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ppt课件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ppt课件

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
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⑴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确立皇权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c、颁布秦律 ⑵经济方面 a、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修驰道
⑶文化方面:a、书同文(小篆)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 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二、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 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秦 驰 道 示 意 图
秦半两钱
《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 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 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 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 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 百钱"。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 条件。
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封 建国家的建立 者。
秦朝疆域东 至大海,西 到陇西,北 至长城一带, 南达南海。 秦朝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
1、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 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驰道。
原因:
1.徭役繁重 2.刑法严酷 3.赋税沉重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秦朝的統治1、秦的統一⑴、統一的條件:社會生產力不ZYB系列增壓泵斷提高,民族之間、地域之間、聯繫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長期的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了其他國家,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

嬴政掌權後,廣泛搜羅任用外來人才,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

⑵、過程:滅六國;統一越族地區;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為了解決軍糧運輸困難,開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接起來;擊匈奴,取得河套地區,修築萬里長城,形成中國曆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⑶、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時,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秦是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國。

從此,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秦王嬴政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完成統一大業,功不可沒。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①政治:第一,確立皇權至高無上,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

自秦至清末,延續了2100多年。

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在中央設“三公”及“九卿”。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分掌政要。

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和諸卿以及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

秦律集中ZYB型系列渣油泵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對後世封建律令制訂很有影響。

②經濟: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專政的經濟基礎。

高三秦朝知识点

高三秦朝知识点

高三秦朝知识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制度建设。

了解秦朝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秦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秦朝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历史时期,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1. 法家思想:秦朝采取了法家思想,主张法律的制约和统一,对于制定一个严厉的法律体系进行了努力。

2. 省郡制:秦朝推行了省郡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 分封制废除: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通过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4. 郡县制度:秦朝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现了统一权力的掌握。

5.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朝通过推行小篆,统一了国家的文字,同时还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二、秦朝的经济发展秦朝在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 地方自治: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县制度,使得地方自治得以实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河渠工程:秦朝兴修水利工程,包括修筑大运河、渠道、排灌灌溉工程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铁蚕官:秦朝设立了铁蚕官,专门负责铁器的制造,加强了冶铁业的发展。

4. 统一货币:秦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使得货币流通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三、秦朝的文化和教育秦朝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1. 简化文字:秦朝推行小篆,简化了文字,提高了文字的通用性。

2. 私家藏书:秦朝推行焚书坑儒,对于私家藏书进行了限制,但也为后来的藏书提供了基础条件。

3. 公共教育:秦始皇还规定以士为师,推行了以士人为教师的教育制度,提倡士农工商的教育平等。

四、秦朝的社会制度和农业秦朝在社会制度和农业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革。

高中秦朝知识点总结

高中秦朝知识点总结

高中秦朝知识点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制度,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新纪元。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高中阶段的秦朝知识点。

一、秦朝的建立1. 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是由秦始皇所实现的。

秦始皇是秦国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改革,最终统一了六国,结束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2. 秦朝的重要战役秦朝建立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比如,秦朝击败了战国时期的强国楚国,统一了南方;攻灭赵国,统一了中原地区;最终攻陷了齐国、韩国、魏国、燕国、楚国和吴国,统一了全国。

这些战役中,秦军多次作战胜利,扩大了领土,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的制度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秦始皇将各地的行政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管理。

他大胆改革,废除了诸侯的封地,设立郡县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了封建制度。

这种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当时秦朝统治的独裁性。

2. 法家思想的影响秦朝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主张法治,认为只有严格的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秩序,推行法家思想是秦朝统一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3. 郡县制度秦朝推行了郡县制度,将郡县设置在全国各地,实行一定的管理,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秦朝的文化制度1. 统一文字秦朝建立了统一的文字,统一了字形和字体,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字统一的朝代。

这对于后来的中央集权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侵扰,他下令修筑长城,通过修筑长城,巩固了封建制度。

3. 统一度量衡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系统,明确规定了尺寸标准,使得全国的度量衡得以统一,这对于统一国家和交易贸易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秦朝的对外关系1. 联合匈奴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外交政策,与匈奴达成了友好协议,以缓解北方边疆的压力。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导语】对于⾼考历史的复习,要认真复习好每⼀个知识点,因为这样对考试的发挥是很有利的。

