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篇--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特征 ① 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
情为纽带; 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③ 非正式群体里,同样会推选出最有威信的人
做首领,他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力; ④ 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 ⑤ 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 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第二节 群体的行为动力
一、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 出。他提出群体动力的公式为:
B=F(P, E) 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包括人的遗传素质、 情绪、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E指现实的社会环境, 包括人际影响、群体中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压力、 领导作风等。 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 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 体士气等。群体动力由放任、强扭和引导三种模式。 在三种模式中,人们认为放任和强扭模式是不可取的; 引导模式则是较为可取的。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含义 任何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
是群体所确定的,对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 则。
研究者发现,就大部分群体而言,群体规 范是无意识的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的,他们起 源于群体成员对工作性质的构想和信念;起源 于由经理人员向群体成员传递的有关群体成员 是否负责的一种隐含的期待;起源于群体成员 工作的实际条件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 础
(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的相一致 时,它能促进正式群体,使之能更好的发挥预 定的劳动生产功能。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共同参与的行为,它是群体成员根据自身需要、利益和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集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运作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集体动力。
首先,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的认知会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认知冲突。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会通过归因、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形成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认识。
社会认知还涉及到个体对于自我形象和社会身份的认知,这些认知会影响个体是否参与群体行为,以及在群体行为中的角色定位。
其次,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存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社会规范是群体行为的规范化依据,它们具有指导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
社会规范可以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例如交通规则和公司制度,也可以包括非正式的规范,例如道德和礼仪。
社会规范在群体行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能够规范个体的行为,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社会规范还可以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在群体行为中更好地协调和合作。
最后,集体动力是指个体在群体行为中表现出的动机和意愿。
个体参与群体行为通常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例如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个体的行为意愿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价值感、社会压力和奖赏机制。
集体动力是群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能够激励个体投身于群体行为中,并促进群体目标的实现。
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群体内部的互动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从而进一步推动群体行为的发展。
同时,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群体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
群体的竞争、合作和冲突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它们可以引发群体行为的变化和演化,甚至导致群体的分裂和重组。
总结起来,群体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行为动机和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
群体行为的基础对于解析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改进群体的决策、合作和社会互动方式。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础

你会经常遇到充满青春活力、每天精神焕发的人们,可你注意到没有,你身边有些人年龄不大却老气横秋、萎靡不振。对一个人来说,实际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年龄。
75分以上:你不受实际年龄的影响,精力充沛,充满自信。你善于交际,善良、乐观、不会很快变老。
50-75分: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忘掉了某些青少年的特点。忧虑、烦恼和压力让你高兴不起来,你变得严肃有余、朝气不足。能不能把折磨你的种种问题放到一边,振作起来,乐观起来?
50分以下:像你这样的人阅历丰富,经验颇多,有点了不起。难道你不认为这个阶段来得早了点?你还有很多东西要看、要学、要经历?
