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第四章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合集下载

70_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课件

70_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课件
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3、蚕豆
蚕豆中含有巢菜碱 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 竞争性抑制物,是引起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 因素之一,一般在春季 吃青蚕豆时发生。症状 为血尿、乏力、眩晕、 胃肠紊乱、呕吐、发烧、 贫血和休克等。一般食 后5-24小时发病。
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 预防措施: • 1、不要生吃新鲜嫩蚕豆 • 2、吃干蚕豆时也要用水浸泡,然后换几次水,
固而沉淀。 2 柿子中含有一种可溶性收敛剂红鞣质(未成
熟的柿子中含量高),其与胃酸结合可凝成 小块,并逐渐凝聚成大块。 3 柿子中含有14%的胶质和7%的果胶,这些 物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也可发生凝固,最终生 成胃柿石。
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预防措施: 1 不要生吃柿子和柿皮。 2 不要与酸性食物同时食用。 3 胃酸过多者少食用。 4 不要空腹食用柿子。
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 苦杏仁甙中毒的潜伏期为0.5-5小时,其症状 为:口苦涩、流涎、头痛、恶心、呕吐、脉 频,重者昏迷,继而失去意识,可因呼吸麻 痹或心跳停止而死亡。
• 预防措施为:不生吃各种果仁,经炒熟后可 去除毒素,如果用苦杏仁等治病,应遵照医嘱。
第四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 2、白果 其主要有毒成份为
05年元月至2月,贵州各地发生近20起菜豆中毒事件, 不少事件发生在学校、企业、工地食堂,引起群体性中毒。 据介绍,1月6日至16日,仅安顺市就发生3起四季豆中毒 事件,1月6日,当地一企业职工食堂90多名民工就餐, 随后37人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1月16日,安顺某洗浴中心食堂70名职工就餐,10名中毒。 仅贵阳地区就发生了11起菜豆中毒事件。其中1月10日, 贵阳金华中学46名学生和2名老师在一饮食店就餐,餐后 11人出现中毒症状,初步确定为食用未烧熟的菜豆引起食 物中毒。每年秋冬季节正是各种菜豆大量上市的时候,特 别需要防止因烹调不当食用未煮熟的菜豆引起食物中毒。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毒
专一性作用,能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
卵巢和肝脏。河豚毒素是一种很强的神经毒,它对神经细胞膜的Na+通道具有高度
中毒原因:河豚鱼的有毒部位主要是
河豚鱼
症状:先感觉手指、唇、舌等部位剌疼,后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并有四肢无力、发冷,以及口唇、指尖、趾端等处麻痹。以后言语不清、紫绀、血压和体温下降,呼吸困难,最后死于呼吸衰竭。其死亡率较高。
机理:氰基易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阻断细胞呼吸时氧化与还原的电子传递,使细胞代谢停止,导致呼吸麻痹致死。
分布: 禾木科、豆科、果树的种子、幼枝、花、叶等;青鱼、草鱼、鲢鱼等的胆中含有氰甙。
1.氰甙
01
概念:皂甙是类固醇或三萜系化合物的低聚配糖体的总称。
性质及危害:无定形粉末或结晶,粘膜刺激性较大。内服量过大伤肠胃,发生呕吐。并引起中毒。
假沸:煮豆浆时,当80℃左右,皂素受热膨胀,形成泡沫上浮,造成“假沸”现象。
症状:胃肠炎症状。
预防: “假沸”之后应继续加热至100℃,泡沫消失,再用小火煮10min,彻底破坏豆浆中的有害成分,以达到安全食用的目的。也可以在93℃加热30~75min,121℃5~10min或121℃喷雾干燥30min有效地消除有毒物质。
症状:血尿、乏力、眩晕、胃肠紊乱及尿胆素排泄增加,严重者出现黄疸、呕吐、腰痛、发烧、贫血及休克。一般吃生蚕豆后5~24h后即可发病,如吸入其花粉,则发作更快。
预防:不要生吃新鲜嫩蚕豆,吃干蚕豆时也要先用水浸泡,换几次水,然后煮熟后食用。
中毒原因:含有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等有毒成分,如饮用未煮熟的豆浆,可引起中毒。
01
四、食物的中毒与解毒
解毒处理 解毒处理的几项原则:
清除毒物 催吐、洗胃、导泻。

