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合集下载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

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

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

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

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

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外一种语法手段,其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差异对比探析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同时也是语言翻译时的重要内容。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的差异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对英汉隐喻的差异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英汉隐喻的差异有很多,尤其是在语言使用方面。

英文中的隐喻比较丰富,经常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The sky was a sea of stars”,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汉语中的隐喻比较简单,很少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更多的是使用具体的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星空像茫
茫大海”,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其次,英汉隐喻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语的隐喻往往源于欧美文化,多以科学、数学、自然环境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The universe is an open book”,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而汉语的隐喻往往源于中国文化,多以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宇宙之大,无法描述”,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很明显,其中包括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跨文化视域下,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1)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1)

英语知识摘要】由于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隐喻的理解往往成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后,探讨出了隐喻的理解过程,即它是一个以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

进而就隐喻的理解、翻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关键词】隐喻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隐喻的翻译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

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失败是其必然。

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

本文试图从语用学基础关联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取得翻译等效。

1 隐喻英汉隐喻比较1.1 关于隐喻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定义就表现为不同的说法。

余利三在他著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中说到:‚隐喻是一种将以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备相似点,比喻中不使用喻词,有时甚至省略本体。

‛亚历士多德说:‚隐语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韩礼德(1985)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提出隐喻是将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用另一种语法形式表现出来‛。

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习惯用‚暗喻‛一词,使之与‚明喻‛相对应。

同明喻一样,隐喻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喻。

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而隐喻则干脆把两者说成是一致的;明喻用‚比喻词‛,而隐喻中不用了。

如,The news is as a dagger to his heart.(明喻) The news is a dagger to his heart..(隐喻) Joe fought like a lion.(明喻) Joe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隐喻)。

浅析英译汉中的隐喻翻译

浅析英译汉中的隐喻翻译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总第28期隐喻又称暗喻,是用一种事物喻指另一种事物。

最初,隐喻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匮乏或是词汇的贫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隐喻逐渐固化成为一种语言模式。

只有对隐喻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将相关作品翻译出来。

隐喻这种语言形式,并不是按照常规的语言单位来组成句子的。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词义要融合语境分析,才能得出最恰当的语义。

语境的作用便是排除一部分语义成分而偏向于另一部分语义成分,构成隐喻。

由于语境可以排除一些语义成分,选择出另一些语义成分,所以对英文的汉译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就语言单位而言,虽然语义上有重叠的地方,却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有效地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原文的相关信息,下面就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汉方法进行分析。

一、名词性隐喻的英译汉分析名词性隐喻是英文中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它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不改变原喻体,将英语隐喻译为汉语隐喻或借喻。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情况如下:1.英汉语中隐喻的喻体和喻意皆一致的情况。

从原因上来看又可以细分为两类。

其中之一就表现为人类思维方式的相近性,喻体有类似的语义,这是第一类。

例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我);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水滴石穿)。

第二类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导致的。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彼此吸收融合,某些语言的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

例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G 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给你点颜色瞧瞧),都是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中英文的喻体不一样,但是由于人类认识与思维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就是不换成中文的喻体而直译成中文,也不会影响中国人的理解,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还显得更加新鲜有趣。

英汉语概念隐喻体系的异同

英汉语概念隐喻体系的异同

英汉语概念隐喻体系的异同
英语和汉语的隐喻体系存在一定的异同。

在英语中,隐喻通常是通过比喻或者拓展来表达的,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了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此外,英语中的隐喻往往更加直接和明了,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加隐晦和抽象。

英语中的隐喻常常通过比喻来表达,例如:"Time is money."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时间和金钱一样宝贵。

汉语中的隐喻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描述的是美丽的自然风景,但实际上是在比喻人生短暂如烟。

另外,英语中的隐喻往往更加直接和明了,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加隐晦和抽象。

例如:"He has a heart of stone" 表示他冷酷无情,而"他心如铁石"则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是更加隐晦。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隐喻是修辞手法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隐喻是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概念或主题,从而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或主题。

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的表达上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关系以及翻译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在语言交流和翻译中的作用。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关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一个词或短语直接用于比喻或象征另外一个概念或主题,而间接隐喻则是通过词语的隐含含义或间接的表达来达到比喻或象征的效果。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is a shining star"中的"shining star"是一个直接隐喻,表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汉语中的句子"他是一颗明亮的星"中的"明亮的星"是一个间接隐喻,也表示他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

