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第一章:液压与气动技术概述1.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1.2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历程1.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1.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分析第二章: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2.1 液压泵2.2 液压缸2.3 液压控制阀2.4 液压油2.5 液压系统的辅助元件第三章:液压系统的原理与操作3.1 液压系统的原理介绍3.2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3 液压缸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4 液压控制阀的工作原理与类型3.5 液压系统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第四章: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4.1 气源设备4.2 气动控制阀4.3 气动执行器4.4 气动辅助元件4.5 气动系统的连接与控制线路第五章:气动系统的原理与操作5.1 气动系统的原理介绍5.2 气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5.3 气动控制阀的工作原理与类型5.4 气动系统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5.5 气动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六章: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6.1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日常维护内容6.2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定期检查与保养6.3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6.4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6.5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节能与环保措施第七章: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7.1 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7.2 液压泵的选择与计算7.3 液压缸的设计与计算7.4 液压控制阀的选型与计算7.5 液压油的选择与系统油液循环第八章:气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8.1 气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8.2 气源设备的选择与计算8.3 气动控制阀的选型与计算8.4 气动执行器的选择与计算8.5 气动系统的气动元件布局与线路设计第九章: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9.1 液压系统在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案例9.2 液压系统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案例9.3 气动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案例9.4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案例9.5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第十章: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10.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前景10.2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创新技术10.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行业标准与规范10.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培训与教育10.5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析:理解和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概念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案典型气动系统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案典型气动系统

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课程教案-典型气动系统课程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气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气动系统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2. 典型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3. 气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4. 气动系统的主要故障与维修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气动系统案例,加深学生对气动系统的理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动系统的主要故障与维修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气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气动系统中各种元件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2. 气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相关章节。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气动系统示意图或实物模型。

4. 相关工程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典型气动系统。

2. 讲解典型气动系统的组成:讲解气源、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分析典型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气动系统示意图或实物模型,讲解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流程。

4. 案例分析:介绍实际工程中典型的气动系统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气动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5. 讨论气动系统的主要故障与维修:引导学生分析气动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对气动系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已调整格式可直接打印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已调整格式可直接打印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3.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液压传动概述1.1 液压传动的定义及特点1.2 液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3 液压油的性质及选用2. 第二章液压泵与液压马达2.1 液压泵的分类及工作原理2.2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2.3 液压马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 第三章液压缸与液压控制阀3.1 液压缸的类型及特点3.2 液压控制阀的分类及作用3.3 常用液压控制阀的结构与原理4. 第四章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4.1 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4.2 液压系统参数的计算4.3 液压系统的性能分析5. 第五章气动技术基础5.1 气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5.2 气压泵与气压马达5.3 气缸与气动控制阀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30%,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2. 实验设备:液压与气动实验装置3. 多媒体课件: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相关动画、图片等资料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教案六、第六章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与执行元件6.1 液压泵的分类与工作原理6.2 液压马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6.3 液压缸的类型及特点七、第七章液压控制阀及液压辅助元件7.1 液压控制阀的分类与功能7.2 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7.3 液压辅助元件的作用与选用八、第八章液压系统的控制方式与回路8.1 液压系统的控制方式8.2 基本液压控制回路8.3 复杂液压控制回路的设计与分析九、第九章气动技术应用9.1 气动系统的应用领域9.2 常用气动元件的应用与维护9.3 气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十、第十章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10.1 液压传动的工程实例分析10.2 气动技术的工程实例分析10.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综合应用案例分析十一、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第一章:液压与气动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2.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油管和附件等。

3.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军事等。

4.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优缺点及其比较。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

2. 采用示教法,展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定义、原理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章:液压泵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泵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液压泵的性能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液压泵的类型: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等。

2. 液压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流量、压力、功率等。

4. 液压泵的选用原则及其维护保养。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泵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采用示教法,展示不同类型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液压泵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和维护保养。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液压泵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液压泵的性能参数。

第三章:液压缸教学目标:1. 了解液压缸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液压缸的性能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3. 理解液压缸的选用原则及其安装与维护。