动物性食品天然毒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动物性食品天然毒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1)食用健康动物的新鲜肝脏 有淤血、肿大、颜色异常、结节、 坏死、胆汁流出污染肝组织、有寄生虫虫体等的病态肝脏,食用 不安全。
(2)肝脏食用前要彻底清除肝内毒物 可反复用清水洗涤、浸 泡3~4h,彻底除去肝脏内的积血。烹饪时加热要充分,使
肝脏中心温度达到烹饪时的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使之彻 底熟透,否则不能食用。
目前十二页\总数二十九页\编于十八点
一些属于膝沟藻科的藻类,如涡鞭毛藻等,常常含有岩蛤毒素和膝沟藻毒素等。
在水域中,当此种藻类大量繁殖时,可形成“赤潮”,此时每毫升海水中藻的数量
可达2万个。甚至“赤潮”期间在海滨散步的人吸入一点水滴也可引起中毒。海洋
软体动物,包括蛤类,摄食了这类海藻后,毒素可在中肠腺大量蓄积。
一般香螺的唾液腺中每克腺体含7~9mg四甲胺。
目前十五页\总数二十九页\编于十八点
4.鲍鱼毒素和蟹类毒素
(1)鲍鱼毒素 我国已知的只有数种,但其经济价值较高, 壳可作为名贵药材,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在医学上又称石 决明。鲍的肉质鲜美,具有海珍品之称,自古以来人们就 喜欢食用。但有些鲍含有毒物质,如杂色鲍、皱纹盘鲍和 耳鲍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所以,许多国家规定,从 5月到10月进行定期检查,如有毒藻类大量存在,说明食用 此时的贝类食品是不安全的,有发生中毒的危险。对贝类进 行毒素含量测定,若超过规定标准,则应禁止食用。
美FDA规定,新鲜、冷冻和生产罐头食品的贝类中石房蛤毒素 最高允许限量为≤80ug/100g。
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二十九页\编于十八点
七.斑蝥素
7.1毒素来源和理化性质
斑蝥是一种黄、黑横纹的甲壳虫,又名青娘子或青娘虫, 其虫体呈蓝紫色或青紫色,有金属光泽,一般生活于莞花 及蚕豆田内。

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人类食用动物性食品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有些动物体内的天然毒素却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本文就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甲状腺,肾上腺,琳巴腺,动物肝脏做一简单介绍。

标签:甲状腺;肾上腺;淋巴腺;动物肝脏人类食用动物的历史由来已久,己经发展有一套比较安全的使用方法。

加之動物性食品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味道鲜美,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家畜肉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肌肉是安全无毒的,但其体内某些腺体,脏器或分泌物可用于提取医用药物,但不合理食用后就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腺体不应该作为食物,在西方国家普遍没有使用动物内脏的习惯,而在中国我们的劳动人民刚开始由于食物短缺,不能浪费任何可以入口,填饱肚子的东西,开始食用动物内脏,后来则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出一些烹饪方法,把它们都变成了美味可口的佳肴。

在今天人们依旧有食用动物内脏,腺体的习惯。

为了饮食健康,卞面就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做一介绍。

甲状腺在牲畜腺体中毒中,以甲状腺较为多见。

在2007年就有报道因食用动物甲状腺而致人死亡。

误食未摘除的各种动物甲状腺以及混有甲状腺的碎肉均可引起中毒,但以猪甲状腺中毒较为常见。

动物甲状腺位于喉的后方,气管的两侧和腹面。

呈深红色,侧叶和腺峡结合为一整体。

甲状腺的主要成分是甲状腺激素,其理化性质比较稳定,要加热600℃才能破坏,经一般烹调后的甲状腺仍保存激素的有效成分,故食后仍可引起中毒。

多数人认为食用新鲜甲状腺3g即可中毒。

甲状腺毒性及中毒症状:甲状腺体内含有甲状腺激素,食人甲状腺后大量外来的甲状腺激素扰乱了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造成一系列神经症状。

