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鸟)统编版学写文学短评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79d989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4.png)
●阅读课本P69-70,思考:文学短评=读后感吗? ●文学短评不等于读后感,那么有什么区别?
1.“短评”“文学短评”。 ➢ 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 , “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
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 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 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 评论性观点。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 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 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 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 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5】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 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 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 文学短评的总纲,第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 整篇文章的总结。
态度鲜明地表达反对。
● 比较类 ● “更”“更加”“尤为”“胜于”“优于”,比如“在众多学习方法中,
自主探究的方式更值得提倡”,通过比较突出所支持的观点。
(4)“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 ——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 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 模式。在文学评论中,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 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 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b1b6db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5.png)
评一斑之彩见全貌之神——学写文学短评【教材分析】“学写文学短评”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
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短评注重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能力,综合性强。
对学生来说,文学短评写作范围广,选择空间大,在确定评论对象时可发挥自己文学积累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写作角度。
【技法指导】一、文学短评的概念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从特定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进而用简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鉴赏结论,就是文学短评。
二、写作原则(一)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写文学短评,首先要认真品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二)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
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
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
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
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三)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读《鸟奴》有感15篇范文大全
![读《鸟奴》有感15篇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00af6c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7.png)
读《鸟奴》有感15篇范文大全这本书的作者是沈石溪,这是一本动物小说。
读完书,令人感受很深。
人与动物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今天小编整理了读《鸟奴》有感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读《鸟奴》有感篇1我读过不少书,明白不少道理,其中沈石溪的《鸟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悬崖峭壁广布的滇北高原上,一对蛇雕和一对鹩哥生活在同一棵大青树上。
弱肉强食,两只鹩哥早该被蛇雕吃掉,但它们并没有遭到这样的厄运,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两只鹩哥的蛋总是被蛇吃掉,为了能生下一代健康的小鹩哥,它们选择了蛇的天敌——蛇雕居住的大青树上筑巢。
它们情愿给蛇雕当奴隶,任劳任怨地照顾幼雕,清理雕巢。
可怜天下父母心,它们的辛勤并没有得到回报,四只小鹩哥先后死于蛇雕的利爪之下……多么令人心酸的故事呀!一对弱小的鹩哥,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蛇雕巢旁筑巢,它们付出一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不顾一切地去讨好,甘愿去做别人的奴隶,就是为了儿女不受到天敌的侵害,可见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也有这样伟大的爱。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令我感到震撼的是这对鹩哥,它们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生存下去而做出这样的选择,让我感到爱的伟大,同时我又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这种关系我以前从没听到或看到过,觉得大自然非常奇妙,不再仅仅是弱肉强食,优胜略汰了。
鹩哥与蛇雕,两个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普通动物,演绎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
读《鸟奴》有感篇2鸟奴,顾名思义就是像奴隶一样的鸟。
书里面介绍了一对蛇雕在一棵树上建巢,一对鹩哥为了不被各种天敌吃掉,就在蛇雕的树上建了巢。
但是蛇雕在饥饿的时候也要吃鹩哥,鹩哥为了不让蛇雕吃它们和它们的后代,只能为它们照顾不蛇雕。
还有自己也不得不像小蛇雕一样叫。
鹩哥每天都要花一半的时间在蛇雕上,终于有了回报。
就在这时,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蛇雕的两只小宝宝,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鹩哥看见了,挡在它们中间,可是小蛇雕它们看见有东西挡在面前,就使劲啄它面前的鹩哥。