下⾯是⽆忧考为⼤家收集整理的⾼考历史《秦朝的统治》的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1、秦的统⼀ ⑴、统⼀的条件:社会⽣产⼒不ZYB系列增压泵断提⾼,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争给⼈民⽣活带来了巨⼤的灾难,⼈民渴望统⼀;秦国变法⽐较彻底,国富兵强,实⼒超过了其他国家,具备了进⾏统⼀战争的条件。

嬴政掌权后,⼴泛搜罗任⽤外来⼈才,部署统⼀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⑵、过程:灭六国;统⼀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开灵渠,沟通了湘⽔和离⽔,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长城,形成中国历幅员空前辽阔的统⼀的多民族国家。

⑶、意义:秦的统⼀,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民的⽣活安定和社会⽣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民的共同愿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时,东到⼤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带,南到南海。

秦是我国历第⼀个统⼀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从此,统⼀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是⼤势所趋,⼈⼼所向。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业,功不可没。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 ①政治:第⼀,确⽴皇权⾄⾼⽆上,规定皇帝拥有⾄⾼⽆上的权⼒:凡⾏政、军事、经济等⼀切⼤权,均由皇帝总揽,⼀切军国⼤事都由皇帝⼀⼈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

⾃秦⾄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

第⼆,建⽴从中央到地⽅的官制和⾏政机构,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夫执掌群⾂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政事务,分掌政要。

在地⽅,废除分封制,推⾏郡县制。

丞相、御史⼤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全国的秦律。

高三历史先秦知识点

高三历史先秦知识点

高三历史先秦知识点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跨越了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前秦朝灭亡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历史中需要了解的先秦知识点。

1.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是周朝东部诸侯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各国相互征伐,兴起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而在战国时期,周朝的国力衰落,各诸侯国相继崛起,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 纷争与变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哲学和伦理观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和墨子等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庄周梦蝶”的寓言,探讨了人生的虚幻和变幻。

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天下为公,反对战争与排斥。

墨子则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以仁爱来建设和平社会。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制帝国。

这标志着先秦时期的结束,开始了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政策,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法律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法家思想与秦朝法律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法家思想的王朝。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天下,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

在秦朝建立的统一法律制度中,秦朝规定了一系列刑罚和奖励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5. 秦朝的经济与农业改革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农业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修建灌渠、修筑长城等。

这些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积累,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孔子及儒家思想2. 难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

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激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 老子和孔子1. 老子注意以下四要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

(4)老子在政治上主X“无为”。

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精品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精品

社会基础
秦 朝 统 一 的 措 施 和 过 程
①广罗人才 措施 ②部署战略和策略
①灭六国 过程
秦王嬴政, 嬴 姓, 名 政。 秦 庄 襄 王 之 子。 13 岁 即 王 位, 39 岁 称 帝。 战 国 末 年, 秦 国 实 力 最 强, 已 具 备 统 一 东 方 六 国 的 条 件。 秦 王 政 初 即 位 时, 国 政 为 相 国 吕 不 韦 所 把 持。 公 元 前 238 年, 他 亲 理 国 事, 免 除 吕 不 韦 的 相 职, 并 任 用 李 斯 等 人。 自 公 元 前 230 年 至 前 221 年, 先 后 灭 韩、 魏、 楚、 燕、 赵、 齐 六 国, 终 于 建 立 了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的、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国 家 -- 秦 朝 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 210年在位。他 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改“王”为“皇帝”。 秦统一后,嬴政认为 “名号不更,无以称 成功,传后世。” 他自以为“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自称 “始皇帝”,后世称 二世、三世,以至千 万世。天子自称为 “朕”,命为“制”, 令为“诏”,印称 “玺”。从此皇帝就 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 统治者,享有至高无 上的权力。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具体原因:繁役、酷法、重 税、土地兼并严重(也是暴 政的表现)