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使组织细胞氧化率增高、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各器官系统活动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中毒表现。

潜伏期一天左右,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全身无力,四肢酸痛、口干、出汗、呕吐、腹痛、消瘦明显及各种神经症状。

十余夫可脱发,两周后可出现皮疹、水泡;个别可全身性脱皮。

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

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

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一.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1.动物组织中的有毒物质内分泌腺毒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激素,病变淋巴腺2.动物肝脏中的毒素如胆酸,维生素A2.鱼类的毒素3.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是一种很强的神经毒,毒素的产生主要是毒素阻抑神经和肌肉的电信号传导,阻止肌肉、神经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

4.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三类5.蓝藻毒素6.蟹类、螺类、鲍鱼、海参、蟾蜍等毒素二.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1.致甲状腺肿物质芥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芥子苷,即硫代葡萄糖。

芥子苷本身无毒,但配糖体在芥子酶作用下被分解成异硫氰酸酯ITC、恶唑烷硫酮OZT、腈类、硫氰酸盐等有毒物质含有芥子苷的有包菜、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芥菜和油菜等2.生氰糖苷是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形成的糖苷,广泛存在于豆科、蔷薇科、稻科约1000种植物中。

生氰糖苷水解释放出氢氰酸。

生氰糖苷具有较好的水溶性,水浸可去除产氰食物的大部分毒性。

类似杏仁的核仁类食物及豆类在使用前都需要较长时间浸泡和晾晒。

流水研磨可除去木薯中大部分的生氰糖苷和氢氰酸,尽管如此,一般的木薯粉仍然含有相当量的氰化物。

3.蚕豆病和山黧豆中毒蚕豆病是使用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病。

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外源凝集素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是天然的红细胞抗原。

去除红细胞凝集素最简单有效地方法是高压蒸汽加热。

理论上食品中所有蛋白质都能使特殊人群的免疫系统产生IgE抗体,实际上只有较少的几类食品成分是过敏原,这些食品包括牛乳、鸡蛋、虾、海洋鱼类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花生、大豆、菜豆和马铃薯等植物性食品。

过敏原大多是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植物性过敏原往往是谷物和豆类种子中的清蛋白,许多过敏原仍未能从种子中纯化出来,例如花生的过敏原。

5.消化酶的抑制剂许多植物的种子和荚果中存在动物消化酶的抑制剂,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抑制剂和α-淀粉酶抑制剂。