2022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8单元 类文阅读+单元总结
![2022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8单元 类文阅读+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21ade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7.png)
精彩片段弄错了师:冬天来了,……下雪了!下雪了!……好一个白雪世界!在这美丽的雪地里,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动画出示小鸡、小鸭等)你们看他们在雪地里画画呢……生:老师,弄错了。
师:哪里错了?生:冬天哪来的小鸡和小鸭?就是有,在雪地里也冻死了。
生:是啊,我奶奶家每年都要孵小鸡,都是春天孵的,等到冬天,他们都长大了。
师:大家说得太有道理了!作家在写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那怎么办呢?生:让我们给作家打个电话吧!生:让我们改一改吧!把“小鸡”改为“公鸡”就好了。
师:对,那“小鸭”怎样改?生:改为鸭妈妈吧!类文阅读-12 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了下雪了,下雪了!雪花从天上落下来,越下越大,像鹅毛,像棉絮,像白蝴蝶,真好看!地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整个大地全白了。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扔雪球,打雪仗,他们玩得真快活呀!1.短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2.第自然段写雪很美。
3.雪花像什么?用“”在短文中画出来。
4.用“”画出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句子。
5.你喜欢下雪吗?为什么?《下雪了》参考答案1.32.23.像鹅毛,像棉絮,像白蝴蝶4.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扔雪球,打雪仗,他们玩得真快活呀!5.我喜欢下雪。
下雪可以在雪地里玩各种游戏。
冬天是个魔术师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地一吹,青蛙啊,刺猬啊,熊啊,都不见了。
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地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一会儿大地就变白了。
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地一吹,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
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
1.这篇短文共有个自然段。
第自然段写冬天把大地变白了。
2.短文中的“大玻璃”指的是。
3.冬天,青蛙、刺猬、熊、蛇不见了,是因为它们都是去了。
我知道还有在冬天也会不见。
《冬天是个魔术师》参考答案1.3 22.结冰的湖面3.冬眠示例:乌龟蛇13 乌鸦喝水导学案精彩片段理解词语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及优秀作品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及优秀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0e2a41c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c.png)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及优秀作品【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是统编新教材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任务,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学短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文学鉴赏和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外,高一学生的议论、评论能力均较为欠缺,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还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还需要培养。
所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写文学短评势在必行。
1.文学短评的概念。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写出来。
文学短评虽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据充分的文章。
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
2.读后感与文学短评的不同。
读后感重在感受,侧重感性的体味。
文学短评重在评论,侧重分析、鉴赏、评价。
3.文学短评的常见角度。
可以赏析作品主旨情感、人物形象、意象意境、构思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具体可以选择这其中的某一个点进行。
4.文学短评写作技巧。
首先要选好角度,善于聚焦,小处切入,阐明观点;可以采用总—分—总或总—分形式;可以知人论世,补充资料,提供佐证;可以与其他诗人或作品对比,突出观点;可以引用他人观点,增强说服力;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精叙详议。
5.文学短评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观点不明,主题不清——观点要鲜明,每一段要围绕观点、主题展开评论分析。
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抓住一个主题展开,观点鲜明集中。
选点不集中,选点过大——选点要小而新,聚焦一个点深入挖掘。
平庸随意,缺乏构思——应该像写议论文一样构思每段分论点或中心句。
总之,文学短评在写作时需注意:定题要小而巧,挖题要深而新,观点要鲜明而集中,结构要简明而得当,材料要丰富而精当,语言要理性而典雅。
【教后练】从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七单元课文中任选一文写一篇文学短评,注意“聚焦”,注意“分解”,注意“结构”。
【优秀题目】温厚人格,长留人间——《我与地坛》的深情与哲思(康涵韵)唱地坛赞歌,燃生死离梦——地坛重要物象解析(陶治宇)何以悲吾生须臾?且品赤壁江月(章凯粤)赤壁一赋,“巧”意千古(杨孟卓)通透,从一“笑”开始(薛怡心)萧萧《赤壁赋》,深深人生理(马人和)夜月荷塘显幽静,巧妙构思明匠心(张弛)文风若诗,竟隐红荷绿莲间(王力泽)品千古绝唱,感乐观旷达(张思瀚)看身世沉浮,漫游牵愁肠(李博垚)——品《赤壁赋》之情感起伏《我与地坛》中的生命哲思(程知鱼)月夜泛舟江上,旷达自在心中(陈昊祥)绘所观之壮阔,抒所思之旷达(王韵博)【优秀作品】壮志未平天下归心邱瑜瑄夜读曹操,竟起了烈士的幻觉。
【晨鸟】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0003)
![【晨鸟】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0003)](https://img.taocdn.com/s3/m/fec15e1ecfc789eb172dc8f3.png)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然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一、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结合本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画画、猜字谜、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是平等的,这样会使学生没有那么紧张,对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
