 五层网络安全体系
1. 网络层的安全性 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得到控制,即是否任何一个 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得到控制, IP地址来源的用户都能进入网络. 地址来源的用户都能进入网络. 地址来源的用户都能进入网络 解决网络层安全问题的产品主要有防火墙和VPN. 解决网络层安全问题的产品主要有防火墙和 .
返回首页
3.1 ISO/OSI安全体系结构 安全体系结构
OSI安全体系定义了安全服务,安全机制,安 安全体系定义了安全服务,安全机制, 安全体系定义了安全服务 全管理及有关安全方面的其他问题. 全管理及有关安全方面的其他问题.还定义了 各种安全机制以及安全服务在OSI中的层位置. 中的层位置. 各种安全机制以及安全服务在 中的层位置 OSI定义了 种威胁. 定义了11种威胁 定义了 种威胁.
返回首页
2. 系统的安全性 1)病毒对于网络的威胁: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已经 )病毒对于网络的威胁: 变成了网络,电子邮件,小应用程序,控件, 变成了网络,电子邮件,小应用程序,控件,文 档文件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播病毒. 档文件都能传播病毒. 2)黑客对于网络的破坏和入侵:主要目的在于窃取 )黑客对于网络的破坏和入侵: 数据和非法修改系统. 数据和非法修改系统.其手段之一是窃取合法用 户的口令,手段之二是利用网络OS的某些合法但 户的口令,手段之二是利用网络 的某些合法但 不为系统管理员和合法用户所熟知的操作指令, 不为系统管理员和合法用户所熟知的操作指令, 很多这些指令都有安全漏洞. 很多这些指令都有安全漏洞.
攻击时间Pt: 攻击时间 :表示黑客从开始入侵到侵入系统 的时间(对系统而言就是保护时间). ).高水平 的时间(对系统而言就是保护时间).高水平 的入侵和安全薄弱的系统都能使Pt缩短 缩短. 的入侵和安全薄弱的系统都能使 缩短. 检测时间Dt:入侵者发动入侵开始, 检测时间 :入侵者发动入侵开始,到系统 能够检测到入侵行为所花费的时间. 能够检测到入侵行为所花费的时间.适当的防 护措施可以缩短Dt. 护措施可以缩短 .
4. 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是否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够对特定的数据进行 合法的操作? 合法的操作? 一是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合法权限, 一是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合法权限,二是应用程 序对用户的合法权限.( .(和我们的一般概念不太 序对用户的合法权限.(和我们的一般概念不太 相同) 相同) 5. 数据的安全性 机密数据是否还处于机密状态?(加密处理) ?(加密处理 机密数据是否还处于机密状态?(加密处理) 上述的五层安全体系并非孤立分散.(类比) .(类比 上述的五层安全体系并非孤立分散.(类比)
返回首页
3. 链路安全 保证通过网络链路传送的数据不被窃听, 保证通过网络链路传送的数据不被窃听,主 要针对公用信道的传输安全. 要针对公用信道的传输安全.在公共链路上采 用一定的安全手段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 用一定的安全手段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 对抗通信链路上的窃听,篡改,重放, 对抗通信链路上的窃听,篡改,重放,流量分 析等攻击. 析等攻击. 4. 网络级安全 需要从网络架构(路由正确), ),网络访问控 需要从网络架构(路由正确),网络访问控 防火墙,安全网关, ),漏洞扫描 制(防火墙,安全网关,VPN),漏洞扫描, ),漏洞扫描, 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等多方面加以保证, 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等多方面加以保证,形成 主动性的网络防御体系. 主动性的网络防御体系.
