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节选) 优秀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文化背景。
2.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观察和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时长
约为2-3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和作者背景,介绍小说创作时代背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阅读理解(20分钟)
让学生阅读选取的章节(如第一章或第十章),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小说。
3.交流讨论(30分钟)
带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及理解偏差,同时互相借鉴、批判和纠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想碰撞。
4.写作实践(40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以小说为材料,创造性地编写自己的小说片段或篇章,帮助学生掌握小说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水平。
5.总结回顾(10分钟)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提高学生的思辨、鉴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本教案旨在通过《呼兰河传》这部文学名著的研读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突破文学语言障碍,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达到中华文化自信的目标。
12 呼兰河传(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以及祖父勤劳慈爱的形象。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以及祖父勤劳慈爱的形象。
2、品味清新活泼而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2,展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有诗云“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七年级时我们也学过沈复的《幼时记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写童年生活的文章,知道了许多趣事,体会了许多美好。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里面有一处后花园,花园里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板书]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2、解题,简介作品。
(出示PPT3)本文节选自《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方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二、速读全文,初识美好。
(出示PPT4)1、学生默读课文,记下疑问解决疑问。
疑问一,由学生说出误读的字,师生共同明确。
蚂(mà)蚱(zha)榆(yú)树蚌(bàng)壳锄(chú)头谷穗(suì)倭(wō)瓜水瓢(piáo)蝙(biān)蝠(fú)玩腻(nì)了疑问二,学生说出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
2、填空。
(出示PPT5,简括课文内容。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简案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语言,分析形象
2.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在百草园里,我们和鲁迅一起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曾经,在《幼时记趣》里,我们和沈复一起探寻过物外之趣的神秘世界。
今天,我们将走进萧红的呼兰河,和她一起
重温一段童年的美好记忆。
二、检查字词
蚂蚱(mà zha)榆树(yú)蚌壳(bàng)锄头(chú)
谷穗(suì)倭瓜(wō)水瓢(piáo)蝙蝠(biān fú)玩腻了(n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园子?
2.一口气说出园子里的生物、色彩。
3.从词语、修辞、句式等角度欣赏园子的美。
4.文中哪一段最能体现后花园自由的特点?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诵读本段?
四、再读课文,加深感知
1.用一个词形容文中的这幅画面。
2.在你的眼里,“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3.在“我”的眼里,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4.文中描写了祖孙俩在后花园里一段怎样的时光?
五、三读课文,深度感知
1.为什么作者会向往如此自由的时光?
2.根据你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结合本文“爱”的主题,请你给本文拟一个恰当而富有诗意的
题目。
六、小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萧红的博爱情怀,但由于萧红的个人性格和当时家庭、社会的因素,注定了萧红只能通过回忆去渴望那些童年的幸福。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非常幸福的,我们拥有很多很多的爱,我们懂得珍惜、学会珍爱,我们的人生将拥有更多爱的精彩。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最新9篇)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最新9篇)呼兰河传教案篇一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
)播放背景音乐:《童真》【投影】(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3.想象与表达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
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
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
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
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一、简要导入童年,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一个“后花园”。
那里有故乡,有亲人,它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它是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后花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比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大花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
二、走进一个园子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并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说一说。
小结:这里有色彩缤纷、翩然飞舞的大蝴蝶,有胖乎乎小毛球似的蜂子,还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榆树,真是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趣意盎然、新鲜漂亮的大花园。
2走进一个自由的乐园。
用一个词概括“我”在园子里度过的时光,请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①一读第28自然段:自由朗读,就“你觉得应当如何读”进行交流。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并选择一个片段朗读,其他同学简要点评。
②二读第28自然段:师生合作,用舒缓的语调带领学生读出文字的诗意。
(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男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③将第28自然段改写,老师朗读改文,请生比较。
倭瓜的藤蔓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了房顶,再挂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
黄瓜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
玉米苗伸展着腰肢,向着天空微笑。
一群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分享着这场花的盛宴。
原文用四五岁的小女孩的视角看万物生长,全段洋溢着童真童趣,作者的语言灵气十足、干净纯粹,表现出一种可爱的孩子气。
用11个“就”尽情表现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牵绊的生命状态。
她这种看似不加修饰的语言,和作者描写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最为协调。
自由纯净的文字流露的是自由率真、任性原始的天性。
④三读第28自然段:师生再合作,用较为急促、欢快的语调读出后园的自由和惬意。
