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

本节课将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世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欣赏法: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2.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明确: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一、自学《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19 分钟) 1.了解作者(2 分钟)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 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 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 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 朗读诗歌
1、 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 的
诵读节奏。(1 分钟)
2、 全体学生齐读。 (1 分钟)
3、 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3 分钟)
(三) 了解诗的内容 (5 分钟)
1、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 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 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
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2 分钟)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
心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学习《望岳》
(一) 作者及背景简介 (2 分钟)
(2) 研读诗歌把握主旨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
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
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
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
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
手段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的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2)艺术特色的分析:五首诗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的抒情手法、《登快阁》的豪放风格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诗五首》
-韵律规律: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平仄、对仗等韵律特点,学会模仿创作,加深理解。
-意象与隐喻:教师需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寓意孤独与超然。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古诗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示了诗人王之涣的博大胸怀,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突显了时光流转与人生短暂的哲理,这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把握古诗的韵律规律,如平仄、对仗等。
-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古诗的意象和隐喻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关于古诗背景和诗人生活的资料,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尝试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古诗创作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增加一些创意性的环节,如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20 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五首》,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和《悯农》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诗歌解析(15分钟)针对每首诗歌,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五首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旁边标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学生应继续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0古代诗歌五首课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课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课目的:1.认识诗人平生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五首古诗,注音节奏和韵律,领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诗人踊跃乐观、高昂向上、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

教课难点:1.背诵古诗,领会感情。

2.学习诗人踊跃的人生态度。

教课课时: 3 课时教课过程:登幽州台歌教课目的:1.体会诗的阔大凄凉的境界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3.诗人的形象教课过程:一、导语:千金市骨 :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今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背景1.陈子昂:字伯玉,唐朝文学家。

2.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脑筋和军事目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发兵抗敌,任陈子昂为从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搭理,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改过,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心里非常难过,他单独一人到达邻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先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如何的境遇?——不时角度(前、后)。

先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功业未成,空老一世。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发挥)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心里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何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穷辽远。

在无穷的时间与空间眼前,诗人感觉孤单,孤独,凄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世,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经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生者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愁苦情怀。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表达、倾听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以《登高》为例,关注诗人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感慨。
-以《望岳》为例,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以《春望》为例,体会诗人对战争、人民疾苦的关注。
(3)诗歌中的意象解读。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赤壁》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理解“大江”、“浪淘尽”等意象。
(4)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示范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突破难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画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会被鼓励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如何将诗歌的情感和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诗歌是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传达情感的。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彩开篇词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嘛。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诗人们心中的那份孤独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2.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注释: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这五首诗,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从练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走进我国古代文化长廊,优秀诗歌灿若繁星,名家大师层出不穷,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五首》,去感受古代大师们给我们带来的光辉哲理与思想启迪……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能根据作者写实诗时的心情、经历等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要读准字音,借助解释理解“悠悠”“怅然”的意思。

2、抽查学生自读情况。

3、明确诗歌节奏。

【设计意图】诗歌言简意赅,多读能让学生增强语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快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赏析作品1、根据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作者看不到明君而产生的伤心难过的心情。

2、诗句解说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这个词的运用,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意境。例如,《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景象,《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雄伟气势,《夜宿山寺》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等。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2.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诗歌的情感表达:五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如《江雪》中柳宗元借雪景抒发孤独之情,《元日》中王安石对新年的喜悦和期望等。
(3)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引导学生关注五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如《登鹳雀楼》的平仄对仗,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前预习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
特点,有些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如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三首》。

(2)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指写随机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是作者将自己在己亥年南归北上往返途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余首杂诗,统名于此。

通假

荡胸生曾.云(同“层”,层叠)
古今异义前.不见古人(古义:过去。

今义:方位词,与“后”相对。


造化
..钟神秀(古义:指天地、大自然。

今义:福分,运气。


阴阳
..割昏晓(古义:指山的北面和南面。

今义:指人间和阴间。


不畏浮云
..遮望眼(古义:暗喻奸佞的小人。

今义: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丰年留客足鸡豚.(古义:指猪肉。

今义:泛指小猪。


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方位词用作名词,过去或未来的人、事)飞来山上千寻.塔(动词用作量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文言
句式
倒装句:荡胸生曾云(主谓倒装,应是“生曾云荡胸”)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新课展开
登幽州台歌【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望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次句作答。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泰山有神秀之气,实际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

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七八句化用孔子名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

《登飞来峰》:拔高诗境,高瞻远瞩。

诗的转、结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绝妙情语,点睛之笔,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游山西村》:融情于景,耐人咀嚼。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己亥杂诗》(其五):构思巧妙,立意深远。

这首诗构思新颖独特,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始终不变。

此诗格调激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将这五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改写为小散文。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应将背诵古诗和理解诗歌诗意放在第一位。

只有读通了诗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旨。

因此我采用了一起背诵古诗的小组比赛的形式,效果十分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