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
抗美援朝之:志愿军第38军参战概况
抗美援朝之:志愿军第38军参战概况抗美援朝之:志愿军第38军参战概况1950年38军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38 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参谋长:管松涛政治部主任: 吴岱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第112 师(辖第334,335,336团)师长: 杨大易政委: 李际泰第334团;团长:牟立善副团长:朱家礼(1952年10月升任长)政治处主任:武鸿年第335团;团长:范天恩(50年10月任,52年调离)政委:赵霄云副团长:孙洪瑞政委:刘鸣鹄第336团;副团长:董福元第113师(辖第337,338,339团)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第337团;团长:温之印朱月华(1951.4任)政委:徐辉参谋长:温克迪政委:苏章第338团;团长:朱月华胡光(51.4任)政委:邢泽副团长:谢春林参谋长:胡光政委:崔浦第339团;团长:裴飞正(51年升任)副团长:裴飞正邱大兴(51年任)第114 师(辖第340,341,342团)师长:翟仲禹政委: 李伟第340团;团长:关豁明(1951年调离)政治委员:苏承高第341团;团长:蒋德富政治委员:张镇铭第342团;团长:孙洪道政治委员:王丕礼政治处主任:王志远副主任:孙永章38军是原东北野战军1纵,司令员为:李天佑,是东野的头等主力部队,一直跟着林彪作战。
在1947年夏季的四平大血战中,1纵3个师全部投入,顽强奋战。
虽最后攻坚失利,但从战斗精神和战斗力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辽沈战役中,1纵作为全军预备队,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很是遗憾。
不过,要不是最信得过的部队,也很难成为林彪的预备队。
在国内战争中,相对于其他野战军的兄弟部队来说,38军虽然战绩赫赫,但要说全军排头,那肯定会有许多部队不服气。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38军就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
38军入朝时军长为原东野10纵司令员:梁兴初,外号“梁大牙”。
初入朝鲜第一仗就是打熙川,本来是要包了韩8师,结果却夹生了。
《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表(大全) 》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表(大全)》~~~~~~【本表根据我军正规军史史料采集,并给予重新综合整理。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表》一、抗美援朝战争共计长达为两年零9个月,时间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至。
这既是我志愿军首次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6日至。
以《第一次战役》于朝鲜北部西线温井,古场,云山地区;东线荒草岭、赴战岭地区,共歼灭敌人1.5万余人,开始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截止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生效之日算起。
二、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总共进行了10次大规模的战役和'战役过程’。
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运动战阶段和阵地战阶段。
从1950年10月25日起至51年6月10日至,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进行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
这一阶段,为运动战时期。
从1951年6月11日起至53年7月27日至,志愿军又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作战。
这一阶段,为阵地战时期,分别为:(1)、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1951年6月11日至11月30日止);(2)、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与反飞机轰炸'绞杀战’、及反'细菌战’(1951年12月1日至1952年8月31日止);(3)、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和上甘岭防御战役作战(1952年9月1日至11月30日止);(4)、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4月30日止);(5)、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进攻战役的作战(1953年5月1日至7月27日止);一、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19日-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部队〔炮兵司令部〕辖炮兵第1、2、8师及高炮第1团〔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6团〔前线后勤指挥部〕辖第1、2分部〔第13兵团〕〈第38军〉辖第112、113、114师〈第39军〉辖第115、116、117师〈第40军〉辖第118、119、120师〈第42军〉辖第124、125、126师〔第50军〕辖第148、149、150师〔第66军〕辖第196、197、198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1950年10月25日,第13兵团部改组为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彭德怀(兼),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副政委邓华(兼),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中、美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入侵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战事陷入焦灼状态。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名称: 抗美援朝战争 地点: 朝鲜半岛 时间: 1950-1953年 参战方: 中国、朝鲜、苏联;韩国、联合国军 结果: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参战方兵力: 中、朝、苏军队1,066,000 韩军、联合国军队1,205,605 伤亡情况: 中朝方面伤亡63万人 韩国、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 主要指挥官: 彭德怀、金日成 主要指挥官:麦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 战争简介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北京,他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而毛泽东持反对意见,认为此时发动战争时机不够成熟。
斯大林随后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