教学内容:1. 液压缸的类型:单作用液压缸、双作用液压缸等。

2. 液压缸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液压缸的性能参数:有效行程、负载能力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液压缸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液压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2. 学习液压泵、液压缸、气动元件等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掌握液压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简单的液压气动系统图,并进行基本的系统设计;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液压气动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液压气动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气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工程技术领域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沟通、协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液压气动系统设计中进行创新实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技术有较强的好奇心,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教学内容1. 液压气动技术基本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量转换与传递;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各类液压泵的结构、原理及性能,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与应用;3. 液压缸与气动执行元件:液压缸的类型及工作原理,气动执行元件的结构与功能;4. 液压气动控制元件:方向、压力、流量控制阀的原理和应用;5. 液压气动系统设计:系统组成,原理图绘制,系统性能分析;6. 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安装工艺,调试方法,故障排除;7. 液压气动实验: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撰写。

教材章节及内容安排:第一章:液压气动技术概述,流体力学基础;第二章: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第三章:液压缸与气动执行元件;第四章:液压气动控制元件;第五章:液压气动系统设计;第六章: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第七章:液压气动实验。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

电大液压气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液压泵、液压缸、气动元件等的工作原理及功能。

2. 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系统图的识别、分析和设计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进行简单系统设计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液压与气动元件。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的能力,能够进行设备的调试、维护和故障排除。

3.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和技术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遵守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液压与气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基础知识:液压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油的性质与选用、气动原理及压缩空气的特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液压与气动基础2. 液压与气动元件:各类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气动阀门、气动执行元件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与气动元件3. 液压与气动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系统图的识别与分析。

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4.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元件的选择与计算,系统仿真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5. 液压与气动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方法、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教材章节:第五章 液压与气动设备操作与维护6. 实践教学:液压与气动实验、实习,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2. 学生能描述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学生能解释液压与气动系统中压力、流量、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液压与气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系统,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调试;3. 学生能运用相关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产生兴趣,认识到其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3. 学生在探索液压与气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流体力学有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 液压与气动原理:压力、流量、速度的关系,帕斯卡定律,伯努利定理。

2. 系统组成与功能:- 液压系统: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控制阀等元件的原理与功能;- 气动系统:气源装置、气动执行元件、控制阀、气缸等元件的原理与功能。

3. 应用案例分析:- 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系统设计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 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识别、安装、调试与维护;-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搭建、调试及故障排查。

5. 教学大纲:- 第一周: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原理;- 第二周:液压与气动系统组成,元件原理与功能;- 第三周: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指导;- 第四周: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与评价。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理念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理念

液压与气动课程设计理念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并分析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液压和气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液压和气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操作和维护液压和气动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

首先,介绍液压与气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液压和气动的工作原理、压力和流量的计算等。

然后,讲解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包括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等元件的作用和功能。

接着,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液压和气动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讲解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然后,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

主要教材包括《液压与气动技术》等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参考书籍包括《液压与气动设计手册》等,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案例和操作方法。

多媒体资料包括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动画演示和实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液压和气动原理。

实验设备包括液压和气动实验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

此外,还提供了网络资源,如液压与气动技术相关的和论坛,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一、引言液压技术和气动技术是现代工业中极其重要的运动控制和力量传递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的必备技术之一。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将涉及到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目的1.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三、实验内容3.1 实验一:液压动力学系统设计3.1.1 实验目的:1.了解液压系统中元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液压动力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和仿真的能力。

3.1.2 实验内容:1.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设计液压动力学系统;2.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利用仿真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模拟和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3.2 实验二:气动动力学系统设计3.2.1 实验目的:1.了解气动系统中元件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气动动力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培养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和仿真的能力。

3.2.2 实验内容:1.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设计气动动力学系统;2.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利用仿真软件对气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析;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实验一:液压动力学系统设计•组建液压系统,包括油源、压力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和运动控制元件等;•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二:气动动力学系统设计•组建气动系统,包括气源、压力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和运动控制元件等;•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要求1.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2.实验采用小组分配方式,每组3-5人;3.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总结,格式规范,内容完整;4.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不得将高压水或压缩空气指向人身。

液压气动课程设计新得

液压气动课程设计新得

液压气动课程设计新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流体力学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2. 使学生能够描述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了解不同液压气动元件的功能和特点;3. 引导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图的识别与分析,学会使用相关符号进行系统图的绘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液压气动系统;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液压与气动实验设备进行基本操作;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液压气动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液压与气动基本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流体特性及其在液压气动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液压与气动基础2. 液压与气动系统组成: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气动执行元件、控制阀等元件的结构、原理及功能。

教材章节:第二章 液压与气动元件3. 液压与气动系统图的识别与分析:介绍系统图的绘制方法,学习识别和分析液压与气动系统图。

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图4.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选型、元件配置及参数计算。

