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内部资料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一、陈式太极拳源始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
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
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
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
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拳谱(2)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拳谱(2)陈氏太极拳的套路介绍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原有七套。
为长拳一套,十三势头,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
因之现在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
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
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头套老架老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其动作缓急随应,刚柔兼备,其间有跳跃、发劲、震脚,架式宽大,气势恢宏。
新架新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减少动作的难度与跳跃等,但其架式仍然宽大,气势宏伟。
小架小架是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为新架的一种,拳套结构相同,动作圈小而快速,发劲凌厉,架式紧凑,此拳法流行于陈家沟邻镇赵堡,所以也称『赵堡架』。
二套炮捶炮捶是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流传,为头套十三势之辅,势法重捶,猛如发炮,动作快速,多跳跃发劲,架式开展,气势雄壮。
与其它太极拳之差异,陈氏太极拳近年来由于陈门弟子的努力提倡,学习的人日渐众多,但是有些人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外形显得偏刚,有震脚、发劲、跳跃等动作,同时动作也比较快,有些不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
陈氏24式太极拳图文教程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陈氏24式太极拳图文教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太极拳24式是目前练习人群最多,普及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太极拳路之一,又称陈氏太极拳24式,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特点的陈氏太极拳,养生中国今天以图文的方式为大家讲解一下陈氏太极拳24式教程:陈氏太极拳24式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陈氏太极拳24式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word资料45页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讲义前言写给喜爱太极拳的武术朋友们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今虽门派繁多,实一脉相承。
太极拳以它神奇的健身与技击作用,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历代拳师长期继承、发扬、全身心的投入、倾注的结果。
如今百花齐放,门派林立,拳种繁多,对于一个初练武术之人,真是眼花缭乱,无从入手,然而万事万物难非难,乱非乱,只要清楚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认准目标,抓住基础,循序而进,则难即易,乱即平,故喜练太极拳术之人只要明白太极之理,明确大的方向,又能在小的环节上讲方法下功夫,假以时日,必水到渠成。
观天地间之小树,一心向天向地,枝叶繁茂因向天,根基稳固因向地。
如有培育之人能适时培其根,剪其旁杈,施以肥,必能长而成有用之材。
树即如此,人学拳术亦如此,一个人欲学技艺,内因主要,外因重要,如果他有信心,知苦练,但没有明师去指导他,用正确的方法锻炼他,那么他也不会取得成功。
相反,一个不知用心,又没有好的老师培育的人终不能成大事。
树有枝干,术有旁正,然干为一,枝为多,如术正门唯一,旁门甚多。
旁枝盛而主干弱,若倾于一侧任其长,久之则树必倾倒。
人之学术,误入旁门,任下苦功终无成,何能如此?盖因天地间有雷、雨、风、电及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化,人世间有欺、诈、利、诱之弊。
人非皆圣贤,孰能无惑。
如果小错能及时改之,则无大错之祸。
一个人立身处世如无过错则不知何为正确,一个人接人待物错而不知错,自以为是,旁人无指责,则越错越大,终酿成灾祸。
究其竟,何为对?何为错?以小术论之,求运动于身体者,但凡伤身、伤气、伤血、伤神皆为错,能修身养性为对。
以家庭论之,一家和睦为对,否为错。
以集体论之,团结一心蒸蒸日上为对,以国家论之,一国安定和平为对。
一人处世必三思而行,以利身、利家、利集体、利国家之目的而行事。
然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皆为错。
身体是重要基础,家庭、集体是纽带,国家和平是大事。
家和、国和则天下和。
相反,天下乱则国乱、家乱、人心乱。
中国武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
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原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108式、炮捶各一套。
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
陈王廷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后考为文、武庠生,文武兼优。
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持锐,扫荡群氛”。
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於渔水,盘桓于山川。
