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汉语方言研究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湘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及周边地区。
湘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具有与官方普通话相异的音韵特点,因此对湘方言音韵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湘方言的音位系统比较湘方言与官方普通话相比,在音位系统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湘方言韵母较为丰富,包括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等。
例如,官方普通话的韵母“ian”,在湘方言中可以分化为“in”和“ien”两个韵母。
其次,湘方言对官方普通话中的一些韵母进行了变异,如“iu”变为“you”、“ü”变为“üe”等。
此外,湘方言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声母,如“tsh”、“sw”等,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
二、湘方言的音变规律比较湘方言的音变规律与官方普通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声母的变化上,湘方言中的一些声母常常发生语音转变。
例如,“ㄅ”声母在湘方言中发音为“p”、“ㄉ”发音为“t”、“ㄍ”发音为“k”等。
其次,在韵母的变化上,湘方言存在多种变化规律。
例如,官方普通话中的韵母“u”在湘方言中可以发音为“o”或“ie”等。
此外,湘方言韵尾较为丰富,除了官方普通话中的“n”韵尾外,还存在“ŋ”、“oŋ”、“ioŋ”等韵尾音。
三、湘方言的语音特点比较湘方言在语音特点上与官方普通话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首先,湘方言的音调系统较为复杂,与官方普通话的四声相比,湘方言有六八调之分,而且变调现象较为普遍。
其次,湘方言的语音重心较低,音节的重音位置多集中在词首或词尾。
此外,湘方言中音节的浊化现象较为突出,即浊音发音较浅,如“du”发音为“t”、“gu”发音为“k”等。
综上所述,湘方言的音韵在音位系统、音变规律以及语音特点上与官方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
湘方言的韵母较为丰富,声母和韵母之间存在较多的变化规律,语音特点也具有独特性。
对湘方言音韵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湘方言的语音特点以及与官方普通话的差异,也有助于方言保护与推广工作的进行。
湖南安化与涟源交界位置汉语方言语音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湖南安化与涟源交界位置汉语方言语音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本文把湖南安化县与涟源市交界位置的方言做为研究对象。
安化县前乡片与涟源市北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接,交界地区两边分别说前乡话(梅城话)、蓝田话以及桥头河话,蓝田话和桥头河话属于湘语娄邵片,这一点历来不存在争议。
但是安化梅城话的归属历来争议较大,有人把它归入湘语娄邵片,有人把它
归入湘语长益片,从方言分区的几个主要评判标准来看,安化梅城话应该属于湘
语娄邵片。
这个交界地带的20个自然村落的语言受梅城话、蓝田话和桥头河话的影响都很大,显示出方言过渡地区的特点,但是方言分区并不完全与行政区域
一致,安化县鱼水村、龙坳村、洪家村和久泽村说的话应该归入蓝田话;涟源市胡家村说的话应该归入梅城话;涟源市大湾村、龙安村、喻家村、沙溪村、漆树村说的话应该归入桥头河话。
影响这个地带方言分区的原因,主要是行政区划、地形地势、交通区位和社会交往,可以说,这4个因素决定了这个地带方言的分区。
本文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初步田野调查了解了梅城话和蓝田话的特点,并且制定了调查条目,然后通过田
野走访调查的方式对安化和涟源交界地带20个自然村的语音面貌做了全面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从地理语言学角度,通过绘制23幅地图,对这20个自然村的语音异同进行直观地展现,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划分了这个交界地带各个
自然村方言的实际归属,准确划分了这个地区方言的实际分界,并且分析了语音
差异产生的原因。
湖南慈利方言语音和词汇特点
湖南慈利方言语音和词汇特点
湖南慈利方言属全国汉语方言系湖南话一支,主要流行于湖南慈利地区,主要讲古汉语标准语言。
湖南慈利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韵母长音简化:湖南慈利方言有很多长音简化,如[ei]简化为[e],[ou]简化为[o],[iou]简化为[io]等。
二、声调变化:湖南慈利方言有很多声调变化,如上声词有时变为阴平,原阴平词有时变为上声,原去声有时变为阳平等。
三、独特的滑音:湖南慈利方言话有独特的滑音,如[ui]简化为[yu],[iu]简化为[yi]等。
湖南慈利方言的词汇特点:
一、浓厚的古汉语特色:湖南慈利方言的词汇大多来自于古汉语,包括古音、古语言及相关形式构成的单字语词,古汉语文献中的术语以及古汉语词汇等等。
二、普遍使用的湖南方言词汇:湖南慈利方言在其词汇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是湖南方言中的词汇,其中重要的部分来源于古汉语,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湖南话语言的主体话语及其他方言,还有异域词汇等。
;。
衡阳县方言语音研究的开题报告
衡阳县方言语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方言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方言作为地域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在社会、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反映出地区特点,同时也与语言变迁、语音演变等方面密切相关。
作为湖南省的一个县城,衡阳县作为一个中心城市拥有相当数量的方言独特的语音特征。
研究衡阳县方言语音,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衡阳本地的语言特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探究中原汉语的发展与演变,对于我们对于汉语语音学的理解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方言语音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方言语音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方言语音研究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针对于各省、地区方言特征的不同,都有专门的语音学、语言学教育和研究机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将以衡阳县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以下内容:1. 衡阳县方言语音的基本特征:包括衡阳县方言语音的音素系统、声调系统等方面的特征。