对说得好的,我会马上表扬;有错我的,也进行鼓励,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退缩了。
我觉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字,这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
又如,在学习生字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和注意人容易写错的字,我会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生字。
为了使学习生字不死气沉沉,我利用“小老师教生字的方法”或领读的方法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而且注视黑板的精力也集中,对他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很好。
三、做好培优辅潜工作我们班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
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抽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行唐县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神鸟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版
![行唐县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神鸟教学反思参考1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d1d4811eb91a37f0115c84.png)
1 神鸟(教学反思参考1)开学第一课,就给学生讲上了民间故事《神鸟》.感觉兴味盎然,特反思如下: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多彩的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民族流传的不同风格的民间故事和英雄传奇故事,引领我们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神鸟》便是蒙古族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在教学的开头,我以“民间故事”这一概念导入,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民间故事?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指导生字词的书写,并重点指导了“贼”字,“贝”为古代货币,所以“贼”即是“偷窃钱财"之意,“戎”字说明你还会动用武力,“兵戎相见”吗!使学生在拓展了视野的同时,更深刻地记牢了这个字。
接下来,我让学生告诉我你读了课文,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学生像讲故事一样就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流畅地说了下来.对于神鸟讲述的三个故事,我也没有采取一一讲解的方法,而是选取了“猎人错杀狗”这一小故事详细讲解。
指生读该部分,问:“听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然就会说狗很可怜,这么忠诚还被杀了.我接着问:“你从文中哪些字词句子看出了狗的忠诚?”学生畅所欲言,找字词、找句子、说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得以实践。
总结部分,我问学生从神鸟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答案不一,但有一个答案,却是与众不同,他说:“狗、猫、乌鸦等小动物的悲惨遭遇让人同情,猎人等人的遇事武断、不明辨是非,也是不好的.但这些小动物,是否也该换种方法,它们的方法太死板了!比如乌鸦,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提醒猎人?非得等他接满了,他肯定生气啊!"学生的广阔思路让我佩服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感悟了课文的真谛,这是我们的成功!讲完课文之后,也有一些不满。
如:在指导朗读方面有所欠缺,学生的感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讲解,另一方面来自自身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悟。
我却忽略了第二方面,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缺憾,“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不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上多下功夫.月亮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兔、玉盘、婵娟等,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晨鸟)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晨鸟)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4f7f3377232f60ddcca18c.png)
15.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1.会写 8 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用力地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
现在,请大家谈一谈你对夏天的印象或感受。
(自由交流)2.(板书课题:夏天里的成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夏天里的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学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标出课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教师重点指导写好“蕾” “缝”“藓”“谚”四个字,掌握“蔗”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再读课文,思考: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说)2.快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3.找出文中至少两处你认为比较关键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四、布置作业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生长的特点。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内容师: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教师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二、研读文本,感受生长(一)(课件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教学节点与文本脉络《鸟啼》教学设计及点评19
![教学节点与文本脉络《鸟啼》教学设计及点评19](https://img.taocdn.com/s3/m/fd94d9c0ed630b1c58eeb568.png)