忙时耕田,闲时“造拳”。
他编造的拳法,今称陈式太极拳老架。
此拳是以陈氏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旧传的拳艺,参以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借鉴并吸收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方法创编而成。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其他老架套路在清末已无人问津。
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较难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近代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有一路和二路。
一路特点是:以柔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体现出柔缓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二路特点是:从松柔入手,刚中寓柔,以刚发劲为主,有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等动作,体现出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其锻炼原则及练法要求是: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
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时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方法: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为适应国际、国内武术交流比赛的需要,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依据传统性、科学性、竞赛性的原则,编制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之一的“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该套路在融会了传统一路、二路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按照比赛规则创编而成。
它更突出了陈式太极拳的有快有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特点,又在“掩手肱捶”、“海底翻花”等主要发劲动作及“六封四闭”、“单鞭”等典型技术动作原有左(右)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右(左)式,使左右式对称,促进身体均衡发展。
陈氏太极拳内功
陈氏太极拳内功一、揉中法1、仰卧,全身放松。
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男子相反,或者用单手也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点,沿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圆圈抚摩,先转小圈,圆圈逐渐向外扩大,直至扩大到整个腹部,共36圈。
完成顺时针方向的抚摩后,以逆时针方向顺前路线转圈,圆圈逐渐缩小,直至回到肚脐的中心点上,共36圈。
转动手掌时不要过于用力,慢慢抚摩,只需轻轻加一点压力。
这样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抚摩动作,可以随意多次重复。
2、第二种揉中法:仰卧,全身放松。
以右手平放在中脘穴处(两乳连线中点为膻中穴,肚脐为神阙穴,此两穴连线的中点为中脘穴,道家也称黄庭),顺时针方向揉动,注意不是手在皮肤上画圈式的揉动(上一种方法是画圈式的揉动),而是手带着皮肉一起轻轻揉动,手与皮肤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揉的时候,要做到轻浅,徐徐均匀用力。
掌不离皮,也不乱动游离不定,意识轻附于掌下,勿离勿疾。
一只手揉累了,再换手揉。
如果练功者守中功法纯熟,推揉均匀得法,在揉的过程中可渐入睡眠状态,这是最佳火候,大大超过醒守中的效果。
时间在十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此法出自著名的《易筋经》。
二、休息式——补元桩1、此式可以做为混元桩手臂举累了时的休息姿势,也可以单独练习,是补充肾气、元气的特效功法。
2、基本站立姿势同混元桩,两手放在后腰的腰眼处(肾俞穴),可以用手心贴住此处(称为正手补元桩),也可以用手背贴住此处(称为反手补元桩)。
意念两肾有两团柔和的*球在**,温热微烫的,很舒服。
3、卧式补元桩:此法是某派密传,其实密传的东西都不复杂,但效果好。
仰卧,手势同“反手补元桩”,手压在身下。
意念手心与大地之地气相接(不论睡在多高的地方,如此想像即可),并不断吸入地气,再传入肾脏,只想一下即不再管它。
睡前练习15分钟,大补**元气。
陈氏太极拳相关ppt课件
“缠丝劲”的形体要求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 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 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 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 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 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下肢的出劲为 “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功(出 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 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 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 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 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 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 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 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 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 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