2. 衡阳县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通过对比衡阳县方言与其他地区的方言的差异,探究衡阳县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
3. 衡阳县方言声调与语音语调的关系:通过分析衡阳县方言的声调系统,探究衡阳县方言的声调与语音语调的相互关系。
4. 衡阳县方言语音的应用研究:通过具体的语言使用场景,探究衡阳县方言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衡阳县方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方法上,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语音学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进一步洞察、探究出衡阳县方言语音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于衡阳县方言语音的研究,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衡阳县方言语音的基本特征,揭示出其独特性和与汉语传统语音的关系;2. 分析出衡阳县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究其语音演变的原因;3. 探究衡阳县方言语音的声调特点,并进一步探究衡阳县方言声调与汉语语音的关系;4.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研究衡阳县方言的使用现状,展示出其语言生态与发展趋势。
湖南溆浦汉语方言的音韵特征
一
( 中 一) 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 特征 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根据声调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
十 。
、
‘
。
( 中 三) 古端组和泥组的特征 合口 二等字, 一、 即止摄合口二等支微韵字、 蟹摄合口二等皆韵 中 古端组的读音在溆浦汉字、 宕韵合口 一等唐韵字、 假摄合口 二等麻 臻摄合口 一等魂韵字, 火 x x4 I ” u 毫 如: o 灰 u4 l 回x3 3 i华 i a i 中 古相同, 读为[、‘ d, 低d4 d t t 、] 如: i都 梯f f 题d 。 韵字、 4 胎 i ” 泥 的泥 组中 母读音演变为 和l , 洪音读为l 奴 耐 l 闹 , 如: a x 3②读为 , 5 3 a5 u; 它们是晓组开口 四等部分字, 三、 即流摄开口 三 脑】 细音读为 如: a 5 匿 。来 Q 。 , 鸟啊 u尼 3 母读音无变 四 等尤韵字、 山效二摄开口 二三四 等字、 江摄开口 宕摄开口 字、 二 三等字, 休 如: 孝 轩 e“ 西 霞 y 乡 县 。③读 e ; 化, 仍读l 类l 牢l3 , 如: a u。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地描述 了淑浦汉语 方言的声、韵 、调 ,然后对 中古的声母、韵母 、声调在该县 汉语方言 中的今读情 况进行逆 一分析 ,最后
总结其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主要特征 。
关键 词 :敏 浦 ; 方 言 ;音 韵 ;合 流
中图分类号 :H7 . 123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 7 — 352o )l 08 — 4 1 1 56(o6o 一 09 0 6
一
一
、
( 中 六) 古见组的 特征 见 组中 溪、 见、 群三母溆浦方言今读分为两类: 一类是见组 是 古平声浊声母字今仍然读浊声母, 且保留比 较完整, 旁 b 如: a 日条d ” iu强蚓 。 ” a 除 ” 二 Ql 锄 狂 日 ; 是古仄声的浊 ” 声 二等字和止、 宕、 摄的 I 蟹、 通四 合V E等字今读音为[ l , kc x g] ‘ 母清化, 变为 演 相应发音部位的清 声母④ 如: 读 直 , 把 如: o怪 k 2 l4 Ji葵 g ” 割k ” u3 c4 【幻 I 。另一类是见组三四等 a科 . 快 l o I I 1 i 大 部分, 江效梗假四 摄开口二等字和曾流臻三摄开口的一等字 杂t 3 s A 助曲u绳s 具 。 5 。 读音为[ o 口 , 交  ̄ u 、 硒 ” 庆 船n 、 嘞 茄 船t , ]如: i" 九 u 、 ‘2 其 o i3 、 ( 中 二) 古非组的读音特征 中 古非组在溆浦汉语方言中读音为f v 和 , 奉三声母读 非敷 为f 风 , 富f 芳 俘 。 如: u " 逢细” 等。微母读音 房 ( 中 七) 古晓 组的 特征 在 溆浦汉语方言中晓 组有四种读音: ①读为x它们是晓组 , 为 v如: V 。 , 亡 O 文 问 v 。
211214885_张家界方言“尽”字句及其被动标记来源探讨
107[摘 要]“尽”字句是张家界方言中的常用句式,“尽”在句中有动词、副词和介词三种用法。
张家界方言中“尽”字被动句不见于普通话,“尽”字被动句从使役句而来,被动标记“尽”由表使役义的动词语法化而来。
[关 键 词]“尽”字句;被动标记;使役;语法化张家界方言“尽”字句及其被动标记来源探讨陈语暄一、引言从古至今,汉语表达被动的句子主要分为无标记的被动句和有标记的被动句。
本文研究的被动句是张家界方言中有标记的被动句。
汉语真正的被动式产生是在春秋战国以后,类型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等。
发展至现代汉语,“被”字句在普通话中是最为常见的有标记被动句,方言中常见叫、着、给、尽等作为被动标记。
学界关于近现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研究,有从整体出发研究被动句及其相关问题的,如陆俭明(2004)、蒋绍愚(2009)等;有结合方言材料进行研究的,如崔显军、张雁(2006);有结合外语对被动句的研究,如张艺瀛(2019)等。
关于有标记的被动句及其来源,有关于“被”字句的,如蒋绍愚(2002);有关于“给”字句的,如陈前瑞、李宇明(2005);有关于“吃”字句的,如江蓝生(1989)等。
“做汉语语法史研究,不能不考虑地域问题,以往对地域问题注意得不够,近年来很多研究对地域问题很重视,这是汉语史研究的进展。
”方言是深入发掘语言演变路径与规律的重要材料,汉语方言现象的描写与解释分析更能丰富语言研究的成果。
“尽”字句表被动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仍见于使用西南官话的部分方言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
张家界方言中“尽”字句使用频繁,且有较为稳定的使用形式和使用特点。
本文从方言的角度出发,将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张家界方言“尽”字句使用情况的同时,讨论被动标记“尽”的来源,为被动标记来源研究提供方言研究材料。
二、张家界方言中的“尽”字句张家界市永定区位于湖南西北部,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吉永片的永龙小片。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
