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三章
政治复习 考研政治易错题详细解析(三)
政治复习考研政治易错题详细解析(三)下面是研究生考试网为考生整理的考研政治易错题详细解析(三)30.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惟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D.认识物质的条件[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运动速度最快的光运动也经历着时间;物质形态最小的微观粒子也有自身固有的空间尺度。
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几何结构完全取决于场的物质分布,物质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分布越密,则空间曲率越大、时间流逝越慢。
真空理论也表明,真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什么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自身流逝着的时间。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牛顿的绝对时空的观点。
他把时空看作脱离物质运动与物质运动并存的东西,称之为“事物的贮藏所”,显然割裂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此观点首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是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割裂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所以29题的正确答案是A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时7 / 91不可分离的。
3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页;《大纲解析》第12-13页。
37.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的统一。
考研政治马原经济学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三章
考研政治马原经济学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三章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三章12.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目的是揭示:A.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B.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C.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D.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考研政治马哲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三、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马原第三章复习重点
一、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体现在: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时刻以符合人民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行动的合理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额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设社会存在的反映,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和非上层建筑的非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实现,即先进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吃喝穿住 ( )B.⼈的⾃觉意识活动 ( )C.物质⽣产活动(√)D.社会关系的形成 ( )世纪50年代,北⼤荒⼈烟稀少、⼀⽚荒凉。
由于⼈⼝剧增,⽣产⼒⽔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临的⾸要问题,于是⼈们不得不靠扩⼤耕地⾯积增加粮⾷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仓”。
然⽽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态问题。
现在,⿊龙江垦区全⾯停⽌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与⾃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态为归宿 ( )B.⼈们改造⾃然的⼀切⾏为都会遭到“⾃然界的报复” ( )C.⼈在⾃然界⾯前总是处于被⽀配的地位 ( )D.⼈们应合理地调节⼈与⾃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千个理由、⼀万个理由,但⽼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为天’”。
这说明:()A.⼈的⽣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B.⼈的本质决定于⼈的⾃然属性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的物质欲望 ( )D.⼈们⾸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们⾏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产⽅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下列哪⼀原理可以解释“⼤众⼼理影响经济⾛势”这⼀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 ( )B.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C.社会⼼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产⽅式的反映(√)B.阶级⽃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类社会的发展是⾃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类社会的发展像⾃然界⼀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发展是⼀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产关系的发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C.⽣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争的发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产⽅式(√)D.各⾰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 ( )B.加速或延缓作⽤(√)C.⽆⾜轻重的作⽤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性(√)B.它是全社会⼈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 )C.⽂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 ( )16.⼀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的⼤⼩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平 ( )17.社会物质⽣活条件是指:()A.⾃然界 ( )B.⼈⼝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因素和⽣产⽅式的总和(√)18.测度⽣产⼒⽔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产⼒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式 ( )20.社会⽣产⼒⽔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式 ( )21.⼈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关系本质上是:()A.⼈与⾃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与⼈的物质利益关系(√)D.⼈们之间的分⼯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的性质(√)B.⽣产⼒的发展⽔平 ( )C.科学技术⽔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种⽣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产⼒的发展(√)C.是社会化⼤⽣产还是个体⼩⽣产 ( )D.是⾃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们在⽣产中的地位 ( )25.⽣产资料包括:()A.⽣产⼒和⽣产关系 ( )B.⽣产⼯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与⾃然界的关系 ( )B.⼈与⼈的政治关系 ( )C.⼈与⼈的思想关系 ( )D.⼈与⼈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 ( )D.调整⼈与⼈之间关系的⾏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产⼒和⽣产关系的统⼀ ( )B.技术形态和⽣产形态的统⼀ ( )C.同⼀定的⽣产⼒⽔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D.经济形态和⽂化形态的统⼀ ( )30.上层建筑反作⽤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产⼒中(√)B.⽣产⽅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基础中 (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然规律⽆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35.经济基础是指:()A.⼀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B.⼀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定历史时期社会⽣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中 (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产⼒发展的需要(√)37.⼈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A.⼈民群众 ( )B.阶级⽃争 ( )C.社会基本⽭盾(√)D.科技⾰命 ( )38.社会基本⽭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盾 ( )B.物质⽣产和精神⽣产的⽭盾 ( )C.⽣产和消费的⽭盾 ( )D.⽣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盾(√)39.社会基本⽭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产⼒的发展(√)B.⽣产关系的展 ( )C.经济基础的发展 ( )D.上层建筑的发展 ( )40.⽣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不悖 (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是:()A.政治权⼒ ( )B.社会⽣产⼒ (√)C.天才的创造⼒ ( )42.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 ( )B.惟⼀动⼒ ( )C.最终动⼒ ( )D.直接动⼒(√)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部分⼈对另⼀部分⼈的暴⼒掠夺 ( )C.⽣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们在⼀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命是指:()A.思想、⽂化、技术领域的重⼤变⾰ ( )B.⾰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产阶级⾰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产阶级具有⾰命的决⼼、勇⽓和毅⼒ ( )B.⽆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 ( )C.⽆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 ( )D.有⼀个敢于和善于领导⾰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本质问题的⽴⾜点是:()A.⼈的社会关系(√)B.⼈的⾃然属性 ( )C.⼈类的共同利益 ( )49.所谓抽象⼈性论意指:()A.否认⼈的社会性,关于⼈的本质的唯⼼主义观点(√)B.⼀种对⼈类共同⼈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种否认⼈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0.在抗击“⾮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捐出⾃⼰的⾎清,⽤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为中 ( )B.⼈的价值必须以满⾜个⼈需要为前提 ( )C.⼈的价值表现为⼈的能⼒的⼤⼩ ( )D.⼈的价值是在满⾜⾃⾝和他⼈的需要中实现的(√)51.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价值在于:()A.个⼈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的尊重(√)B.个⼈的⾃我创造和⾃我实现 ( )C.个⼈的⾃由选择和⾃由发展 ( )D.个⼈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2.“英雄和⼈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主义(√)C.历史主义 ( )D.⾃然主义 ( )53.党的⼗九⼤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盾是()。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硬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tt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者。