太极拳入门须知
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 达。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 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
2006 5 20
明 洪 武 五 年 ( 公 元 年
1372 )
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
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
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一、太极起势:1、两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坠,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自然呼吸几遍;2、屈膝松胯,提左腿向左开半步,重心平移,放松下沉,两手徐徐上升与肩平;3、随着身体下降,两手下按于小腹前。
二、金刚捣捶:1、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掤,(重心偏于右腿);.2、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同时两手掌左手变顺缠右手变逆缠向外掤,右脚尖外摆;3、右脚踏实,重心移到右腿,两手向前按;4、左脚提到右脚旁,两手继续前按;5、提左腿向左前方开步,脚尖上翘,脚跟铲地滑出,两手向右后上方掤;6、身体下沉,向前移重心,同时两手向前掤划弧,左手掤于胸前,右手掤在右膝上方,两手心相互照应;7、左手向前划弧,,右手上撩领着右腿上步,左右手相合,右脚虚脚点地;8、右手变拳,折臂下沉,左手反掌,右手落于左掌心;9、提右腿,抬右手,右脚尖由竖着变成平勾,砸拳震脚。
三、懒扎衣:1、右手由拳变掌,向上穿掌外翻,左手逆缠下按,身向左转;2、左手逆缠向左上方划弧后变顺缠于身体左上前方,右手逆缠向右上方后逆缠划弧至右跨旁,两手手心遥遥相应;3、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两手合于胸前,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手分开,左手叉腰,右手逆缠向右掤。
四、六封四闭:1、右手向左下方捋,捋至左手旁,身体稍微左转,重心左移;2、两手左顺右逆向右上方掤,重心右移;3、身体左转,两手向下捋,然后左手合于左耳下右手在左锁骨上;4、重心右移,收左腿,虚脚点地,双手下按于右腿两旁。
五、单鞭1、两手左逆右顺后变左顺右逆翻转,如翻转一个球一样;2、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收,两手相合,右手由掌变钩,用手腕领劲向上掤,左手向外拉;3、提左腿向左开步,重心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左手向右手手弯穿掌,向左前划弧拉开,坐腕。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转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转起式起式:出腿后,精神领起来,身体放松,沉在两脚,塌腰,即象把布袋放下一样,腰胯都要外涨。
起式,胯膝垂直。
起式,出腿后,右胯松,右膝与小腹合(支撑),松肩,双手方位右前,不能一推就倒。
左腿送劲到腰,腰脊转带双手向右后转划弧下来,右膝支住。
新架起式为:朋捋按挤,老架为朋挤(腰胯后沉),意在手心为捋,起式要先将手与脚合,以膝盖顶起来.手腕要松,不能紧.起式,松,把自己变成木桩,即只剩脊背这根桩.膝部上顶.起式,意念从头顶到会阴,从腿两侧下沉,从脚部自腿内侧上升,膝部顶起双手.起式,A松,尾骨与鼻子合,手与脚合,并将意念深入地下三尺.B以脚跟的蹬劲和腰胯松沉劲的反作用力从膝盖将双手领起,C按挤(按为腰胯沉,手分,分后右手低,右脚跟蹬上去.)以脚跟蹬劲将手指伸平.D沉腰沉胯,肘与膝合,双手下捋.E双手将气球左上举,用右脚跟蹬,到位后重心在右脚跟与左脚掌。
F先向左转将重心移到左脚跟踏实,转腰,掌要立起来。
G上步三掌,一是下捋,起锅底弧,上步。
二是滚左手,左肩与左胯合,三是下翻掌上步。
揽扎衣:揽扎衣最后是横劲变前后劲(弓箭步),手与脚合,手劲与脚劲向前交汇到目光所及最远处,往外撵。
手是意劲,不重外形。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时,先把胯往里裹,意念往右脚下沉。
单鞭单鞭合手,通过腰胯与右脚合,意在左手心,用右脚蹬出左手。
右膝盖支撑好。
手脚开合都要通过腰胯。
单鞭定式时,A右手中指下沉突出,向外展,左手劳宫外展,双臂下沉外展。
B左肩与左胯垂直,齐。
C右膝与小腹相连,合D右脚蹬劲,右胯松开E上身后坐,中正,劲沉入两脚。
定式定式:放松,从肩到手,手心合脚心。
本来也无定式,只是为了打好、校好拳才突出定式,定式是为了便于学习。
定式是先找中线,然后松沉放长;先求中展,再求紧凑。
定式时中指与大脚趾垂直。
定式时八面支撑,尾骨下如吊一块砖,两臂伸远,肘下沉,方向上能形成一个圆的交汇,但身体不能趴,手腕要松。
总则精神一定要领起来,方法是先气沉丹田,后虚领顶颈,全身都要放松。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以及套路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以及套路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以及套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
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
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
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
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人教版体育七年级全一册 8 武术:陈氏太极拳 课件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健身运动,它对中 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 能,改善了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太极拳是一项健身 性很强的运动。
太极拳的几个模糊问答
太极拳是老人的“专利”吗?