教材章节:第四章 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5. 液压与气动实验操作:进行液压与气动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液压气动原理及系统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 液压与气动实验6. 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介绍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其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气动课程设计目录一.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计算 (3)二.计算和选择液压件 (8)三.验算液压系统性能 (12)四.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15)五.设计总结 (17)参考文献 (18)一.液压系统原理图设计计算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设计一台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动力滑台的液压系统,其工作循环是:快进→工进→快退→停止。

主要参数:轴向切削力为30000N,移动部件总重力为10000N,快进行程为150mm,快进与快退速度均为4.2m/min。

工进行程为30mm,工进速度为0.05m/min,加速、减速时间均为0.2s,利用平导轨,静摩擦系数为0.2,动摩擦系数为0.1。

要求活塞杆固定,油缸与工作台联接。

设计该组合机床的液压传动系统。

一工况分析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绘制运动部件的速度循环图(图1-1):图1-1 速度循环图其次,计算各阶段的外负载并绘制负载图,根据液压缸所受外负载情况,进行如下分析:启动时:静摩擦负载 0.210002000fss F f G N ∙==⨯=加速时:惯性负载100004.2350100.260a G v F N g t ∆⨯=⨯==∆⨯⨯快进时:动摩擦负载 0.1100001000fdd F f G N ∙==⨯=工进时:负载 10003000031000fdeF F F N =+=+=快退时:动摩擦负载 0.1100001000fdd F f G N ∙==⨯=其中,fsF 为静摩擦负载,fdF 为动摩擦负载,F 为液压缸所受外加负载,aF 为运动部件速度变化时的惯性负载,eF 为工作负载。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列出各工作阶段所受外载荷表1-1,如下:表1-1 工作循环各阶段的外负载根据上表绘制出负载循环图,如图1-2所示:图1-2 负载循环图二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1)确定供油方式:考虑到该机床在工作进给时负载较大,速度较低。

而在快进快退时负载较小、速度较高。

从节省能量、减少发热考虑,泵源系统宜选用双泵供油。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教案
《液压与气动技术》
课程教案
( 学年第 学期)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口专业基础口
专业核心口其 他口
所属专业:
教研室:
执笔人:
审核人:制定时间:
《 液压与气动技术 》课程教案
教学单元一第1次课
学务 教任
单元一液压传动基础 任务一初识液压系统
课象 授对
授课学时
2
周次
第一周
授课地点
理实一体化教室
教学主 要内容
1.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
2.查漏补缺,有疑问可以通过学习通向老师提问。
复习巩固
教学 任务
单元一液压传动基础 任务二液压油的性质和选用
授课 对象
授课学时
2
周次
第一周
授课地点
理实一体化教室
教学主 要内容
L液压油的用途
2.液压油的性质
3.液压油的种类
4.液压油的选用
5.液压油的污染与控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液压油的基本性质(主要是黏性)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 资源
教学动画、视频和习题
课 前 导 学
1.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本次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PPT,教学安排, 课前思考,让学生提前进入教学情境。
2.教师通过学习通,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课 中 教 学
教学步骤
时间 分配
一、课程导入
1.发布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液压缸实例
2.提问液压缸如何实现往复运动
2.简单机床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
3.液压系统的组成
4.液压系统的图形符号
5.液压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在分别介绍了课程背景和课程目的。

在详细讨论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支持、评估与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效果评估。

在总结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同时提出了课程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资源支持和评估方式上都有着较为完善的整体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同时为今后课程的改进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引言,课程背景,课程目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支持,评估与考核方式,教学效果评估,结论,总结与展望,课程改进建议。

1. 引言1.1 课程背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专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将在未来就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背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技能和数学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控制方法以及应用范围,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理论知识外,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和实地操作,学生将学会如何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为将来的工程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课程背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行业做好充分准备。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核心知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课程目的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综合理论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相关领域内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液压传动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传动与气动课程设计

液压传动与气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液压传动与气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流体力学在传动系统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动元件的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能正确识别和应用各类元件。

3. 帮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的工作过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液压与气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进行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分析和排除的能力,提高系统维护和运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联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目标设定既有知识深度,又注重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上设定的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液压传动基本原理: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油的性质与选用,液压泵、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2. 液压元件:各类液压阀、液压缸的结构、功能及应用,液压辅件的作用及选用。