食品毒理学·动植物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食品毒理学·动植物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二)过敏原
•“过敏”是指接触(摄取)某种外源物质后所引起 的克疫学上的反应,这种外源物质就称为过敏原。 •由食品成分引致的克疫反应主要是由克疫球蛋介 导的速収过敏反应。 •其过程首先是B淋巴细胞分泌过敏原特异的IgE抗 体,敏化的IgE抗体和过敏原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细 胞表面交连,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 仍而产生过敏反应。
(一)外源凝集素
•外源凝集素摄入后与肠道上皮细胞结合,减少了肠 道对营养素的吸收,仍而造成动物营养素缺乏和生 长迟缓。 •生大豆粉除外源凝集素外,同时也含有胰蛋白酶抑 制剂,该物质抑制胰腺分泌过量的蛋白酶,阻碍肠 道对蛋白质的吸收。另外,一些豆类储藏蛋白对消 化道蛋白酶的敏感性不高,故豆类蛋白及其制成品 普遍存在消化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引起动物生长 迟缓的原因之一。
(二)山黧豆中毒
• 山黧豆中毒(Lathyrism)是食用山黧豆属的豆类如野豌豆、鹰嘴豆和卡 巴豆(Garbanzos)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 • 山黧豆中毒有两种表现形式,骨病性山黧豆中毒和神经性山黧豆中毒。 • 此病在印度等亚洲国家的贫瘠山区仌有流行。
NC
H N
NH2 HOOC COOH O
H N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毒性 和其他药理性质
•甘蓝属食品中抑制甲状腺功能的物质可分为两类-致甲状腺肿大素和硫氰酸酯。
•致甲状腺肿大素主要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硫氰酸酯和腈类化合物却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 •口服25mg的OZT可降低人体对碘的吸收。
•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及浓度的变化对氧的消耗、心血 管功能、胆固醇代谢、神经肌肉运动和大脑功能具有 很重要的影响。甲状腺素缺乏会严重影响生长和収育。
第一节 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和生理活性成分
• 植物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资源。植物 性毒素是人类食源性中毒的重要因素 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有较大的危 害。需要指出的是,植物性毒素是指 植物体本身产生的对食用者产生损害 的物质。 • 植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它所含的化学 成分。有毒成分是有毒植物毒性的基 础,虽然生态和环境等因素对植物有 毒成分的存在影响很大,但植物物种 仌是有毒成分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食品毒理学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

食品毒理学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

02
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种类和危 害
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种类
动物类食品中 的天然毒素种 类繁多,包括 植物毒素、动 物毒素、真菌
毒素等。
植物毒素包括: 生物碱、苷类、 酚类、蒽醌类
等。
动物毒素包括: 河豚毒素、石 房蛤毒素、贝
类毒素等。
真菌毒素包括: 黄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 展青霉素等。
添加 标题
差异和特点: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注重科学性和预防原则,对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的检测和风险 管理要求严格;而国内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积 极与国际接轨。
添加 标题
重要性: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对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其差异和特点体现了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特点和要求,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维护公平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天然或人为化学 物质的毒性和对人体的损害 作用
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 分支
涉及食品安全的评估和监管
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 学依据
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识别和评估食品 中的有害物质
制定食品安全标 准和法规
指导消费者选择 安全的食品
监测和控制食品 生产过程中的安 全性
据。
公众在选择和食用动物类食品时对天然毒素的防范行为和建议
了解动物类食品中常见的天然毒素种类及其危害,以便在选择和食用时进行预防。 掌握正确的烹饪方法,以降低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的含量和风险。 避免过量食用某些动物类食品,以减少天然毒素的摄入量。 增强对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增加标识提示: 在动物类食品包 装上增加有关天 然毒素的警示标 识和说明,提醒 消费者在购买和 食用时注意防范。

动植物天然毒素

动植物天然毒素
器官组织 (贮存)
[分布]


分泌腺
尿
呼气
乳汁、汗
[排泄]
图3-1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第四章 动植物类食品中的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毒素
PART ONE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1
第一节 动物组织中的有毒物质
2
第二节 鱼类的毒素
3
第三节 河豚毒素
4
第四节 贝类毒素
5
第五节 其他动物毒素
6
脱氧胆酸对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损害人体的肝、肾等组织;
防治措施: 食用胆酸含量高的动物肝脏时要尽量清洗干净,用动物胆囊治病,要遵医嘱少量使用。
PART ONE
2.维生素A
1)来源及功能:
又叫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鱼类肝脏中含量最多。 、 正常视觉和感光与维生素A关系密切,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夜盲症。 、 维生素A与人体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成和功能有关。
在我国,国家明文规定不准饭店供应河豚鱼,而在日本吃河豚则有悠久的历史,几乎成为其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节 贝类毒素
01
麻痹性贝类毒素(蛤和贻贝、扇贝和牡蛎)
02
腹泻性贝类毒素(扇贝、贻贝、杂色蛤、文蛤、牡蛎等)
03
神经性贝类毒素(海洋赤潮、短裸甲藻赤潮)
第五节 其他动物毒素
蟹类毒素
螺类毒素
鲍鱼毒素
Review :
CLICK TO ADD TITLE
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生物转运)可分成哪几个过程? 2、外源化学物会经哪几种途径进入机体最终又如何排泄至体外?
外源 化学物
[接触]
皮肤 肺
消化道