太极拳慢打是一种练习的 形式,慢打是为了让思想 尽量和肢体运动协调起来,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 效果。而不单是因为老人 不宜“快动”才练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王廷像 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 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露禅
杨健候
杨澄甫
杨式太 极拳
为杨露禅首创,经三代至杨澄甫定型。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 匀柔和,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吴 式 太 极 拳
• 从健身考虑,练一些简化太极拳就可以了。如果有更多的时间、 精力和兴趣,或者想更深入地了解提高太极功夫,学练传统太极 拳是更好的选择。好难“好”就难!
练太极拳配乐好还是不配乐好?
• 太极拳配乐也是个发展中的新事物。过去传统太极拳中没有音乐, 也没有条件去考虑配乐。后来一些人练习,特别是在表演和比赛 中加入了音乐,感觉效果不错。一般来说,作为大众健身的太极 拳,适当地配上音乐练习是可以的。能提高练习者的兴趣,还便 于记忆,音乐也是一种调节工具。配乐要求节奏上要同整套动作 和谐,音乐的意境上能和套路的风格相吻合就更好了。不过,练 传统太极拳还是不宜配乐,因为传统太极拳的精细要求需要一个 相对安静的环境,在行拳中差之毫厘的感觉,就会产生谬以千里 的误差。
只要喜欢——老少皆宜!
学简化太极拳还是传统太极拳?
• 传统太极拳动作多用时长、要求细,布局结构不利于表演和竞赛, 相似、重复动作多且千人千面的认知与掌握各有所不同,不易统 一。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源,是各派太极拳的母体。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三百年前创编。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陈家沟就坐落在温县城东,黄河岸边的清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因元将铁木耳守怀庆(今沁阳,当时为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罕至,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洞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迁至山西洪洞县。
明洪武七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年受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陈卜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
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简单记录了陈卜的史实。
而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
于拳术更有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陈王廷(约1600-1680),字奏庭,明代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文武兼修,精于拳械,功夫造诣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颇有声望。
曾在山东横扫群匪,闻名于世。
终因社会动荡,久不得志。
晚年归隐田园,悉心钻研祖传拳术,博采众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
现尚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
脍炙人口的《长短句》中描写创拳经历,如今读来仍酣畅淋漓:“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陈式太极拳83式拳谱资料讲解
陈式太极拳83式拳谱陈式太极拳83式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碓第七式白鹤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碓第十六式披身捶第十七式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龙出水第十九式双推手第二十式三换掌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中盘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第三十式单鞭第三十一式运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右擦脚第三十四式左擦脚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第三十七式击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第三十九式兽头势第四十式旋风脚第四十一式蹬一根第四十二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三式小擒打第四十四式抱头推山第四十五式三换掌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七式单鞭第四十八式前招第四十九式后招第五十式野马分鬃第五十一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二式单鞭第五十三式双震脚第五十七式单鞭第五十八式运手第五十九式摆脚跌叉第六十式左