其次,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根据隐喻的类型和含义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有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he world is your oyster"可以直接翻译为"世界是你的牡蛎",表示世界尽在你的掌握之中;而汉语中的句子"心如止水"可以直接翻译为"the heart is as still as water",表示心境平静。

然而,也有一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需要使用翻译策略来转化隐喻的含义。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使用近义词、类比或相关词汇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a heart of gold"中的"heart of gold"可以翻译为"他心肠很好",表示他非常慷慨;而汉语中的句子"那个字我按不上"中的"按不上"可以翻译为"the character cannot be typed",表示按键无法输入该字符。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对比分析周健安引言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要素。

母语是英语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时,会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的迥异产生对汉语学习动物词汇隐喻意走入误区。

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本文将举例说明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的不同并给予一定的分析,使以母语为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更容易融入汉语语境中学习中文。

一、英汉动物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这类动物词汇无论在英语还是中文里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然而它们各自的丰富内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拿“龙”和“狗”作为例子。

1、龙中国古代的“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龙”是帝王和贵族的象征。

“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赫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着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凡是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词,下面是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一些成语:(1)望子成龙:to wish one’s son have bright future(2)龙子龙孙:to sons and grandson of dragon,which are usually used to call oneself by Chinese people(3)龙肝凤胆:rare delicious(4)龙马精神:the sprite of a dragon horse ,usu. Said in praise of a vigorous old age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

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护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恶魔与邪恶。

在基督教里,龙被看作是一种不祥的动物。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隐喻在表达和理解上也呈现出诸多不同。

深入探讨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并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具体的宗教内容和信仰方式大不相同。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圣经》中的诸多典故和意象常被用于隐喻表达。

例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隐喻那些诱人但被禁止的事物。

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对文化的影响较大,像“临时抱佛脚”这样的隐喻,反映了佛教在人们思维和语言中的渗透。

(二)历史典故的差异英美国家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隐喻的来源。

比如,“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意指遭遇重大失败,这源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

中国历史悠久,丰富的历史典故也被广泛运用在隐喻中,“鸿门宴”就常用来隐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英汉隐喻的区别。

在西方,白色通常象征纯洁和美好,“a white day”表示吉祥的日子。

而在中国,白色多用于丧葬场合,常与悲伤、不祥相关。

(四)自然环境的差别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很多与海洋、船舶相关的隐喻常见于英语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耕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瑞雪兆丰年”这类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隐喻十分常见。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和线性,注重个体和逻辑分析。

这在隐喻表达上体现为直接、明确。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和迂回,更强调整体和意境。

例如,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直接表达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而汉语的“爱屋及乌”则更具含蓄和形象性。

从英汉文化视角看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从英汉文化视角看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

隐喻相关论文的翻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

因此,我们在翻译隐喻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将隐喻转换成明喻,保留源语喻体并加注释,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

[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翻译;英语论文范文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传统的隐喻理论仅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

但是随着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认知隐喻观”,指出隐喻是一种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渗透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赖以存在的重要方式。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隐喻。

然而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语用上所受的制约也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的制约。

而隐喻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普遍现象,必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英汉隐喻翻译时,必须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探讨隐喻的有效翻译策略。

一、隐喻翻译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离开特定的文化,任何语言都与人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深受其所从属的文化的影响。

隐喻,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现象,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众多的文化信息,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充分体现出来。

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准确而有效地传达源语信息,而且要忠实、完整地再现源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由于二者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存在更多的差异。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隐喻(metaphor)指的是一种通过比喻来传达意义的修辞语言。

隐喻
包含两个基本的概念,即原喻体(source domain)和隐喻体(target domain)。

原喻体为已有的概念,而隐喻体则是需要描述的对象,通过比
较原喻体和隐喻体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来增强描述的力度。

中英文之间的隐喻往往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
和语言背景。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隐喻关系及翻译方法:
1. 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

视觉隐喻指的是通过形象的视觉图像来传递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生命是一场旅程”等。

这类隐喻是比较直观的,
翻译时需要将图像转化成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或形象,让读者能够理解
之间的关系。

