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报告单
凝血报告单
凝血报告单是医学实验室根据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和测试,评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的一种医学报告。
它通常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衡量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所需的时间。
通常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定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衡量血浆中激活凝血通路所需
的时间。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变化。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将患者的PT结果与正常对照
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使用不同试剂导致的差异。
4.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它是凝血
过程中纤维蛋白形成的前体。
5. D-二聚体(D-Dimer):血浆中D-二聚体的浓度,它是纤维蛋白溶解后生成的产物,在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 血小板计数(PLT):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在血液
凝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
在血液凝固和纤溶相关疾病。
根据报告单的具体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和建议。
血凝全套报告单
血凝全套报告单一、引言本文档为血凝全套报告单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血凝检验的结果,并为医生提供参考。
血凝全套报告单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患者血液凝固机制的功能和起始时间,对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验项目血凝全套报告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检验项目: - 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评估患者体内凝血酶原激活的能力,正常值为25-38秒。
- 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衡量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活酶的功能,正常值为12-15秒。
- 凝血酶时间(TT):评估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和程度,正常值为15-18秒。
-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为150-450×10^9/L。
-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用于评估凝血系统中凝血酶生成的速度,正常值为70-140%。
- 纤维蛋白原(Fbg):评估血浆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正常值为2-4 g/L。
三、结果解读根据患者的测试结果,我们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范围,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果。
1.APTT:–患者的APTT结果为X秒,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以明确诊断。
2.PT和INR:–患者的PT结果为X秒,INR为X。
根据结果,患者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活酶功能正常/异常。
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酶原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3.TT:–患者的TT结果为X秒,接近/超出正常范围。
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可能较慢/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原因。
4.PL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X×10^9/L,处于正常范围。
血小板数量正常,没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5.FⅡ:–患者的FⅡ活性结果为X%,超出正常范围。
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可能较慢/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原因。
6.Fbg:–患者的Fbg结果为X g/L,正常范围内。
血浆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正常,没有纤维蛋白原异常的情况。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10页
PT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路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 足够量组织凝血活酶 (含TF)和适量钙离 子,满足外源性凝血 全部条件。从加钙离 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 需时间即血浆凝血酶 原时间。
AT- Ⅲ由肝脏和内皮细胞产生,经过与凝血因 子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 用可增强倍。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几乎无肝素, AT- Ⅲ与内皮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 强血管内皮抗凝功效。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28页
AT抗凝机制
பைடு நூலகம்
丝氨酸位 点
丝氨酸
肝素
AT
凝血酶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29页
AT- Ⅲ 抗凝血酶Ⅲ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6页
凝血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次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 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7页
内源性凝血路径:血管内皮细 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 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 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外源性凝血路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路径:内外源性凝血路径形 成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酶 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活 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8页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单
凝血功能报告单凝血功能报告单是一项重要的检查,用于评估血液凝血的功能状态。
这个报告单包含了多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这个检查尤为重要。
报告单中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中不同环节的功能状态。
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的指标。
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则是评估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块形成能力的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能够聚集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就会导致凝血功能的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现象。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个评估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指标。
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块的主要成分,它能够在血液中形成网状结构,使血液凝结。
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过低,就会导致凝血功能的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现象。
D-二聚体是评估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指标。
当血液中出现血栓时,纤维蛋白会被降解,释放出D-二聚体。
因此,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存在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报告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通过对报告单中各项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对于需要手术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及时发现和处理凝血功能异常,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保障患者的健康。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凝血五项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通过对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和解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本文将就临床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解读进行讨论。
凝血五项报告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是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价外源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用于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成年人的PT一般在11-13.5秒之间。
当P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这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
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用来评价内源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成年人的APTT一般在25-35秒之间。
当APT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这也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
第三个指标是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450×10^9/L之间。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临床上评估患者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一般在1-2之间。
当INR增高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对出血的风险增加。
最后是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血栓的形成。
正常成年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4 g/L之间。
当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临床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解读能够给医生提供重要的凝血功能信息。
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凝血检验报告单怎么看呢?
