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诊疗常规(DOC)
房颤常规
![房颤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b9f1bbef998fcc22bcd10ddd.png)
房颤诊疗常规第一部分、房颤患者的诊断1. 临床病史与体检对可疑或已确诊房颤患者的初次评价包括:明确房颤的诊断和类型、房颤的病因•与房颤有关的症状及其性质•房颤的临床类型(初次发作、阵发性、持续性、慢性)•房颤首次症状出现时间或房颤发现日期•房颤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加重因素,以及终止方法•对所有已用药物的反应•存在任何心脏病或其它可逆性状况(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饮酒)2. 心电图检查,以了解:•心律(证实房颤)•是否合并左室肥厚•是否合并预激•是否合并束支阻滞•是否发生过心肌梗塞•是否合并其它房性心律失常•测量和随访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的RR、QRS和QT间期3. 胸部X线片4. 心脏超声了解心房大小,心功能情况等5. 经食道心脏超声•为了确定左房血栓(位于左心耳)•为了指导心律转复6. 甲状腺功能是否合并甲亢或甲减7. Holter监测了解房颤负荷、房颤发生的时间、有无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8. 运动试验9. 电生理检查第二部分房颤患者的治疗一、心律转复1. 房颤心律转复的基础1)恢复并保持房颤患者的窦性节律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栓塞以及避免发生心肌病。
2)如果房颤是急性心衰、低血压或冠心病心绞痛恶化的主要原因,应立即实施心律转复;3)如果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无论药物转复还是电转复,均应抗凝治疗,否则有引起栓塞的危险。
2. 心律转复的方法1)药物转复尤其适用于房颤发作内。
已证实有效的药物:普罗帕酮、胺碘酮、奎尼丁、地高辛、索他洛尔、Ibutilide。
胺碘酮A.口服给药1)住院病人:每日1.2-1.8 g,分次服用,直至总量10 g,然后每天200-400mg维持,或30 mg/kg一次服药。
2)门诊病人:每天600-800 mg,分次服用,直至总量10 g,然后每日200-400mg 维持。
B.静脉给药5-7 mg/kg,持续30-60分钟,然后每日1.2-1.8 g持续静脉用药。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b074d9647d27284a73512f.png)
心房颤动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心房失去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不规则的反应。
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是房颤患者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男性0.60%、女性0.37%,年龄校正后年发病率为男性0.78‰、女性0.6‰,40岁以上者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
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2008年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在13个省和直辖市的29079例30~85岁人群中,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
另一项针对不同地区自然人群19368例成年人(≥35岁)的横截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男女患病率分别增长至1.83%和1.92%。
房颤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其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
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将导致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
房颤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截止2010年,年龄调整的死亡率为男性1.6/10万、女性1.7/10万。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除引起心力衰竭、加重心衰症状外,房颤还可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痴呆等。
二、房颤的筛查和诊断(一)房颤的危险因素多个危险因素与房颤发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
其中包括不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身高、基因以及一些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等;可干预的临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肥胖、耐力运动、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异常、吸烟、饮酒等。
房颤诊疗常规
![房颤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56d6186fddccda38366baf01.png)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心内科心房颤动诊疗常规
![心内科心房颤动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9650f6258e9951e79b892772.png)
心内科心房颤动诊疗常规1.分型: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
急性房颤指初次发作的房颤且在24-48小时以内。
慢性房颤指发病超过48小时的心律失常。
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型、持续性、永久性。
2.症状和体征:(1)症状:可有或无心悸、心室率过快时可有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2)体征: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并有脉搏短绌。
4.诊断标准1、可有或无心悸、心室率过快时可有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2、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并有脉搏短绌。
3、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变化不定的f 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2)心室率不规则100-160次/分。
(3)QRS波群形态正常当有室内差异传导时QRS波群变宽。
具备第1、2项可疑似诊断,兼有第3项可确诊。
5.鉴别诊断:1.房扑2.室速6.治疗:急性房颤(24-48小时内)1、减慢心室率:洋地黄、B-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使安静时心室率保持60-80次/分、运动后<100次/分2、复律:直流同步电复律 150-200J药物ⅠA、ⅠC、Ⅲ类注意:心衰、低血压者忌用B-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apamil)WPW合并房颤者忌用洋地黄、维拉帕米(verapamil)慢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普罗帕酮(propafenone),索他洛尔(sotalol), 胺碘酮(amiodarone)。
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地高辛、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
