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统编版学写文学短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

写作导引

什么是文学短评?我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往往会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或观点,也

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力去品评,于是就有了对作品的评价。这种评价如果写出来,便成

了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种。

文学评论是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自己的体会来确定评论内容的,可就作品的某一方面评

论,在评论中对作品并非要面面俱到、句句评析。引述一般要选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行

文的发展轨迹,分析和评价的语句穿插其中。

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把文学短评写成读后感,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

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侧重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色彩鲜明;文学短

评侧重于评析作品思想、艺术上的是非得失,揭示其产生的背景、根源,阐明它的影响、意义

等,带有浓郁的理性色彩。

技法讲解

技法1读懂作品,选好评价点

写文学短评先要认真读作品,再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陈述自己的见解。评论的对象应当

是作品中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些描写;引起困惑或有争议的地方也可以作为评论的切入口;你

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更应当作为评论的重点。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

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可能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可以写一写;

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很独特,你也可以加以评论如:朱光潜在评析辛弃疾的《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重点抓住了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重评析了其遣词造句的精练。

范例:《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

的景物和自己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中

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惊动起来。这

句词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词的妙

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食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

是这样。这句词实际上就是“月落鸟啼”的意思,但是比“月落啼”说得更生动,

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

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选自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有改动)

【点评】朱光潜评析词的上片,首先抓住了“明月别枝惊鹊”句中的“别”字,先讲意义所在,

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然后重点突出强调了“别”字的妙处,说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选点小而精妙。

技法2角度集中,观点要鲜明

论恰当地选择评论点后叙议结合,使文章不断掀起波澜,令人读后感触颇深。

技法④整体构思,安排好结构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

评结构的完整性。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中间分析论证,边节录复述,边分析评论,还可以根据需要联系实际,适当引申发挥。结尾重新照应开头,进

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论据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开头简明地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论据,一一列

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作小结,或作强调,或发感慨,或谈启发等。

3.论点并列式结构。短评虽篇幅短小,但中心明确。这中心有时还可以“化整为零”,可

以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或具体的方面加以评述。比如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

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

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

陶渊明29岁时才出来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之后又断断续续做过镇军参

军、建威参军等一些小官。41岁时,他又辞去了仅任八十余天的彭泽令,从此,远离官

场,过着归隐田园、农耕自给的生活。南朝钟嵘称他为“古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厌

恶官场、热爱自然。他把田园风光作为自己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

体裁,从而在诗歌史上光耀千古。

在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普遍理想的时代,陶渊

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从时代背景上考察,在东晋,门阀制度非常严苛,出身

寒门的陶渊明不可能步入上流社会,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所以,

在仕途中,屡遭挫折的他,便萌生退意。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

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作为一个个体,他特别的性情,特别的形象。下面,

笔者就这一问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试做探讨。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

“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愿失掉自

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

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鲁迅先

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

此。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

境界的一个诗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

“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

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

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

误。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

“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由此可见,归隐田园,不是诗人一时的心血来

潮,而是他觉悟后的清醒选择。陶渊明一生所经历的东晋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

其晚年,更是血雨腥风,当时的官场险象环生,时有性命之忧,正如人们所说的:

名士,少有全者。”那些性情刚直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的。所以陶渊明虽然

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园。田园是自由的,田园也是安全的。

“天下

三、坚守真我,远离机巧

“性本爱丘山”,“我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生活”,这是诗人对自己本性的真诚告

白。“守拙归园田”,“守拙”意为“固守愚拙”,此说可以看作是别人对他的讥笑,也

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嘲,当然也是诗人对官场中人的反讽。这个“拙”字用得好,“拙”

不同于“愚”。“拙”的反义词是“巧”,而“愚”的反义词是“智”。当然,作者是说

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机巧”,而非不像别人那样“智慧”,这是对讥笑他的人有力的讽

刺。“我本性中没有机巧圆滑,相反,我的本性只有纯真,我只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那么,诗人到底在坚守什么?他坚守的是人之本真,坚守的是人格尊严;坚守的是不

向世俗低头的勇气,坚守的是对官场的弃绝;坚守的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坚守的是做人

的良知;坚守的是千百年来文人的精神领地。坚守是一种精神,坚守更需勇气。总之,诗

人在乱世中远离机巧,只求坚守真我的本性。

四、回归自然,安享闲适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归隐之后,他的生活从此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

有了官场的争斗;没有公务缠身,没有宾客盈门,没有迎来送往,没有为五斗米折腰。有

的只是虚闲清妙,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一我又能够重新返回自然的生活状态。“复得返自然”一

“复得”可见诗人回归田园的庆幸、喜悦之情。他回归到“园田居”,更是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精神,回归到自由,回归到自己的本真。他

不只回到了自然的家园,更是回到了精神的家园、人之本性的家园。回归到自然,虽然生

活贫寒,但是他收获了官场所没有的安闲。

五、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一生没有建功立业,但他依然名垂青史,光耀千古,为什么?我们除了物质的

世界,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陶渊明正是以他恬淡真纯的人生境界,为我们营造了一座精

神的家园。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

身上吸取精神营养,从而在芜杂喧嚣的尘世中,能像陶渊明一样保持一颗纯真、淳朴的

心,在万丈红尘中,为自己营造一片心灵的田园。假如我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困顿,陶渊明

会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与精神寄托。这就是陶渊明,像他笔下的菊花一样高洁、淡雅,远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