凝血检验报告单怎么看呢?做手术前,医生时常会要求患者做凝血检查,主要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患者凝血功能有无问题,以便做好准备,确保手术安全。
凝血检验报告单上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那么这些指标检测结果该怎么看呢?下文就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凝血酶原时间1、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参考范围凝血酶原时间,英文简称为PT,正常参考范围为11-14s,超过正常范围数值>3s则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PT检查实质是一种对外源性凝血因子的筛查,以判断是否存在获得性或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Ⅶ、Ⅹ与凝血酶原是否存在抑制物或者缺陷等情况;是监测抗凝剂使用情况的指标之一,对抗凝剂使用量进行监测。
相关研究发现,口服抗凝剂时,PT的适宜数值应是正常范围的1-2倍。
3、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PT指标可反映出被检查者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情况,并可监测口服抗凝剂使用情况。
PT指标延长表明:①获得性方面:多见于原发性纤溶症、肝脏疾病、DIC或维生素K缺乏症等疾病。
②血液循环中存在FDP、口服抗凝剂肝素或者抗因子Ⅱ、Ⅴ、Ⅶ、Ⅹ抗体等物质。
③先天性方面:多见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等疾病。
PT指标缩短则多见于口服避孕药、存在高凝状态、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以及血栓性疾病等情况。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1、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正常参考范围国际标准化比值英文简称为INR,其正常参考范围为0.8-1.5。
2、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意义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参考凝血美元时间比的ISI次方就是INR,其中ISI指的是国际敏感度指数,数值在出场时由厂家确定。
现阶段,国际上多采用INR指标对患者口服抗凝剂剂量进行监测。
WHO规定的口服抗凝剂INR范围是这样的:①术前:如髋部外科手术前INR范围为2.0-3.0,非髋部外科手术前INR范围为1.5-2.5。
②肺梗塞治疗INR范围为2.0-4.0,而预防动脉血栓形成INR范围为3.0-4.0,深静脉血栓形成INR范围则为2.0-3.0。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凝血检查报告单是指一份血液检查报告,用于查看血液凝固的状况。
这个检查被用来帮助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例如深静脉血栓、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凝血检查中一些常见的指标、它们的正常范围以及异常结果可能表示的问题。
指标简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些小而薄的细胞,它们在血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出血时凝结血液。
检测血小板计数的目的在于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血小板来进行正常的凝血反应。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30,000至400,000/mm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血液检测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形成的速度。
这个检测涉及到一些凝血因子,例如凝血酶原,以及一些辅助因子。
这个检测通常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使用。
正常的PT测量值一般在10至14秒之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一些特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来评估凝血过程中的速度。
这个测试通常被用来帮助确认下列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血管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的APTT数值一般在26至39秒之间。
血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参与到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中。
这个测试可以检查到一个人是否缺乏足够的血纤维蛋白原来正常地进行凝血。
正常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00至400 mg/dL之间。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在血液凝固时被释放。
如果一个人的D-二聚体水平过高,则可能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血栓形成的情况,例如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正常值通常较低,而一个高于正常值的结果可能需要被进一步诊断,以确认一个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果解读正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这对于需要准备手术或担心有凝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异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异常,通常会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存在和可能的来源。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孕妇的凝血六项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以下是这些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1~14秒。
超过对照值3秒以上则为异常。
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也是检测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
PT延长可能意味着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
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31~43秒。
超过对照值10秒以上则为异常。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APTT延长可能表示血浆因子Ⅷ、Ⅸ和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或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
3.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为0~0.55mg/L。
数值升高可导致血液凝固状态。
D2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也是胶原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4.国际标准化值(INR):正常参考值为0.8~1.2。
5.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
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6.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在14-21秒。
被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相比正常对照延长超过3秒即为异常,可能出现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低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例如原发性纤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凝血全套检验报告单
凝血全套检验报告单病人信息:病人姓名:XXX性别:男年龄:40岁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验项目:本次检验共包括如下凝血相关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三联体等。
检验结果:1.血小板计数:200×109/L(标准值范围:150-450×109/L)结果分析:血小板计数属于正常范围,说明病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正常发挥。
2.凝血时间:12秒(标准值范围:9-15秒)结果分析:凝血时间属于正常范围,说明病人血液在凝血过程中的时间合理,没有明显延长或缩短。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0秒(标准值范围:25-35秒)结果分析:APTT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表明病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正常,能够正常参与凝血反应。
4.凝血酶原时间(PT):13秒(标准值范围:10-14秒)结果分析:PT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表示病人血液中凝血酶原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之一5.纤维蛋白原:2.5g/L(标准值范围:2-4g/L)结果分析:纤维蛋白原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产生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能够促进血栓形成。