预防栓塞并发症长期抗凝华法林(warfarin )5mg,qd po 5日后改为1~1.5mg/d,口服保持INR 在2.0~3.0之间。
阿司匹林(aspirin) 300mg qd 口服药物治疗无效者房室结改良手术射频消融术频率应答式心室按需起搏器双腔起搏器。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99609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b.png)
房颤(心悸)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房颤临床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
中医属于“心悸”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2*年8月2日AHA/ACA/ECC联合发布的202*年房颤指南。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京出版社出版,沈绍功等主编。
二、中医治疗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即气、血、阴、阳不足之虚与痰湿、瘀阻之实证。
1、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口干。
兼症:神倦乏力,自汗,五心烦热,少寐。
脉象:舌质红苔少,脉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院内协定制剂麦茯口服液:黄茯300克、党参2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太子参200克、川石斛200克,配制成10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中成药:步长牌稳心颗粒剂、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
(2)气虚血瘀证主症:心悸,气短,胸闷。
兼症:乏力,健忘,自汗,胸痛,面晦唇青。
脉象:舌质淡红有紫气,脉弱或细涩而结代。
治法:益气通阳行血方药:养心II号方。
黄茯20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太子参20克,苦参20克,甘松20克,炙甘草10克,生山楂15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养心II号口服液(养心II号方组成);麝香保心丸功效;地奥心血康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忒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3)阳气虚衰主症:心悸,胸闷,形寒肢冷。
兼症:气喘,咳吐泡沫痰液,体倦懒言,面浮足肿。
脉象:苔白滑,脉细而结代。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方药:养心III号方:黄茯20克,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先煎,茯苓10克,白术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先煎,苦参2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院内自制制剂参附强心合剂(红参、附子、孽茄子、玉竹);宁心宝胶囊;具有益气温阳功效的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4)痰瘀互阻主症:心悸,胸闷作痛,脱胀。
兼症:头重,恶心,爪甲发青,面晦唇青。
房颤诊疗常规(DOC)
![房颤诊疗常规(DOC)](https://img.taocdn.com/s3/m/0ff1d33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7.png)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II、III、aVF或V3R、VI、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房颤处置流程
![房颤处置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e461c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0.png)
房颤合并急症处理
如患者出现血流不稳定的情况,且房颤不超过48小时,应在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的条件下,行电复律。
1.房颤合并急性心梗:
如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进一步评估,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控制房颤,针对急性心梗行血运重建。
术后抗凝用药:术后抗凝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1~3个月,之后停用阿司匹林(预防出血风险)。
2.房颤合并急性左心衰:
表现:心衰表现,合并心室率快。
处理:发作时间<48小时,电复律;发作超过48小时,可静脉注射洋地黄,如心率减慢不明显可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处理,不建议应用β受体阻滞剂。
3.房颤合并血栓栓塞:
脑梗死常见,其他部位常见下肢动脉栓塞,应用血管造影确定血管部位,与专科医生协商后行取栓术等,脑梗死后的抗凝治疗建议与神经内科医生协商。
小结
遇到房颤患者首先关注房颤发生时间,48小时为关键点,房颤超过48~72小时有血栓发生风险,所以超过48小时的房颤应关注是否已经规范抗凝3周以上。
注意是否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紧急情况下首先要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流不稳定者考虑电复律。
心室率和节律控制仍然要基于个体化基础。
任何药物均有潜在的副作用,应从低剂量开始并逐步滴定剂量以达到改善症状。
房颤诊疗常规
![房颤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716836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5.png)
房颤诊疗常规1. 什么是房颤?房颤是心房的不规则收缩,导致心率加快且不规则,可能导致心脏出现不正常的打动等问题。
2. 常见的房颤症状•心悸•疲劳•呼吸急促•头晕•胸痛•失眠3. 诊断房颤的方法3.1. 心电图心电图是一种将心脏的电信号记录在纸上的测试方法。
心电图可以测量心脏的节律,以帮助诊断心脏问题。
对于诊断房颤,心电图可以检测到不规则的心率和缺乏P波信号。
3.2. Holter监测Holter监测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在24至48小时内记录心电图。
Holter监测帮助医生确定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3.3. 事件记录器事件记录器是一种小型可穿戴设备,可记录患者生活日常中起搏器激活和心跳不规则等事件。
通过使用事件记录器,患者可以将房颤事件与症状关联起来,从而更好地了解该状况。
4. 治疗房颤的常规方法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房颤治疗方法之一。
一些常见的药物包括抗凝血剂、心脏节律调节药和心脏安定剂。
•抗凝血剂:包括华法林、阿哌沙班,主要目的是预防心房颤动引起血栓的形成。
•心脏节律调节药物:如美托洛尔、依洛普罗等,可以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心脏安定剂:如右美托咪定,它有助于抑制心肌兴奋状态,从而保持心脏稳定。
4.2. 心脏消融手术消融手术是一种治疗房颤的介入性方法。
它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利用高频电波将心脏中负责不规则心跳的组织烧掉。
这种方法可以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4.3. 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介入性方法。
通过植入起搏器,可以帮助维持心脏正常的节律。