2016 第四章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2016  第四章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雪卡鱼的种类随海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
外观上与相应的无毒鱼无法区别。此外,加热或
冷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鱼的毒性,所以,目前对
雪卡鱼毒素的预防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精选版课件ppt
21
急救处理及预防
• 应尽早洗胃、催吐、导泻以排除毒素。10%葡 萄糖酸钙静注,可减轻神经症状。温度感觉倒错 者应给予温热饮料,并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
精选版课件ppt
15
• 中毒表现:食后迅速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 慌、心率快、胸闷及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 眼结膜充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面部肿胀、 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血压下降等。多数 患者恢复较快。一般没有后遗症,死亡也很少发 生。
• 紧急处理:治疗首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 物;抗组胺药能使中毒症状迅速消失,可口服苯 海拉明、扑尔敏,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 同时口服维生素C。
精选版课件ppt
16
中毒预防
• 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腌鱼时要劈开 鱼背,并用25%以上的食用盐腌制。食用鲜、 咸的青皮红肉类鱼时,烹调前应去内脏、 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红烧 或清蒸,酥闷。不宜油煎或油炸,可适量 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 组胺含量下降。
精选版课件ppt
17
精选版课件ppt
18
毒性作用模式:
•雪卡中毒主要影响人类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雪卡 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中毒有些相似:一些受害者开 始感到唇,舌和喉的刺痛,接着在这些地方出现麻 木;另一些病例首先的症状是恶心和呕吐,接着是 口干,肠痉挛,腹泻,头痛,虚脱,寒颤,发热和 广泛肌肉痛等症状,口腔有食金属味,接触冷水犹 如触电般刺痛,中毒持续恶化直到患者不能行走。 症状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在症 状出现的几天后,有时有死亡现象发生。