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
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
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
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
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
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
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
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
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2)湖南省内的湘方言很复杂。
单从湘方言形成的原因来说就已经很繁杂。
湘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是行政区划,二是移民。
在这两大因素中,移民又是首要原因。
湖南省的湘方言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春秋时期的古楚语演变为西汉的南楚语,又由于移民的因素在明清时期分化为湘语和非湘语。
湖南湘方言内部同时又有着新湘语和老湘语之分。
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是它们在古浊声母上存在的差异。
新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不送气清音。
老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基本上仍保留了浊音。
根据湘方言各地方方言的特点,湘方言又存在着内部的分区。
关于湘方言内部分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科学、完善的变化。
原《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湘语的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改变为现在的五片(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州片)。
[3](二)长沙地理人口、方言概况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
长沙市的地理位置处于湖南的东部偏北,湘江的下游。
长沙市向东紧邻江西省的萍乡市,向南与湘潭和株洲两市相接,向西与娄底、益阳交界,向北与岳阳毗连。
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7公里。
全市总面积11 8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 938.5平方公里。
长沙市2 010年调查的总人口已经达到704万,其中户籍人口高达651万,流动人口比例较多。
少数民族人口不多,主要有回族、苗族、土家族、壮族等。
长沙市内河流纵横,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以及靳江河等大小河流。
整个市区地形呈东西高中间低。
主要山脉有大围山、桂芽山以及岳麓山,其中大围山是长沙辖区最高山脉,海拔1 616米。
岳麓山是长沙市区最高点,海拔仅300.8米。
全市地貌主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
长沙方言也称长沙话,属于湘方言中的新湘语,处于长益片中的长株潭小片。
攸县方言研究报告
攸县方言研究报告攸县方言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攸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攸县方言是攸县的本土语言,它具有独特的声调、发音特点和词汇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攸县方言面临消失的威胁。
因此,对攸县方言进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目的:1. 调查攸县方言的基本特点,包括声调、发音特点和词汇等方面。
2. 分析攸县方言的演变历史和与其他方言的关联性。
3. 探讨攸县方言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提出保护和传承攸县方言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走访当地老年人,记录他们的口头语言并进行文献收集。
2. 调查问卷:设计方言问卷,向当地居民收集关于方言使用情况的数据。
3. 对比分析:将攸县方言与其他相关方言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差异点。
4. 历史研究:查阅历史文献,推测攸县方言的演变过程。
四、研究结果:1. 声调特点:攸县方言具有六个声调,两平两仄、一升一降。
2. 发音特点:攸县方言较为保守,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音韵特征。
3. 词汇特点:攸县方言中有很多特色词汇,如“笤帚”(扫帚)、“烟点”(香烟)等。
4. 演变历史:攸县方言的演变受到了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周边方言有一定的关联性。
5. 社会作用:攸县方言在当地农村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冲击。
五、保护对策和建议:1. 收集和整理攸县方言的相关资料,并建立方言数据库。
2. 加强对攸县方言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当地居民对方言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在学校中开设方言课程,加强方言的传承和教育。
4. 倡导当地居民积极使用方言,保持方言的活力。
5. 与相关方言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共同保护和研究攸县方言。
六、结论:攸县方言是攸县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方言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通过对攸县方言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攸县的历史文化,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多样语言文化。
湖南省汉语方言地图三幅
作者: 鲍厚星
出版物刊名: 方言
页码: 273-276页
主题词: 湖南省;汉语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少数民族;西南官话;长江中游地区;娄底地区;
株洲市;怀化地区
摘要: <正>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南部。
总面积为二十万四千平方公里。