教学节点与文本脉络《鸟啼》教学设计及点评19教学节点与文本脉络——《鸟啼》教学设计及点评19劳伦斯的《鸟啼》采用了象征手法,即托物言志,借讴歌“向死而生”的鸟,来讴歌“向死而生”的生命只有感知所托之物,才能体悟所言之志窦建丽老师将《鸟啼》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不同情境下鸟啼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深意”、“学习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是切合教学实际的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可见:由聆听鸟啼到想象色彩,由想象色彩到思考生命;由理解语句到体悟象征写法;最后是读写结合“试着把你的生命感悟通过象征的手法写出来”前者指向第一个教学目标;后者指向第二个教学目标从教学过程设计看,前者详而后者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前一个目标解决了,后一个目标水到渠成如何设置教学节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文本研读初始阶段的设问切中肯綮:鸟啼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出现的?(严冬肆虐,鸟尸横陈)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暗示——对比写法,而对比写法关系到对“死亡与生命”这一命题的思考在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往往是一种暗示,而这种暗示又应该出现在学生“视而不见”之处学生稍加思索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啊,我怎么没留意到啊?当然,难度较大的问题也自有其价值关键在于点在要害处,收到茅塞顿开的效果接下来的点拨意欲因势利导,但操之过急:“ 象征死亡的严冬的鸟《鸟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不同情境下鸟啼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深意2.学习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散文名篇中,《鸟啼》凭借什么被选入我们的中学教材呢?细细品味一下,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它是一曲别具一格的有感召力的生命的赞歌;其二,它的行文笔法独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聆听、思考、礼赞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首生命的赞歌下面,一起来看课文,聆听鸟啼二、文本研习(一)聆听:鸟啼1.文中怎样写鸟啼?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5段),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学生找出(在2、3、4、5段)后,学生表达交流,教师点拨:这些或微弱或清越的鸟鸣,显示着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2.鸟啼在什么环境下出现?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自行从文中勾画相关语句(这些语句在1、3、7、8自然段),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这些描写展示了一个鲜血淋漓的场面:严寒持续,鸟尸横陈,鸟儿死亡的场景凄惨至极,让人倍感凄凉(2)鸟啼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请用课文的语句予以描述“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泼”“悦耳”提示:从鸟啼的强度、数量上品味体会: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归悦耳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象征死亡的严冬的鸟尸与象征新生命的暖春的鸟啼两者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小结:作者首先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严冬生命消沉图,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但接着于一片萧瑟中突然让我们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在欢呼在鸟儿越来越欢快的叫声中,在花朵开放得越来越鲜艳中,作者唱出了生命的赞歌聆听美妙的鸟啼,我们禁不住张开想象的翅膀——(二)想像:色彩及含义(冬——春)同学们,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色彩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色彩都使诗句更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你能凭借文中的色彩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吗?(请学生找出文中涉及色彩的语句并进行分析)1.黑色与红色“有一天,黑色的浪潮……番红花就会……胜利地摇曳” 学生分析交流:黑色是毁灭与绝望的象征而红色是热烈、冲动的色彩,是胜利、希望与生命力复活的象征在这里,红色与黑色是两种对立的颜色2.银色(学生可能会找到一处或几处,引导学生将5、6、10、11、12段中有关语句找出)作者为什么喜欢用银色来修饰泉流呢?银色有什么象征意味呢?在西方社会中,银色有其代表的含义,是纯洁、博爱、美德和富裕的象征银色在作者眼中,不单单是纯洁的象征,它还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纯洁的生命力的展示当春天来临,“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喷涌而出”,展现了强大的生命的活力,谁也无法阻挡它蓬勃而茁壮的成长3.其他颜色:“血色”“黄色”① “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1段)② “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9段)第一句中的“血色”是死亡的象征第二句中白屈菜花的“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灿烂、辉煌,在这里是生命力复活、生命力强盛的象征都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象征,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想象着这些五彩的颜色,感受着生命的绚烂多姿,我们也会象作者一样坚信:冬天必将过去,春天定会到来,生命的冲动谁能阻挡?让我们随作者一起礼赞生命吧!(三)思考:为生炽烈歌唱(死——生)1.倾听鸟啼,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劳伦斯在本文中对死亡与再生有着自己独特思考,你能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吗?(此处可随意调整顺序)①生命与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既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12段)(生死虽不能相容,有生无死,有死无生,但是在文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对生的一种肯定,生命的冲动谁也无法阻止,所以生必定战胜死)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14段)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15段)2.介绍海德格尔的哲学理念“向死而生”(PPT)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解读,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正像海德格尔辩证分析的那样:理解了死,才能理解了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人生自身发展的无限3、劳伦斯怎么会有如此深刻的生命体会?