2. 动态隐喻(dynamic metaphor)。

动态隐喻指的是通过描述一种动态关系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交流是一种桥梁”,“教育是一种播种”,这类隐喻往往需要在翻译时
使用比喻或解释的方式来进行翻译。

3. 感官隐喻(sensory metaphor)。

感官隐喻指的是通过感官体验来表达含义的隐喻关系。

例如,“声音
如丝绸般柔软”,“风味如芳香的茶叶”,这类隐喻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
文化背景进行取舍、补充和适当调整来进行翻译。

总之,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注意到隐喻的类型和含义,并结合目标语言
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含义。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

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

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

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Modern women try 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taking care oftheir careers as well as families, at the same time.例2 他们两夫妻一起走过了婚姻中的低潮时期。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2262019年27期总第467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文/于 辉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概念结构中。

隐喻是“以另一种方式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

(Lakoff,1980)至于隐喻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难分辨哪一个较好。

但毫无疑问,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

因此,作为翻译学习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文化对等。

二、英汉隐喻对比隐喻无处不在,“四分之三的人类语言具有隐喻性特征,”(Newmark,2001)“这种特征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世界文化模式。

”(Quinn,1991)因此,隐喻翻译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本章简要比较了英汉隐喻的异同。

1.英汉隐喻的相似性。

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

这些基本的语义概念在其语言体系中也含有一定的“共性”。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

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隐喻在方位、地域和文化交融方面的相似性。

位置隐喻是指通过参照维度取向的概念来建构的一系列隐喻意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左”表示犹豫和含糊不清,“右”通常表示确切的肯定。

例如,在英语中,“a left-handdecision”的意思是“优柔寡断”,“a right-hand man”的意思是“得力的人”。

同样地,在古代中国,当大臣们访问皇帝时,高阶官员总是站在低阶官员的右边。

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存需求和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人类文化会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发生并共存。

这些共性许多都体现在语言中,表现为大量的语言等价性或语义相似性。

例如: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运用,然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汉隐喻比较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并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扩大词汇量。

一、英汉隐喻的相同之处首先,英汉隐喻都具有比喻性,即用一个形象或抽象的物体来指代另一个事物,表达出一种新的语义效果,从而使语句更有意义,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英文中:The storm smashed the windows.中文中:狂风摧毁了窗户。

此外,英汉隐喻都能够增强表达的强度,让语言更具有美感。

例如:英文中:He was an immovable mountain.中文中:他是一座山般的坚定不移。

二、英汉隐喻的不同之处然而,英汉隐喻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英文的隐喻更多的是指代自然现象,例如:“The heart is a pump.”而汉语更多的是指代人文现象,例如“那场比赛就像攀岩一样困难”。

其次,英文隐喻更多拓展性,一个隐喻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He was a lion in the fight”,可以表达勇敢、凶猛等形容。

而汉语的隐喻更具有具体意义,一个隐喻一般表达一种概念,如“这项工作就像冰山一角”,表达的具体意义就是难度巨大。

再次,英文隐喻多以同义比喻形式出现,如“It was a desert”,表达的是无聊无趣。

而汉语隐喻则更多以反义比喻形式出现,如“他是一座孤山”,表达的是孤独无助。

三、结论从上面的比较与分析来看,英汉隐喻有着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新的意义,使语言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提升英语水平。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暗示另一句话的意思。

隐喻在汉语及其他语言中都普遍使用,在英语中也有广泛使用。

英汉隐喻拥有相同的功能,但有着不同的形式。

因此,比较英汉隐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们。

一、英汉隐喻的形式1、英语中的隐喻在英语中,隐喻通常包含三种表达形式,即形容词比喻、定语比喻和动词比喻。

形容词比喻表示在进一步细化描述时,对某物体的特征进行喻指,例如“Her eyes sparkled like diamonds(她的眼睛闪烁得像钻石一样);定语比喻指的是正式地把一种东西当作另一种东西来描述,例如“the wind arms”(风的手臂);动词比喻指的是用某种动作来描述另一个概念或抽象概念,例如“The waves were dancing”(海浪在跳舞)。