全省分为六个省辖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一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八个地区(岳阳地区、郴州地区、零陵地区、邵阳地区、娄底地区、益阳地区、常德地区、怀化地区);共有八十三个县、四个自治县、十一个市、一个区。
全省人口五千四百多万。
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瑶、回、白、维吾尔、壮等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湘南一带。
一九三五年秋季,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赵元任、丁声树、董同?、吴宗济、杨时逢等人调查了湖南省七十五个县市的方言,后由杨时逢先生整理,写成《湖南方言调查报告》,。
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新动向
合起 来研 究 。代 表 著 作 《 南 土话 词 汇 研 究 》( 昕 如 湘 罗 20 ) 03 揭示 湘南土话 词汇的特 点 , 析湘南 土话词汇 的底 分
层、 古语层 、 湘语层 、 客赣层 和官话 层 , 探讨 了湘南 各 土话 点之间的关 系、 与周边 方言的关系 以及湘南土话 的归属问
“ 语法研究 的重 要性不 亚于 方言语 音和词 汇 的研究 ,
和初崇母读舌 尖 中音 、 遇蟹 止摄合 口三等合 流 、 阳声韵 读 同阴声韵等语音 现象 。《 方言 音韵 比较 研 究》( 湘 周赛 红 20 ) 05 在搜集 整理大量 的湘方 言历史文 献 、 比排现代 湘方 言读音语 料的基础上 , 文献考证法 和历史 比较 法对湘 利用
体系 ; 形成 了湘南土话和湘西乡话的研 究热点 ; 开始注重与周边方言或少数 民族语 言 的比较研 究 ; 开始 将方言 与地域 文化 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开始 了汉语方言地理 学的研究 ; 开始 了实验语音学、 计算机语言学的相关研 究。 关键词 : 新世纪 ; 近十年 ; 湖南汉语方言 ; 新动 向
源于不同层次的音韵现象离析开 来 , 然后 在每一个层次 中
再作 历史 比较 分析 , 整理 出它们 发展演 变 的先 后顺 序 , 并 参以历史文献 方面 的证 据推 断各个 层次所 形成 的大致 时 间 , 量 还 湘语 一 个 活 生 生 的 历 史 。 尽 新世纪 的湖南汉 语方 言词汇 研究论 文代 表作有 : 湖 <
第1 3卷 第 6期 21 00年 l 月 1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l f u a n est o c ne& T c n lg ( o i ce c dt n o ma o n nU i ri f i c H v y S e e h oo y S c l in eE i ) aS i o
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的开题报告
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
研究背景:
汉语方言是中国境内不同地区使用的汉语语言的总称,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大,汉语方言之间的接触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湖南郴州地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汉语方言的接触现象极其普遍,其中间产生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方言变异、语言传承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郴州地区汉语方言接触的调查与分析,探究方言接触对汉语方言的影响,探讨方言在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1.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现状及历史演变;
2.湖南郴州地区汉语方言接触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3.湖南郴州地区方言保护与传承实践状况及其启示。
研究方法:
1.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语言交流情况,掌握汉语方言接触的情况及影响。
2.实地调研:在湖南郴州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观察本地区的方言使用情况,了解本地区方言的特点,深入了解本地区方言传承现状,获取第一手的研究材料。
3.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湖南郴州地区方言历史演变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湖南郴州地区汉语方言接触的情况,探究方言在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帮助。
湖南人发音r
湖南人发音r
湖南方言是湘方言中发展变化较快的一支,方言学界有人把它作为“新湘语”的代表。
以湖南话为代表的一类湘语最主要特点是全浊塞音、塞擦音全部清化(以湘乡话为代表的另一类湘语仍保留浊音),而清化不以送气作为补偿手段,平声一律不送气,仄声有部分送气。
湖南话原有尖团之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之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派的这些差别都已消失。
湖南话的鼻尾韵有前移的趋势,如[-ŋ]变为[-n],[-n]变为鼻化。
不过,鼻化韵如山摄开口四等先韵,听起来既象弱鼻化,又象弱鼻尾,表现了正在过渡而尚未完成的迹象。
准确的记音应为[i ēn],本文记为[iē]。
湖南话保留入声,自成一调,但无塞尾。
湖南话与其他湘方言一样,只有子尾,没有儿尾,而且子尾非常丰富。
普通话的儿尾,湖南话往往省略或用子尾,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不带儿尾、子尾的,湖南话也往往加上子尾。
如:禾线子(稻穗儿)、凌杠子(冰锥儿)、夜间子(夜晚)、麻雀子(麻雀)、蚂蚁子(蚂蚁)等等。
湖南话表完成体不用“了”,也不用“啦”,而用“哒”。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研究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研究在汉语的广袤疆域中,存在着众多的方言,它们因地域、历史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系统。
方言是汉语的宝贵遗产,研究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对于理解汉语语言本身的演变过程以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音变体方言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音变体。
在汉语方言中,最常见的变体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1. 声母变体:比如在北京话中,声母"zh"会发为"z"。
这种变体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出现差异。
2. 韵母变体:以浙江宁波话和上海话为例,宁波话中的"i"变为"e",而上海话中的"e"变为"i"。