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而当6月25日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这点和美国一样。
多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_抗美援朝时间开始至结束时间
多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_抗美援朝时间开始至结束时间多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10月25日,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的名称。
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司令兼总政委是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为副总司令,解方任总参谋长。
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
1958年,剩余部队分三批全部撤回国内。
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
抗美援朝时间开始至结束时间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历时两年十个月。
中国抗美援朝结果是什么经过长期的矛盾和冲突积累,1950年6月25日,朝鲜在苏联的支持下进攻韩国,爆发了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
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将战事扩大到中国境内的鸭绿江。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开始与联合国军事代表进行休战谈判。
经过多次谈判,《朝鲜停战协定》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
抗美援朝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
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
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抗美援朝中国牺牲了多少人青海56人,海南91人,新疆93人,宁夏441人,天津808人。
福建1173人,甘肃1259人,北京1551人,上海1576人,云南1604人,内蒙古1995人,贵州2957人,江西3258人,广东3307人,浙江3361人,陕西3387人,广西3418人,山西5488人,安徽6375人,湖北7183人,江苏8444人,黑龙江8683人,重庆9468人,河南11048人,湖南11541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次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次战役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第一次战役将美军击退到清川江以南。
1950年10月19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侵占平壤后,气焰十分嚣张。
他调集13万人的兵力,从东西两线多路向朝鲜北部边境地区冒进。
西线由美军第8集团军指挥1军和南朝鲜2军团等共6个师、1个旅、1个团的兵力,于10月25日推进到清川江以北的博川、云山、温井、熙川,其中南朝鲜军一部于26日进到鸭绿江边的楚山等地。
英军27旅由博川继续向新义州前进,其先头部队进至新义州东南20多公里的南市洞。
美军24师由博川继续向朔州前进,其先头部队进到距中朝边境40余公里的大馆以南的院兴洞。
南朝鲜军6师主力由温井向北镇、碧潼前进。
东线由美10军指挥5个师向北进犯,南朝鲜军首都师和3师占领五老里、咸兴后,继续向北部边境图们江推进;美军陆战1师经咸兴向长津、江界迂回前进;美军7师经咸兴向北部边境惠山镇方向前进。
美机到处扫射轰炸,地面部队和坦克到处袭击窜扰。
麦克阿瑟妄图在11月23日感恩节前,全歼朝鲜人民军,占领全朝鲜。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定方针和部署是,先敌进至德川、宁远东西一线组织防御,初期只打防御战,稳住战局,待补充新的武器装备后再配合人民军举行反攻。
由于美军已抢先占领志愿军预定进占的地区,因此,原来的防御部署方案已不可能实施。
10月21日,彭德怀在北镇西北的大洞里会见金日成,研究了战场形势,商讨了作战问题。
10月21日至25日,彭德怀在大榆洞指挥所根据敌情的发展变化和毛泽东的一系列电报指示,适时地定下转变战略的决心,会同邓华等研究制定战役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作战措施。
首次战役的作战方针是,将原定的阵地防御改为以运动战为主,从运动中寻机歼敌。
为不贻误战机,以各军、师分别歼敌一两个团,争取全战役歼敌一两个师的兵力,制止"联合国军"向中朝边境的进攻,稳定战局。
具体打法是,先打推进速度快、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军,后打美、英军。
从熙川向德川方向实施战役迂回,割断东、西两线敌人的联系,不让其互相支援,集中主力打击西线进犯之敌。
抗美援朝大事记:1951年1月
抗美援朝大事记:1951年1月1月1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反映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向朴一禹提出的10个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中朝军队此役后休整两个月,南朝鲜人民军和游击队受到镇压如何解决;北京已宣布“三八线”不存在,打过“三八线”又退回“三八线”,政治上如何解释;中国指挥官目前的决心是继续作战有利,还是待两月后雪化路滑时再作战有利;第三次战役人民军应与志愿军齐头并进,不要突出;为什么命令人民军2、5两军团回到“三八线”以北等。
△ 志愿军第42军124师在道城岘至济宁里地区,对南朝鲜军第2、第5师各一部发起进攻战斗,共歼其2700余人,缴获各种炮92门,各种枪1600余支(挺)。
2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江青,告以毛岸英因遭到美军空袭而牺牲一事。
信中说:“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
”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3日志愿军第50军149师在碧蹄里、高阳、仙游里、佛弥地地区,对英军第29旅、美军第25师各一部发起追击战,毙伤美、英军500余人,缴获和击毁坦克31辆。
△ 志愿军第39军116师参谋长薛剑强,在釜谷里战斗中光荣牺牲。
薛剑强,江苏省涟水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
△ “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中朝军队的猛烈进攻下,向南溃退,当天,“联合国军”前线指挥官李奇微下令部队于下午3时自汉城撤退。
4日中午,志愿军第39军116师和人民军第1军团占领汉城。
△ 彭德怀致电各军并报中央军委、东北军区司令部:汉城于今日为我第39军116师一部占领,守敌向汉江南岸撤逃。
春川已于3日为我第66军占领,守敌向洪川及以南撤逃。
“如让敌仍踞守汉江南岸,控制金浦机场和利用仁川港口维持运输,则汉城虽入我手,仍然随时在敌机与炮火轰击之下,对我准备春季攻势非常不利。
如我乘胜再鼓一把力气,继续歼敌一部,逼退汉江南岸之敌,则不仅巩固汉城,且可取得金浦机场,控制仁川港口,对我准备春季攻势,将会造成更为有利条件。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入朝各军大全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入朝各军大全
张立文