3. 液压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原则,液压回路设计,液压系统仿真与优化。

4. 气动技术基础:气动元件的结构、功能及应用,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5. 气动系统设计:气动回路设计,气动系统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6.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维护与故障排除:系统常见故障分析,维护保养方法,故障排除流程。

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进度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涵盖相应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目标:1.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2.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3.学会使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工具和设备。

教学目标1:液压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液压技术的概念和背景;2.液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3.液压系统的组成和结构;4.液压元件的分类和作用;5.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和指标。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液压技术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授课:通过讲解、示意图和实例,介绍液压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和液压系统的组成。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应用的液压系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工作性能和指标,讨论液压系统的优缺点。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一个液压元件的分类和作用,并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和总结。

教学目标2: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气动技术的概念和背景;2.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3.气动系统的组成和结构;4.气动元件的分类和作用;5.气动系统的工作性能和指标。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气动技术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授课:通过讲解、示意图和实例,介绍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和气动系统的组成。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应用的气动系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工作性能和指标,讨论气动系统的优缺点。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一个气动元件的分类和作用,并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和总结。

教学目标3: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1.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领域;2.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3.液压与气动技术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4.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5.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授课:通过讲解、示意图和实例,介绍液压与气动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实践环节的性质与任务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液压传动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对所学内容能够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并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液压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实践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1)巩固和深化已学的液压传动的理论知识,掌握液压系统设计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锻炼机械制图、结构设计和工程运算的能力;(3)熟悉液压缸的结构设计以及液压元件的选择方法;(4)学会使用有关国家标准、液压手册及产品样本等有关技术资料。

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层次设计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拟定设计计划,保证设计进度、设计质量,按时完成课程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工作。

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反对不求甚解,这样才能确保课程设计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并在设计思想、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高。

四、学时和学分1、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1拟订液压系统原理图82绘制工作图103编写技术文件 64考核答辩 6合计302、学分:本实践环节学分为1学分(1周课时)。

五、教材及课程说明1、选用教材:《液压与气动技术》,王积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课程说明:本实践环节为本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第6学期开设)、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第5学期开设)的一门实践环节课程。

主要采用面授方式,辅以适当实验。

六、教学及考核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可参照《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同类设计对象。

考核采用开卷形式。

课程设计成绩应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应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不合格者另行安排时间补做。

1.优秀设计过程中,工作认真,能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液压与气动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应用技术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液压与气动技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军事装备、民用机械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对于机电类专业而言,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机电类学生更好地掌握液压与气动应用技术,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优势和不足。

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手工制作出液压与气动控制回路,了解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课程设计内容2.1 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掌握液压与气动的控制技术,了解液压与气动控制回路的设计、调试,深入了解液压与气动控制元件的特点,实现思维、动手、创新的目的。

2.2 实验内容2.2.1 液压控制回路设计1.确定液压控制回路的控制对象(如汽车升降装置);2.设计液压控制回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选用液压控制元件。

2.2.2 气动控制回路设计1.确定气动控制回路的控制对象(如工业机械手臂);2.设计气动控制回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选用气动控制元件。

2.2.3 实验操作1.按照液压控制回路设计图纸或气动控制回路设计图纸,选购液压或气动控制元件;2.配置液压或气动控制回路,组装回路元器件;3.进行液压或气动控制回路测试。

2.3 实验要求1.学生要根据实验原理和技术要求,设计合理的回路控制方案;2.学生要学会组装和拆卸不同类型的液压、气动控制元件;3.学生要使用基础的深度度量仪器,了解回路的压力、流量等参数;4.学生要总结实验的结果,分析实验数据等。

三、评分标准3.1 实验报告(60分)1.液压控制回路和气动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案(20分);2.回路元器件的选型及适用性分析(20分);3.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10分);4.实验原理、技术、方法的总结和分析(10分)。

3.2 实验操作(40分)1.回路元器件的组装和测试(20分);2.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10分);3.操作时的技巧和正确的方法(10分)。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探讨,分析了课程背景介绍和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支持,课程评价方法以及实践环节设计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部分评估了课程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评价、实践环节、课程效果评估、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液压与气动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强的高职专业课程,涵盖了液压传动、气动传动、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等内容。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显重要。

液压与气动技术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涵盖了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领域。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技术原理和应用技巧,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学习液压与气动技术,学生将能够掌握液压传动和气动传动的基本原理,了解液压系统和气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设定课程目标设定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教学,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要求。