2、汉语中的隐喻汉语中的隐喻更加丰富,主要有三类,即含蓄比喻、喻义比喻和双关比喻。

含蓄比喻是指用不明显比喻的方式来暗指一个事物,例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同一事物出现了两次);喻义比喻是指表面上比喻事物,但实质上是比喻其他事物,例如“百年好合”(指相处很久和睦);双关比喻指利用语言上的双关性和联想性,从一个角度说明另一个角度的事物,例如“稳扎稳打”(指定下目标,坚持一个方向)。

二、英汉隐喻的比较1、隐喻的功能英汉隐喻都有提高语言表达效率的作用,帮助人们用少的话来表达多的意思,并加深对其思想的印象。

2、隐喻的形式英汉隐喻的形式有所不同,英语中更多的是以形容词、定语和动词形式来表达,汉语中则更多地借助含蓄比喻、喻义比喻和双关比喻等形式来表达。

3、交流效率英汉隐喻的形式相同,但对于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有某些区别,从而影响交流效率。

因此,在进行英汉沟通时,要多加留意其中的差异,以便把握好语言的正确语义。

三、总结英汉隐喻都是一种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英汉隐喻在形式和意义上有所不同。

汉英爱情隐喻的比较浅析

汉英爱情隐喻的比较浅析

汉英爱情隐喻的比较浅析摘要: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无数不朽的爱情篇章。

爱情概念本身通常是抽象的,因而人们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这一情感。

这不仅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要求,也反应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对爱情相同的认知本质。

同时,由于生存环境和道德文化的差异,爱情的隐喻又有着差异。

关键词:爱情;隐喻;认知一、认知隐喻观爱情是什么?虽然中西文学作品中有数之不尽的爱情篇章,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传奇、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生死相依,但是故事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爱情更无永恒统一的模式,每个自然的生命个体对爱情都有着各自美好而独到的表达方式,由于隐喻符合人们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本质,它恰恰为爱情这一美好感情提供了宣泄的途径。

很长时间以来,隐喻只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

然而,从1930年代起,很多研究者包括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还有认知科学家,做了很多研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 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问世以来,隐喻的认知地位得到了正式确立。

他们的研究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二、汉英爱情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一) 用具体事物隐喻爱情人类思维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事物。

爱情是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而这种情感又是复杂抽象的,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或有形的事物来描述它。

不仅爱情概念本身可以被隐喻化,爱的对方也可以用隐喻来描述。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选择同样的事物来描述爱情,例如:1) 爱情是植物Our love is flower.爱情的美丽花朵是用心田浇灌的。

植物是构成大自然最常见的要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更离不开植物。

植物有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这和爱情的发展有着相同之处,所以人们用植物来隐喻爱情。

浅议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与翻译

浅议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与翻译

浅议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与翻译作者:张礼敏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1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

本文从这个观点出发,尝试对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做以对比,讨论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及其民族文化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他们的翻译。

一、隐喻的概念性本质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1]。

因此,莱考夫称之为概念隐喻。

人类的概念系统基本上是通过隐喻建构的。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脑储存着大量的概念隐喻,如Time is money,Argument is war等。

为了理解隐喻的这一概念性本质,莱考夫与约翰逊举例进行解释:基本概念隐喻: Argument is war.[2]语言表达:(1)Your claims are in defensible.(2)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3)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4)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5)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6)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事实上,我们在谈论“辩论”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战争”,但是我们是通过“战争”的概念来解释“辩论”这个概念以及辩论的行为的。

在英汉语中,这种解释事物及理解世界所采用的概念隐喻方式是共通的,因此,这种概念隐喻在英汉语里也是相同的。

所以,上述六个例句分别可以译为:“你的观点不堪一击。

”,“他攻击我论据中的每一个弱点。

”,“他的批评正中目标。

”,“我击毁了他的论点。

”,“我在辩论中从没赢过他。

”,“他击溃了我的所有论点。

” 这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说的,概念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的,行为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因此,语言也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建构发展起来的[2]。

浅谈汉英隐喻翻译

浅谈汉英隐喻翻译

浅谈汉英隐喻翻译王丽莉【摘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语言中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且人类文化与动物是紧密联系的,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和民族文化心理,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出现了不同的隐喻。

