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病篇课件
伤寒精品课件:太阴病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1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276) P16
8
❖ 提出太阴病兼表证的治法之一。
❖ 本证为太阴兼表证的一种情况,也称太阴中 风证。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四肢烦疼(脾主 四肢),脉浮,所以用桂枝汤和解。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9
原文解析
自利不渴,属太阴——强调太阴病的辨证 要点就是自利而口不渴。
(脾阳虚则自利,湿邪内停则不渴)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虚寒正治法。 四逆辈——即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 脾虚寒以下利为主;胃虚寒以呕吐为主。
2020/7/14Fra bibliotek《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020/7/14
7
提要 提出了太阴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
变证。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6
原文解析
腹满——经气不利,脾运失职,湿阻气滞。 注意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详见阳明病篇) 吐,食不下——升降失常,运化失司。 自利益甚——脾虚气陷,湿渗肠间。 时腹自痛(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阳虚寒凝 胸下结硬——脏气内虚,阴寒内凝。
12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 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P168
提要 讨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痛的证 治。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3
原文解析
太阳病,医反下之——太阳误下,邪陷
太阴经脉
腹满时痛(腹痛阵作)——太阴经脉受
伤寒少阳太阴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8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 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
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 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精选ppt课件
5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 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 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 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 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 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 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 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具有宣展三焦气机的功效,230条通过宣 展三焦气机,使三焦气机通畅,津液下输而大便 通畅。
精选ppt课件
12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 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 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 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精选ppt课件
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
伤寒与临床三阴病培训课件
2. 久痢用乌梅丸,此处是何种状态?
少阴伏热入厥阴。 非大热证,多为初起。
3. 特殊状态 ——厥阴阳明并病
伤寒与临床三阴病
32
病案
曾治一中年妇人,于孟春感冒风寒,四、五日间延为延医。其左脉弦而有力,右脉 洪而有力,舌苔白而 微黄,心中热而且渴,下利脓血相杂,里急后重,一昼夜二 十余次,即其左右之脉象论之,断为阳明、厥阴合 并病。
伏气化热也可导致下利 ——下利而觉热
因此有厥阴温病 ——
临床上见于什么情况?
伤寒与临床三阴病
28
二、厥阴病白虎汤证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 之。
1. 与太阳篇的白虎汤证有什么区别?
太阳篇:脉浮滑,表里有热; 厥阴篇:脉滑而厥,表寒里热
2. 如何处理?
除了白虎汤还应用什么药? 加不加人参? 少阴篇加了什么?
1. 是什么脏器的病? 2. 首要症状:腹满 3. 脏病及腑:脾 → 胃、大肠 → 吐、利 4. 下之 → 脾气下陷 → 不能散精于肺 → 胸中结硬
伤寒与临床三阴病
3
二、太阴病桂枝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1. 怎么理解?——关键在哪里?(脉浮) 2. 临床如何运用?
化热怎么办?(如春夏) 太阴病原有的症状腹满怎么处理?