束 颈 的 铁 钳 铁桎是古代用来拘系罪人双脚的刑具, 即铁镣;铁钳也是古代的一种刑具,以 铁圈束劲惩罚罪人。它是当年拘系加工 石料、修筑陵墓的“刑徒”们用的。这 两件文物活生生地反映了秦时修筑骊山 陵墓刑徒的悲惨境遇。
衡器
③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意义: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国家的统一。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7):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6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原因1、繁荣之因(1)经济方面: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方面:①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②动荡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③统治者基于争霸和统治的需要,纷纷网络人才;(3)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扩大;2、文化特色(1)文化异常繁荣,百花竞艳;(2)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分散性)(3)科学发展,不少成就领先世界;二、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1、老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2)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①哲学巨著:《道德经》;②思想核心:“道”为万物的本源;(唯心论思想)③基本观点:万物对立中运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辩证法思想)④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X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②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③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点拨: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体现了一种没落、消极情绪。

2、孔子(1)生活时代: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说:“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①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②目的: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③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④实质:统治者通过实施“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3)政治思想(4)教育思想(5)典籍贡献:晚年编订整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提示: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③ 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 :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2、主要学派 : (1)儒家 : (2)墨家 :(3)道家 : 对抗儒墨的实力派 ; (4)法家 :战国时期倍受推崇 ; 3、墨家学派4、儒家学派最具实力,时称“非儒即墨” ;5、道家学派(1)代表:庄子,继承老子的道家学说,人称“老庄”;(2)观点:发展老子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3)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6、法家学派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1)收诗X围:西周至春秋中叶;(2)主要内容:共305篇;①风:国风,是周朝时期各国诸侯的民歌,多为春秋作品;(最精华部分)②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宗庙祭祀的舞曲;(3)影响:《诗经》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屈原和“楚辞”(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诗人;(2)“楚辞”体:采用楚国方言,利有南方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诗歌体裁;(3)名篇:最有名《离骚》;(古代最长的抒情诗)(4)屈原思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忧愤思想;(5)世界四大文化名人:3、诸子散文4、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成就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归纳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大变革 (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方面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志 使 诸侯争霸战争奴隶制旧秩序 社会改革步伐 坏快封建制度确立推 动 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变革 科学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局面★课时训练1、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A.两河流域 B.中国C.地中某某岸 D.埃及3、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5、《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高三秦朝知识点归纳

高三秦朝知识点归纳

高三秦朝知识点归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秦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高三秦朝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回顾相关内容。

一、秦朝的建立与崇尚法家秦国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由嬴政建立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建立与法家思想的兴起密切相关。

秦国的开国君主秦穆公才以法治国,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国的统治地位。

嬴政时期,以“法治天下”为核心思想,实行的政策有土地兼并、均田制、法律制定和普遍推行等等。

二、秦朝的统一战争与六国灭亡秦朝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主要包括统一战争与六国灭亡。

秦始皇先后灭韩、魏、赵、楚、燕和齐六国,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权力集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推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建立郡县制、修建了万里长城等。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制度变革秦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是实行了郡县制,取代了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

秦始皇通过封建制的废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实行县官制、郡县制、简化官制等。

四、秦朝的经济与农业改革在秦朝的统一战争中,秦国为了解决军费和巩固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农业改革。

秦朝推行均田制,统一土地所有权,取消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并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秦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工商业恢复和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五、秦朝的文化与思想秦朝在文化与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

秦朝的统一措施对于文字的统一具有深远影响,统一了文字,为后来的统一文字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始皇的活字印刷术也为后来的出版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思想上,继续法家思想的兴盛,积极倡导儒家思想和兼容并蓄的思想观念。

六、秦朝的历史评价秦朝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在统一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造成社会动荡。

春秋战国高三知识点

春秋战国高三知识点

春秋战国高三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高三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三个方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高考重点内容。

一、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力量不断增强,十分分散且相互争斗。

这里我们可以关注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变化:春秋时期开始,周天子的国家权力逐渐衰微,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起来。

有的诸侯国通过娶亲或臣服等方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关系,有的则通过战争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2. 鲁国改革: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举行的“鲁隐公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改革尝试。

这一改革旨在解决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最终未能成功。

3. 各国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兴衰变迁,以及背后的政治原因。

二、军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变革的转折点,军事制度和战法有了重要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关键知识点。

1. 兵法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兵法的出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典型的例子就是《孙子兵法》,它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兵书之一。

高三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兵法家的主要思想和对战争的影响。

2. 军事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各个国家为了在战争中获取优势,不断发展和改进军事技术。