【期刊名称】《军事史林》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
迫使“联合围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总页数】7页(P45-51)
【作者】张立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5
【相关文献】
1.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记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3.钢铁运输战线主力军——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贡献4.没有归档的“档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二三事5.浅析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打赢美国牢军的原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简介
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简介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
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1个师入朝参战。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参战部队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第20军、第27军、第26军共计9个军30个师(其中第20军、第27军、第26军首番参战辖4个师);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属于第三番参战部队有第67军、第68军、第47军和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计17个军51个师,另有第36军、第37军两个军担任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担任抢修、维护警戒任务。
1952年9月,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军、第27军、第42军回国;同年11月,第33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16军、第1军、第54军、第21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
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
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战概况如下:志愿军第38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各解放军部队入朝参战情况(1)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各解放军部队入朝参战情况(1)志愿军番号一共有27个军,即:1军、12军、15军、16军、20军、21军、23军、24军、26军、27军、36军、37军、38军、39军、40军、42军、46军、47军、50军、54军、60军、63军、64军、65军、66军、67军、68军。
那么,在当时的解放军野战部队中,还有哪些部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呢?第一野战军第1军,前期主要在西北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1952年6月,第3军番号撤销,其所属各师分别编入第1军,于年底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第2军,奉命解放新疆,促进西藏和平解放,担负保卫国防、维护与巩固社会治安,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1953年番号撤销,未入朝作战。
第3军,朝鲜战争前期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及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1952年6月与第1军合并,年底入朝参战。
第4军,主力执行剿匪任务,修筑天兰铁路等,1952年9月番号撤销,1951年3月分别从下属各师各抽调1个营组成一个暂编团入朝参战。
第5军,原新疆民族军,协助第6军剿匪的同时,主力投入了大生产运动,未入朝作战。
第6军,主要负责地方政权建设和剿灭武装土匪等活动,为大西北的解放及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5月番号撤销,未入朝作战。
第7军,前期在陇南和四川金堂地区执行剿灭武装土匪,修建天兰铁路,1951年10月,第7军番号撤销,在19兵团入朝前抽调3600余人补充到该兵团;1953年1月其19师改编为铁道兵第5师,入朝参战;1952年8月其20师改编为高炮第65师入朝参战;1951年3月其21师改编为炮兵第4训练基地,下属炮兵第31师入朝参战;1951年5月又以21师62团为基础,组建炮兵32师师部和炮兵405、406团,入朝参战;1953年1月其20师58、60团与青岛流亭基地合编为空16师,入朝参战;7军主力基本全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在朝鲜
高戈里的博客:/一、关于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一说的由来廖锋先生在《对〈蔡正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一文的质疑》中提到:“…晨文‟称:…第四次战役之初,许多人都以为50军这支起义部队战斗力很有限,以至于把38军放在50军侧后,准备在50军顶不住的时候,随时可以加入进来‟。
这种说法纯属主观臆测。
”廖锋先生批驳的话,虽然不是我的原话,但“源头”却是我撰写的文章或著作。
其中,我在2000年10月《云南日报》社的《大观周刊》第17期刊登《壮怀激烈50军》和2004年1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 0军》中写道:战役之初,相当一部分人担心这支起义部队顶不住。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中,对第50军这位“小老弟”,王牌第38军一直特别关照,从不摆"老大哥"架子,更不歧视这支起义部队,这真诚、深厚、长久的友谊,始建于他们并肩血战美国大兵的汉江两岸。
从朝鲜回国养伤期间,有两位第38军的干部告诉林家保:“哎呀呀,过去我们对50军认识不够啊!说句老实话,汉江阻击战刚开始时,我们都以为起义部队的战斗力很有限,一直担心你们顶不住。
没想到你们还真能打!50军不能小看,不能小看!”我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纪实》杂志2007年第10期刊登的《感天撼地50军》中,又增加了如下内容:战役之初,“志司”首长曾预料第50军在汉江南岸顶不住,于是,把第38军放在第50军侧后,准备随时加入战斗。
这段话,引自志愿军第50军蔡正国副军长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结束后,于1951年5月撰写并印发部队的《入朝半年来军事上几个问题的概括总结》第10页。
上述作品在我博客(/)上贴出后,得以在网上流传。
二、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的客观原因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不仅仅是因为“受起义部队背景的影响”,廖锋先生所说的“作战准备仓促”问题,确实存在。
抗美援朝战争
目录 战争简介 战争过程 大事记 伤亡情况 统帅名单