20
八、少阴病真武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1. 如何判断有水气?——小便不利
同时具备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另一条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伤寒论(5.6)--太阴病预后
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P298 )
何志雄教授意见: 太阴中风,指由风寒直接引起发病的太阴外
症(表证),与太阳表证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身不发热而手足自温,同时伴
烦热疼痛之感。 脉由原来轻按见微,沉取见涩而转见充沛有
力(即长脉)为病愈之兆。
太阴阳复自欲候( 278/P299 )
脉浮缓: 太阳中风 ---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 浮而和缓 太阴病 ---- 脾气虚弱,寒湿阻滞 --- 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 --- 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 --- 非少阴、厥阴
系在太阴
转归:
太阴发黄 ---- 寒湿阻滞,肝胆失疏 ---“ 于寒湿中求 之”
脾家实 ---- 脾阳恢复 ---- 腐秽当去 ---- 暴烦下利日 十余行
太阴转属阳明候( 187/P300 )
① 系在太阴 ② 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 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归纳
① 脾家实,腐秽当去 ② 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 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④ 脾损及肾 - 少阴病 ⑤ 误治传变 - 厥阴病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P35-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表虚邪馅,胸阳不展,或胸阳不 振) (P76-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邪热传入里,下迫 大肠) (P87-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损伤脾阳,寒湿内生)
脾阳来复,下利自止,其病向愈。
太阴阳复自愈候
脉浮缓:
太阳中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浮而和缓
太阴病----脾气虚弱,寒湿阻滞---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非少阴、厥阴
系在太阴
转归:
太阴发黄----寒湿阻滞,肝胆失疏---“于寒湿中求 之”
脾家实----脾阳恢复----腐秽当去----暴烦下利日十 余行
•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方药:四逆辈。(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
汤)
太阴病:自利不渴----寒湿内停中焦,下利轻, 津未伤。
少阴病:自利而渴----肾阳虚衰,脾失运化, 水湿下渗,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里热下利之口渴----邪热内迫阳明,胃肠传导 失职,热灼津伤。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 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 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 明病也。(187)
①系在太阴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阳复太过,转属
阳明—由湿化燥,由寒变热,由虚转实,由
阴出阳。)
归纳
①脾家实,腐秽当去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④脾损及肾-少阴病 ⑤误治传变-厥阴病
气解伤寒论太阴篇
气解伤寒论太阴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之为病,就是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胃家虚寒,与阳明病证胃家实热相反,即里虚、里寒者属太阴,里实、里热者属阳明。
太阴病证简称太阴证。
太阴证腹满而吐,乃为里寒之脾气不升、里虚之胃气不降,寒饮结滞胃肠,故腹满;寒饮上逆则吐;寒饮作痞故食不下;寒饮浸渍大肠故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时痛时不痛,是虚证疼痛特点,若误以实证疼痛而下之,则使胸下亦虚,阴寒益甚,寒湿邪气乘虚又聚结于胸下,必胸下结硬。
太阴时辰为亥子丑上,此时天之阳气为日没入夜,人与天应,人之卫气亦入阴入脏。
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日)而外出,得阴(夜)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常人在太阴时辰上感受风寒,多表现为寒邪直入胃肠之腹满而吐,自利益甚。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是在太阴时辰上发病为中风,太阴中风不是太阴病证。
四肢烦疼,为表有邪气,法当阳脉强。
阳微阴涩而长者,指脉象寸微、尺涩而长。
阳脉微,是阳脉由强变微,也是表邪由强变衰,此为邪风衰退。
尺脉涩者为里虚,如经曰:“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里虚者不应当脉长,故此脉长者则为里气来复。
里气来复,表邪衰退,正复邪却,必为欲愈。
凡中风者,法当阳脉强,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就是寸浮而尺弱,也就是寸不弱而尺弱;阳明中风“脉浮而紧”或“脉弦浮大”,也是寸脉不弱;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气上冲至头目,必然寸脉不弱,如经曰:“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弦细头痛发热者,为有力细长之脉,若为无力细长之脉,则为欲愈之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和太阴中风“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类同。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是由脉不浮变为稍微浮,脉稍微浮是阳气来复。
厥阴中风初得病时,必然阳脉强,否则不能称其为中风。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共19页文档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太阴病篇》幻灯片
二、太阴的病理
〔一〕太阴病成因
1. 脾阳素虚,寒湿直中
虚弱
病因 2.三阳病误治、失治 化失职 太阴病
寒湿内盛
3.肝肾疾病,累及脾土
脾阳 运
肝病传脾
〔二〕太阴病的性质——里〔脾〕虚寒证。 邪入太阴,其病变多表现为脾阳缺乏,寒湿内聚之证
其机理是什么? 4.试述太阴寒湿发黄的病机和治疗原那么。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4〕
提要: 太阴中风的主证及愈候。
1主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脾主四肢,风
淫末疾
阳微〔浮微〕—邪微
2主脉 —欲愈。
转长—正复
阴涩〔沉涩〕—里虚
讨论: 1.何为太阴中风?
