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除了一部叫《镜子》的纪录片,央视都可以去看。
以下是一个小系列,分享给大家看完镜中纪录片后的体验。
请参考。
_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1__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中部分中高中停课半天。
9点多,在老师的带领下,3_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礼堂,与此同时,1_多名学生家长入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尚未上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央视社会法律频道《天网》经过十年酝酿策划,两年拍摄制作而成。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记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从情感教育缺失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这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片《镜子》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中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脸可以显示我对父母有多忠诚,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和他们有多相似”,“我告诉你,最好不要抱着我,你抱着我就控制不了我”,“你让他跳,你觉得他敢吗?每次他说这句话,我就想如果我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了”。
三个家庭因为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
家长别无选择,只能把孩子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动心灵的启蒙教育。
在整个90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和对话都触动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在礼堂的灯光下,中央文史研究总院图书管理员、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自己看电影的感受:“看完之后,真的是激动、震惊、激动,和我产生了共鸣。
这部电影在党的十九大和CPPCC召开之前上映太重要了,应该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我也很感谢央视能在这个时候推出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能引起刘彭芝总统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中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
_年6月9日,刘彭芝总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孩子是中产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除了一部叫《镜子》的纪录片,央视都可以去看。
以下是一个小系列,分享给大家看完镜中纪录片后的新体验。
请参考。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1#2021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高中部分中高中停课半天。
9点多,在老师的带领下,300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礼堂,与此同时,100多名学生家长入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尚未开拍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该台社会法律频道《天网》经过十年卷土重来策划,两年拍摄制作而成。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记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从情感教育缺失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结构性问题。
这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讨欧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片《镜子》校园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中校园活动的上海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容可以显示我对父母有多忠诚,无论是身形即使还是内心都和他们有多相似”,“我告诉你,最好不要抱着我,你抱着我就控制不了我”,“你让他跳,你觉得他敢吗?每次他说这句话,我就想要如果我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了”。
三个家庭因为孩子六个辍学而陷入困境。
家长别无选择,必须把孩子专门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动心灵的启蒙教育。
在整个90分钟的放映整个过程中,每一帧画面和对话都触动了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的情绪。
在礼堂的灯光下,中央文史研究总院图书管理员、全国文化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交换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自己看电影的感受:“看完之后,真的是激动、震惊、激动,和我产生了共鸣。
这部电影在党的十九大和CPPCC召开之前上映有点重要了,应该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我也经典电影很感谢央视能在这个时候推出这部电影。
”电影能引起刘彭芝总统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中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如出一辙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
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
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
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
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
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
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
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
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
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推荐12篇)央视纪录片《镜子》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本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
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
“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
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
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
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
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一:《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有父母说,孩子如今变成了这样,完全是自由惯了,我们给了孩子太多自由了。
而实际上是行为上放任,精神上却紧紧管束。
如今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点,完全不像我们的先辈。
那时候是强调物质上丰富起来,让孩子吃饱穿暖。
那时的人都很淳朴,社会也不是现在的模样。
就拿如今风头正兴的共享单车来说。
以前的父母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在粉店吃粉,一个男孩高高兴兴地跑进来,跟妈妈说自己找到了一辆自行车。
不要付钱的自行车,等会还要骑回家去。
本来是共享的东西,但是那把锁被人撬了。
这个孩子像捡到宝一样想着占为己有。
父母要不要教?怎么教?如今,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地价值观,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为经济发展的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没有精神的构建,物质的满足最后让孩子觉得没有方向,信仰丧失,理想缺位。
而且情感教育缺失,成为如今的教育之痛。
学校教育无法在情感上弥补孩子的缺失。
比如留守儿童,影片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夏阳。
父亲是船厂工人,母亲在做保姆。
25岁的夏阳不想工作,沉迷网吧,甚至不谈朋友。
沉默的父亲借了1万外债送他去了训练营,希望能改变孩子。
25岁真的不能说是一个孩子,应该说是一个男人,本应该担当很多的责任了。
可他一直是留守儿童,好像一直没有走出来。
他的世界里,父母是缺位的,没有父母的爱注入,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
我们村也有一个26岁的“小孩“。
他妈妈在他10岁的时候病逝了,一直由奶奶带着,但是奶奶非常宠溺他。
一看到爸爸教育儿子,就说没娘的孩子被欺负,可怜。
然后就一把老泪地把孙子搂着。
而爸爸又长期在外边打工,管的越来越少。
中考的时候成绩一般,没有继续读高中。
敏感的他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工作。
可外边的世界哪里有奶奶的怀抱那么温暖呢?吃不了苦,流不了汗,干三天活就玩两天。
最后回家过年的车费还要爸爸打钱。
如今就常常通宵混在网吧,回家就睡觉。
他敏感而暴躁,让人无法靠近。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央视十二套三集纪录片《镜子》所反映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习题,描述了几个问习题孩子和问习题家庭,提醒出一个问习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习题家庭,也说明通过一定的教育,问习题孩子还是能够有所好转的,但同时也强调,家长的改变和家庭气氛的改变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
总之,这个纪录片所涉及的问习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问习题不能不认真面对和慎重处理。
关于家庭教育,在当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切的社会问习题无不是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根源于完全失败的家庭教育。
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人们的头脑已经清醒了,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习题了。
但是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施行家庭教育?有哪些真正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问习题目前没有形成共识?现状是多数家长还在延续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此茫然不觉。
不仅如此,有些家长还回过头来抱怨孩子,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说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听话,这就无药可救!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很多专家确实是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普遍的说却没有公认的观点和看法,更何况很多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和机构还夹杂着功利性,这怎么教别人做好家庭教育呢?眼下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让本就迷惑的家长无所适从,往往花了钱却受不到什么效果。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寻找智慧,但是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教育,怎么能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教育呢?在我看来,现代的人是矛盾的,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习题,却又无能为力,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习题的方法,但又带着疑心和批判的态度,于是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中间矛盾着、彷徨着、痛苦着!其实,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几千年不变,在整个传统教育中处于扎根的地位,其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极为科学有效的,这从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各行业都名家辈出就能够证实。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篇500字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篇500字——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
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
”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
《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2《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镜子纪录片观后感3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3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3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
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
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
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
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
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
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
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篇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最新5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最新5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
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
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
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
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
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
”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
”……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
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
镜子观后感9篇
镜子观后感9篇镜子观后感1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
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
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
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
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
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
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
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
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
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镜子观后感2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
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
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纪录片《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1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
最新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字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00字实用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用这样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反弹回去让他们自己也难受。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最新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字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00字实用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00字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00字篇一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长课堂时说,公司领导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试呢!你们谁会同意让孩子不上学去当背包客,难道让我放弃他不管他的学习么?
妈妈说,我觉得江校长说的儿子的关键在家长课堂上,我觉得太夸张了,没有那么多。那么需要Leabharlann 习的是什么呢?1.尊重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3】
最近,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刷屏了。人大附中为它停课半天,新东方校长俞敏洪看完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是什么样的片子让人大附中为此停课半天?是什么样的内容让学校下通知要求学生家长一起观看?它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这部刚刚在央视教育与法制频道分三集播完的纪录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讨论?答案就是: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范
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如何的家庭教育才能教出健康的孩子?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2】
简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央视纪录片《镜子》于4月19日晚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纪录片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花了10年策划、2年摄制。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