战争简介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 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 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 现国家统一的设想”。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 问中国北京,他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 韩战争的意图,而毛泽东持反对意见,认为此时发动战 争时机不够成熟。斯大林随后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 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毛泽东 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 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而当6月 25日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这点和美 国一样。
第二次战役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 第 二次战役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 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 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 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950年11月 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 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 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 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 36000多人。
英勇战斗
第五次战役及以后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 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 国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 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以进攻粉碎“联合国 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志愿军由于 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 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 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 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 役。
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简介
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简介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
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1个师入朝参战。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参战部队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第20军、第27军、第26军共计9个军30个师(其中第20军、第27军、第26军首番参战辖4个师);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属于第三番参战部队有第67军、第68军、第47军和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计17个军51个师,另有第36军、第37军两个军担任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担任抢修、维护警戒任务。
1952年9月,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军、第27军、第42军回国;同年11月,第33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16军、第1军、第54军、第21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
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
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战概况如下:志愿军第38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材料【通用4篇】
美援朝英雄事迹材料【通用4篇】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材料篇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第2连班长伍先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战术性反击战中,紧急时刻,肩扛炸药包,冲进敌坑道、拉响导火索,为队伍前进开辟了路。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伍先华,1927年生,四川省遂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巩固阵地作战及战术性反击战。
1952年秋,志愿军发起了战术性反击战。
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击战中,伍先华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务。
伍先华领受任务后,带领全班战士连夜出发,察看敌军各个火力点的位置,记熟了进攻的道路和目标,根据敌军地堡的大小,捆了许多个不同型号的炸药包,等待出击的命令。
9月29日17时,激烈的战斗打响了。
随着炮火的延伸,伍先华率领战士迅速占领了敌军720高地,控制了制高点,尔后直击凹地。
他们刚冲到半途,半截坑道喷出的火舌,向凹地和74号阵地飞来。
接近半截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急雨似的子弹、手榴弹从坑道附近的4个地堡里射出来。
伍先华命令战士罗亚全把敌军地堡炸掉。
罗亚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敌军从坑道钻出来,向720高地反击。
伍先华率战士用自动步枪、手榴弹打退一股又一股冲上来的敌军,守住了阵地。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
这时,3班只剩下伍先华和两名战士了。
可敌军从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弹,死死封住志愿军突击队伍冲锋的道路。
伍先华立即命令罗亚全:"你去爆破地堡,我掩护。
"罗亚全抱起炸药包,向敌军地堡的右侧爬去。
敌军的两道火舌,立即对准了罗亚全。
此时,伍先华猛烈地向敌军地堡开火,把两道火舌吸引过来。
伏在地上的罗亚全借机爬到敌军地堡群前,随着两声巨响,地堡升起了浓烟烈火。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哪个军表现最好?