基于此,从源语本体有无对应隐喻及有本体的空缺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所采用的方法。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metaphoric meanings of animal vocabulary are differ-ent. Besides,the human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imals. According to the habits of animals and ethnic cultural psychology,the same animal may have different metaphors in the two languages. 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zes whether the ontolology of source lan-guage has corresponding metaphors and the vacancy with ontolology,these two aspects and summarizes the methods adopted.【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2页(P142-143)【关键词】本体;喻体;翻译【作者】王丽莉【作者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其早期特定生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年代更迭环境及社会文明程度中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成绩:__________________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作者:朱悦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朱悦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Zhu Y ue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

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clarify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is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This essay attemptsto mak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in the categories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natural phenomen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cludes the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e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some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Key words: metaphor;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引言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

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

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的失败是其必然。

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或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隐喻语言学大师王德春在他的书《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可以承载民族文化,民族间可以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

”[1]而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就不得不与社会相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隐喻现象的普遍性。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国外,隐喻研究开始于Aristotle(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在其名著《诗学》(Poetics)中写道:“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hing of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亚里士多德还说:“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隐喻大师。

……它才是天才的标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y far is to be a master of metaphor)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对隐喻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

我国流传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诗经》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赋、比、兴”,“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隐喻。

在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现象的真知灼见。

由于隐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通常把世间某些品质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但是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历史、思想、生产实践、生活方式等相差甚远,所以有很多语言虽然表示同一个意思,但却用不同的隐喻来实现的。

[2]二、英汉隐喻比较人类共有的许多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造就了不同文化在修辞手法也有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受其熏陶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其比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英汉语的隐喻的异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1地域联想的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喜欢航海。

自古以来,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他们的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当他们表达思想时,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有关的事物。

而在平原农耕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由于长期的农业文化,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其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地,因而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与陆地上的人、事物作隐喻的比较多。

而且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地域因素,与英语民族有很大区别,中国多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不分的朴素的辨证的观念,致使他们对形象思维较为倚重。

形象思维更注重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就是将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描述,通过表象和形象表达思想。

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是,汉语成语是“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而英语则说:“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是看不出一个好水手的。

) 再如比喻熟悉事物,深得窍门,汉语成语有“了如指掌”这成语,它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向来重形象,重直观的思维特征。

而英语则说“know the ropes”(熟悉绳子),以“ropes”(绳子)这一来自航海的工具作为比喻,也贴切英国四面环海的地域环境。

如我们所知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在未下雨之前就把门窗修理好,此间事先作好准备,而英语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他们用“when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来表示在平时作好准备。

1.2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

西风,在汉语文化中常指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

如: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东风在汉语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春天世间万物由于春风吹拂而有了蓬勃的生机。

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句,更有“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光”之佳句。

而在英语文化中,east wind(东风)却为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

当东风吹起,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

相反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如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中,把西风比喻成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同时,在很多场合,汉语文化中的“东风”可用来比喻其他事物。

就如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周瑜火烧赤壁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现已是千古佳句。

这里的“东风”用来比喻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

[3]1.3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在隐喻联想上反映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相比之下,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较大。

它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来源于宗教隐喻联想多半与菩萨或神佛有关。

如“现身说法”、“借花献佛”等都源自中国的佛教用语。

而英语民族多数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必读书,其中不少词句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警句格言。

比如汉语文化用“栋梁”、“主心骨”这些形象来比喻“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或者物”,而英语则以“盐”(salt)来表示此意义,如“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

这个成语在《圣经·马太福音》中可以见到,耶稣鼓励他的门徒时,就是用盐作比喻的:“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你们是世间的盐。

)所以用“盐”联想“社会中坚”。

语言中宗教联想的不同也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心理特点。

如当要比喻好人会得到佛的保佑时,中国人会说“吉人天相”。

但是,反映英语民族渴望交好运免灾祸的成语却是“touch wood”(摸木头)。

这与英语民族的宗教习俗紧密相连,因为早期基督教徒对木制十字架具有崇高的信念,认为木制十字架可以使人避难消灾。

这些行行色色的隐喻表达方式,无非反映一个这样的事实:宗教信仰多元化导致隐喻的多样化。

三、英汉隐喻的翻译英汉隐喻互译就是基于语用学话语理解的关联理论。

译者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隐喻。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4] 3.1直译法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相同的隐喻表达式,可采用直泽法翻译,这样可再现源语认知方式,保留原语基本结构和远隐喻形象,最大限度再现原语风貌,意境,形象和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