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合集下载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寒假,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

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书中的观点启人思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是最强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怀着对学生的爱,我们不放弃每一个人。

从他们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

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

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篇1)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

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

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

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

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

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

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

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这就有如读经教育为什麽说要选择最优秀的书籍让孩子读,给他背诵。

原因就在於此,把最好的先给他,融汇在他的生命里。

等他慢慢长大了,就会在整个生命中,且行且悟。

所以,对於考核的内容,不应该是为考核而考核,写心得体会也不应该是为写而写。

看了之後马上写出来的,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感悟,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些观点,自己觉得有道理罢了。

只有过了1个月,甚至1年之後,还能说出来,那才真的是成为了自己的智慧。

如何做才好?就是且行且悟。

好的书籍,多看几遍。

可是,我们工作忙,家庭忙,而且好书也浩如烟海,怎麽办?我就觉得摘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把看到的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话,提取出来。

有空多看看,把一本书越看越薄,直至完全内化於心。

况且,很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在自己多看几次之後,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让我们真正去体悟“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内涵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篇1《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

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

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

想想自己教学二十余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

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5篇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5篇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5篇【篇一】教育从生产开始,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逻辑演进。

近代社会科学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

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学派的兴起,那种追求终极目的教育思维方式才开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变。

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有机整合,但我国的教育还在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思维方式中彷徨不定,踌躇不前。

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类即过程。

教育即过程。

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的和智慧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多元目标的均衡达成。

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

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略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

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

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

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

教育活动不过是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

所有的教育都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

教育无非是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运动发展的过程。

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

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

超越教育史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育。

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

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

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

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有爱心的爱国者的地方。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讲的大多数是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上的事情,对于我是有非常大的感触和启发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镇西老师在其中讲民主课堂的内容。

书中李老师从8个方面来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民主课堂。

一、充满爱心。

二、尊重个性。

三、追求自由。

四、体现平等。

五、重视法治。

六、倡导宽容。

七、讲究妥协。

八、激发创造。

所谓的民主课堂,通俗的讲就是充满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师生是探索真理道路上的志同道合者,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改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我对于这8个方面中,最有感触的是第七条:讲究妥协。

善于妥协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

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的尊重,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

妥协并不是投降,而是不断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进而是双方的认识更加接近。

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摆的过高,与学生一有冲突就以自己的意见为准,忽视学生的想法,有时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李镇西老师在本书的写作里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

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

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

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

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

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

2023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

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

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

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

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

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

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

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

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

”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合集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没错,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吕爸爸就是作者吕红兵,是怎样的一位优秀的爸爸呢?既然是以爸爸的身份写的书,那么,一定要了解一下这位爸爸。

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吕爸爸不简单呢,头衔还真不少,他一位心灵导师,“爱自然生命力”体系亲子导师,青少年潜能激励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杰出校长。

那么,接下来就看看吕爸爸培养孩子们的家教智慧吧!培养孩子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灵,因为培养孩子,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既要身心健康。

而心灵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责任心。

“四心”的培养,是精神人伟大、卓越、幸福最核心的四方面,这四方面贯穿一生,和学习、做事、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

吕爸爸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培养四心,以及在家庭中出现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对四心培养的影响。

懂得孩子的心理营养需求,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一样,孩子们的心理,也是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

在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营养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但同时,如果孩子缺失了心理营养,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难养”状况。

我也上过心理营养的课程,对这个内容特别的认可!特别是孩子到了上小学和青春期的时候,如果心理营养不足,孩子会呈现出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习惯比如,拖拉,撒谎,胆小,叛逆等等。

传递孩子成功七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孩子充满信心,良好的心态,也能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对孩子而言,拥有这七个好心态,就会处于一个有安全感,内心充满力量,自信,阳光,有价值的状态。

这样,做事也会很轻松,其实,大人也一样。

掌握父母九大基本功,做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职业薪酬不高,返利不确定,风险又大,不可预测性太多!如果掌握这九大基本功的话,或许在父母的从业过程中会少很多坎。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四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1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集合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

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

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

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

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

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家长,我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家委会,有机会先阅读到这么一本营养丰富的书籍。

说来惭愧,在征集的最后一天才匆匆阅读,但这本书却让我欲罢不能,这本书深刻而具体的指出来我们目前孩子、家庭的种种问题!归纳性的提出了几种家庭的利弊,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家长如何改善,如何才是家校合一!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所有之力量来共同营造!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言传身教一直是我们伟大民族所提唱的!但现在在这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让我们作为父母过早的开始担忧,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个起跑线真的是指那些培训机构吗,每天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的奔波在路上,这本书很明确的告诉我,不是!我理解为是父母真诚的陪伴,是父母共同营造的美好家庭氛围,是自我独立的养成,是关爱家人朋友的爱心等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

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

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

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

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

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

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

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

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

费尽了千方百计。

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

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

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22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篇1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

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

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14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专家王晓春老师曾用“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作为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课落下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及时与家长联系寻找解决办法。

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

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

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

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用心看了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心里一定有许多感受,这时候最重要的阅读感想不要忘记了哦。