具体来说,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包括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液压与气动系统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液压与气动设备,进行系统调试和维护。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三版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三版课程设计

液压与气动技术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军工、汽车等各个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次液压与气动技术第三版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具有实用性的液压与气动系统,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1.掌握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2.掌握气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3.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组装和调试技巧;4.能够使用液压与气动系统实现一定的机械动作。

三、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阶段一:液压系统设计1. 学习内容1.液压系统介绍;2.液压系统元件分类和特点;3.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液压系统的调试和维修。

2. 设计任务1.设计一个液压系统,能够实现一定的机械动作;2.选择液压系统元件,包括压力控制元件、流量控制元件、执行元件等;3.对液压系统进行装配和调试;4.测试液压系统功能。

阶段二:气动系统设计1. 学习内容1.气动系统介绍;2.气动系统元件分类和特点;3.气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气动系统的调试和维修。

2. 设计任务1.设计一个气动系统,能够实现一定的机械动作;2.选择气动系统元件,包括压力控制元件、流量控制元件、执行元件等;3.对气动系统进行装配和调试;4.测试气动系统功能。

阶段三:液压与气动系统联合设计1. 学习内容1.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比较;2.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联合设计;3.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调试和维修。

2. 设计任务1.设计一个液压与气动系统联合控制的机械系统;2.选择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元件,包括压力控制元件、流量控制元件、执行元件等;3.对液压与气动系统进行装配和调试;4.测试机械系统功能。

四、评估方式本次课程设计评估方式为:1.报告及演示成果:学生需要提交液压系统、气动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联合设计的报告和相应的演示成果;2.操作技能评估:学生需要进行液压系统、气动系统和液压与气动系统联合设计的实际操作,并被考核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一台双面钻通孔卧式组合机床的液压系统和液压缸。

机床的工作循环为:工件夹紧→左右动力部件快进→右动力部件工进→右动力快退→右动力部继续工进→左动力部件停止、右动力部件快退→左右动力部件皆停止、工件松开。

已知工件的夹紧力为8000N ,两侧加工切削负载皆为17000N ,工作部件的重量皆为9800N ,快进、快退的速度为5m/min ,工进速度为0.04—0.14m/min ,快进行程为100mm 、左动力部件工进行程为50mm ,右动力部件工作行程为80mm 。

往复运动的加速、减速时间为0.2s ,滑台为平导轨,静、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2和0.1。

按上述设计步骤计算如下: 1.工况分析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绘制运动部件的速度循环图,如图1.5所示,然后计算各阶段的外负载并绘制负载图。

液压缸所受外负载F 包括三种类型,即a f w F F F F ++=Fw 为工作负载,对于金属切削机床来说,即为沿活塞运动方向的切削力,在本例中为20000N ;Fa —运动部件速度变化时的惯性负载;Ff —导轨摩擦阻力负载,启动时为静摩擦阻力,启动后为动摩擦阻力,对于平导轨可由下式求得()Rn f F G f F +=G —运动部件重力;F Rn —垂直于导轨的工作负载,事例中为零;f —导轨摩擦系数,本例中取静摩擦系数0.2,动摩擦系数为0.1。

求得: F fs =0.2*9800N=1960N F fa =0.1*9800n=980N上式中F fs 为静摩擦阻力,F fa 为动摩擦阻力。

tvg G F a ∆∆=g —重力加速度;△t —加速度或减速度,一般△t=0.01~0.5s △v —△t 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在本例中N F 67.416602.058.99800=⨯⨯=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列出各工作阶段所受的外负载(见表1.4),并画出如图1.5所示的 负载循环图。

启动、加速时外负载:F=Ffs+Fa=1960+416.67=2376.67N快进时外负载:F=Ffa=980N工进时外负载:F=Ffa+Fw=980+17000=17980N快退时外负载:F=Ffa=980N2.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1)确定供油方式考虑到该机床在工作进给时负载较大,速度较低。

而在快进、快退时负载较小,速度较高。

从节省能量、减少发热考虑,泵源系统宜选用双泵供油或变量泵供油。

现采用带压力反馈的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2)调速方式的选择在中小型专用机床的液压系统中,进给速度的控制一般采用节流阀或调速阀。