5.诊治房颤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消融手术和起搏器植入术可以是治疗房颤的可选择方法。
房颤诊疗常规
![房颤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1d92929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e.png)
(2)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在极快的心室反应时酷似室速,但仔细测量 R-R 间期绝对不齐,由于预激程度的不同, QRS 波群的形态有变化,既往可能有预 激综合征的病史,或者既往心电图显示显性预激。
(3) 房颤合并 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R-R 间期固定,但频率为 35~55 次/分, 看不到 P 波。
(2) 特发性房颤的诊断:必须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 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除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 能亢 进、电解质紊乱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房颤。
2、 常见的鉴别诊断:
1
当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应与室速相鉴别。 (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但心电图具有房室分
三、 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1、 诊断要点: (1) 诊断: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气短或者心电图发现房颤律。查体:
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心电图特征: P 波 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 波),频率 350 〜600 次/min ; QRS 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 QRS 波群基本相 同,如 引起室内差异性传导,可使 QRS 波群变异;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 合并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2) 有无血栓栓塞史: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等病史,发生的时间,当时 的 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后果。
(3) 有无房颤继发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有无活动后气短, 夜间平卧憋醒情况,有无端坐呼吸,活动或运动耐力情况,评价心功能分级。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3bb3b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5.png)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心房颤动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23cda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7.png)
心房颤动诊疗常规【概述】常有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肺心病等,任何引起心房扩大和压力增高的因素均可引起房颤。
少数见于正常人、手术、运动、急性酒精中毒等。
老年人房颤心室率缓慢应怀疑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也可以是心动过缓一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一部分。
【临床表现】1.可有心悸、心绞痛、心力衰竭伴有血栓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检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细等。
【辅助检查】1心电图。
3.基础心脏病检查。
4.甲功全套,INR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1.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min o2.R—R间距绝对不规则。
3.QRS波群形态正常,若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变形。
【治疗】1.治疗原发疾病,纠正可逆诱因和病因,如甲亢、肺栓塞、心包炎等。
2.急性心房纤颤,初发房颤在24〜48h以内若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立即紧急电复律,可同时选用静注肝素抗凝;若血液动力学稳定,静脉注射洋地黄或B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毗咤类钙拮抗剂减慢房颤心室率。
心力衰竭与低血压者忌用B受体阻滞剂与维拉帕米。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禁用洋地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甲亢合并房颤不宜应用洋地黄和胺碘酮。
若24〜48h内没有自行转变为窦律,应用药物及电击复律,药物可选用胺碘酮。
3.慢性心房颤动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3类。
阵发性房颤常自行终止,急性发作处理同上。
若发作频繁或症状明显,可选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减少发作。
持续性房颤可选用节律控制或室率控制两种策略。
药物复律和电复律:复律前后选用华法林各3~4周抗凝,并选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In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供选用,胺碘酮疗效较好。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如洋地黄、B 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
在没有心力衰竭情况下,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药物。
若合并心力衰竭,则选用洋地黄,亦可选用地高辛联用B受体阻滞剂。
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静息心室率在80次/min左右,中等量运动心室率在90—115次/min。
房颤诊疗原则
![房颤诊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0e433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2.png)
房颤诊疗原则
房颤的诊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房颤动的类型和持续时间,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2. 控制心率:心房颤动可以导致心率过快和不规则,增加心脏负荷和风险。
常用的控制心率的方法包括使用β受体阻断剂、洋地黄等药物来减慢心率,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 恢复窦性心律:对于一些重症房颤患者,需要尝试恢复窦性心律。
常用的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如胺碘酮)、电复律(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律)和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术等)。