动物性食品天然毒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动物性食品天然毒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
尽管维生素A是机体所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但当人摄入量超 过200~500万IU时,就可引起中毒。大量摄入维生素A会引起视力 模糊、失明和肝脏损害。
1.3防止动物肝脏毒素中毒的措施
(1)食用健康动物的新鲜肝脏 有淤血、肿大、颜色 异常、结节、坏死、胆汁流出污染肝组织、有寄生虫 虫体等的病态肝脏,食用不安全。
河豚毒素对细菌有强烈杀伤作用。从河豚精巢提取的毒素,对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可以防治 流感。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河鲀毒素结晶每克已经高达17万美元。现在,河 鲀毒素已经可以人工合成了。
2.4防止河豚毒素中毒的措施
①做好宣传教育,提高识别能力。掌握河豚鱼的特征,学会识别 河豚鱼的方法,不食用河豚鱼。
据报道,在易产生组胺的鲐巴鱼等青皮红肉鱼烹饪时, 加入适量的雪里红或红果,可使组胺降低65%。加醋 烧煮和油炸也可使组胺降低。
七.斑蝥素
7.1毒素来源和理化性质
斑蝥是一种黄、黑横纹的甲壳虫,又名青娘子或青娘 虫,其虫体呈蓝紫色或青紫色,有金属光泽,一般生 活于莞花及蚕豆田内。
斑蝥和莞青体内的毒性成分均为斑蝥素,又称斑蝥酸 酐。分子式为C6H12O4。易溶于油脂类。斑蝥素加碱处 理,即可成为可溶性斑蝥酸盐,但其溶液如经酸化, 斑蝥素即可重新析出。
结合状态。但当人食用蛤肉后,毒素则迅速被释放,引起中毒。
较重要的一种是石房蛤毒素(STX),纯STX为白色,易溶于 水,耐热,80℃1h毒性无变化。100℃加热30min毒性减1/2;对 酸稳定,对碱不稳定,胃肠易吸收。阻断神经传导。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所以,许多国家规 定,从5月到10月进行定期检查,如有毒藻类大量存在, 说明食用此时的贝类食品是不安全的,有发生中毒的 危险。对贝类进行毒素含量测定,若超过规定标准, 则应禁止食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雪卡毒性鱼聚居在海底,以珊瑚礁上 的各种海洋藻类为食。雪卡毒素是一种由海洋微 生物(包括蓝绿海藻(岗比亚藻),裸甲藻和海洋细 菌)产生的毒素,粘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面, 能抵受高温。毒素一般沿食物链向上传,小鱼吃 下带有毒素的海藻——小鱼被大鱼捕食——大鱼 最后被人类捕食。 • 雪卡鱼的种类随海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 外观上与相应的无毒鱼无法区别。此外,加热或 冷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鱼的毒性,所以,目前对 雪卡鱼毒素的预防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毒性: •每克鲨鱼肝中含维生素A 10450国际单位,每克狗 肝中含维生素A 70000国际单位,而成人一次摄入维 生素A 50万国际单位,儿童一次摄入30万国际单位 即可引起中毒。狗等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耐热,易 于吸收,一次摄入狗肝70~80克可致中毒。 •成人连续几个月每天摄取50000IU以上会引起中毒 现象。 幼儿如果在一天内摄取超过18500IU则会引 起中毒现象。 •许多研究显示皮肤癌、肺癌、喉癌、膀胱癌和食道 癌都跟维生素A的摄取量有关;不过这些研究仍待临 床更进一步的证实其可靠性。
急救处理及预防 • 应尽早洗胃、催吐、导泻以排除毒素。10%葡 萄糖酸钙静注,可减轻神经症状。温度感觉倒错 者应给予温热饮料,并补充复合B族维生素。 • 雪卡鱼的种类随海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外 观上与相应的无毒鱼无法区别。此外,加热或冷 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鱼的毒性,所以,目前对雪 卡鱼毒素的预防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中毒症状
•河豚毒素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的麻 痹。一般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 使肢体无力甚至不能运动。血管中枢麻痹引起血压 下降,脉搏迟缓。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而死 亡。此外,河豚毒素还可作用于胃肠道粘膜,引起 急性胃肠炎症状。并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第四节 贝类毒素
小肠与胆汁酸脂肪分解产物一起被乳化,由肠粘膜 吸收。维生素A人体储存量随着年龄递增,至老年期 明显低于年轻人,不同性别储存量也不同。维生素A 在体内的平均半减期为128~154天,在无维生素A摄 入时,每日肝中损失(分解代谢)率约为0.5%。
第四章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第一节 动物肝脏中的毒素
