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创新发展
● 针对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等 理论的微观分析,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 斯的行动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并探索微观个 体行动和宏观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
第二讲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 B.A. Harvard College, 1969
•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8
• Lillian Chavenson Saden Professor of Sociology of Yale University since 2004.
● 六十年代,帕森斯及其结构功能主义遭到质疑,新 兴的反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 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戏剧理论、本土方法 论兴起,形成新的范式。
●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打破社会学内各派的分隔 和限制,开始了各派的综合,新功能主义在此期兴 起。
二、学术渊源
批判继承
● 概括了功能主义的六点特征,并称功能主义具有 一种成功的社会学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 Co-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ultural Sociology (CCS).
• works in the areas of the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一代末,帕森斯的结 构功能主义引领世界社会学潮流。
●解释性与策略性只能在理论上作为分析要素被 区分开来,但不能将具体两个不同类型的行动 或同一行动的两个不同阶段。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现象学社会学
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第四,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而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既延续了传统社会学特别是韦伯解释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体现出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预示着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
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出版于1932年。
(四)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但实用主义并没有在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上停步,也不简单地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
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该从这种生活世界出发,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概论一、社会学理论概述1、古典社会学时间:自社会学的创立到20世纪初期主要内容:各种经典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马克思2、现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主要内容:帕森斯时代(综合)和反帕森斯理论的形成(重新分裂)理论流派:社会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3、当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中后期迄今研究内容:(1)新综合理论(2)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形成的理论理论流派:(1)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等(2)福柯、吉登斯、鲍曼、贝克等人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观点(三)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背景1、理论意识将得到强化。
2、学科基础将更加宽厚,社会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僵硬界限将被打破。
3、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向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思想主题: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
5、方法论取向: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一、学术背景及其研究思路1、兴起︰新理论运动的出现(1)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帕森斯时代(2)60年代中后期起:反帕森斯时代微观社会学理论:抨击帕森斯理论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理论):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此即亚历山大所认为的“新的理论运动”。
2、新功能主义的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继承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打破了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题的界限,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共65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西方社会学理论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56、书不仅是生活,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一、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掌握(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1、韦伯的影响继承方面:⑴、价值中立思想(在确定选题后,在调查研究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搜索资料,应区分应然和实然的东西。
)⑵、方法论的个体主义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类型”才能把握批评方面:⑴、方法论基础不牢固,一些概念模糊。
对于社会行动,只强调社会行动与他人的关系,没有把握社会行动的意义。
舒茨认为社会行动的意义是复杂的,有层次性,而韦伯没有细分。
(社会行动的条件:①、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②、行动以他人为取向)⑵、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时,没有对两者进行真正区分。
舒茨认为主观意义涉及时间,而客观意义涉及符号和沟通(区分:主观意义,即行动主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客观意义,即行动主体的旁观赋予的意义。
)⑶、韦伯关于动机的认识含糊不清。
舒茨认为一般所谓的动机有两种含义:第一、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即意图动机;第二、促使个人这样去做的原因,即原因动机。
⑷、舒茨认为韦伯关于意义和动机的关系的讨论模糊不清,从而使他关于社会行动的分析不明细。
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核心要素是筹划,应该以影响他人来区分社会行动。
2、胡塞尔的影响(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现象学的含义: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意识与客体的关系。