抗美援朝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令世界瞩目,他们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典范。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哪个军表现最好呢?我们需要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参战。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成立,共计出动了13个军,其中包括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
在这些军中,东北野战军的表现最为出色。
东北野战军是由中国领导的一支军队,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主力军之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担任了重要的任务,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毅力。
东北野战军的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战争中的作战策略非常出色。
在战争初期,美国军队采用了大规模的空袭策略,试图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基地。
东北野战军采取了分散化的作战策略,将基地分散在多个地方,避免了美国空袭的打击。
在战争中期,美国军队采用了夜间轰炸的策略,试图摧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
东北野战军采取了夜间伏击的策略,成功地打击了美国军队。
除了作战策略,东北野战军的装备也非常出色。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野战军使用了苏联制造的T-34坦克和MIG-15战斗机,这些装备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这些装备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能力。
东北野战军的士兵们的勇气和毅力也是他们表现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野战军的士兵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他们的勇气和毅力是非常可贵的。
在战争中,东北野战军的士兵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东北野战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最为出色。
他们的作战策略、装备和士兵们的勇气和毅力都是他们表现出色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我们应该向东北野战军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缅怀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同时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战役汇编
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战役汇编抗美援朝战争前言决策出兵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对朝鲜实行武装干涉,并派遣第7舰队侵占台湾海峡。
8月起,美国空军不断侵入中国东北地区领空进行轰炸扫射。
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严正警告,越过三八线,进攻朝鲜北方,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
在此严重形势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
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0月19日起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
至1951年6月,中朝人民军队经过5次运动战役,将“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并进行了多次反击战役,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绞杀战’和细菌战,迫使其接受停战谈判。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人名单毛泽东签署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至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清川江以北和长津湖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1950年10月初,“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10个师另1个旅、1个空降团共13万余人兵力,越过三八线,于19日占领平壤,并继续向朝中边界推进,企图于感恩节(是年11月23日)前占领朝鲜全境。
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渡过鸭绿江,向龟城、泰川、德川、球场一线开进。
此时,“联合国军”继续向朝中边境地区冒进。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随即调整部署,决心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寻歼南朝鲜军,而后再在运动中歼灭冒进之敌。
被美军飞机轰炸后的安东(今辽宁丹东)一角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温井西北两水洞地区遭遇南朝鲜军第6师一部,歼其1个营和1个炮兵中队,当晚占领温井,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29日,第40军主力在温井以东龟头洞地区歼灭南朝鲜军4个营的大部;第39军进至云山地区,与第40军对美军骑兵第1师和南朝鲜军第1师各一部形成包围态势;第38军在南朝鲜军第8师南撤后进占熙川。
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事迹6篇
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事迹6篇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事迹篇1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秋季战术反击战中担任潜伏任务,卧火海忍剧痛,视纪律为生命,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
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
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
邱少云,1931年生,四川省铜梁县关建乡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巩固阵地作战及战术反击战。
1952年10月11日,志愿军第15军在铁原东北391高地反击战打响了。
391高地位于铁原东北10公里处,山势险要,有敌军1个加强连驻守,是敌军安在志愿军前沿阵地的一个“钉子”。
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第15军的防御阵地,而且可以对敌军形成威胁。
从志愿军前沿阵地到391高地,中间有3000米的开阔地。
为了缩短队伍冲击距离,使战斗发起具有突然性,该军第29师第87团组织500名战士,在当晚夜间隐蔽潜伏在距敌军只有60米的草丛中,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12日中午12时,突然飞来4架敌机,在潜伏区投下几颗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2米的地方,四散飞迸的燃烧液溅到他的腿上,身上的伪装烧着了,火苗往上冒,顿时火团把他包围了。
邱少云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泥水中打个滚,身上的烈火就可息灭。
但他深知,这样会被山顶上的敌军发现,暴露目标。
为了不暴露队伍的行动意图,也为了500名战友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不惊慌,不呼救,坚定地趴在地下,忍着剧痛,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岿然不动。
志愿军八大血战
志愿军八大血战抗美援朝战争为朝鲜战争之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在经历了长期矛盾和冲突积累后,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进行统一战争,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
8月中旬,北朝鲜人民军将韩国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领土。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将战火扩大至中国鸭绿江边。
