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备考策略

文言文,狭义地讲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与教材扣得最紧的一个版块。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都比较稳定,它所占的分值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只要基础较好,肯花时间,有效复习,注重积累,文言文部分增分又相对容易,这应引起老师们的高度注意。这里不说历史传承,不讲文化熏染,只从高考的角度谈一谈文言文备考的方略。

一、明确对文言文考查的要求

在进行系统复习之前,先要使学生对考试大纲的要求做到清楚明白,了然于心,使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备考复习更有针对性,不走弯路。每年《考试说明》公布以后,解读文章触目皆是,此不赘述。

二、明确文言文考题的演变、发展趋势,使备考复习更贴近高考实际。

这就需要老师们注意两点:一是将上一年全国各套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进行研究,看看有哪些新苗头、新趋势,因为各省、市、区的试题是会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学习的,其它省、市、区去年的亮点有可能就是我省明年的考题;二是特别要对本省历年的考题、尤其是近三年的考题认真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或者“信息”。

以“对本省历年的考题进行认真研究”为例,我们把四川2006 年独立命题以来的8套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做一个浏览,便能发现三

点:

八、、・

1、选文以史传文为主(只有2009年的选文是一篇出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的杂记)。

2、客观类试题分值逐年减少,而主观类试题分值在逐年加大。

3、考点、题型在稳定中调整出新。实词、虚词、翻译、对文本

的理解每年必考,(只有2008年放弃了虚词,设置了一道选择“全部表明郑廉(传主)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的筛选、整合信息题。)2013年的新课标卷,考点、题型都有创新,主观题由3个减为2个,

实词、虚词、翻译题保留,对文本的理解这个选择题被舍弃,设置了一个概括传主嘉德懿行的主观题,并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增加了一个给闻言短文断句的主观题。分值也由19分增加到23分。

三、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注重积累和梳理。

在文言文阅复习过程中,对教材作用的认识,历来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教材全能观,认为只要把教材上的篇目熟读、背诵、理解好,就一定具备了高考文言文的应考能力,所以用很多时间详尽、反复地复习课文;一种是教材无用观,认为所考选文既然来自课外,与教材联系不大,与其在教材篇目上花费时间精力,不如多做课外选文的阅读练习。其实,这都是错误的。

鉴于此,我们应对教材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教材不能包揽一切,但也绝不是可有可无。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既然是个例子,那就说明文言文的基本知

识点都与此相仿、相似,由此拓展、生发。况且,语言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文言语感和一定的量的积累。阅读一

定数量,特别是精读一定的篇目,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王力先生说过:“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在

谈论学习古汉语时也曾说:“古文很多,不需要都背。我看,背那么五十篇文章就够了。”两位大师的意思都很明确:学习文言文是需要一些语言材料来做基

础的,背诵三五十篇是必要的。我想,王力先生的“但要学得精些”和吴晗先生的“背”,应该都是在强调要把文本读懂,学透,弄清楚,最好变成自己的东

西。然后,在对课外选文的阅读中,不管是通假、活用,还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或是特殊句式,均可以背诵、积累的课内篇目为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助

我们走过文言文阅读的沼泽地。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切记浅尝辄止的读读背背,要在词义的辨识、句意的理解、段落的疏通,以及实词的各种现象、虚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典型的句式等方面下足下好功夫。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高频率的通假字。把课内外出现的通假字收集、储存,尤其

是那些常用通假,要胸有成竹,一眼看穿。如“莫”同“暮”、“说”

通“悦”、“蚤”通“早”、“知”通“智”、“具”通“俱”、“禽”通“擒”、

“直”通“值”、“属”通“嘱”、“识”通“志”、“要”通“邀”、“匪”

通“非”等等

2、常见常用的古今异义词。如“亲戚”“美人”“成立”“因此”“前进” “不行”“特征”“因为” “然而”“以为”“颜色” “从

而”“博学”等,还有一些高频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更应牢记,如“白”

“穷”“次”“假”“加”“危”“稍”“除”“病”“池”“劝”“恨”等。

3、注意同一篇目内和不同篇目间的比较梳理。

比如复习《孔雀东南飞》时,应着重归纳以下一词多义词语现象:

1)区区(a感君区区怀一真挚/ b何乃太区区一愚拙);

2)相(a.枝枝相覆盖一互相/ b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誓天不相负一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c儿已薄禄相一相貌,模样);

3)谢(a谢家来贵门一辞别/ b阿母谢媒人一推辞,拒绝/ c 多谢后世人一告诫);

4)见(a府吏见丁宁一称代自己,相当于“我” b渐见愁煎迫一表被动)。

复习《劝学》一文时,应把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认真归纳如

下:

“青,取之于蓝,而(表转折连词)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表递进连词)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或因果的连词)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的连词)思矣”“积善成德,而(因果连词)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表并列连词)二螯”。

再结合《廉颇》文中的句子进一步归纳:

“秦以城求璧而(表假设的连词)赵不许,曲在赵”

“臣所以去亲戚而(表承接的连词)事君者”。

如此就比较完善了。

在复习《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其中第二段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段文中“其”字较多,再结合后文“其孰能讥之乎?”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等句子,认真辨析归纳,对于掌握“其” 字的用法和意义应该很有裨益。

4、注意一词多义,也要关注多词同(近)义。

“业”有“功业”之义(《过秦论》“功业相反”),“烈”也有“功业”之义(《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伐”也要“功业”之义。

“薄”“鲜”“寡”都有“少”之义。

至于虚词,也要类似这种情况的,如“然”“乎”“焉”,它们都有多种用法,但它们又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的样子”有

相同的用法,“苏子愀然” “郁乎苍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便是例证。

5、通过梳理归纳,并作适当的补充,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以免过于陌生造成不必要的阅读障碍或误判。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