• 动物肝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和叶酸的营养食品, 但动物肝同时也含有胆固醇及胆酸等对营养吸收 不利的成分。 • 肝脏是动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含有多种复杂的成 分,有些成分过量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一、胆酸
•熊、牛、羊、山羊和兔等动物肝中的胆酸是胆酸 (bile acids)、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和牛磺 胆酸(taurocholic acid)的混合物。 •其中牛磺胆酸的毒性最强,脱氧胆酸次之。
• 除此之外,许多动物研究发现,胆酸、牛磺胆酸 的代谢物——脱氧胆酸对人类的肠道上皮细胞癌 如结肠、直肠癌有促进作用。
一)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 •胆汁酸是一种两性极性物质,在一定浓度范 围内(1~10mmol/L),使生物膜的磷脂和蛋白 质脱落,致膜损害,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 导致细胞死亡。 1.细胞能量衰竭 2.氧自由基作用
• 河豚毒素溶于稀乙酸等弱酸的水溶液,微溶于水, 对热稳定,于100℃温度下处理24h或于120℃下处 理20~60min方可使毒素完全受到破坏。盐腌、日 晒均不被破坏。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不稳定, 可破坏其毒性。 • 新鲜河豚鱼去掉内脏、头和皮后,肌肉经反复冲 洗,加入2%碳酸钠处理24h,然后用清水洗净, 可使其毒性降至对人无害的程度。
毒性原理 • 由雪卡鱼中毒症状的广泛性也可看出雪卡中 毒可能是由几种不同来源的毒素所造成的。 • 目前已从雪卡鱼中分离到至少有4种毒性物质, 它们的分子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同,其中包括雪卡 毒素(Ciguatoxin),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和鹦嘴 鱼毒素(Scaritoxin)。但是还没有弄清这些化合物 的结构。 • 雪卡毒素对小鼠的LD50为0.45μg/kg体重,毒 性比河豚毒素强20倍。刺尾鱼毒素对小鼠的LD50 为0.17μg/kg体重。
二、毒性
•河豚毒素属已知的小分子量,毒性最强的非蛋白质 的神经毒素。 •河豚毒素(TTX)的LD50为8.7µg/kg(小鼠,腹腔注 射),人经口最小致死量为40µg/kg体重,大约 1~2mg河豚毒素结晶可使一个成人致死,相当于高 毒性河豚品种1g卵巢的毒素含量,一般毒性河豚品 种鱼卵摄入超过10g也可致命。 •除由细菌产生的蛋白质毒素外,TTX是属于毒性最 强的一类天然毒素,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 钠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
• 世界上可作食品的贝类约有28种,已知的大多数 贝类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毒物质。
第三节 河豚毒素
• 河豚鱼广泛分布于世界的温带、热带、亚热带区 域,主要生长在我国和日本沿海一带,为近海肉 食性栖息鱼类。主要以贝类、甲壳类或鱼类为食。 一、河豚毒素的分布与化学 河豚鱼、海洋翻车鱼、斑节虾虎鱼豪猪鱼等豚 科鱼类、蝾螈、章鱼、贝类、蟹类等含有河豚毒 素的海洋动物有50多种,分属不同的科。 • 其实,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河豚最毒的 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 和皮肤,精巢和肉多为弱毒或无毒。河豚毒性大 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 河豚毒性最大。
• 这些鱼体内含有较高的组氨酸,组氨酸经脱羧 酶作用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摩氏 摩根菌或无色菌等作用下,脱羧基产生组胺。 青花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在37℃放置96h即可 产生1.6~3.2mg/g的组胺,在同一情况下鲈鱼可 产生0.2mg/g组胺,鲤鱼、鲫鱼等淡水鱼产生的 仅仅为1.2~1.6mg/kg。 • 国家规定,鲐鱼中组胺含量小于100毫克/100克, 其他鱼类体内组胺含量小于30毫克/100克。
中毒表现: •多数在进食后3~8小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水样便、面部潮红、结膜充血, 严重者出现嗜睡、尿黄、肝脾肿大、黄疸等。部分 患者有结膜出血、瞳孔轻度扩大、视物模糊、畏寒、 发热、心动过速等。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 炭100克。多饮水。口服维生素B、C。出现中毒表现 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 • 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腌鱼时要劈开 鱼背,并用25%以上的食用盐腌制。食用鲜、 咸的青皮红肉类鱼时,烹调前应去内脏、 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红烧 或清蒸,酥闷。不宜油煎或油炸,可适量 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 组胺含量下降。