此处的意识是指先验的意识,客体是指观念中的客体。
继承方面:⑴、自然态度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人们把它看做有秩序。
生活秩序的行动者从不加以质疑,采取自然态度,是人们整理的结果。
⑵、关于意识的本质胡塞尔认为,意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存在于行动者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外在世界只有透过人对它的意识才变得有意义。
批判方面:批判了胡塞尔的超验/先验设想,舒茨认为人们只有去体验经历才能把握世界。
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思想1、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⑴赋予行动以意义①、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基础主义”的要害是“霸权主 义”
什么是真理?尼采提出,尽管在西方哲学 中真理一直以客观性的口气讲话,然而 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权力意志;福柯揭 示,真理同权力是不可分离的。人们表 面上服从的是真理,实质上是屈服于权 力。真理被树立为标准也就获得了霸权: 所有话语或知识都必须向真理看齐,真 理也必然压迫弱势话语和非主流话语。
2、疯狂(精神病)演化史
① 序幕时期——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 生活隔离、麻风病院、愚人船; ② 戏剧冲突时期——古典时期17—19世纪: 理性排斥,理性原则的极度崇尚,法国总医院的大禁闭; ③ 更严厉的现代史——深刻而全面的压抑 以宗教信念、道德观念、心理刺激、话语征服,精神振荡来 医治病人:
“上帝死了”与“人死了”
启蒙之前,基督教神学是最高权威,评 价一切的标准是上帝而不是人类制定的, 所以它们是“客观的”。启蒙宣布“上 帝死了”之后,其位置由人来代替,评 价标准是作为主体的人确立的,从而它 们也就变成“主观的”。后现代主义消 解主体之后,任何标准都没有了,无论 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
批判关于启蒙哲学主体的神话
启蒙哲学发现,由于人以某种有限的(特 定的)方式认识世界,世界才对人显现为 如此这般的样子;由于人不能以其他的 (非人的)方式认识世界,所以人获得知 识才具有如此这般的确实性和确定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的"有限性" 把人构造为至高无上的主体。福柯批评 启蒙哲学从人的"有限性"创造出人作为 主体的神话。
一是真理的放逐
后现代主义者把启蒙故事指斥为"大叙事 ",所谓"大叙事"就是以真理的名义讲话。 真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获得永恒真理 是启蒙的基本理想之一。在启蒙的理想 中,真理是全部科学围绕的中心,是知 识金字塔的最高点。真理在各种话语中 占有一种优先和特权的地位,关于真理 的话语变成了"元话语"。
西方社会学理论-精品文档
军事阶段 神学阶段 动力学从属静力学,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过渡阶段 发展在秩序中进行,秩序在发展中展开;秩 形而上学阶段 序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秩序的实现。 工业阶段 实证阶段 社会学 基本内容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变迁
社会系统各部 分之间关系
发展的原因
从静态对社会有机体进行解剖式的分析,找出社会 基本构成要素、生成的一般条件及维护的一般规律
的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即人被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 和历史方面现村的结构所操纵和扭曲,被殖民化, 使他们真实的自我发生畸变。
马克思研究思路图
产品
产生不可 调和的矛盾
被资本拥有者占有
人的阶级差别
劳动异化 人的异化
斗争
如何斗争 才会胜利
消除差别还原 人的真实自我
社会大同
第四章 迪尔凯姆 的社会团结理论
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思路
斯宾塞关于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
思想是什么? 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比较
第三章
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
小结:
马克思的研究视角 是从整体的、客观的角度去探讨社会问题:社会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结构,这些结 构对个人、社会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推导出资本的异化,资本
①、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系统”范畴, 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研究 重点是社会。 认为个体的社会人格是由社会赋予和塑造的。 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重点考察社会系统 中维持系统存在的各种机制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维 持系统存在中所作出的贡献。 ③、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解决的基本 问题是,社会系统如何维持其存在状态。 ④、结构功能主义发展出一套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福柯
直到福柯去世前不久,《性史》的另外两卷《快乐的享用》和《自我的爱护》才出版。这两本书再次令读者大感意外,它们不仅和福柯原来预告的内容大相径庭,而且性的问题似乎不再是核心问题,而是从属于对自我技术和伦理学的探讨。福柯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自我技术的探讨实际上从一个新的角度考虑了知识、权力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思路。福柯在这一阶段的一些文章见于《政治、实践与文化》、《自我技术》、《伦理学》等一些文集中。
不过,福柯仍然在一些关键取向上深受康德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分析中所隐含的批判取向上。福柯的批判方式,特别要求他的读者具有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和一年期,这一点同样是康德基本思想原则的现代体现,而且也是福柯与康德在思想上最大的亲缘之处。
2.尼采
和许多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一样,福柯也深受德国学者的影响,尤其是尼采的深刻影响。尼采大概是福柯研究得最深入,对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风格和研究角度帮助最大的一位思想家了。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相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尼采对福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对历史学的批判性态度,是福柯力图避免传统历史学分析的问题而独辟蹊径的一个重要动力;(2)其次,尼采强调,知识并不像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主流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使我们摆脱尘世权力斗争,获得内在自由的东西,相反,知识本身正是权力或力量斗争的产物和工具,这一点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分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再次,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始终抱有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并曾试图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这一思路是福柯独特分析取向的一个重要基础,并影响了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的探讨;(4)最后,尼采对生命或生活本身的强调,以及将自我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创造的观念,不仅是福柯晚年关注的中心问题,大概也是福柯一生的完美写照。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布希亚