让我们一起了解作者展示课件:劳伦斯:英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一位难容与时世,难容于常人的特立独行的鬼才、怪才、奇才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的时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内发出的生的感叹,字里行间渗透着哲学的思辨和诗的意境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小结:这些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正是作者对鸟啼的一种心灵感受那困境中的鸟儿分明就是他自己,漫长而残酷的严冬则是他当时所处的困境惨境当作者诅咒死亡诅咒寒冬时,当他倾情讴歌生命讴歌春天时,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新生命、新世界的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能真切地触摸到一颗不屈的灵魂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三、体悟:发现、体会鸟啼(你——我)1.生命中存在很多的神奇,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学生从生活中、电视、书中等选择材料谈自己的体会面对苦难,应该是承担苦难而不是屈从苦难……应该是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2.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读来并不觉得枯燥?学生交流:作者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如:“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就要飘出花香,绵羊就要站立舞蹈,白屈菜就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等语句学生交流:将自然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建立生命对话的有效途径如:“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就要飘出花香……”等语句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句式整齐而抑扬顿挫,在素朴纯粹的文字下面,跳跃着诗意或白描,或比喻,或拟人,使人们从鸟儿美妙的清音中听到自然的消息,听出欢乐和自由,感悟到生活的哲理它记录了作者对于生命惑悟的心路历程小结:劳伦斯发现并描写了鸟儿勃发的生命力,赞美了大自然的蓬蓬勃勃的生机更可贵的是,他使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另一重要意义,那就是:只有创造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当那些坚强的鸟儿经历了严寒的洗礼迎来了春天之后,它们以美妙的歌喉宣告春天的到来,并为春天增添了光彩,这不由让我们想到:生命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美丽的,人总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以后,才能格外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应拒绝死亡,病痛……因为那也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四、总结:倾听鸟啼《鸟啼》是一篇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人与大自然里的生命的对话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当我们处于生命的低谷时,我们要学会去寻找生命中的“鸟啼”,把它们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去接受生活暴风雨的洗礼,倾听鸟啼!作业:写出你自己灵魂的感悟,并试着把你的生命感悟通过象征的手法写出来。
2024年《鸟奴》读后感_2
![2024年《鸟奴》读后感_2](https://img.taocdn.com/s3/m/4a58c50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4.png)
2024年《鸟奴》读后感2024年《鸟奴》读后感1《鸟奴》这本书的作者是沈石溪,故事精彩,可读性很强,也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让人掩卷深思的动物小说。
它写的是向导强巴和“我”在滇北高原的雪山进行野外科学考查时,意外发现一对蛇雕与一对鹩哥把自己的窝儿筑在同一棵大青树上。
身为动物行为学家的“我”便立马来了兴趣,在那附近观察起来。
从动物分类学上说,蛇雕属于食肉猛禽,而鹩哥属于普通鸣禽,鹩哥自然被列入蛇雕的食谱。
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上,它们两者则是猎手与猎物的关系,不可能共栖生存。
但后来经我发现,它们是属于极其罕见的`主子与奴隶的共栖关系,因为蛇雕可以杀蛇这点刚好帮助了鹩哥,因此鹩哥认为蛇雕为它们的主子。
2024年《鸟奴》读后感2沈石溪是我的偶像,而《鸟奴》又是他写的书,我今天就看了这本书。
《鸟奴》是讲蛇雕和鹩哥发生的故事。
蛇雕是一种非常厉害的鹰,几爪下去,一只兔子都会死于非命,而鹩哥是一种非常弱小的鸟儿。
这个故事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描写长大了的水晶球(鹩哥)的那段,我感觉好像把鹩哥描写成雄鹰。
因为那两只蛇雕害死了它的很多兄妹,所以它要报仇。
可是,它却因攻击蛇雕宝宝被两只蛇雕给杀死了。
到最后,本来另两只鹩哥(水晶球的父母)可以逃命的,由于水晶球是它们的最后一个孩子,还是被蛇雕害死了,它们悲伤过度,还是选择住在原来的地方了。
真是可悲呀!要是我早就逃走了,损失了这一批宝宝,还可以生另一批宝宝。
要是我是蛇雕就好了,称霸鸟的世界,而且我也可以像书上一样找一只弱小的鸟做我的奴隶。
2024年《鸟奴》读后感3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就是《鸟奴》这本有趣的书。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动物学家沈石溪在一次观察蛇雕这个凶残的鸟类时,给两个蛇雕起了个名字,一个叫帅郎,一个叫贵夫人。
它们向着沈石溪发起了进攻,第一次没有成功。
第二波己经准备好了,可奇怪的是,这次居然有两只鹩鸽助阵,可是这不科学。
蛇雕和鹩鸽是天敌,不可能是友,只可能是敌。
后来啊,沈石溪明白了,原来这是自然界中的共息原则,所以它们互不干扰对方。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写文学短评》名师课件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写文学短评》名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0f34c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e.png)
分论点三
《蜀道难》描写的是人类生命力冲动和洪荒自然难以调 和的胶着状态,也是个体面对难以揣测的社会人生的迷茫。
分论点四
李白能够享受人生中的艰难,真实地面对人生的悲凉,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对生命激情的捍卫,也是一种对命运的 抗拒,这体现出一种强大、旺盛的生命意志。
中心论点 (结论)
《蜀道难》是一首很奇特的诗,它也许因为送人而写, 但恫吓和劝阻的姿态使得这首诗远离了送别的主题,这首 诗歌肯定与藩镇割据没有关系,它是一首生命意志的颂歌。
文学短评的写作步骤 (一)作品阅读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写好文学 短评的基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 懂一篇文学作品呢?