3. 用户的安全性 1)首先应该对用户进行针对安全性的分组管理; )首先应该对用户进行针对安全性的分组管理; 2)其次应该考虑的是强有力的身份认证,确保用户 )其次应该考虑的是强有力的身份认证, 的密码不被他人猜测到. 的密码不被他人猜测到. 3)用户只要输入一个密码,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用户 )用户只要输入一个密码, 的安全级别,从而使用户进入不同的应用层次,这 的安全级别,从而使用户进入不同的应用层次, 就是单点登录体系( 就是单点登录体系(Single-Sign On,SSO). , )
第三章 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
3.1 3.2 3.3 3.4 3.5 ISO/OSI安全体系结构 安全体系结构 动态的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 五层网络安全体系 六层网络安全体系 基于六层网络安全体系的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本章重点和复习要点
本章重点和复习要点
六种网络信息安全需求 信息量分析" "信息量分析"攻击和通信流量填充机 制 PPDR安全模型的含义和特点 安全模型的含义和特点 给出一个通过Internet进行安全通信的 给出一个通过 进行安全通信的 带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 的完整解决方案. 的完整解决方案.
3.4 六层网络安全体系
1. 物理安全 防止物理通路的损坏,窃听和攻击( 防止物理通路的损坏,窃听和攻击(干扰等 ),保证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安全的前提 保证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安全的前提, ),保证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安全的前提,包 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三个方面. 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三个方面. 2. 用户安全 用户合法性,即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用户合法性,即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5)抗否认 ) 是针对对方否认的防范措施, 是针对对方否认的防范措施,用来证实发生 过的操作. 过的操作.包括有数据原发证明的抗否认和有 交付证明的抗否认两种. 交付证明的抗否认两种.
2. 安全机制 安全服务可以单个使用, 安全服务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组合起来使 用,上述的安全服务可以借助以下的安全机制 来实现: 来实现: (1)加密机制:借助各种加密算法对存储和传 )加密机制: 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2)数字签名:使用私钥签名,公钥进行证实; )数字签名:使用私钥签名,公钥进行证实;
3. Detection(检测) (检测) 检测是动态响应和加强防护的依据, 检测是动态响应和加强防护的依据,也是强 制落实安全策略的有力工具, 制落实安全策略的有力工具,通过不断检测和 监控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 监控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通 过循环反馈来及时做出有效的响应. 过循环反馈来及时做出有效的响应.
层次
安全协议
鉴别 访问控制 机密性 完整性 抗否认 Y Y Y Y Y Y Y Y Y Y — — — — — — — — Y —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 — Y Y Y Y — Y —
网络层 IPSec 传输层 SSL PEM PKI PGP 应用层 S/MIME SHTTP SSH Kerberos SNMP
(3)数据机密性 ) 针对信息泄露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针对信息泄露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分为连接 机密性,无连接机密性,选择字段机密性, 机密性,无连接机密性,选择字段机密性,通 信业务流机密性四种. 信业务流机密性四种. (4)数据完整性 ) 防止非法篡改信息,如修改,复制, 防止非法篡改信息,如修改,复制,插入和 删除等.分为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 删除等.分为带恢复的连接完整性,无恢复的 连接完整性,选择字段的连接完整性, 连接完整性,选择字段的连接完整性,无连接 完整性,选择字段无连接完整性五种. 完整性,选择字段无连接完整性五种.
返回首页
1. Policy(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 根据风险分析产生的安全策略描述了系统中 哪些资源要得到保护, 哪些资源要得到保护,以及如何实现对它们的 保护等,它是PPDR安全模型的核心. 安全模型的核心. 保护等,它是 安全模型的核心
2. Protection(防护) (防护) 修复系统漏洞,正确设计开发和安装系统; 修复系统漏洞,正确设计开发和安装系统; 定期检查发现可能存在的系统脆弱性; 定期检查发现可能存在的系统脆弱性; 教育让用户和操作员正确使用系统; 教育让用户和操作员正确使用系统; 访问控制,监视来防止恶意威胁. 访问控制,监视来防止恶意威胁.
数据 通信 加 数字 访问 鉴别 路由 公 完整 业务 密 签名 控制 交换 控制 证 性 填充 鉴别 访问 控制 数据 Y 机密性 数据 Y 完整性 抗否认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3.2 动态的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
PPDR模型是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 模型是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 在综合运用防护工具的同时, 下,在综合运用防护工具的同时,利用检测工 具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 具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将系统调整到 最安全" 风险最低"的状态. "最安全"和"风险最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