这种变体也是受地域影响的典型现象。
3. 声调变体:广东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它的声调变体非常复杂。
比如在广州话中,声调会影响字音,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声调下会有不同的读音。
这种变体是方言独特的语音现象。
二、词汇变体汉语方言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着丰富的变体现象。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读音差异:例如,北京话中“电视”读音为"diànshì",而四川话中则读为"dinshi"。
这种变体是因为方言区域之间的语音差异。
2. 词义扩展:方言往往会对原本的词义进行扩展或细化。
比如在上海话中,“茶”这个词的词义不仅仅指代茶叶,还包括花草、药材等。
3. 新词产生:方言的独特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促使着新词的产生。
例如,湖南话中有一个独特的词汇"屌丝",这个词在标准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义,只在方言中使用。
三、语法特点除了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变体,汉语方言在语法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1. 词序差异:汉语方言中的词序往往与标准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四川话中,"我去图书馆"的表达顺序可能是"我图书馆去"。
湘方言的语音、语法、语汇特点
湘方言的语音、语法、语汇特点语音湘语,或称湘方言、湖南话、老湖广话,是汉语的主要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新)及双峰话(老)为代表,广西、四川境内也有少量分布,使用者约占汉语总人口的5%。
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更接近于西南官话,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
长沙话、湘潭话、岳阳话、益阳话等均属于新湘语。
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其中湘乡话分布在湘乡、双峰、娄底、涟源四县市,发音基本一致。
湘语的语音特点为: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不论今读清音还是浊音,也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没有平翘舌或前后鼻音的区别;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 不分等。
具体来说,湘语有以下特点:1.保留了中古浊声母,新派湘语有清化现象;2.分平上入去,平、去分阴阳,保留了入声,但入声无韵尾,与平上去属于同一类型的声调,益阳部分地区入声逐渐归并为阳去;3.与吴语有很多相似之处;4.词汇更接近中原一带习惯,但有保留有部分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特征;5.老湘更古,更南方,更近吴语;新湘受北方话影响较大,尤以长沙话为最。
语法长沙话的特殊语法:词序倒置长沙话和其他的湘语一样,具有词序倒置的特点。
作为和新湘语关系最亲近,联系最密切的淮语(江淮话)的黄孝片(湖北的黄陂,孝感)也具有以下类似的特点。
例如:●“打不他赢,打他不赢”――打不赢他●“赚得钱到”――赚得到钱●“把本书我”――给我一本书1、“打不他赢”————[动词+“不”+宾语+补语]变体:“打他不赢”————[动词+宾语+“不”+补语]如果有学过德语的同学,应该对德语“可分动词”的印象比较深刻吧……其实我们湘语何尝没有类似“可分动词”的东西呢?打赢他——打他不赢,“打赢”这个词组从中间被拆开,外省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使语法错误,其实不然,这是我们湘语(湘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区别于大部分官话(北方方言,特别提出一下,包括重庆话、常德话、张家界话等等和我们很近的方言)的鲜明特征。
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长沙方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湘方言中的集大成者,除了因为具有诸多湘方言的鲜明特点之外,还因为极早的年代便深受瞩目,在清末之时便有诸多研究这门方言的著作公布于世,如清同治6年修订的《长沙县志》便是其中表率。
2、长沙话语音
1).声调。除轻声外,共有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6个声调。例如:朱、渠、主、注、住、菊六个字在长沙方言中发音相同,而音调则分别对应着上述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六个声调。
长沙市是湖南省会。长沙市的地理位置处于湖南的东部偏北,湘江的下游。长沙市向东紧邻江西省的萍乡市,向南与湘潭和株洲两市相接,向西与娄底、益阳交界,向北与岳阳毗连。长沙市2015年总人口已达743万,其中户籍人口高达680万,流动人口比例较高且少数民族人口不多。长沙市内河流纵横,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以及靳江河等大小河流。全市地貌主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
二、语音方面的对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众所周知,湖南省的湘方言经过不断科学、完善的变化演绎,分成不同片区,不同片区方言内部存在着差异。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是它们在古浊声母上存在的差异。老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基本上仍保留了浊音。新湘语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不送气清音。
湖南汉语方言研究
湖南汉语⽅⾔研究湖南⽅⾔研究摘要:作为⽂化的载体,语⾔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该语⾔的社会的历史和⽂化。
⽽通⾏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化。
湖南地区⽂化体现的载体是湖南多种多样的⽅⾔,更准确的讲最直接的体现是这些⽅⾔⾥⾯独特的词汇语⾔。
本⽂探讨的主要内容是湖南⽅⾔的词汇特点及其⽂化影响。
关键字:⽅⾔、词汇、⽂化湖南位于华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态资源优势,除此之外,他的机械⼯业、旅游业、农业等都具有鲜明的地⽅特⾊。
近⼏年随着改⾰开放发展的浪潮湖南的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希望家乡的经济能够保持这种与时俱进的势头,更上⼀层楼。