名扬朝鲜战场——志愿军朝鲜八大血战盘点(1)血战飞虎山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险阻击联合国军。
11月4日335团经过血战占领飞虎山,到11月8日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安全撤离,经过五昼夜的血战,防守部队承受着韩国第七师和美军一部的立体攻击,最激烈的8日毫无防空力量的志愿军承受80余架美机及大炮地毯式轰炸,所有阵地均进入了肉搏战,守卫飞虎山主阵地的335团2营阵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连三排仅余3名战斗人员。
本次血战共毙伤俘敌1800余人,飞虎山前共有美韩军遗失400多具,335团及团长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2)血战长津湖血战长津湖是在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猖狂北犯,11月底进到长津湖一带,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11月27日九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当时被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
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
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
何凌登:抗美援朝牺牲的第一位中国军人
1950年10月19日下午,何凌登从沈阳回到第39军军部所在地辽阳。
就在这一天,第39军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要从辽阳乘火车向安东(今丹东)进发,军指挥部定于下午6时出发。
何凌登下午3点钟回到军部,连家门也来不及进,就先向军长吴信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军政委徐斌洲(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军参谋长沈启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等领导汇报了39军将要进入的朝鲜泰州、云山一线的地形民情,并从战术上加以具体说明。
下午5点多钟,何凌登才匆匆回到家中向妻子吴为真话别。
到了6点50分,第39军军部所有人都上车了,唯独不见何凌登。
军长吴信泉53发火了,他的妻子俞惠如说:急于赶路的参谋长下令“开灯”,何凌登知道朝鲜一再强调要灯火管制,尤其夜间声音大点没关系,但不能有灯光,然而没等他说出“别开灯”,司机已打开车灯,猛一加速驶上了山坡。
就在这亮灯的一瞬机哭了起来:“何处长,他,他牺牲了!”整个车队都停了下来,战友们围住1号车默然肃立,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吴信泉和徐斌洲商议了一下,决定派两个战士护送何凌登的遗体回辽阳军部留守人。
1968年秋末的一天晚上,住宿在定边县人民旅社的客人冯定旺突然吐血,惊的一起出差的同伴和旅社的值班人员赶忙用拉拉车将他送到县医院。
值班医生和护士救治无效,患者吐血不止。
病人和同伴来自山西省忻州地区疗养所,因公出差路过定边。
病人离家远,身边又无亲人,怎么办?院方只好向定边县革委会发了一张病危通知书。
惊动了中央和诸省的手足情※文/王永义54。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四位高级将领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四位高级将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英勇作战。
然而,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志愿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伤亡36万人。
目前,据有关机构统计,能查到姓名的志愿军烈士有17万余人。
在这些烈士中,有四位志愿军的高级指挥员,他们分别是67军军长李湘、50军副军长蔡正国、39军副军长吴国璋、23军参谋长饶惠谭。
第67军军长李湘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1930年8月参加红军,9月转为中共党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19兵团64军191师师长等职务。
1951年6月,李湘奉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全体指战员赴朝作战。
1951年8月31日,67军正式接防金城以南地区沿三八线27公里的正面防务。
10月13日,67军正面迎来敌4个整师和火炮、坦克、飞机支持的最猛烈的“秋季攻势”。
李湘以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指挥部队依托阵地顽强阻击,创造了3天歼敌1.7万余人的赫赫战果。
10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
67军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赞扬和嘉奖,李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2年春,志愿军总部命令67军在剑布里东线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准备迎击美伪军发动的“春季攻势”。
在美军发动攻势前夕,李湘病倒了。
李湘这次病倒,正值美伪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已经打响,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1951年“秋季攻势”的规模,而且大规模使用了化学武器。
李湘一面组织部署群众防疫,一面率干部深入前沿侦察地形,制订构筑工事的工程计划,日夜操劳,抱病工作,直累得身心俱疲。
不久,他发起了高烧。
李湘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脸部也肿得非常厉害,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指挥作战。
很快,他的病情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虽经医生百般医治,终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
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1个师入朝参战。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参战部队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第20军、第27军、第26军共计9个军30个师(其中第20军、第27军、第26军首番参战辖4个师);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属于第三番参战部队有第67军、第68军、第47军和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计17个军51个师,另有第36军、第37军两个军担任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担任抢修、维护警戒任务。
1952年9月,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军、第27军、第42军回国;同年11月,第33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16军、第1军、第54军、第21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
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
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战概况如下:志愿军第38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治委员刘西元、吴岱(代)。
辖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
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
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
胜利完成任务后,于1953年7月10日回国。
该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誉为"万岁军"。
志愿军第39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9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吴信泉、张竭诚(代),政治委员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
辖第115师、第116师、第117师。
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
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
1953年5月7日回国。