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 Interacting groups
头脑风暴 Brain- storming
名义小组技术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电子会议 electronic meeting
表9-3 群体决策技术效果评估
效果指标
互动群体
头脑风暴
NGT
电子会议
观点数量
低
中
高
高
观点质量
13.有时我会幻想一阵。 14.我喜欢的音乐能改善我的心情。 15.我对新思想、新时尚充满好奇。 16.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般不会屈服。 17.即使听到恶意的玩笑,我也会一笑了之。 18.我会跟亲人透露内心深处的秘密。 19.体育运动给我带来乐趣。 20.乐意结交新朋友。 21.我还想学点我不会的新技艺。 22.我总让自己显得富有魅力,实际效果也如此。 23.不允许区区小事就引起我的忧愁。 24.我热爱我所生活的时代。 25.我想,会有机会让我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 。
第5章 群体行为基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学习目的】
理解群体的特征、功能,区分群体的类型。 明确影响群体行为特征的基本要素。 描述群体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解释个体在不同背景下角色要求的变化现象。 阐述凝聚力、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 比较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异同,解释群体思维 和冒险转移。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任务角色
建议者,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信息加工者,为群体搜集有用信息的人; 总结者,整理、综合有关信息,服务群体目标的人; 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维护角色
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 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 折衷者,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 监督者,保证每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
惠 宁
5.2群体行为特征
5.2.1角色
(1)群体角色的种类
几乎在任一群体中,都可以看到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这就 是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如图5—1所示。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持者 逃避者
消极作用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惠 宁
(2)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
在组织管理中,人们通常认为,士气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是非常密切的,并且渴望职工不仅具有高昂的士气, 同时也能保持较高的生产率,然而,这种理想的状态 一般是很难实现的。 1962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首先用图 示的方法将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作了如下的说明,如 图:5—8所示。 戴维斯认为,士气和生产率的关系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高士气,低生产率(A线所示) 高士气,高生产率(B线所示) 低士气,高生产率(C线所示)
群体行为基础7-2全

群体思维的结果
一方面会提高群体内聚力及成员满意感,另一方面降低决策质 量。
克服群体思维的方法:
(1)群体领导应要求参加决策的人尽可能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 出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听取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意见的看法, 欢迎不同意见。
(2)先把问题告诉大家,让大家独立思考和提出看法,可以采 取匿名或书面的方式提意见。 (3)群体决策时,先以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然后把不同意见 提交大组。 (4)讨论初期,领导应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 (5)群体领导可指派一名成员扮演“吹毛求疵”角色参加会议。 这个角色可轮流担任,主要是把一些问题作建设性批评。
讨论开始之前,每个成员独自写下对要解决的问题的想法 第一步
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
效果 标准 决策 方法 互动 脑力 群体法 激荡法
低 中
名义 群体法
高
德尔 斐法
高
电子 会议
高
观点的数量
观点的质量
社会压力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高
低
高
低
财务成本
决策速度
低
中
低
中
低
中
低
低
高
高
任务导向
潜在的人际冲突
低
高
高
低
高
中
高
低
高
低
成就感
专家意见
(1) B 刮胡子的镜子 (2) H 9升壶装油气混合 物 (3) C 22升壶装水 (4) E 一包美军C等口粮 (5) K 2平方米的不透明 塑料布 (6) N 2盒巧克力 (7) O 钓鱼工具 (8)M 5米长的尼龙绳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群体-人管方案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六、团队
1 定义:特殊群体。它通过其成员的共同 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 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 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在多变的环境中,更灵活、反应更迅 速。快速地组成、重组、解散
2. 团队和群体比较:
项目
类别
目标
协同配合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 准。
规范的类型:
绩效规范: 形象规范: 社交约定规范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陈述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从众(conformity)
从众: 是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 者态度的变化(Myers,1993)。即从众就是个人在社 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参照性群体
沙克特(S.Schachter)考察团体凝聚力和对团体 成员的诱导(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1
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4
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2
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3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凝聚力
高
低
绩高 效 规 范
低
高生产率 低生产率
中等生产率
低或者中等 生产率
如何判断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迈尔,“决策效益四分图”
高
决
策
III
质
量
I
低
IV II
决策可接受性 高
四种情况: 一)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不重要:“抽签”办法 二)决策可接受性很重要,决策质量不太重要: 群体决策要好于个人决策 三) 决策质量很重要,可接受性不太重要: 个人决策为主 四) 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很重要: 领导主持,群体参与的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

工作时间
8-23
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缩小群体规模 鼓励相互认同的行为 增加交流 提高群体的进入门槛 挑起与其它群体的竞争或者争端 奖励群体而不是个体 从时完整的信息和知 识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 效益得到保证 不足 从众行为 讨论被诱导 责任不清 效率低,时间投入多
8-6
组织内对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8-7
群体特征
角色(roles) 规范(norms) 地位(status) 规模(size) 凝聚力(cohesiveness)
Zimbardo模拟监狱实验
8-10
如何适应新角色?