然⽽历史的沿⾰赋予我的家乡湖南的不仅仅是这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展的⽆疑是湖南的地区⽂化,每⼀个地⽅都有⾃⼰独特的历史⽂化,这些历史⽂化的传承让和发展是我们每⼀个⼈的责任,湖南是我的家乡,当别⼈问我是那个地⽅的⼈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声回答:我是湖南⼈。
这种⽂化认同感和责任感⼀直都在我⼼中。
作为⽂化的载体,语⾔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该语⾔的社会的历史和⽂化。
⽽通⾏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化。
湖南的历史⽂化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作为这种独特的⽂化的载体之⼀,湖南的⽅⾔永远是扮演着主⾓的⾓⾊,⽽湖南的⽅⾔词汇则以其传统性,多样性,形象性等丰富⽽动感的特点传神的表现出湖南⽂化的独特魅⼒。
湖南⽅⾔,包括湘⽅⾔、西南官话、赣⽅⾔、客家⽅⾔,另外,还有湘南⼟话、乡话这⼀些尚未确定归属的⽅⾔。
湖南是⼀个⽅⾔复杂的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既能说本民族语⾔,⼜能⽤汉语⽅⾔进⾏交际。
湘⽅⾔(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
在湖南地区,湘⽅⾔使⽤的⼈⼝约3085万,占全国⼈⼝的3.2%⼀.湖南省的汉语⽅⾔(⼀)湖南省概况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
新化方言的给予动词“把”、“拿”、“拿到”及其句式研究
新化方言的给予动词“把”、“拿”、“拿到”及其句式研究新化方言是湖南省新化县境内的一种特殊方言,它是湖南省境内的湘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中,给予动词“把”、“拿”、“拿到”及其句式是该方言中常见的语言形式。
本文将从新化方言的语音特征、语法结构以及汉语方言地位等方面展开句式研究。
一、新化方言的语音特征新化方言与其他湖南方言的区别在于它的语音特点。
新化方言的语音音调呈低平,并有些松弛感,有些地区在读音时会在每个字音后加上一个“儿”,这是因为当地的句调重音要加在最后一个字音上,以此来发挥语言的语音韵味。
而给予动词“把”、“拿”、“拿到”在新化方言中的读音由于句式不同也会有很多不同口音。
二、新化方言中“把”、“拿”、“拿到”的语法结构1. 把+宾语+动词在新化方言中,“把”常常被用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相当于汉语中的“让”、“使”,其构成方式为把宾语提前放置,再加上动词。
例如:把水果你送到家瞧瞧。
2. 把+解释性成份+宾语+动词这种句式比较复杂,但是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反复练习和模仿是可以逐渐学会的。
例如:把你的声音调高点儿,这样才好听呢。
3. 拿+宾语+动词“拿”在新化方言中义为“拿来做某事”,其构成方式为先跟“拿”联系起来,再加上宾语和动词。
例如:拿本书把故事看一遍!4. 拿到+宾语+动词“拿到”与“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法区别。
它的基本含义是“将某物拿过来”,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字面意义很容易与“拿”混淆,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昨天我拿到一本《汉字》修辞学》。
三、汉语方言地位虽然新化方言是湖南省一种特殊的方言语言形式,但它的语法结构和动词在范围和地位上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足够的认可。
新化方言中的动词句式虽然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但受限于其语言地位,依然无法像普通话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
总而言之,虽然新化方言中的动词句式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在中国各地依然受限于语言地位的问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双峰方言的研究
双峰方言的研究关于双峰方言的研究双峰县位于湖南中部,在潭(湘潭)邵(邵阳)公路的分叉点上。
全县属于山区。
双峰方言属于湘语南片,是南片湘语的代表。
双峰境内向来有“十里不同音”说法,本篇所讲的双峰方言,指的就是双峰县城永丰的方言。
在湖南双峰方言中,主要有几个表示完成体态的动态助词:“解(瓜(音go))”、“哩”和“解(瓜(音go))哩”。
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哩”和“解(瓜(音go))”、“哩”和“解(瓜(音go))哩”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但在某些时候,互换后使整个句子意义存在偏差。
同时,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中,“解(瓜(音go))”、“哩”、“解(瓜(音go))哩”出现的场合有严格的限制。
本文就对这三个表示完成体的助词在双峰方言中运用的场合进行简要的分析归纳。
首先在《中国民间故事湖南卷双峰资料本》(双峰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1987 年)和涉及日常吃穿住行的口头语中搜集了近5 0 0 句含“解(瓜(音go))”、“哩”和“解(瓜(音go))哩”的句子,然后依据当地人的语感,对五百个句子中的“解(瓜(音go))”、“哩”、“解(瓜(音go))哩”进行甄别、互换,筛选出25 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句来进行分析归纳。
2 7 个例句如下所示:1.他当好基下解(瓜(音go))班就做解(瓜(音go))哩。
(她刚才下了班就做了。
)2.昨日他就做解(瓜(音go))手术哩。
(昨天他就做了手术。
)3.——晒解(瓜(音go))谷哩冒?(谷晒了没有?)——(昨天就)晒解(瓜(音go))哩。
(晒了。
)4.明日咯个时候基,他就到解(瓜(音go))北京哩。
(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北京了。
)5.明日咯个时候基,他就到哩北京。
(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了北京。
)6 .下解(瓜(音go))班再行(回气)咯/ (句末语气词)。
(下了班再走(回家)吧。
)7 .他胖解(瓜(音go))点基哩。
(他长胖了一点。
)8.他白哩点基。
(他变白了一点或他比确立为标准肤色的那种白还稍微白了一点。
湖南湘西自治州汉语方言的演变
2永顺 、 山两地新派有 [] . 龙 f 声母 , [] X 但 f与:: 并不严格加 区分. 多为 自由变读。如 :胡符” “ 念 或 x2,灰飞” f 或 xe u】“ 念 c i u 。
3老 派古 疑 影母 开 口一 二 等 字有 [ : 母 , . q声 新 派则 相 当一 部 分念零 声母 。如 : 一 俄
y y a
u iu i a e
yi e
Ul al
yh n a y
ut t a 3
弼
声调 4 轻声除外) 个( 。
阴平 5 5 说明: 阳平 2 l 上 声 4 2 去 声 3 5
、
语音 的演变
为了便于描写, 现列出州府所在地吉首方言声 韵调 , 并以此为参照点对州 内各县方言语音( 属西
20 年 3 02 月
Ma . r 20 2 0
语 言 研 究
湖南湘西 自治 州汉语方 言的演变
李启群
