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培训教育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个条件: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五项内容: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
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因素
2、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3、美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
4、德国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5、美国杜威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以儿童为中心
6、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是物质前提、环境是外部条件、教育是主导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动力。
8、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9、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的发展起反作用。
11、四次教育革命:
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进行;
第二次:采用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
第四次: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导,尤其是计算机等。
12、现代大学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者的关系为: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活动就会脱离社会实际。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13、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教育目的的性质: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客观性
14、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是政策性表达,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包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5、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16、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理论要点以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序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①德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②智育: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以展学生智力;③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④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⑤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人民,掌握生产劳动或通用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
区别:各自之间的任务、过程不同
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17、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劳动)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8、四个问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高教目的中的两种价值选择;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教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高教的两种发展模式;平等与效率:高教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19、高校价值两种选择:①以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教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②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教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如何看待:①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提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②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③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20、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①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④不足: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发展受影响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①主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③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④不足: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两者相结合是历史上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③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21、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主要区别在受教育者面的宽窄上。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大众教育:15%-50%;普及教育:大于50%
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阶段的转变:①世界及我高高教大众化的必然趋势;②英才阶段向大众转变的两种模式:美国模式(公立高教系统的扩张)、日本模式(私立高教系统的扩张)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遵循的原则:①发展速度要适度;②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生教育
22、高等教育平等:进入高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现实中,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涉及是否有浪费、学生成绩是否理想、学生所学是否有用。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现实选择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23、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教育。
第七章高校的教师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