在布希亚学术生涯的前期,他出版了四本书:《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生产之镜》。在这四本书中,布希亚的学说经历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化和社会学化的过程,该过程同时也是布希亚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的过程。后来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是这四本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结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布希亚的后期学说的大致走向。
布希亚进而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与道德之后是相反相成的: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布希亚引用美国作家玛姆弗德的话说,“及其远远不是现今的人的力量和秩序之标志,而反倒常常是人的无能和社会麻痹的表征。在以美国为模型的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中,我们似乎在历史上第一次面临着某种不可逆而有组织的趋势,这种趋势使社会为客体所充斥,把社会整合为一个无从逃避的系统——它取代了自然力量、人的需要和技术之间的开放性互动。于是,对功能性的刻意追求导致了病态和变体的功能之产生。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布希亚的社会学理论
一、布希亚与后现代主义
让·布希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堪称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执牛耳者。但他从未自称是后现代主义者,谈及与后现代的关系时,他曾说:“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似乎意味着,某人曾是一个‘现代主义者’而且在现代主义之后还有某种东西。持这种看法的人已陷入线性的事物秩序中。而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某种历史的回归和倒退。毋宁说它是某种向着过去的复辟。我无法从中识别出我自己来,因为我着眼于2000年之后;我所提倡的是抹去1990年代而长驱直入2000年之后。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该有所澄清。”在这里,布希亚在欲罢不能、欲语还休,支支吾吾中道出了他同后现代主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后现代社会理论
• 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有消极的一面,突出 表现在其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具体地说, 就是其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 等倾向导致放逐理想、躲避崇高、消解责任、 无正义、无道德、无进取、享乐当时、游戏人 生的态度,这是消极颓废,极其有害的。总的 来说,后现代主义哲学自身具有的积极因素并 未改变其固有的思想倾向与理论实质。后现代 主义哲学,特别是其中激进否定性的哲学流派, 诉诸逆向思维分析方法,以拒斥形而上学(本 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 的形式,否定了近现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 而继承了唯心主义传统。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 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如意大利学者 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 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 义就是反现代主义。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 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 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 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 定。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 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泛文化思潮,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 语言、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 学等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它以否定、超越西 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 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 政治、科学技术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几十年 来,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乃 至全世界都成了一个时髦的用语;后现代常用 的一些词汇,如“话语”、“文本”、“叙 事”、“解构”、“颠覆”等等,成了好些人 的口头禅。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这个不是重点。
由于PPT上侧重知识点的列举,前后逻辑联不容易突出,许多同学觉得太难背,因此这个只是我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理的一个简要的理解思路。
首先(也就是PPT上对应的导论内容),之所以有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学包括了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涂尔干客观的)、解释主义传统(韦伯主观的)和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
它们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主客观二元对立。
简单的来说,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社会现象都是物质的,是要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他们要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用确定的方法追究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比如涂尔干的自杀论)。
而韦伯的人文主义传统则认为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表现,而社会行动的本质属性是行动者的主观性。
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在矛盾之初(具体教材P10)。
而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就是要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首先帕森斯的做出了尝试,他试图融合原有传统,建立一套符合普遍适用的理论。
新功能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发展。
冲突论也是对结构功能主义局限性的批判。
而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也有背景原因,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人和人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主客观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新的现实基础就要求关注人们在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表现在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强调的实践是日常生活的实践)。
之所以要突出讲常人方法学,因为它是语言学转向的标准(它的思想来源有实用主义P21、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p25、舒茨现象社会学P27)以上的主要内容PPT上已经比较明了。