根据铣削类专用机床工作时对低速性能和速度负载特性都有一定要求的特点,决定采用限压式变量泵和调速阀组成的容积节流调速。

这种调速回路具有效率高、发热小和速度刚性好的特点,并且调速阀装在回油路上,具有承受负切削力的能力。

(3)速度换接方式的选择本系统采用电磁阀的快慢速换接回路,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调节行程比较方便,阀的安装也较容易,但速度换接的平稳性较差。

若要提高系统的换接平稳性,则可改用行程阀切换的速度换接回路。

(4)夹紧回路的选择用二位四通电磁阀来控制夹紧、松开换向动作时,为了避免工作时突然失电而松开,应采用失电夹紧方式。

考虑到夹紧时间可调节和当进油路压力瞬时下降时仍能保持夹紧力,所以接入节流阀调速和单向阀保压。

在该回路中还装有减压阀,用来调节夹紧力的大小和保持夹紧力的稳定。

最后把所选择的液压回路组合起来,即可组合成图1.6所示的液压系统原理图。

图1.6 液压系统原理图3.液压系统的计算和选择液压元件 (1)液压缸主要尺寸的确定1)工作压力p 的确定。

工作压力p 可根据负载大小及机器的类型来初步确定,表1.1取液压缸工作压力为3MPa 。

2)计算液压缸内径D 和活塞杆直径d 。

由负载图知最大负载F 为20980N ,按表1.2可取P 2为0.5Mpa ,ηcm 为0.95,考虑到快进、快退速度相等,取d /D 为0.7。

将上述数据代入式(1-3)可得()[]mm D 4.937.01305195.0103014.317980425=⎭⎬⎫⎩⎨⎧--⨯⨯⨯⨯⨯=根据表2.1,将液压缸内径圆整为标准系列直径D=100mm ;活塞杆直径d ,按d /D= 0.7及表2.2活塞杆直径系列取d=70mm 。

按工作要求夹紧力由两个夹紧缸提供,考虑到夹紧力的稳定,夹紧缸的工作压力应低于进给液压缸的工作压力,现取夹紧缸的工作压力为2.5MPa , 回油背压力为零,ηcm 为0.95,则按式(1-3)可得mm D 3.4695.0102514.3400045=⨯⨯⨯⨯=按表2.1及表2.2液压缸和活塞杆的尺系列,取夹紧液压缸的D 和d 分别为50mm 及32mm 。

3)计算在各工作阶段液压缸所需的流量()min /2.19min /102.1951074433222L m v d q =⨯=⨯⨯⨯==--ππ快进快进min /10.1min /1010.114.01.0443322L m v D q =⨯=⨯⨯==-ππ工进工进()()min /20min /1020507.01.0443322222L m v d D q =⨯=⨯-⨯=-=-ππ快退快退m i n/42.9min /1042.96010201.04433322L m v D q =⨯=⨯⨯⨯⨯==--ππ夹夹夹 (2)确定液压泵的流量、压力和选择泵的规格1)泵的工作压力的确定。

考虑到正常工作中进油管路有一定的压力损失,所以泵的工作压力为∑∆+=p p p p 1 (1-13)p p —液压泵最大工作压力; p 1—执行元件最大工作压力;∑△p —进油管路中的压力损失,初算时简单系统可取0.2~0.5MPa ,复杂系统取 0.5~1.5MPa ,本例取0.5MPa 。

()MPa p p p p 5.35.031=+=∆+=∑上述计算所得的p p 是系统的静态压力,考虑到系统在各种工况的过渡阶段出现的动态压力往往超过静态压力。

另外考虑到一定的压力贮备量,并确保泵的寿命,因此选泵的额定压力p n 应满足p n ≥(1.25~1.6) p p 。

中低压系统取小值,高压系统取大值。

在本例中p n =1.25 p p =4.4MPa 。

2)泵的流量确定。

液压泵的最大流量应为()min ∑≥q K q L p (1-14)q p —液压泵的最大流量;(∑q)min —同时动作的各执行元件所需流量之和的最大值。

如果这时溢流阀正进行工作,尚须加溢流阀的最小溢流量2~3L /min ;K L —系统泄漏系数,一般取KL=1.1~1.3,现取KL=1.2。

()min /24min /202.1min L L q K q L p =⨯=≥∑3)选择液压泵的规格。

根据以上算得的p p 和q p ,再查阅有关手册,现选用YBX-16限压式变量叶片泵,该泵的基本参数为:每转排量16mL /r ,泵的额定压力6.3MPa ,电动机转速1450r /min ,容积效率0.85,总效率0.7。