志愿军第40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4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
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
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
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
1953年7月回国。
志愿军第42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42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郭成柱。
辖第124师、第125师、第126师。
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
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10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66军:1950年10月由华北军区第6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
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
隶属志愿军总部。
该军于1950年10月25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1951年4月10日回国。
志愿军第50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5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
辖第148师、第149师、第150师。
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
该军于1950年10月26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和辽宁安东(今丹东)两地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2日回国休整。
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及抢修机场任务,11月参加西朝鲜湾渡海攻岛作战。
1955年4月19日回国。
志愿军第20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谭佑铭。
辖第58师、第59师、第60师及第89师。
隶属第9兵团。
该军于1950年11月7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防御。
1952年10月11日回国。
该军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27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曾如清。
辖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及第94师。
隶属第9兵团。
该军于1950年11月12日由吉林临江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回国。
志愿军第26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
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及第88师。
隶属第9兵团。
该军于1950年11月19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1952年6月5日回国。
志愿军第64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员王昭、黄文明。
辖第190师、第191师、第192师。
隶属第19兵团。
该军于1951年2月16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1953年8月回国。
志愿军第63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3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
辖第187师、第188师、第189师。
隶属第19兵团。
该军于1951年2月17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65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肖应堂,政治委员王道邦,后军长兼政治委员王道邦。
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
隶属第19兵团。
该军于1951年2月22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
1953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60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6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韦杰、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
辖第179师、第180师、第181师。
先后隶属第3兵团、第20兵团。
该军于1951年3月17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
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12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12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曾绍山,政治委员李震。
辖第31师、第34师、第35师。
隶属第3兵团。
该军于1951年3月21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术、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
1954年4月25日回国。
该军100团2连班长伍先华(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04团4连副排长杨春增(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91团5连战士胡修道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杀敌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15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1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秦基伟、李成芳(代),政治委员谷景生。
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
隶属第3兵团。
该军于1951年3月25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
1954年5月回国。
该军135团2营通信员黄继光(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87团9连邱少云(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47军:1951年4月由第4野战军第4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曹里怀、张天云,政治委员李人林、刘贤权、陈发洪(代)。
辖第139师、第140师、第141师。
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9兵团。
该军于1951年4月11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3年春上浦防东山作战。
1954年9月24日回国。
该军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志愿军第67军:1951年6月由华北军区第6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李湘、邱蔚,政治委员旷伏兆。
辖第199师。
第200师、第201师。
隶属第20兵团。
该军于1951年6月21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
1954年9月29日回国。
该军595团1连战士李家发(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68军:1951年6月由华北军区第6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
辖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
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1951年6月24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
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
1955年4月9日回国。
该军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