( 吉首 大学 中文 系 , 南 吉 首 460 ) 湖 100
摘
要: 从新老派语言差异入手 . 对湘西 自治州汉语方言语音、 汇、 词 语法三方面的变化情 况作 了较 为全面的分
析. 井指 出向共 同语靠拢是湘 西 汉语方 言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 湘西 自治州 ; 汉语方言 ; 变 演 中圈分 类号 : H 7 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0 —47 fo2 o 一09 —0 0 7 o 4 2o )l 04 5
1老 派鼻 边 音 不 分 , 值 为 [ ] : , 派鼻 . 音 n或 l 新 边音合 为一 类 , 值 为 鼻化 边音 [: 音 1。这 主 要表 现 在湘西北 部 的 永顺 、 山两 县 。如 :南 蓝” 派念 龙 “ 老 nn 或 l , a2 新派念 l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方言研究摘要: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而通行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文化。
湖南地区文化体现的载体是湖南多种多样的方言,更准确的讲最直接的体现是这些方言里面独特的词汇语言。
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湖南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关键字:方言、词汇、文化湖南位于华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除此之外,他的机械工业、旅游业、农业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浪潮湖南的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希望家乡的经济能够保持这种与时俱进的势头,更上一层楼。
然而历史的沿革赋予我的家乡湖南的不仅仅是这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发展的无疑是湖南的地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和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湖南是我的家乡,当别人问我是那个地方的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大声回答:我是湖南人。
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一直都在我心中。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的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而通行在这个区域的词汇则最能直接体现这个地域的文化。
湖南的历史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作为这种独特的文化的载体之一,湖南的方言永远是扮演着主角的角色,而湖南的方言词汇则以其传统性,多样性,形象性等丰富而动感的特点传神的表现出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
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
在湖南地区,湘方言使用的人口约3085万,占全国人口的3.2%一.湖南省的汉语方言(一)湖南省概况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大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
毗邻六省市区,北与湖北接壤,南与广东为邻,北接湖北,东界江西,西连贵州、重庆。
省界极端位臵,西起东经108度47分,东至东经114度15分。
全省总面积为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2%,居全国第十位。
省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62034平方公里,占29.3%,平原27786平方公里,占13.1%,水面13538平方公里,占6.4%。
耕地5836.50万亩,占18.4%,林地面积19096万亩,占60.1%。
全省地势三面环山,呈马蹄形盆地,省内有115条较大的河流,流入洞庭湖,而后注入长江。
湖南周代为荆州南界。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臵长沙郡、黔中郡。
汉以后郡州更迭,至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臵湖南观察使。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臵湖南布政使司。
湖南现设地级市13个,地级州一个,市辖区34个,县级市16个,县65个,自治县7个。
省会长沙。
全省总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9.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
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前几位依次是:土家族2639534人,苗族1921945人,侗族842123人,瑶族704564人。
(二)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分类2.1 湘语湘语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湖南,此外还涉及广西、四川、陕西、安徽等省。
湖南境内的湘语可分为五片,使用人口约3438万。
1.长益片分布在湘江、资江中下游,共18个县市,使用人口约1296万。
(1)长株潭小片:共十四个县市(长沙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株洲市,株洲县,湘潭市,湘潭县,汨罗市,湘阴县,平江县,南县,安乡县),使用人口约965万。
(2)益沅小片:共三个县市(益阳市,沅江市,桃江县),使用人口约283万。
(3)岳阳小片:包括岳阳县,使用人口约50万。
2.娄邵片分布在湘西和湘中南部地区,共23个县市,使用人口约1292万。
(1)湘双小片:共六个县市(湘乡市,韶山市,娄底市,双峰县,安化县,衡山县),使用人口约361万。
(2)涟梅小片:共四个县市(涟源市,冷水江市,安化县,宁乡县),使用人口约220万。
(3)新化小片:新化县、冷水江市两个县市,使用人口约158万。
(4)武邵小片:共九个县市(邵阳市,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武冈市,洞口县,隆回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使用人口约563万。
(5)绥会小片:绥宁县、会同县两个县,使用人口约50万。
衡州片分布在旧衡州府的中心部分,共六个县市,使用人口约389万。
(1)衡阳小片:共三个县市(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使用人口约296万。
(2)衡山小片:共三个县市(衡阳市,衡山县,衡东县),使用人口约93万。
4.辰溆片分布在沅江中游,共三个县(辰溪县,溆浦县,泸溪县),使用人口约150万。
5.永全片分布在湘南永州部分地区和广西北端地区,共八个县市,使用人口约311万。