2008年8月8日,对Andy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做了4年医药代 表后,他终于凭着骄人的销售业绩,如愿以偿地晋升为华东区某重要二线城 市的销售经理。信心满满的他,对将来的工作充满憧憬。 上任第一天,他就接到下属Jack的电话。Jack负责3家较大的肿瘤医院的 销售,他最近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潜在客户,但是苦于无从下手,想请Andy帮 忙。Andy一听,爽快地答应了。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陪Jack派访客户、分 析资料、确定谈判方案、宴请对方老总,百般努力,最终拿下了一个大单。 正当他为自己的又一个胜仗欢欣鼓舞时,电话响起了:是Paul,华东区销 售总监,他要Andy明天到办公室和他做季度业务展望,并针对整个华东区销 售现状,制定下个季度的销售战略。面对财务部发给他的密密麻麻的销售业 绩报表,Andy有点犯晕。 这时,电话响起了,是人力资源部的Helen,她告诉Andy,他的团队中一 位顶尖的销售刚刚提交了离职申请。 还没有回过神来,市场部经理来求援,希望他出马,参加一个医学研讨会, 并负责保证所有重点医院的潜在客户到场。Andy面对渐渐被填满的日程表, 陷入沉思。 这是一个新经理人非常普通而又独特的经历。如果你是Andy的好朋友, 你有什么建议给他?
群体行为的基础

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共同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
它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集体心理过程所驱动。
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双重需求。
个体在群体行为中会受到集体共识和同伴压力的影响,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和标准,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在群体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促使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其次,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个体之间的互动会导致信息传递和共享,从而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某个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可能会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或建议,这个观点会经过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评估和改进,最终可能会影响群体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群体行为的基础还包括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
群体内部存在一系列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些规范和价值观会指导群体成员的行为。
个体在群体行为中会考虑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其他成员的期望和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最后,群体行为的基础还有个体的信任和协作。
个体在群体行为中往往需要依赖其他成员的合作和支持。
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关系在群体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较高的信任和协作时,他们更倾向于共同合作,共同追求群体的目标和利益。
综上所述,群体行为的基础包括社会影响力、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群体内部的规范和价值观,以及个体的信任和协作。
了解群体行为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群体行为,也有助于指导和引导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群体行为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如何在群体中相互影响、共享信息、形成共识并采取行动。
了解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关键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群体行为的基础,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和影响。
首先,社会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基础之一。
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由此,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标准。
群体行为的基础《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版

群体结构- 角色
角色 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 式。
角色认同 在一种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角色知觉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 了解。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2u0rn0a7l, APprrile1n99t5i, cp.e56H5.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EXHIBIT 9–5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体思维现象表现出多种症状
• 群体成员把任何与他们假设不一致的意见 合理化
• 对于那些对群体的共同观点有怀疑的人,群 体成员会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 那些持有怀疑态度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 过保持沉默,来尽量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 致。
• 缺点 – 浪费时间 较慢 – 增加了从众压力
– 可能会被少数人控制 局面
– 责任不明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 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 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群体偏移 在讨论备选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放大自己最初的立 场或观点。群体整体决策与成员个人决策之间的决策风险改变要么倾向 于保守偏移,要么是冒险偏移。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OB-5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解释
群体成员 资源 施加于群 体的外界 条件 群体结构 群体过程 群体任务
绩效和满 意度
群体资源
能力 人格特点
群体结构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群体规模 群体结构
群体互动过程
协同效应(synergy) synergy) 社会促进效应
(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 effect)
群体过程的影响
群体过程的影响
潜在的 群体有 效性
+
过程增量
-
过程减量
=
实际的 群体有 效性
管理者与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加入群体的难度 群体规模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外部威胁 以前的成功经验
互动讨论
群体对你的吸引力有多大?(P262) P262) 纸塔练习 每个小组介绍: 角色分工 设计思想 制造过程 成员贡献
中止阶段(adjourning) adjourning)
间断——平衡模型
工 作 绩 效
2 1 结
A