读懂文学作品,需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1.读懂作品内容
记叙类作品的内容一般指的是:是谁?在什么时间?在 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比如《百合花》写的是“我”与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发 生的借被风波。
诗歌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 抒胸臆、借景(意象)抒情、借事抒情和托物言志等。
我们在动笔写文学短评之前,可以从以上角度中选 择作品最独特之处,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展开评 论。切入口越小,文学短评就越容易写得扎实、深入。 比如我们评论诗歌,可以从抒情方式这一角度切入;再 具体一点儿,就从借景抒情切入;再聚焦,就可以从意 象切入;进一步聚焦,就可以从某一具体意象切入。
作者首先引用“悲鸟”“子规”二句来分析蜀 道的悲凉感。其次概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问君西游何时还”等句的大意来分析蜀道之 人的失路之悲。最后又概括“雄飞雌从绕林 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等句的大意来分 析蜀道旅人的寂寞、凄凉和自我悯伤。
各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以及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论点统率各个句子,各个句子支撑、证明分论点。
鸟奴读后感(精选)
![鸟奴读后感(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0d5cb1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7.png)
鸟奴读后感(精选)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是沈石溪写的长篇动物小说《鸟奴》。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小说很写的感人,希望经过我的推荐后,同学们会喜欢阅读这本长篇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窝蛇雕和一窝鹩哥在同一棵大青树上生活的故事,读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想:蛇雕和鹩哥不是敌人吗?它们怎么可能会在一颗大青树上生存呢?不会是骗人的吧!同学们想错了,开始我初读这本书时和同学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但好奇心迫使我继续读下去,当读完这本书时我才明白了当初鹩哥为什么要选择要和蛇雕住在一起,明白了鹩哥为什么要冒着全家人被吃掉的生命危险要和蛇雕住在一起了。
蛇吃鹩哥,蛇雕吃蛇,鹩哥想这样的话可恶的蛇就不会再打自己妻子和儿女的注意了。
但鹩哥和蛇雕毕竟是敌人啊!就这样,聪明的鹩哥老毛就让自己的妻子徐娘就学着幼蛇雕叫,帮蛇雕一家清理窝里的脏物还要在蛇雕夫妻俩帅郎和贵夫人外出觅食时照看小幼雕。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替鹩哥一家子悲哀,因为四只小鹩哥都死了,只剩下老毛和徐娘和蛇雕一家,不过我认为天敌是不能住在一起的,这样的话,悲剧总会发生在弱小一方的家庭里。
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两只鹩哥的不容易,也体会到蛇雕的冷血与无情,鹩哥这么好的对待他们一家,而他们呢?它们是怎么对待鹩哥一家的?又是灭口,又是抄家,搞得鹩哥一家不得安宁,真是太可恶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想上去抽那两只蛇雕和它们的宝宝,可惜我不在那里。
但从中可以体会到,当什么动物也不容易,就连当人也不容易。
因为人要面临世界上的抉择,也要面对不愉快,我感觉,做人比作动物还要难。
动物死了就死了,死的时候还死得很痛快,没有疼死,只有被人杀死,死也死得痛快。
而人,要正常死亡,不是病死,就是被伤痛疼死。
我认为,死亡是人活着的最开心的事情。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鸟奴》,让我明白了适者生存这个颇有意义的人生哲理,让我知道了:要想生活,就必须适应环境,适应身边的事物。
《鸟奴》主要讲述了,在生物界十分弱小的鸟类,鹩哥,为了生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躲避它身边的蛇类天敌,把窝巢建立到猛禽,蛇雕的家旁。
[晨鸟]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教学反思
![[晨鸟]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2314a36137ee06eff91894.png)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教学反思
《麻雀》主要讲了一个麻雀妈妈为了救小麻雀而与猎狗展开的激烈的斗争,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
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二是在对比描写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按照厘清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
随后,我回顾了整堂教学,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主
要内容的理解给予学生的范句太宽泛,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2、猎狗与小麻雀的对比教学时间过多,而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老麻雀与猎狗的对比教学上。
3、对于老麻雀的描写句子体会不够深入,应由句到词,抓住关键,层层突破。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在不断改进中,我更多的应该给予学生一种学法指导并能迁移运用。
本篇课文重点在于老麻雀和猎狗的对比,而这对比中又把大量的笔墨放在老麻雀的描写上,有动作的,心理的。
是否我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动物描写的学法渗透,让这篇阅读教学指向一定的写作。
课虽结束,但留给我的亦是诸多的思考。
我是一只鸟儿带评语评语
![我是一只鸟儿带评语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02cb09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1.png)
我是一只鸟儿带评语评语假如我是一只鸟,作文评语怎么写打开窗户看着那天空中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小鸟,我不由得羡慕起来,那些鸟儿们无拘无束,想飞哪儿就飞哪儿,可以飞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可以在天空上自由盘旋地看着这片天下的世界,我多想当一只鸟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站在山峰的最高点,闭上眼,逆着狂风,张开双臂,幻想着自己是只振翅欲飞的鸟儿。
假如我真是一只鸟儿,有着不受桎梏的自由,我会让我飞翔的痕迹滑过每一个角落,我会穿越层层白云,飞过每一片蓝天,淌过每一条河流,翻飞过重重的高山,看尽世间的花开花落,云淡风轻。
假如我是一只鸟儿,我会用尽我的一生去寻觅那个叫做世外桃源的地方,与红尘隔绝,从新开始我的第二次生命,如果可以,再飞到世界的尽头,去了解人们立下的誓言到底有多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到底有多厚。
假如我是一只鸟儿,我会飞到金星上,一饱眼最初的繁荣到最末的废墟,再到火星上阻止生命的完结,告诉人们是否曾经真的有比现在更发达的星外文明,探测恒星上是否有适合人们生存的条件。
假如我是一只鸟儿,我的名字叫信鸽,我会把分隔两地的亲人想念彼此的心情为他们传达到假如我的名字叫和平信鸽我会用一条条友谊的彩带把国家联系在一起,永远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只有像家人般的关怀假如我的名字是乌鸦,我不会呱呱的叫,而是默默无闻为人们做事,不会因为我嗓音的缺陷而引起人们对我的不满。
假如我的名字是老鹰,我一定以我从坠入悬崖的那一刻以获得重生的勇气而引以为傲…如果我真的是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那该多好啊《假如我是一只鸟》赏析赏析一、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晨鸟】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0002)
![【晨鸟】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0002)](https://img.taocdn.com/s3/m/68788550580216fc710afd61.png)