4. 预防血栓形成:房颤患者由于心房颤动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5. 管理合并疾病:房颤常伴随其他心脏疾病或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和管理这些合并疾病。
总的来说,房颤的诊疗原则是控制心率、恢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并有效管理合并疾病。
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心房纤颤诊疗规范
![心房纤颤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7866556a8956bec0975e391.png)
心房纤颤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询问有无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及甲亢病史。
2. 询问有无饮酒、晕厥、偏瘫史及心绞痛。
【检查】
1. 呼吸、血压、心界大小、心律、心音、心率、心脏杂音、脉搏;
2. 心电图检查。
【诊断】
1. 心悸、乏力、焦虑;
2. 或有心绞痛、晕厥、体循环障碍;
3. 体征: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低血压;
4. 心电图:
(1)P波消失;
(2)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隔不均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
(3)R-R间期绝对不等。
【治疗】
1. 院前急救措施:吸氧;
2. 院内治疗原则:
(1)寻找病因,对因治疗;
(2)减慢心室率:洋地黄,钙离子拮抗剂,Ic类(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
(3)复律:
1)电复律:临床症状严重者电复律,能量为200J;预激合并房颤、心室率快者首选电复律;
2)药物:奎尼丁、乙胺碘呋酮;
3)射频消融术。
1)除去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诱因;
2)试用异丙肾上腺素;
3)临时心室起搏抑制室速。
4.由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率缓慢所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1)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2)心室起搏纠正。
房颤指南文档
![房颤指南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c8b1e5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f.png)
房颤指南什么是房颤?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脏跳动不协调。
正常的心脏跳动是有规律的,每分钟60-100次。
但是在房颤患者身上,心脏的上腔静脉入口处(右心房)会失去正常的电信号传导,从而导致心脏跳动变得快速而不规则。
房颤的症状房颤常常被描述为心脏跳动的不规则感觉,患者可以感受到心脏跳动的快速和无规律。
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1.心悸:心脏跳动加快和不规律,患者能够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心脏在跳动。
2.气短:由于心脏跳动过快,导致心脏无法充分地泵血,患者会感到气短和喘不过气来。
3.疲劳:房颤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从而导致身体各处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疲劳和无力。
4.胸痛:房颤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胸痛或者不适。
5.头晕: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导致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和晕厥。
房颤的原因房颤可以有多种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房颤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厚和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从而引发房颤。
•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都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
•甲状腺问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导致房颤。
诊断房颤如果患者出现了房颤的症状,医生往往会进行以下的诊断过程:1.身体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心脏和四肢的血流情况,以便确定是否存在房颤的症状。
2.心电图:这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记录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规律。
3.Holter监测: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使用便携式的心电图记录仪,记录24小时心脏的电信号变化。
4.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血液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心脏问题。
治疗房颤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多种,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选项:1.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跳动节奏。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2.电复律:医生会在患者身上施加电击,以使心脏重新恢复正常的节律。
医学专题房颤的诊治
![医学专题房颤的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37384b8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新型口服抗凝剂
• 其代表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以及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阿哌沙班。
• 新型抗凝药物有许多华法林不具备的优点,比 如起效快,药物间相互作用较少,不需要频繁 监测等,因此有可能提高抗凝治疗依从性,提 高房颤抗凝治疗率。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 常之一。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 患病率为0.77%,男性患病率高于女 性,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 %以上。房颤患病率的增长与高血压 、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 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
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2014年房颤诊治指南分5类
• 阵发性房颤 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
• 2.周围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 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N Engl J Med 1969;281:555).