(A动分析——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分析工 sociometry) 具 关键词: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network) 簇(clusters) clusters) 规范性簇(prescribed clusters) clusters) 自发性簇(emergent clusters) clusters) 结合体(coalitions) coalitions) 小集团(cliques) cliques) 明星(stars) stars) 联络人(liaisons) liaisons) 桥梁(bridges) bridges) 孤立者(isolates) isolates)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群体行为基础

5 5.群体规范的作用。(1) 群体的支柱。(2) 评价标准。(3) 群体动力。(4)
行为导向和矫正。
(三)从众行为
2
指个体在群体的压
力下,放弃自己的
意见,采取和大多 3 数人一致的意见的
行为。
(1)三种原因。 (2) 四种表现形式.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四)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
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导致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一种解释
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 的职责。另一种解释是群体责任的扩 散
(五)群体构成
群体和组织是由具有同类特点的人构成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群体成员在差异方面的离散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二)群体规范
1. 群 体 规 范 的 概 念 指群体成员认同 与共同遵守的行 为标准和准则。
2.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从众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
3.群体规范的改进。(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析图。(3)进行
3 改革。
4 4.群体规范的压力。群体规范会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其按照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群体决策
方法1
方法2
群
体
头脑风暴法
名义小组法
决
策
的
方
法
方法3
方法4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防止弊端的方法1 防止弊端的方法2 防止弊端的方法3
(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 (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 (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在严格控制的 实验条件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 成员的诱导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证明, 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 产率,而且高凝聚力组的生产率相对更 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率, 高凝聚力组的生产率更低。这说明高凝 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 素的影响。
詹姆斯指出,小群体的人数为 2 ~ 7 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 人。至于小群体的上限,多数认为7人为 最佳,但也有不少人主张 20 人, 30 人甚 至 40 人。此外,还有人指出,小群体最 佳人数为7±2人。
不适当扩大群体规模可能带来一些问 题
群体规模
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美国公司的群体规范示例
(6)每人都要对会议作贡献 (7)会议中得到的想法属于大家 (8)一次会议要找到80%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9)会议形成的计划要形成正式文件发给大家 (10)会议要灵活 (11)会议要开放和诚实 (12)会议要有乐趣,使每个参加者快乐 这12条会议规则在该公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Karen J.Richter等人通过对美国一些国防公司 产品开发小组的调查,得出了增强小组会议有效性 的一些方法: (1)限制会议时间,每次最多3-4小时
支持奇数的人认为,当群体成员发生意见分歧时, 奇数群体可以采取投票表决方式使问题得到迅速 解决,不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而支持偶数的人 认为,单靠表决会影响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当意见分歧的双方势均 力敌时,应进一步进行协商,这样既可以在深入 讨论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解决,又可避免群体中 人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上述关于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奇数和偶 数的争论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它们 都是抽象地对群体规模进行研究,因此不能 作为工作组织组建群体的具体指导原则。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人均 效率
o
n
人数
群体规模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应根据任务的性质研究群体人数的下限,该 下限应保证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 保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 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即 如果超过了这个上限,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 剧下降。
无序 群体
任务角色
多
以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两维度构成的 群体类型
群体互动过程
群体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从众 社会惰化 协同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致弱效应 社会标准化效应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目标,在一定时期 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一般特征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它可 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以是 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有规范,否则,群体将难以存在 下去。规范指导成员的行为朝向群体的目标 努力。 群体规范通常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 并非所有的规范对所有的成员都同样适用。
实施群体规范的理由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实验
X
A B C
研究从众行为的卡片举例
导致从众现象的因素:环境因素和个 性因素
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 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 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 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 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 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 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美国公司的群体规范示例