二、雪卡鱼中毒
雪卡鱼中毒泛指食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珊瑚礁 周围的鱼类而引起的食鱼中毒(Ichthyosarcotoxism)现 象.雪卡鱼(Ciguatera) 是指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珊瑚礁附近因食用的毒藻类而被毒化的鱼类的总称。 雪卡鱼的种类随海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外观上 与相应的无毒鱼无法区别。
第二节 海洋鱼类的毒素
• 对东南亚,日本,太平洋岛国和南欧国家的居民, 海洋鱼类是他们摄取蛋白质的最重要来源。
一、鲭鱼中毒
在非冰冻下贮存而导致鱼类的细菌性分解是食 用海洋鱼类中毒的主要原因。鱼的蛋白质含量比较 丰富,比其他动物组织更易腐败,故对微生物的侵 入也很敏感.海洋鱼类腐败变质后将产生一定数量 的组胺(Histamine),该物质为强生物活性物质,摄 入后使机体发生中毒,是食品中较为重要的不安全 因素。在海产品中,鲭鱼亚目(Scobroid)的鱼类(如 青花鱼,金枪鱼,蓝鱼和飞鱼等)在捕获后易产生 组胺,所以,海产品中毒常常与这些种群有关,并 称为鲭鱼(Scombriod)中毒。其他鱼类如沙丁鱼,凤 尾鱼和鲱鱼中毒也与组胺有关。
毒性: 组胺对人类的口服毒性较低,经口摄入多 达180mg没有观察到效应。一般引起人体中毒 的组胺摄入量为1.5mg/kg体重,与个体对组胺 的敏感程度有关。一定量组胺可引起敏感人体 的过敏反应,导致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毒性。腌 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不透时含组胺较高, 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 中毒表现:食后迅速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 慌、心率快、胸闷及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 眼结膜充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面部肿胀、 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血压下降等。多数 患者恢复较快。一般没有后遗症,死亡也很少发 生。 • 紧急处理:治疗首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 物;抗组胺药能使中毒症状迅速消失,可口服苯 海拉明、扑尔敏,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 同时口服维生素C。
•现在普遍用作食物的猪肝并不含足够数量的胆酸, 因而极少出现毒性作用。但是当大量食用,特别是 处理不当时,可能会产生中毒症状。
图4-1 胆酸的结构
牛磺胆酸(TaurocholateAcid,TCA) 是一种常见的结合型胆汁酸, 由胆酸的羧基与牛磺酸的氨基以酰胺键结合而成。
• 牛磺胆酸对心脏、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 溶血作用、细胞毒作用、致癌作用,可损伤细胞 DNA。牛磺胆酸具有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多种脏器 功能损害,以肝肾最为常见。
• 鱼胆中毒:青、草、白鲢、鲈、鲤鱼胆中含胆汁 毒素,是一种细胞毒和神经毒,能损害人体肝、 肾,使其变性坏死。也可损伤脑细胞和心肌,造 成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以青、草和鲩 鱼苦胆中毒最多见。 因胆汁毒素不易被热和乙醇(酒精)所破坏。 因此,不论生吞、熟食或用酒送服,超过2.5g, 就可中毒,甚至死亡。小儿服2个、大人服8~13 个可致死亡。
毒性作用模式:
•雪卡中毒主要影响人类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雪卡 中毒的症状与有机磷中毒有些相似:一些受害者开 始感到唇,舌和喉的刺痛,接着在这些地方出现麻 木;另一些病例首先的症状是恶心和呕吐,接着是 口干,肠痉挛,腹泻,头痛,虚脱,寒颤,发热和 广泛肌肉痛等症状,口腔有食金属味,接触冷水犹 如触电般刺痛,中毒持续恶化直到患者不能行走。 症状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在症 状出现的几天后,有时有死亡现象发生。
三、鱼卵和鱼胆中毒 • 鱼卵中毒:我国能产生鱼卵毒素的鱼有十多种, 其中包括淡水石斑鱼、鳇鱼和鲶鱼等。鱼卵毒素为 一类毒性球蛋白,具有较强的耐热性,100℃约 30min的条件使毒性部分被破坏,120℃约30min的 条件能使毒性全部消失。一般而言,耐热性强的鱼 卵蛋白毒性也强。 【中毒表现】潜伏期短,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为主,有的口干、冷汗、眩晕、脉快、心律不齐、 胸闷,严重者痉挛、抽搐,病情发展迅速,中毒死 亡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