6. D-二聚体:200ng/mL(标准值范围:0-250ng/mL)结果分析:D-二聚体结果在正常范围内,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可以反映体内血栓溶解的情况。
7.抗凝血酶三联体:-抗凝血酶III:100%(正常范围:70-140%)-蛋白C:120%(正常范围:70-140%)-蛋白S:80%(正常范围:70-140%)结果分析:抗凝血酶三联体结果显示蛋白C和蛋白S的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而抗凝血酶III略高于正常值范围。
抗凝血酶三联体是体内抗凝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水平有助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平衡。
综合分析:根据病人的凝血全套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APTT、PT、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验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显示病人的凝血功能正常。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一、介绍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是通过检测血液凝固机制的各项指标,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
该报告通常被用于诊断和监测血液凝血系统疾病,帮助医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详细解读。
二、指标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固酶的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时间范围在11-14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维生素K缺乏。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中血液凝固酶形成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范围在25-40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陷、血友病或者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血小板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
4. 凝血酶时间(TT)血浆中血液凝固完全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酶时间范围在15-20秒之间。
TT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异常。
5. D-二聚体含量体内产生血栓后,纤维蛋白进行降解所产生的D-二聚体水平。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6.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百分比。
正常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在70-120%之间。
PTA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7. 凝血酶时间比值(PT比值)在PTA检测中血浆样品与标准血浆的比率。
正常的PT比值为0.8-1.2。
PT比值超过1.2可能表示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
三、结论根据以上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结果显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及凝血因子缺陷。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疾病类型,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请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液凝血功能指标。
凝血四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四项报告单解读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健康意识较过去相比强化不少,不少公民已经养成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的习惯。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因缺乏医学方面的常识,很难看到报告中的数据值,凝血检查也是如此。
出血与凝血作为检查项目中相对常规的一种,与不少疾病均存在较大的关系,有90%出血与凝血问题,均可以通过凝血实验室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在当下常规检查项目中,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等项目,读懂相关数据也有较大的意义。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凝血四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检查中四个指标数值反映的信息进行解读较有必要。
在FIB水平不高的情况下,PT、APTT都延长,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肝病等情况,也会导致PT、APTT都延长。
PT、APTT都延长也可能在凝血过程中,因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所致,常见的情况为凝血酶原(Ⅱ因子)异常、凝血因子V异常、凝血因子X 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在相关情况下,均会导致PT、APTT出现同步延长的情况。
在凝血四项结果中,可能出现PT、APTT都缩短的情况,该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血栓形成风险不小。
如果检查结果为FIB升高,PT、APTT缩短,也为同样的情况,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较大。
在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还会结合D二聚体指标,其主要为高凝状态的反应指标。
出现该结果后,临床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用以预防血栓。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对于PT延长,AFTT大体正常的情况,体检者多为缺乏维生素K、误服华法林或含有相关成分的鼠药。
药物华法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X等羧化,均持有抑制作用。
也是因此,所以华法林具有抗凝血的功效。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的情况,对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会出现APTT延长的情况。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凝血报告单是指医生进行血液检测后,生成的一份血液凝血指标的结果表格。
该报告单在医生对病人进行某些手术或治疗之前是必须要进行的。
凝血报告单的目的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指导病人的治疗和手术决策。
在理解凝血报告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血液凝血的知识。
当身体出现出血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最终形成血凝块,以止住出血。
凝血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
在进行凝血报告单的解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和正常值范围。
典型的凝血报告单包含了许多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等。
在凝血酶原时间这一指标中,正常值范围通常是11-14秒。
当这一值过高时,说明患者的凝血因子有可能不足或者存在某些异常。
而在aPTT指标中,正常人的值通常在25-35秒之间。
当值过高时,也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凝血因子异常问题。
其次,需要了解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许多凝血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如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会同时在凝血报告单中出现。
这两个指标都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凝血问题,但是INR的范围会更加具体和准确。
此外,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指标。
D-二聚体检测高含量可能涉及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出现了一些因素,而纤维蛋白原可能涉及到心血管健康、炎症、肝脏疾病等因素。
最后,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明确各项指标的意义和范围,有助于明确患者的血液凝血状态和存在的问题。
但是,仅仅针对凝血报告单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诊断是不够的。
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综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是否有其他需要考虑的疾病或用药等因素。
例如,在患者的肝脏功能不正常时,可能会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您的医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而不是仅依赖于血液检测结果做出决策。