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一式倒拳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夺肘第六十三式中盘第六十四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五式斜行拗步第六十六式闪通背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第六十八式六封四闭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运手第七十一式高探马第七十二式十字摆莲第七十三式指裆捶第七十四式白猿献果第七十五式六封四闭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雀地龙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双摆莲第八十一式当头炮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五式懒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八十二式金刚捣碓第八十三式收势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陈氏太极拳一路为功夫拳,以柔为主,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以腰为主宰,处处用螺旋缠丝劲,它是“以意行气”,“以气摧形”,“以形引气”,一静百静,一动四肢百骸相随。
腰是发劲之源。
练时,运行须柔缓、圆弧、缠丝;应左右呼应,前后连贯,内外一致,周身相随,连绵贯穿,呼吸自然,虚实分明,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泛臀,蓄发相变,快慢相间。
文字脚本:陈式太极拳)
•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 名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 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戚继光编制新军,并 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 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 陈王庭创造太 极拳时,从戚继光所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 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 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 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 当头炮等。 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 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 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陈式太极套路
பைடு நூலகம்
传统套路
一,头套十三式(66式) 二,二套(27式) 三,三套(24式)又称大四套捶 四,红拳(23式) 五,五套(29式) 六,长拳108式 七,炮捶(俗称二路71式) 八,器械(刀,枪,棍,钩等多种)
九,对练套路 (以上由陈王廷所创) 十,老架二路四十二式(炮捶) 十一,小架一路六十四式 十二,老架一路七十四式 十四,新架一路八十三式 十五,竞赛套路五十六式编辑本段新编套路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 说相结合
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相结合
• 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 窍、皮肉筋骨等组成的整体。它维护机体 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 络作用。十二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 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脏腑和官窍 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三经 筋与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陈五庭将人 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 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 “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之拳械[编辑]陈氏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亦有新、老架之别。
其它套路还包括器械和对练等等。
陈氏太极拳老架[编辑]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总结与编排的。
老架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
古朴而无花架势。
一路拳以柔为主。
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
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
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