4)与液压泵匹配的电动机的选定。

首先分别算出快进与工进两种不同工况时的功率,取两者较大值作为选择电动机规格的依据。

由于在慢进时泵输出的流量减小,泵的效率急剧降低,一般当流量在0.2~1L /min 范围内时,可取η=0.03—0.14。

同时还应注意到,为了使所选择的电动机在经过泵的流量特性曲线最大功率点时不致停转,需进行验算,即n pB P q p 2≤η(1-15)P n —所选电动机额定功率;p B —限压式变量泵的限定压力; q p —压力为p B 时,泵的输出流量。

首先计算快进时的功率,快进时的外负载为2500N ,进油路的压力损失定为0.3Mpa ,由式可得MPa MPa p p 35.03.01008.0498062=⎥⎥⎥⎥⎦⎤⎢⎢⎢⎢⎣⎡+⨯⨯=-π快进时所需电动机功率为kW q p P pp 11.07.0602035.0=⨯⨯==η工进时所需电动机功率P 为kW P 091.07.060096.15.3=⨯⨯=查阅电动机产品样本,选用Y90S-4型电动机,其额定功率为1.1kW ,额定转速为1400r /min 。

根据产品样本可查得YBX-16的流量压力特性曲线。

再由已知的快进时流量为24L /min ,工进时的流量为11L /min ,压力为3.5MPa ,作出泵的实际工作时的流量压力特性曲线,如图1.7所示,查得该曲线拐点处的流量为24L /min ,压力为2.6MPa ,该工作点对应的功率为kW P 48.17.060246.3=⨯⨯=所选电动机功率满足式(1-15),拐点处 图1.7 YBX-16 液压泵特性曲线图能正常工作。

1- 额定流量、压力下的特性曲线; 2-实际(3)液压阀的选择 工作时间的特性曲线本液压系统可采用力士乐系统或GE 系列的阀。

方案一:控制液压缸部分选用力士乐系列的阀,其夹紧部分选用叠加阀。

方案二:均选用GE 系列阀。

根据所拟定的液压系统图,按通过各元件的最大流量来选择液压元件的规格。

选定的液压元件如表1.5所示。

表1.5 液压元件明细表(4)确定管道尺寸油管内径尺寸一般可参照选用的液压元件接口尺寸而定,也可按管路允许流速进行计算。

本系统主油路流量为差动时流量q=40L /min ,压油管的允许流速取u=4m /s ,则内径d 为mm v q d 5.144406.46.4=== 若系统主油路流量按快退时取q=20L /min ,则可算得油管内径d=10.3mm 。

综合诸因素,现取油管的内径d 为12mm 。

吸油管同样可按上式计算(q=24L /min 、v=1.5m /s),现参照YBX-16变量泵吸油口连接尺寸,取吸油管内径d 为25mm 。

(5)液压油箱容积的确定本例为中压液压系统,液压油箱有效容量按泵的流量的5~7倍来确定,现选用容量为160L 的油箱。

4.液压系统的验算已知该液压系统中进、回油管的内径均为12mm ,各段管道的长度分别为:AB=0.3m ,AC=1.7m ,AD=1.7m ,DE=2m 。

选用L-HL32液压油,考虑到油的最低温度为15℃,查得15℃时该液压油的运动粘度ν=150cst=1.5cm 2/s ,油的密度ρ=920kg /m 3。

(1)压力损失的验算1)工作进给时进油路压力损失。

运动部件工作进给时的最大速度为0.14m /min ,进给时的最大流量为1.10L /min ,则液压油在管内流速v 1为s cm cm d qv /2.16min /10.9732.114.31010.1442321==⨯⨯⨯==π管道流动雷诺数Re l 为135.12.12.1611=⨯==νdv R eRe l <2300,可见油液在管道内流态为层流,其沿程阻力系数76.513757511===e R λ 进油管道BC 的沿程压力损失△p l-1为()Pa v d l p 62221110116.02162.0920102.13.07.176.52⨯=⨯⨯⨯+⨯==∆--ρλ 查得换向阀4WE6E50/AG24的压力损失△p l-2=0.05×106pa忽略油液通过管接头、油路板等处的局部压力损失,则进油路总压力损失△p 1为 pa p p p 6662111110166.01005.010116.0⨯=⨯+⨯=∆+∆=∆--2)工作进给时回油路的压力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