(师)花开了,(生)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鸟飞了,(生)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师)虫子叫了,(生)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⑤四读第28自然段:填空式朗读,结合创意续写。
呼兰河传 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品味清新活泼而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曲《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流淌在我们记忆的角落,它将一起我们带回那些年我们拥有过的童年。
那些年,也许,我们和少年鲁迅一样在神奇的百草园中聆听蟋蟀的弹琴,油蛉的低唱;也许,我们和天真的贾平凹一样,在皎洁的月夜和小伙伴们一起追寻月亮的足迹。
那些童年的记忆,就像作家萧红所说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童年,走进《<呼兰河传>节选》[板书] 《呼兰河传》萧红二、整体感知,拟写课题。
自读课文,拟写课题: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
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可根据内容拟写,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文中的语句。
师分析:“祖父和我”,——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三、探访我们家的后园。
1、指读2-6节,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这是一个---------的园子。
指名交流,说说理由:比较赏析:原文: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改写: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好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事的新奇和下兴奋。
归纳: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视觉、听觉)2、赏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第18课《呼兰河传》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学习目标: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课后学习: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二、质疑问难课后学习: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附:童年的回忆走过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尽头就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
小小的村子里留下了我儿时的梦想,留下了童真的回忆。
甜甜的感觉现在还不时的涌上心头。
村子的东南有片草地,绿油油的小草儿茂盛的长在春天的怀抱里。
有条小涧流着清澈的水,水里还有鱼儿。
这里不仅是放养鸡鸭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玩耍的好地方。
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尽情的嬉闹着,骑老牛,在草地上摔交,或是做着其他的游戏。
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我们便在田里捉泥鳅或是在草地上抓蛤蟆。
抓蛤蟆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儿。
折根青竹,用线吊条蚯蚓在竹头,悄悄地走到正在草地边鸣叫的蛤蟆的身边,轻轻的在它的后面一点一点的抖着竹子,线头上的蚯蚓就在草上或是地面上一跳一跳的。
蛤蟆一看,以为有口福了,一口咬住就不放,任由我们就这样吊着它四处乱跑。
不过,对它来说,我们几个还不算坏了。
因为,一般我们都不会把它折腾到半死就会放了它的。
到了真正盛夏的时候,蟋蟀儿的叫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我,兔子,皮蛋,二丫头便会提着早就扎好了的笼子,欣然前往了。
村的山脚下长满了青草,就在那石头缝隙里,它们欢快的叫着。
2018《呼兰河传》节选省级一等奖教案
《呼兰河传》节选一、导入今天要跟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其中的第三章第一篇——《呼兰河传》节选。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二、读感“我”的童年(一)看过课文,令小说中的“我”“难以忘却”的主要有什么?明确:那么一个人物、这么一个地方、那样一段时光:祖父、园子、和祖父一起生活的时光老师一句话小结:在呼兰河城的园子里,我与祖父一起生活的这样一段时光。
(二)这是一段怎样的时光?预设:自由、好玩、快乐、丰富多彩、温暖……这是我们十六七岁的年龄读这篇小说这么觉得的,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我”与祖父在这个园子一起经历这些事时是多大?四五岁的孩童,所以“我”当时可能就觉得好玩、(不受约束)自由自在……30岁的作者呢,你觉得她最想表达的是哪一种?三、读悟“我”的童年(一)走进园子,感受自由:问题:你觉得哪个片段最能体现自由的特点?第28节1.朗读:齐读2.比较改后与原文的区别:倭瓜的触须不断匍匐前进,慢慢爬上了架,爬上了房。
黄瓜有的开出一个谎花,有的结出一个黄瓜,有的什么动静也没有。
玉米吐出了粉红的穗子,青青的杆子蹭蹭地直往天上蹿。
五彩斑斓的蝴蝶尽情地飞舞着。
明确:a.原文“就”、“愿意……就”;“一会黄蝴蝶、一会白蝴蝶”繁复的语言。
b.改后更生动地描写了园中景物的生长富有生机,但未能体现自由;“没有人管”或增加“我是玉米……”等更符合四五岁的孩童的口吻,表现自由。
3.再读明确:“就”、“愿意……就”、“没有人管”都可重读;语气急促地读或者喊出来地读;回忆性的,可以舒缓地读。
关键是读出一个四五岁孩童的心声。
4.问题小结:这个四五岁的孩童眼中的动植物自由生长,这与她觉得生活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明确:园子里的景物,都融入了人物的主观情意,境由心生,看到的动植物都是自由生长的,只因四五岁的“我”的心是自由的。
(二)走近祖父,感受有趣、好玩的事:1.问题:怀揣着一颗自由的心,在如此自由的园子里,“我”和祖父在一起做了哪些事?带上你的笔一起找找、划划。
语文教案-呼兰河传节选
语文教案-呼兰河传节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萧红独特的文学风格。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学风格。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节选部分,激发阅读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节选,理解故事梗概。
提醒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讨a.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特点?b.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和隐喻?其意义是什么?c.课文表达了哪些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态度是什么?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5.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祖父、母亲、二叔等。
6.理解象征手法和隐喻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祖父的花园、母亲的病痛等。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社会意义。
7.课堂小结提醒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的情感。
8.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呼兰河传》节选的读后感。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萧红的其他作品。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学风格。
教师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萧红笔下呼兰河小镇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萧红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情感,让我们一起探讨她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家乡的景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教案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课时。
教学设计(a)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
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二、指导自读。
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0;#0;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呼兰河传节选》的教案分享
《呼兰河传节选》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其真实、感人的叙事风格和刻画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次教学将以该作品为引领,进行文学阅读和人文思考的讨论和探索。
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呼兰河传节选》的内容和主题,熟悉文叙事的结构和方法;2.掌握一些常见的汉字和词语,并通过课堂阅读来提高语音、语调、语速和朗读技巧;3.培养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阅读能力,提高思辨、推理、分析、归纳和评价能力;4.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提高对于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情感识别能力。