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
尤其突出太极八门劲的四隅劲:采、列、肘、靠。
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弹抖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陈氏太极拳小架[编辑]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风格与特点[编辑]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之发展[编辑]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都有其相似之处。
这是因为都是由陈氏一脉相传的缘故。
杨式太极拳就是指杨露蝉教授的太极拳。
杨在陈家沟学拳一住七年,昼夜无间,待拳学成后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徒众甚多,就自立一派――名为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北京吴鉴全,他是旗人,后来以吴为姓,其父名全佑,跟杨露蝉的儿子杨班侯学的太极拳,吴鉴泉是跟其父学的,吴鉴泉于1930年在上海教太极拳,徒众很多,就自立一派――吴式太极拳。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原学形意拳,后来跟郝如真学了一套太极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学的太极拳,武跟河南温县赵堡街陈清平学的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家十五世祖,于道光年间迁到赵堡街的,距陈沟村五华里。
陈氏太极拳56式图解-75页word资料
陈氏56式(一)起势起势1.并脚直立(面向南)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
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在大腿外侧。
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双目平视前方。
见图11 1。
用意识导引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到位。
做到头正、颈直;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裆部圆虚,两腿微屈,虚领顶劲。
两脚趾抓地。
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再左脚跟离地。
注意事项:左脚跟离地采用吸气。
攻防含义为以我微动制大动,意识导引,思想集中在练拳上。
在做起势时注意保持身体自然放松,头部要虚领顶劲。
脊背要有上下对拉之意.2.左脚开立左脚脚跟、脚尖依次缓缓提起向左开步两脚距离同宽,脚尖向前,身体中正,重心落于两腿之双目平视。
见图.11 2。
左脚开立注意事项:提脚开立时,上体保持自然直立,不要左右。
左脚轻提轻落,全身关节依次放松。
左脚落地时采用呼气。
攻防含义为以小动待大动。
注意呼吸自然,周身放松,意念落于丹田,也就是意守丹田。
(二)右金刚捣碓1.转腰搠臂身体微右转,同时两臂微屈,左手外旋,右手内旋,掌心均向下,向左前方拥出。
见图11 3。
接着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同时两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侧胸前,身体同时右转。
见图11 4。
接着身体继续右转并带动两臂划弧经右胯侧。
见图1 1 5。
随后身体再微左转,带动两手臂向左前方划弧举至肩平,两掌心转向下。
目视两手之间。
见图11 6。
转腰棚臂转腰棚臂注意事项:做此动作要先提两手腕,再划弧带手臂拥以腰带动手臂。
两手臂拥起采用吸气,转腰带臂划弧时采用呼气。
注意两手臂随腰部转动而运行,幅度不可太大。
2.转体右捋两腿屈蹲,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右转(胸向西);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摆约900。
随转体两臂微屈,左手外旋,右手内旋,手心向外、向右平捋分别至身体侧前方,两手腕与肩平,指尖向左。
目视左手前方。
见图11 7、图.11 8。
注意事项:旋腰转身右捋,左膝与左脚尖对应.不可跪膝。
待右脚踏实时,右膝与脚尖对应,身体中正,可歪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内部资料有一位拳友最近发手机信息给我,关于太极拳提了一些问题,我就此解答,这里高手众多,说错的地方,大家指点。
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现代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发明并代代相传改进。
到了陈长兴这一代,陈氏太极拳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赵堡等风格。
套路不同,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一致的。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
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
这位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不太了解太极拳的历史。
,我国著名武术家唐豪先生对此有专门研究,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有太极五路,炮锤一路,还有金刚十八拿法,长拳一百零八式等等,到了陈长兴,逐渐简化成一路太极,二路炮锤,动作比较复杂,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也叫小架子,基本差别不大,现在会的人几乎很少了。