如今你是不是对阅读感想一筹莫展呢?下边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教育的智慧》阅读感想1我觉得,对每一位教师而言,后进生全是一个绕不动的话题讨论,在大家带的班集体里,大家操劳数最多的,是后进生,她们不仅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耗尽使出浑身解数以后屡尝落败之苦,感慨她们脑结构的牢固——如何就教不容易呢?并且还常常和我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互斗,趁你看不到授课悄悄拉着学习好的同学讲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集体那一点量化分析管理方法分基本上全是被她们给三番五次瞎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丢盔弃甲,流鼻涕泪水一大把的又哭又闹给你们。

因此,后进生,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导主任最头痛的难题。

该怎么应对她们?用哪些的教育方式才有实际效果?当教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教师教师学习,并融合自身的实践活动持续探索,暑假里看过李镇西教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许多的启发:最先是化指责为夸奖。

李镇西老师说:“指责是文化教育的关键方式,可是,有时夸奖会更合理,颇具聪慧的老师,就算是在学员犯了不正确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找学员能够激励和夸奖的地区,恰当的将指责转换为夸奖,进而做到打动学员内心文化教育学员的目地。

”我的性子是较为心浮气躁的,每一次看到学员做错事,一直禁不住高声指责她们,可是我发现了那样时间长了,许多后进生就见怪不怪,引不起她们一切的思考,在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上,我能向赵老师学习培训,恰当将指责化作夸奖,坚信实际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次之是用风趣浮夸的语句正确引导后入学员。

在这里两年的教育科研工作上,我发现了全部的小朋友们都喜欢老师说风趣浮夸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指责后进生的情况下因为我会有意用风趣浮夸的语言表达来达到效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南白象一小第二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

”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精选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精选11篇)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精选11篇)从某件事上得到收获之后,何不把它写出一篇心得体会,使自己铭记在心,进而不断丰富多彩他们的观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共9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共9篇)

《教育的智慧》〔共9篇〕第1篇:《教育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详细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展的过程。

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老师们各显神通了。

教学机智考验了老师灵敏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才能,同时要求老师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敏地变动,以获得最正确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到达最正确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敏,擅长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

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敏创造的才能。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老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才能。

”从其内涵来看,灵敏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老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老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根底、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开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表达。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兴趣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

老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与老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立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气氛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气氛。

需要说明的是,老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理论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历、才气、智慧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我想,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后进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们带的班级里,我们操心最多的,是后进生,他们不但让我们在教学上用尽浑身解数之后屡尝败北之苦,感叹他们脑构造的坚固——怎么就教不会呢?而且还经常和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上斗智斗勇,趁你看不见上课偷偷拉着学习好的同桌说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级那点点量化管理分几乎都是被他们给三番五次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人仰马翻,鼻涕眼泪一大把的哭哭啼啼给你看。

所以,后进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

该怎么面对他们?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效果?当老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老师教师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摸索,假期里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首先是化批评为表扬。

李镇西老师说:“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时候表扬会更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的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我的脾气是比较急躁的,每次看见学生犯错误,总是忍不住大声批评他们,但是我发现这样时间长了,很多后进生就习以为常,引不起他们任何的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向李老师学习,巧妙将批评化为表扬,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其次是用幽默夸张的话语引导后进学生。

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们都喜欢老师说幽默夸张的语言,所以在批评后进生的时候我也会故意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来达到效果。

有时候个别学生上课说话,我就会停下来说:“我听见八十只青蛙在呱呱呱。

”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完之后基本上会安静下来,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再偷偷说话,我就会说:“还有一只小青蛙在呱呱”学生立马能安静下来。

课下个别调皮的后进生出去追逐打闹出现“小事故”的时候——一般当他们哇哇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来找我告状的时候,我都会先用幽默的语言安抚学生的情绪“哎呀,你的鼻涕都快一米那么长了,快用老师的‘爱心牌卫生纸’擦擦……”“你的眼睛比小白兔的还红了,快给我看看……”很多孩子立马就破涕为笑,羞羞答答的开始躲,从自己受委屈的情绪中走出来,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幽默的语言不仅把孩子从一个消极的情绪中拉出来,还马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后是多给后进生机会表现。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后进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

”“教育者的明智和智慧,在于引导‘后进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让他们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

”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

我发现后进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自卑的,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我为了鼓励学生,就在班里说:“认真听课,好好复习,优秀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都有奖状的。

”结果我话音还没落,就响起一声悠悠的叹息“唉,没有我的份……”这是一个很阳光很调皮的坐在第一排的男生说的,语调很夸张。

我说:“怎么会,你好好努力,进步就有。

”他特别认真的对我说:“可是我学习不好啊。

”我安抚了他好久,最后约定,进步十分左右就发奖状。

还有一次上下午放学之后,有几个后进生在教室里补作业,写完之后,我在黑板上抄了几道练习题,本来是想直接给他们讲的,结果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谁会举手。

”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回答,跟平时课堂上沉闷的表现判若两人。

通过这几件事我发现后进生也想表现,可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课堂上还没等他们思考出答案,优等生就已经回答完毕了,久而久之,他们越发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

所以,平时我总是会尽力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虽然他们还是后进生,但是起码让他们学会进行一些思考,一点一点慢慢进步。

并且照顾了他们的自尊。

最后是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要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低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逐渐进步的信心。

”这一条是我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很多时候,对待后进生,我的耐心不够,总是希望他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不得他们立刻变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以后,我要向李老师学习,学会容忍他们“旧病复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的“犯错周期”逐渐延长……最后,借用李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

“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

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

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

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

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

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

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

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

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

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

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

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

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

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

《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

“故君子之教,喻也”。

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

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

《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

”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