1精选文档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工作总结时光匆匆,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在这个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
但仍有个别学生因基础差,与班级队伍有一定的差距,希望通过复习能尽量缩小差距,使班级总体成绩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实行小组竞争机制,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奖以花朵、笑脸,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天在早读和中午练字的时间里,安排两位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早读和中午练字的情况。
一位安排读的内容,一位边读边在下面转着看,以免有些学生开小差。
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朗读能力。
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课文读熟了,上课的热情自然就高涨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2、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发作业本时强调: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鼓励作业差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这样,学生慢慢的开始对比了,开始竞争了,对老师作业上的批语重视了,书写习惯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3、正确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写读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爱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上好每一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辅助设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根据学生实际,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晨鸟)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晨鸟)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66a8fa0bb4cf7ec4afed0b8.png)
24.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13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3.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5.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2.(课件出示鲁迅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板书课题:少年闰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画出相关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生字词)(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4.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这篇课文共 17 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我”记忆中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这段主要交代了“我”和闰土认识的缘由。
第三部分(第 4~5 自然段):写“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 6~16 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述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的趣事。
第五部分(第 17 自然段):写“我”和闰土的分别与友谊。
三、初识闰土1.师:在鲁迅的记忆深处,有一幅美丽而神奇的图画。
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指名读第 1 自然段)2.师:鲁迅记忆中的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
(齐读)3.过渡: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认识这个人的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如先看他的外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写作导引什么是文学短评?我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往往会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或观点,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力去品评,于是就有了对作品的评价。
这种评价如果写出来,便成了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种。
文学评论是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自己的体会来确定评论内容的,可就作品的某一方面评论,在评论中对作品并非要面面俱到、句句评析。
引述一般要选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行文的发展轨迹,分析和评价的语句穿插其中。
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把文学短评写成读后感,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侧重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色彩鲜明;文学短评侧重于评析作品思想、艺术上的是非得失,揭示其产生的背景、根源,阐明它的影响、意义等,带有浓郁的理性色彩。
技法讲解技法1读懂作品,选好评价点写文学短评先要认真读作品,再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陈述自己的见解。
评论的对象应当是作品中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些描写;引起困惑或有争议的地方也可以作为评论的切入口;你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更应当作为评论的重点。
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可能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可以写一写;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很独特,你也可以加以评论如:朱光潜在评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重点抓住了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重评析了其遣词造句的精练。
范例:《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中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惊动起来。
这句词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词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食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词实际上就是“月落鸟啼”的意思,但是比“月落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选自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有改动)【点评】朱光潜评析词的上片,首先抓住了“明月别枝惊鹊”句中的“别”字,先讲意义所在,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然后重点突出强调了“别”字的妙处,说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选点小而精妙。
技法2角度集中,观点要鲜明论恰当地选择评论点后叙议结合,使文章不断掀起波澜,令人读后感触颇深。
技法④整体构思,安排好结构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性。