一路拳柔化多,二路拳多纵跳发劲,刚劲较多,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有些人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也传播了一些简化的套路,只有三十多式。
我个人练下来,还是最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现在说来,练陈氏太极拳的人可能在练武术的人当中不多。
而且,会打几个套路和会陈氏太极拳是两回事情。
陈氏太极拳是一整套的搏击训练,包括基本功,套路,功力训练,推手和散手等等。
比如,陈氏太极拳的打沙袋的训练方法和特别,有别于拳击的用劲,非常有趣。
过去陈氏太极拳还有专门练习一个人对多个人的群战法,有冲入包围圈和冲出的所谓开门手法,闭门手法,可惜的是,现在是练套路的人越来越多,能出功夫交手的人越来越少,说到底,练武术很苦,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去练了。
我体会过那种苦,人家练拳击有钱,一场比赛卫星转播,你练太极拳,就算练到了中国顶尖水平又怎么样,比赛都是看套路,推手比赛限制也多,你功夫再好,都没有评定标准。
这是武术产业化的话题了。
说实话我很喜欢太极拳,那是一种非常巧妙和高深的格斗技巧艺术,非常有中国传统特色,可惜现在的发展状况,真的很令人担忧。
有关太极拳,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有不少误解,现在想这些误解问题谈一谈。
误解一:太极拳是慢拳,以慢打快,以防御为主。
这种观点的形成,一般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练太极是为了健身,大多数人是老年人,所以大家在公园里看多了,加上武侠小说家哪些编造,好像就是那么回事情。
实际上,现在大多数老年人练的,最多是太极操,和"拳"实在关系不大。
太极拳在练架子的时候,一开始为了出功力,姿势正确,要求动作慢一点是有的,但是那是练架子,在实际的对抗训练中,是不可能很慢的。
而且,真正的古老传统陈氏太极拳,如果你看过,一定不会觉得他慢。
太极拳的格斗讲究速战速决,杨家前辈杨班候说过"一哼一哈,胜负立判"这恐怕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
在陈家的老拳谱里,还有"起手如闪电"等说法,看一些太极高手演示,一化一发,快的看不清楚,对手已经中招了。
真正搏击,是不可能慢吞吞的。
进攻和防御都是相对的。
可惜现在练太极拳的,有几个是带着学技击的目的的,误解二、太极拳的锻炼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功夫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很系统的,古人说三年小成,九年大成,是有针对性的。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社会上习武的风气浓,过去练拳,有的是为打仗,有的是做镖师,一旦和人交手,败了就会有危险。
所以要求很高,所谓三年小成,实际上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高的功夫了。
所以比较保守,是因为练拳不是仅仅用来对付几个小流氓的,可能会在战场和一些其他打斗中遇上一些武术高手,这是饭碗和身家性命的事情。
所以,如果能够下功夫,练几个月,太极拳也能出功夫,只是那种功夫,在古代甚至近代的一些太极高手看来,太浮浅,还不足以出去闯荡。
现代时代不同了,所以,如果想出功夫,和人交手的运用,只要训练得当,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是可以的。
只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时间的综合训练,你很难击败真正的高手罢了。
这一点,任何武术都是一样的。
误解三,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是柔化为主的拳术这个误区比较似是而非。
实际上是以偏概全。
在刚柔上,太极拳有以柔克刚的理论,但不仅仅于此。
先说明太极拳的名字,最古老的陈氏太极拳谱对此有解释,说刚柔无济可寻,不可谓之刚,也不可谓之柔,第可名之为太极。
所以,太极拳不是柔拳,而是刚柔并济的。
这一点,尤其在传统的陈氏太极拳里,有很明显的体现。
当然,现在有些由陈氏演化来的太极拳,比如吴式太极拳,比较强调柔化的风格,这是有的,就是看起来比较舒展柔缓的杨式太极拳,其实也有很强烈发劲的一套快拳,只是传播很少,总体来说,太极拳是刚柔统一的,在太极拳发展的时候,许多人简化了原来陈氏太极拳中比较强烈的发劲和高难度的动作和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健身和普及、所以看起来好像太极拳刚的一面没有了。
建议您去看一下陈氏太极拳二路炮锤,这是太极拳发劲刚脆的典型套路。
我本人是非常喜欢这个二路炮锤的。
误解四,太极拳的技击训练就是推手,技击性有,但是有限其实,推手只是太极拳技击的一部分。
还有功力训练,拆拳,还有太极散手。
最初的太极拳推手叫打手,技击性非常强烈,有分筋错骨等拿法,还有跌法,推手难度相当高,需要从小就有系统训练,至少也要有相当武术根底。
后来为了普及,逐渐降低难度了。
就是这样,推手中的对抗性还是非常强烈的,太极拳到了最后的对抗训练,是没有什么定规的,就是运用太极击发进行对抗。
要知道,太极拳的名气,最初是杨露禅在陈家沟学了拳以后,在北京打出来的。
那时候和人交手,实际上就是无规则自由搏击。
太极拳是一门非常高深的技击艺术,当然,也有很强的健身效果。
现在,有关太极拳的理解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有关太极拳和气功。
由于太极拳是传统的武术,所以,在古拳谱和一些资料里,有不少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许多东西说的比较玄,加上这几年武侠小说的流行,使许多人不了解太极拳的人会对太极拳有一些夸张的理解,也有一些人对这些不屑一顾。