文学阅读及人文思考1.熟悉《呼兰河传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学生首先需要对于《呼兰河传节选》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老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预习任务或者通过互动课件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
2.讲解文学叙事的结构和方法针对故事情节,老师可以讲解文学叙事的结构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
3.分析作品中文学手法的运用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文学手法的运用。
比如作者利用描写性语言来刻画环境和气氛,使用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来把握情感和心理变化,以及采用形象化的人物描写来展示生活的真实面貌等。
4.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可以通过朗读、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人类智慧,培养对于人性和社会背景的反思和探索。
5.进行作品的评价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作品的评价,通过写作和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呼兰河传节选》的感受和看法。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文思考和价值观,通过文学阅读完善自身的品格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自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呼兰河传节选》是一部深奥大观的文学作品,通过与之的阅读和解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意义和人文内涵。
《呼兰河传》教案新
《呼兰河传》(节选)教案淅川一初中全雪松教材分析:《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
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花园生活,感悟“后花园”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重点:体会本文灵动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学会质疑,乐于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提纲导学1、激情导入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童年是最美的歌,童年是最真的梦。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看看能不能找到你童年生活的影子。
(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2、预习反馈读准字音蚂蚱()韭菜()谷穗( )水瓢( ) 种子( ) 耕种( )3、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根据目标自学设疑,师生共同制定导学提纲。
出示完善后的导学提纲:(预设)(1)速读课文,捕捉信息: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
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3)再读课文,感受童年: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精读课文,探究人物:作者笔下的祖父是怎样的祖父(归纳祖父的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我在祖父面前又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归纳“我”儿时的性格特点)?(二)合作互动1、学生结合教学目标和导学提纲内容朗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整理好你的阅读体会然后再小组内合作交流。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抓住优美文句,扣住精妙词语感受祖父的大花园给作者带来的种种快乐。
2、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
教学过程:一、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教学活动【引子】简介读一篇文章的几种方法(过程)速读—美读—品读—理读【活动一】速读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一句话。
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
变式:1、呼兰河这小城住着祖父。
2、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爷爷。
3、呼兰河这地方住着我的祖父。
(小结)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
投影出示: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
(齐读)要求:续写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
现在,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过渡)这样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到底有什么值得“我”如此怀念的呢?作者把她的怀念都寄托在了上。
【活动二】美读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花园呢?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大花园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文段。
仔细品读,用以下句式表达你的发现。
示例:这是一座的大花园,你看。
这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大花园,你看那金的蜻蜓、绿的蚂蚱、白的蝴蝶。
隐藏: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通用8篇)
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通用8篇)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3、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九年级学生从整体来说,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
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
而《呼兰河传》(节选)一文,通篇都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而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2、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
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童年》MP3)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事先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童年是美好的,是难忘的,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
苏教九下《呼兰河传》教案3篇
呼兰河传(节选)课文说明一、童年欢乐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
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
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
“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
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
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二、语言特色课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
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
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
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等,不似成人那样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
这样的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关于练习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并作一些分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很多。