LAA小血栓(5mm)
LA大血栓
房颤并发症
• 3.肺栓塞: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 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 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 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 ②心室率极不规则,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 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 ③ QRS波群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 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异。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
辅助检查
• 确诊需要ECG • 胸片、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清电
解质等 • 心脏彩超
房颤并发症
房颤诊疗常规教学文稿
![房颤诊疗常规教学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1e19ed7e21af45b307a8db.png)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心房颤动诊治规范
![心房颤动诊治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1eea4b61a37f111f1855b97.png)
心房颤动诊治规范【诊断依据】1.多数为器质性心脏病的表现之一,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病、心肌炎、感染、手术后等,也可见于心房肌纤维变性的老年病人。
部分病人原因不明,称之为特发性心房纤颤。
2.有心悸、气急或自觉心跳不规则等症状。
3.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或快或慢,脉搏短绌及原发心脏病体征。
4.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不规则,形态同窦性心律,亦可伴室内差异传导呈现宽大畸形。
5.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突然起止、短阵发作)和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持续时间>1个月)。
【检查】1.凝血因子Ⅰ,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2.胸片,心电图,必要时动态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必要时食管超声心动图以排除左房内血栓形成。
4.针对病因的相应检查。
【治疗】1.治疗目的:①控制心室率、改善循环、纠正或防止心力衰竭;②有指征者转复心律;③预防心房纤颤复发;④尽可能治疗原发疾病;⑤防治并发症。
2.治疗原则及措施(1)心室率不快且无心功能不全时仅需治疗原发病。
(2)心房纤颤伴心功能不全时,给予洋地黄及其他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同时限制活动或卧床休息。
常用地高辛0.25mg,1/d,必要时西地兰0.4mg静注。
(3)心房纤颤心室率>100/min时,给予洋地黄治疗,若疗效不理想且无心功能不全者,可适当联用 -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10~20mg,3/d,美多心安或氨酰心安25~50mg,2/d;或钙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硫氮卓酮)30~60mg,3/d,异搏定40~120mg,3/d,亦可用胺碘酮0.2g,3/d,1周后减为0.2~0.3g,1/d,心律平0.15~0.2g,3/d,有效后减为0.1g,2/d等药物控制心室率。
(4)复律治疗:①药物转复可选奎尼丁、胺碘酮、心律平等,以奎尼丁转复为经典,先试用0.1g,若无过敏反应则次日0.2g/2h,共5次,无效者第3d增至0.3g/2h,共5次,若仍无效可酌情加量再试,但1d总量不超过2.0g,无效者停药,在心律转复后改为0.2~0.3g/6~8h,维持一段时间;②直流电复律:先服用奎尼丁或心律平或胺碘酮作转复前准备,停用洋地黄至少48h。
房颤操作规程及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房颤操作规程及质量安全保障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8900613a300a6c30d229f02.png)
一.术前准备:1.治疗小组评估适应证及其他注意事项,无禁忌证;主管医生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下达手术申请。
2.术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3.导管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静脉通路;(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血氧);(3)留置导尿(注意导尿管是否通畅);(4)镇静及镇痛药物泵入(根据病人反应调整剂量);(5)给予病人适当的约束(清醒时进行)。
4.多导仪设置(保证可以正常起搏)。
5.技师进行病人信息录入。
6.术者及助手消毒、铺单。
二.术前技术人员操作:1.CARTO参考电极粘贴、定位2.CARTO仪器参数设置(包括尾线通道及转换)3.病人信息录入。
4.泵管及尾线连接(注意有无气泡。
)三.术中医护人员操作:1.配药、整理及冲洗台上鞘管及穿刺针。
2.造影剂配制。
3.股静脉、左锁骨下/右颈内静脉穿刺(此时患者应未进入睡眠,需局麻)。
4.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并固定、接尾线。
5.房间隔穿刺(注意反复多角度定位,避免使用暴力)。
6.两侧肺静脉造影。
7.送入LASSO电极并连接尾线。
8.盐水大头连接尾线并冲洗。
9.左房建模并标测左心耳、肺静脉口、二尖瓣环相应点。
10.环肺静脉消融,必要时消融顶壁线、后壁线、峡部线、碎裂电位。
11.判断消融终点(如时间过长不能隔离必要时终止手术)。
12.观察、电生理检查。
13.术中每半小时到1小时测ACT,维持在200-300秒,低于200秒追加肝素1000U。
14.术中导管进出鞘管均需回抽及冲管。
15.术中医护人员时刻注意病人生命体征及尿量。
四.术中技术人员操作:1.协助术者左房建模。
2.协助术者定肺静脉口。
3.同一位点消融时间过长时提醒术者。
4.环肺静脉消融后如有漏点可与术者共同分析位置所在。
五.术后医护人员操作:1.如最后一次测得ACT高于250秒,拔管前需测ACT,必要时应用鱼精蛋白。
2.观察20分钟如病人未转醒可给予氟马西尼催醒。
房颤
![房颤](https://img.taocdn.com/s3/m/ed029c5de518964bcf847cf4.png)
房颤就诊症状:心悸、心功不全、栓塞一、病因(鉴别诊断):1、甲亢:消瘦、怕热、眼凸、甲状腺大、手潮湿、血压高----确诊甲功五项2、心脏瓣膜病:病史长、心脏杂音----确诊心脏彩超3、其它心脏病致心房扩大:高血压病、心肌病(肥厚型更常见)、先心病、缩窄性心包炎、术后、饮酒、肺心病----确诊心脏彩超4、年龄所致:老年人(80岁以上9%)5、特发性房颤:年轻人,未查出任何原因。