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总分总”式结构。
开头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
中间分析论证,边节录复述,边分析评论,还可以根据需要联系实际,适当引申发挥。
结尾重新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论据并列式结构。
这种结构开头简明地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论据,一一列举分析。
最后简单结尾,或作小结,或作强调,或发感慨,或谈启发等。
3.论点并列式结构。
短评虽篇幅短小,但中心明确。
这中心有时还可以“化整为零”,可以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或具体的方面加以评述。
比如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
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陶渊明29岁时才出来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之后又断断续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一些小官。
41岁时,他又辞去了仅任八十余天的彭泽令,从此,远离官场,过着归隐田园、农耕自给的生活。
南朝钟嵘称他为“古之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
他把田园风光作为自己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体裁,从而在诗歌史上光耀千古。
在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普遍理想的时代,陶渊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从时代背景上考察,在东晋,门阀制度非常严苛,出身寒门的陶渊明不可能步入上流社会,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仕途中,屡遭挫折的他,便萌生退意。
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作为一个个体,他特别的性情,特别的形象。
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试做探讨。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
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
”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
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
”“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
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
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误。
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
由此可见,归隐田园,不是诗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觉悟后的清醒选择。
陶渊明一生所经历的东晋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其晚年,更是血雨腥风,当时的官场险象环生,时有性命之忧,正如人们所说的:名士,少有全者。
”那些性情刚直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的。
所以陶渊明虽然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园。
田园是自由的,田园也是安全的。
“天下三、坚守真我,远离机巧“性本爱丘山”,“我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生活”,这是诗人对自己本性的真诚告白。
“守拙归园田”,“守拙”意为“固守愚拙”,此说可以看作是别人对他的讥笑,也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嘲,当然也是诗人对官场中人的反讽。
这个“拙”字用得好,“拙”不同于“愚”。
“拙”的反义词是“巧”,而“愚”的反义词是“智”。
当然,作者是说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机巧”,而非不像别人那样“智慧”,这是对讥笑他的人有力的讽刺。
“我本性中没有机巧圆滑,相反,我的本性只有纯真,我只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那么,诗人到底在坚守什么?他坚守的是人之本真,坚守的是人格尊严;坚守的是不向世俗低头的勇气,坚守的是对官场的弃绝;坚守的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坚守的是做人的良知;坚守的是千百年来文人的精神领地。
坚守是一种精神,坚守更需勇气。
总之,诗人在乱世中远离机巧,只求坚守真我的本性。
四、回归自然,安享闲适“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归隐之后,他的生活从此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官场的争斗;没有公务缠身,没有宾客盈门,没有迎来送往,没有为五斗米折腰。
有的只是虚闲清妙,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
一我又能够重新返回自然的生活状态。
“复得返自然”一“复得”可见诗人回归田园的庆幸、喜悦之情。
他回归到“园田居”,更是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精神,回归到自由,回归到自己的本真。
他不只回到了自然的家园,更是回到了精神的家园、人之本性的家园。
回归到自然,虽然生活贫寒,但是他收获了官场所没有的安闲。
五、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一生没有建功立业,但他依然名垂青史,光耀千古,为什么?我们除了物质的世界,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
陶渊明正是以他恬淡真纯的人生境界,为我们营造了一座精神的家园。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吸取精神营养,从而在芜杂喧嚣的尘世中,能像陶渊明一样保持一颗纯真、淳朴的心,在万丈红尘中,为自己营造一片心灵的田园。
假如我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困顿,陶渊明会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与精神寄托。
这就是陶渊明,像他笔下的菊花一样高洁、淡雅,远离尘俗,光耀千古。
在他身上蕴含着人生取舍深意的智慧、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与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他是我们的精神归宿与力量源泉。
[点评]这是一篇极其精彩的文学短评。
它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本文由陶渊明弃官归隐这件事生发开来,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物精神内涵,乃至其影响深远的人格力量。
作者在探究陶渊明的形象时,着重分析其“坚守本真”的性格特点,并由此追根溯源,深入剖析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影响深远的文化内蕴,切入口小,却别有洞天。
2.观点鲜明,叙议结合。
文章标题即本文的观点,《归园田居(其-)》这首诗体现了陶渊明“坚守本真,冲决尘网”的形象。
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先援引诗句,再进行描述,接着进行分析。
例如第六段,首先援引诗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再由此描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这是“叙”;然后分析其中的情感以及产生的原因,得出陶渊明回到“精神的家园”“人之本性的家园”的结论,这是“议”。
文章叙议结合,层层深入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3.巧设疑问,知人论世。
文章开头先陈述陶渊明辞归隐的事实,接着介绍文人的普遍理想,由此设置矛盾,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一睹为快的好奇心。
同时,作者在分析陶渊明的形象时,还注意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清人吴衡照说得好,“言愁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
是的,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