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及其意义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教案

初中地理 地球公转的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公转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的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在空中是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转的概念。

3.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的方向:地球公运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的方向。

3.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的周期:地球公运一周需要365天左右,这个周期叫做一年。

4.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的周期。

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运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等。

2. 学生跟随PPT课件一起朗读地球公运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地球公运的演示(5分钟)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运的运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公运的运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概念、意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地理一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一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H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教学过程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口|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I可移动。

图示,加深学生记忆。

教具演示教学: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

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

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作业内容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地球公转基本特征,了解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

2.了解黄赤交角及各平面的角度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能结合材料或实例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单元学习活动:本单元学习从地球公转转的基本特征开头,并结合生活体验,逐步深化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理解。

本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由于地球的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现象的产生。

同学需能够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正确推断季节信息、直射点位置。

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检验提示、检验指标、实现程度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目标完全符合课标;切合单元学习主题;充分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能形成目标结构。

2.目标是否符合同学的学问阅历水平和思维进展阶段?是否能满意同学的爱好、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同学参加制定?目标符合同学的学问阅历水平和思维进展阶段;满意同学的爱好、需求和问题;能让同学充分参加制定。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学问、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目标很好反映学科本质;很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学问、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4.目标是否指向同学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力量目标很好指向同学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力量提升5.目标是否能详细清楚说明期望同学实际学到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是否能告知同学?目标完善地、详细清楚说明期望同学实际学到的学问内容;能告知同学。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检验提示检验指标实现程度1.是否能将单元学习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对同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设计中是否把单元目标从陈述句转换成了引导深度学习的疑问句?能将单元学习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对同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设计中把单元目标从陈述句转换成了引导深度学习的疑问句;2.学习活动是否直接针对目标中的关键概念和学科本质?学习活动直接针对目标中的关键概念和学科本质。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地球公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如引力等。

3. 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如赤道日、极昼极夜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图等地理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也叫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

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典型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科学意义。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也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靠近太阳,速度就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就越慢。

每公转一周,地球总共走过5844亿公里的路程,公转周期为365.25天。

3.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人类和动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力。

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地球引力的交合影响,有了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有重量。

4.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有多个方面。

地球公转运动形成了赤道日、极昼极夜等现象。

赤道日指的是赤道附近地区一年中某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日照时间全年最长。

极昼极夜则是指地球上各极地区,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各一次,有一天从不显影,这种现象叫做极昼或极夜。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等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演示模型、提供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理论,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的关注点引向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是什么?等问题。

2. 知识讲解分步骤地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规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结合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与地图和天文星图等地理资料互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I《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望城县第一中学何清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的规律。

2、分析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读图,增强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讨论与合作探究,增强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判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入』以学生起床时间的变化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讲授』昼夜长短的变化包含时间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

在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判读。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二分二至时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B夏至口全球的忙长和疋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昼短于 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A 冬至日全球的壮长和正午太阳庙度角%^冬至日:北半球昼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丿 66。

34‘ 12时00分-P12时00分光、66。

34,12时00分:;::阳 |~190。

12时00分 12时00分—— I2WOO 分' 12时00分】 12时005J — 12时00分二40*J~~' '丁 潇m4^^^23°26z南极 旷-C 存分H 和秋分13全球的厘泾和正午太阳岛度佈•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迹、周期和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下地球自转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呈现: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且周期为一年。

3.讲解: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4.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一个磁铁和一根绳子,在课堂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拓展: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讨论地球公
转对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影响。

6.巩固: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总结:
总结地球公转的内容,并强调地球公转是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础。

8.实践:
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延伸:
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进一步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
- 椭圆轨迹
- 周期为一年
- 太阳引力的作用
六、反馈和复习:
在下一堂课开头回顾和检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六节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

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的公转初中教案

地球的公转初中教案

教案:地球的公转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 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2. 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教学媒体:1. 手电筒2. 地球仪3. 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地球的自转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二、地球的公转概念(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它的周期是多久?三、地球公转的规律(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2. 讲解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会随着时间变化。

4. 讲解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

四、地球公转示意图(10分钟)1. 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特点。

五、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

2. 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地球公转的概念、规律和示意图。

2.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示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章节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定义。

2.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

3. 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让学生了解一年为何时地球完成一次公转。

章节二: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不同季节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季节。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的原因。

2. 讲解地球轴倾斜的概念,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地球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3.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季节的原因。

章节三: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 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昼夜长短。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讲解地球轴倾斜的概念,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地球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3.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昼夜长短的原因。

章节四:地球公转与五带划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五带划分的依据。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五带划分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与五带划分的依据: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带划分。

2. 地球公转对五带划分的影响: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一、引言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现象,也是地球日、季节的形成依据。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公转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原理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被称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三、地球的公转带来的影响1. 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了不同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绕太阳运动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叫做近地点,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较靠近地球的南温带,所以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

当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位置叫远地点,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稍稍偏向南温带,所以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这样就形成了四季更替的现象。

2. 昼夜变化: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发生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正对着太阳时,这个地区就是白天;而当地球某一地区背离太阳时,这个地区就是黑夜。

公转使得地球经历一天的时间,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3. 时间计量:地球的公转周期365.25天决定了我们通常使用的公历年。

同时,地球的公转运动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计量的基础。

例如,我们以地球公转的时间为基准设置了24个时区,可以方便地计算不同地区的时间差。

四、地球公转的实践应用1. 农业活动: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活动。

农民们会根据不同季节的阳光和温度变化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以获得最好的产量。

2. 天文观测:地球的公转运动为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提供了观测天体的机会。

地球的公转让不同星座在不同季节中能够观察到,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3. 导航和定位系统:地球的公转运动促成了导航和定位系统的发展。