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接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有时不单没把菜种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孩子在劳动中嬉戏,在嬉戏中劳动。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欢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道题主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表现的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风俗人情作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我”和祖父在一起时的快
乐时光,虽说是长篇小说节选,其实写的内容就
是萧红小时候的生活,可以看成是她的回忆录。
3.为什么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作者 20 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国
难之际亡命香港,感情一再受挫,贫病交加。人
在孤独寂寞的困顿焦灼之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
合作探究,披 文入情。
6.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
明确地点:后花园;
人物:祖父和“我”;
事件: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摘黄瓜、 追蜻蜓、采花心、绑蚂蚱、浇水、……
时间:春夏(锄谷子,挖韭菜,摘黄瓜,追
让学生理清 课文的思路。
蜻蜓,绑蚂蚱)。
7.本文作者回忆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作者回忆童年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自由生
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 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 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1/9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
出生活的实感为限,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
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
小说文体。
学生自主
萧红 20 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其不安宁, 学习、探究。
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给踢飞了。
这句话中动词“东一脚”、“西一脚”、
“踢”、“瞎闹”写得很传神,童年的萧红,踢
出的是泥土,飞出来的却是快乐。
4.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
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
思考并回
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
活。
8.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6)介绍“我”家的大花园。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
第二部分:(7-2728-32)对园子的美好印象。
二、精读感悟。
1.为什么编者用了《呼兰河传(节选)》,
而不另起题目呢?
故乡“呼兰”有慈爱的祖父,有多彩的后花 园,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呼兰河传》这一题目
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遭受感
让学生了解
情挫折,病魔缠身,他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
作者、掌握字
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
词。
侵略者的铁蹄下。1936 年 7 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
疗养。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期香港,在贫病
交迫中依然坚持为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 感悟、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重点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以及祖父勤劳慈爱的形象。 2.品味清新活泼而富有灵气的语言。
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表达。
(1942)出版。1941 年 12 月,日军占领香港,病
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 年病逝于香港。
2.作品介绍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性小说。作者以她
惯用的散文手法,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没有
贯穿始终的人物,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
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书名所
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
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
又去做别的去了。”
活动探究。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
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将“委屈”忘记
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
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
事,怀念过往。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
部美好的记忆,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让
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成为了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
依托。
2/9
4.积累字词
mà zhɑ yú
bànɡ
蚂蚱
榆树
蚌壳
jiǔ
suì
wō
韭菜
谷穗
倭瓜
5.理解词语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瞎闹:没有由来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玩腻:玩得厌烦。腻,腻烦。
难点突破,
3/9
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和对
理解本文的主
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旨。
2.作者喜欢后花园是因为后花园的一切具有
怎样的特征?
“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
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自由、活力
3.品析句子。
(1)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样样都有。
答问题。
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
发挥每个学
来浇菜。”
生的特长,鼓励
4/9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
他们用多种方式
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
表达对课文的理
祖父也不会怪我。)
解。
(2)“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
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
说明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花园,因为花园里
有很多昆虫,蜂飞蝶舞。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
新鲜漂亮。
这句话抓住色彩来表现花园的美。
(3)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雨后阳光照耀下的
榆树叶子比作蚌壳,生动形象,美丽迷人。
(4)哪里会踢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
由歌曲,引
如诗如画的童年,使人难忘,使人留恋。
发情感,激情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笔下的童年,看看 思考、讨论问 入,直奔课题,
是怎样的,发生了那些事情?
题。
激起学生的学习
出示课题:《呼兰河传》
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作者名片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
呼兰河传(节选)
课题
呼兰河传(节选)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知识目标: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
乐。
2.体会作者对 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教学
能力目标:
目标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5.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
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