比如,楚国的军队开始使用大规模的战车,秦国则采用新式的重装步兵。

3. 鲁桓公的军事改革:桓公是鲁国的一位君主,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强化了鲁国的军事实力。

高三学生需要了解这一改革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许多重要学派思想的兴起时期。

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思想开始兴起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独特局面。

关于秦朝的知识点总结高三

关于秦朝的知识点总结高三

关于秦朝的知识点总结高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总结秦朝的知识点,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国家统一、政治制度、军事改革、经济发展以及对文化的影响。

一、国家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大一统王朝,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秦始皇嬴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消灭了六国,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政治制度秦朝采用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推行的法家思想。

嬴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法统天下、推行县县令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简化文字、统一度量衡、推行普遍行政区划等,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改革秦朝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改革,使得秦军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第一强大的军事力量。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推行军功爵位制,实行“输马制”,并修筑万里长城等,全力加强国防力量,巩固了统一局面。

四、经济发展秦朝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征兵制度,推行土地制度,开展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等。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对文化的影响秦朝在文化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名的有统一文字的“小篆”。

秦朝统一了文字,简化了繁体字,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规范化。

同时,秦始皇修筑了兵马俑坑,开创了古代陪葬制度,为后世的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结起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朝代,不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推行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还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秦朝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深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考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先秦时期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为您介绍高考中可能涉及的先秦时期的知识点。

1. 周朝的建立与覆灭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世袭制王朝的国家。

周成王建立了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建立了分封制度,实行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周朝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多国并立、百家争鸣的时期。

《春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史书,它的编纂被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所为。

这个时期的知识点主要有齐桓公、晋文公、孔子、墨子、荀子等各种思想家、学派及其代表作。

3. 诸子百家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

分别代表的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左传》与《战国策》《左传》是《春秋》的传注,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历史学专著,对于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变革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战国策》是由战国时期的国家编纂的一部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著作,涉及到的内容极为丰富。

5. 秦朝统一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万里长城等。

这个时期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等。

6. 兵器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兵器的发展经历了从石器、铜器到铁器的演变。

各个国家都在兵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发和运用。

兵器的进步对于战争的形态和战略战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7. 科技与文化成就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

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

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

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间段内,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具体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期。

而战国时期则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中国呈现出多国割据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主张人伦道义,提倡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思想流派。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和宇宙的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功效和重要性。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作者为老子。

《道德经》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强调虚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学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以兼爱为基础的社会公平与和谐。

墨家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用兼爱、非攻来解决社会问题。

墨家经典《墨子》是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农家思想农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个特殊思想流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农家思想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主张充分发展农业经济,保障农民权益。

农家思想对后来的农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传统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三历史教案:秦朝统治

高三历史教案:秦朝统治

高三历史教案:秦朝统治(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信息技术教案、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sson plans,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历史教案:秦朝统治高三历史教案:秦朝统治教学建议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秦朝的统治1ppt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秦朝的统治1ppt

秦王的 主观: 雄才大略
1、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李斯、 蒙恬、尉缭等 2、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远 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公元前230—前221,秦先后灭六国
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的主要原因是( B ) A、人民渴望统一 B、实力最强 C、统一策略正确 D、重视人才
过程 灭六国——平越族——统西南 ——击匈奴——修长城
楚贝币
韩赵魏布币
书同文
小篆
评价
积极方面: 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 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
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秦始皇确立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 ①符合当时各族人民长远利益②大大强化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力量③对华夏文明发展,起了积极作 用④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演变过程
战国(雏形、初步形成)
——秦朝(确立)
——两汉(巩固)——隋唐(完 善)——北宋(加强)——元(新的 发展)——明清(顶峰)
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政治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 制和行政机构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
文化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 史 大 夫
三 公 九 卿 制 郡 县 制
最高统治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
北到长城一带
西 到 陇 西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二、巩固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练一练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B )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 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 命于中央 C、赢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知识精讲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奉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及其主张,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绘画和音乐成就,天文和地理,物理学成就,名医扁鹊。

秦朝的统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意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二.重点、难点重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诗经、屈原和楚辞。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学生认知起来较困难;知识多,头绪多,掌握有一定困难。

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科技文化也迅速开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1〕随着消费力的空前开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宏大变化,新旧权利剧烈斗争,形成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泼,“百家争鸣〞场面形成,并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2〕消费力的开展,使人们增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和才能。