实际上,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是科学的,是巧妙利用人体力学和人的生理条件的一种搏击技巧。
至于气功,太极拳是有练气的说法,但是,就个人体会而言,只是一种练拳以后得到的个人感觉,所谓的内劲,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力技巧,和医学里的气功是有区别的。
有关太极拳的训练,目前还缺乏全面和科学的研究,需要太极拳师门和爱好者的努力。
但是,至少,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可以让人成为一个搏击高手的。
对于太极拳,以后还需要许多科学测试和研究。
有关太极拳的套路。
套路训练是太极拳训练的一个部分,是用来让练习者养成正确的发力姿势和习惯。
真正在格斗中,是存乎一心的,不可能有什么定式。
在练拳之初,当然要注意太极拳的要领和姿势的正确。
但是,我不认为太极拳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我也不同意现在许多人一起练,速度一样。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依赖个人领悟的拳术,打拳的速度根据自己的学拳的阶段和理解,是可以变化的。
关于动作,在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也不是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的。
许多太极拳高手,打出的拳术各有细微差别,和个人风格。
就是同一个拳师,不同的时候打出来的拳,也是有区别的。
据上海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万文德老师介绍,一代宗师陈照奎先生在练拳的时候,有时几遍拳打下来,每次都有区别,但都非常精彩。
当然前提是都符合太极拳的原理。
所以,我觉得用姿势标准来衡量太极拳的高下是很不妥当的。
对于目前体育竞技项目所评定的太极拳,是很不全面的,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客观。
把太极拳动作标准化可能对于推广当然有好处,对于高水平的太极拳手,用标准化套路来评判其太极拳水平,是很片面的,会对太极拳的发展带来消极作用。
现在的太极拳训练,我觉得就是过于偏重套路动作的工整,离真正的太极拳高层次境界差的还很远,真正到了神明境界的太极拳高手打出来的套路,是不可能遵循什么国标的,就象你不能要求书法家按照你的框架来创作,只能要求他写什么字,而那种机械打分的方式只有把太极拳变成艺术体操比赛,当然,这是对具有相当水平的人来说,对于初学者,绝对不能根据自己的臆想来随意篡改和发挥拳架,就象你刚学写字的时候必须临帖,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个人发挥,但现在的比赛状况是比谁临帖临的好,这样的比赛,怎么能出大师,怎么体现太极拳灵机活泼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太极拳的技击问题。
现在有不少人都说太极拳不能打人。
其实这是笑话,太极拳的创始人就是武将,创造太极拳原来的目的就是技击,至于健身作用,是后来才发现的。
现代能运用太极拳格斗的人少,是时代条件决定的。
现在战争对武艺的需求也越来越低。
过去对战士的武艺要求很高,现在恐怕更需要一个枪法准确,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武器的专业军人,空手格斗技能被降于一个次要的地位。
所以,原来从战争中来的许多传统武术,都慢慢变成了体育项目,比如泰拳,比如跆拳道。
太极拳在近代被发现了健身作用以后,为了健身目的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迫使一些拳师改进了为了技击的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和训练。
使得太极拳的技击被他的健身社会作用所掩盖。
而太极拳的格斗竞技,目前的推手比赛还很不完善,观赏性也不强。
各地的运动队又急功近利,根本没有从太极拳发展出发,加上规则上的问题,推手比赛在有的时候变成了摔跤比赛,相扑比赛,哪里是太极拳,总体上说,现在传统武术都面临其技击格斗技巧逐渐退化的趋势,这和目前武术比赛注重套路有关系。
毕竟,武术不是舞蹈,现在太注重观赏性,武术成了"舞术。
"另外,太极拳的技击是灵活的,巧妙的,在实战中,运用了太极拳的技巧,那就是太极拳,至于姿势,根据具体情况,是各有不同的。
和人交手的时候,全是本能的自然反应,随心所欲,法无定法。
所以,可能有的时候,在格斗中使用了太极拳,可能有些人还看不明白。
套路中的招式只是一种锻炼方式,本来就是博采了各种武术的特长,其攻防动作并没有特别是太极拳的东西,倒是发力技巧和打拳的要领,符合太极拳的原理,要掌握不容易。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光靠盘架子,是不可能有技击水平的提高的,太极拳的训练是整体和综合的。
但现在学拳的,大多不都是学了套路就满足了,国家的太极拳比赛,看的也不就是你的套路打的好不好,就是推手比赛,也限制了许多太极的技击法,这是时代决定的。
反过来说,如果取消各种限制成为无规则的格斗,当然最能发挥武术的威力,但是其中的伤害事故,又一定不是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可以接受的了。
鉴于目前太极拳的状况,我对一些真正的太极拳爱好者学拳,有一点个人体验和建议,希望各位方家指正。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只是针对真正喜欢太极拳的人,希望研究太极拳,提高太极拳水平境界的人,对于哪些学拳的目的只是为了锻炼一下身体,有些只是为了学会套路,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内,既然本身没有对太极拳学习抱大目的,去有关的体育学院,或者公园里就有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