(2)要有会议议程,并记录会议各项内容 (3)在没有对某一件事得到具体行动方案并将工作 分配给各成员时,不能结束会议 (4)会议之间的间隔不能大于2周时间 (5)坚持要让所有有关人员都参加会议 (6)在开会期间,不能允许电话或其他方式干扰或 打断会议。 在会议议程和会议记录方面,这些公司还有具体 可操作的方法。譬如,美国很多公司都把小组会议 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在会议进行中严格按议程行事, 以及对会议中各项议程时间的精心安排。会议议程 由小组组长准备,并在会议之前就分发给每个成员。
群体的特征
群体的作用
安全需要 情感需要 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完成任务的需要
群体的类型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 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的原则,可以把群 体划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群体的特征
主要内容
角色 群体互动过程 规范 地位 凝聚力 群体规模
角色
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表现出自己特定的 行为模式 种类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
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 包括
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 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 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 事务,也不顾对群体有什么影响; 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 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等。
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如果要强化群体的规范,可以遵循如下 原则: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 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 贡献的;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 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 (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群体凝聚力 高 低
积极 高凝聚力 诱 导
积极 诱导
消极 诱导
低凝聚力
积极 诱导
消极 诱导
消极 高凝聚力
低凝聚力
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条件
生 产 率
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对照组 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16分钟)
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结果
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群体绩效
积极作用
群体成员角色种类
群体角色
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群体要想取得高绩效,任务角色和维护 角色都很重要。一个有效的群体应激发 成员扮演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需要, 而避免自我中心角色。
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多 维 护 角 色 少 图1 人际 群体 团队 群体 任务 群体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篇——群体行为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群体的内涵 群体决策 冲突管理
第1节 群体的内涵源自主要内容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特征
引导案例:猎狗捕斑马
在非洲大草原上,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 高大的斑马进行一场生死搏斗。乍一看来, 三只弱小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 际情况是,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任凭 斑马的尾巴如何摆动,也死死咬住不放;一 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任凭斑马如何摇头, 也绝不松口;一只稍显强壮的小狗咬住斑马 的一条腿,任凭斑马如何踢弹,一点也不懈 怠。 不一会儿,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 然大物”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成了 三只小狗的盘中餐。
鼓励者,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 人; 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折衷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 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监督者,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 位置。地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工资、 头衔、资历、实权等等。其中一个因 素的改变就可以引起地位的改变。
地位取决于什么因素还有赖于群体成 员是否承认它们。
在不同的群体中,地位取决于不同的 因素,这将影响到群体的绩效。
凝聚力
定义
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 体内的程度。顾名思义,凝聚力指群体 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群体的概念
定义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有机组合体, 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 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 共同的奋斗目标。 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 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 献自己的力量 有机组合性
群体会实施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规范 群体希望能够更好地预测群体成员的行 为 群体希望能够确保其成员感到满意,并 且尽可能地防止人与人之间发生不愉快 的事情 使群体成员有机会阐述自己的核心价值 观念,说明这个群体与众不同之处,以 及群体的主要特点
美国公司的群体规范示例
群体要形成很高的生产力,必须建立良好的群体 规范。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 作共事方式,那么相互之间的摩擦和损耗只会降低 群体的生产力,甚至还不如个人单独工作时的效率。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生产力高、易出成果的群体一 般都形成了良好的群体规范。 譬如,美国原阿莫科(AMOCO)石油公司对于 群体(小组)开会都专门建立了12条规则。它们是: (1)会议要有议程 (2)开会必须围绕中心进行 (3)会上要提建设性的意见 (4)要按时开会和结束 (5)每次只能有一个人发言
美国公司的群体规范示例
议程包括各项要讨论的条目、要显示的条目、每 条目所占的时间以及参加会议的要求。会议记录包 括各项活动条目、它目前的情况、要完成的日期以 及任务承担人。会议结束后,这些记录必须完整而 迅速地编辑、打印,并连同会上所有展示材料都分 发给会议参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