GPS系统利用地球公转的时间计算出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并帮助人们准确导航。

五、地球公转的启示了解地球的公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理解季节变化、时间计量的原理,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农业、天文观测和导航等领域。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a. 地球公转的定义b.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 季节变化b. 昼夜长短变化c. 五带的形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利用图示法,展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3. 展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利用图示法,讲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4.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如季节变化、节假日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轨道上的重要点:近日点和远日点,解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 讨论地球公转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分析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引入地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差异,强调两者在产生地理现象上的不同作用。

七、实践环节1. 安排学生观察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记录昼夜长度的变化。

2. 让学生收集不同季节的气候资料,分析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通过地图软件或地球仪,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观察五带的形成。

八、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季节变化和昼夜长度的变化。

3. 搜集有关地球公转的科学史实,了解人类对地球公转认识的发展。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3.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4.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2.地球公转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启发学生探究地球公转的问题:
•地球是怎样绕太阳运动的?
•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些影响?
2.认识地球公转(20分钟)
1.地球公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3.地球公转的原因和影响。

3. 地球公转的影响(30分钟)
1.对气候的影响:季节变化、气温分布;
2.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区系和分布;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节气、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4. 总结(10分钟)
简单总结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针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掌握情况。

2.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文章谈谈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以强化学生地理思维和对地理事实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公转轨道等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地理现象,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示意图、季节变化示意图等。

2. 教学案例: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1.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讲授新课2.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2 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如北极熊迁徙、东南亚水稻种植等。

3.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强调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5.1 请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5.2 结合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介绍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旅游业等。

6.2 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公转规律,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

七、课堂互动7.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7.2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3.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 90°纬度+ 太阳赤纬角太阳赤纬角= 23.45°cos(360°/365 (日期8))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日期和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而变化。

3.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举例: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讲解太阳赤纬角的计算方法。

3.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日期和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规律。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考点、热点回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等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含义及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1、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①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②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②三、难点考点、方法探究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规律方法]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1)(2)(3)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方向与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长?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讲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环节六: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

2.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讲解地球公转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异同。

2. 介绍科学家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历程。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的位置。

2. 计算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湘教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湘教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湘教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不同地域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大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课件或图片资料。

3. PPT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大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意义。

2. 展示与讨论(10分钟)通过PPT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和轨道。

让学生观察地球在公转中的运动轨迹,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对不同地域气候有什么影响?-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有哪些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上不同地域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4. 分享讨论(15分钟)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答疑。

5. 整理总结(10分钟)由教师整理学生的讨论内容和思考结果,总结地球公转对地球各地区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其他天体的影响,如水星、金星等行星的公转。

四、课堂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小短文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与地球公转对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

教学的导入和展示部分需要简洁明了,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3)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观察并记录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的形成机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3)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4)小组合作: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2)PPT: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3)黑板:板书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地球公转?(2)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2. 探究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1)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2)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阐述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4)介绍地球公转的特点(椭圆形轨道、地轴倾斜)。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2)四季更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更替;(3)五带划分: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图2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B
90
正午太阳高度(度)
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
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夏至日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太阳高度 的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一年内有两次90°的地区,位于回归 线之间;
一年内有一次90°的是回归线, 一年内有一天太阳高度为0°的位于 极圈; 一年内只有半年太阳高度的是极点。 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D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60 30 0

6 月 22 日 12 月 22 日



图2
(2)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
达最北__回__归__线__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__半__球__各纬度
冬至 南__回__归__线__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__半__球__各纬度
春、秋分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 2.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 太阳高度。
(二)太阳高度日变化
同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读“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填写下表:
昼半球 晨昏线 夜半球
太阳高度角H
H>0° H=0° H<0°
表示意义
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太阳位于地平线上
太阳在地平线之下
(二)太阳高度日变化
A.春、秋分日P=0 C.全年P<1
B.夏至日P=1 D
D.冬至日P>1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 方向背向太阳。
3、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试说明: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绕转中心: 2、公转方向: 3、公转的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及时间 4、速度: 5、周期: 6、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赤道
南北两极点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 完成:
10.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
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北温带 C.北寒带
B.南温带 D.南半球热带
D
11.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B
A.黑夜最短
B.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12.C-E时段,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C
1. 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 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纬度)变化
时间(季节)变化
(1)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
极 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 点 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 上 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高度在一日之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 非极 个最大值(地方时12点时),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点地

(2012年安徽文综卷)图11为安徽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 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完成1题。
D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D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读下图,完成(1)~(3)题。 (1) 若 EF 为 赤 道 , P 点 出 现 极 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
是( C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A: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往返运动。
B:黄赤交角与四季变化: 黄赤交角是形成地球上四季变化的
根本原因。若黄赤交角等于零,就没 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也就没有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也就不可能形成四季变化。
C: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变小或变大)会导致地球
上的一系列现象发生变化,图解如下:
(2014·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 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 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 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 极点上为23°26′。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2014·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 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 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 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E点的时间可能为( D )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二)日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的变化 (三)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变化
(一)太阳高度 1.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 角,简称太阳高度
读下图,完成(1)~(3)题。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 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
可信的是( A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读下图,完成(1)~(3)题。
(3) 若 O 为 北 极 点 , H 、 P 为 晨 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
A
B.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D.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
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 回归线上为46°52′。 (2)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 之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 46°52′)。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