吉登斯理论的特点在于融合各家理论,而且不走激进路线,心平气和地批判发展各种理论。
他反对过于主观的理论,认为要像马克思那样坚持从本体论(追求事物本质具体见P55第二段)出发看待问题;批判帕森斯过于宏观的理论,主张宏微观结合;批判涂尔干的客体主义,主张主客观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中轴原理
a. 中轴的基本含义:
中心,核心,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构成因素, 从支配因素的变化过程来考察各种成面的社会因素 中轴与中心、核心的区别
b. 现代社会的中轴:
社会结构 由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等因素构成,中轴是:经济化,即低成本、高效
益; 政治结构 政治体制中的中轴是参与和管理,权力与秩序 文化结构 文化系统中的中轴是:价值与意识,自我实现与发展
三、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三大领域的对立
a. 经济领域:利益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原则,科层制,非人化、异化
b. 政治领域:支配作用的是平等原则
政治作为统治者意志的体现采取个各种形式向社会介入
分离独立,个性自由与集权控制
c.文化领域:个性,表现自我是轴心
文化商品化
文化形式分裂
文化言路断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2、资本主义精神裂变
a.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双向亲合的观点 b.贝尔认为宗教冲动与经济冲动发生分裂冲突 c. 修复文化裂变的新宗教——公众家庭 个人在民主社会中既要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又不唯我自尊,能
自觉以公众意识,社会公德限制自己(118)
四、后工业知识社会学
1.知识性质的变化
经验——技术——理论, 理论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
B.“17世纪,由于禁闭,疯狂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 期。”
C.“20世纪给疯狂套上了颈圈,把它归于自然现象,捆绑于这 个世界的真理之中。”
2、疯狂(精神病)演化史
① 序幕时期——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 生活隔离、麻风病院、愚人船;
② 戏剧冲突时期——古典时期17—19世纪: 理性排斥,理性原则的极度崇尚,法国总医院的大禁闭;
一、学术背景
1、奇异的思想 怪诞的生活
富裕、节俭和要求严格的家庭生活 少年时期的三个可怕印象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期: 学习狂、性格孤僻 自杀未遂、吸毒、同性恋、波兰大使馆的经历
2、代表作
《疯狂与文明》 《规训与惩罚》 《词与物》 《知识考古学》 《性史》
3、思想渊源与学术影响
黑格尔辩证理性观:
差异、矛盾、冲突、变化、过程、历史感;
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心理扭曲、精神直观与生活世界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索绪尔的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德里达的拆构主义
二、理性的疯狂
1、疯狂是文明的产物
A.“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疯狂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正常现 象出现在社会领域中”;
1、社会学研究语言的必要性及其失落 2、社会学研究语言的开始与演化 3、当代社会学语言学转向的态势与意义
四、走向新世纪的后现代社会学
1、后现代社会学的趋势 2、后现代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学
第五章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一、学术背景
1、生平与著述
Daniel Bell, 1919年生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1952-1969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69—在哈佛大学任教 曾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2000年委员会”主席 主要学术著作: 《意识形态的终结》1951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 《蜿蜒之路》1980
2、语言与人生
话说我; 语言的强制最强烈地体现在强制者身上; 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3、话语和经验
① 科学话语制约或构造人们的感性经验:
18世纪医生波姆的分类医学假膜病例; 19世纪贝勒医生的解剖医学假膜病例; 人们相信后者而不相信前者的原因;
② 话语在变化着的历史条件中构造感性经验:
2、学术立场
经济上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3、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跨学科、综合性地审查社会现实 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中介性的学术语言 社会学的图示语言
二、后工业社会理论
1、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前者为后者确认了现实基础 后者扩展了前者的学术影响 前者相对保守、后者批判激进
两方面促成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形式与性质发生变化,需要理论知识基础 经济学领域革命提升了知识的地位
2、知识的领导地位
知识分子的领导地位 知识领域的地位 高等院校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权力中心
4.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在后工业社会中发生了变化: 追求:由普遍向特殊 风格:由逻辑向实践
第六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第四章 后现代社会学的理论革命
一、社会学现实基础的转移
1、产业结构调整与后工业社会来临 2、就业结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调整 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社会中心任务转移
二、社会学知识基础的转移
1、社会学知识基础的必要性和历史性 2、传统社会学的科学知识基础 3、当代社会学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
三、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A.18世纪分类医学与政治医学; B.症状医学的语言学误区:注重表面观察,语言与现象的简单统
一; C.从症状医学到解剖医学:从注视glance到洞视gaze
4、语言的异化
语言限制 语言分裂 语言扭曲 语言暴力 官话、套话、假话
四、词与物、知识考古学
1、把现实放到过程中展开
A.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论意义:把现实放到历史中考 察;知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
3、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 否定机械因果论或机械决定论 (目的不是寻找因果联系而是找中心结构及相互作用关系) b. 否定中心论和相对主义 c. 承认社会系统多层性和决定因素多元性 d. 中轴原理为划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提供了方法原则 (抓住经济技术这个中轴)
4、后工业社会引起的社会变革
a. 经济结构转型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经济 b. 社会权力结构转型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转移到教育科研领域 c. 从经济化转向社会化
③ 更严厉的现代史——深刻而全面的压抑 以宗教信念、道德观念、心理刺激、话语征服,精神振荡来
医治病人:
3、理性的疯狂与重建新理性
科学理性、逻辑理性的效力有限性和无限膨胀 用肯定具体、承认差异的新理性对待历史与现实 新理性的个别性、多元性与相对性
三、语言的迷惑
1、转向语言的意义
从面向观念到面向语言 面向语言与深入生活 面向语言与肯定差异 福柯是人本主义语言学转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