科学技术程度进步,涌现出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3〕新的封建制根本适应消费力的开展,刚刚从奴隶制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消费积极性有了进步,促成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开展。

〔一〕哲学思想1.老子和孔子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1〕核心是“道〞。

〔2〕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永久;事物存在对立面,互相依存,不断变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反映其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秦朝的统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及其主张,《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绘画和音乐成就,天文和地理,物理学成就,名医扁鹊。

秦朝的统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意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

二. 重点、难点重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诗经》、屈原和《楚辞》。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学生认知起来较困难;知识多,头绪多,掌握有一定困难。

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科技文化也迅速发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1)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形成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并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增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和能力。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涌现出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3)新的封建制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刚刚从奴隶制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成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哲学思想1. 老子和孔子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1)核心是“道”。

(2)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永恒;事物存在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变化。

(3)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反映其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态度。

(无为,还有一种含义,即顺其自然。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主要成就:(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对“仁”的解释很多,可引导学生归纳,指出“仁”的思想,主要是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3)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和“学而优则仕”。

兴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治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4)对保护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

经孔子编订和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背后世奉为儒家的“五经”。

而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是对孔子思想的总结、阐述和发展。

★评价孔子思想:第一,具有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第二,强调“爱人”是有阶级性的,维护“周礼”,维护旧的统治秩序,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诸家。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者,主张“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观点的精华是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主张人应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的愿望。

代表作《墨子》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程度。

(3)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痛恨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鄙视富贵利禄。

(4)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突出贡献为历史进化观点,即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胜过古代,不应遵循古法。

核心思想是法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统治人民,但也“法不阿贵”,这是他思想的精华。

分析韩非子思想的意义: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打击奴隶主贵族的要求,较之其它学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故为秦王嬴政采纳,成为秦统一和治国的根本统治思想。

但其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是统治阶级专职意识的表现。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名家辈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和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有利于学术、文学、科技的进步,“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二)繁荣的文学和艺术1. 文学学生接触过《诗经》、《离骚》和诸子散文的代表性篇章,指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色及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重点讨论其史料价值。

《诗经》中的一些诗篇描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还有许多民俗、民情诗,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参考价值;它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史具有重要影响。

伟大诗人屈原创造了“楚辞体”,是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又一贡献。

《离骚》以其丰富的想象、浪漫抒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忧国爱民的时代精神。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富含丰富的百家思想,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深刻的哲学著作,是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在文学上的反映。

2. 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成就,使美术和音乐有了进一步发展。

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乐曲,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绘画已达到很高水平。

(三)先进的科学技术1.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农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历法的发展是最主要的推动力,物理学和医学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2. 成就(1)天文历法:三个世界之最《春秋》记载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公元前613年),比欧洲早600多年。

春秋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经》里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

“《墨经》光学八条”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3)医学——名医扁鹊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一)秦朝的统一1.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战国末期,东方各诸侯国逐渐衰落下去,秦国无敌于天下。

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

(1)战国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经济、文化的联系使各民族各地区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它使秦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4)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2. 秦统一的过程和秦朝的疆域自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此后,秦又统一越族地区(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结合教材“秦朝疆域”图识记,并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补充信息,如:秦为统一岭南,修筑的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这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为加强对越族地区的统治,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为抵御匈奴修筑东起辽东,西至陇西的万里长城,长城在当时起到了抵御游牧民族骑兵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作用,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的见证。

)3.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民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为巩固统治,秦朝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王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的尊号。

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即“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秦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有重要影响。

经济方面:(1)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2)统一度量衡。

(3)统一货币。

(4)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1)统一文字。

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后来,社会上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严禁私学,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

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以上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秦末农民战争1.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主要是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的苛暴引起的。

秦朝的暴政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徭役繁重。

大兴土木,修宫殿、陵墓,筑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

使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2)刑罚严酷。

严刑峻法,除犯罪之人遭受残酷的刑罚外,还要族诛、连坐,殃及亲属、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大量农民为逃避残酷的刑罚,“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3)赋税十分沉重。

赋税重,且种类多,有田租,有按人口多少征收的户赋,还有其它种种苛捐杂税。

百姓负担沉重。

(4)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