2.2 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在湖南属于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湘北、湘南和湘西,分别属于几个方言片。
使用人口约1891万。
1.常澧片共十个县市(常德市,汉寿县,桃园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县,安乡县,慈利县,华容县),使用人口约726万。
2.永吉片共九个县市(吉首市,古丈县,保靖县,花垣县,醴陵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市,桑植县),使用人口约281万。
3.怀靖片共九个县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市,怀化市,中方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凤凰县),使用人口约230万。
4永郴片分布在湖南南部永州市与郴州市。
这一带是双方言区,说土话的人90%都会说官话。
共十四个县市,使用人口约654万。
(1)永北小片:共三个县市(永州市,芝山区,东安县),使用人口约159万。
(2)永南小片:共六个县市(道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新田县,宁远县,蓝山县),使用人口约253万。
(3)郴州小片:共五个县市(郴州市,桂阳县,宜章县,临武县,嘉禾县),使用人口约242万。
2.3 赣语湖南省境内的赣语主要分布在湘东以及湘西南部分地区。
使用人口约1042万。
1.大通片共六个县市(岳阳市,岳阳县,临湘市,平江县,华容县,浏阳市),使用人口约273万。
2.宜浏片共两个县市(浏阳市,醴陵市),使用人口约157万。
3.吉茶片共三个县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使用人口约136万。
4.耒资片共五个县市(耒阳市,常宁市,安仁县,永兴县,资兴市),使用人口约342.5.洞绥片共三个县市(洞口县,绥宁县,隆回县),使用人口约134万。
2.4 客家话湖南省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相邻的地区,以及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相邻的一些地方。
使用人口约118万。
1.湘东片共八个县市,使用人口约49.3万。
(1)平浏小片:共五个县市(平江县,浏阳市,醴陵市,江华瑶族自治区),使用人口约37.1万。
(2)炎茶小片:共三个县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使用人口约12.2万。
2.湘南片共八个县市(汝城县,桂东县,资兴市,安仁县,宜章县,新田县,临武县,桂阳县),使用人口约69万。
2.5 土话土话分布于湘粤两省交界地区,后来经调查发现,与湘粤两省相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区,有的方言也叫土话。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土话列为未分区的汉语方言,把江南南部一带地区的土话,总称为湘南土话,分布于郴州市、郴县、宜章县、桂阳县、临武县、嘉禾县、新田县、蓝山县、宁远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双牌县、永州市、零陵县、东安县等16个县市。
并说明这是土话和西南官话的双语言地区。
2.6 乡话乡话主要分布在湘西北的沅陵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等地。
乡话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面积约600平方千米,使用人口总数约40万,其中沅陵占一半以上。
乡话内部有一些不同,其主要分布地点是:沅陵县:原麻溪铺全区,原太常区的舒溪口乡、栗坡乡,原乌宿区的棋坪乡、清水坪乡、高砌头乡、落鹤坪乡,原凉水井区的渭溪乡、张家坪乡、张家滩乡,原麻溪铺区的池萍乡、坳坪乡等。
古丈县:高峰乡、岩头乡、山枣乡、草堂乡、高望界林场、罗依溪镇的曹家坪村溆浦县:木溪、让家溪、大渭溪乡泸溪县:八什坪乡、上堡乡、白沙镇、李家田乡、梁家潭乡的一些村组辰溪县:船溪乡、伍家湾乡、谭家场乡的一些村组(三)湖南省汉语方言的关系3.1 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关系湖南境内的北部、西部和南部都有西南官话分布,与鄂、渝、川、黔、桂的西南官话相连。
湖南被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西南官话从北、西、南三个方向锁包围,湘语在与西南官话的长期不断接触和碰撞中,受到了西南官话的巨大冲击和与日俱增的渗透。
这种冲击和渗透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在湘语的中心地域,如长益片的长株潭小片和娄邵片的湘双小片所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偏离中心区域的地带所受的影响大。
在湘西、吉首、保靖、花垣、古丈、沅陵等地区都是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擦塞音,平声读不送气浊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此为湘语的特点。
但声调特点确是西南官话的模式:吉首、保靖、花垣三地入归阳平,与西南官话代表点十分贴近;古丈、沅陵虽保留入声调类,可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常见调值很相近。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对于声调的敏感和关注程度已经改过了对于声母读音特点的注意。
当地群众中存在的“土人感”认为自己的方言更像“湖北话”、“四川话”、“贵州话”,因此,将吉首等地划归西南官话更为适宜。
至于同处于湘西的溆浦、辰溪、泸溪三地方言声母特点同吉首等五地一样,而声调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去声分为阴阳两类,这一点符合湘语在声调上的普遍特点。
泸溪的浦市镇和辰溪虽有一江之隔,而且语音也存在差异,但仍然容易通话,而浦市镇同吉首等地方虽没有江河阻隔,言语交际反而要困难一些。
因此,辰溪三地不必随吉首等地一同划入西南官话,而应划归为湘语。
在湘西南,西南官话同样地在以强势方言的地位与湘语是、争夺地盘。
怀靖片中的芷洪小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
芷洪小片包括芷江侗族自治县和洪江市。
如果从古全浊声母今读的特点看,该小片符合湘语的条件,但从声调特点看该小片方言又明显带着官话的色彩。
这些情况和湘西吉首一带的方言类似,因此,芷洪小片也同样地以划入西南官话为宜。
在湘北,紧邻湖北的常澧片是西南官话深入湖南的重要阵地。
西南官话通过常澧片由北而南对湘语施加影响。
湘语长益片中的益沅小片首当其冲的受到西南官话的冲击。
是湘语影响了西南官话,还是西南官话对湘语的渗透?我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在入声演变的问题上,益沅小片的方言曾有“入归去”和“去归入”之争。
如果放到西南官话和湘语接触的大环境下考察,了解常澧片中某些方言入归去的现象,对益沅小片的入声演变问题按“入去归”处理,正好说明这种演变模式和西南官话有着某种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