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列宁还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他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 D.真理和价值的矛盾3.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了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器和其他的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产生了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强调A.读书也能获得知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5.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可以脱离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的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皇家学院工作中表现出杰出的实验才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和重要思想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原因就在于他未对这些思想从科学理论上给予精确的论证和说明。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第一部分:易错知识点总结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画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作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3.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错误,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4.物质就是物体(物体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
5.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精神活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6.运动是绝对的,因而承认静止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大有意义的)。
7.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不是精神世界)。
8.意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可以脱离物质,可以脱离客观世界(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都有客观依据)。
9.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它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
同样,“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的观点也不正确)。
10.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1.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同认识本质混为一谈的论断)。
12.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主观并不等于主体,客观并不等于客体,它们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13.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二者是不同领域的概念: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
14.社会历史发展既然具有规律性,历史事件就可以重复(历史规律的存在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
15.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发挥反作用(此观点片面。
不论先进的社会意识,还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2016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第三章)
很多同学都不擅长总结和整理,在复习的时候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起来很费劲。
尤其是现在到了2016考研冲刺复习阶段,只剩下30多天的复习时间了,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2016考研政治在冲刺阶段的复习,给大家分享考研政治各科的重点总结,以下是马原第三章的重点总结: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的增长、垄断组织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垄断程度提高,出现许多混合联合公司,表明垄断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2.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在竞争的目的、手段、范围和后果上,都具有新的特点。
4.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5.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7.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 原始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 唯我论与不可知论3.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它片面夸大了()A.人的作用B.地理环境的作用C.物质生产的作用D.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A.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B.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C.全人类的共同意识D.社会阶级意识中带有共性的内容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B.社会的性质和人类解放的程度C.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D.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它所武装的阶级社会势力的性质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7.生产力是指人们()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B.解决生产发展问题的能力C.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D.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是()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C.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程度D.科学技术水平9.人和物的要素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能够把诸要素结合起来D.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0.下面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关系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C.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关系必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存11.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A.政治法律思想B.政党C.国家政权机构D.法庭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中()A.两对矛盾是并列统一的关系B.两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决定性作用13.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它是指()A.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B.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受教育程度D.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14.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A.为了实现共同富裕B.为了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D.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是()A.改革进入攻坚阶段B.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D.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的基本原理。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疑。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疑,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其中一种超自然力量所决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左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岀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三章
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三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目的是揭示:
A.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B.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
C.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D.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它的价值却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中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
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如表所示: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价值周转方式分批逐次转移全部一次性转移
周转时间时间长时间短
价值回收方式分批逐次回收一次全部回收
实物更新方式使用期内无需更新不断进行更新
可见,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要比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慢。
通常,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
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会直接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通常是指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它具体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的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方式。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因而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速度:(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因此,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既定情况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反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慢。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时,认为其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
D.剩余价值的实现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从而能够继续预付资本进行
再生产。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称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为货币形式后,通过流通领域顺利买进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和工人都需要的消费资料。
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在于: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
社会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应的一般商品流通,这两种流通又统一在社会总产品的运动中。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核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所谓价值补偿,是指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
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价值补偿是社会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