自利不渴—脾阳下陷,寒湿内聚—太阴病下利特点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作为辨证的依据,有别于其它诸下利证
太阳病下利—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发汗解表,升清止 泻—葛根汤
下利 汤
辨证
少阳病下利—胆热干肠—清热坚阴止利—黄芩汤; 邪热迫肠,肠热下利—清热止利—葛根芩连
阳明病下利 热结旁流—攻下里实—承气汤;
也〞。 假设果真属虚,芍药又为补虚而用,280条为何又有“太阴为病 ,脉弱,其人 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禁例。芍药果能补虚,何 以与大黄 并提,此实以芍药通血痹〔通脾络〕,为虚中挟实。
6.关于证之寒热 芍药用量虽然偏重,性味虽然酸苦微寒,但是方中其它四味药皆是
冉雪峰:
“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见有大黄 ,即扯向阳明,经论旨意毫无领略。……本太 阳病四字,已成追溯过去的名词……桂枝为群 方之魁,泛应曲当,可以和外,可以和内,究 之温煦暖营,是为温法,加芍药、大黄,是为 寓下法于温法之中,适合太阴下而不下,不下 而下意者。总上以观,此是太阴的温法,不是 其它的温法,太阴的下法,不是其它的下法。 桂枝而纳入大黄,定法中又有活法,大黄而融 入桂枝,活法中又有定法,反不失正,变不乖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太阴病(10)
理中汤治疗脾阳虚泄泻案例
王某,男,39岁。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 ,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少效 。予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 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之苔,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法宜补 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9克,炒白术9克,黑干 姜7.5克,炙甘草6克。连服6剂后,病情大有好转,继用前方6 剂,药尽即瘥。(谢俊明.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
小便自利——阳气回复,脾尚健运 ——湿从下泄,邪有出路——不能发黄
太阴病篇 34
(278)太阴寒湿发黄
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正邪剧争,驱邪于外
清阳得升,阳气伸展 脾阳恢复
“脾家实” 浊阴得降,推荡积滞
正复邪去 利必自止
太阴病篇 35
(187)太阴转属阳明机理
太阴病
寒湿久郁化热
过用温燥
阳明病——大便硬
其他:小儿慢惊风、多寐、泄泻属脾气虚寒者。
太阴病篇 17
理中汤治疗脾阳虚泄泻案例
崔某,男,5岁。呕吐,泻泄,高热来势凶猛,延诊。热退 吐止,仍泻,有轻中度脱水,建议转诊,治疗7日,脱水纠正, 但泻泄仍作,到某医院治疗14日,泻泄未瘥。出院延余诊。症 见神疲体倦,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口不渴,大便清稀,舌淡 ,苔白,脉沉弱迟。辨证为脾胃虚寒,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 胃,拟理中汤加味。处方:人参5g、炒白术10g、炮干姜5g、炙 甘草3g、炮附子5g、肉桂3g(另包)、砂仁3g、茯苓10g,日1 剂水煎服,连服2剂而愈。(崔兆兰.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河北 中医,2000,22(9):686)
太阴病篇 19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太阴兼表证(276) 太阴腹痛证(279)(280) 太阴发黄证(259)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 讨论:
太阴病误 下二种转归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
及表现
279条“腹满时痛”脾胃气机不和
时272腹97“3自腹腹痛满满,时痛”机尽理相不同“里里大虚虚实不并痛甚有”兼下有利气气—滞滞四瘀郁逆阻滞辈脾脾络络
2020/3/7
—伤寒桂论 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11 。
❖ 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
❖ 分析:
伤寒脉浮而缓 辨表证不在太阳而在太阴
20手20/3足/7 自温(要点) 伤寒论
14
太阴当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发身黄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发黄,太阴当寒 湿发黄
暴烦下利
脾阳恢复所致表现—脾家实
日十余行必自止
原文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2020/3/7
伤寒论
2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 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
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
也。