必查:甲功五项---除外甲亢心脏彩超----除外瓣膜病,注意心房里是否有血栓。
Holter -------了解24小时心率情况,尤其夜间心率是否缓慢、有否长间歇,以确定复律或控制心室率是否安全,年龄越大,白天房颤心室率越快,越有可能夜间心室率缓慢。
禁用:心先安或苏安心衰低血压 ---- β受体阻滞剂钙阻滞剂预激+房颤 ---- β受体阻滞剂钙阻滞剂洋地黄二、房颤阵发性、持续性判断:心悸时间能提供的所有心电图(尤其近期心电图)心脏彩超:心房已扩大 --- 持续性且时间长心房不大 --- 时间短,阵发性可能性大三、治疗1、阵发性房颤 ---- 复律静脉(急、重的,需监测)or 口服 ---- 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甲亢)、胺碘酮电复律 --- 影响血流动力学时(100-200J)、成功率与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年龄有关,如>50mm,转复可能性不大,复律前服抗心律失常药,复律前后抗凝前3后4。
2,控制心室率心功不全------首选西地兰,可同时静点可达龙,改善心功治疗(利尿、扩血管)无心功不全----监测下可静点可达龙、口服倍他乐克合心爽3、不确切且心室率不太快,边查边治。
4、射频消融术–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繁的效果较好。
手术费5万多5、抗凝:血栓危险因素---有栓塞病史、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左心房扩大、冠心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1.脑动脉栓塞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肺栓塞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3.周围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4.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及精神因素等。
【鉴别诊断】1.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为:①V1导联QRS波呈单向或双向型,V6呈QS或rS型;②以左束支阻滞多见;③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④畸形QRS波的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前者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①心率极快时才基本规则,而后者基本规则(R-R间期相差仅在0.02~0.04s)或绝对规则;②前者QRS时限多为0.12~0.14s,易变性大;而后者QRS时限可大于0.14s,如>0.16s则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易变性小;③前者无联律间期也无代偿间歇,后者有联律间期并固定,发作终止后有代偿间歇;④前者无室性融合波而后者有;⑤V1~V6导联QRS波方向一致,都向上或都向下,高度提示室性心动过速;⑥如出现连续畸形QRS波时,如电轴发生方向性改变者,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3.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室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①心室率在140~200次/min,大于180次/min者少见;②心室节律可稍有不齐或完全整齐,R-R间期相差仅0.02~0.04s;③QRS波很少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无预激波;④可见到心室夺获,有室性融合波;⑤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的心电图可呈现同一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的特点是:①心室率多在180~240次/min;②心室节律绝不规则,R-R间期相差可大于0.03~0.10s;③QRS波宽大畸形,但起始部可见到预激波;④无心室夺获故无室性融合波;⑤发作前后,心电图可见到预激综合征的图形。
4.心房颤动与房室交接区性心律的鉴别在某些情况下,心房颤动的f波非常细小,以致常规心电图上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此时容易误诊为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但心房颤动时心室律是绝对不规则的(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除外);而房室交接区性心律是绝对匀齐的,此外,如能加大增益f波可能会出现,如能在特殊导联(如食管导联)描记到f波,即可确诊为心房颤动。
【诊疗常规】辅助检查:诊断房颤必须有心电图依据。
如果房颤发作比较频繁,可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如果发作不频繁,发作时即时心电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对于发现房颤可能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评价卒中的危险因素、预测房颤复律后的复发危险、指导房颤的复律有意义。
心房颤动的治疗1.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1)房颤患者若能复律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维持窦性心律的益处有消除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性事件和消除或减轻心房电重构。
阵发性房颤和新近(24 h内)发生的房颤,多数能够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愈长,复律的机会愈小。
(2)药物或电击都可实现复律。
初发48 h内的房颤多推荐应用药物复律,时间更长的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较快心室率、症状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包括伴有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尽早或紧急电复律。
伴有潜在病因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在病因未纠正前,一般不予复律。
始能量以150 ~200 J 为宜,如复律失败,可用更高的能量。
电复律必须与R波同步(同步电复律)。
房颤患者经适当的准备和抗凝治疗,电复律并发症很少,但也可发生包括体循环栓塞、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性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肺水肿以及暂时性ST段抬高等。
体外电复律对左心室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要十分谨慎,因为有发生肺水肿的可能。