化验单解读血凝分析
汇报人:XX
目录
• 引言 • 血凝分析基本概念 • 化验单解读方法与步骤 • 常见血凝异常疾病解读 • 血凝分析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 血凝分析注意事项与误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血凝分析在医学 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 性
解读血凝分析报告, 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准 确的信息和建议
掌握血凝分析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
05
血凝分析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协助诊断疾病
01
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
通过血凝分析可以了解凝血因子的活性、数量及功能,从而协助诊断血
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
02
肝脏疾病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凝
分析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有助于诊断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多样。该疾病 通常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亦可侵犯鼻咽部、胃肠道、骨骼和皮肤等结外器 官引起相应器官的受损,常伴有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
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症状是持续的脊柱疼痛 ,呈进行性加重。患者还可能有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症状。
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D-Dimer)
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与血栓形 成和止血密切相关。
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指标,用于评估血栓 性疾病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 。
常见血凝异常类型
出血倾向
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表现为出血时 间延长、出血量增加等。
血栓前状态
凝血六项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六项报告单怎么看凝血六项报告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项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于一些出血或凝血异常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凝血六项检查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用于检测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5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用来检测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凝血因子缺乏等问题。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用来监测患者在抗凝治疗时的凝血功能状态。
它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抗凝治疗的理想效果。
正常情况下,INR的值在0.8-1.2之间。
如果INR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抗凝治疗不足或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凝血酶时间(TT)是用来检测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障碍等问题。
纤维蛋白原(FIB)是用来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FIB的值在2-4g/L之间。
如果FIB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急性期炎症反应、肿瘤、心肌梗死或出血等情况。
最后,D-二聚体(D-Dimer)是用来评估患者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D-Dimer的值在0-0.5mg/L之间。
如果D-Dimer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情况。
教您看懂凝血报告单
教您看懂凝⾎报告单今天我们⼀起看看凝⾎报告单。
来源:齐鲁医学检验凝⾎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全⾃动凝⾎仪法:10.4~14s、国际标准化⽐值(INR):0.8~1.2临床意义:(1)延长:①凝⾎因⼦Ⅱ、Ⅴ、Ⅶ、Ⅹ因⼦缺乏症和低(⽆)纤维蛋⽩原⾎症;②严重肝病、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素K缺乏症、⾎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2)缩短:⼝服避孕药、⾼凝状态如DIC早期和⾎栓性疾病等。
⽤于⾹⾖素类等⼝服抗凝剂的监控,⼀般应维持PT值在参考值的2倍左右,即25~30s,或PTR为1.3~1.5(最⼤不超过2),INR为2.0~3.0为宜。
国际标准化⽐值(INR)正常参考值:0.8-1.2临床意义:INR是病⼈凝⾎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酶原时间之⽐的ISI次⽅(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时由⼚家表定的)。
同⼀份在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性。
⽬前国际上强调⽤INR来监测⼝服抗凝剂的⽤量,是⼀种较好的表达⽅式。
世界卫⽣组织(WHO)规定应⽤⼝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栓形成⾮髋部外科⼿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术前2.0-3.0 深静脉⾎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栓形成 3.0-4.0 ⼈⼯瓣膜⼿术 3.0-4.0。
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测定(APTT)正常参考值:全⾃动凝⾎仪法:22.0~38.0s临床意义:(1)延长: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延长。
①APTT是内源凝⾎因⼦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于发现轻型的⾎友病;②因⼦Ⅺ(⾎友病⼄)、Ⅻ和Ⅶ缺乏症、⾎中抗凝⾎物如凝⾎因⼦抑制物或肝素⽔平增⾼时、凝⾎酶原、纤维蛋⽩原及因⼦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③其它还见于肝病、DIC、⼤量输⼊库存⾎等。
(2)缩短:DIC,⾎栓前状态及⾎栓性疾病。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凝血报告单是医学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下面是凝血报告单的详细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衡量外源性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
正常值一般为10-14秒。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衡量内源性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
正常值为26-39秒。
如果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一种将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样品进行比较的指标,用于衡量抗凝治疗的效果。
正常值一般在0.8-1.2之间,如果INR值超过正常范围,则可能需要调整抗凝治疗剂量。
4.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凝血产物,可作为判断血栓形成和凝血活动的指标。
正常值应小于500微克/升,如果D-二聚体值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或凝血活动增加的情况。
5.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凝血因子,对血液凝固过程起重要作用。
正常值一般在2-4克/升之间。
如果纤维蛋白原含量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6.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一种测量血液凝固开始到形成凝块的时间。
正常值一般在14-18秒之间。
如果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治疗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7.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指标。
正常值一般在150-45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骨髓疾病或药物因素等情况。
综上所述,凝血报告单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情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报告单中不同指标的数值及其与正常范围的对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其他相关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血凝报告单解析