❖ 提要:太阴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2020/3/7
伤寒论
15
❖ 分析: 大便硬者 太阴阳复太过,由湿化燥转出阳明
以一症概其余故云“为阳明病也”。
余外内容同278条
2020/3/7
伤寒论
16
《太阴病辨证论治》课件
《太阴病辨证论治》PPT课件
# 太阴病辨证论治 PPT课件 ## 简介 ### 太阴病的基本概念 ### 太阴病的病因、发病及症状
辨证论治
1
临床治疗原则
根据太阴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
运用草药、针灸、穴位按摩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3
方药选择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太阴病常见证型
总结: 太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正确辨证论治对患者康复至关重 要。 建议: 医护人员应深入学习太阴病的辨证论治方法,积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 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2. 《伤寒论》 Q&A: 太阴病的辨证论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包括与太阴热毒炽盛, 表现为高热,口渴,大汗 等症状。
胸痹内藏证
寒湿内盛,影响气血运行, 表现为胸部闷痛,气促等 症状。
胸痹外合证
外邪侵袭,表现为寒热交 替,恶寒发热等症状。
胃寒证
脾胃阳气不足,形成寒凝,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等症状。
腹痛证
寒湿为患,蕴结腑腑,引发腹痛,腹胀等症 状。
结束语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第五章太阴篇第⼀节概说太阴病是⼀种脾胃虚寒的证候,是病情趋向衰退,脾胃机能减弱的疾病,太阴居三阴之⾸,它在三阴中症状较不复杂及病情亦较轻浅的疾病。
太阴病的成因:(⼀)藏有寒: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寒,初发病即能形成太阴症状或由于脾胃素虚,外邪传⾥,从寒化⽽成的。
(⼆)阳经误治引起:因误治损伤脾⽽形成。
如原⽂279条“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腹满痛者,属太阴也……。
”⼆、太阴病的病机:内经“脾主为胃⾏其津液者,”这说明脾的主要作⽤是运化津液,升清降浊供养全⾝的营养,⼜“脾恶湿,湿⽓太胜,则其运化之能⼒不⾜,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腹胀满,⾷不化,若⽔湿停滞肠胃则⼤便泄泻,上逆为呕吐。
因下焦⽓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故多见⼝不渴。
所以太阴病下利⼝不渴,不发热是特点,内径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寒,⽓机不化,则腹部满闷,寒⽓阻滞则见时腹⾃痛。
⼆、太阴病的主要脉证:主证:腹满⽽吐,⾷欲减退,时腹⾃痛,⼿⾜温,⼝不渴,但不发烧,亦是特点。
脉象:多濡弱或迟缓。
第⼆节太阴病的辨证论治太阴与阳明互为表⾥,关系较密,可互相传变,如阳明病久⽽虚者可转为太阴;(太阴病中阳渐复者可转为阳明)。
阳明病为燥热伤津的⾥实热证,太阴病逝寒湿为患的⾥虚寒证。
显然⼆经得病证是根本不同的,但亦有症状易混故必严加区别,如腹部满痛是太阴与阳明共见的主要症状,但太阴病是隐隐的时腹⾃痛,且⼤便⾃利,腹满时减,喜温⼿按,多不⼝渴,⽽阳明腑证的腹满痛是腹痛较甚,拒按且⼤便秘结。
若辨证不清,将太阴病误为阳明腑证,妄⽤攻下,就会重伤胃阳,造成胸下结硬的不良病变。
(原⽂273条)。
太阴病亦有兼轻度表邪⽽出现脉浮等表证症状者,此即“太阴中风,”它和太阳表证及少阴两感证不同,须予以区别。
太阴病是⽆热⽽⼿⾜⾃温,太阳病则早晚必现发热;少阴病则有四肢厥冷。
太阴病为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的疾患,所以治法当以健脾、燥湿、温阳,散寒为主,但太阴病亦有兼存表证者,故必须权衡轻重按标本缓急的原则表证偏重的先解表,⾥证为急得则先治⾥,总之,要按照病情,随证灵活⽤药,亦不能拘守于某⼀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
❖ 分析:
伤寒脉浮而缓 辨表证不在太阳而在太阴
手足自温(要点) 2020/3/22
伤寒论
1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太阴当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发身黄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发黄,太阴当寒 湿发黄
暴烦下利
脾阳恢复所致表现—脾家实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2020/3/22
伤寒论
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身、目、溲黄 温中散寒
黄如晦暗
化湿退黄
切忌攻下
此即“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2020/3/22
伤寒论
1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