体外直流电复律的禁忌证包括,洋地黄毒性反应、低钾血症、急性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未代偿的心力衰竭以及未满意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恢复窦性心律后可进一步了解窦房结功能状况或房室传导情况。
如果患者疑有房室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电复律前应有预防性心室起搏的准备。
电复律与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反复发作的持续性房颤,约25%的患者电复律不能成功,或虽复律成功,但窦性心律仅能维持数个心动周期或数分钟后又转为房颤,另25% 的患者复律成功后2周内复发。
若电复律失败,可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再次体外电复律。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静脉应用或口服普罗帕酮是有效和安全的,而对有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或严重传导障碍的患者,应该避免用Ic类药物。
胺碘酮、索他洛尔和新Ⅲ类药物如依布利特和多菲利特,复律是有效的,但有少数患者(1%~4%)可能并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对房颤电复律失败或早期复发的病例,在择期行电复律前应用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药物可提高房颤复律的成功率。
对房颤持续时间≥48h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在复律前后均应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大多数房颤在复律成功后都会复发。
因而,通常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房颤复发。
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防止因房颤所致的血栓栓塞、改善心功能等。
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应检查有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因素。
首次发现的房颤、偶发房颤或可以耐受的阵发性房颤,很少需要预防性用药。
β-受体阻滞剂对仅在运动时发生房颤的患者比较有效。
2.控制心室率房颤时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快心室率和不规则心律所引起。
持续性房颤选择减慢心室率。
心室率控制的标准:心室率控制的目标是减少和/或消除症状、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06]。
控制标准是静息时心室率60~80 次/min,而运动时90~115 次/min[1]。
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的频率趋势图是评定心室率控制的有用方法。
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措施: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对药物控制心室率不满意者可选用房室结阻断联合起搏器植入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房颤时心室率与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有关,因此,一般采用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的药物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洋地黄类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是房颤时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
美托洛尔(metoprolol )长期口服是安全的,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运动时快心室率的效果比地高辛好,而且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合用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在心力衰竭未得到控制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要慎用。
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是常用的一线药物,急症情况下静脉注射疗效迅速。
洋地黄对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有效,但对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无效。
合并有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禁用洋地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因房颤时心房激动经房室结前传受到抑制后可使其经房室旁路前传加快,致心室率明显加快,产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或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
对这类患者,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
对血流动力学尚稳定者,可采用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或胺碘酮静脉注射。
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十分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也可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适当地控制心室率。
为迅速地控制心室率,可经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有助于控制运动和休息时的心室率,洋地黄(例如地高辛)仅用于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地高辛、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才能满意控制心室率;对伴有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禁用钙拮抗剂、洋地黄和β-受体阻滞剂;对有房室旁路前传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首选直流电复律;血流动力学异常不明显者,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胺碘酮或普鲁卡因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