血凝报告单解析1. 背景介绍血凝报告单是根据患者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的结果而生成的一份报告。
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可能暗示某些疾病的存在,因此对血凝报告单进行解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血凝指标解释在血凝报告单中,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TT)等。
2.1 凝血时间(PT)凝血时间(PT)是衡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评估血友病、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PT一般为11-13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常用于评估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单纯性血友病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APTT一般为25-38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反映了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为150-45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2.4 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异常、肝功能异常等疾病。
正常成人的TT一般为14-18秒,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3. 血凝报告单解析步骤根据血凝报告单的指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析:3.1 查看指标数值首先,查看血凝报告单中的各项指标数值。
根据上述的正常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2 分析指标变化趋势除了单纯比较指标数值与正常范围之外,还需要关注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患者之前的血凝报告单,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了解凝血功能的发展情况。
3.3 综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血凝报告单解析不仅需要关注指标的数值变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患者是否有异常出血、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凝血七项(Coagulation Seven Tes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
下面是对凝血七项报告单的解读:1.凝血酶时间(PT):P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0-14秒之间。
若PT值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纤维蛋白原缺乏。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35秒之间。
延长的APTT值可能提示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
3.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TT应在15-20秒之间。
延长的TT值可能暗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种将PT标准化的方法,主要用于监测患者在抗凝血治疗期间的凝血状态。
正常情况下,INR应在1.0左右。
INR值增高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5.凝血酶时间INTEGRA(FI):FI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时间方法,用于评估凝血活性。
正常情况下,FI应在114-145秒之间。
FI值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异常或血液稀释。
6. 凝血酶原时间INTEGRA(FIB):FIB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原时间方法,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FIB应在200-400 mg/dL之间。
FIB值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7.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D-D值应在0.5 mg/L以下。
升高的D-D值可能暗示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通过解读凝血七项报告单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状态。
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凝血七项指标的异常。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DIC的实验室诊断:
没有单一的检验可确立或除外DIC的诊断,需对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作全面评估。临床 疑似应得到可靠的实验检验的支持。DIC是极度的动态状况,应作动态检验跟踪。
FD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诊断DIC中应用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单用FDPs
100
67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活酶
神经相 血管相 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形形成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凝血功能报告单项目
• PT:凝血酶原时间 •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FIB:纤维蛋白原 • TT:凝血酶时间
• AT-Ⅲ :抗凝血酶-Ⅲ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2.5~3.0 2.5~3.0
14
APTT对肝素治疗的监测
□肝素通常采用APTT监测,以判断疗效,该值一般 应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不同设备与试剂APTT参考值略有不同。
□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并 发症。
(三)TT
方法:在受检和对照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 间(S)
参考范围:16~18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3S以上作为延长。
TT对下列情况敏感:肝素和类肝素物质(SLE、肝肾病)、Fg↓(1.0g/L)和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FDP水平↑(DIC、溶血栓治疗), 监测水蛭素/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TT对UFH敏感,但对LMWH不敏感。肝素和FDP使TT延长呈浓度 依赖性。新生儿TT与成年人不同,因为新生儿体内存在胎儿纤维蛋白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 秒。
与正常对照超过3 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 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 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 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 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 秒。
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 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 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
因子Ⅷ 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 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 或Ⅸ 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 g/L。
临床应用: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 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
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纤维蛋白原异常的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1.5 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 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2) 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3) 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3、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
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3 s以上异常。
TT异常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延长:
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