原文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紧在太 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 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 提要:述太阴病的提纲证 ❖ 分析: 腹满—脾阳受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气机
不畅。为太阴之特征,亦属主证。
2020/3/22
伤寒论
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阳明:实热内阻,腑气不通,腹满不减。 腹满 太阴:脾虚失运,寒湿内阻,腹满时减。 下利— 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益甚— 脾阳与寒湿消长所定,为临床难点、要点 呕吐 脾病及胃 食不下 胃气上逆
❖ 治禁:从病机,主证分析,忌下是无疑,若下, 脾胃大伤,寒湿愈甚至凝结故云 “必胸下结硬”
2020/3/22
伤寒论
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
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提要:述太阴病的证治
❖ 分析: 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故“属太阴”前后
自利不渴 言寒湿属阴
互应文法—症状
示里虚寒证
以其脏有寒故也— 脾虚失运,寒湿阻滞—病机
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治则
2四020/逆3/22 辈—理中、四逆、伤寒真论 武汤等—方药
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讨论: 为何不直接具体方药而以“四逆辈”? 从病机:脾阳与寒湿消长。 从脏腑相关论:脾肾关系甚密切。
体现仲景不株守一方是辨证论治精神或 视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施治” 的实例示范。
原文概括了太阴主证、病机、治则方药 于一条原文中并不多见。
2020/3/22
伤寒论
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 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
二、太阴病机
平素脾虚
脾虚失运
风寒直中太阴 寒湿内阻 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三阳误治转属
2020/3/22
伤寒论
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提要:太阴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 分析: 腹满时痛—太阴误下,中焦脾胃气机不和气滞
瘀阻脾络 大实痛—腹满时痛的重证
2020/3/22
伤寒论
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治法: 腹满时痛—通泄湿热以安脾络—桂枝加芍药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原文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 弱,易动故也。
❖ 提要:承279条再告诫,太阴脾本为虚,若有 279的病理机转,在治疗时应用白芍、大黄之 时应谨填。同时本条文补述太阴病主脉一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说
一、太阴生理
❖ 太阴之气:脾胃及其经脉功能综合体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胃之腐熟是脾主运化
之基础,脾的运化又促进胃之受纳腐熟,可见脾
胃关系甚为密切。脾主运化精微与水湿又须赖肺
的肃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并行,此即经曰:
三、太阴临床特征 腹满 时腹自痛 呕吐下利,食不下
四、治则: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四逆辈
五、归转
脾阳恢复太过—阳明病 脾阳恢复利止—病愈
取决于脾 阳恢复程度
小便不利—寒湿发黄
2020/3/22
伤寒论
3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领
原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 讨论:
太阴病误 下二种转归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
及表现
279条“腹满时痛”脾胃气机不和
273腹满,
“大实痛” 气滞瘀阻脾络 机理不 里虚并有下利—四逆辈
时27腹9“自腹痛满时痛”尽相同 里虚不甚兼有气滞郁滞脾络
2020/3/22
—伤寒桂论 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10 。
三、太阴发黄证
原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 湿中求之。
2020/3/22
伤寒论
1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提要:太阴寒湿发黄的成因、机理及治禁
❖ 分析:
伤寒 —脾阳受伤 ↑过汗 寒湿中阻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 提要:太阴表证的证治 ❖ 分析: 脉浮 太阴里虚寒证不甚而 宜桂枝汤 可发汗 有发热恶寒四肢烦痛
2020/3/22
伤寒论
8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